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前教育专业毕业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前教育;信息化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对学校和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动力是科学技术,利用信息技术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目标。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新一代人工智能应用到教育方面,现代教育技术逐渐由传统的课堂多媒体教学、微格教学、使用网络进行资料查询、利用即时通信软件如QQ或者电子邮件对学生指导或答疑等方式向全网络多媒体教学、网络微格教学、移动APP建立学习社区、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及应用等方向转变。特别是MOOC、创客课程、STEAM课程、数字化教材以及虚拟仿真资源等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推广,使得教育技术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更加深刻。新形势下的大学课堂,为了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新发展必须进行升级与改造,如:配置全网络化的多媒体教室,在教室范围内,教师的电脑、学生的电脑以及教师与学生的手机,都能自如地加入网络,进行文件交换与课件演示;为了适应小组化学习的需要,建设智慧课堂,打破原有的课堂布局,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习,每一个小组都能有自己的学习、研究、讨论和展示单元;搭建更加灵活的教学服务器,为每一个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空间;配置能够全时全方位录播的高清录播室,录制更多的、有代表性的学习片段,充实课堂教学资源,为教学研究提供方便。教学方式的改变、教育技术的提升,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长期以来,在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方面,教师更多的是将黑板换成投影幕,将随身携带的存储设备换成在网上存储,在课件上链接几个网址,让学生利用网络上交作业,这样就显得自己多媒体化、网络化了。这些做法,并没有使学生因教育技术发展而获得收益,其原因,是教师并没有使用新技术新方法,或者说教师没有掌握这些新技术新方法。为了让教师能熟悉运用新技术,就要对教师的引导和培训同步进行,特别是有关利用移动APP学习社区指导学生的方法、MOOC、创客课程、STEAM课程的学习,数字化教材、虚拟仿真资源使用等内容的培训。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强化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信息素养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在校大学生能力的提升,先要立足于提升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信息素养。早期的信息素养,着重于对教学资源的查询与利用,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ALA)认为,信息素养是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懂得如何获取信息,以及如何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而在当前,利用电脑与手机查询教学资源,协助学习已经是大学生的一种本能。但随着“互联网+”以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面对信息过载的环境,如何有效地运用、处理和评价信息已成为当前大学生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以信息管理为核心的信息素养被提出并得到广泛关注:第一,信息意识:对信息的判断力和辩证思维,能及时感知到信息的价值。第二,信息处理技能:与信息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包括信息检索、存储、处理等方面的能力,对信息进行挖掘和分析的能力。第三,信息应用:从对信息的分析处理中得出正确结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四,信息伦理与道德:在信息获取、与使用过程中遵守法律,不违反道德规范。信息素养的提升,先是要在学校层面制订一个培养大学生网络信息能力的规划,提出明确的目标和要求。然后,要完善课程体系,如开设“互联网+”、大数据、新一代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课程,丰富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内涵。接着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网络信息意识,特别是对信息的分析、判断和吸收的能力。最后还要加强信息道德与法治观念的教育。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全面强化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
(一)转变教学方式,加强学生的理论学习
教育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学习一直是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对比其他课程,理论学习相对枯燥,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理论学习如此重要,我们无法减少任何教育理论方面的课程,这就造成了一个很现实的矛盾,学生总是不能理解为什么要学习这么多看起来没有用又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对此,现代教育技术引入理论学习的传统做法就是将多媒体引入课堂,增加课堂学习的趣味性,但实践证明效果并不是很明显。新形势下,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方面有了很大的转变,微课、仿真、翻转课堂的出现使得学生的学习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教师主导教学、教师引导教学全面转向为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协作学习。结合理论知识,利用取自现实教学场景的片断和过程向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能够使用理论知识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从而掌握理论知识。
(二)利用现代科技,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
学前教育的专业技能,直接体现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很多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直到工作一两年后才能胜任。大学校园内缺乏学生实践的场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普遍使用的方法是增加教育实习时间。这里存在两个较大的问题:第一,教育实习会扰乱幼儿园教学秩序,很多幼儿园,特别是比较有名的大型幼儿园并不是很欢迎实习生,这个问题普遍存在。第二,教育实习过程中,学生得到的指导相对较少,很多学生无法知道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有什么问题,以及如何解决。学校的微格教学课和其他的实践类教学课程虽然能够在这个方面对学生的能力进行提升,但在很多时候,由于任课教师并不是幼儿园老师,幼儿教育的实践经验远远没有理论强,很多时候对学生的教导流于形式。那么,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可以在这方面有所作为,微格教学与幼儿园进行远程关联,聘请一部分幼儿园优秀教师远程评价微格教学片段,提出改正意见,对学生的变化进行评估,使得学生能够修正错误。同时,可以对幼儿园课堂进行远程连接,在约定的时间内进行课堂直播,让学生远程观摩幼儿园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得到第一手教学资源,通过指导教师的分析,获得最直观的教学经验。
(三)建立虚拟环境,提升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沟通能力
教育专家有这样的观点:一个人在18岁之前的成长过程,家庭教育的影响占比超过60%,学校教育占30%,还有10%的影响来自社会教育。这说明,学校与家庭的联系非常重要。而在校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就算是参加实习,也很少有与家长打交道的机会。但与幼儿家长的沟通如此重要,学生必须掌握这项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手段,我们可以将幼儿园老师与家长沟通的问题总结归纳并且虚拟一个幼儿园的家校环境,在这个虚拟的家校环境中,可以由老师、同学或者同学家长扮演幼儿家长,这样就可以锻炼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与幼儿园学生家长远程交流的能力,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与幼儿园学生家长沟通的能力。
(四)充分利用“互联网+”,提升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能力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严重,但并不是说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是找工作容易,但找自己想要的工作难。数据显示,中国幼儿园数量每年保持5.0%以上的扩张速度,2017年幼儿园数量突破25万所,2018年幼儿园数量将超过27万所。所以,近几年来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一直供不应求。但如何找到一所自己满意的幼儿园呢?这不仅要求学生有合格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应对面试。为了解决面试问题,我们可以做两方面的工作:第一是经用人单位同意,录制大量的面试实况录像,供学生观摩。第二是建立计算机远程虚拟面试环境,外聘一些单位的人力部门主管,对学生进行远程虚拟面试的实战练习,让学生熟悉幼儿园人事招聘的要求、流程,提高面试能力,同时也能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增加学生在应聘过程中的自信心。
一、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一、教育爱的含义:教育爱是发生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教师与幼儿之间一种自然的普遍的关注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的爱,这种爱的发生是无条件的。由于幼儿目前幼儿教师绝大多数为女性教师,所以教育爱又含有母爱的成分,学前幼儿的身心特点决定了这一阶段的幼儿具有很大的依赖性和依恋成人的心理需要,所以就需要幼儿教师以母亲的博大的母爱去包容、理解、教育幼儿。教育爱要源于母爱,但又区别于母爱。它需要教师理智地去爱,而非溺爱。教育爱更是一种无功利性地、恒常地爱。
二、研究的意义:
1、教育爱对教育,尤其是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是根植于爱的,教育爱是教师职业情感的灵魂。教育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最为高尚的情感,它不是狭隘的情感,也不是个人知觉情绪的反映,它超越了亲情、友情、甚至是爱情。它是一种自觉的、真诚的、无私的、而且是普遍持久的。它是理智的,具有指向未来的性质。教育爱正是这些品质的综合体。它体现了教育者对教育事业、对学生的一种崇高精神。儿童是未来的希望,尤其是现代教育,对幼儿教育越来越重视的背景下,教育爱显得更加重要。如果一名教师没有教育爱,那么她就不会去热爱教育事业,也就不会去爱儿童,教师和儿童也就不能融合,教育儿童的目的也就不能实现。所以说教育爱是一切教育活动成功的基础。学前教育学生,将来要面对的是天真活泼的儿童,如果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缺乏教育爱,那么幼儿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就会失去灵魂,队伍建设就会失去活力,也就无从谈论教育改革了。这关乎儿童的未来,甚至是国家的将来。所以说教育爱对教育,尤其是对学前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2、当前幼儿教师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和毕业班学生有一定的关联。
当前幼儿园中还存在一些幼儿教师体罚幼儿,精神责罚,忽视儿童需要等现象。曾报道过一些案例,浮现出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幼儿不听话,老师剪断指》一6岁幼儿由于不听老师的话被老师剪下左手食指。《老师体罚出新招,竟逼学生吞苍蝇》。如此体罚学生,正表明她(他)们缺乏教育爱观念,或者有的幼儿教师歪曲了对教育爱的理解。而有的教师错误的认为,他们打学生或者罚学生是出于爱,正所谓的爱之深才恨之切,为自己错误的行为找到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真是自欺欺人啊。只有看到了问题的存在和严重性,才能去寻找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马上就面临毕业,接下来就要从事和幼儿教育有关的工作,能否做一个称职的幼教工作者,就要首先看他(她)具不具备当一名教师的基本素养:爱!所以对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教育爱观念的研究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3、了解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教育爱观念现状,对改进学前教育对学生的职业情感培养提供借鉴。
教育爱是教师职业情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问题在教师职业专业化的今天是不容忽视和冷落的。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肩负的是教育幼儿的重任,对他(她)们进行角色塑造,确立教师职业情感的培养,树立正确的教师观,能够使他们理解自己的专业目标和对未来自己要从事的职业的定位。如果教师缺乏教育爱,那么她就不能真正理解教育,也就不能真正热爱儿童。大学教师用自己的教育爱思想来感化和传输给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或者在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开设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和教师素养有关的课程,有助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情感的培养。
4、目前国内对学前教育教师教育爱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但是相比国外,我们做的还有很多。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教育爱观念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我国历史上对教育爱虽然有过提及,解放后虽然斯霞有过这方面的探讨,但仅仅停留在经验的总结之上,并未深入系统的研究。目前有许多学者都开始关注教育爱问题,也作过一些研究,但大多都还是停留在经验和理论上,未能在实践和理论上作系统的研究。对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的教育爱观念的研究,采用多种方式:访谈、问卷调查、文献查阅等手段来做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5、为教育者特别是即将面临毕业要从事幼儿教育的学前教育毕业班学生提供了一个认识儿童的新视角。
在研究的过程中,会通过和毕业班的学生,包括学前教育本科生、五年一贯制毕业生、高职毕业的谈话,和发问卷请她们填写,这也是一种让她们认识教育爱的重要性的途径,也会使她们从新的角度和用新的眼光看待教师的职业情感,以新的眼光去认识儿童。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 昆体良已明确认识到并强调教育爱的重要性。他指出:最要紧的是要建立(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亲密友谊,使他的教学工作不是出于完成任务,而是出于对学生的热爱。
① 裴斯泰洛齐不仅强调教育爱的重要性,而且在教育实践中以身作则,充分体现了教育爱的精神。阿图尔?布律迈尔指出:在裴斯泰洛齐身上散发着一种难以形容的爱。
②正是这种使所有人感动的炽热的爱促使他在逆境中奋起,百折不挠,克服重重困难,以实践其教育理念。 昆体良、裴斯泰洛齐只是初步阐述了教育爱的一些思想,却没有对教育爱进行系统的研究。对教育爱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要到后来学者了。 凯兴斯坦纳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教育爱的一些基本问题。首先,他认为爱并不与教育相矛盾,而是教育所必需的。其次,他认为爱是教师最基本的素质。他指出:凡不能为爱他人而活着的人,就根本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教育者。
③再次,他将教育爱视为一些特质。这对于我们准确把握教育爱的内涵有巨大的启发与借鉴意义。最后,他已触及到了教育爱的本质问题。他在将教育爱视为一种情感的同时,也意识到了这种观念所蕴涵的一种潜在的危险,即有可能会出现好心办坏事或称毒害性教育的现象。他在强调教育者必须具备对塑造具有个性的人的纯真的爱的同时,也强调教育者必须成功地实践这种爱的能力。 凯兴斯坦纳关于教育爱的研究,特别是对于教育爱本质问题的触及影响了与其同时代及后来的学者的研究。这些学者经过深入研究,最终揭示了教育爱的本质。 斯普朗格明确认识到并揭示了教育爱的本质。斯普朗格是最提倡教育爱的人,并对教育爱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地研究。首先,他强调教育爱的重要性,将其视为教育的根, 他认为,人类最伟大的力量是爱。
④ 其次,他认为教育爱的本质是教师帮助学生价值可能性的实现,即帮助其成为他自己。最后,他讨论了教育爱的特征。他认为教育爱有两个方面的特征,即消极方面与积极方面:①消极方面:不籍爱以图发生作用。②积极方面:并不意图促进别人的个别价值倾向,而是针对别人心灵的整个价值能力,使他所有的价值倾向发展。
⑤ 斯普朗格对于教育爱思想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关于教育爱本质问题的探讨极大地加深了人们关于教育爱的认识并促进了教育爱思想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 Goldstein从实践层面较为系统地探讨了教育爱的一些基本问题。首先,她分析了关于教育爱的研究如此贫乏的原因。
1、人们认为,教育爱太明显了,以至于无需研究。
2、人们认为,教育爱太复杂了,以至于无法研究。
3、这有其历史渊源。早在20世纪初期,儿童教师渴望被人视为专家。虽然照顾与爱(caring and love)非常好,但它们并不象科学知识那样令人印象深刻(impressive)。 因此,爱的研究被忽视了。其次,她非常强调教育爱的重要性。她以爱的三角理论(the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⑥为基础分析了教育爱的基本组成要素,即亲密、承诺与热情。当这三个要素全都具备了时,此时的爱便是一种完美之爱(consummate love)(Sternberg)。 Goldstein通过具体的实验及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具体分析了爱在教育中的作用、教育爱的基本要素等问题。弥补了实践层面研究之不足,她的研究也为我们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研究资料与观点。
二国内研究:
我国向来提倡尊师爱幼。但历史上对教育爱的研究可以说是匮乏的。虽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已经认识到爱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也提出教育要因材施教,但都未能引起教育者对教育爱的重视。 解放后,斯霞总结自身教育经验和体会对教育爱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她指出:热爱教育工作,必须热爱学生,这是我们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也是我们当教师的神圣职责。我们只有热爱学生,才能从内心迸发出一股强大的力量⑦她同时认为教育爱体现在教师的日常生活之中。 斯霞对教育爱的探索主要还是停留在对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未能在理论上对教育爱进行深入地探讨,也未从实践上去加以研究。这与她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她提出的母爱教育是非常有价值的,但在当时却受到了批判。 目前,教育爱正开始越来越受到广大学者和教育者的重视。说明人们已经开始注意到教育爱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一些人也在这方面做了探讨,但是,迄今为止,国内还没有关于教育爱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 台湾学者邓石岩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教育爱的一些基本问题。
首先,他强调教育爱的重要性。他提出:爱是人类精神成长的沃土在家庭和学校里,爱几乎是教育的全部教材。有了爱,环境再困苦,孩子还是会健全的成长;失去爱,即使是富裕的境遇,幼小的心灵仍不免枯萎。所以我说爱就是教育的力量⑧其次,他认为教育爱的本质是帮助儿童真正成为他自己。他提出:帮助学生依其根性发展成他自己,是教师最重要的职责 教师的爱表现在慧眼识英雄上,看出每一个孩子的特质,予以启发、教导和训练⑨ 再次,他认为教育爱是无条件的。他说:爱是一种帮助学生成长的能力。它的特质是给予,所以爱是没有条件的。当教师的心被条件化时,就很难施展有能力或有启发性的爱。⑩ 邓石岩主要是从活动的角度探讨了教育爱的内涵。他的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入地把握教育爱的内涵。
(三)总结: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教育爱思想主要研究的文献查阅,我们不难发现:首先,人们对教育爱的认识和研究是逐步深入和发展的。其次,人们对教育爱的研究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再次,人们对教育爱的认识和研究具有局限性,即受限于他们对爱的认识程度。最后,在教育爱的研究方面,我们与国外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缺乏系统的研究,而国外已领先我们很大一截。
三、研究方法:
四、进度安排:
六、参考文献:
[1]、[古罗马]昆体良著,任钟印选译:《昆体良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模式;创新
一、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现状
相比之下,我国的学前教育专业在开展声乐教学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表现在市场需求和教学内容脱节、教材落后、实践能力不足、学生基础差、专业知识缺乏等方面。就学前教育声乐教学现状来看,存在这些突出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前教育专业相关方面的教学人才短,教师的声乐基础差,学前声乐教学中没有做到对相关专业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师整体声乐素养较低,这些都严重地阻碍了声乐教学质量的提升,不利于提升学前教育声乐教学质量。
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就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来看,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在具体的声乐教学实践中,学前教育专业没有充分结合当前幼儿教育的实践开展,学生学习的声乐知识很难有效应用到教学实践中。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前教育的生源的声乐能力整体偏低,这主要是因为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招收中,没有特别强调声乐能力的重要性,没有将声乐基础作为生源招收的基本考核要求,学生的整体声乐基础相对薄弱,声乐能力往往仅仅表现在一些歌唱方面,并没有系统的声乐专业知识。在开展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没有强化声乐教学和课程教学目标有效融合,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往往不能有效地应用声乐教学实践达到对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教学专业性不强。课堂上没有时间针对每个学生提出具体要求,因为不是小班教学,声乐教学流于形式。在目前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教师开展专业教学,也需要进行声乐教学,声乐课程作为幼儿审美能力提升的一种教育形式,需要教育者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但在具体的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因为师资力量不足,教师在提升学生的声乐审美和鉴赏能力方面心有余力不足,学生在声乐教学中往往缺乏更为前瞻性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在今后的学前教育岗位中不能充分发挥优势。缺乏组织设计,教学创新不足。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教师忽视学生创新课程组织能力教学,导致学生在幼儿教学中往往采取单一的声乐教学方法,无法实现有效的教学创新,这对于课程教学能力提升是十分不利的。
三、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有效对策
(一)注重优秀声乐人才引进,提升整体声乐教学基础
在学前教育专业招收生源的过程中,往往忽视生源的声乐表现和鉴赏能力的考核,认为这些声乐教学能力在后期都是可以有效培养的,但是实际上,声乐能力相当一部分是由天赋决定的,是需要一定基础的。对此,在进行学前教育专业生源招收中,要切实加强对相关生源的声乐素养考核,让具有一定声乐基础的学生进入专业学习,这对于提升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是十分关键的。对此,在具体的生源招收中,如若能做到这一点,对于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声乐水平是非常有效的。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毕业生将来在学前教育岗位声乐教学实践能力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注重声乐教学和课程教学的结合,强化声乐渗透教学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在今后的岗位工作中,面向广大幼儿,在对他们开展声乐教学的过程中,不应该仅仅是单纯的声乐教学,更应该是将声乐教学和相关的活动内容结合起来,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因此,在进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教师对学前专业学生要积极强化声乐的渗透教学,强调可以使用怎样的声乐教学方法和途径达到渗透教学的目标,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渗透教学方法和技巧。这对于今后他们在教育实践中开展有效声乐教学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声乐教学中,还要注重幼儿的身心特点,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幼儿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学生掌握了相关方面的知识,对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声乐教学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三)强化音乐审美,促进学生音乐鉴赏能力提升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从事教育职业,虽然开展声乐教育是面向幼儿的,但是声乐教学本身就是对音乐审美的一种教学,音乐教育者应首先让孩子学会审美和立美,审美要提升对美的价值判断,了解音乐,关注其表现形式;立美要学会表达出对音乐的感受。针对一首儿歌可以使用不同唱法,多方面地为孩子正确展示歌曲情感。感觉统合能力是一个人一切行为能力的基础,声乐教育要体现从科学的角度阐述感统训练的重要性,并用感知觉图进行辅助解释。同时,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小游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在感统中的具体运用。将感统训练游戏化,同时与特定音乐进行融合,将儿童音乐教育集趣味性、审美性、增效性为一体的方式,使同学们深受启发。现阶段,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老师们对歌曲教授与歌曲欣赏两者之间的差异总是难以把握。对此,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在开展相关的活动教学中,要做到将活动以一课三研为形式,分理论学习、实践研究多个阶段进行,积极探索在声乐教学的同时如何加强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培养。声乐教学要本着“参与、学习、反思、提高”的过程,就“音乐欣赏活动中如何凸现音乐性,音乐欣赏能力到底包括哪些”等问题开展积极探索,围绕相关问题针对音乐欣赏活动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渗透审美教学,例如,开展《孤独的牧羊人》和音乐活动《小宝宝睡着了》为课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探索合作互动的课程教学模式,让幼儿们积极参与到声乐活动中来。根据不同音乐的不同情境引导幼儿思考,“牧羊人为什么会孤独?”“小宝宝睡着了妈妈在干什么?”等,幼儿们通过思考都能够有自己不同的感受,能够对相关歌曲的意境、对自己表达的情感有一定的理解,更激发他们的声乐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幼儿多方面的素养,幼儿们能在互动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既能提升学生自我专业的表达与思辨能力,又能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不足,及时优化课程设计。
(四)注重教学组织设计,提升学生理解力
对于很多幼儿来说,声乐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够激发他们的活动和参与兴趣,主要是因为声乐本身具有一定的感染力,音乐的律动能够让他们自然而然地跳动起来,激发他们的思维,但是实际上,幼儿对于一些音乐歌曲的内容是不能完全理解的,为了进一步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实践,教师要在课程教学中积极尝试使用不同的课程教学方法,组织游戏和活动,让幼儿在活动参与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解能力,从而获得对整首歌曲的全面理解,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声乐教学会更加高效。对此,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若干段短小经典的视频,启发学生通过生活中不同的音乐表现思考音乐的本质,强调“音乐来源生活,音乐回归生活”的理念。通过蜘蛛织网的结构图引出音乐与其他学科和其他领域的关系,音乐在幼儿人格品质及学习品质养成中的作用。例如,教师可以针对《指南》的四大原则(整体性、差异性、特殊性和发展性原则),重点分析音乐教学与发展性原则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将音乐活动与数学学习结合在一起,通过现场音乐活动教学,一方面明确如何做好示范者,如何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活动中儿童的创造性表达以及使用图画、表格、符号记录整理、信息的过程,分析教学中儿童获得的关于数量、数序、时间、空间、模式等数学经验。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尝试运用游戏化的方式进行歌唱活动,例如,开展《春天和我捉迷藏》,通过听——猜;合声——猜;反思——歌词填字等方式,让大家在边玩游戏,边感知音乐旋律的基础上,获得整首歌曲的歌词,针对歌词中的难点进行游戏化点拨,全体师生通过游戏化的教学掌握整首儿歌。最后,通过体验式互动的方式,带领同学们一起用游戏化的方式进行相关教学及其他音乐活动,引导大家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发挥想象和创造,用不同的方式表现个体对音乐的感知,不断升级游戏规则和难度,接受新挑战。在大家共同体验音乐活动游戏化的过程中,推动课堂氛围达到。
【P键词】学前教育;音乐素养;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6-0208-02
一、陕西省地方高校学前教育本科生音乐素养调查的重要作用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素养是指在学前教育专业培养过程中形成的音乐方面的素养和修养,主要包括幼儿音乐教育理论素养、幼儿音乐欣赏素养、幼儿音乐表演素养和幼儿音乐教育技能素养。开展陕西省地方高校学前教育本科生音乐素养调查,具有两方面的重要作用:
第一,契合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需求。在学前教育专业发展过程中,音乐素养教育从默默无闻的边缘化角色越来越成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技能。学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前提就是全面深入地把握学前教育学生音乐素养的真实状况。唯有如此,才能构建具有针对性、操作性、接地气的学前教育专业发展方案。
第二,契合用人单位的新要求。随着学前教育专业的遍地开花,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数量呈井喷式增长。陕西省所有地方高校都已开设学前教育专业,这其中以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最为明显。陕西教育学院在2012年3月改制更名为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后,举全校之力发展学前教育专业,使得学前教育专业招生人数和毕业人数迅速扩张。陕西学前师范学院2016年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675人,2017年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为867人①。陕西省2016年学前教育招教考试人数为1000余人。面对供求失衡的现状,用人单位相应提高了用人标准,对毕业生的音乐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陕西省地方高校学前教育本科生音乐素养调查基本情况
从2016年9月开始,课题组在咸阳师范学院、渭南师范学院、西安文理学院、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等学校开展调研。调查方式为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电话访谈、电子邮件调查等。共计发放问卷650份,有效回收610份;面对面访谈15人次,电话访谈24人次,电子邮件调查36人次。问卷发放对象、电子邮件调查对象主要为陕西省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面对面访谈、电话访谈对象包括陕西省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和本科生。
(一)陕西省地方高校学前教育本科生音乐素养基本现状
第一,先天不足,学生入校前的音乐素养普遍较低。调查可知,入校前学生的音乐素养普遍较低,87%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在入校前未接受过系统的音乐教育,仅有15%的学生选择“学过舞蹈、钢琴或其他乐器”。85%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接触音乐途径是通过网络、电视、电影等方式,82%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接触的音乐类型是流行音乐。这些现状造成的结果是大多数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在接触音乐课程时,普遍感到特别吃力。在学习乐理知识时,识别五线谱需要近一个月时间;学习钢琴时,手指较为僵硬;学习儿歌时,唱歌屡屡跑调;学习舞蹈时,身体僵硬,动作呆板。
通过深度访谈,课题组对此现状的原因作了归纳。首先,大部分学生是通过文科或理科招生的口径进入学前教育专业的。在文、理科招生中,考试内容并不涉及音乐素养相关知识,因此学生的精力主要集中在语、数、外等文化课上,仅将音乐作为休闲放松方式;其次,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家庭收入状况处于中等水平,乡镇中小学音乐教学水平较弱,音乐课程往往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教学效果一般。对于农村普通家庭而言,课堂外的音乐学习费用较高,是一笔难以承受的支出。
第二,后天失衡,入校后的音乐学习效果偏低。在问卷调查过程中,84%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认为音乐学习效果较差。除基础教育阶段积累不足外,对于大学阶段学习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在访谈过程中,许多学前教育音乐课程任课教师反映课程缺乏相应的标准,例如钢琴学习应当达到的水平或者舞蹈学习应当达到的水平等,缺乏清晰明确的规范性,这造成学生在大一、大二、大三学习舞蹈和钢琴时缺乏严格的考核制度,导致学习效果较差;再次,音乐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学前教育隶属于教育学科,在陕西省地方高校中一般开设在教育科学学院,该学员师资队伍以教育学和心理学背景为主,具有音乐学背景的教师较少,且一般处于边缘化位置,对于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缺少话语权。
第三,音乐教材质量总体偏低。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教材基本脱胎于专业钢琴教材,弹奏内容基本来自《拜厄钢琴基础教程》《哈农钢琴练指法》《车尔尼钢琴初级教程》和《车尔尼钢琴流畅练习曲》等。这些练习曲目并没有契合学前教育专业特性,未考虑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将音乐专业学生的学习标准简单移植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标准上,造成学生音乐学习的畏难情绪和倦怠感。
三、陕西省地方高校学前教育本科生音乐素养提升策略
陕西省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音乐素养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这主要包括建构学前教育音乐课程体系、优化学前教育师资结构、
编写学前教育音乐教材和提升学前教育实践教学环节这几个方面。
(一)环环相扣,建构逻辑严密的音乐课程体系
以幼儿园音乐教学工作和省级幼儿园招聘要求为标准,遵循宽口径、强技能的指导原则,有机建构逻辑严密的音乐课程体系,将乐理、钢琴、即兴伴奏、舞蹈、声乐等课程科学合理地安排在不同学期。并且,明确每一门课程的课程目标,保证每学期课程的内在合理性和外在衔接性,即课程内在的教学目标富有操作性和合理性,契合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课程外在的目标富有衔接性,符合音乐素养形成的客观规律,保证钢琴、舞蹈学习的循序渐进。
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弹自唱的良好习惯,使其适应幼儿园弹唱结合的教学要求。保证琴房开放式管理,确保学生每周有足够的练习时间。从戈尔曼的情绪智力理论出发,“理解音乐情感是重要的入门环节。音乐作品的创造者、表演者、聆听者都有各自不同的情感倾向和情感体验。”②因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改变“教师范唱、学生跟唱”的教学方式,深入分析儿歌的情绪和内容,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分层次进行教学,综合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舞蹈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基本功训练,帮助学生解决动作协调性和舞蹈心理障碍等问题,提升学生舞蹈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二)因地制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编写高质量的学前教育音乐教材
提高学生音乐素养,不可或缺的条件是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业务能力强的学前教育音乐师资队伍。一方面,引进外援,通过招聘高水平的音乐教师提升音乐队伍师资能力;另一方面,内部优化,通过系统培训,提高音乐教师的教学水平。集中力量,编撰适应于学生实际需要的学前教育音乐教材。“课程与教材编制是具有生成性和不确定性的动态形成过程。”③
优质的教材承担课程目标,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学前教育音乐教材要以学生为主体,应当避免过多的学理性阐述,而偏重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在教材选择上,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音乐水平,由浅到深,循序渐进,在乐理训练时加强对学生五线谱识谱能力的锻炼。在钢琴曲方面,尽量选取内容简短、形象鲜明、朗朗上口的儿歌配合钢琴练习曲同步进行,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内容选择上,尝试加入本土文化资源,以富有民族特色的母语文化激发学生的文化认同度和文化自豪感。
(三)探索创新,采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方法
探索引用奥尔夫教学法,将钢琴学习、舞蹈学习与身体律动、节奏有效结合,在地域性文化和多元性文化中寻找平衡点,实现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情感性、律动性、传承性、趣味性的有机整合。奥尔夫教学体系是对现代音乐教育改革产生重大影响的音乐教育体系,其“教学主要特色总结为:节奏教学、身体教学和情感教学。”④理性建构契合陕西具体情况的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探索其与陕北民歌、陕北秧歌、秦腔、华县皮影戏、关中道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路径,在其中寻找律动性、节奏性强的音乐片段,开展奥尔夫音乐教学。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融入富有陕西特色的方言、儿歌、童谣,促使奥尔夫音乐教育贴近幼儿生活世界。理性探索契合陕西具体省情的奥尔夫音乐教育教学方法,例如从“西安”、“咸阳”等地名入手,运用声势教学进行节奏朗诵;与奥尔夫乐器相结合,配合使用幼儿自己制作的简易乐器,进行节奏教学;与实践性、体验式、情境式相结合,开展融入幼儿生活世界的游戏教学。教学评价是音乐教育的反馈环节,我们要理性研究契合陕西具体省情的奥尔夫音乐教育教学评价,以提升W生综合素养为指导,摒弃传统的技能型单一评价模式,实现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形式多样化、评价目的人本化。
参考文献:
[1]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就业网.2016、2017届毕业生信息表[EB/OL].http:///,2017-3-2.
[2]于丽.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理论重构和实践生成[M].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2016.113.
[3]黄瑾等.比较研究视角下的学前课程与教材编制及其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1):61.
[4]于丽.论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主要特色[J].音乐时空,2015,(05):139.
作者简介:
白 婷(1995-),女,陕西洛川人,咸阳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
1.课程体系不能很好满足职业岗位需求。
课程目标定位不准,课程设计片面夸大了艺术、体育等个性化课程,针对幼儿园实际需求的核心课程如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及五大领域活动指导课程开设不全,忽视了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应用能力错位,与学前教育职业岗位需求不能有效对接。
2.专业教学标准缺失。
专业教学标准是保证人才培养规格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技术指南,是指导和管理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目前,河南省制定并实施了现代农艺技术等32个专业教学标准,但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尚未开发,导致该专业教学管理混乱,各自为政。
3.师资队伍难以支撑专业发展。
一是专业师资数量匮乏。面对幼儿师资的突发需求,中职教育的学前专业师资亦显得捉襟见肘。二是师资队伍结构不尽合理,文化基础课教师超量,专业技能课教师不足;普通师范毕业的师资多,具有学前教育专业背景的师资少。三是教师的专业能力不强。专业技能薄弱,难以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4.实习实训条件薄弱。
不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训条件还处于基础设施建设阶段,新型条件严重不足,内部设施不完善,缺乏幼儿园模拟教室、区角教室等。从校园融合情况看,多数学校还处于表层和短期合作,实习实训的成效不明显。
5.“双证书”较难对接。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要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证,除按学校规定修完相应课程的同时,还须参加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后方可获得。这意味着中职学校除按照学历教育的要求开设相应课程外,还需依据资格证书的要求增设一定的课程。既加大了中职学校课程设置的难度,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双证书”的无缝对接。
二、中等职业教育学前教育专业人才需求和职业岗位需求分析
1.学前教育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学前一年毛入学率达到95%,学前两年毛入学率达到80%,学前三年毛入学率达到70%。国家还制定了学前教育办园标准,建立了幼儿园准入制度,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给予补助,并对0至3岁婴幼儿教育给予高度关注。各地通过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实施,改建了一大批农村薄弱幼儿园,新建了一批示范性幼儿园,支持了一批民办幼儿园。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制约幼儿园发展的瓶颈仍然是师资短缺和质量不高的问题。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未来一段时期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将会有非常旺盛的需求。
2.学前教育岗位能力分析。
学前教育职业岗位群除要求学生要热爱幼儿、具备良好的师德、敬业精神和强烈的责任心外,还有很多能力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认知能力,主要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沟通能力;二是组织能力,主要包括生活指导能力、理解和把握幼儿心理的能力、幼儿教育环境创设能力、教育教学的应变能力和创新与合作能力;三是职业技能,主要包括弹奏乐器、唱歌、跳舞、绘画等方面的操作能力;四是学结能力,包括独立学习,自我反思,明确问题,总结经验,提出改进意见。
3.幼教机构的人才实践需求。
调查表明,幼教机构对人才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二是具有较强的沟通和交流能力;三是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四是要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吃苦耐劳精神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五是要掌握一门特长。
三、中等职业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策略
1.构建基于“校园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校园合作,即通过学校与幼儿园深度合作,共建专业,共担课程,共编教材,共享资源,协同育人。一是基于校园合作,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要改变传统的错误观念,即认为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只是学校的事情,要充分发挥幼教机构专家的作用。二是基于校园合作,探索“2+4+4+6”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2”指两周的职业和教育见习,第1个“4”指四周的保育和教育实习,第2个“4”指四周的专业综合实习,“6”指六个月的顶岗实习。通过工学结合,真正实现专业与岗位的对接。三是依托校园合作优势,改革教学方法。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特点,采取基于行为导向的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通过对学前教育专业岗位(群)进行分析,总结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岗位所需的素质、知识和能力,然后以岗位(群)的工作流程以及素质、知识和能力要求为导向,分析学前教育专业岗位群所要学习的领域和内容,构建理实一体、以职业素质和能力提升为目标的“两类五模块”课程体系。两类即“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五模块”即“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技能)方向课程+教育实践课+专业选修课程”。同时应依据上述设计,科学设置课程和制订教学计划,开发制定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标准,有效解决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缺失的问题。
3.构建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
(1)要持续扩充教师数量。既可从往应届毕业生中择优选择,又可从现有幼儿园教师队伍中选聘。(2)要强化教师团队建设。一是注意选拔领得住、用得上的专业带头人,二是注意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三是注意年轻教师队伍培养,通过主动参加观摩会、鼓励参与示范课、深入幼儿园学习等举措,使其尽快熟悉岗位要求。(3)有效提升教师综合能力。一是要终身学习、自主发展,在边学习边教学边研究中逐渐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二是定期参加学前教育的专业培训,挂职到幼儿园锻炼。三是注重“双师”素质提升,力争使每一位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达到“双师”要求,适应不同时期、不同岗位的多样化要求,适应幼儿教师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四是定期进行专业技能大比武,督促全体教师熟练掌握信息应用技术,充分展现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
4.加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1)政府部门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充分利用教育财政资金,科学规划,体现专业急需,统筹合理使用,切实提高校内实训基地的利用率。(2)要统筹规划。坚持把基础性实训和特色性实训两类基地统筹考虑,统一规划。本着基础够用、特色优先的原则,建设一批完善的内部实训设施。(3)要校、园结合。充分利用当前幼儿园紧缺的现实需求,采取自建、校企共建或引企入校等多种方式,在理清产权、明确责任的基础上,建设一批现代化的幼儿园,使学前专业的学生培养和幼儿园的快速发展相互促进。(4)要虚实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设计开发适合学前专业实训需要的虚拟仿真实训室,破解经费不足、建设缓慢、场地不够的问题。(5)要协同发展。本着适应、相近、共享、共进的原则,从当地区域遴选一批符合校外实训基础的幼儿园,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校、园合作。丰富合作内容,创新合作方式,推进合作规模、提高合作效益。
5.开展中职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水平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