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秋思教学设计

秋思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秋思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秋思教学设计

秋思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1、本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14课。

2、学美文,悟真情。在指导学生品味秋天之美之中,既要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又要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学习了《春》《济南的冬天》《海滨仲夏夜》三篇写景抒情的文章,已初步掌握了如何抓住景物特点来学习写景的文章,怎样通过景物的描写来抒感,所以对于本课的教学采用自主诵读、感悟,合作交流品真情,探究体会写美景的教学方法。

2、学生认知障碍点:对“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一句的正确理解。学生往往会疑问:“现在不是不能乱砍滥伐吗?”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抓住景物特点。

【过程与方法】

自主诵读、感悟,合作交流品真情,探究体会写美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感受作者情感。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含义,体味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揣摩诗歌的清丽的意象和质朴晓畅、情景交融的特色。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天是多彩的季节,秋天是令人忧郁的季节,也是令人快乐的季节。总之。在同学们的心中,秋天是千姿百态的。那么,在现代诗人何其芳的心中,秋天又是一个怎样的季节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秋天),去领略诗人笔下浓浓的秋意。

2、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课文。教师强调生字词。

丁丁(zhēngzhēng)青鳊 (b1ān)鱼寥(liáo)阔

(2)播放配乐课文朗诵。

(3)教师指导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诵热情,鼓励学生纵情朗诵。

课件展示朗读要求划分节奏.标出重音.注意细节?揣摩感情。

(4)反复诵读课文,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发言,教师总结,表现了作者歌颂秋天、歌颂丰收的喜悦之情,也表达了对劳动人民勤劳质朴品质的赞美之情。

3、品味;

(1)仔细读课文,哪些词语体现出诗歌所描绘的乡村秋景?

明确:岭雾、白霜――秋。稻香、镰刀、竹篱、瓜果――农家。蟋蟀 (声音)、溪水(干涸、更清冽)、牛背笛声(远去)――秋景。

(2)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本诗共三小节,每一节都是一 幅精美的图画。请你用简洁的文字给每一幅图画拟个标题。(分组讨论合作完成。)

示例:①农家丰收图――绚丽乡彩。

②渔夫晨归圉――淡雅朦脆。

③牧女思恋圉――寥阔空远。

(3)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或最欣赏的词语或句子,并说说理由。

教师示例:“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嗅觉的角度展示丰收的图画,极具诗意。又耐人寻味。如果换成“那割过无数额稻谷的镰刀”,语言就盎得抽象空泛,表现力和美感就逊色多了。

4、背诵;

(1)齐背。

(2)指名背。

(3)全班狂背。

5、作业;

课后阅读美国诗人狄金森的《秋晨》,说说这首诗展现了什么样的画面。这首诗所展现的画面和课文相比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六、预设学生行为

1、准确朗读诗歌。

2、抓住景物特点,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3、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4、举一反三,用所学知识技能鉴赏其它诗文。

七、设计意图

1、激发学生朗读诗歌的兴趣。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抓住景物特点,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八、板书设计

秋天

(1)农家丰收图――绚丽乡彩。

(2)渔夫晨归圉――淡雅朦脆。

(3)牧女思恋圉――寥阔空远。

九、学生学习活动设计评价

秋思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教材背景与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1必修本(A版)》 第三章第一单元第二节―――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二分法的理论依据是“函数零点的存在性(定理)”,本节课是上节学习内容《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的自然延伸.二分法虽然是刻板的、机械的,有时还需要进行大量的重复计算,但是它包含了深刻的思想方法,对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还是非常有用的, 在教学当中要让学生感受整体到局部、特殊到一般、定性到定量、精确到近似、计算到技术、技法到算法这些数学思想的发展过程.在二分法教学中,方法的建构、技术的运用、算法的渗透以及它们的同步发展过程,是这节课的隐性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它体现出一种螺旋式的上升:第一个阶段是从数到形,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二分法的理论依据(根的存在性);第二个阶段是从形再到数,其中的形是包括从图象到数轴,再从数轴到表格.在这样的过程中,形的特征不断被深化,最后抽象成了以数为主体的一个算法流程. 因此, 整个二分法的教学流程要体现在这样一个框架当中:它是一个代数的问题,第一次转化是从代数到几何直观,第二次转化是从整体到局部,去研究函数零点区间.

学情分析

学生已初步理解了函数图象与方程的根之间的关系,具备一定的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为理解函数零点附近的函数值符号提供了知识准备. 但学生仅是比较熟悉一元二次方程解与函数零点的关系,对于高次方程、超越方程与对应函数零点之间的联系的认识比较模糊,计算器的使用不够熟练,这些都给学生学习本节内容造成了一定困难.

教学目标设计

1. 知识与技能

通过具体实例理解二分法的概念及其适用条件,了解二分法是求方程近似解的常用方法,会用二分法求解具体方程的近似解,从中体会函数与方程之间的联系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体会程序化解决问题的思想.

2. 过程与方法

借助计算器、excel、几何画板等多媒体辅助工具利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让学生充分体验近似的思想、逼近的思想和程序化地处理问题的思想及其重要作用,并为下一步学习算法做准备.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探究体验、展示与交流,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增强合作意识. 通过体会数学逼近过程,感受精确与近似的相对统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体会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之间的联系,初步形成用函数观点处理问题的意识.

难点: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利用二分法求给定精确度的方程的近似解.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结构设计

问题导学、探究: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二分法的原理与步骤,以师生互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并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景,学生根据问题研讨.

设计思路如下:

问题情境:设计数学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起学生探究欲望.

问题引导:将数学问题转换,引导学生利用熟悉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问题导学:学生根据问题观察、分析、研讨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的思想、一般步骤和解题格式.

理解领悟:学生总结研讨成果,领悟新知识,提高认识.

巩固应用:应用二分法解决简单问题, 体会函数零点的意义,明确确二分法的适用范围,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数据处理.

作业布置:巩固所学内容,进一步提高能力.

教学媒体设计

本节课以PowerPoint为制作平台,演示Excel程序求方程的近似解,界面活泼,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有机整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计算器进行了多次计算,逐步缩小实数解所在范围,精确度的确定就显得非常自然,突破了教学上的难点,提高了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本节课的教法特点

本节课采用的是问题驱动、启发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分组合作、互动探究、搭建平台、分散难点的学习指导方法把问题逐步推进、拾级而上,并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自主探究二分法的原理.本节课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以问题驱动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2. 注重与现实生活中案例相结合, 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又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3. 注重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使他们“听”有所思,“学”有所获. 4. 恰当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揭示数学本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思路1【情境导入】

实例一:李咏主持的幸运52中猜商品价格环节(或者老师的衣服价格),让学生思考

(1)主持人给出高了还是低了的提示有什么作用?

(2)如何猜才能最快猜出商品的价格?

实例二: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里,从某水库闸房到防洪指挥部的电话线路发生了故障.这是一条10km长的线路,如何迅速查出故障所在?如果沿着线路一闸门(待查)指挥部一小段一小段查找,困难很多.每查一个点要爬一次电线杆子,10km 长,大约有200多根电线杆子呢.

想一想,维修线路的工人师傅怎样工作最合理?

推进新课,新知探究

1.提出问题:那我们能否采用这种逐步逼近的方法来解一些数学问题呢?

问题1:你能解这个方程吗?(精确度0.1)

2. 你能分析解的大概情况吗? (几何画板展示函数图象)

设计意图:

(1)通过利用现有知识未能解决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2)通过该问题组,引导学生数形结合,巧妙将方程解的问题转化为函数交点的问题,进一步转化成函数零点的问题.

问题2:令,为其零点.

1. 零点左右函数值有什么特点呢? 我们能运用此性质确定零点所在区间吗?

2. 我们能将零点所在的区间缩小吗?

3. 我们还需要什么条件呢?

4. 限定的精确度为0.5(即区间长度小于0.5)

设计意图:回归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知识迁移,并在交流探讨中逐步指导学生二分法求解方程近似解步骤.

抽象概括:在误差要求的范围内,在某一区间内要找某个特定值、近似值,可以通过取区间的中点,把区间一分为二,逐步缩小特定值所在的区间(即二分法思想). 这种思想经常用于查找线路电线、水管、气管等管道线路故障、实验设计、资料查询,也是方程求近似解的常用方法!

设计意图:

(1)通过学生熟悉的实际情景,让学生体会二分法思想;

(2)逐步为利用二分法求解方程近似解作铺垫.

2. 探究新知

问题3:令,其零点∈(2,3).

1. 实验计算:每个学习小组,根据二分法思想,利用计算器计算数据,完成“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实践表格”.

令,其零点∈(2,3),精度0.1

区间 中点的值 中点函数近似值 精确度

(2,3) 2.5 -0.084 1

(2.5,3) 2.75 0.512 0.5

(2.5,2.75) 2.625 0.215 0.25

(2.5,2.625) 2.5625 0.066 0.125

(2.5,2.5625) 2.53125 -0.009 0.0625

(1)你能说说每次所取区间的理由吗?

(2)“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时,所给的精确度有什么作用?

(3)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的方法步骤吗?

设计意图:(1)将数学问题的实际探究完全交给学生,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2)加强学习小组的交流,培养学生团队意识.

3. 讨论交流

展示各小组填写的表格,并派代表发言交流.

(展示完毕后利用信息技术EXCLE展示计算过程,并提高精确度要求,继续二分法实验)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增强团队意识.

4. 抽象概括

(1)求零点二分法:对于在区间[a,b]上连续且满足f(a)?f(b)<0的函数y=f(x),通过不断地把函数f(x)的零点所在的区间一分为二,使区间的两间一分为二,使区间的两个端点逐步逼近零点,进而得到零点近似值的方法叫做二分法.

(2)用二分法求函数零点近似解的方法步骤

5. 深入探究

问题4:若函数f(x)在闭区间[a,b]上的图象是连续曲线,并且在闭区间[a,b]端点的函数值符号相反,即f(a)f(b)

勘根定理:若函数f(x)在闭区间[a,b]上的图象是连续曲线,并且在闭区间[a,b]端点的函数值符号相反,即f(a)f(b)

问题5:是不是所有的零点问题都可以用本节课的方法?你能举例吗?

结论:不是所有的零点都适合,不连续函数的零点或同号零点等等,例如:方程对应函,如下图所示.

(1)函数有几个零点?

(2)你能说说在这些零点左右两侧的函数值有什么特征?

(3)“利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这种方法对于它们都适用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学习态度,加强数学知识

6.例题剖析,新知巩固

例1求方程的近似解( 精确到0.1)

解析: 由与的图像可以看出方程有唯一解, 且这个解在区间( 2, 3) 内. ,

用excel或计算器可算得;;

因为2.625 与2.5625 精确到0.1 的近似值都为2.6, 所以方程近似解为2.6.

实际应用问题

例2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里,从某水库闸房到防洪指挥部的电话线路发生了故障.这是一条10KM长的线路,如何迅速查出故障所在?

如果沿着线路一闸门(待查)指挥部一小段一小段查找,困难很多.每查一个点要爬一次电线杆子,10KM 长,大约有200多根电线杆子呢.

想一想,维修线路的工人师傅怎样工作最合理?

图2

如图2,他首先从中点C查.用随身带的话机向两端测试时,发现AC 段正常,断定故障在BC段,再到BC段中点D,这次发现BD段正常,可见故障在CD段,再到CD中点E来查.每查一次,可以把待查的线路长度缩减一半,算一算,要把故障可能发生的范围缩小到50~100m左右,即一两根电线杆附近,要查多少次?

解:用简便易行的方法最多测试7次就能找到故障,方法是:10KM线路共有200根电杆.

第一次测试第100根,第二次测试有故障的一侧中的第50根,第三次再测有故障的一侧中的第25根,去掉一根,(有可能故障在这里)再侧有故障的一段中的第12根,第五次测有故障一段中的第6根,第六次侧试有故障段中的第三根,第七次侧故障段中的中间一根,至此,结束侧试,故最多7次就能找到故障.

点评:二分法不仅用于求函数零点或方程的根,它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重要的应用.二分法不仅可用于查找电线线路、水管、气管故障,还能用于实验设计、资料查询等.

7. 内容小结

知识小结:

(1)用二分法求函数零点近似解的适用条件?

(2)用二分法求函数零点的近似解的方法步骤?

思想方法小结:

(1)二分法的基本思想;(2)函数与方程思想;(3)数形结合思想;(4)算法思想.

8. 作业布置

1. 知识巩固

第119页习题4-1A组1,2,4.

2. 课外拓展

fqsz.cn/jiaoyanketin/web2/48.httm “数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伽罗瓦创立群论”.

3. 课外思考

(1)如果现在地处学校附近的地下自来水管某处破裂了,那么怎么找出这个破裂处?

(2)有48个大小形状一样的小球,有一个质量和其他47个不一样,不知道是重还是轻. 现只有一个天秤,如何最快的把这个质量不同的球找出来?

设计意图:(1)分层布置作业;(2)设计课外数学史有关内容的调查,培养学生数学素养;(3)将实际问题引入,体会数学应用于生活的意义.

教学反思

虽然新课程已实施几年,但《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这部分内容大部分教师只教过一遍.笔者于是找来了课标、大纲、教参以及一些相关书集先认真研习了一遍, 还参考了数学史方面有关求解方程部分的内容,找到了这一节内容的各种教学案例,请教了组内其他教师,最终形成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设计这堂课的主要思路是要在新课程中的新内容中体现出新课程的新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学代讲!

现总结如下:首先,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到二分法虽然是刻板的、机械的,甚至有时还需要进行大量的重复计算,但是它包含了深刻的思想方法,要让学生感受整体到局部、特殊到一般、定性到定量、精确到近似、计算到技术、技法到算法这些数学思想的发展过程.

秋思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笔者认为:数学教学要自然——符合人类认知的需求和习惯,直观而有序;要简约——适应数学的根本追求,教学内容聚焦,教学环节简化;还要求实——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让学生学得踏实。下面以高中数学“异面直线”的教学为例,对此进行简单说明。

一、复习回顾

投影或预先在黑板上画一个三棱柱ABC?A1B1C1,如图1。指出:“上一节课,我们把初中学过的两条直线平行、相交的部分性质在空间

作了推广。关于平行(a∥b),有公理4:a∥b,c∥b?a∥c。关于相交(m∩n=A),有等角定理:AB∥A1B1,AC∥A1C1?∠BAC=∠B1A1C1。”

[设计意图:借助于三棱柱,简捷、直观地复习旧知识。]

二、新知导入

设问:“如图1,直线m与n1、直线AB与A1C的位置关系如何?”又问:“校园内旗杆所在的直线与地面上不经过杆底的直线(比如教学楼墙面与地面的交线)是什么位置关系?教室内黑板面右边界线与你的课桌面左边界线相交或平行吗?”引导学生发现两条直线的新的(第三种)位置关系。提问:“与平行、相交的共性特点(共面)比较,起个什么名称比较贴切?”让学大胆地说,自然地得出“异面直线”的名称。

[设计意图:从数学到生活,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通过问题情境,自然引出课题。]

三、新知探究一:定义

设问:“怎么定义异面直线?”引导学生说出他们能够说出的定义——既不相交又不平行的两条直线叫作异面直线。提问:“能换一种文字语言来表述吗?”让学生尝试着表达,比如:不在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叫作异面直线,不共面的两条直线叫作异面直线,等等。提问:“分别在两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是异面直线吗?如图2,四棱柱ABCD?A1B1C1D1中,直线A1D1在平面A1B1C1D1内,BC在平面ABCD内,它们是异面直线吗?直线A1C1在平面A1B1C1D1内,BC1在平面BCC1B1内,它们是异面直线吗?”学生容易发现它们在同一个平面内,因而不是异面直线。给出课本定义: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叫作异面直线。注意对“任何”加强语气。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下定义,学生才能对概念有更好的理解和更深的印象。学生一般不会一下子就说出教材中异面直线的定义。教师要通过提问来引导他们转换角度表述、推敲语言使用,从而体会数学定义的概括性和精确性。]

四、新知探究二:图示

设问:“怎样画图表示异面直线?”让学生动手画画试试,并请一些学生板演。不少学生会画出图3,但是他们会感觉

立体感不强,所以并不满意。这时可以投影学生的作品,将其改成图4和图5,即用联系、变化的观点,由两条直线a、b原来在一个平面内,其中的一条被旋转或平移,得到不在一个平面内的情况。在参照平面的衬托下,学生会感觉

立体感增强了。此外还要指出:“异面直线没有专门的符号语言表示,‘a与b异面’的表述已经比较简单了。”

[设计意图:很多教师对“异面直线图示”的教学并不重视,直接给出图4、图5,轻描淡写地就过去了。实际上,教学工作的重心是努力“将课本上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师的教育形态、学生的学习形态”,即“唤醒”知识(“弥补”教材的“不足”),而不是给予知识。这里采用联系、变化的观点,作出了很好的“转化”。]

五、新知探究三:判定

设问:“如何判定两条直线是异面直线?”出示练习:“在图6所示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试判断:(1)直线AA1与BC的位置关系;(2)直线AA1与BD1的位置关系。”学生不难回答。然后,请一个学生到讲台上自己说出两条直线(设问),让下面的同学判断其位置关系(是不是异面直线)。接着,加大难度提问:“直线D1B与AC位置关系如何?”进一步提问:“直线D1B与A1O,或A1B与D1O呢?其中O是BC1的中点。”学生会感到困难。

引导学生探究:“回到图4,记直线a与平面α的交点为O,直线a不在平面α内,则其上一定有一点(如点P)不在α内,那么我们能否借助于平面α,换一种方式来描述直线a与b异面呢?”

慢慢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得出定理(结论):过平面内一点与平面外一点的直线和这个平面内不经过该点的直线是异面直线。引导学生用符号语言刻画:l?α,P?α,O∈α,O?l?PO与l异面。引导学生简单证明:假设直线PO与l共面,因为O?l,所以过点O和直线l的平面有且只有一个,所以PO和a都在平面α内,于是P∈α,这与P?α矛盾,故PO与l是异面直线。

要求学生回到上述问题,利用判定定理解答,比如:判断直线D1B与A1O的位置关系,一个思路是考察D1B与平面A1BC1,另一个思路是考察A1O与平面ABC1D1。指出:“运用定理判断的关键是找出参照平面,这里的两种方法选择了不同的参照平面。”

[设计意图:从简单的问题出发,不断加深难度,自然地引起对判定定理的需求,引出对判定定理的探究。同时注意让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判定定理的证明中,注意培养学生数学抽象、逻辑推理以及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六、新知探究四:度量

设问:“如何合情合理地刻画(度量)不同位置关系的两条异面直线呢?”提问:“在图6中,我们知道AB与A1D1、AB与A1C1都是异面直线,它们有什么区别呢?能否类比初中学过的相交直线进行描述?”同时利用两根棒针在空中旋转演示。自然引出两条异面直线a与b所成的角的概念。

引导学生探究:回到图4、图5,将两条异面直线“回归”(平移)共面,再用平面几何知识刻画(度量),可以得到结论:由等角定理可知,角的大小与点O的选取无关(为了方便,可以将点O取在其中一条直线上,如相关线段的中点、端点等);两条异面直线所成角的范围为0,

π2。同时,可以引出概念:如果所成的角为π2,则称异面直线a与b垂直,记作a⊥b。

出示练习:“如图6,在正方体中,异面直线AA1与BC、AA1与BC1、AC与BC1所成的角分别是多少度?”学生不难完成。

秋思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礼仪,课程设计,岗位需求

 

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其职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高职礼仪教育无疑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全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均开设了礼仪课程。然而,当前礼仪课程在多数高职院校中是作为一般的通识课程,负责对学生进行基本礼仪知识的传授及相关技能的实训,在课程的设计上没有将特定专业相应的“岗位需求”作为导向,从而导致了当前高职礼仪课程因与专业契合度不高而被学生轻视的尴尬状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增强高职教育的吸引力,要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依据《纲要》指示精神,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及理论探索,我们认为高职礼仪课程改革首先要解决的是课程设计思路的创新。而创新高职礼仪课程的设计思路,必须以“工作岗位需求”为导向,深化对礼仪课程重要地位的认识,着力解决“三个问题”,体现“三个注重”。

一 深化对高职礼仪课程重要地位的认识

《职业形象与礼仪》课程对于高职院校的“职业人”培养有着不容忽视和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礼仪修养是学生就业“软实力”的重要因素。

高职教育主要面向现代服务业培养人才,需要较多与人打交道,因此,如果将高职生的专业能力比作“硬实力”,那么其礼仪修养就是“软实力”。有高校向80多家用人单位发放问卷教育学论文,结果显示:计算机、外语水平、专业技能等“硬实力”指标逐渐退居二线,而人际沟通能力、敬业精神等“软实力”指标成了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毕业生素质。因为“软实力”才是毕业生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可持续发展的,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稳定的职业能力,也是他在就业岗位上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②]因此,作为提高学生礼仪修养,提升其综合素质的课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职业形象与礼仪》是一门能让学生终身受益的课程。

(二)职业形象是学生展示其专业能力的 “橱窗”。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形象魅力已经成为一种核心竞争力。良好的个人形象能够给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从而产生正向的首因效应,在人与人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相反,糟糕的个人形象却会产生“扫帚星效应”,使得交往举步维艰、难以为继。作为一名“准职业人”,高职学生只有多了解一些礼仪常识,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和方法,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开启展示自身专业能力的“橱窗”,进而产生“晕轮效应”,才能更好地发挥专长,拥有强大的个人职场竞争力。

(三)本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起着重要支撑作用期刊网。

以文秘专业为例,该专业的岗位核心能力可以归纳为“办文、办事、办会”等“三办技能”以及协调沟通能力,而这些能力均离不开礼仪素养的支撑作用。同样地,在市场营销、物业管理、会展策划、国际贸易及物流管理等各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职业形象与礼仪》课程都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二 高职礼仪课程设计应致力于解决“三个问题”

实际上,《职业形象与礼仪》课程的设计思路正是在研究解决“为谁教、教什么、怎么教”这三个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明晰起来的。

(一)为谁教――课程目标体系的确立

作为公共课程,《职业形象与礼仪》要面向市场营销、文秘、物业管理、会展策划、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国际贸易等多个专业的高职学生。“走进校门的是大学生,培养出去的是职业人”。经过三年的培养,在完成了各专业课程体系的学习之后,他们将被打造成一个个“全面发展的具有现代职业优势品质与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职业人才”。[③]这既是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也是《职业形象与礼仪》课程的纲领性目标。

作为各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职业形象与礼仪》课程的总目标就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礼仪知识的传授及相关技能的实训,引导其塑造富有魅力的个人形象,形成彬彬有礼的交际风度,掌握得体娴熟的职场沟通技巧及待人接物技能,从而有效提升其职场竞争力。

《职业形象与礼仪》课程的总目标是由几个主要的分目标支撑起来的。它们分别是: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展现彬彬有礼的社交风度;掌握得体娴熟的职业场合礼仪。

继续细分下去,每一个分目标下面又有若干个子目标,即单元教学目标。例如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这一分目标是由职业人士的仪容礼仪、职业人士的服饰礼仪及职业仪态礼仪等几个单元教学来实现的。每一个单元的教学又可以分解成一系列的知识点和技能点。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进行各单元教学目标设定的时候,不仅要有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教育学论文,还要有品质目标,将教书和育人有机结合起来。

(二)教什么――教学内容的取舍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再加上由于现代交往日益扩大引进的国际礼仪,礼仪知识可谓是浩瀚的海洋。《职业形象与礼仪》应当怎样来做内容的取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职的专业就是工作岗位。和本科教育讲究知识的系统性不同,高职教育“职业人”的培养讲究的是针对性。因此,我们要依据各专业职业岗位(群)的技能要求、职业能力及职业品质要求,科学灵动地来组织课程教学内容,既要有各个专业基本通用的内容模块,又要有依据专业岗位需求进行了差异化处理的内容模块。

例如在文秘专业的《职业形象与礼仪》课程内容选择方面,针对文秘岗位办文、办事、办会等核心能力的要求,进行了内容侧重点的调整,增加了会务礼仪、办公室日常事务礼仪、沟通与协调礼仪技巧、公关交际礼仪技巧等几个方面的比重,通过礼仪的训练,提高文秘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

相应地,在物业管理专业《职业形象与礼仪》课程的教学中,针对其专业岗位对市场竞争能力及业主服务能力的要求,则强化了职业化形象设计、社交礼仪常识及沟通技巧的教学内容。

(三)怎么教――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的探索

教学模式的创新是课程设计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它对于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教学内容的实施效果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在《职业教育该怎么样办》中指出:“职业教育应做学合一,理论与实习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如果只注重书本知识,而不去实地参加工作,是知而不能行,不知真知。职业教育目的乃在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欲达此种境地,需手脑并用”。

在《职业形象与礼仪》课程的教学中,我们逐步摒弃了传统的礼仪课教学以讲授礼仪常识为主、强化知识认知的做法,进而构建了强调技能掌握及行为转化的“教学做一体化”的专业技术实务课教学模式。针对行业企业特点和岗位(群)技能要求、职业能力及职业品质要求,对工作情境进行项目细分,构建讲训一体的教学模块,提供合适的教学场所,引导学生“做中学,学中做”,使得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养成素质。

新的教学模式特别强调课堂的互动,尤其是学习与将来工作的互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教育学论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势充分显现出来。因此,我们也特别注重选择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并与教学内容相适应,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互动的热情,从而将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求职面试礼仪的教学中,我们就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模拟招聘。教师指导学生提前把教室布置成招聘面试的场景,并要求参与的学生提前做好面试的各项准备,在仿真的场景下完成面试的流程,使得求职面试各个环节的礼仪得到直观的强化。

三 高职礼仪课程设计应体现“三个注重”

在《职业形象与礼仪》课程设计过程中,除了要悉心研究解决以上“三个问题”,还应特别体现“三个注重”: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品质素养的提升,注重课程设计的开放性期刊网。

(一)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在本课程的设计中,我们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视为出发点和归宿点,针对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整合教学模块、序化教学任务,针对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实际需要突出技能点训练。我们通过对各专业岗位(群)能力及品质需要的分析研究,把课程模块整合为职场人士的个人形象礼仪、日常交往礼仪及职场礼仪三大模块,进而提炼出支撑每个模块的具体单元项目和若干个关键技能点。

不可忽略的是,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还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求职技巧等,这些能力都是学生未来长期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能力。因此,我们还通过教学内容的巧妙安排与教学过程中的训练体验,提升学生的这些职业能力。比如我们在进行日常交谈礼仪单元教学时,匠心独具地设置了“荒岛逃生”的游戏,学生踊跃参与,既锻炼了自己听与说两方面的能力及礼仪修养,也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他们团队合作的意识。

(二)注重学生品质素养的提升

高职教育强调砺技修德。90年前,教育先驱黄炎培在他撰写的《教育大辞典》中这样定义职业教育:“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一方获得生活之供给与乐趣,一方尽其对群之义务,名曰职业教育。”在注重岗位技能训练的同时,《职业形象与礼仪》课程还设立了品质培养目标,关心学生情商、逆商的提升及诚信守时等优良品质的塑造,关爱他们的心灵成长,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将教书与育人完美地结合起来,形成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例如在进行职业人士的仪容礼仪单元教学时,教师让学生认识几种基本的脸型,并判断自己属于哪种脸型教育学论文,进而为自己设计合适的发型。鉴于有些学生不能全面认识自己,片面关注自身的不足之处,因而产生消极自卑心理的状况,我们在教学别设置了“我们是否应该自我悦纳”的讨论环节,让学生各抒己见,在观点交锋中达成“自我悦纳很重要”的共识,强化了学生积极的自我评价意识,使得他们能够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仪容魅力。

(三)注重课程设计的开放性

《职业形象与礼仪》课程教学面向不同专业的学生,也就相当于面向不同的职业岗位。因此,在课程设计上我们没有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在课程三大教学内容模块的设计中,职场人士的个人形象礼仪和日常交往礼仪大体保持一致,只做具体技能点上的区分;而“职场礼仪”模块则采用开放式设计,根据不同专业特点灵动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这种课程内容上的开放性和弹性制,很好地解决了《职业形象与礼仪》作为公共的专业技术实务课程与生俱来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矛盾关系。

例如在电子商务专业《职业形象与礼仪》职场礼仪模块的教学中,加入商务文书礼仪、网络及手机等通讯工具的使用礼仪等内容;而在国际贸易及应用英语等专业相应模块的教学中,则涉及一些涉外礼仪的知识和技能。

当然,《职业形象与礼仪》课程设计的开放性还体现在以一种开放的姿态紧跟行业和岗位发展趋势,不断调整、补充相应的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在不断的自我扬弃中,日益趋于合理与完善。

参考文献

[1]洪致平.探索现代服务业“职业人”培养之路[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

[2]马乐.高职高专礼仪教学改革的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09年第3期

秋思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设计模式;教学实践

新课标要求背诵古诗文80篇(段),所选篇目皆为名家名篇,能够代表我国古代诗歌艺术的最高水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理解其思想内容,才能欣赏其艺术价值,感受其无穷魅力,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笔者在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自己的古诗词教学设计模式,体现新课改理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三维目标的实现。

一、古诗词教学设计模式

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利用五步骤进行古诗词教学,形成较固定的教学模式,即查―疑―释―诵―拓。

“查”环节是自主学习的重要部分,课前预习诗歌,查字典扫清字词障碍,结合课文注释了解诗歌作者、写作时代背景,达到知人论世。完全自主完成,可查阅网络、图书、资料等,并在课上积极口头表述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与学生交流。如教授杜甫诗《春望》时,查作者资料后,知晓杜甫作为“诗圣”,其诗为“诗史”,该诗就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国都沦陷、山河破碎的社会现实。此环节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口头表达和听写能力。

“疑”是在预习时遇到有疑惑的地方,提出疑问后上课交小组讨论、交流。通过质疑讨论,初步理解诗意。无论单个重点词语,还是句子一直到整篇诗歌理解,都在小组讨论合作中一起探究,老师及时引导点拨,对学生议论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弄懂弄通整篇诗歌。

“释”是在前两个环节基础上,进一步深刻理解诗歌,通过想象感知诗人的思想感情。先让学生在理解基础上反复吟咏,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写作方法,然后让学生各抒己见,老师引导、点拨、总结并解释本诗的思想内涵,教师把握好文章的价值取向,并总结诗歌的写作技巧。此环节重点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审美能力,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以体现。

“诵”环节是在完全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注意诗歌节奏,大声有感情地朗读,便于体会诗歌丰富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音乐美、韵律美。通过对名言警句的反复揣摩玩味,对全诗写作技巧和艺术手法进一步深刻理解,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如《望江南》(温庭筠)“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句,“尽”字描绘出空旷凄凉的意境,寓情于景。

“拓”环节就是拓展迁移,开拓学生知识面,由课内所讲诗歌的思想内容、写作方法,拓展到课外,找出与之相同的其他篇目,帮助学生理解,又增强了学生的诗歌积累,提高了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达到触类旁通。例如讲完思乡题材诗《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后,拓展作业可设计写出思乡诗歌名句警句。

二、古诗词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古诗词因时间久远,难以理解,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只会死记硬背一些名言警句,应付考试,不能体现三维目标。解决此问题就要多讲一些古代诗文常识,增加学生和古诗文接触的机会,寓教于乐,引发学生浓厚兴趣,便于克服畏难情绪。

教授古诗词,要以理解为基础,阅读与欣赏相结合,要揣摩感悟作者的情怀,这样自己对作品才会有所感受、领悟和发现。引导学生用古人的习惯和思维去还原诗词的意境,激活学生已有积累,并能醍醐灌顶般顿悟,找到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巩固提高阅读古诗词的能力和鉴赏水平。

相关期刊更多

中学语文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北省教育厅

河北教育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北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