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一时三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三苏为唐宋家中的三位,即:苏洵、苏轼、苏辙。三苏为眉州眉山人,在四川省眉山市城西建有三苏祠。
科举第一名的是苏轼,苏轼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后来,苏轼得以参加皇帝特别下诏举行的考试,名为“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的制举考试,简称“贤良科”,倘被录取优等,就可期望得到较快的升迁,故俗称为“大科”。按照考试要求,苏轼事先向朝廷提交了他所作的策论50篇,系统地表达了自己对历史和现实的看法,以及今后施政的建议。“大科”考试结束,苏轼的对策考入第三等,这是实际等级的最高等。自北宋开制科以来,从未有人获过第三等,因此实属破天荒的好成绩。从此,苏轼便正式开始了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仕宦生涯。
(来源:文章屋网 )
一、构建自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传统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当成完全被动接受的对象,不注重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既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又不能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自主性和主体地位,使学生总是站在历史发展的旁观者角度,即使再感人的历史事实,也无法激起他们内心的波澜。而“三疑三探”教学模式让学生摆脱了这种被动学习的局面,构建了一个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教学氛围。通过“设疑—解疑一质疑”,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造氛围,留足时间,最大限度地走入历史人物的内心,以至“观史如身在其中”,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走进历史情景,体验人物心灵,思考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进而发展“言之有据,论者符实”的科学态度以及“理解偏见、容纳悖论”的人文精神。
如我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课时,上课伊始,就将全班学生分成四组,分别代表观光者、考古学家、古代商人、文化使者,假想从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向西寻访考察地,通过研读书本,组内讨论确定与本组角度身份相符的问题(即为设疑),然后一组提问,另三组回答(即为解疑),最后四组会拢,进行质疑。教师及时点拨指导,适时鼓励,整个课堂活动所有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提出的问题也涵盖了本节课所有的知识点及重难点。这样,学生通过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缩短了与史实的距离,加深了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对比较枯燥的历史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多种能力。
二、优化课堂结构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障
优化课堂结构是指课堂各个环节的优化,即在课堂教学中,把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最佳状态,让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目标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得以较好的实现。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正是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的思维,通过思维过程的发展,解决问题,完成教学任务。体现学生积极参与,师生共同“质疑”的特征。通过四环节或根据实际情况,多次设疑(即设疑自探A,解疑合探A;设疑自探B,解疑合探B等)灵活多变的方式,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保持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完成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期望。
如我讲《美国南北战争》时,采用了以下教学步骤:
1.设疑自探
以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引人新课,上来就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弦。随后给学生3-5分钟时间自读课文,把自己认为本节课应把握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教师再加以整理出示(教师可促其把握方向,以便其掌握重难点,落实基础知识)。然后要求学生再读课文,探究以上出示的问题。
2.解疑合探
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基本上是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若有疑难,则由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最后达成共识。
3.学生质疑
学生通过交流互动,就会进一步讨论和探究问题。在这个环节,要注重由学生小结并动手画出本节知识框架图。
4.运用拓展,巩固延伸本节所学知识
以上教学步骤环环相扣,自学与讨论相结合,读书与思考相结合,充分体现了“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在调整课堂结构、开发学生思维方面的优越性,切实保障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历史思维的特点是辨证思维。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产生与发展是相互联系,有系统、有规律的,即辩证的。历史教师应该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培养学生发展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兴趣和能力。当代中学生的特点是信息灵通广泛,视野开阔,且求异心理和探究心理强,喜欢标新立异、表现自我。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如由近及远、由易到难、启发思路),学生是可以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有分量的问题的。为此,教师们一定要鼓励学生创造性阅读和思索,质疑问难,发表创见。所以在“三疑三探”的历史课堂上,总能在“质疑再探”环节中让我有惊喜地发现,让我感叹学生思维的活跃。如讲《三国鼎立》一课时,学生就提出:“曹军为何在两次战役中,以不同结果收场?”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提出这个问题确实意味着在课堂上有了新的生成。再如,讲一战时,学生提出:“假若没有萨拉热窝刺杀事件,一战是否可以避免呢?”可以说学生能提出这样有价值的问题,在我们“三疑三探”历史课堂中已屡见不鲜了。质疑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舒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巩固和扩大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掌握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更新知识,掌握规则的最终目标是为了突破规则。充分尊重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敢向既定规律挑战,向权威挑战,批判地对待人类的成果,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正是历史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也是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最本质的体现。
为了摆脱以上困扰,我在教学中尝试了“师生合作备课”的方式,下面就是我“师生合作备课”的具体做法:
方法一:课前自学,作好记录,同时进行思考并猜测揣摩老师会提什么问题,然后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和学生的需求,对自己已备好的课进行“二次备课”。这样就可以弥补教师课前只身备课时所未考虑周全的方面,使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我在准备上《妈妈的账单》一课前,上交的信息中有一个学生猜老师会问彼得应不应该向妈妈要报酬,后来我找到这位学生问其有什么看法,他说:“ 彼得应该要报酬。理由是:彼得付出了劳动就应该得到回报。”从他的回答中我体会到了他懂得了维护自己的权益,已经具备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正是我经常采用课前“猜老师会问什么问题”的教学方式,把学生激活了,学生学习投入了,猜问题积极了,课堂气氛活跃了,教学效果也明显了。
方法二:根据学生课前自学,在备课前找来几个知识层次不同的学生对同一内容进行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对学生的见解和问题加以分析,从中获得有用的信息。在准备上《一面五星红旗》一课前,我找来不同层次的学生各2名,让他们发表对文中 “我”和“面包店老板”的看法。没想到一名同学说:“‘我’当时在那种快要饿死的情况下可以用红旗‘换’面包,因为‘我’应该先保住性命,以后为国出力的机会多的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嘛;另一名同学还说:“‘面包店老板’真笨,他因小失大了。因为他要一开始就给了‘我’面包,后面就不会为‘我’付出比面包贵很多倍的医药费。”孩子的这些看法,在 “以人为本”和经济为主的今天,也不无道理。可是,在我初步备课时根本就没想到这一点。学生的这些感悟,对我备课很有启发。也许你会说,这样的学生的感悟具有特殊性,也有一定的偶然性,能说出这样的感受,发表如此的见解是不多见的,但我要说这些特殊的感受和独特的见解,正是他们个性化的体现,正是自读自悟、探究发现的过程,是值得我们教师珍视的。仅仅几个学生参与了我的备课过程就对教学设计带来了意想不到启发,对我的教学观念产生了有力的促进作用,要是有更多的学生参与,那启发和促进的收效就不言而喻了。
方法三:在出示导学案之前,先让学生自己去搜集、了解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这样既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又与教师出示的导学案结合,从而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可使学生在课上交流时有话可说,打破无言以对的僵局,有时也能让老师走出窘境。我在上《月球之谜》一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月球的知识(可以是图片、诗句、文章,也可以是科学资料)。课上交流时,有的学生找到了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月下独酌》)” 等诗歌中的优美诗句;也有同学收集到了月球的别称,如“玉兔、蟾蜍、玉壶、冰轮”等。还有一名学生突然问道:“老师,我想知道月球到底有多大?”完蛋了,课前没考虑到,也不知道具体答案,咋办?这回肯定是下不了台了。急中生智问了一句:“有谁知道?”没想到救星来了,佳宇同学举起了小手,有条不紊地答道:“它的直径为3476公里,约为地球直径的十一分之三。”我终于松了一口气。我感激他使我走出了困境。从那以后,布置学生课前和老师共同收集资料,成了我备课和教学中不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1、三点一线,即当眼睛、车身上的某一点以及地面的表现连成一线时,便可判断车子是否到达相应位置。
2、例如,在倒车入库项目中,当眼睛刚好看到左反光镜下沿和库线重合时,说明车刚好入库。此时眼睛、左反光镜下沿、车头前的地面刚好是三点一线的。
(来源:文章屋网 )
2、花生。花生中富含的维生素B2,正是我国居民平日膳食中较为缺乏的维生素之一。
3、核桃。核桃中含有丰富的生长素,能使指甲坚固不易开裂,同时核桃中富含植物蛋白,能促进指甲的生长。
4、大枣。枣中维生素C含量十分丰富,被营养学家称作“活维生素C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