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一时三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三苏为唐宋家中的三位,即:苏洵、苏轼、苏辙。三苏为眉州眉山人,在四川省眉山市城西建有三苏祠。
科举第一名的是苏轼,苏轼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后来,苏轼得以参加皇帝特别下诏举行的考试,名为“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的制举考试,简称“贤良科”,倘被录取优等,就可期望得到较快的升迁,故俗称为“大科”。按照考试要求,苏轼事先向朝廷提交了他所作的策论50篇,系统地表达了自己对历史和现实的看法,以及今后施政的建议。“大科”考试结束,苏轼的对策考入第三等,这是实际等级的最高等。自北宋开制科以来,从未有人获过第三等,因此实属破天荒的好成绩。从此,苏轼便正式开始了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仕宦生涯。
(来源:文章屋网 )
一、构建自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传统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当成完全被动接受的对象,不注重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既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又不能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自主性和主体地位,使学生总是站在历史发展的旁观者角度,即使再感人的历史事实,也无法激起他们内心的波澜。而“三疑三探”教学模式让学生摆脱了这种被动学习的局面,构建了一个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教学氛围。通过“设疑—解疑一质疑”,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造氛围,留足时间,最大限度地走入历史人物的内心,以至“观史如身在其中”,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走进历史情景,体验人物心灵,思考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进而发展“言之有据,论者符实”的科学态度以及“理解偏见、容纳悖论”的人文精神。
如我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课时,上课伊始,就将全班学生分成四组,分别代表观光者、考古学家、古代商人、文化使者,假想从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向西寻访考察地,通过研读书本,组内讨论确定与本组角度身份相符的问题(即为设疑),然后一组提问,另三组回答(即为解疑),最后四组会拢,进行质疑。教师及时点拨指导,适时鼓励,整个课堂活动所有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提出的问题也涵盖了本节课所有的知识点及重难点。这样,学生通过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缩短了与史实的距离,加深了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对比较枯燥的历史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多种能力。
二、优化课堂结构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障
优化课堂结构是指课堂各个环节的优化,即在课堂教学中,把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最佳状态,让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目标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得以较好的实现。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正是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的思维,通过思维过程的发展,解决问题,完成教学任务。体现学生积极参与,师生共同“质疑”的特征。通过四环节或根据实际情况,多次设疑(即设疑自探A,解疑合探A;设疑自探B,解疑合探B等)灵活多变的方式,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保持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完成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期望。
如我讲《美国南北战争》时,采用了以下教学步骤:
1.设疑自探
以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引人新课,上来就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弦。随后给学生3-5分钟时间自读课文,把自己认为本节课应把握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教师再加以整理出示(教师可促其把握方向,以便其掌握重难点,落实基础知识)。然后要求学生再读课文,探究以上出示的问题。
2.解疑合探
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基本上是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若有疑难,则由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最后达成共识。
3.学生质疑
学生通过交流互动,就会进一步讨论和探究问题。在这个环节,要注重由学生小结并动手画出本节知识框架图。
4.运用拓展,巩固延伸本节所学知识
以上教学步骤环环相扣,自学与讨论相结合,读书与思考相结合,充分体现了“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在调整课堂结构、开发学生思维方面的优越性,切实保障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历史思维的特点是辨证思维。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产生与发展是相互联系,有系统、有规律的,即辩证的。历史教师应该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培养学生发展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兴趣和能力。当代中学生的特点是信息灵通广泛,视野开阔,且求异心理和探究心理强,喜欢标新立异、表现自我。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如由近及远、由易到难、启发思路),学生是可以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有分量的问题的。为此,教师们一定要鼓励学生创造性阅读和思索,质疑问难,发表创见。所以在“三疑三探”的历史课堂上,总能在“质疑再探”环节中让我有惊喜地发现,让我感叹学生思维的活跃。如讲《三国鼎立》一课时,学生就提出:“曹军为何在两次战役中,以不同结果收场?”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提出这个问题确实意味着在课堂上有了新的生成。再如,讲一战时,学生提出:“假若没有萨拉热窝刺杀事件,一战是否可以避免呢?”可以说学生能提出这样有价值的问题,在我们“三疑三探”历史课堂中已屡见不鲜了。质疑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舒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巩固和扩大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掌握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更新知识,掌握规则的最终目标是为了突破规则。充分尊重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敢向既定规律挑战,向权威挑战,批判地对待人类的成果,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正是历史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也是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最本质的体现。
考研要等到大四上学期结束,即1月份左右考。
报名的时候需要下载《高等教育学籍在线认证报告》,不符合资格就不会允许考研。可以在大二和大三阶段搜集各个学校信息,筛选学校专业等。
(来源:文章屋网 )
1、三点一线,即当眼睛、车身上的某一点以及地面的表现连成一线时,便可判断车子是否到达相应位置。
2、例如,在倒车入库项目中,当眼睛刚好看到左反光镜下沿和库线重合时,说明车刚好入库。此时眼睛、左反光镜下沿、车头前的地面刚好是三点一线的。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一课三研;教师;发展
“一课三研”活动是指教研组内教师针对同一活动内容(主要指幼儿园的学习活动),由同一教师或不同教师进行多次的实践
研究活动。它是一种基于实践反思的研讨式活动。今年我们数学教研组以“一课三研”作为本学期的重点,最初是为了组内教师展示公开观摩活动而开展的多次试教活动,目的是使活动方案更为优化,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对培养教师的专业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样也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下面就谈谈我们开展此活动后的收获。
一、在听课时获得收获
在听课之前发给每位老师一份上课老师的教案,让听课老师也做好充分的准备,了解活动流程、抓住活动的重难点,理清思路,听课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一节课后要及时地进行反思、总结,深入地思考归纳活动中的优缺点,真正地消化、吸收别人的优秀经验,同样也要思考如何改进别人的不足之处。如在大班讲述活动――梦,一开始,教师让幼儿在音乐声中回忆自己的梦境,并进行讲述。教师们觉得音乐的引用会打扰孩子的思绪。
二、在点评中获得收获
“一课三研”看似只是一个教师的展示活动,可是事实上,在每一个活动的背后都凝聚了许多教师的智慧和汗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教研组会议上对活动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仔细推敲、反复斟酌、精益求精,最后才形成了我们认为最完美的一个教案。如在一开始教师们觉得可以让幼儿拿自己画的梦互相讲述,然后让幼儿讲述自己做的梦,可以是彩色的梦、可怕的梦、勇敢的梦、快乐的梦等等。接下来让幼儿比一比谁讲的梦最好,为什么?教师一步步引导幼儿要声情并茂地讲述。在上课时发现一位幼儿说得特别的好,小朋友和老师都为他鼓起了掌。在下面的讲述中教师们觉得对于全体幼儿来说,要能够用表情、动作、好听的词语、完整、连贯、生动地讲自己的梦要求太高了。在一课三研活动中,确定教学内容以后,所有的教师都要考虑“如果我来组织,准备怎样做?”“我为什么要这样组织?”在观摩活动时,要思考“活动中有什么好的经验,为什么?”“有什么不妥之处,为什么?”“有哪些更好的方法,为什么?”教师们在活动过程中,时刻关注幼儿的发展,时刻问自己“为什么?”。
活动后的点评,也是“一课三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在活动结束后,园长对课进行了点评。她不但指出了活动中的一些不足之处,教我们如何上好一节课,也帮助我们发现了一个自己不曾注意到的缺点,随时发现幼儿的新创意、新问题,灵活调整课堂教学。
三、在反思中获得收获
活动后,教师们进行了激烈的讨论。首先,该教师就自己组织的活动思路、活动流程以及取得的效果和存在的不足进行反思,她认为高估了幼儿的经验和能力,评课教师从不同的角度畅所欲言,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其他听课教师也对本次活动作了相应的点评。大家都认为通过实实在在的“一课三研”不仅使教研活动赋予了新的意义;而且架起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激发了教师对研课的兴趣;同时“一课三研”为我们搭建了互动、展示的平台,为教师之间的互动、伙伴式的合作、切磋教学技能等提供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