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3的倍数特征课件

3的倍数特征课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3的倍数特征课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3的倍数特征课件

3的倍数特征课件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数学知识 原点 综合能力 数学素养

山东省梁邹小学刘思军校长在一次讲座中提到“让课堂教学回到原点”的理念,让我很受启发。在大呼高效课堂的今天,老师们使出浑身解数,追求热闹的情境创设,华丽的课件制作,时髦的小组合作,却往往忽视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本质,那就是回到数学知识的原点,发展学生思维,培养探究能力。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立足数学知识原点,发展学生思维。

一、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追溯数学知识的原点

在教学冀教版三年级《面积的认识》一课时,多数老师按照教材和学生的知识经验,先找一找生活中物体的面,再抽象出平面图形,而忽略了面的多样性(平面曲面),以及数学上面的形成:点动成线―线动成面。为此我们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是这样设计的:

在学生找出身边物体的面后,让他们亲自动手摸一摸,这些面既有平的又有弯曲的,甚至还有凹凸不平的,为今后学习长方体圆柱体表面积做好铺垫。然后从这些物体上抽象出平面图形,再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这些平面图形是怎么画出来:先出示一个点,移动成线段,线段分别平移或旋转成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圆形。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教学过程中,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既要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更要为学生今后的学做好引领和铺垫。

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思维水平还处于从直观向抽象转变的时期,如果作为一个知识点讲解“点动成线,线动成面”,则很显然难度过大。一个简短的课件演示,既降低了学生接受的难度,又为面的形成找到了数学的根源,在学生脑海中打下了烙印,培养了空间想象能力,为今后学习立体图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追溯数学知识的原点

“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悟与理解知识,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建构主义大力倡导的理论,也是新课程改革提倡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自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变活了,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但在热闹的活动的背后却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的倾向,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

在教学《3的倍数特征》时,一般的教学无非是先让学生猜想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因为先学习2、5的倍数,受已有知识影响,多数学生会联想到与个位数字有关,再让学生通过摆小棒记录数据观察等活动验证猜想是否正确,最后归纳总结出它们的特征。虽然结论产生了,但是到底为什么3的倍数要看所有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而不能只看个位数字,这个问题还是没有解决。要让知识回到原点,必须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解决学生心中隐藏的问题。下面的课例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课始,先让学生判断部分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由此引出问题。

1.探究2、5的倍数为什么只看个位。

师:(出示图)把1个十也就是10根小棒2根2根地分,会是什么结果?

师:既然十位上没有剩余,我们只需要分个位上的6根小棒,能分完吗?

师:我们再来看24。(课件配合同步演示)

师:第一个十2根2根的分,有剩余吗?那第2个十呢?

生:也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师:十位上的2还需要观察吗?只需要把个位上的4根小棒继续分,有没有剩余?那5个十呢?7个十、8个十呢?……2个2个地分有没有剩余?说明了什么?

生:十位上不管是几,只要2个2个地分,都不会有剩余。

师:看来,一个数是不是2的倍数,和它十位上的数无关,只需要观察个位上的数。

师:再看一个三位数138谁来解释一下,为什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的倍数,百位上的1也不需要观察呢?(课件同步演示)用刚才的方法解释,5的倍数为什么也只需要观察个位上的数就可以?

2.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

师:16是不是3的倍数?个位上的6是3的倍数,为什么16不是3的倍数呢?(师同步示图)

师:1个十2根2根地分,正好分完。那3根3根地分,会是什么结果?

师:十位上没有正好分完,剩余了1根,个位上还有6根,我们要继续分……1根和6根合起来是7根,3根3根地分会是什么结果?

师:7根再分就余1根。明白为什么16不是3的倍数了吧?

师:再看24。24是不是3的倍数?

生:24是3的倍数。

师:个位上的4不是3的倍数,24却是3的倍数?这是为什么?请同学们拿出1号作业纸,自己动手分一分,画一画,弄明白为什么24是3的倍数。

师:结合你分的过程说一说,为什么4不是3的倍数,24却是3的倍数?(生说师总结,并同步展示课件。)

师:再来看一个更大的数!(课件出示138)你能不能用刚才分一分、画一画的方法,来判断138是不是3的倍数?(随着学生回答,教师用课件演示。)

师:下面我们不用操作,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把450像刚才那样分一分,会是什么结果?

生:4个一百根3根3根地分一共余4,5个十3个3个地分一共余5,4+5+0=9,9是3的倍数,450是3的倍数。(师示图)

师:回过头来梳理我们研究的这几个数(4个例子放在一个画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原来是几,剩下的数就是几。

师:仔细观察!(隐去画面,只剩下面一组数)

师:现在你找到判断3的倍数的方法了吗?

生:如果一个数各数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探究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发展与应用,完成意义的建构。这样的课堂虽然占用了时间,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质疑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两个课堂教学案例华丽情境少了,数学问题多了;低效活动少了,思考感悟多了;空泛提问少了,思维交流多了。我的课堂教学要去粗取精,去虚求实,与时俱进,让我们还它那份质朴与宁静,让数学知识回到原点,洗尽铅华,返璞归真。当然,我们强调回到思维原点,并非一切知识都从头教起,只是想提醒大家: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灵活多样地组织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杨军.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29).

3的倍数特征课件范文第2篇

人教版小学五年数学课标实验教材第十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整除的意义,理清“除尽”和“整除”的关系;理解和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了解因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2.能判断一个数能否被另一个数整除,会根据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根据信息进行分类、总结、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会进行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判断、概括的能力。

3.渗透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并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交流、对话的意识,积极探索的精神,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整除的意义、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因数和倍数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交流生活中的数学信息

师:(拿着数学课本)问这是一本?

生:数学课本。

师:“数学”就是关于“数”的学问,我们的身边有“数”吗?

生:有。

师: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生1:我有7本书。

生2:我有3个好朋友。

生3:我们班里有26名女同学。

……

2.根据信息组成应用题。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数学信息,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课件出示)

师:请根据你们的生活经验,选择两条相关的信息组成一道简单的应用题,并列式计算。(学生伴随轻音乐读题思考)同桌的同学可以互相说一说。

师:谁来说说看,你先择的是哪两条,求的是什么?怎么列式?

[评析:学生的学习材料来源于学生自己,并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找准知识的生长点。这样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积极状态,使学生对学习充满着兴趣,学生乐于继续学习下去,而无须教师强迫学生学习。]

二、自主探究

师:请同学们观察以上这些算式,并根据算式的特点分类,分好后小组交流。

(学生自己分好类后小组交流)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你是怎么分类的?

师:为了方便,老师给它们加上序号

师:从同学们的分类中可以看出:分类的标准不同所得的答案也不同,那我们先选择其中的一种分类来研究。(课件出示)

师:(先择②和⑦分为一类,①③④⑤⑥分为一类)这位同学他是按是不是除尽来分类的,那什么叫除尽?什么又叫除不尽呢?

生:商是有限小数的就是除尽,商是无限小数的就是除不尽。

[评析: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观察、分析、比较和分类,在头脑中建立了小数除法、有余数的整数除法和没有余数的整数除法三种类型的除法的表象。学生的分类,恰当地提供了学生学习新知的素材资源,使学生乐学、会学。]

三、归纳特征

师:我们再来仔细观察这些除尽的算式,看看这些算式还能不能再分分类,你准备怎么分?

师:我们可以将(学生分类后)指着整除的一组算式:象这样被除数、除数和商都是整除而且没有余数我们就称它为“整除”(板书:“整除”)(课件出示)

师:那我们仔细地观察整除和除尽有什么关系呢?

生:除尽的范围比整除的大。

师:如果我们用一个大圈来表示除尽,那整除就是其中的一个小圈。(课件出示集合图)

师:你还能再举出一些整除的算式吗?

……

师:整除的算式实在是太多了(在整除的小圈后加……)那我们能不能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来概括整除算式呢?

生:用a÷b=c(板书)

师:是不是要加个什么条件呢?

生:b≠0(板书),因为b=0,除法就无意义了。

师:如果a、b、c都是整数(板书),且b≠0,那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或b能整除a。这里a就是b和c的倍数,b和d就是a的因数。

[评析:教师先从圈中拿去除不尽的除法算式,再将这些能除尽的算式进行分类,揭示出整除的算式。这样以集合圈的形式,渗透整除和除尽的关系。在学生找出了整除算式的特征后,教师请学生再举一些这样的算式,让学生再次感悟和应用整除算式的特征,并体会象这样的算式有无数个。并通过用一个含有字母的算式来抽象概括,既让学生感悟到用字母表示数的简便,又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的整除的概念。]

师:如15÷3=5,我们就说15能被3整除,或3能整除15。15是3和5的倍数,3和5是15的因数。谁来说说这几道的(指着黑板上的几道整除算式)?

师:我们一起看看书P49的练一练1。(课件出示)

生……

[评析:教师针对内容的特殊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直接说明、学生模仿。不容忽视的是,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记忆和模仿还是必要的。在教师揭示了数的整除的概念后,通过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说、请学生说和学生自己任选两个算式说给同桌听,到一起其说等多种方式让学生通过读来区分两种说法的区别,自我感悟。]

四、评价体验。

1、谈收获。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是怎么学会的?

2、自我评价。

3的倍数特征课件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子书包;教学设计;数学复习课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4)05-0052-04

一、内容概述

本课程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五年级上册第一章《倍数与因数》的内容,本节课是“复习巩固+拓展探索”性质的课程,主要是对第一章的知识进行复习强化,并进行适当的延伸拓展。

本章的知识属于“数论”的初步知识,新课标对本章教学内容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1)认识自然数和整数,倍数和因数以及质数和合数;(2)知道2、3、5的倍数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3、5的倍数;(3)了解奇数和偶数,能判断一个非零自然数是奇数或偶数。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过了《自然数和整数》、《倍数与因数》、《2、3、5的倍数特征》、《质数与合数》本章所有的课程,但是,在对逐个知识点进行学习的时候学生的掌握情况比较好,把所有的知识点放在一起学生就很难掌握,容易混淆。因此,本节课将本章所有的知识点混在一起对学生进行强化巩固,并引导学生对新知识进行探索,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

(1)复习自然数,整数的范围界定,理解倍数与因数的关系。

(2)加强训练2、3、5的倍数特征,能够灵活找出符合2、3、5倍数特征的数字。

(3)拓展探究,探索4和25的倍数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过程与方法

(1)组织多样的教学活动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复习巩固的目的。

(2)通过学生的自身体验以及合作探究,拓展新知。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求,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2)积极参与探索活动,在探索非零自然数的特征的过程中,体会观察、分析、归纳或猜想验证等探索方法,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教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复习旧知识,加深练习,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灵活性。

(2)探索新知识,提高学生积极参与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探索4和25的倍数特征。

四、教学模式与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本课程采用“复习巩固+拓展探索”的教学模式进行,在“复习巩固”环节组织多样的教学活动,采用各种不同的题型,利用各种奖励机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拓展探索”阶段引导学生积极体验,鼓励交流合作,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五、学习资源与工具设计

本节课在智慧教室环境下进行教学,需要准备的学习资源以及工具主要有:(1)优课系统;(2)电子书包的实时监控系统;(3)IRS出题系统;(4)云端书柜;(5)电子书包教学资料(PPT课件、练习题);(6)电子书包的电子联络薄(电子错题本);(7)电子黑板。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热身抢答

教师利用智慧树引导学生回顾第一章所学的知识点。

教师利用电子黑板展示PPT课件中关于第一章的练习题,学生集中精力进行抢答或者跟教师一起回答。

此部分主要涉及第一章概念性的知识点,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课件的动画效果,对概念性的知识点进行快速的复习,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使学生进行充分热身。

2.交互巩固

教师打开优课系统,在电子黑板上进行展示,利用集合类型的题目对奇数、偶数、质数、合数进行综合复习。一共有四个集合也就是四次机会,学生推举男生代表、女生代表在电子黑板上进行答题,在答题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在数字列表中添加新的、易出错的、较难的数字,增加题目的难度,启发引导学生(如图1)。

图1

此环节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教师不断地出难题考验学生,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被选为代表的学生充满了自豪感,男生代表和女生代表展开了男生和女生之间的竞赛,这样没有被选为代表的学生也会有一种亲身参与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3.自由出题

教师利用电子书包IRS出题系统中的自由出题,让学生迎接新一轮的挑战,首先,教师发送判断题的选择项(即√和×),然后口述判断题的题干,学生迅速作出选择确认提交,教师通过电子书包的终端监控以及计时答题界面监控学生的答题情况(如图2、图3)。

图2

图3

此环节是一个高度紧张的环节,教师在口述判断题题干的时候全体学生注意力都高度集中并积极思考,惟恐听不清题目无法提交答案而落后于其他同学,并且在答题的过程中IRS系统始终在计时,超过时间限制就无法提交,学生可以在计时界面看到自己以及其他同学的提交顺序,提交答案较前的学生会充满自豪感,这样学生之间就会形成一种无形的竞争,每个人都争做最好最快的,所有的学生都不甘落后,积极参与。

(二)拓展探索

1.交互体验

教师通过电子黑板将千数表派发到学生端的云端书柜上,学生迅速进入云端书柜点击下载,学生利用云端书柜的工具尝试标记出千数表中哪些是4的倍数,在寻找4的倍数的过程中可以借助计算器等辅助工具(如图4、图5)。

图4

图5

此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积极调动自己以往的知识储备,并利用电子书包的优势帮助自己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探索活动,勇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求,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2.协作交流

教师将学生分组进行协作探究,小组内成员将各自探索的成果互相展示,通过组内的交流讨论对于4的倍数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并且教师要求各小组举出例子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最终小组代表进行小组探索结果汇报。在协作探究的过程中小组内的成员互相学习,听取他人的意见,还可以对他人的想法提出质疑,组内成员对于同一目标共同努力,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3.网络探索

在网络上搜索“25的倍数特征”,并在组内交流自己的资料,讨论汇报。此教学活动旨在让学生树立“互联网可以作为学习工具”的意识。

(三)综合练习

1.IRS出题

教师利用IRS出题系统将巩固练习题发到学生电子书包端。

练习一(单项选择型):喜羊羊“我帮您”热线号码是:A-5的最小的倍数;B-最小的自然数;C-7的最大的因数;D-既是4的倍数,又是4的因数;E-它的所有因数是1,3; F-最大的一位数;G-只有一个因数。你能根据以上信息,猜出这个热线号码是多少吗?

A:5074391 B:1072390 C:5072391 D:1072391

练(多项选择型):①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 );②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的数( );③是4和25的倍数的数( )

A:2656,B:405,C:15096,D:1800, E:1980,F:3550, G:4095

练习三(生活应用型):有60个乒乓球,装在若干个盒子里,要求每盒装的同样多,且每盒不多于15个,不少于8个,有哪几种装法(在电子书包的草稿纸上完成或拍摄上传)(如图6、图7)?

图6

图7

在此环节中教师通过综合性的题目对学生深入检测,利用IRS出题系统将题目传送给学生,学生提交答案,教师能够利用测评系统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掌握情况,并针对个别有问题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反馈从而实现个性化的教学。另外,在IRS出题系统中教师可以随时展示学生的作品,这样极大地提高了教学反馈的效率,不用把所有的问题都留到课后去解决,而且每个学生的作品都可以被展示,鼓舞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总结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评测分析总结自身的学习情况,并将本节课做错的题目归纳到自己的错题本内,学生利用评测分析,可以按照学科、时间等信息检索出测试正确率及错题本信息,也可按照时间和学科查看“我的错题本”,针对课堂答错的题目,可以重新答题,并把最新的答题信息记录在系统中。学生利用电子书包的测评分析功能可以更加高效地管理自己的学习,帮助自己梳理、归纳、总结知识点(如图8、图9)。

图8

图9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智慧教室的环境下进行,教师充分利用电子书包以及电子黑板的优势组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使数学复习课不再枯燥乏味。教师利用学生刚学完“2、3、5的倍数特征”产生的负迁移,直接抛出问题(4和25的倍数特征),激发了学生原有认知和探究欲望,本课中,学生很快地进入问题情境,探索、猜测、反思、观察、讨论,大部分学生渐渐进入了探索者的角色。

本节课通过各式各样的变式练习以及不同的教学活动锻炼了学生的数学灵活性,整节课结构紧凑、气氛活跃,另外,在“拓展探索”环节通过小组学习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以及猜测、归纳、类比等重要的数学思想。电子书包在组织教学活动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让数学复习课充满了趣味性。

*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教育部重点课

题 《面向学习创新的电子书包中小学教学应用研究》(项目编

3的倍数特征课件范文第4篇

数学学习兴趣思维能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而兴趣又从哪里来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很多老师都在探究。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培养兴趣的方式之一就是课程伊始由老师对知识点进行饶有趣味、生活化的导入。众所周知,数学知识枯燥无味,许多学生厌学,如果有精彩的导言可以让学生兴趣盎然,那么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到学习情境之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有了浓厚的兴趣,任何疑难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教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基于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就教学中关于如何引发学生对知识点的兴趣谈几点见解。

一、巧妙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数学教学中,很多老师都是照本宣科的直接导入新课内容,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枯燥乏味,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其实,新课导入法是灵活多样的,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问题悬疑法或趣味导入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习的兴趣。讲授“相似三角形应用”时,如一开始就设下悬念,问能否不过河测出河宽,不上树测出树高,用一个5分钱的硬币测出月亮离我们有多远?通过这样的设疑引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使知识的接受由被动转化为主动,必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如,讲到“证明”这节课时,先问学生通过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会想到折纸法、剪拼法、度量法;然后进一步问这样剪拼起来恰好就是一个平脚吗?度量的三个内角和又会不会是179°或181°呢?怎样才能让人确信三角形内角等于180°呢?这样自然而然的就引出了新课内容。

二、设疑置难引发学生的兴趣

“学起于思,思起于源,学贵于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就是:有“疑”才会去探究,有探究才会打开思维的大门。因此数学的教学就是在不断的质疑、不断的探究的过程。不断的探究才会推动不断的进步,也就是教学过程应是以有条有理的循序渐进和有根有据的理由,即完整的推导和理解的过程来引导学生思考,而不是死记硬背。例如我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不急着揭示课题而是让学生动手量一量自己的课桌,量一量黑板的长度,量一量门边的长度,看看能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学生量完后说:“老师我们量完了不能得到整数。”这时学生迫不及待的都想在第一时间得到结果。我并不急于求成而是引导学生说:“不能得到整数怎么办呢?谁能用我们在三年级学习过的方法来表示?”经我一提醒,学生豁然开朗,举起小手个个雀跃,学习的氛围高涨了。这时,我让学生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后他们各抒己见的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我并不加以评判,而是暂时告一段落。这时我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古人在量、分物体或计算时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结果的情境图,得不到整数就用分数来表示。这样的结果是学生经过探究得到的,因为也会被学生深深理解和记住。学生知道用分数来表示后接下来又进入分数及分数单位的理解,什么叫分数?怎么表示?什么是分数单位?怎么表示?这些问题的出现就需要学生逐个去解决,探究的问题也逐步加深;这时学生也觉得不难了。因为有了学习的兴趣,没有什么问题是不能解决的。分数的表示和分数单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为了不让学生混为一谈,能正确区分分数及分数单位,我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让学生观察、分析、比较: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为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而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这堂课的教学我采用小组谈论畅所欲言的形式来学习,其中既设疑难悬念让学生探究,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的倍数特征课件范文第5篇

总复习

第1课时

因数与倍数的整理复习

【教学目标】

1.

归纳整理“因数与倍数”单元内的有关概念,理解并掌握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认知结构。

2.

经历数学知识的整理过程,培养观察、分析、比较、概括、判断等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明确各种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发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归纳和整理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磁力知识卡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课前板书:因数与倍数

上课的前一天老师布置学生自己整理学习过的与因数倍数有关的知识:

1.要求对每个知识点的意义理解并熟练掌握。

2.把自己的整理写在作业本上。

二、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1.顺承课前对作业的检查,老师板书2,3,4,5,请学生用昨天复习的相关知识来描述这两个数。

2.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适时贴磁力知识卡:自然数、合数、偶数、因数、倍数、奇数、质数、质因数。并请学生分别说出这些数的含义。

三、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初步构建知识网络:

过渡:同学们,怎样整理才能简洁、有序地体现出以上知识点间的联系呢?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然后得出结论:画出知识网络结构图。

(1)分组整理

老师出示整理建议,然后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分组整理。(每组分配一个磁力板和写有知识点名称的磁力知识卡)

整理建议:

1.翻一翻课本,想一想,这些知识点之间有什么联系?

2.用箭头或线条把这些知识点按一定的顺序连起来,形成一个知识网。

(2)交流

①各组把磁力板展示在黑板前,请每个小组的代表说整理思路,小组的其他同学可补充。

②组织学生评价各个小组的整理:你比较欣赏哪个组的整理?为什么?

③结合同学们的评价,师生共同调整刚才的整理,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科学的知识网络。

2.二次融入知识网络:

(1)2、5、3倍数的特征

①引导学生回忆2、3、5的倍数的特征,老师贴“2、5、3的倍数”这个知识点。

②指名举例2、5、3的倍数。

③师生共同把“2、5、3的倍数”这个知识点融入上面的网络图。

(2)分解质因数

①引导学生回忆分解质因数的方法,老师贴“分解质因数”这个知识点。

②师生共同把“分解质因数”这个知识点融入上面的网络图。

(3)

公因数,公倍数

导学生回忆什么是公因数,什么是公倍数,老师贴“公因数”“公倍数”这个知识点。

②指明举例如何去找12和30的公因数,公倍数。

③在找出12和30的公因数和公倍数的基础上,找出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④请学生总结出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⑤师生共同把“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这些知识点融入到上面的网络图。

3.优化再建:

四、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基础知识:

(1)书第106

1题,并稍加修改

1-20的数中。

①奇数有(

)个,偶数有(

)个。

②(

)是质数,(

)是合数。

③既是质数又是偶数的数有(

),既是合数又是奇数的数有(

)。

(2)请你把18分解质因数。

2.

拓展延伸:

(1)(手机密码破译)

我的手机号码:A

B

C

D

E

F

G

H

I

J

K

请注意:每个字母代表一个数字

A

——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B

——5的最小的倍数

C

——8的最大的因数

D

——比最小的合数大1

E

——最小的奇数的3倍

F

——最大的一位数

G

——既是6的倍数又是6的因数

H

——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I

——6和10之间的偶数

J

——比最小的质数大4

K

——9的质因数

破译结果:

——————-————---——-——

①小组合作,共同破译老师的手机号密码。

②指名订正

(2)填质数游戏

4=(

)+(

)6=(

)+(

8=(

)+(

10=(

)+(

)12=(

)+(

……有思考吗?哥德巴赫在300年前就有这样的思考了!

是不是所有的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质数的和呢?

哥德巴赫猜想

100=3+97=11+89=17+83、……这些具体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哥德巴赫猜想都是成立的。有人甚至逐一验证了3300万以内的所有偶数,竟然没有一个不符合哥德巴赫猜想的。20世纪,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学家们发现哥德巴赫猜想对于更大的数依然成立。可是自然数是无限的,谁知道会不会在某一个足够大的偶数上,突然出现哥德巴赫猜想的反例呢?这就是“数学王冠上的明珠”。当然,这些只是“哥德巴赫猜想”的一部分,那么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进一步了解。

五、课堂总结,完善提高

1.评价完善:

师:同学们,时间过的真快,马上要下课了,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通过整理和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相关期刊更多

通讯世界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硅酸盐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数字通信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