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倒数的认识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学内容来源: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
单元主题:分数除法
课
时:共1课时
授课对象:六年级学生
设
计
者:
六数组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2.教材分析:倒数的意义是在学习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是为了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做准备,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倒数的意义,求倒数的方法。
3.学情分析:从数学发展的源头入手,直逼数学内部,体会数学研究方法的一致性。
学习目标:
1.在说相反的游戏中,通过观察、分析、交流等活动,会说出倒数的意义。
2.通过找朋友的游戏活动,会求一个数的倒数,并能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
3.在具体情境中,能正确求出一个数的倒数。
评价任务
任务1:课堂提问,能正确理解并说出倒数的意义。(测评目标1)
任务2:课堂提问,
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
(测评目标2)
任务3:课堂练习与检测,正确求一个数的倒数。
(测评目标3)
教学过程
教与学的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精设导入善始
课前谈话:
师:今天老师将以好朋友的身份和大家共同完成今天的内容,大家说好吗?(好)。那老师是你们的朋友,你们是……,那我们(互相是朋友)。下面咱们开始上课。
我们学过的数字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效果?我们也来试一试。请同学们来看:卡片出示
师:
,,,
生:回答。
问题1:我们颠倒过来的数字与原来的数字之间有什么关系?(分子和分母颠倒了位置)
如果把颠倒过来的数字与原来的数字相乘,你发现了什么?(两个数的乘积是1)
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环节二:明确目标善思
1.在说相反的游戏中,通过观察、分析、交流等活动,会说出倒数的意义。
2.通过找朋友的游戏活动,会求一个数的倒数,并能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
3.在具体情境中,能正确求出一个数的倒数。
明确目标激起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
环节三:合作探究善学
问题2:如果把颠倒过来的数字与原来的数字相乘,你发现了什么?
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这几组算式,
×
×
×
预设1:乘积都是1
2:分子、分母交换了位置。
师:像这样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教师板书: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问题3:你们还能再举出这样的例子吗?同桌互举。(一)什么是倒数?
问题4:这个概念中,你认为哪个词最关键?为什么?
先自己思考,再小组交流。
问题5:为什么乘积是1的两个数不直接说是倒数,而要说“互为”倒数呢?“互为”是什么意思呢?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个字?
预设1:“互为”是指两个数的关系。
2:“互为”说明这两个数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同学们说得很好。倒数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它们是相互依存的,所以必须说清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而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师:例如:和的乘积是1,我们就说的倒数是,的倒数是,和互为倒数(生齐说),我们就不能单独说是倒数。
师:和的乘积是1,这两个数的关系可以怎么说?请您告诉你的同桌。
学生活动
小结:刚才我们就认识了倒数的意义,知道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而且倒数不能单独存在,是相互依存的。
(二)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我们一起再来做个游戏----(找朋友)
谁和谁互为倒数,就是谁和谁是好朋友。明白吗?好,开始!
和
6和
和
1
问题6: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呢?
生说原因。说不出的同桌交流讨论解决。
师:那6它可是没有分子和分母呀?
预设:把6看成是分母是1的分数,再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说的太好了!找到朋友的学生可以下去了。
问题7:1和0怎么找不到朋友呢?为什么?
师:咦,同学们也帮他们想想,为什么他们没找到朋友?1的倒数是多少?
0的倒数呢?
预设1:1的倒数是1
,0的倒数0。
2:不对,0没有。
师:为什么?
:
预设1: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不可能得1。
师:刚才一个同学提出分子是0的分数,实际上就等于0,0可以看成是0/2、0/3、……把这此分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后......
预设:分母就为0了,而分母不可以为0。
问题8: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是什么?
师:刚才这几组同学回答的方法很好,特别是第一组和第三组,说出了两种方法:
1、两个数的乘积是1
2、分子、分母颠倒位置。
师:那这两种方法哪种相比较,哪种方法更能直接的看出来求一个数的倒数呢?
分子、分母颠倒位置。那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是什么呢?
预设1:求一个数的倒数(0除外),只要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这样就行吗?不行,还要把零除外。
问题9:求一个数的倒数格式应该怎样写?
师:那我们求一个数的倒数格式应该怎样写?谁能大胆的说一下自己的想法?
如果生说出的倒数是3。就表扬这位同学说的格式非常正确,你太棒了!
如果学生说出=3,老师就要纠正,写出正确的格式。
板书求倒数的格式:的倒数是3。
强调一定要记住,不要用等号。
1.
会说出倒数的意义
2.
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环节四:拓展延伸善用
1、填空:
(1)8
的倒数是(
)
的倒数是(
)。
(2)13×(
)
=
1
(
)
×
=1
2、判断,并说出原因。
(1)
a
的倒数是。
(
)
(2)一个数的倒数一定比这个数小
.
(
)
(3)
因为6
×
=1
,
所以
6
是倒数
.
(
)
3、我会写出下列各数的倒数:
0.6
会正确求一个数的倒数
环节五:回顾总结善终
1、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的收获是什么?
2、还有什么问题吗?(没有)
3、学了倒数有什么用呢?
大家课后可去思考一下。
至少能说出一方面的收获。
附:
简约的课堂有利于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数学课堂走向简约,要求数学教学应该从以前不断附加各种因素的做“加法”转变为删繁就简地做“减法”, 使数学教学简约而不简单。但这种减法,并不是简单地对教学素材、教学环节进行机械割舍,而是要提炼,合理地去除那些多余的环节、无效的程序,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时空。
一、数学教学简约化的内涵
所谓课堂教学简约化,就是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设计,并进行高度概括性,以提高教学速率和教学效益,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促使学生发生最大的变化,掌握最多的知识。但是这种概括不是一般理解意义上对教学内容的简单提炼和删除,而是以简明勒要的外在形式,表达丰富的教学内容以及思想内涵。在形式上,不仅要表现的简洁明了,在内容与方法上,更要体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言简意赅、文约义丰。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看,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做到目标简单明了、内容简约厚实、环节简化自然以及语言简洁流畅。
二、数学教学简约化的必要性
1. 数学知识体系的需要
数学知识本身就蕴涵着简约之美,这种简约是指数学的知识、规律必须按照最简单的原则进行。“几何之父”古希腊数学家Euclidean只用5条公理就把几何素材组织成1个有机整体。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Newton曾发表感叹,几何学可利用如此少的几条公理却得出如此多的结果。而这这正体现了数学的简单美。
2.数学课堂教学成本的需要
教学成本与教学效果应该是成正比的,但由于许多数学教师对部分理念片面、肤浅的理解,使得在数学课堂情境创设案例不当、媒体运用过于豪华,或者是学习方式选择有名无实,导致浪费精力、时间以及感情。
3.教学预设与生成的需要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简约化要求教师有效的减少“教”的时间,尽可能多的将时间留给学生“学”,从而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一方面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另一方面也是最为重要的方面即,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三、数学教学简约化策略
1.目标预设,简洁明了
目标翔实,面面俱到不仅不能使学生理解深刻,反而会影响课堂教学的精致高效。因此目标预设应化繁为简、并且简洁明。如在《几何初步知识》的认识时,教学目标可如此设定:
1)激发学生对点、线、面学习的愿望;
2)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细心观察的学习态度。
2.内容引入,开门见山
教师在教学开始时进行导入内容应该开门见山,摒弃了过于隐晦难以理解的“回文诗”、对联、引用中外典故等方式。如“倒数”这节课,首先,以“倒数”一词中“倒”和“数”的不同读音引入教学内容;其次,根据“倒数”和“数”的关系引出整数、小数、分数;再次,根据“倒数”与“倒”的关系引发同学对倒数的形式的各种概念;最后,在学生对于倒数有了初步的、朦胧的认识以及渴望了解真正的倒数形式和倒数的相关知识的状态,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教学核心内容。
这样的引入开门见山,简单有效,用“四两之力拨千斤之重”。完全没有上述的“回文诗”、对联、引用中外典故等这些费劲心思,而得不到良好效果的做法的负面影响。“回文诗”、对联、引用中外典故等引入方式其实是在学生对于引入的知识无任何经验、知识、概念等基础之上建立的,只是一味的追求偏离了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建立本质联系轨道的所谓趣味性,有时甚至是不科学的,这种做法实际上是不合理的、最终会导致得少失多。
3.内容与环节,有机整合
学生的学习精力、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数学的教学内容应该抓住当节课堂教学内容的精髓。以“方程的意义”为例,该节课精髓内容有以下3个:
1)什么是等式?
2)什么是方程?
3)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如何?
如此课堂教学内容的主要思路举浮现出来了。对此节课我们可如此设计:
(1)导入
分别统计班级里喜欢果冻和茯苓膏的学生人数,然后提问:如果果冻每Kg为15元,茯苓膏每Kg为20元,那么5Kg的果冻和茯苓膏混合物的单价在什么范围?如果你是老板,你会怎样定价果冻和茯苓膏混合物的单价?定价的理由?
(2)过程
将导入部分分成3个问题:①果冻多,茯苓膏少的单价;②果冻少,茯苓膏多的单价;③两者同样多时。先解决其中1个,如先解决问题①。
分3部分进行。首先,全班一起分析同一种情况,如4kg果冻和1kg茯苓膏混合物的单价;其次,学生确定自己得出的单价;最后,分析学生的研究结果。
问题②可由问题①延伸而来,首先,让学生估计单价;其次,让学生判读自己配置的的单价,并验证结果。问题②的解决是一个巩固练习的锻炼机会。
问题③较为特殊,相当于一个变式。
这样的教学设计可归纳为先估测,再核算,最后总结。如此也可扩展到其他教学内容上。形似上,全部设计似乎只有一道习题,其实不然,此设计将数学练习巧妙与解决果冻和茯苓膏混合物的单价的问题中。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既希望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是如何形成的,又希望学生能进行习题的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两者均需占用一定的时间,而课堂受到课时的约束。本设计可很好的对此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
4.教学评价,简明真诚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方式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合理的提问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主动的思考和探究,养成良好的学习素养。在进行设计课堂提问,营造良好的问题情境时,还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帮助学生潜移默化地养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教师通过提问,不仅可以更进一步了解到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而且和学生建立更加密切的沟通渠道。因此,教师需要高度重视进行提问设计,选择更加合理的提问技巧,促使学生更加大胆地回答问题,提高课题教学效率。可见,加强课堂提问的设计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有助于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一、富有趣味性的提问
在当前教育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如何能够打造高效课堂成为当前教学重点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主体,课堂教学设计应该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面向全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是一门非常值得研究的艺术形式,主要是引导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同时也是知识的主要传授方法。学习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能够保持更加持久性的学习动力,教师在设计合理的教学问题时,应该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将兴趣融入到课堂提问中。只有富有趣味性的提问,才能更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教师营造的问题情境中探索知识,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比如,在教学“倒数的认识”一章内容时,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基本了解和掌握“倒数意义”、“倒数求解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即“1的倒数是多少?”“0有倒数吗?”等情境[1]。首先,教师在黑板上写出几个自然数,问学生最喜欢哪个数的倒数?这一问题的提出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逻辑思维。纷纷举手发言,有的学生喜欢1的倒数,因为1的倒数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后仍然是1,所以1的倒数就是他自己。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和鼓励,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
二、新颖灵活的提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特点,有针对性选择提问方式[2]。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阅读教材,然后由教师进行提问;也可以让学生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学习,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讨论,回答问题,这样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可以让学生质疑,帮助学生抓住问题的关键点。总而言之,课堂提问设计应该更为新颖灵活,营造更具活力的课堂氛围。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提问,都应该改变以往单一、僵硬的提问方式,将提问和独立思考、讨论和回答联系整合在一起,寻求更为优化的组合方式。诸如,在讲解“精确值”时,老师出示问题“比较0.6、0.60和0.600这三个数,有什么异同点?”,这问题一出,学生们都来劲了,有的说有差别,有的说有异同点等,知道这三个数大小一样,但无法用数学术语表达。面对着学生满脸疑惑的表情,老师就帮他们请来了“数学大夫―精确值”,你瞧!课堂气氛一下子活了,学生们很深刻、很主动地认识了“精确值”。如果老师人云亦云地照本宣科讲解“精确值”,就无法取得前面情境的教学效果。
三、富有启发性的提问
富有启发性的提问,就是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培养,帮助学生勇敢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转变以往被动学习的局面。因此,启发性问题在设计时,可以表现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上,更符合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特点。诸如,在讲解“三角形内角和”内容时,教师拿出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提问:“这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学生回答:“180°”教师将等腰直角三角形又分成两个三角形,“每个三角形内角和为多少?”学生回答“90°”教师提问怎么得出的90°?学生认为将一个三角形分为两个,就等于是180的一半,自然就是90°,教师提问:“这样对吗?”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了解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无论变成几个三角形。根据这一问题,能够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以后几何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3]。
一、课前预设“错题”
在备课时,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将一些教学重点和难点预设为错题点,通过对错题的辨析和讨论,引导学生将“错点”变为“亮点”,提高学习效果.
……
学生通过辨别、分析、争论、比较、探讨,最后弄清楚了“倒数”概念的准确内涵, “错点”变“亮点”的辨析过程,让学生深刻认识了倒数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所以,我们在课前的教学设计中需要深入研读教材,必要时预设“错点”,能引导学生探究得更深刻.
二、课中“将错就错”捕捉“错题”
课堂预设是在课堂教学之前考虑的,但课堂中难免出现“不可预约的错误”. 在课堂上听到学生不同的声音,尤其当“错点”呈现之时,教师要及时捕捉,延迟评判,进行巧妙疏导,让学生自己通过讨论“错点”,析“错因”,找对策,将它转化,生出新“亮点”,进而自主掌握知识.
例如,我在教学分数除法的过程中,学生根据分数乘法的经验认为分数除法也可以通过分子除以分子,分母除以分母得到结果. 根据他们的想法,我将错就错重新出分子之间、分母之间除不尽的数字的题目,这时学生都摇头了. 通过比较尝试,学生得出了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的这个计算方法的普遍性,之前的猜测方法只是个例适用.
三、课后形成作业“错题”纠错链
预设“错题”与课堂生成“错题”是围绕重难点铺开的,是共性的;但学生作业中的“错题”有明显的个性原因,所以我从以下六个方面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纠错链:
第一:树立正确错误观.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错题的形成的必然性和重要性,摆正学生面对错题的心理,既不能畏惧,更不能轻视,树立正确错误观.
第二:主动纠错. 每次作业回发后要对于自己会改正的错题主动纠错,找出错误的原因.
第三:引导评错. 每一次的作业我都会通过评讲课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错题的类型是粗心还是不会等等,从而提醒自己以后如何防范再次出错.
第四:建立错题本. 引导学生把每次作业的错题摘录在错题本上重新做一次.
第五:定期对错题进行归类、总结和反思. 一般是定在每个单元学习后、考试后、期中期末考试前,归类时使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明错误的原因;然后总结反思如何攻克这些难题,不再出现.
关键词:关注细节;课堂教学;有效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里,强调了数学教学是一种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而且这种活动要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只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反之,就是一些无效或低效的教学活动。只有认真关注数学课的各个细节,才能打造轻负高效的数学课堂。
一、关注“三维目标”,切忌“三维目标”割裂
一节课教学目标的确定,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对自己教学行为的选择。有效的教学行为能使数学课堂教学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三维目标”浑然天成,而一些无效或低效的教学行为,会导致“三维目标”割裂。
[片段一]――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定理教学
第一位教师的教学:
(1)画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线;
(2)观察得出两个全等的三角形;
(3)引导学生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4)得出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结论;
(5)请学生齐读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结论并进行默记;
(6)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定理的应用教学。
[片段二]第二位教师的教学:
(1)先用几何画板出示一个不等边三角形;
(2)画出同一边上的高线、中线、角平分线,请学生观察三线位置;
(3)慢慢地拖动三角形这一边所对的顶点,将不等边三角形变为等腰三角形,同时观察三线位置的变化过程;
(4)请学生分组合作探讨、交流刚才所发生的变化;
(5)引导学生归纳并证明刚刚发现的结论――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6)引导学生运用定理探究解决课本上的例题、习题。
两位教师的教学行为截然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不同,学生虽然都掌握了知识,但前者失去“过程”,只关注知识技能,后者获得“过程”,其真正意义上的收获是完全不一样的。学生的学习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的过程。为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组织学生的思维过程、参与过程上,放在如何设计新知的探索过程上,让探索过程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二、关注教学内容,数学课要有“数学味”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里明确指出数学教学的内容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因此,数学课一定要有“数学味”。
[片段一]在浙教版7.2线段、射线和直线一课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线段,出现了以下场面:
师:请同学们说说日常生活中哪些东西可以看成一条线段?
生:日光灯管。
生:一根笔直的钢丝也可以看成一条线段。
师:很好!还有吗?快!
生:还有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
师:真棒!同学们说说这些线段有什么不同?
生:有的线段长,有的线段短。
生:有的线段会变长,有的线段不会变。
师:线段是不会变长的!
生:有的线段粗,有的线段细!
师:线段没有粗细之分!
生:……(一脸茫然)
[片段二]这是一个我听专家讲座时举到的例子,对我启发很大,主要内容如下:
在学“倒数”一课中,教师试图从实际生活导入,却出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场面:
师: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东西可以倒过来,如人可以倒立,本子可以倒过来拿,你还能举些例子吗?
生:“桌子可以倒过来放在地上……”
师:是的。
生:“脸盆可以倒过来放……”“一根小棒能倒过来拿”……
师:(板书:倒数)“想一想,倒数是什么?”
生:“倒数就是将数倒过来,如1的倒数还是1,0的倒数还是0,6的倒数倒过来变成9……”
以上两个数学课的教学片段,都反映了一个共同的大问题,数学课的“数学味”哪里去了,这还是数学课吗?片段一中的教师请学生举例日常生活中的东西来讲线段,存在着许多问题。学生会对线段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而对线段的本质属性理解却淡化了!片段二中的教师煞费苦心,从生活中的许多东西可以倒过来引进倒数,却出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结果。学生对倒数的理解产生了严重的歧义,这是由我们老师的诱导而致的!长此以往,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数学素质将一落千丈!我们呼唤“求真”的数学教学,一定要关注教学内容的每一个细节,让每一个细节都渗透着“数学味”。
三、关注数学情境的创设,切忌“削足适履”式的伪情境
创设精心设计的、紧扣教学目标的数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但如果教师一不注意,为了课堂的热闹或片面追求课堂的趣味性,就会出现一些“削足适履”式的伪情境。
[片段]导入“变量与函数”
动画欣赏――“洪七公大战欧阳锋”(3分钟)
师:“洪七公与欧阳锋两人在大战中,其中一人的武功招式随着另一人武功招式的变化而变化,其实数学中也有很多这样的情形,一个量变了,另一个量也就跟着变了……”
片段中用洪七公与欧阳锋两人大战中,其中一人的武功招式随着另一人招式的变化而变化来引入函数中一个变量随着另一个变量变化而变化,牵强附会,这是一种“削足适履”式的伪情境。一味追求课堂的趣味性、情境性,课堂气氛的确很浓,师生感情也很融洽,却忽略了数学课的本质,即忽视了其科学性、知识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的统一。伪情境的后果:不但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更会产生“课堂表面热闹,其实效率低下,学生头脑昏昏无所适从”的恶果。
四、关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提问,切忌信口开河式的“低级提问”
数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思维,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心脏。教师的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好的提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些提问设计过于简单,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回答,这种提问是无效的或是低效的,是“低级提问”。只有问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学生才会认真思考,这样的提问是高层次的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提问。
[片段]“合并同类项”
师:某水果店一天上午卖出2箱苹果,下午又卖出3箱苹果,那么,这个商店这天共卖出几箱苹果?
生:5箱。
师:怎么算?
生:2箱+3箱=5箱。
师:(板书)2箱+3箱=5箱
师:如果把一箱苹果看成a,那么2箱苹果可以看成什么?
生:2a。
师:3箱呢?
生:3a。
师:2箱+3箱=5箱,那么2a+3a等于多少呢?
生:2a+3a=5a
师:(很兴奋)很好!
(板书)2a+3a=5a,同学们,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重要内容――合并同类项!……
反思:这位教师有许多重复的“低级提问”,漠视了学生主体存在的价值,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形成。长此以往,我们的学生思维僵化,更谈不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要用心设计好每一个问题,用自己的智慧火花去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从而激发学生去积极思考问题,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关注课堂教学中每一个生成的“亮点”,切忌手足无措或“麻木不仁”
课前预设和课堂生成永远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课堂教学需要预设,更需要生成。如果说没有预设的课堂是教师偷懒、不负责任的课堂,那么过度预设缺乏生成的课堂则是不生动更是不精彩的课堂。
[片段]教研课:课题是“完全平方公式”。一位教师尝试用比赛的方法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兴趣。题目是:计算下列各题,做完后观察这些算式及运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看谁最快!(时间约8分钟)。
①(x+2)2 ②(x+2y)2 ③(2s+3t)2 ④(a+b)2
题目刚展示出来,不到两分钟就有一位学生举起了手,教师请他发言,出乎意料,他一口气全部说出计算结果,而且都是正确的。教师接着问:“你怎么这么快?”这位学生说出公式(a+b)2=a2+2ab+b2。紧接着又有几位学生高举双手要求发言。面对这种情形,老师连忙示意他们先把手放下,不要过早发言……
坐在下面听课的我,不禁为这位教师的这种处理方式感到悲哀。倘若这位教师能随机应变,在给予第一位同学充分肯定的同时,并请他说说他的做法,而后顺势得到完全平方公式,岂不更妙?过度预设、缺乏动态生成的教学,肯定是有害的教学。有时,课堂因学生的“错误”而精彩,有时课堂因“意外事件”而精彩,作为教师的我们千万不要手足无措或“麻木不仁”甚至批评学生。正如叶澜教授说的“有生成性的课,才是丰实的课”。
六、关注教师课堂用语,切忌有口头禅或滥用评价用语
有的教师上课有自己的一些口头禅,比如“是不是”“那么”“这个”等,一节课下来出现几十个之多。这样既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又会抑制学生的思维,甚至会影响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有这种坏习惯的教师要彻底改掉它。还有的教师为了鼓励学生发言,不管学生回答问题是否正确,首先都来一个“好”字,这样容易误导学生把错误的答案当成正确的答案。教师的评价用语一定要有科学性、准确性。在学生回答错误或不够完整时,在肯定他积极思考的同时,一定要指出其答案的不正确性或不完整性,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继续思考,解决问题。
课堂细节数不胜数,真正的教学艺术体现在细节的处理上,细节决定成败。只有关注教学细节才能提升教学机智,使课堂教学更合理、更精致、更有效,才能真正打造绿色高效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张奠宙,唐瑞芬,刘鸿坤.数学教育学[M].2版.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