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汉语大字典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 要: 较之旧版八卷本《汉语大字典》,2010年出版的新版九卷本《汉语大字典》在增收漏收之字,统一字形,纠正错误的读音、义项、例证等方面均有较大的改动,反映了学界较新的研究成果。以冫部为例,新版将旧版所收“”字改为“”字,“”字注音改为liù,对“”字的释义、注音均有较大改动。但仍存在一些失误,如误收“”字,漏收“”字,误“”为“”,“癛”为“”; “冾”、“”等字注音与所引反切不符;“冶”等字漏收多个义项;有些书证失当,如冷、冶、凌、、凝。
中图分类号: H163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9-4474(2012)06-0018-05
《汉语大字典》“是一部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大型汉语工具书。它注重形音义的密切配合,力求历史地、正确地反映汉字形音义的发展变化”〔1〕。从八卷本《汉语大字典》第一卷的出版(1986年)到新版《汉语大字典》九卷本的问世(2010年),共经历了近25年的时间。在这期间,对《汉语大字典》已有一些修补,如1992年,湖北辞书出版社和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的《汉语大字典》缩印本“对个别字头在形、音、义方面的明显讹误作了必要的订正”(《出版说明》)。而此次新版《汉语大字典》则做了一次较为全面的修订①,如增收漏收之字,统一字形,纠正错误的读音、义项、例证等,反映了学界较新的研究成果。
以冫部为例,新版《汉语大字典》在收字、字形、注音、释义、引证等方面均有改动。在字形方面,旧版收“”〔2〕字,新版改为“”〔1〕字,均引《龙龛手鉴》为书证。新版的改动是正确的,查《龙龛手镜·冫部》收有“”②字,而无“”字。《中华字海》收有“”、“”〔3〕两字,“”③字来源于《字汇补》,“”字来源于《龙龛手镜》。“”字应是“”字的增笔俗讹字。又如:旧版收“”〔2〕字,新版改为“”〔1〕字,并指出该字来源于《改併四声篇海·冫部》所引《搜真玉镜》。《字汇补·冫部》收“”字,“,从七切,音寂,见《篇韵》。”〔4〕《成化丁亥重刊改并五音类聚四声篇海·冫部》:“,音寂。”〔5〕《中华字海》收“”④、“”〔3〕两字,并指出这两个字都来源于《篇海》,有误,《成化丁亥重刊改并五音类聚四声篇海》仅见“”字。
在注音方面,旧版“”字依“力旧切”注音为lòu〔2〕,新版注音改为liù〔1〕。而且,“”字下的引证也有改动,旧版“,力旧切。出《吴志》”来自《改併四声篇海·冫部》所引《类篇》,新版变为“《改併四声篇海·冫部》引《搜真玉镜》”,这一改动纠正了原来的失误。另,《成化丁亥重刊改并五音类聚四声篇海·冫部》“”字注音为“力获切”,“,力旧切。出《吴志》。”〔5〕
在这个部首中,改动较大的字是“”,该字在注音、释义、引文方面都有改动。旧版“”字有两音两义⑤,其中一个读音为xié,所依反切为“胡甲反”,与“”字是异体字,另一个读音为xiá,意思是“夹”。新版不再分列两音两义,指出“同‘浃(浹)’”,引《龙龛手鉴·冫部》“,俗。正作浃”〔1〕为证。旧版依“胡甲反”注音为xié有误,反切上字“胡”属全浊匣母字,下字“甲”古为入声狎韵字,根据古今音折合规律,应当读为xiá。另,旧版释“”为“夹”,不明何据。除此之外,旧版将所引《龙龛手鉴》中的“浃”字误作“”,考《龙龛手镜·冫部》:“,俗,胡甲反,正作浃。”〔6〕新版的改动比较圆满地解决了以上问题。
张 龙 新版《汉语大字典》冫部疏误补正可见,新版《汉语大字典》确实有质的提高,正如赵振铎所说:“《汉语大字典》第一版解决了有无的问题,第二版解决了质量提高的问题。”〔7〕但仍有一些失误存在,拿冫部来说,在收字、字形、注音、释义、书证等方面还有若干问题。现不揣鄙陋,提出愚见,以求教于方家和学者。
一、收字疏误 (一)误收某字
,同“況”。《正字通·二部》:“,从二,从兄,与況、况二字少异。”宋郭忠恕《佩觹》卷下:“、况、況,上,发语之端;中,寒冰也;下,形況。今多通用下字。”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水部》:“況,古矧兄、比兄皆用兄字,后乃用況字,后又改作、作况。”按:现通用“况”字,兼具三义〔1〕。
按:此字应当删去,新版误收,“”的部首为二,不是冫。旧版《汉语大字典》已收有“”〔2〕字,新版在释义、引文方面均与旧版相同,并未做任何改动,这是一个失误。
(二)漏收某字
癛同“凜”。《说文·冫部》:“癛,寒也。”朱骏声通训定声:“字亦作凜。”《集韵·寑韵》:“凜,或从廩。”〔2〕
按:旧版收有“癛”字,新版删去,正确。但新版漏收与“癛”字字形相近的“”字。根据旧版所引《说文》、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及《集韵》材料可知,与“凜”为异体关系的“癛”字是个误字,“癛”应当是“”字的形近而讹。“”字形符为“冫”,声符为“廩”,“癛”字形符为“疒”,声符为“稟”,旧版误把“”字讹作“癛”。疑新版对“癛”字未作深入考证,故删去形符为“疒”的“癛”字,却漏收与“癛”形近的“”字。考《说文解字》收有“”字,《说文·冫部》:“,寒也。”〔8〕
二、字形讹误 1.qǐng 《集韵》弃挺切,上迥溪。寒。《集韵·迥韵》:“,寒也。”《字汇补·冫部》:“,寒貌。”〔2〕
qǐng 《集韵》弃挺切,上迥溪。寒。《集韵·迥韵》:“,寒也。”《字汇补·冫部》:“,寒貌。”〔1〕
按:新旧版《汉语大字典》均误把“”字字头下所引书证中的“”字当作“”字,《集韵》、《字汇补》中的“”均是误字,应该改为“”字。“”、“”音义都不相同。《说文·水部》:“,侵⑥随理也。从水声。一曰久雨为。”〔8〕《篆隶万象名义·水部》:“,余斟反,浸润、大、久。”〔9〕《篆隶万象名义·冫部》:“,渠并反,寒。”〔9〕“”读音为yín,意思是“浸润”、“久雨”等;“”读音为qǐng,意思是“寒冷”。另,翻检《集韵》和《字汇补》,《汉语大字典》所引“”字正作“”。《宋刻集韵·迥韵》:“,弃挺切,寒也。”〔10〕《字汇补·冫部》:“,孔丙切,音顷,寒貌。”〔4〕“”、“”字形相近,《汉语大字典》误“”为“”。
2.凜lǐn 《广韵》力稔切,上寝来。又巨金切。②畏惧貌。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冫部》:“癛癛(凜凜),引申为敬畏之偁。”〔1〕
凜lǐn《广韵》力稔切,上寝来。又巨金切。①寒冷貌。后作“凛”。……按:《说文·仌部》作“癛”。②畏惧貌。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冫部》:“癛癛(凜凜),引申为敬畏之偁。”〔2〕
按:“凜”字第②义项中的“癛”字应当改作“”。“凜”字下按语、书证在新版和旧版中有所不同,新版第①义项下按语中的“”字在旧版中作“癛”,新版的修正是完全正确的。但新版第②义项下所引段玉裁注中的“癛癛”却未改作“”,是一个失误。“癛”、“”是两个不同的字,《宋刻集韵·寑韵》:“凜、,《说文》:‘寒也。’或从廩。癛,寒病。”〔10〕
三、注音有误 1.冰(二)bīng 《广韵》笔陵切,平蒸帮。蒸部。③使感到冷。如:冰手。《集韵·证韵》:“冰,冷迫也。”〔1〕
按:依据所引文献,此义项的“冰”当读为bìng。《宋刻集韵·证韵》:“冰,逋孕切,冷迫也。”〔10〕“孕”为去声证韵字,“逋孕切”折合成今音当为bìng。《字汇·冫部》:“冰,又去声,卑病切。……《动静字音》:‘水凝平声,所以寒物则去声。’”〔11〕“逋”、“卑”同为帮母字,“孕”为去声证韵字,“逋孕切”、“卑病切”两个反切折合成今音都是bìng。
同在冫部下的“”⑦字注音为bìng,确,“”之反切“彼孕切”的反切上字“彼”也属帮母字。“彼孕切”和“逋孕切”折合成今音应相同,都是bìng。
2.冾qià 《改併四声篇海》引《奚韵》胡甲反〔1〕。
按:依据《改併四声篇海》所引《奚韵》的反切“胡甲反”,“冾”字应当注音为xiá,而非qià。反切上字“胡”属全浊匣母字,下字“甲”古为入声狎韵字,根据反切折合成今音的规律,当读为xiá。
3.hè 《广韵》下各切,入铎匣〔1〕。
按:依《广韵》反切“下各切”,此字应注为hé音,非hè。同在这一部首下的“”⑧字,《汉语大字典》据“下各切”注音hé,确。“下各切”的反切上字属匣母,为全浊声母;反切下字为古入声铎韵字。根据反切折合成今音的规律,“下各切”当读为hé。
四、义项缺误 1.冶yě 《广韵》羊者切,上马以。①熔炼金属。②铸造工。③熔炉。④熔炼金属或铸造金属器物的场所。⑤艳丽;妖媚。⑥通“野”。⑦姓。〔1〕
按:《汉语大字典》收有“冶”的七个义项,漏收以下义项:
(1)地名,金陵的代称。《正字通·冫部》:“冶,又地名,金陵曰冶城。”〔12〕《世说新语·言语》:“王右军与谢太傅共登冶城,谢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13〕刘孝标注引《扬州记》曰:“冶城,吴时鼓铸之所,吴平,犹不废。”〔13〕徐震堮引《景定建康志》:“金陵有古冶城,本吴冶铸之地。”〔13〕又《世说新语·轻诋》:“庾公权重,足倾王公。庾在石头,王在冶城坐。”〔13〕刘孝标注引:“冶城,疑是金陵本治。”〔13〕
(2)装饰、修饰。《字汇·冫部》:“冶,又装饰也。《易》:‘冶容诲。’”〔11〕《后汉书·崔骃传》:“扬娥眉于复关兮,犯孔戒之冶容。”〔14〕李贤注引《周易·系辞》及郑玄注:“《易系辞》曰:‘冶容诲。’郑玄云:‘饰其容而见于外曰冶。’”〔14〕
(3)捣碎⑨。此义项主要出现在医药古籍中,医方中常见“冶合”、“燔冶”等词,如《武威汉代医简》图版部分收有医方:“治久咳上气,喉中如百虫鸣状,卅岁以上方:茈胡、桔梗、蜀椒各二分,桂、鸟喙、姜各一分,凡六物冶合,和丸以白密,大如婴桃。昼夜含三丸,消咽其汁。甚良。”〔15〕又收有医方《治伤寒遂风方》:“付子三分,蜀椒三分,泽舄五分,乌喙三分,细辛五分,五分。凡五物皆冶合,方寸匕酒饮,日三饮。”〔15〕
(4)通“揶”,冶由,揶揄。《字汇补·冫部》:“冶,又平声,音耶。《贾谊新书》:‘茏蒙视冶由笑。’由,音揄。”〔4〕《通雅·释诂》:“邪揄,一作歋、捓揄、歋瘉、冶由、歈。……《湘素杂记》引《李左车传》‘邪’,苏鄂曰:‘即今俗谓之冶由也。’今误刻冶田。”〔16〕
2. 同“奄”。《龙龛手鉴·冫部》:“,古文。今作奄。”〔1〕
按:《汉语大字典》未解释“”的意义,只说同“奄”。其实,“”不仅是“奄”的异体,也具有“奄”的“藏匿”等义。《字汇补·冫部》:“,以剪切,音掩,藏匿也。”〔4〕《龙龛手镜·冫部》:“,古文,衣检反,今作奄,忽、止、藏匿也。”〔6〕
五、书证失当 1.冷(一)lěng 《广韵》鲁打切,上梗来。又力鼎切。耕部。④闲散;清闲。……清徐鼒《小腆纪年·清世祖顺治元年》:“地有难易,缺有炎冷。”〔1〕
按:此证不当。“炎冷”的“冷”并非“闲散、清闲”之义,而是“寒冷”义,与“炎”相对。“难易”、“冷热”均为反义连文。
2.冶yě 《广韵》羊者切,上马以。鱼部。①熔炼金属。……严复《与梁任公论所译〈原富〉书》:“欲采中西之学术于一炉而冶之。”④熔炼金属或铸造金属器物的场所。……唐孟浩然《泊宣城界》:“火炽梅根冶,烟迷杨叶洲。”⑤艳丽;妖媚。《易·系辞上》:“慢藏诲盗,冶容诲。”孔颖达疏:“女子妖冶其容。”〔1〕
按:义项①例证中的“冶”当为“熔炼金属”的引申义“熔合”。义项④所引例证应放入第⑥义项“通‘野’”,“冶”同“野”。《字汇补·冫部》:“冶,又借作野。齐武帝诗:‘昨经樊邓役,阻潮梅根冶。’孟浩然诗:‘水溢梅根冶,烟迷杨叶洲。’⑩盖杨子江有梅根野,皆以冶为野也。”〔4〕“冶”、“洲”相对为文,意义有关。义项⑤所引例证失当,《周易·系辞》中的“冶”义为“修饰”,上文已有论述。
3.凌líng 《广韵》力膺切,平蒸来。蒸部。⑦顶着;冒着。《楚辞·九章·哀郢》:“凌阳侯之氾滥兮,忽翱翔之焉薄。”〔1〕
按:此证不当,当归入第④义项“乘”。《楚辞·九章·哀郢》:“凌阳侯之氾滥兮,忽翱翔之焉薄。”〔17〕王逸注:“凌,乘也。”〔17〕“凌”确实有“顶着、冒着”义,如李白《赠韦侍御黄裳》之一:“太华生长松,亭亭凌霜雪。”〔18〕王安石《甘棠梨》:“甘棠诗所歌,自足夸众果。爱其凌秋霜,万玉悬磊砢。”〔19〕
4. 同“”。《字汇补·冫部》:“,与同。”〔2〕
同“”。《字汇补·冫部》:“,与同。”〔1〕
按:查《字汇补·冫部》无“”或“”字,有“”字。《汉语大字典》冫部下正收有“”字,“,同‘’。《字汇补·冫部》:‘,与同。’”〔4〕
5.凝níng 《广韵》鱼陵切,平蒸疑。又牛切。蒸部。①冰冻;结冰。《易·坤》:“履霜坚冰,阴始凝也。”⑦严肃;庄重。《淮南子·兵略》:“湫漻如秋,典凝如冬。”高诱注:“凝,正也。”〔1〕
按:义项①所引例证当放在义项②“聚集;凝聚”。“阴始凝”之“凝”释为“冰冻;结冰”,不确,当释为“聚集;凝聚”。这里的“阴”指的是“阴气”,孔颖达疏:“‘阴始凝也’者释‘履霜’之义,言阴气始凝结而为霜也。”〔20〕典籍中描述阴气、阴云之“凝”多为“凝聚”义,此例亦当如此。义项②引柳宗元的诗“山泽凝暑气,星汉湛光辉”,其中“凝”就是用来描述“暑气”的。又如应璩《百一诗》:“室广致凝阴,台高来积阳。”“凝”与“积”同义对举,足见“凝”有“聚集”之义。
又按:义项⑦所引高诱注中的“正”当是“止”字之形近而讹,“典凝”之“凝”当释为“止”,此例证当放在义项⑥“止”。《淮南子·兵略》:“是故将军之心,滔滔如春,如夏,湫漻如秋,典凝如冬,因形而与之化,随时而与之移。”〔21〕吴承仕云:“注文‘正’字并当作‘止’,形近而讹也。《文选·别赋》注引《广雅》:‘凝,止也。’《荀子·王制》:‘好假人道而无所疑(即凝)止。’”〔21〕
6.qìng 《集韵》千定切,去径清。又七刃切。同“”。《集韵·径韵》:“、,《说文》:‘冷寒也。’或从仌。”〔1〕
按:引文有误。《宋刻集韵·径韵》:“、,《说文》:‘冷寒也。’或从仌。”〔10〕旧版《汉语大字典》字头为“”,新版改为“”。
六、其他失误 凝níng 《广韵》鱼陵切,平蒸疑。又牛切。蒸部。⑥止。……《楚辞·刘向〈九叹·忧苦〉》:“折锐摧矜,凝氾滥兮。”〔1〕
按:《楚辞·刘向〈九叹·忧苦〉》当为《楚辞·九叹·忧苦》。
注释:
①依据《第二版修订说明》,此次修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纠正错误……对硬伤性、体例性错误进行修改。2.增加收字。《汉语大字典》首版收楷书单字54678个……修订中予以了适当增补,现收楷书单字60370个。3.统一字形。4.更新内容。……如纠正个别不正确的读音、义项;删改、更换不恰当的用例;对生僻字、音未详字、义未详字和音义未详字的内容进行适当充实完善,修改或增补音项、义项、例证等。此外,还对字头、繁简字对照、古文字字形及其解说、注音、联绵词、引书格式……进行专项检查,对发现的错误和疏漏进行了纠正。5.强化实用功能。6.提高排印质量。”
②《龙龛手镜·冫部》:“,正作瓨,今作缻。甖也。”(187页)
③《字汇补·冫部》:“,回常切,降平声,义阙。”(470页)
④《中华字海·冫部》:“,同。”(145页)
⑤(一)xié《龙龛手鉴》胡甲反。同“”。《龙龛手鉴·冫部》:“,正作。”(二)xiá《字汇补》音狭。夹。《字汇补·冫部》:“,音狭,义同夹。”(124页)
⑥此处“侵”当作“浸”字。陈源源《大徐本〈说文解字〉水部讹误举隅》(即将刊出)一文有论述。
⑦bìng《玉篇》彼孕切。(325页)
⑧hé《改併四声篇海》引《馀文》下各切。(332页)
⑨李学勤《缀古集》收有《冶字的一种古义》一文,该文利用出土医书和日本医书中引用的中国古代医药书籍等材料,得出“冶”有“捣碎”之义的结论(见李学勤《冶字的一种古义》,收入《缀古集》第195-19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出版)。另,段祯有《简帛医书“冶”字考》一文,该文主要考察了马王堆医书和武威汉代医简中的“冶”字,认为“冶”有“捣碎”、“研(磨)碎”、“粉末”三个意思,且“粉末”这一名词义仅见于出土医学文献(见段祯《简帛医书“冶”字考》,刊于《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第52-54页)。
⑩这句诗宋蜀刻本作“火识梅根冶,烟迷杨叶洲”。校:“‘识’,凌本、嘉靖本、《英华》作‘炽’。”“凌本”指现藏北京图书馆的宋刘辰翁、明李梦阳评、明凌濛初刻套印本,“嘉靖本”指的是明嘉靖十六年屠倬、陈凤等刻王、孟集本,《英华》指的是北京图书馆藏宋刊残本及明刊本《文苑英华》。见佟培基《孟浩然诗集笺注》第19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出版。
参见应璩《应休琏集》,载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光绪己卯信述堂重刻本。
参考文献:
〔1〕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第二版)〔K〕.武汉: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崇文书局,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12,325,325,329,325,325,328,331,324,326,326,326,331,325,326,328,331,331,331,331.
〔2〕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缩印本)〔K〕.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5:124,125,126,124,127,126,127,127.
〔3〕冷玉龙,等.中华字海〔K〕.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4:145,146.
〔4〕吴任臣.字汇补(《续修四库全书》第233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471,471,471,471,471,471.
〔5〕成化丁亥重刊改并五音类聚四声篇海(《续修四库全书》第229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350,350.
〔6〕释行均.龙龛手镜(高丽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5:188,187.
〔7〕王坤宁.《汉语大字典》:与时俱进 再谱新篇——记《汉语大字典》第二版内容修订〔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0419(6).
〔8〕许 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240,231.
〔9〕释空海.篆隶万象名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5:190,198.
〔10〕丁 度.宋刻集韵〔M〕.北京:中华书局,2005:123,127,175,174.
〔11〕梅膺祚.字汇(《续修四库全书》第232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451,451.
〔12〕张字烈.正字通(《中华汉语工具书书库》第三册)〔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109.
〔13〕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1984:71,71,71,443,443.
〔14〕范 晔.李 贤,等,注.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1706,1707.
〔15〕张延昌.武威汉代医简注解〔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6:5,7.
〔16〕方以智.通雅(据清康熙姚文燮浮山此藏轩刻本影印)〔M〕.北京:中国书店,1990:88.
〔17〕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134,134.
〔18〕李 白.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7:480.
〔19〕王安石.王临川集(上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67.
关键词 干 乾 义项 异同点 《汉语大字典》
中图分类号:H10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3.057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ake "干","", "乾" words as the study object, in the system under the guiding ideology theory, comparative study of its meanings, to find the relations and distinctions of "干","","乾". Contrast the pronunciation of ancient, medieval, modern Chinese in three different periods, the last article for the "Dictionary of Chinese Characters", "干","","乾" inadequate interpretation of aspects of the note three words made additions and amendments.
Key words 干; 郑 乾; sens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Dictionary of Chinese Characters"
0 引言
“干”、“帧薄“乾”本是三个不同的字,各有其音,也各有其义。后来由于搞汉字简化,“帧保ǎ搿扒”()都简化成了“干”,这给使用者带来诸多不便,在使用繁简替换时交叉错误的情况也比较严重。如在《光明日报》上也出现了“庄存与对于《公羊春秋》的研究整理未遵循干嘉学派‘笃学’的考据方法……”,①“干嘉”当作“乾嘉”。许多字典词典成于众人之手,难免会出现错误。如《汉语大字典》认为“天干”中的“干”是本字,“帧笔羌俳枳郑其实不确。基于以上现象,本文将综合多本权威字典词典把“干”、“帧薄“乾”三字的义项一一列出。用表格展示其异同点。最后对《汉语大字典》中三个字的释义的举例不当、义项漏收等提出自己的鄙陋之见。
1 “干”的义项确认
按照汉字研究的一贯原则和方法,笔者仔细翻阅了几本辞书中关于“干”的释义。
“干”收录在《汉语大字典》卷一第405页,总共有19个义项:
(1)盾,古代用来挡住刀箭,卫护自身的兵器。(2)触犯;冒犯。(3)扰乱;干扰。(4)求取;干求。(5)干预;干涉。(6)关涉。(7)岸;水畔。(8)量词。(9)江南把山垅之间的地段叫干。(10)通“涧”。(11)通“乾”。(12)通“矸”。(13)国名。(14)姓。(15)“乾”的简化字。(16)捍卫。(17)立;建立。(18)“帧钡募蚧字。(19)通“犴”。
“干”收录在《汉语大词典》卷二第912页,共计24个义项。此外,“干”在《故训汇纂》第681页,总共有148项解释,《汉语大字典》“凡例”中提到:“多义字一般按照本义、引申义、通假义的顺序排列”,“字典的义项排列应该有助于读者明白这个字所表达的各个意义之间的关系和联系。根据字义的类型,按照历史的顺序排列义项,就是在一个字头下面先列这个字最初表示的意义,然后按照本义、引申义的顺序排列,最后是假借义和通假义。国名、民族名、地名一般排最后”。按照上述原则,笔者将整合得到的17个义项进行如下排序:
(1)狩猎,进攻。(2)棍棒物,引申为量词竿。(3)触犯。(4)追求。(5)牵连,发生关系。(6)干预;干扰。(7)盾牌。(8)防卫;捍卫。(9)姓。(10)乾的简化字。(11)值募蚧字。(12)通“竿”。(13)通“帧薄#14)通“乾”。(15)通“岸”。(16)通“t”。(17)通“矸”。
2 “帧钡囊逑钊啡
“帧笔章荚凇逗河锎笞值洹肪硪坏409页,总共有24个义项:
(1)同“o”,筑墙板。(2)胁,从两腋下到胁骨尽处的部位。(3)草木的茎。(4)做弓、箭、箫等主体部分的材料。(5)躯干。(6)事物的主体或正宗。(7)才能、才干。(8)强 。(9)志节;器量。(10)事情。(11)从事某项活动。(12)谋求。(13)古代官吏雇的奴仆。(14)用。(15)助。(16)姓。(17)正。(18)安。(19)通“干”。 (20)通“乾”。(21)死;完了。(22)用同“擀”()。(23)井上垣栏。(24)通“管”,主管。
“帧笔章荚凇逗河锎蟠实洹肪矶第946页,总共有20个义项。“帧痹凇豆恃祷阕搿返686页,总计有87条解释。仍依上文所论“干”字整合、排序原则,笔者总结出“帧钡17个义项:
(1)筑墙端木。(2)胁。(3)事物的主体或正宗。(4)天帧#5)才能;才干。(6)强。(7)从事;主管。(8)事情。(9)谋求。(10)使…正,治理。(11)安。(12)草木的茎。(13)体,躯干。(14)n的异体字,表井边围栏。(15)姓。(16)通“”。(17)通“乾”。
3 “乾”的义项确认
“乾”收录在《汉语大字典》卷一第56页,总共有15个义项:
(1)冒出。(2)八卦之一。(3)因乾卦象征天,故指天。(4)指君主。(5)代表西北方。(6)代表男性。(7)干燥。(8)枯竭。(9)形容声音干涩嘶哑。(10)指拜认的亲属关系。(11)使对方难堪。(12)怠慢;表冷淡。(13)加工制成的干食品。(14)副词。(15)姓。
“乾”收录在《汉语大词典》卷一第784页,总共有25个义项。“乾”在《故训汇纂》第49页,总计有97条解释。仍依上文所论“干”、“帧弊终合、排序原则,笔者总结出“乾”的10个义项:
(1)八卦之一,乾卦。(2)天。(3)男性。(4)天子,君主。(5)西北方。(6)干燥。(7)枯竭。(8)徒具形式,表面的,虚假的。(9)副词,徒然,白白地。(10)姓。
4 “干”、“帧薄“乾”的异同
说明:一、二、三部已经将三个字的义项列举出来,为了更好地揭示三个字之间的关系,本文将对三个字的“义项”、“通假字”“音”三个方面作出比较。“干”、“帧薄“ 乾”音义异同表(表1):
4.1 对表格的简要说明
“干”、“帧薄“乾”三字在义项上只有一个交集――姓。但三者表姓氏时读音不同。“干”读音为“”,如宋代的干撸弧帧倍烈粑“”,如宋代的值莱澹弧扒”读音为:“”,如唐代的乾思彦,明代的乾思健。在通假字方面,三者也有联系。由于“干”字写法简单,音与“乾”相同,所以常被“乾”借用。“乾”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是高于“乾”的,因为“干”的义项有十七个,而“乾”只有十个,所以殖1磺借用。在读音方面,三者有共同的读音:古寒切,对应的现代汉语读音为。“干”与“帧庇辛礁鱿嗤的读音,即为古寒切,;居案切,。
4.2 与三字有关的复合词探讨
“干”
(1)【天干】天干和地支的合称。干通“o”,读音为:“”。所以“天干”应该读成:“”而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读的“”。
(2)【干将】古剑名。相传春秋吴有干将、莫邪夫妇善铸剑,为阖闾铸剑,阳曰“干将”,阴曰“莫邪”。干将读音为:“ ”。要与现在汉语中的“干将”(),表示能力强的将领区别开来。
“帧
(1)【旨摇竣僦鞒旨椅瘢坏奔摇!毒世通言・宿香亭张浩遇莺莺》:“女儿尚幼,未能旨摇!雹谥负苣芨傻娜恕G波《林海雪原》:“这个老旨椅蘅撞蝗耄有空就钻。”此处要补充的是,在江淮方言一带,“旨摇币渤S美葱稳菀桓鋈嗽诖理家务事很有条理和想法,常常用做形容词。如:“我们家孩子都很旨摇!
(2)【纸】()是指有能力的将领。与“干将”不同,干将是指一种剑的名字。
“乾”
【乾雷】()和【乾雷】()字形一样,但是两个不一样的词语,前面的读音为:“”,对应的意义是:无雨伴随的雷。后面的读音为:“”,对应的意义是:西北方的响雷。
5 对《汉语大字典》中“干”、“帧薄“乾”三字条的补
5.1 对《汉语大字典》“干”字条的补正
(1)③中“干扰”可以和⑤“干预;干涉”合并为“干涉”这一义项。③中的例证A.《国语・周语上》:“王事唯农是务,无有求利于其官以干农功。B.《淮南子・说林》:“辐之入毂各值其凿, 不得相通。犹人臣各守其职,不得相干。这两例中的“干”用“干涉”均能解释得通。为了使《汉语大字典》中的义项更加简洁明了,此处建议将③中“干扰”和⑤“干预;干涉”合并为“干涉”这一义项。
(2)③中“扰乱”可以和②中“触犯;冒犯”合并为“冲犯”这一义项。②中的三个例证:A.《左传・文公四年》: “君辱之贶,其敢干大礼以自取戾。”B.《国语・晋语四》:“若干二命,以求杀余。”C.《红楼梦》第八十六回:“具呈诉辩,有干列禁。”三例中的“干”用“冲犯”均能解释。
根据以上1、2两点,笔者建议将③中的“干拢”合并入⑤,将③中的“扰乱”合并入②。
(3)⑦岸;水畔。 所举例证A.《诗・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B.杜甫《有客》:“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此处用干的本义或引申义来解释,不妥。因为“干”和“岸”为通假关系,在意义上没有联系。
说明:本以为“干”与“岸”可能是同源字或者是古今字的关系。因为“岸”为水边高地,有保卫防卫的意思,而干也有此意。并且“干”()与“岸”()音相近。高鸿缙《中国字例》:“厂字本像石岸之形。周秦或加干为声符作为{,后又或于{上加山为意符作岸,故厂、{、岸实为一字。”②所以干与岸不是同源字或古今字的关系。故两者在意义上没有联系,“干”只是在“岸”中表声符而已。
(4)干,见母元部。竿,见母元部。见母双声,元部叠韵,属双声叠韵通假。例:《诗・{风・干旄》:“孑孑干旄。”“竿”表示竹的主体部分,即竹竿。《汉语大字典》中没有收“干”与“竿”的通假字关系,应当补收。
5.2 对《汉语大字典》“帧弊痔醯牟拐
(1)(二)③滞ā案伞薄4舜θ衔“帧蔽假借字,“干”为本字,这种说法是不确的。《别雅》卷四:“种Γ干支也。”天干配地支犹如树峙涫髦ΑR治主,枝为辅配。只是古代的时候,古人为了书写方便,会用字形相对简单而音又相近的“干”来替代“帧薄K以“帧辈攀潜咀郑“干”为假借字。
(2)第14个义项将纸馐臀“用处”,只有一个孤证:《古今小说・滕大尹鬼断家私》:“天生恁般逆种,与他说也没郑由他罢了。”并且引用的还是口语例,难以令人信服。虽然在《故训汇纂》中有两例:A.《文选・王俭〈褚渊碑文〉》:“率礼蹈谦,谅实身帧!B.《资治通鉴・齐纪九》:“高祖重其事郑絷维不许。”所给出的义项为“用处”,但其实是不确的。A例中的“帧庇Ω媒馐臀“根本”,B例中的“帧庇Ω媒馐臀“才帧薄2⑶以谄渌的字典中没有提到过“用处”这个义项,所以建议删除此义项。
(3)(二)①正。所举例证为A.《韩诗・大雅・韩奕》:“植煌シ健!保ㄍィ朝拜。方,方国。)B.《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后时年十岁,掷砑沂隆!笔紫刃枰认可的是所举的A、B是恰当的。但是“正”又是什么意思?如何来解释A、B两例,此处并未说明。笔者通过进一步的查阅此处的“正”由“使…正”引申为“整理、治理”。所以此处的“帧币申为“整理、治理”的意思。
(4)《汉语大字典》卷一410页(四)中认为“帧蓖ā肮堋笔遣蝗返摹!帧庇搿肮堋彼淙灰艚,但在意义上是有联系的,均有主管、从事的意思。《汉书・刘向传》:“显稚惺槭拢尚书五人,皆其党也。”注:“钟牍芡,言主管其事。”《后汉书・窦宪传》:“宪以侍中,内只密,出宣诰命。”注:“郑主也,或古曰‘管’字。从两个例子可知“帧庇搿肮堋痹谝庖迳鲜窍嗤ǖ模只是在不同时期是用的字形不同而已。
5.3 对《汉语大字典》“乾”字条的补正
⑧副词,表面地、表面地。此处举例不当。其一、《北史・尉景传》:“何须乾啼湿哭。”从对文的角度来看,乾与湿相对。而此处解释为表面地,虚假地。此例明显不妥。其二、《水浒传》第二十五回:“当下那妇人干号了半夜。”此处的“干”如果没有具体的语境的话,用⑧中第二个副词“白白地”也能解释得通。
所以笔者建议此处交代一下具体的语境,以免给查阅者带来不必要的困惑。具体语境为:潘金莲怕武松怀疑是自己害死了武大郎,所以假装哭了半夜。只有例子:《宋书・范晔传》:“晔干笑云罪至而已。”用“虚假地、表面地”来解释比较合适。
关键词:主观臆断;混淆声符形符;音近义通
中图分类号:H1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8(c)-0157-01
2003年,唐汉出版《唐汉解字》系列,赢得了《新民周刊》、《望》等众媒体追捧。细读唐先生的作品,我们发现他解字过程有很多偏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论证多主观臆断;混淆声符与形符;狭义理解音近义通。下面以《唐汉解字》之《汉字与动物世界》第九章“万物皆为虫乎”为例来讨论。
一、主观臆断:(一)缺乏书证,观点明显错误。唐汉先生的结论基本上都无文献参证,例如唐汉认为:“如‘属、烛、独、触、镯’等字,都与身体可蜷曲的毛毛虫或柞蚕有关。”
“属”是“”的简化字,“”:《说文解字》:“,也。从尾,蜀。”《汉语大字典》“属”字列两种读音:1)zhǔ,共21个义项。2)shǔ,共11个义项,并不与身体可蜷曲的毛毛虫或柞蚕有关联。“烛”是“”的简化字。“”:《说文解字》:“,庭燎,火也。从火,蜀。”《汉语大字典》“烛”字共8个义项,并不与身体可蜷曲的毛毛虫或柞蚕有关联。“独”为“”的简化字。“”:《说文解字》:“,犬相得而也。从犬,蜀。羊,犬也。”《汉语大字典》共11个义项,并不与身体可蜷曲的毛毛虫或柞蚕有关联。“触”是“”的简化字。“”:《说文解字》:“,抵也。从角,蜀。”《汉语大字典》共11个义项,并不与身体可蜷曲的毛毛虫或柞蚕有关联。“镯”在《汉语大字典》中:1)钟状的铃2)套在手腕或脚腕上的环形装饰品,一般指手镯。与身体可蜷曲的毛毛虫或柞蚕并无关联。唐汉先生的这些论断纯粹是臆断,并无文献例证。(二)将事物间的逻辑关系等混同于语言上的同源关系。唐汉先生在解说汉字时,常常混同事物间的逻辑关系与词的同源关系。例如:1,唐汉说:“‘禹’和‘禺’是同形分化出的两个字。‘禹’为名词,表示捉蛇之人;‘禺’为动词,表示见蛇就捉。”此说完全不知是据何而来,唐先生认为‘禹’和‘禺’关系密切,‘禹’为名词,那‘禺’就一定为动词吗?解释过于牵强。2,唐汉说:“‘蛾’字从虫从我,是一个会意兼形声字。这里的‘我’,乃假借后表示第一人称的自己,本源是一种有礼仪性兵器所表现出来的象形字,在此表示‘大’和‘美’的意义。‘蛾’以虫和我会意,取意‘蛹’一旦蜕变为蝶类有翅昆虫后,便成为一种美丽的大虫子。”《说文解字》:“蛾,也。从虫,我。”“蛾”,是个形声字,“我”为声符,不表义。且“我”并没有“大”和“美”之义。3,唐汉说:“蚤在古文中又通‘早’,如‘蚤世’是说早夭,‘蚤出’同于早出;‘蚤作’即早起的意思。大概由于跳蚤在黎明来临之际,会及时而疯狂地吮吸人血,迫使人们在将醒未醒的状态下,不得不早早起身的原因吧。”“蚤”通“早”,是一种通假,原因在于两者同音,而不是有意义方面的关联。唐先生将现实逻辑关系等同于语言上的同源关系。4,唐汉说“蚊”的俗体字为“”,“战国时期的陶文有‘’字,小篆缘此而来。‘民’在古代本指遇到达官贵人眼睛便低眉顺眼的民众。‘’字‘从双虫从民’,源自古人认为蚊虫在黑暗中活动,如同草民在夜晚中行动一样无法管制。”唐先生简单的将现实逻辑推导出“蚊”和“”的同源关系,是没有根据的。
二、混淆声符形符:(一)错把形声字当会意字。1,唐汉:“‘椽’为什么从木丛彖?因为椽乃屋顶承瓦的木条,就象蚕茧一样把屋内之人包裹其中。”首先,“椽”并不从木从彖。《说文解字》:“椽,榱也。从木,彖声。”唐汉认为彖本义为蚕,从而椽象蚕茧一样把屋内之人包裹其中,进而推导出椽是屋顶承瓦的木条。这是说不通的。“彖”仅仅只是声符,并没有蚕之义。而且为了说明“椽”与“彖”的关系就说是象蚕茧一样把屋内之人包裹其中,这仅仅只是唐先生的主观想象。2,唐汉:“‘蛹’字‘从虫从甬’。从‘虫’,表示类属;‘甬’,原指从口到的穿通。”《说文解字》:“蛹,茧也。从虫,甬。”蛹是形声字,甬作声旁,不表义。且“甬”并不是原指从口到的穿通。甬:《说文解字》:“甬,木甬甬然也。”杨树达《微居小述林》:“甬象形,乃字之初文也。知者;甬字形上象,中象。”《汉语大字典》中“甬”字10个义项,都没有从口到的穿通之义。(二)认为所有声符同时表义,有时表多重含义。1,唐汉“‘篆’,从竹彖声。‘竹’在这里表示它是一种适合写在竹片上的文字;‘彖’的本义源自‘蚕吐丝时的绕圈作茧’。在此,用来喻意篆书笔体上独特的圆润弯曲。”《说文解字》:“篆,引也。从竹,彖。”在这里,“彖”仅仅只是一个声符,不表义。2,唐汉:“小篆的‘蛉’字舍弃象形,另起炉灶,创造了一个‘从虫、令声’的形声字。其中的‘令’字,大概与蜻蜓不断用尾巴向水面弯曲,就像人们听从命令而不断躬身点头一样,也可能与蜻蜓时一个驮着一个飞行有关。”既然小篆的字形与甲骨文、金文字形没有关系,那么“令”只是一个纯粹的声符,就不存在表义问题。
三、狭义理解音近义通:汉字的同音字并不是所有同音字都意义相通。何况现代读音相同也并不意味着古音相同。在论及虽()字时,唐汉说到:“‘虽’的发音同‘遂’,因而有完成义。”这是简单的把同音等同于同义。其实,“虽”字并没有“完成义”,《汉语大字典》“虽”字的四个义项可以证明。又如《唐汉解字》:“‘噩’与‘饿’音同义近”。“‘噩’的本义为蚕无食而即将饿毙。”从现代音来说,两者音同;但从古音来说,两者韵部并不相同。《广韵》中“噩”为五各切,入铎疑。铎部。《广韵》中“饿”为五个切,去疑。歌部。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
作者简介:周婷,女,1984年出生,湖南常德人,现为西南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研究生。张瑞媛,女,1982年出生,山西潞城人,现为西南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唐汉《汉字与动物世界》,书海出版社,2003年
关键词:牙 齿 语义取象 引申义
《汉语大字典》对“牙、齿”的解释中都包括“牙齿”这一义项,《现代汉语词典》认为“牙、齿”都是“人类和高等动物咀嚼事物的器官”。有些时候“牙、齿”可以相互替换,如牙齿可以说成齿牙,犬齿等同于犬牙,这些说明“牙”和“齿”是有相同之处的。但是有些时候,“牙”和“齿”是不能相互替换的,如爪牙不能说爪齿,牙门不能说齿门等等。本文主要想探讨一下“牙”和“齿”的不同。
一、牡齿、壮齿之争
许慎《说文・牙部》:“牙, 牡齿也, 象上下相错之形。”[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把“牡齿”改为“壮齿”。段玉裁注:“士部曰:壮, 大也。‘壮齿’者, 齿之大者也。”“前当唇者称齿, 后在辅车者称牙,牙较大于齿。非有牝牡也。”[2]这些都告诉我们“齿”指的是门牙,“牙”指的是槽牙,而且牙大于齿。这就是一些学者认为 “牙”是大牙的由来,但还有一些学者并不赞同段玉裁的观点,如《玉篇》:“牙, 牛加切, 牡齿也, 诗云祈父予王之爪牙。”《说文句读》[3]等也认为“牙”应是“牡齿”不是“壮齿”。“牡”和“壮”的形体现在看起来相似,但它们的篆书形体却相差甚远。
从“牙”的字形和《说文》“象上下相错之形”的意义看,“牙”应是“牡齿”。“牡”甲骨文写作“”,从牛从。金文“牙”的形体有、、等。甲骨文中没见到牙字,不过有齿字,写作,象正常的口齿一样是横置的。不过,在甲骨文、金文中有一条规律:有些本来横置的事物在文字的表现形式上却是竖置的。因此,我们可以竖置的“”横过来,还原成。据《正中形音义综合大字典》所云:“小篆牙: 象上下相错之形, 在口中间平齐相对而小者为齿, 在口两旁尖锐相错而大者为牙。取之横视, 其形乃见。”这段话也说明“牙”是“牡齿”而不是“壮齿”。因为从认知角度来说,大牙位于口腔深处,不易被人看到,不如独出的犬牙更容易引起人的关注。“上下交错” 即上下的犬齿左右相对。若就一颗牙来讲, 它确实是独特的, 单出于周围牙齿之上, 是突出的齿。因此,“牙”应该指的是“牡齿”而不是“壮齿”。
二、从语义取象分析“牙、齿”
语义取象就是语义取自于某种意象。语义取象不仅是词义的内涵,而且是文字造字表意的心理基础。当人们要构形表义时,会选取符合他们心理意象的文字形体。造字的意图就是把人们抽象的心理意象,用具体的汉字形体描绘出来,形成固定的符号。常见的指物名词的取象特征有“形貌”、“功能”、“空间位置”等。我们以一组同源词(取自《汉语大字典》[4]、《汉语大词典》[5])来分析一下“牙”的语义取象。如“、芽、、、、岈”这组词,都是以“牙”作为声符,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相关的同源词。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牙、芽”隐含着新生植物尖细的特征,“、”隐含尖利的特征,“”隐含树木尖耸的特征,“岈”隐含山谷尖狭的特征。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牙”的意象来源应当是具有“尖锐”这一形貌特征的物体。这再一次证明了“牙”是“牡齿”而不是“壮齿”。
“齿”与“牙”的语义取象不同。《说文・齿部》:“齿,口骨也。象口齿之形。”“齿”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写作,描绘的是两排整齐的牙齿排列在口中。我们可以试想一下,一个人张嘴时,他人对其牙齿产生的最直观的意象,并不仅仅局限在前面的几颗门上,而是两排牙齿一个整齐的意象。如“不足挂齿”本来出自“齿牙”连用,但凝固成成语时,选择了“齿”放弃了“牙”。这也说明在人们的心理意象中,用来“挂”的东西应是群体的“齿”。另外,明眸皓齿、唇红齿白都选择 “齿”而不用“牙”来表示容貌的美丽,若用“牙”就失去了一排牙齿整齐有序的美感。从词义的语义取象来看,“牙”和“齿”是不相同的。“牙”是单颗的牙,尖锐细长的意象,突出的特征是尖锐;而“齿”是多颗牙,整齐排列的意象,突出的特征是排列整齐。
三、从引申义看“牙、齿”
按照认知经验,人们会比较关注事物较突出的部分。那么对于词义来说,突出的认知经验既是词义反映的中心,也是词义扩展的首要依据。使用这个词, 便会激活人心目中的意象特征, 而无意识地沿着这些特征去发展词义, 指称具有“相似”意象的其他事物。这种意象正是词义引申的基础。
下面我们来看《汉语大字典》中 “牙”的一些引申义:1.形状像牙齿的东西。2.古称将军之旗。3.草木发芽。又喻事物的发生、开始。4.量词。绺。引申义一指的都是一些有尖角的物体,引申义二指的是带有尖角的旗帜,引申义三指植物露出尖芽钻出地面,引申义四用作表示细长的计量单位。上面这些义项都拥有“尖锐”的语义特征。由于“牙”的突出特征是尖锐细长,因此“牙”的引申义大多是根据这样的特征引申出来的。
“齿”的意象中最为突显的就是整齐排列的意象,因此“齿”的很多引申义也是根据这种特征引申来的。在《汉语大字典》中“齿”的一些引申义:1.刻为齿形。2.类别;同辈。3.并列,次列。《汉语大词典》中“齿”排比如齿状者。1.竹木所刻之齿。2.木屐齿钉。3.轮齿。4.阶石的一级,称一齿。5.其他物体上似齿形的部分。上述的义项都含有整齐、排列等意义,都是根据“齿”排列有序的意象引申出来的。
综上所述,“牙”和“齿”虽是同义词,但并不能完全等同。“牙”是“牡齿”,是单颗的牙尖锐的意象,当强调人或动物用尖利的牙齿损伤事物的功能时,“牙”的形象符合这种表意需求,而“齿”的意象就不符合撕咬的场景。所以,爪牙不能说成爪齿,牙旗不能说成齿旗。“齿”是多颗牙次第排列的意象,当强调人的发音说话功能时,“齿”的整体性更为合适,而“牙”就没有这样的引申。所以,挂齿不能说成挂牙,齿轮不能说成牙轮。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徐铉本)[M].北京:中华书局,1963.45.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王筠.说文句读[M].上海:上海书店,1983.235.
可是在渫水流域所在的石门县当地,“渫水”“渫阳”等地名中的“渫”既不读xiè,也不读zhá,而是读为dié。如石门县委机关所在的楚江镇渫阳社区居委会网站的网址为: http:∥,其中dy采用的是diéyáng拼音的首字母。有些网站收录了“渫水”条目,将“渫”字注音为dié,如互动百科、好搜百科:“渫(dié)水河位于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红网・石门站》的《壶瓶山导游词》:“渫(dié)水河里不漂流,没到壶瓶山里游。”
石门县政协文史委唐明哲在《幽默独特的石门话》一文中提到了“渫”的读音:“石门人没有一个人读xiè的,一律读dié。不信,你把‘渫’字写出来,随便让一个在渫水沿岸生活的人读读!”他举了一个例子,说解放前石门籍留日专家申悦庐曾为石门中学作了一首校歌,有两句是“十九峰兮苍苍,渫道澧兮汤汤”。申先生教学生是将“渫”读为dié。
渫水在《水经注》中就有记载:“澧水又迳渫阳县,左会渫水。水出建平郡,东迳渫阳县南,晋太康中置。”但渫水流域为明代“添平所”土司管辖之地[渫水又称添平河,《明史・地理志》记载:“(石门县)南有澧水。西北有渫水,亦名添平河,自添平所南流入焉。”],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区,不为外界关注,少有文献记载,加上古代文献很少注读音,目前尚未在古代文献中找到给“渫水”“渫阳”注音的记载。当代文献中有“渫水”得名之由的记述,如《石门县地方志丛书・水利志》:“因上中游地区高山峡谷,河床多系岩石,漏石分沙,水流清澈,长波浃渫,故名渫水。”《湖南日报》2011年12月21日的《石门之恋》:“渫水――因水流清澈、长波浃渫而得名。”“浃渫”为“水涌流的样子”,当代文献说“渫”源于“浃渫”,究竟是现代人照着“渫水”的“渫”当地读音dié而附会古代字书读dié的“浃渫”,还是确实从古代“浃渫”一词而来,因缺乏历代文献资料,现不得而知。
为什么《康熙字典》等权威工具书中“渫水”的“渫”大多注为xiè呢?究其原因,古汉语中“渫”读xiè是常见音,见于《周易・井》《庄子・秋水》等经典著作。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就收了“渫”字:“渫,除去也。从水,ド。”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除去也。《井》九三曰:‘井渫不食。’荀爽曰:‘渫去秽浊,清洁之意也。’按凡言泄漏者,即此义之引伸,变其字为泄耳。从水,ド。私列切。”“渫”为“除去”义,引申为“泄露”,字变为“泄”,成为“泄”的异体字。《汉语大字典》“渫水”的“渫”读zhá是因为两者同属水名而做了简单归并。不管是《康熙字典》等工具书将“渫水”的“渫”附于常见的语文义读音之后,还是《汉语大字典》主观归并到古水名之下,都是因为缺乏实地调查,凭借书面材料主观推断,以致以讹传讹。
“渫水”的“渫”的读音曾引起辞书编纂部门的注意。年过八旬的石门县文化馆退休干部贾国辉告诉笔者,大约在1961年他在县文教局教研室工作时,《现代汉语词典》编纂单位――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曾向他咨询“渫水”的“渫”读音,他回答当地读dié。
石门县有个国家湿地公园“仙阳湖”,由渫水下游河段的皂市水库更名而来。更名依据是库区范围内的维新镇以前叫仙阳,而《水经注》中提到的渫阳县治就在今维新镇古城堤村,有人据此认为“仙阳”就是由“渫阳”讹变而来。其实,把“仙阳”追溯到古县名“渫阳”,是现今文人给乡土地名的一种雅化和包装。以此来反证“渫水”的“渫”读xiè,不足为训。
“渫水”的“渫”的辞书注音和实际读音的不一致给当地人带来极大不便。当地人实际读音为dié,但辞书中规定的读音为xiè,作为规范普通话场合只能读为xiè,让人混淆。
渫水流域有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仙阳湖国家湿地公园,随着旅游业的开发,今后将会被外界更多关注,“渫水”的读音问题亟待解决。另外,至少还有两个科技词汇以“渫水”命名,也需要解决其读音: 一是岩石地层单位“渫水河组”,在石门县壶瓶山镇杨家坪剖面上;二是著名观赏石“渫水石”,产于渫水,通体光滑,意境清幽,有浪纹石、雪花石、古生物化石等品类。
总之,按照“长波浃渫”的得名之由,“渫水”的“渫”应读dié。同时,按照地名读音名从主人的原则,也应该尽快将“渫水”的“渫”定音为dié。况且读xiè的“渫”现代汉语已不使用,“蝶、碟、谍、喋、牒、蹀、鲽”等与“渫”同偏旁的字都读dié,辞书将“渫水”的“渫”定音为xiè,似不妥当。另外,“渫”字定音的这一个案,也提醒了辞书编纂者应该克服从书本到书本的惯性思维,走出书斋进行实地调查研究,以及时反映语言生活实际情况,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 崔乃夫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2.
2. 石门县水利水电局编.石门县地方志丛书・水利志.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