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健康心理

健康心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健康心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健康心理范文第1篇

一、体育教学对心理健康的作用

1.强化意识

我国许多中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并不同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体育锻炼既是身体活动,又是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而且对于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中学体育教学应充分发挥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努力促进中学生的身心健康。体育教学中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养成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方面。教学中应经常采用集体性游戏或竞赛等教法,诱导学生积极参加。

2.个体差异

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学生气质类型的特殊性和兴趣爱好的不一致,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对象的特点和基本条件,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需要的学生。尽量提供学生能表现的机会和保证学生适应教学的可能。如,初中男生多喜欢活动量大、竞赛性强、能表现力量或速度的运动;女生则喜欢动作强度不大、姿态优美、节奏感强,能表现灵活、机敏和柔韧的项目。

3.健康心理

中学体育是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增强学生体质、学习体育知识、技能和培养道德品质的一直有目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影响活动,它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大部分学生对体育课缺乏兴趣,处于应付状态,有时会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引导中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活动,不仅可以使中学生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增强学生体质,而且还可以陶冶中学生的情操,磨炼其意志和品质。这会引起中学生的好奇心和兴奋性,激发他们参加体育活动,对提高锻炼效果、发展身心、缓和调节不良情绪等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二、体育教学中的几点策略

1.创造学习环境

心理学家巴班斯基说:“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大作用。有了这种良好的气氛,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进行得特别富有成效,可以发挥他们学习可能性的最高水平。”根据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的特点,教师应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现自己的机会,给他们一个独立练习的时间和空间。在技能形成的练习中让学生自我表现、发展个性。教学中教师要激励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充分争取机会,展现自己的创造能力,展现自己在实践中的创新成果。

2.游戏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

游戏在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改善教学气氛,使单调、枯燥的技术练习变得生动活泼,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运动技能的形成。游戏是大部分学生喜爱的活动项目,通过游戏,能使学生的思想、智力、意志、体力得到锻炼提高,特别是对那些有自卑感、较孤僻的学生,应多让他们参加集体游戏活动。

3.通过谈话克服自卑感

作为教学工作者,体育教师必须利用课堂和课外的开放性、交流感情的直接性等有利条件,深入到学生学习的环境中去,了解情况,用诚恳的态度、真挚的热情与学生交谈,关心、爱护、尊重学生,启发学生全面认识自我。

4.树立学生信心

健康心理范文第2篇

考试前夕睡眠不足,是学生中存在的一个最为突出的问题。多数同学是为,了挤时间,晚睡早起而导致睡眠不足;少数同学则是因为考前复习中昏昏沉沉地打疲劳战,有些学生已形成了夜间用功学习的习惯,夜越深精神越好,这就是所谓的“猫头鹰型”人。现在,睡眠不足已成为考试失败的重要原因。因此,考前保证充足的睡眠,必须提前调整人体生物钟,逐步改变生活习惯,以适应考试时间规律。调整的方法是临考前三周就开始矫正作息时间,坚持晚亡9点半钟睡觉,早上6点钟起床。开始时可能怎么也睡不着,不过没关系,睡不着就看书,但第二天早上6点钟一定得起床。起床后,头会昏昏沉沉,因为觉没睡好,这是正常的。这时一定不可赖的床上,要坚持按时起床,到附近公园或是街道上跑跑步,做做操。几天过后,你就会慢慢适应早起早睡的习惯了。

有的同学因为考前焦虑而导致夜间入睡困难,这时应首先放下思想包袱,上床以后要排除一切杂念,不要对第二天的考试思虑过多,不要回顾自己的复习情况,也不要因睡不着觉而急躁,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诱导自己入睡。

第一,上床后熄灯,躺下仰卧,做一次舒畅的深吸气,然后徐缓地往外呼气。第二次吸气时,默念数字“,广和“放松”。与此同时,试着想像你面前有一块黑板;你在黑板上写了“1”和“放松”几个字。再一次吸气时,默念“2”,再呼气时心中默默地说“放松”。如此连续地做,一直默念到数字“20”。每次呼吸都像听到了并看到了那些数字和”放松”二字。这样做可促使自己的思想能够保持持续地听和看这一系列的单调词语,使考试的焦虑和紧张思绪不容易挤进大脑。在―过程中,有时可能会离题乱想。但一定要坚持按照既定的步骤继续做下去。思想终会进入一种放松的境地,睡眠就会来临。用这个方法来催眠,切不可急躁,急于求成。

第二,上床后熄灯,躺下仰卧,先做3~5次深呼吸,然后想象在黑暗中有一个不太亮的白点,并集中注意旷 力控制这个白点进行缓慢地圆周运

动若干次,再缓慢地勾画五角星轨迹若干次。如果感到心情改变不大,则重复上述意念运动程序数次,然后再进行两次深缓呼吸。每进行一次深缓呼吸,就自我暗示“我已经睡着了”。这样可起到良好的诱导入睡的效果。如果条件允许,平时和考试期间都应养成午睡的习惯。午间小睡半个小时,既能使大脑很好休息,醒来时头脑也会很快清醒过来。

何为考前头脑发“木”?在临考前的复习阶段,不少考生都有这样一种感觉:上课无精打采,易分心;看书头昏脑胀,记不住;平时心烦意乱,心不安。此类现象就是常说的头脑发“木”,它严重地影响了考生的考前复习。

如何克服头脑发“木”呢?

一、端正对考试的认识。考试是时知识的检验,不是“命运大决战”,也绝不是人生终极点。要认识到,在前方的地平线上,成功与失败同样是开始。,二、树立自信心。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无数事实证明,在其他条件大致相同的情况下,谁树立必胜的信心,谁就能取得更大的成功。三、复习方法多样化。文理搭配,阅、听、读、写结合,避免枯燥单一的复习方法。四、充分利用大脑的“最佳时期”学习休息巧安排,当头脑清醒,精力充沛时,要抓紧学习;当大脑疲劳时,可睡觉或做户外活动,使脑细胞得到休息,恢复精力。那种考前通宵达旦的复习方法,绝非良策,甚至会使前功尽弃。

临考前一周应按考试时间规律作息,早点儿起床运动,吃早餐,8点钟准时开始复习,中间休息20分钟,最好连考试科目都不变,按科目的考试时间顺序安排复习。这样经过一段适应训练,临场考试也就不,会有异常的感觉了。

临考前的心态,可能是中高考能杏成功的关键之一。所以,临考前一天的活动安排也十分重要。陌生的考场和气氛,会使人感到压抑,影响临考心理。可在考试的前一天去熟悉一下考场。在那里,找出与以往学习环境相似的地方,在心理上产生认同,从而抵消因陌生的考场所造成的心理压力。长时间的紧张复习,使脑细胞已产生保护性的疲惫反应,因而,考前大脑需要的是适当休整。下下棋,听听音乐,打打球,与朋友聊聊天,都有助于迎考。

健康心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心理环境;幼儿心理健康

幼儿心理健康指的是幼儿在与环境、他人的交互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与环境、人际以及自我的积极良好的适应状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健康领域指导要点明确要求“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人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发展;同时,环境又影响着人的生理和心理。幼儿园作为幼儿从家庭独立跨入人生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更是不可低估。幼儿园不仅要有美丽、整洁、富有儿童情趣的外在环境,还应该有宽松、和谐、秩序、自由的心理环境,有宽容、理解、耐心懂得他们心理需要的老师,能够提供适应他们发展的活动环境。因此,幼儿园应积极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一、布置有利于幼儿心理发育的外部环境

幼儿园环境包括实物环境、心理环境、语言环境等多层次、多侧面的环境。幼儿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幼儿的情绪变化,创设良好的幼儿园环境是满足幼儿需要,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保证。首先创设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的墙饰。每个年龄段的幼儿由于身体和智力发展的状况不同,他们在理解能力、观赏接受能力、动手制作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我们在进行活动室墙饰设计时,充分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做到有的放矢,真正发挥墙饰的作用。 其次创设安全丰富满足幼儿需求的物质环境。环境中的设施、设备首先应该是安全的,幼儿有安全感,才会放开手脚,放大胆子去活动;幼儿处于开放的、丰富的生活活动环境中,他才能自由地选择,自主地进入,主动地和环境中的事物相互作用;我们创设的环境若是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活动形式宽松,富有童趣,幼儿才会喜欢幼儿园,在活动中才能产生积极的行为;才能更有益于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构建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的精神环境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是一种在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完满状态及良好的适应能力。因此幼儿园尽力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良好的心理环境,能使幼儿积极向上;相反,不良的心理环境,只能使幼儿情绪低落,养成消极的思想方法和行为习惯。因此,要建立宽松的、民主的、关爱的、支持的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人际精神环境。 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W光点,不要盲目的把好孩子和坏孩子往孩子身上套,这样是极不负责任的,每个孩子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只要孩子有一点点进步,我都会加以肯定、表扬,然后再鼓励他们争取更大的进步。孩子需要我们的信任,我们的信任能提升他们的自信,更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三、营造有利于幼儿心理发展的爱的氛围

巴特尔指出“爱和信任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教师载有爱和信任的眼光,哪怕是仅仅投向孩子的一瞥,幼小的心灵也会感光显影,映出美丽的图像……”作为幼儿教师,应该用爱心为幼儿身心发展提供精神营养,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氛围,使儿童产生安全、愉快、积极的情感与心理状态。

教师要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幼儿早晨入园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为他们营造一种温暖、关爱、民主的气氛。只有爱孩子,才能对孩子保持亲切的态度,使幼儿保持积极愉快地心理。如:每天早上用微笑去面对每一个孩子的问题,以及每天下课亲切地与每一个幼儿说再见,会让每一位幼儿都有一种充分地被重视和被接纳的感觉。促使他们更乐于去观察、尝试、探索与创造,从而发展他们的智力。

四、搭建有利于幼儿良好沟通的心理平台

沟通,能够让幼儿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注、尊重,使幼儿有一种被重视感,并有一种充分的接纳感,感到自己为教师所关心,喜爱;有助于幼儿保持活泼、开朗的情绪,增强对教师的喜爱和信任。

沟通时教师应该注意自己的语言艺术,对孩子的要求要合理,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避免语言挫伤孩子的自尊,帮助他们建立自信。例如:每天班上有许多孩子都喜欢向老师打"小报告",而这些"小报告"得事情都是一些芝麻绿豆的小事情,时间一长难免会让老师产生烦躁、厌倦得情绪。这时教师就应该极力避免将个人得不良情绪带到孩子中间来,应该保持积极愉快得情绪与孩子交流。

五、提供有利于幼儿乐于交往的心理机会

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

健康心理范文第4篇

【摘 要】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实现的一个途径――教育。所谓人格是指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从小培养孩子的个性,培养其健全的人格,让其成为人格相对稳定而且被受到尊重的个体。幼儿时期是培养幼儿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而心理健康与否又直接影响人格的形成。笔者认为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优化塑造,主要从爱心教育,探索周围世界的教育,交往教育,自助自理的教育,积极自我意识的教育这四方面来做起。

【关键词】人格;健康心理;两性化人格;人格教育

幼儿时期是培养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而心理健康与否又直接影响人格的形成,对此培养健全人格必须从幼儿做起。幼儿时期指儿童从三岁到六七岁这个时期,这是儿童进入幼儿园的时期,所以又叫幼儿期。又因为这是儿童正式进入学校以前的学期,所以又叫学前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讲到也听到性格一词,然而性格恰恰就是人格的核心。人格的概念宽泛与性格。性格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最能表征一个人的个性差异。

正因为幼儿时期是培养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学校教育正处于迅速转变发展的时期。尤其是我国的学前教育越来越健全完善,对幼儿教育的研究课题也越来越丰富。那么人格在心理学上到底是怎么界定的呢?对此各个领域的学者对人格概念的探讨丰富和发展了人格的内涵,展示了人格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启发心理学家深入思考,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一、重视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是当代幼儿教育的主题

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主题,也是幼儿教育的主题。所谓健康心理就是指一个人心理各方面以及和社会环境之间处于一种积极协调、统一的状态。心理健康的人,情绪愉悦稳定,生活态度积极,人际关系和谐,行为能自我调节和控制。它主要表现为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独特性。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变革,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每一个人具有面对现实,不怕空难,开拓进取的精神,具有关心他人、家庭、社会、自然的意识和责任感,具有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自主、自信、自强的人格品质、这意味着,跨世纪的一代,不仅要有良好只能素质,更要具有一种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素质。

二、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为了更好地实施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我们根据幼儿心理特点和健康人格的要求初步确立了幼儿心理教育的十条目标和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的目标

(1)能关心周围世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有较良好的观察、注意、想象、概括、分析能力、有较强的求知欲,并能认识自己与周围世界中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关系。

(2)能与父母、老师、小朋友表达、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3)有一定的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要有不怕失败和挫折的意志。

(4)能主动参与集体活动,敢于自我表现,能接受教师和家长的劝导,不任性。

(5)和小朋友友好相处、平等合作、乐意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

(二)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的基本内容

(1)爱心教育。

(2)探索周围世界的教育。

(3)交往教育。

(4)自自理教育。

(5)e极自我意识的教育。

三、塑造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的基本途径

(一)尊重幼儿心理权益,把心理教育落实到教育行为上

通过研讨、实践,教师的教育行为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他们努力用亲切的微笑驱散孩子的自卑,用信任的目光消除孩子的胆怯,用慈爱的抚摸鼓励孩子的进步,用赞赏的话语肯定孩子的成功。

(二)开展幼儿心理辅导,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心理辅导是对幼儿进行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所谓心理辅导,就是运用现代教育、心理科学等理论,根据幼儿心理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对幼儿心理健康、成长、发展所进行的帮助,指导和服务,它包括发展性辅导和矫正性辅导两种基本方式。通过讲故事、情景表演、亲身体验、角色换位、游戏、竞赛、问题研讨等形式,帮助幼儿解决在平时生活和心理活动中面临的问题。内容包括:情绪情感辅导、交往辅导、自我意识辅导、家庭生活问题辅导等。通过心理辅导提高幼儿处理自己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和信心。矫正性辅导是一种面向部分心理缺陷儿童、帮助他们克服不良习惯和性格特点,恢复其健康心理的辅导活动。它是一种因材施教、对症下药的辅导方式。它更多地反映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表现为教师对幼儿“一对一”式的辅导。

(三)对幼儿进行两性化人格的培养

幼儿人格的优化塑造,重在培养孩子的特质性人格,也就是说在于培养孩子的个性――优秀的男性特质和优秀的女性特质,即两性化人格的培养。

个性幼儿教育应当培养个性健康发展的人。心理学家通过分析男女性身上不同的特质。以及具备两种不同性质的人的情况,发现同时具有两性人格特质的人心理更健康,能更好地在各方面胜任工作适应社会。两性化人格教育是现代幼儿教育的新的主题,我们幼儿教育者和研究者应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为幼儿未来的发展做出贡献,为社会的需要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两性化人格是一个人身上同时具备较强的肯定性男性特质和肯定性女性特质的人格类型。”具有这种人格的人表现为既独立又合作,既敏感又豁达,既果断又沉稳,既自信又谨慎,既热情又成熟。并不是我们所通常认为的“男人就是男人,女人就是女人。”的这一好观点。

准确理解把握两性化人格理论,可以帮助我们走出“幼儿园女教师一统天下的局面并不一定导致全体幼儿女性化”的误区,还可以为我们培养、塑造幼儿健全人格提供了理论依据。幼儿由于性别角色尚未成型幼儿教育界和许多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对关于幼儿性别角色的形成这一问题都比较重视。性度心理学认为,人的性度是不以性别而定的。

研究发现,六岁以内的幼儿期,生理和心理发育异常迅速,思考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及记忆力等开始形成,大脑的构造与功能日趋完善,这阶段幼儿对周围因好奇而发生极大的兴趣,表现出浓厚的求知欲望,这个时期对幼儿的身心发育和日后个性的形成都会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

除上述学校教育外,还有一个方面便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不像学校教育那么正规、有目的性,但是它的影响的本质的,是潜移默化的,可以说好的学校教育的实现是以好的家庭教育为基础的。幼儿的变态心理的预防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方面。

综上所述,幼儿时期是培养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而心理健康与否又直接影响人格的形成,因此培养健全的人格须从幼儿做起。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主题。成功的幼儿教育应当培养具有两性化人格这种理想人格的人。按成人世俗的标准对男孩和女孩做出不同的性别角色要求,会造成孩子在个性发展方面的片面性。要缩小男女两性的心理品质水平,使不论男性还是女性都具备两性中的优秀心理特质,才能真正最终实现这一目标。这也是提高人类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增进社会文明,促进社会进步举足轻重的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高欣.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的探索.理论界.2010(Z1)

健康心理范文第5篇

心理健康对于高等教育人才成长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否得到提升,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要取决于其心理素质之高低,也取决于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之成败。心理健康对于高等教育人才成长具有以下意义:其一,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实现个人理想之前提。对于心理存在异常或者存在心理疾病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往往会具有自卑感与孤独感,难以从团队中吸取力量,也无法用坚强信念来鼓舞自己,当然也就不可能会有符合实际之志向,常常是一遇到困难就自暴自弃。其二,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培养高尚道德之基础。高等教育人才一旦出现心理异常或者得了心理疾病,就会患得患失,甚至逃避现实,从而阻碍了高尚道德之形成。其三,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具备文化科学知识之重要因素。大学生要具备宽广的知识面,要学到这些知识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一定要具备坚强的意志力与顽强拼搏的精神才行。

构建高等教育人才健康心理体系的对策

1.强化高等教育人才各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活是人生的一大转折期,大学生在高中时期往往都是各校的学习尖子,获得过大量荣誉,然而在进入高校之后,因为人才济济,有可能会失去往日的辉煌。巨大的落差会导致大量大学生出现心理上的不适应,甚至还会产生心理障碍。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让其正确认识自身找出自己的优势与劣势,从而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奋斗目标。二是强化学习适应性教育。大学阶段的学习必须要有更加广博的知识面与更加大量的知识储备,而高中时的学习方式已经不再适合于高校阶段。高校低年级新生因为未能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而出现事倍功半,所以,有必要对大学生群体开展学习适应性教育,让其能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三是强化人际交往教育。大学生群体正值青春年华,具有和他人交往的强烈动机。而人际交往能力又是大学生能够成功走向社会的必修课。所以,要努力培养大学生群体的交往能力,让他们能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四是强化恋爱观与两性观教育。恋爱问题已经成为大学生群体的常见问题。恋爱和性往往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从而渗入到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价值观等之中。加强恋爱和性心理教育,能够正确地引导大学生处理好爱情和学业之间的关系、恋爱和性之间的关系。五是强化求职教育。随着大学生活走向结束,大学生又会面临着就业求职这一巨大挑战。当前,在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状况下,大学生们将难以避免地接受各类矛盾的冲击和考验。所以,一定要合理引导大学生们结合自己实际掌握求职的方法,从而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岗位。

2.悉心教授大学生心理防卫的有效措施有效的心理防卫能够减轻与摆脱人的焦虑情绪,从而避免出现异常心理与不良行为。每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均应当利用各种机会与形式悉心讲授自我心理防卫的方法。现将常见心理自我防范措施介绍如下:其一是否认作用措施。主要是指对于已经发生的事实加以否定,并在思想上觉得其根本就没有发生过。通过这一方式能够降低逃避心理的痛苦程度,对于稳定情绪与调节心理平衡具有积极的作用。其二是认同作用措施。又被称之为表同作用或者自居作用。该作用法主要表现为:当个体在现实当中难以得到成功或者满足,就会将自身比成幻想当中的成功人士,或刻意模仿自己喜欢的人士,并且从中得到自我满足。通过以上措施,能够有效减少自身在受到挫折之后所产生的痛苦,进而满足个人的心理需求,提高其自尊心。其三是文饰作用措施。主要是指合理化作用。该作用措施主要是指个体动机与行为难以符合社会之所需,或者没有达到个人所追求目标之时,从而对自身不合理动机与行为加以文饰,并给出合理化的解释,让人们能够接受。这样就能减轻由于挫折而出现的焦虑与内疚心理,是人们在平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心理自我防卫措施之一。其四是潜抑作用措施。又被称为压抑作用措施,是指个体把难以被社会接受的各种本能冲动、念头与痛苦经验等在不知不觉当中地从意识当中加以排除,由此而避免产生痛苦。其五是反向作用措施,主要是指个体动机和行为是相反的。一旦一个人的内在动机无法被社会容忍,他不但不会表现得过于控制,而且还从相反方向去加以表现与反映。其六是升华作用措施。又被称之为代偿作用措施,主要是指个体处于各类因素而难以实现原有目标,或者因为动机和行为难以被社会所接受之时而选择另外一种较为崇高的和具备创造性的目标加以代替,借此而弥补损失,从而减轻由于挫折而造成的痛苦,这是一种带来建设性的积极的应对挫折的措施。以上各种心理防卫措施能够保护其自身不会受到损害,对于减轻大学生心理痛苦程度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3.不断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要不断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投入。要以按需和精干为原则,依据高等院校的规模,按照1∶3000~1∶5000之比例,配置相应数量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努力建设起一支以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为骨干,专职人员与兼职人员结合,在专业上做到互补,在人员上做到相对稳定,而且总体素质较高。应当参照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社会科学骨干教师、辅导员的培训方式,分批分层次对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教师实施全员培训。要根据国家相关部门对于心理咨询专业人士的管理规定,落实好大学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和资格认定等各项工作,力争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人员全员持证上岗。同时,要强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经费上的投入。高等院校应当依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需要,增加一些必要的经费。

4.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体系高等院校应当在建立起校内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咨询教师、大学生干部骨干等为主体的高等院校校园心理教育网络的基础上,加强对外联系,积极构建高校、大学生家庭、社会上的心理医院等携手共建的新型机制。高等院校和大学生家庭之间具有互相沟通、学习的关系,尤其是对那些单亲家庭和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家庭,高等院校不仅要与其互通大学生的在校、在家期间表现,还应当对家庭贫困的家庭进行帮扶,对于单亲家庭进行充分关注,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出和谐的家庭成长环境。为了切实保障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与自杀预防体系的构建,应当设立本校心理咨询机构和校外专业心理健康医院进行携手合作的新体系。高等院校应当建立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职队伍,建立起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和自杀预防反应处理体系。邀请校外心理专家、专业精神科医生等相关人士共同组成本校大学生心理危机评估干预专家小组,负责对大学生实施心理危机评估,并提出各项干预方法。要和社会中的各级精神专科医院、心理咨询中心等单位建立起长期而稳固的联系渠道。通过全面调查,将那些存在心理障碍或者具有自杀倾向的大学生、对于学习生活和就业压力严重不适应的大学生、沉溺于网络而难以自控的大学生、性格过于内向抑郁的大学生以及其他有严重心理疾病倾向的大学生列入行为异常学生名单之中,由专家小组进行重点监控与咨询。一旦发现或者了解到有自杀倾向的大学生,就应当在第一时间组织相关人员对其进行全面心理评估与会诊,实施全程监护,从而保障大学生的人身安全,并且采取积极措施加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