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赞美祖国的诗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每每翻阅古诗时,我都犹如遨游在一个神奇的世界中,如鱼得水一般畅快淋漓。那慷慨激昂的诗句中迸发着诗人的雄心壮志;如火如荼的劳动场景透着劳动人民的勤劳;如诗如画的美景蕴含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这一切使我陶醉,使我痴迷。我爱古诗词!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是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江河的诗,用简洁的语言详细的描述了长江的美景,令人心驰神往。而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多少文人墨客,讴歌祖国大江南北的壮丽山河。翻开厚厚的古诗集,我们一起见证,壮丽的山河,优美的诗篇,在历史的每一个角落昭示着属于它的辉煌,让我们一路走来,沿途欣赏吧!
看宋朝,有苏轼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大地回春,一片万象更新的景象,桃花盛开,鸭子悠闲地在水中感受着春的气息,春天是美妙的!有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春天和煦的风儿已经将江南两岸点绿了,风儿带着一丝丝对家乡的眷恋,对美景的赞叹。有辛弃疾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青山再高,也无从抵挡浩浩荡荡的长江之水,奔腾的长江犹如中国人的顽强意志!有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山水水之间的小村庄,柳暗花明,一处接一处若有若无的小村庄,引得诗人连连称奇啊!
观唐朝,有李白的“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长江两岸峻峰峭立,川流不息的长江中,一条小船从天际漂来,真是奇妙的感觉!有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火红的枫林中,独自一人享受着成熟的魅力,我喜欢这种感觉!有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站在辽阔的高原上,滚滚黄河向西流去,似乎是向白云中间流淌而去的;一座座孤城,一座座山峰巍峨的矗立在祖国边疆,像一位位守卫边陲的勇士。有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漠中的烟尘直向苍天,长河向西缓缓流去,红红的落日在与地平线交际的那一线上,其实,黄昏也依旧很美丽!
视元朝,有张养浩的“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山有云衬托,朦胧之美;山无云衬托,如画之美;云与山共同媲美。有赵子昂的 “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 表达出了对西湖的怜爱之心,水光山色或许也有忧愁,可再愁无法与我我心中的悲哀相比啊!
瞧清朝,有康有为的“凄凉白马市中萧,梦入西湖数六桥。”我感受到了西湖对他的影响与流连忘返的意境。有黄任的“珍重游人入画图,楼台秀措与茵铺。”美妙的景色,令诗人如置身于画卷一般,楼台秀丽,绿茵成片,使我心驰神往,这真是一幅多姿多色的画卷,我真想亲眼见见啊!
【关键词】古诗词复习;小学;积累;领悟
在五上语文期末检测中曾出现这样一题:本学期我们学了《梅花魂》,古往今来,也有很多诗人赞美过梅花。例如宋朝的王安石在《梅花》一诗中用()夸奖梅花不畏严寒;元朝的王冕在《墨梅》中写了(),借梅自喻,表达自己的高尚情操。这道题目却牵出了教学中的一个死角。
一、满目疮痍为哪般
上过《梅花魂》的老师都知道,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借梅花表达了侨居在异乡的外祖父对祖国深切的热爱和眷恋之情。在期末复习时,我给学生搜索了所有思乡的诗句,却被这道梅花诗的考题弄得措手不及。改卷的结果比想象中的还要糟糕。王安石的《梅花》是二上的教材篇目,简单的两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竟然难倒了将近一半的五年级同学,还不包括各类错别字。王冕《墨梅》中的“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因为是六下的内容,完全写正确的全班才一个;诗句的框架基本具备,“乾坤”一词错得五花八门的大概五六个;瞎造一气,不甘心留白的十多个;剩下二三十个同学想必是不知所措,留着一个醒目的空格。面对满目疮痍,我不由陷入深深的反思。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记忆的规律使然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经验表明,学生对课文的记忆有效期一般为一学期,期末考一结束,本册课文内容大部分被自然地从脑中删除,腾出空间准备储存下学期的背诵篇目。时隔太久,《梅花》的记忆不是被分割得支离破碎就是更严重的荡然无存。
(二)教师应试教育的错误观念所致
在考试的指挥棒下,古诗词教学沦为背诵。而且因为语文学习时间的被挤压,我们往往直奔主题,追求“高效”的教学。就像我复习了思乡的诗句,却猜不到命题的另辟蹊径。由此暴露了,只为考试而教学的错误观念不仅会自食其果,还会对学生成长带来不良的导向,更是对古典诗词的不恭曲解。
二、亡羊补牢不为迟
古典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中国文化的长廊里,她一直占据着尊贵之席。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担任着中国文化启蒙者的主角,理应义不容辞地挑起这份重任,让古诗词这颗蒙尘的明珠,重新焕发出熠熠光辉。学生升入六年级,这是小学和初中之间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时间段,我们有必要对古诗词作一个系统的归纳梳理,权作一块引玉之砖,开启古诗词的记忆之门,用积累来拓深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文化沉淀。
(一)“古诗考级”,让成功的喜悦为积累助推神力
新课标推荐背诵的70首古诗词,都是历代名篇佳作,不仅内涵丰富,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
第一关:诗词回头看。本关主要是背诵全十二册教材中的古诗词篇目,是对课内诗词的记忆唤醒,分为三个小级。一级:第一至四册共计十六首;二级:第五到八册共计二十首;三级:第九册至十二册共计二十一首。
第二关:必背全搜索。本关主要是针对《小学生必备背古诗70首》剩余篇目的一次扫盲,初步罗列了一下,还有《江南》等二十六首,作为考四级的内容。
第三关:拓展大冲浪。本关是提高性的训练,主要针对宋词及初一上册诗词的背诵。
五级:小学生必背宋词——苏轼《水调歌头》《念奴娇》《江城子》《蝶恋花》;李煜《虞美人》《相见欢》;李清照《一剪梅》《声声慢》《武陵春》《醉花阴》;岳飞《满江红》;晏殊《浣溪沙》;秦观《浣溪沙》;辛弃疾《青玉案》《丑奴儿》;欧阳修《生查子》《蝶恋花》;陆游《钗头凤》;范仲淹《苏幕遮》等共计十九首。
六级:七上古代诗歌《观沧海》等四首及课外古诗词背诵《龟虽寿》等十首。其中三级所有同学都必须达到,颁发诗词考级达标章;四级90%以上同学能达到,颁发良好章;五级70%以上同学能达到,颁发优秀章;六级50%以上同学能达到,颁发诗词小状元奖牌。梯度的设置让每个同学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级别,获取伸手可摘的荣誉,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使考级变得生动而信心十足。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能过六级的同学,到毕业时不说满腹诗文,应该也有相当的诗词底蕴,能够很快地适应初中对诗词积累更高的要求,并逐渐成为自觉的行为。诗词的拓展训练,可以说是为初中和小学的衔接创设了一个很好的台阶。
(二)“化整为零”,让诗词的清韵为校园增添典雅
一百多首的古诗词背诵,对六年级的同学来说确实是个不小的负担,所以在时间上不可过分集中,以免造成“欲速而不达”的被动局面。达标级的争章放在六上前半学期,每个同学应该都能轻松过关,后半学期安排四级的过关。五六两级是针对中上生的考验,放在六下,要求可以比较宽松,中下生在仍可以继续巩固前四级的内容,获取加强章。
每一节语文课前,由抽签和自荐相结合的“诗词小擂台”可以有效复习一至两首古诗词。根据背诗的流利、正确、有感情的程度选出擂主,擂主即为当日语文科代表。此举能“化整为零”,在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好的记忆效果,而且同学会兴趣盎然,乐此不疲。最先到老师这里背出的同学作为“诗词小考官”,掌握着其他同学的“生杀大权”,这也是一个不小的诱惑。
每天中午十分钟的古诗词背诵时间,会让大多数同学顺利完成当天的任务,不感到有明显负担。学有余力的可以适当提前,暂时不过的同学定会在上下学的路上念念有词而不致掉队。
一段时间的熏陶后,教室传出的朗朗童音,伴随着浓浓的古诗情韵,典雅的意境在校园里渐渐自成一道风景。
(三)分类巩固,让科学的方法为诗词加深领悟
诗词考级的出发点无疑是好的,但是如果学生为了拿到奖章,囫囵吞枣,一味地死记硬背,不求甚解,不但容易引起反感,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亵渎。所以除了运用多种激励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最重要的是要让他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分类巩固就是笔者尝试的一种效果不错的方法。如:
思乡主题:《静夜思》《秋思》《长相思》《泊船瓜洲》等。
送别主题:《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等。
分类的方法很多:按时间分,可找出描写春夏秋冬景色的诗;从特征上分,可找含数字的诗,写动物的诗,写植物的诗等等;还有些托物言志的诗,如《墨梅》《竹石》《石灰吟》等,内在的表达志向的意味需要细品;更有不少蕴藏特殊含义的诗句,如赞美师爱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歌颂母爱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褒扬奉献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更是值得我们珍藏的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当然这些古诗的趣味活动不占教学时间,可以在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开展主题队会,检验学生一阶段的学习成果,也更多地激发对古诗词吟诵的兴趣。
此外,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非常重视新旧知识对学生思维的碰撞,不断增强互迁移,既减轻记忆负担,也不断架起古诗词之间的关联桥。如教学《墨梅》时,带出其他描写梅花的诗句;教学《泊船瓜洲》时,串起思乡愁绪;教学《长歌行》,联系另一首汉乐府《江南》,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名句又可以重温惜时的箴言;由曹植的《七步诗》,自然地过渡到了曹操的《观沧海》和《龟虽寿》……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加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但坚信只要我们执着地行走在这条路上,不断摸索创新,终能迎得满怀诗香。我们也相信古诗词这座社会文化教学的孤岛,一定会褪去荒芜和冷清,重新焕发出熠熠的光辉。
【参考文献】
[1]巫新秋.小学古诗教学任重而道远[J].基础教育,2006(11).
过去的几百年,祖国母亲遭受了多少磨难和艰辛,我们从任人宰割走向独立自主,从悲愤彷徨走向意气风发,在反复选择中找到了社会主义救中国的客观真理,在艰辛探索中走向改革开放的康庄大道。
可是,当今我们同龄人中的有些人,他们不大了解祖国母亲的过去,不大理解祖国母亲的今天。虽然帝国主义铁蹄的践踏和历经十年的浩劫,使我们的祖国母亲落后贫穷了,但是,她没有被打倒,而是以挺拔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我爱我的祖国,她给了我一个幸福美满的家,让我茁壮成长。我的祖国,我们的母亲,她生我,养我,用她那甘甜的乳汁哺育着我。我一刻也离不开我的母亲,我的祖国,就像台湾与大陆永远不能分割一样。
我爱我的祖国,她是多么值得人们去尊敬,她是多么的让人爱戴。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国家对中国的印象变了:巴基斯坦对中国的友谊,日本对中国的崇拜,英国对中国的尊重,法国对中国的惊叹。祖国是长江,祖国是黄河,祖国是东海的晨曦,祖国是南湖的碧波,祖国是台湾的红桧木,祖国是澳门的赌场。祖国是香港的金紫荆,祖国是海南岛的菠萝。
而回首过去的历史,我们的祖国她饱经风霜:经历了岁月的沧桑,经历了无数的灾难,经历了从古至今五百年的光辉历史,经过了多少次的改朝换代,经历了两次的世界大战,也经历了辛辛苦苦的八年……这些还历历在目,使得祖国千疮百孔,但是,她没有丧失斗志,没有被难倒,反而更坚定了她前进的步伐。
她的坚强不屈,她的百折不挠,她的坚韧无比。也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有人用诗词歌赋来赞美我们的祖国,有人用实际行动来保卫我们的祖国,甚至有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I卫自己祖国神圣的领土。
李白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辛弃疾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些赞美祖国的诗句更激发了我对祖国的爱意!
我爱我的祖国——母亲!
[关键词]中国艺术歌曲 黄自 《思乡》 理解 把握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欧洲盛行一种声乐艺术的演唱形式,这种演唱形式就是以欧洲作曲家们为代表所创作的艺术歌曲,艺术歌曲的歌词大都采用著名诗人的诗词,注重与钢琴伴奏的平衡融合,通过词曲的相结合来表达人的内心情感,作品以表达抒情、浪漫的情绪为特征。
一、中国艺术歌曲概况
(一)中国艺术歌曲的源起及发展
中国艺术歌曲在“五 四”时期产生,并迅速发展成为20世纪上半叶我国音乐文化活动中最重要形式之一,主要得益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刘半农等追求个人情感表达、注重质朴自然的诗人,在吸收古诗文学遗产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发展了通俗易懂的白话体裁诗歌,为中国新型艺术歌曲的诞生和发展创造了文词方面的条件。
第二、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为代表的专业音乐教育机构的出现,为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实践和表演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通过当时由专业音乐院校主办的音乐刊物,如《乐艺》、《音乐杂志》等,还有许多当时出版的歌曲集,如《今乐初集》、《新歌初集》等,艺术歌曲在社会民众中得到了广泛传播。
这些因素直接促成了中国新型艺术歌曲的产生,同时为当时艺术歌曲的创作、推广和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二)中国艺术歌曲的特征
古典诗词与音乐的巧妙结合,也是中国艺术歌曲的一个比较的重要特征和必然诉求。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我国的古典诗词,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所以,用古典诗词作为艺术歌曲的内容,也是大多数作曲家创作中必不可少的元素,用古典诗词创作的艺术歌曲大多采用的都是抒情的诗词,有借景抒情、也有赞美田园、出征边塞的经典作品,作曲家们通常把表达感情作为艺术歌曲创作的主体,表现了中国艺术歌曲独特的魅力。歌词根据原来的诗词含义,进行再度创作,所以歌曲本身表达的含义,也是作曲家们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研究分析与诗词本身所表达的含义。
二、 黄自与中国艺术歌曲
(一) 黄自先生生平
黄自,生于1904,字今吾,是我国当代著名的青年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以及音乐理论家。1916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开始接受西方的音乐教育并学习声乐;1921年开始学习钢琴,更加系统、全面的接触并且学习钻研西方音乐;1926年在柏林学院进行理论和作曲的学习;之后,年轻的他考入耶鲁大学音乐学院继续学习深造,于1929年毕业,并且获得音乐学的学士学位,他所创作的第一部管弦乐《怀旧》曾在学院演出并获得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为我国以后交响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 黄自先生艺术歌曲的分析
黄自先生是三十年代对中国音乐有一定影响的音乐家,黄自先生的一生,创作了许多不同题材的音乐作品,有交响音乐、清唱剧、艺术歌曲等形式的作品。其中,艺术歌曲是他的作品中数量最多的一种,也是他音乐创作中艺术价值最高的一部分,黄自先生是受过西方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的作曲家之一,他的艺术歌曲既有西方音乐的创作风格及写作手法,又有中国音乐的朴实大方。
(三) 黄自艺术歌曲的演唱风格与把握
20世纪初,随着西洋唱法的传入,一直被歌唱家们以及广大的音乐爱好者接纳和学习,成为世界人类的共同财富。黄自的艺术歌曲,应该把美声技巧与中国民族唱法咬字等问题结合起来,演唱时尽可能的做到声音圆润、字正腔圆,尽量能做到从歌曲的意境出发,把情、声、字这三方面的要求充分的在作品中表现出来。
三、 对于中国艺术歌曲《思乡》之探析
(一) 中国艺术歌曲《思乡》的创作背景
黄自先生所创作的这首艺术歌曲《思乡》于1932年完成,由当代著名的作词家韦瀚章填词。这是一首非常典型的抒情性艺术歌曲。19世纪30年代,中华民族正处于危难时期,人民处于水生火热中,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特殊时代,黄自先生创作了《思乡》这首作品,因深受这个黑暗时代背景的影响,黄自先生忧国忧民的心情与期盼祖国早日统一的心情交杂在一起,作品真切的表达了海外游子对家乡对亲人无尽的思念以及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
(二) 对于作品——《思乡》的分析
1、旋律以及曲调的特征
《思乡》是采用二段曲式写成的,为降E大调行板(Andante),陈述类型完全采用自由的结构,这首作品开始四小节,是由钢琴伴奏作为句引为开始,在第四小节,不完全小节的弱拍上进行旋律的吟唱部分,此曲的第一段主要以写景为主,第一句歌词“柳丝细绿,清明才过了,独自个凭栏无语……”这一句第一个音就出现了升F,升F到G一个小二度的变化,从歌词和开始小二度音程来看,寓意着春天到了,天地万物都复苏了,变化音的出现,为前半段增加了不稳定的情绪,也为后面的离别,做了铺垫。第二段“惹起了万种闲情,满怀别绪”,这里连续使用了伴音上行模进,出现了还原A、#C那种听似游离的感觉,表现了暗淡柔和的色彩和满怀惆怅的心情。到最后的部分“问落花随渺渺微波是否向南流,我愿与他同去”暗示了海外游子满怀别离的愁绪,想要同落花一起归去的心情。
2.钢琴伴奏手法
《思乡》这首艺术作品,是通过变化音的变化来塑造音乐形象的音乐作品。是艺术作品中声乐作品的典范之一。这首艺术歌曲分为两个篇章,上篇和下篇。上篇通过歌词可以看出是借景抒情,轻拂杨柳仿佛是象征着离别之意,听到杜鹃的唔啼是预示着海外游子还乡之意。这首艺术歌曲,前奏能使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前奏运用了分解和弦的伴奏音型来衬托春天万物复苏,柳丝在风中飘摇的情境。十五到二十小节与前面有所不同,伴奏音型改为柱式和弦,紧张的氛围由然而生,表现了游子思乡,渴望投入祖国母亲怀抱的复杂情绪。从二十一小节开始,伴奏出现了琶音音型,如潺潺的流水,直到结束,再现了游子渴望回到故乡热烈的期盼之情。
3.演唱及演唱情感的表达
这首中国艺术歌曲《思乡》 ,在演唱表演的过程中,最主要把握游子思乡的感情表达出来,上篇起始句“柳丝细绿”要控制气息,音色要渐强才能表达出春天到了,万物复苏,把“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感觉在细细柳丝中展现,仿佛迎接春天的到来;“独自个凭栏无语”要调整前面所用的情绪状态,要把惆怅的情绪,在渐变的音色中慢慢减弱下来;到“更那堪墙外鹃啼”的时候音色要突出,把感情表达再推向;“一声声道,不如归去”不但是仿佛是低声叹息的无奈,而且是自言自语的惆怅。下篇歌词“惹起了万种闲情,满怀别绪”用半音上行表达在异乡时渴望回到家乡但又无可奈何的抑郁心情,“问落花,随渺渺微波,是否向南流”是歌者思想感情的流露和表达,也是一种感情的宣泄;“我愿与他同去”凸显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艰辛和孤单,要用略带伤感的音色结束全曲。
《思乡》这首艺术歌曲有着高雅的格调,丰富的表现手法,流传非常之广泛,这首歌曲短小精悍,但内容充实,结构整齐,感情丰富,有生动的感情载体,切实的体现了歌词所表达的感情,让作品显示出了别具一格的魅力,并为人们广泛传唱。
参考文献
[1]冯长春.黄自音乐美学思想的基本观点及其本质探微.中国音乐学,2000第3期
教学片断一
(老师通过自由读、范读、齐读、指名读、男女生交叉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后提问)
师:你读了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
生:读了这首诗,我的眼前出现了一棵绿色的柳树,它的叶子碧绿碧绿的。
生:我读了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一棵高大的柳树,它的枝条上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在春风中摇摆着。
师:哇,真美!
生:读了这首诗,我的眼前仿佛看到从远处驶来一辆马车,马车上,几位踏青的游人来到湖边,当他们看到绿油油的草地上,碧绿的柳树在湖边摇摆着枝条,真是美极了。其中,有一个叫贺知章的诗人禁不住吟诵起来:碧玉妆成一树高……
师:你太有想象力了!
教学片断二
师:我这里还有一首诗,也叫《咏柳》,作者就是我。
(生作惊奇状。师出示另一首《咏柳》)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听?
生:(大声朗读)
柳叶青青柳枝长,
千条万条随风扬。
柳条拂面人心醉,
人间处处皆春光。
师:读得好!这首诗和贺知章的《咏柳》比,哪首诗写得好?请大家自由朗读,对比体会。
生:两首诗都写得好。
师:你更喜欢哪首诗一些?它好在哪里?
生1:贺知章的《咏柳》写得好。他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柳树写得十分形象、逼真。
生2:我觉得沈老师的《咏柳》写得好。这首诗既写了柳树的动态,又写了柳树的静态,语言很美。
生3:我觉得贺知章的《咏柳》写得好。它写出了柳树的颜色、形状和姿态,让我们觉得好像亲眼所见。
生4:我觉得沈老师的《咏柳》写得好。这首诗不仅写了柳树,还写了人,把景和人结合起来写,显得更高明。
生5:我觉得贺知章的《咏柳》写得含蓄些,不像另一首诗那么白。
师:你们说的都很有道理。你们能不能把刚才体会到的读出来呢?
(师指名)
师:你读哪首诗?
(几位学生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诗高声诵读。)
师:其实,你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写诗。你们课后把写好的诗贴在教室里展示给大家看,好吗?
教学片断三
师:读了课文,你觉得《咏柳》这首诗诗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生:诗人赞美、歌颂了柳树。
师:既然是歌咏、赞颂,我们就来唱一唱,好吗?
生:好!
师:请大家给这首诗谱曲,自由吟唱。
(学生纷纷唱起来,有的是自己谱的新曲,有的是老歌换上诗作歌词。)
师:谁愿意唱给大家听一听?
(老师指名,学生摇头晃脑地吟唱。)
教学思考
1.感悟之新
古诗词往往用字凝练,意境深远,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传统的古诗教学中,老师在讲解字词的意思上要花很多时间,把每个词、每句话的意思全部嚼烂了喂给学生。结果,一首优美的诗词被支解得支离破碎、索然无味。《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古诗文的学习作了新的要求:“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因此,学生学习古诗词,重在于读,而不在于“讲”,在读中去感悟,去想象,让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具有个性化。沈老师在《咏柳》的教学中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他不拘泥于文字的考证、词语的讲解和诗意的分析,而是让学生反复吟诵,发挥想象,把诗的语言转化成为的图画,将诗的韵律、节奏与情境所展示的形象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的头脑中再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感悟到语言文字之美妙。
2.比较之新
为了让学生增加阅读实践,沈老师大胆地将自己创作的诗引入课堂,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带着好奇和佩服之情,主动积极地去研读,去比较,在深入理解,探究发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了古诗表达之精妙、用词之精当、想象之丰富,同时又感悟到同一意境,同一画面,表达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表达的效果是丰富多彩的。因而,学生不仅理解感悟了古诗的精华,又产生了创作的欲望,大有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之感。无疑,这对培养学生的作品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大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