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检验检疫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动物检验;检疫;措施
动物疫苗是全球各地区为消灭动物传染病所采取的重要途径之一,它是各国政府防止动物传染病在国际间传播和在国内蔓延而使用的一项强制性的行政措施,特别是对于一些至今都无疫苗的动物传染病而言更是尤为重要,例如死亡率100%非洲猪瘟。英、美、德等一些发达国家在检疫、扑杀、封锁和消毒上严格遵守“四严”措施,才有效预防了口蹄疫、牛瘟和猪瘟等一些烈性传染病在国内的散布传播,避免了不必要的严重后果。随着国际上传染病防疫格局和动物疫苗形式的完善和发展,检疫在国际政治、经济、社会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逐步成为建立全球食品安全体系和动物防疫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现阶段动物检验检疫工作状况
(1)相关部门对检疫工作不够重视
由于我国对动物的检疫工作起步较晚,在国际贸易中对动物和动物产品进行进出境检疫工作也较晚,加上没有相应的政策宣传和受传统思想观念与工作习惯的影响,一些畜牧主观部门、政府机关以及农牧民群众、基层领导干部、畜牧兽医和技术人员没有高度重视对动物的检疫工作,没有完全认识到检疫对畜牧业、旅游贸易的发展、社会的安定以及动物疫病的防控方面极其重要的作用。不少地区出现“重防轻检”的情况,导致检疫的工作程序不规范、责任不明确、思路不清晰、措施不得力,存在工作进展缓慢、开展面窄的缺点,检疫工作长期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拒检、逃检等违法事件不断发生,检疫工作人员缺乏创造性和积极性。
(2)检疫体系和工作机制不够健全
相关部门没有设立起承担检疫工作的独立检疫机构,一些单独设立的检疫站或兽医站都没有专职的检疫工作人员,在下达检疫任务时,没有专职的检疫工作者执行,难以展现出检疫工作的责任、目标、义务和权力。
(3)产地检疫工作没有及时到位
由于产地检疫工作的面广、量大,其所涉及到千家万户的规模场点的检疫难度大,另外受我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传统疫病防控模式、农耕模式的影响,我国至今仍没有对产地进行全面的检疫推广工作,一直没能有效的将产地检疫率提高至百分之百,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动物疫病扩散的安全隐患。
(4)屠宰检疫工作的不规范
检疫工作的不到位还表现在不规范的屠宰检疫工作上,主要存在以下四个问题:一是多个部门交叉管理造成检疫工作管理的“空档”。各部门没有明确其职能范围,为检疫工作的执行带来不便。二是屠宰检疫场地过于集中。检疫时间和场地布置的不合理给私屠乱宰的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让整个动物产品市场埋下了安全隐患。三是大部分屠宰场地设施简陋。屠宰人员所使用的屠宰手段和工艺都较为原始,没有符合现今的防疫条件,难以落实到位检疫措施。四是定点屠宰检疫的范围小、种类少。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屠宰检疫工作,知识在一些主要城市实施猪、牛、羊的定点检疫工作。
3 强化动物检疫措施
(1)加强政策领导和媒体宣传工作
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动物检疫工作在我国社会生活、经济和政治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动物检疫工作,帮助人们树立起“防检并重”的积极思想,从政策和资金上加大对检疫工作的投入和扶持力度,积极发挥出对检疫工作的领导和组织作用。另外,还可以运用电视、广播、报纸和书刊等媒体对其进行传播,着力宣传有关动物检疫方面的知识和法规,帮助人们更好的认识到动物检疫工作的重要性,推动检疫工作的发展和完善。
(2)健全和完善职能独立的检疫体系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将检疫工作从兽医工作里分离出来,并将其设立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因此,我国政府应该尽快制定和落实相关政策规定,健全和完善我国检疫工作体系,设立起职能独立的检疫站,规范各级动物检疫机构的名称,改善各地区动物检疫机构名称杂乱的现状,帮助检疫执法部门树立起权威性和独立性,逐步实现动物检疫工作与国际的接轨,促进中国兽医官制度的落实实施,纠正合署办公室在工作上所造成的敷衍、推诿等不良工作影响。
(3)加大对检疫工作团队的建设
不论多么严谨科学的法律规范和规则,如果不能落实在检疫工作人员方面,那么运用再先进的设施、再完美的标准、再健全的制度、再高新的知识都是无用之功。如果检疫站的工作人员不具备强烈的责任心,良好的业务素质和法律意识,那么检疫工作就难以正常顺利的进行开展。因此,有关部门需要在有效保证检疫质量同时加强对检疫队伍的建设,根据实践工作需求加大对检疫部门的事业编制,关注对检疫工作者的再教育培训,从制度和政策上为我国建立检疫团队予以强有力支持。
为全面加强北京检验检疫科技平台建设,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北京检验检疫局科技工作以加强能力建设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增强自主创新为目标,以保障检测工作有效性为主线,全面实施“科技兴检”战略和科技精品工程建设,积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深化科技管理机制改革,为引领检验检疫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创建“三体联动、分工协作”的科技保障新体系
1.强化科技管理手段。北京检验检疫局充分发挥科技委委员人才资源效益,提高科技项目申报、科技成果奖励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对科研项目实行全过程跟踪管理,确保科研项目按时、保质完成;强化实验室认证认可后管理体系的监管工作,加大对实验室管理绩效考核频次和力度,初步建立了分层管理、权责明确、监督有力的三级实验室管理制度。
2.注重提高检测工作质量。北京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以建设检验检疫精品实验室为目标,设立了质量部和业务部,完善了8个专业实验室,确保技术中心集中力量做好检测工作。
3 .完善北京市检科院建制。为进一步加大科学技术储备力度,充分调动科研技术人员的积极性,通过对科研资源整合和效能优化,完善了北京市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的建制,设立了综合管理部、财务部和科研管理部,规划了生物技术研究室、食品理化技术研究室、工业与轻工产品技术研究室,为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和首都市场安全提供保障。
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北京检验检疫局先后打造了“荧光定量pcr”、“生物芯片检测”和“纳米检测技术”三大技术平台,为“检得出、检得准、检得实”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构建“思想创新、突破观念”的技术机构改革新模式
北京检验检疫局按照“精简效能、资源合理化配置、责权一致、功能多元化、服务社会化”的原则,使技术机构真正成为职责定位科学、职能划分规范,既能不断提高技术支撑职能,又能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法人实体,为检验检疫执法把关和开展社会检测提供优质服务。
1.建立健全以聘任制为核心的用人机制。按照“按需设岗、职责明确、竞争上岗、择优聘用、严格考核、按岗付酬、合同管理”的原则,建立健全聘任制的用人机制。一是成立了质量管理部和业务管理部,技术机构的主任、副主任不兼任管理部门或实验室负责人,减少管理层级,明确各管理者、各实验室、各岗位的职责和任务。二是通过对技术机构检测工作的全过程分析,科学设定工作岗位,编写岗位职责,并按岗位需求聘用人员。三是定期对全体人员实行量化考核,把考核结果作为续聘、解聘、增资、晋级、奖惩的依据,增强了人员聘用的灵活性。
2.建立以绩效考核为核心的收入分配机制。北京检验检疫局技术机构按岗位、任务、业绩设立了“基本工资+岗位津贴+绩效工资”三元结构分配制,重点突出绩效工资比例,并依据工作岗位、人员能力确定不同的绩效奖励系数;根据实验室的不同专业设置工作类型系数,将人均检测项目数量、人均事业性创收检测项目数量、对外委托业务支出费用与法定检验工作计费收入的比例、试剂耗材消耗费用与总检测收入的比例等考核内容指标予以量化,并与收入分配挂钩,建立科学合理的分配激励机制,从而广泛地调动了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3.建立全口径核算的财务管理制度。北京检验检疫局技术机构单独管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服务收费,实行内部独立核算和成本核算制度。一是开展法定检测工作所需的费用全部在财政预算资金中安排,充分发挥预算资金的效力。二是社会检测市场收入全部纳入技术机构预算管理,并坚持按项目、时间、进度支出,确保年度收支平衡。三是按照收入与成本费用相互配比、相互一致的原则,根据收费性质实行以实验室为单位的部门成本核算。
此外,北京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与北京市有关部门建立了食品、玩具、服装、机电产品等商品的市场抽查检测合作机制,获得了国家3c强制性认证指定检测机构、消费者协会指定检测机构、农业部疯牛病疑似病例确诊实验室等资质;北京检验检疫局保健中心和外交部、人事部、劳动部、交通部、中科院、北京海关等50余家单位建立了固定业务联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建立了稳定的顾客群。
三、搭建“借船出海、借梯上楼”的科技合作新机制
北京检验检疫局充分利用北京高校多、科研院所多、科技人才多、信息渠道多的优势,加强与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重点企业的联系与沟通,聘请院士和知名专家、学者为高级技术顾问,创新性地提出了“借船出海、借梯上楼”的科技合作发展战略,培养了北京检验检疫局科技人才队伍,提高了严把国门和执法把关的技术支撑能力。
1.科技合作机制成为促进科技发展的倍增器。北京检验检疫局将检验检疫工作需求同国际前沿技术有机结合,积极同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 农业大学、浙江大学、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863”病毒基因载体研发基地、北京贝亿安泰医学研究院等30多家科研单位签署科技合作备忘录并建立科技合作机制。如北京检验检疫局联合北京贝亿安泰医学研究院申报的《国境口岸应用ttm技术筛要检疫传染病方法的研究》,在获得了国家公益性科研项目立项批准,有效地解决了国境口岸检疫监测手段单一、灵敏度不高等问题,为我国检疫传染病监控模式带来重大变革;联合中国检科院等单位主持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进境有害生物检测关键技术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81个植物病毒属的特异筛查基因芯片,发现2个植物病原新种,为口岸检验检疫工作提供了快速的检测手段。
2.组建科技智囊团成为促进科技发展的智力库。北京检验检疫局先后聘任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田波、侯云德、范维澄、饶子和、庞国芳等13位院士,以及诺贝尔奖获得者盖达赛克博士等13名知名学者,共计26人为高级技术顾问,使北京检验检疫局在科研工作中少走弯路,提高研究质量和效率。北京检验检疫局还通过实施科技骨干与院士顾问之间的“培养带教工程”,鼓励科研人员与特聘专家、院士及其拥有的行政资源开展合作,安排科技骨干到院士实验室做访问学者,为北京检验检疫局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速度、上层次奠定基础。
3.携手攻关成为促进科技发展的助推器。北京检验检疫局积极与相关科研院所携手攻关,促进科技研发工作进程,提升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力。如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合作,构建检验检疫应用纳米技术新平台,共承担、参与有关纳米检测技术方面的科研课题17项,在全国首次确立了最佳的纳米材料与抗体偶联的方法,研制出禽流感、布氏杆菌病原的高特异性抗体;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检测5种重要植物病毒的纳米磁珠富集和提取核糖核酸(rna)方法,提高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同时,北京检验检疫局与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合作,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支持下,成立了全国生物芯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对于推动生物芯片产业化更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xx年,北京检验检疫局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联合申请了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纳米测量技术标准的基础研究》已获得批准,使北京检验检疫局在纳米技术基础研究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
四、建立“一点两环、三级管理”的检测质量控制新体制
1.科技处监督构成外环。北京检验检疫局科技处充分运用“三位一体”综合行政管理体系,将实验室检测工作管理纳入年度绩效考核范围,采取专家评审、现场操作考核等方式,在盲样测试、实验室间比对、质量控制、人员培训、标准物质、仪器设备、样品处置和不符合项整改等方面对实验室进行绩效考核,使检测工作质量控制逐步向规范化和常态化发展。
2.技术机构质控部门构成内环。北京检验检疫局技术机构质控部将保证检测工作质量的指标体系纳入绩效考核,通过岗位练兵、盲样检测、空白试验、阳性对照试验、平行样试验、加标回收试验、标准物质检测、保留样品再测试、工作曲线的核查、实验室人员比对和方法比对等措施对检测工作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实验室年度考核、职工个人收入挂钩,实现了由单纯服务性收入考核向全面绩效考核指标的转变。
3.实验室质量监督员形成质控点。实验室质量监督员通过监测实验室环境设施运行情况,监督检测人员实验操作,抽查标准操作规范(sop)实施情况等,做好实验室内部日常监督工作。
近年来,北京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获得了全国第一个动物检疫领域能力验证计划提供者资质,组织了“禽流感荧光rt-pcr检测”国际能力验证计划,成为第一个成功组织动物检疫领域国际能力验证计划的中国实验室,建设了质检系统唯一个疯牛病检测实验室。北京检验检疫局保健中心获得了全国第一个卫生检疫能力验证计划提供者资质,成为全国质检系统唯一一个艾滋病确证中心实验室,成为北京地区唯一一家同时开展赴美移民和预防接种工作的医疗机构。北京检验检疫局先后组织了28次全国性能力验证计划,从动物检疫、卫生检疫扩展到植物检疫、玩具检验、纺织品检验、机电检测、医学媒介生物等专业领域,进一步提升了检验检疫实验室的检测能力和技术执法把关水平。
目前,北京检验检疫局已有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国家质检总局的核查验收,占北京检验检疫局国家(规划)重点实验室的82%;北京检验检疫局技术机构涉及的169个产品领域、1998项的检测项目参数已通过认可和计量认证,并具备了13类产品、43个检测项目参数的能力验证组织能力。
五、建立“运行高效、科学监督”的信息化运行新机制
1.强化检测报告签发审查。北京检验检疫局通过引进科学数据系统,使审核报告人员能直接实时查询检测结果相关图谱,实现了在一台客户端上浏览实验室中大部分报告和数据,并且不影响实验中的仪器设备使用,提高了检测报告签发审查的质量。
[摘要]根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事业单位从事公益服务、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划定为公益二类。不同类别的事业单位适用的财务核算模式不同,文章以检验检疫检测机构为例,剖析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的成本管理,为该类事业单位适应改革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检疫系统;检测机构;核算;成本管理
[DOI]10.13939/j.cnki.zgsc.2017.30.029
[作者简介]赖江涛(1972—),女,汉族,江西南昌人,高级会计师,研究生,研究方向:国民经济管理。
1 检验检疫系统检测机构财务核算和特点
1.1实施预算管理
检验检疫系统检测机构财务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推行预算管理,事业单位收支、自有资金安排都纳入预算。财务运作必须严格预算执行和收支管理,不得无计划使用资金,对因业务增长而增加的成本需追加预算并经上级部门批准后方可列支。
1.2不同来源资金管理要求不同
按照资金来源特点,检测机构的资金分为财政拨款类资金和经营服务类资金。财政拨款类资金使用必须严格遵照财政资金管理要求,突出体现在专款专用。来自经营服务业务的资金使用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因业务增长而增加的成本经申请追加预算并报批准后可直接列支,并在资产购置等方面赋予一定的自主权。
1.3财政资金供给不足
作为共性问题,检验检疫系统财政资金资金一直无法满足运作需要。业务量越大,所消耗的成本支出越大,但相应消耗类财政资金的配给普遍没有规律性的增长。财政资金供给不足带来的检测机构市场经济行为的介入,使这类机构的业务发展目标、成本支出的核算和管理上呈现复杂性。
2 检验检疫检测机构成本支出及核算特点
2.1成本支出实行总体核算
检验检疫系统检测机构业务实施总体分为为行政执法提供技术支持的业务和直接服务于市场的经营服务性业务。为分别评价两类业务各自的经济效益,理论上应分别设立收支核算。但其分别以财政补助收入和事业收入形式核算收入,支出则统一在事业支出项目核算,因此两类业务各自的支出内容不能直接在会计记录中分列出来。
2.2成本支出对象的不可区分
在检测机构业务实际操作中,检测项目不仅量多,且检测方法相近或存在交叉,难以区分成本支出所对应的项目对象,并决定了检测机构两大类业务——法定检验检疫业务和经营服务性业务的成本不可区分,增加了有关收支效果分析难度。
2.3成本支出与业务变动呈一定线性关系
检验检疫检测机构的成本支出构成中,相当一部分是业务工作直接产生的,如试剂耗材,可列入直接成本(C1);一些支出与业务工作直接相关,但耗费情况并不直接随业务量的变动而变动(C2),如人员薪酬、水电支出;还有一些支出为服务于但可能不直接作用于业务工作(C3),如会议费、培训费等。以上成本支出的变动与业务量的变化都呈一定关系,只是相关程度不同,见下图。
掌握以上支出变动性质,有利于就不同性质成本作出相应控制措施。
2.4现有会计核算的收付实现制不能全面反映业务工作完整的和实质性成本消耗
检测机构成本发生包括人力、物力各方面,涉及纯消耗性支出、资产消耗性等支出,应在会计核算作独立完整的体现。但实行收付实现制的行业会计制度并不完全从成本归集的角度核算支出,更注重反映资金的使用期间,如固定资产折旧,以收入计提修购基金方式与固定资产的真实损耗并不对应,需要以一定方法加以转化才能完整体现业务的完全成本。
3 成本管理需考虑的因素
3.1业务量变动直接影响成本支出多少
检测机构成本支出和业务量呈一定的线性关系,业务变动对不同性质成本的影响程度不同,理论上可借助于线性回归方法测算相关程度。但在实际中,由于这类检测机构的支出对象不可分,每种业务适用的流程和方法差别较大,数学分析数据反映出的业务量与成本关系的关联性并不明显。
3.2制度流程的设计和实施影响成本支出
经济事项的实施除了检测业务自身程序外,还涉及采购、仓储、人员管理、财务等多个部门的运行。支出环节的多少、各个环节的耗费情况直接影响成本支出的性质和多少。因此,制度流程是否清晰、简约,将影响业务运作中成本支出的发生。
3.3控制成本支出需借助一定外在督导
实现收支结余是机构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也是实施成本控制的内在要求,应成为机构运行者的自觉行为,但在现实中,这种内在要求化为自觉行为的情况并不明显,机构管理者常常需要借助一定的外在督导措施将机构运行者成本控制行为与自身利益挂钩,促使机构运行者行为向管理目标靠近。这种外在督导措施是否有效得当,也将影响成本控制的实施效果。
4检验检疫系统检测机构成本管理目标
4.1保证各项成本费用的合法合理
检验检疫系统检测机构实施成本管理,应保证各项成本开支符合国家有关财经法规的要求,严格遵守国家规定的成本费用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同时,保证各项开支符合机构运行需求,经济合理。
4.2保证成本费用的正确核算
检验检疫系统检测机构实施成本管理,应保证及时提供真实、可靠的成本费用信息资料,各项收支项目分明、部门信息全面,以利于单位实施业务管理。
4.3通过成本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检验检疫系统检测机构实施成本管理,应通过科学的控制方法,努力节约费用开支,减少损失和浪费,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5检验检疫系统检测机构成本管理措施
5.1推行成本费用的预测、决策与预算控制
检验检疫系统检测机构作为公共财政管理体系中的预算管理单位,每年需逐级上报本单位财务预算。预算的基础来自对本单位成本费用的预测和决策。各机构根据历史成本数据,结合当年工作计划和同行业成本费用实施水平,对本机构成本费用水平和发展趋势作出预测,制定当年成本管理目标,并根据预测方案各单位就实现目标做出决策形成当年预算。同时,应将成本管理落实到发生成本费用的各个环节上,引进企业的内部预算管理机制,将二级成本费用项目纳入预算管理范畴,实施二级预算管理,使成本费用的范围更明确,管理更加精细化,效果更加明显。
5.2对成本发生关键点进行重点控制
制度流程的设计和实施影响成本支出,需对检测机构的业务和行政运作过程进行细致分析,明确产生经济事项的各个成本发生关键点。主要体现在:①流程设计是否简约,包括场所的布置、设备、人员的配给,是否存在重复或无直接效果的资源配置;②是否运用最优化的检测方法,能够实现高质快速低耗。行政业务成本控制关键点在于:①经济事项办理是否有计划性,是否安排适当的资金渠道;②经济事项办理是否遵循规定的开支标准,是否按支配权限办理;③审批环节是否简化,是否存在不必要的、重复的审批环节。
检测机构应完善岗位分工和授权控制、成本费用的会计核算、成本费用的分析与考核,重点建立完整的收支分析,引入企业财务会计核算方法,将行业会计制度中未能揭示的成本耗费体现出来,实现收支完全分析。这将有助于提高各机构成本管理的自觉性和工作开展过程中的动态调控。
5.3实行与收支结余挂钩的绩效工资制度
应急预案是针对重点地区、重点单位或部位可能发生的安全事件,根据应急救援战斗的指导原则和战术原则,以及现有资源而提前拟定的应对策略。当发生突发事件时,可调出相应的应急预案,快速明确突发事件的处置方式。
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编制了初成体系的应急预案大纲,很多单位根据国家的有关要求,结合实际,纷纷着手建立各自的预案体系。
应急预案建设注意事项
――预案内容应清晰、具体。对可调配资源部署、救援方案、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内容不能模糊不清,并且需要注意到各救援力量相互间的救援协同。
――预案救援步骤应与实际相结合。在制定预案时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在制定救援对策时,往往把各救援力量在现场的救援行动交代得过于细致,忽略了事故现场瞬息万变的发展规律,使得预案失去了实际意义。
――事故现场设定应该科学、合理。事故设定过于简单,如只确定一个事故点或是不设置事故发展变化中易引起的次生灾害,整个预案就显得过于简单,起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准备作用,对平时的应急救援训练工作的指导意义也就不强。
―应急中心与各单位制定的预案脱节。如果应急中心与各单位在制定过程中没有做好统一、衔接工作,往往就会造成力量部署的设置、任务分工脱节,还可能造成任务重叠。
――制定预案应突出重点。如果把握不好出发点,没有重点,那预案就失去了具体的指导作用。
应急预案建设的难点
――缺少参照眭。编制全面、规范、可操作性强的应急预案缺乏可直接参照的范本,需要通过自身工作实践,不断进行摸索和研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预案编制工作。
――理论与实际难于结合。对于一个好的应急预案来说,理论体系全面、规范是基本的要求,而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则是提高应急预案可行性的关键,理论体系与实际工作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编制应急预案,既要保持安全事件报告、安全等级研判、决策指挥、信息及通报、应急响应报告、应急预案演练等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又要保证能针对实际,提出符合工作需要、切实可行的应急处置办法。
――隹以兼顾全面性和实用性。编制应急预案日寸,若力求应急预案体系的内容全面、规范,则预案会过于复杂,最终导致实用性差;若只考虑实用性,则很难做到内容全面。另外,应急响应工作会涉及到各级领导、专家以及工作人员等多层次角色,不同角色在应急过程中职责不同,预案很难既兼顾所有角色的职责又很实用。建设应急预案的原则
制定应急预案的基本目的就是快速、有序、高效地控制紧急事件的发展,将事故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应急预案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适用性原则。符合出人境检验检疫工怍的实际情况阳特点,符合应急事件处理的实际需要,有现实的必要性和针对性。
―{要I生原则。明确检验检疫各类应急事件的响应程度,突出重点,分清主次,严重事件的应急处理必须纳人体系。
――可操作性原则。预案必须简洁明了、可操作性强、实用性强,应急事件处理时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标准化原则。编制应急预案制定和实施的管理标准和程序,实现制定过程标准化和实施过程程序化。
――闭环管理原则。应急预案从体系到个体均要不断自我完善、持续改进,实现闭环管理。
预案的构成
构成应急预案的基本要素包括:组织机构及其职责;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通告程序和报警系统;应急设备与设施;应急评价能力与资源;保护措施程序;信息与公众教育;事故后的恢复程序;培训与演练;预案维护等。
从功能角度而言,预案系统可分为四大功能模块:预案模版、预案案例匹配、预案选择、预案执行,四大功能模块全面保证了预案系统对预案储备、预案实施、预案提升和预案管理四个主要环节的各项需求。
――预案模版。提供预案模版功能,能对各种类型预案进行分类管理,分解步骤和流程,配置指令等,并可增加、修改预案。
――预案案例匹配。能根据登记的案件信息,自动在预案库里找出类似的预案以及案例。
预案案例处于预案储备环节,是预案系统的基础模块,对预案的事件、地域、部门和专项属性等基础数据进行维护和管理,为预案系统的其他环节提供基础支撑。
基于预案形式化定义给出预案的XML(Extm~]e Matkup Ianguage,可扩展标记语言)表达,形成预案的结构化文档组织,并使用面向XML的关系数据库存储方式或者面向XML文档自身的存储方式将所有结构化预案存入预案库中。存储工作可以通过预案录入工具自动完成。
预案库向外部提供基本的查询接口,包括基于以上事件要素的预案查询;基于预案编辑者(单位)的预案查询;基于预案制定日期的查询等。
――预案选择。预案在进行应急指挥和日常调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用户选择适当的预案后可选择预案所有步骤或其中若干步骤执行,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增减步骤。
应急指挥的核心是事件处置,而事件处置一般依托预案进行。预案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预案的适用范围:定义发生怎样的事件后才启用本预案,如什么类型的事件、什么时间发生的、什么地方发生的;2)组织结构:定义事件处置的组织结构和人员,如事件处置所涉及的部门和人员,及其职责;3)资源:事件处置过程所涉及的对象集合,这些对象的状态或状态变化是事件处置所关注的;4)工作流:预案工作流是指将一组任务组织起来完成某类事件处置。在工作流中定义了任务的运行顺序和运行条件。每个任务可以由一个或多个软件系统完成,也可以由一个或一组人完成,还可以由一个或多个人与软件系统协作完成。任务的运行顺序和运行条件用来定义并实现任务的运行、任务的同步和信息流(数据流)的传递;5)预案的其它内容:还包括预案目标,预案原则等其它说明。
用什么样的形式和术语描述事件处置预案,即预案的启动条件、组织结构、资源和工作流模板是基于预案事件处置的关键。
――预案执行。能方便执行预案步骤或者按流程执行选取的预案,实现自动拨打预案设定电话、自动向设定手机发送短信,自动向移动终端发送指令或通过呼叫中心服务系统下发指令等。
对系统中每个预案中的军标定义不同时段不同的动作,如静止、闪烁、运动和运动轨迹等,利用这种预案推演的方式,可针对各种突发事件制定相应的处置预案,建立应急指挥预案库,实现对各类预案的有效管理,同时,利用网络技术对应急事件的处置过程进行仿真模拟,用于应急突发事件的处置、演练和演习,使各级应急联动部门熟悉应付突发事件的主要职责和程序,进一步提高口岸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组织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结果
近年来跨境电子商务异军突起,成为外贸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引发业内人士的高度关注。对检验检疫而言,跨境电子商务的兴起是机遇也是挑战。在促进贸易便利化与提高把关成效的双重要求下,如何打破传统的检验检疫监管模式,顺应形势,转变理念,是新时期检验检疫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跨境电子商务与传统监管模式之间的予盾
跨境电子商务具有时效性高、单票数量少、商品种类杂、合同对象多等特点,按传统的检验检疫模式监管跨境电子商务将造成:一是部分商品的国内外标准不一致无法进口。如最受国内消费者欢迎的进口婴幼儿奶粉因国外标准与国内标准对蛋白质含量的规定不一致,如按国内品质标准检验,只能判定为不合格无法入境。二是部分自用商品无法提供前置准入证明不得入境。自用的保健品及化妆品的个体消费者不可能在跨境网购前办理审批手续,进口电饭锅等小家电产品的自用购买者也不可能为一两件商品专程办理强制产品认证,而按传统模式,这些是商品投入销售使用的必备证书。三是通关费用增加跨境电商的经营成本。跨境电商经营者多不具备报检报关经验和资质,而跨境电商物流以单品多批为主,报检及报关等各环节的费将占去物流成本的较大比例。四是检验周期长影响通关效率。按传统检验模式,进口商品必须经官方检验检疫合格才可投入销售使用。如按批批申报,逐批全项目检则,整个商品的检验周期很可能让消费失去耐心而放弃这一采购渠道。
二、只有打破传统的检验监管理念,探索适应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新型检验监管模式,才能破解制约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瓶颈。
(一)从批批申报、批批检验向集中申报、集中办理转变
跨境电商物流批次多,量少、货杂,如果按传统检验监管模式定义报检批与抽查率,手续多,周期长、费用高,既不利于贸易便利,也给检验检疫自身带来极大的工作压力。只有以物流企业或电商企业为申报主体,按周期集中申报、集中办理,一次性进口核查,一次性检验检疫、一次性出证才能减少物流成本,提高通关效率。
(二)从线下监管向线上监管转变
改变从生产流水线,企业成品仓库取得进出口货物品质信息的线下监管模式。围绕信息化平台开展线上质量安全监管,通过在平台上设置检验检疫监管系统访问接口与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物流企业及海关、国税、工商、外汇等相关政府部门实现信息共享,从而实时掌据订单、运单等信息,国外技术贸易壁垒信息,实现检验检检疫备案、申报、检验检疫、放行、统计以及与相关部门信息互换,跟踪交易关键流程,实现跨境电子商务全程数据留痕,建立数据可追溯的线上监管新模式。
(三)从事中检验向事前事后监管转变
“先检后放”的传统质量监管模式与跨境电子商务的 “零等待”物流需求已不相适应。跨境电子商务的检验监管应以“事前备案”及“事后追溯”为主。“事前备案”即通过经营企业和产品信息全备案、全申报建立质量核准机制。“事后追溯”即网上抽查抽测和产品消费信息的跟踪机制。从线上收集分析商品质量信息,将质量信息转变为企业信用数据、企业质量保证能力数据,产品质量数据,并将其作用到企业资质核准分类等“事前备案”环境,使得事后“事后追溯”与“事前备案”形成信息流的良性互动,实现 “管得住”、“管得好”。
(四)从全项目把关到安全项目把关转变
把不涉及安全、卫生、健康、环保的检验项目交由消生产者和消费者及第三方检测机构,充分运用法律赋予的职责,把监管重心转移到涉及安全、卫生、健康、环保的安全项目上。通过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自我声明”及消费者“质量知情自我申明”实现对非安全项目的申报放行。即在备案准入环节通过公共服务平台公开企业“产品质量合格承诺”、“产品质量违规召回承诺”及“产品检测报告”等信息让消费者知情,消费者通过对所购商品为自用、知晓产品质量、如发现问题会及时反馈等申明共同承担产品安全项目外的监管责任。
(五)从不合格假定到合格假定转变
引入合格假定在先的原则,在未从抽查或投诉环节发现产品质量问题前,默认产品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的要求。检验检疫根据风险分析、企业质量安全保障能力评价、合格评定要求制定监管放行规则。产品申报后,根据产品的风险等级实行差异放行。低风险商品零等待“即查即放”,中风险商品凭企业承诺书放行“信用放行”,高风险商品无需等待品质指标检测结果“边检边放”。
三、要实现以上的五个转变,当务之急就时要加紧检验检疫的相关软硬件建设,为跨境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提供良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