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活中的数

生活中的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活中的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活中的数

生活中的数范文第1篇

作者:徐国海

最近刚教学四上年级三位数乘两位数中的“速度、时间、路程”知识点,配套的课堂作业本中,其中有一题“提出以个已知速度和时间求路程的问题,并解答”。学生完成后,在批改中发现大部分学生能掌握“速度”乘以“时间”等于“路程”的数量关系,并且计算也正确。但新的问题出来了,不少学生举例速度为:汽车每小时行驶13千米、汽车每小时行驶250千米、小明步行每分钟15千米、飞机每小时飞行30千米等等。如果单纯从“速度”的概念看,这些举例都没错,但这些数据和我们的生活实际符合吗?又如,最近网上一题:小明今年6岁,爸爸的年龄是小明的6倍,爷爷是爸爸的6倍多3岁,问爸爸和爷爷各几岁?题目数量关系简单,计算也不是复杂,但计算出来的结果符合生活逻辑吗?所以很多的例子都呼吁我们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出把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连接起来,从日常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用数学的思维去加以解决。很明显,上述学生缺少生活中数学经验的积累。数学本身来源于生活,应该体现于生活相结合的特点,所以在批改中我给学生打了错。

此案例也充分引起了我的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生活中的数学经验? 体现数学与生活相结合的学科特点。结合正在进行“深化课程改革”活动,从课程开设的角度,我们可尝试以下几点实践与操作。

一、 开展调查收集,积累学生生活中的数学经验

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稍作留心,身边都一些很好的数学素材供我们享用。我们老师大可不必每天布置书面的回家作业,让学生走走超市,记录物品的价格;逛逛菜市场,问问菜的单价;跟着家长走进银行,看看现在的利率……教师根据学生的收集的数据,召开数学主题班会,看看谁了解的信息最多,这些信息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帮助等等。所以广泛的搜集数学素材有助于学生对数的理解,使数学更具生活化,从而使学生从小就建立与生活相关的数的概念。

二、开展微课程设计,搭建数学生活相结合的平台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促使数学生活化,数学与生活进一步接轨是指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过程。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微课程,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超市微课程:让学生走进超市,搜集物品的单价,根据购买的数量,算算价格。同时看看有没有打折、促销的物品,这些物品与原价比降了多少。再可让学生走不同的超市,货比三家。还可进行针对超市满就送活动进行估价(用到到估算知识)。通过超市微课程的学习,除了锻炼一些数学能力,还培养学生节约用钱意识。

生活中的数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活;数学;启蒙

一、广泛数数

婴儿会走、会玩、会认物、会讲话以后,要经常带他数东西。抽象的事物都是在具体事物的基础上得来的,多接触具体事物的数和量,孩子自然会慢慢领悟抽象的数。如,她捧着一只奶瓶、妈妈用两只筷子、摸摸自己有几只眼睛、几只耳朵,几条腿……这样到了三岁左右,家中有几盏灯、几张床、几扇门、几个锅、几把椅子,每个窗户有几块玻璃,一只手有几个手指,三个人有几只耳朵,妈妈买来几个苹果,每人分一个还剩几个……他都能数得清楚,而且还了解了世界是由数组成的观念。数具体的东西必须让口、眼与手协调一致,最后说出总数是多少,刚开始时鼓励孩子跟大人一起鹦鹉学舌地数。

二、经常比较

在广泛数数的同时,要经常比较(有明显差别的)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宽窄,以及家里有哪些形状的东西。经常跟孩子画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圆形、半圆形等几何图形相互比赛,看谁认得多。三岁以后,还可以将废旧的钟表给孩子玩,让他数数表盘上有几个格,玩一段时间后,孩子就会慢慢学会认识钟表、理解时间了。

三、在认数字的同时学数数

如,孩子认识数字“8”时,告诉他它可以表示8根棒棒糖、8本书、8支彩笔等。(在任何场合都要正确使用量词)提醒孩子看清数字“8”后,在到挂历下的日期栏内寻找数字“8”。(此方法的目的是运用视觉作用再认数字“8”。)还可以与孩子在钟表上玩“老狼老狼几点了”的游戏,通过孩子动手拨钟点,强化了数字和字形的认识。采用幼儿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孩子会乐此不疲。

生活中的数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活、数学信息、整合

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应用于生活,是数学教学最终的目标。但是从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来看,因教学内容脱离实际,远离学生生活,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枯燥、乏味的感觉。使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束手无策。导致了数学的学习价值贬值。陶行知先生说过:“打通学生书本知识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将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世界沟通,与学生的经验世界沟通、与学生的成长沟通,与知识的发现、发展过程沟通。”数学新课标中也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而社区、家庭中有大量的与数学教学关系密切的课程资源,如果我们在教学时能够将此与课本教学内容有效地整合和利用,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数学的自身价值,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大有益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鼓励学生,走向社会大课堂,用自己的慧眼捕捉和发现实际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接受生活教育,一举两得。

如何把小学数学与生活教育有效地整合,我做了一些尝试,积累了一点不成熟的经验仅供同仁参考和切磋。

1立足于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数学脱离实际。”只有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将数学与生活有机的整合到一块,让学生能从生活中感受到学习数学是“非常有趣的,也是非常有用的。”既然数学来源于生活,既然数学不能脱离生活实际,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从自己熟知的、亲近的、现实的生活环境中体会数学的真实存在,使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走进课堂,使之产生亲近感,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达到自我满足的心理需求,获得成功的喜悦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强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从而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在教学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数量关系时。借助于每天同学们乘坐的校车,请他们搜集有关的数据,比如:宅科到杨庄学校有两千五百米,司机师傅开车一般用十分钟就到了,要计算平均每分钟行驶多少千米。就用总的千米数除以所用的时间。学生很容易得到速度路程÷时间,同样路程速度×时间。又如,在教学数量关系单价总价和数量之间的关系时,我请同学们利用放学后的时间逛一次就近的超市,适当的买几件适用的物品,把超市的购物小票读懂,第二天课堂上说给同桌听。这样就把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轻而易举的掌握了。在以上的活动中适时的渗透生活教育,就校车的问题可以附加问题讨论,两千五百米的行程,一天一个来回,乘坐校车仅需两元钱,有的同学贪图舒服要家长开车来送,试计算一下需要的燃油费用,无辜浪费掉多少钱。在提倡低碳生活,倡导环保的形势下,这样做应不应该……

2 善于搜集生活中的数学信息,使数学学习更精彩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形,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价值。

例如:我在教一亿有多大时,不只靠课本提供的信息进行教学,而是鼓励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探索、验证一亿究竟有多大。有的同学用奶奶织网的尼龙线,通过计数圈数,称量出1000米的重量。最后得出一亿米网线重63613.225千克。把奶奶一年织网的单据全部找出来,合计一下总共是52.5千克。照这样计算,奶奶用1211.7年才能织完一亿米的网线。同学们还发现,奶奶每天织网的收入最多4元,辛苦一天还不够自己买零食的。他们表示以后不要奶奶再织网,会把零花钱省下来孝敬他老人家。还有的同学推算出一亿粒大豆的重量是17064.8千克……通过学生的亲力亲为,感受到了一亿到底有多大。毫不费力的掌握了比较抽象的知识。在调查过程中体会到劳动者的艰辛。

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以教科书中提供的信息作参考,勇于发现日常生活中更接近的数学问题作为信息导入,通过生活与学习的互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比如: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例的教学,开始是以啤酒生产中的数学为背景导入比例,后面每一知识窗都是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但是对于农村土生土长的孩子们来说这一信息很是陌生。

3 利用所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验成功的

生活中的数范文第4篇

《数学课程标准》将负数的认识安排在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的知识体系中,具体目标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意在让学生感受负数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并没有复杂的概念与计算,知识层次比较浅。我认为,如何充分地展现负数的魅力,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是教师在设计本课时值得关注的问题。

教师要学会“用教材”。而不能仅仅是“教教材”。通过对课本的反复阅读,我萌发了一个大胆的设想,那就是:改变原有编排,整合学习内容。我的设想是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让学生在第一节课就与负数来一次“亲密接触”,为学生营造出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

二、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通过认真的推敲。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目标)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学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有相反意义的量;会正确地读、写负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经历数学化、符号化的过程,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

3、(情感目标)感受正、负数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创造性学习的乐趣,并结合史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三、说教学策略和方法

我把本课的教学大致分成了三个部分。

1、创设情境。引出新知。首先利用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两件事,引导学生亲自动手记录数据。并把学生动手实践、动脑思考后形成的个体认识作为生动、有效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在对不同记录方法的分析、比较中。明确体会到负数产生的必要性。正是基于这种对生活的亲身感受,学生自然地走进了负数。在对直观数据进行观察与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建立起对“负数”的感性认识。

2、动手操作。建立概念。本节课始终借助气温等一些具体事例中的正、负数,注重直观理解、加强对比。充分利用城市气温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明确对比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的不同,进而使学生感悟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另外,在引导学生动手拨温度计的活动中,借助多媒体课件-“化静为动”的优势,通过在温度计上拨出+5℃、-5℃和-10℃,让学生清楚地看到了温度计上酒精柱的变化过程,再通过引导学生观察酒精柱所处的高低位置,讨论-5℃和-10℃哪个温度低。引发了学生对温度进行比较的思考,学生能够比较准确地概括出:两个零下温度的比较,负号后面的数越大,温度反而越低。把抽象的理解蕴含在直观的可操作性的活动中,把负数的意义润物细无声地根植于学生的脑海之中,也为学生下一步圈出正、负数,总结归纳正、负数和0的关系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基础。有了对这些基础知识的扎实理解,我终于可以带着孩子们回归生活,用更加理性的思考去感受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了。

3、回归生活,拓展应用。通过学生对“电梯”、“海拔高度”、“方向”中正、负数以及“运动”中的正负数的重点讨论。学生清晰地感受到了负数在生活应用中的广泛性与实用性;经历了用负数来表示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过程,学生开阔了眼界,他们对“负数”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四、说媒体的应用和板书设计

本课充分发挥了多媒体课件的优势。主要表现在:现象模拟动态化、知识呈现直观化、资源提供丰富化。本课的板书设计简洁明快,在一步步完善中,既让学生逐渐认识到负数产生的必要性,用正负数表示是最佳选择,也充分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还引导学生用集合的方式圈出正负数,既揭示了正负数的内涵和外延及与0的关系,还初步蕴含数轴的雏形,体现了本课内容的生活性以及正、负数在生活应用中的相反性。

生活中的数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学生活教学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源泉,生活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我们要用一种开放的教育立体的教育视野和课程理念,让学生的生活走进课堂,并让课堂走向生活,使学生能真正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体验到自己所学的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生活课程”,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班上的学生都是农村孩子,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没见过尺子和钢笔,更不曾见过学具盒里摆放的东西.教材所呈现的素材对于这里的学生极为陌生.在对学具及文具进行了解释后,仍有不少学生将尺子和刀片摆进学具盒中.无奈之余,我只有反复强调:笔、刀、橡皮擦和尺子是文具,该放进文具盒里;圆形纸片、三角形纸片、方形纸片和小棒叫学具,该放进学具盒.由于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根本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教材第9页”想想做做”第2题中,矿泉水、牛奶、面包对于这里的学生也较为陌生,许多学生根本没见过,更没吃过.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决定改变策略,对校园里,生活中的教学资源进行重组,期望在另一个班里改变原先沉闷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分类的思想.

1.创设生活情境,感知数学问题

(把一、二、组学生的作业本、练习册、口算练习册整齐分类放在一边.三、四组学生的则杂乱地放在另一边)

师:要找到第二组A同学和第四组B同学的练习册,你们猜猜看,谁的练习册李教师先找到?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1:因为三、四组的作业本练习册、口算练习册都是乱七八糟的,所以很难找.

生2:因为一、二组的作业本、练习册、口算练习册摆放得整整齐齐的,所以很快能找到.

2.结合生活情境,探求新知

(出示几幅学生在活动的情境图,有的学生打乒乓球,有的踢毽子,有的跳绳)

师:你能说说同一个班的同学,他们为什么走到不同的地方去玩呢?

生1:;因为他们有的喜欢打乒乓球,有的喜欢踢毽子,有的喜欢跳绳.

生2:他们喜欢什么就去参加什么活动了.

师:C同学喜爱打乒乓球,想找到他,这几个地方你会先去哪儿?

生:打乒乓球的地方.

3.运用已有经验,解决实际问题

(呈现一组画面,有书店、水果店、家电商场)

师:看到这几幅图后你想说些什么?

生1:每个商店卖的东西都不一样.

生2:我想买水果,就不用进书店和家电商场了.

生3:买书去书店就行了.

师:老师这里有许许多多的东西(出示各种书、水果和家用电器的图片)把它们摆到店里去卖,你们能帮帮李老师吗?

(学生交流并上台操作)

师:分类(板书课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这种分类在生活中还有许多许多,你能举些例子吗?

生1:书店里大人的书和小朋友的书是分开放的.

生2:学校里的厕所是分成男同学和女同学的.

生3:妈妈种的菜不是全都种到一块的,葱、白菜、萝卜各一块地,摘菜时方便多了.

4.动手实践,体验知识的运用

师:现在我们把每天用的铅笔分一分吧!

(要求每个学生拿出所有的铅笔放到一起,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动手分一分)

生1:我们是按男生和女生来分的.

生2:我们是按颜色分的.

生3:可以按有橡皮擦和没橡皮擦来分.

生4:我们是按照长短来分的.

……

反思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埋头向生活”是改进后的教学遵循的一条明显主线.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让学生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教师要有主动驾驭教材的意识,要把儿童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儿童的文化,及时收集和整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材料,以补充、替换课本中的例题或习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教学、用数学.教材不应成为”圣经”,我们应遵循教材的编写意图,结合本地实际,改进教材,激活教材,使教材更好地适应本班学生的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最感兴趣,也会觉得内容亲切,易于接受与理解.第二次教学让学生思考怎样找到练习更快,使学生真实地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并由此激发学习数学的内在要求.新课展开阶段,教师通过班上学生会根据兴趣爱好的不同而参加不同类的活动,通过商店的物品分类销售,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分类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进一步体会分类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