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观潮四年级上册课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阅读教学 学习动机 兴趣爱好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4-032
阅读是一项基本的语言能力,也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但是,很多小学生不喜欢语文阅读,遇到阅读题目很多都是空着。这说明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较弱,阅读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是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创新阅读教学实践,有效诱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提升语文阅读教学效果,任重道远。
一、结合学生兴趣爱好,创设阅读情境
小学生的好奇心较强,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会全身心投入,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积极地进行学习探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着学生的兴趣爱好创设情境,设计有效问题,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体验到阅读的乐趣。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火烧云》一课时,教师考虑到学生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好奇,在课前下载了一段有关火烧云的精彩视频。这段视频,给学生的视听感官予强烈的刺激,激活了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对火烧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火烧云也有具体的感知。这样,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迫切地想要了解更多有关火烧云的知识。视频的刺激,让学生产生了兴趣,并成为学习的内在动机。这种动机,使学生产生探索新知的强劲动力,也形成积极的学习心态,取得了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
由此看来,在阅读教学时,以学生的兴趣点为突破口,注重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诱发,让兴趣成为学生阅读的内驱力,不但能够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产生愉悦的阅读体验,而且还可以提高语文阅读的效率。
二、提供学以致用机会,渗透知识价值观
对语文知识和阅读技能的价值判断是影响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原因。一般来说,学生对自己认为有用的知识技能就会产生学习的动力,愿意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学习掌握它。在阅读教学时,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学以致用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应用体验,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语文知识和技能的价值,树立正确的知识观,产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长城》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反复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意思;然后,学以致用,让一个学生扮演导游,其他学生扮演游客,现场表演向游客介绍长城的情景。通过学习课文,向同伴介绍长城,学生亲身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价值。对表演精彩的学生,教师和同伴都给予热烈的掌声,让学生充分体验了学习语文的成就感,也认识了语文知识的价值,诱发了学习语文的动力。
由此看来,学以致用是学生正确知识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途径。在运用语文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学习语文知识、掌握阅读技能的必要性,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学习需求,调动参与阅读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提升语文阅读的学习效果。
三、引导自我评价,增强学生学习信心
自我能力的评价也是影响学生内在学习动机产生的因素之一。有些学生认为阅读太难了,回答阅读问题即使再认真也回答不好,于是对课文阅读采取逃避的态度。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时,要采取适当的方式鼓励学生,科学评价他们,使他们正确地认识自己,增强阅读学习的信心。
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观潮》一文,对潮来时的情景作者描写得非常精彩,需要学生背诵这部分内容。一些学生一看到这么长的文章要求背诵,认为自己记忆力不好,永远也背不下来。于是,教师先鼓励学生,让他们明白自己现在的记忆力很好;然后,引导学生按照潮来时的描写顺序,一层一层地背诵课文。在每背过一段文字后,教师及时地肯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完成了背诵任务,产生了极大的成就感,对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也有了正确的认识,学习信心也树立起来。这种对自我能力的正确判断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由此看来,在阅读教学时,需要重视学生阅读技能、理解能力的正确评价,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挖掘学生的潜能。
【实录】
(正在学习“潮水汹涌而来时是什么样子的”,老师请一名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读得干巴巴的,没什么感觉)
师:你是第一个读,基本能正确地读下来,很勇敢。奖励你推荐一位同学读。(该生读得很好)
师:你想听听同学们的评价吗?(面对读得好的同学)
生:读得很有感情,我们听着就好像自己站在钱塘江边亲眼看到了潮水由远而近的样子。
师:你为什么读得这么好?(眼睛看着读得好的同学)
生:因为我把自己的感情融进了课文里,我读着,心里想象着潮水翻滚着飞奔而来的样子,可能心进去了,也就读得好了。
师:真正有感情的朗读都离不开想象,让我们大家也学习带着想象再去读读这段吧。
(学生十分投入地朗读)
师:(观察,指一名女生读)你来读。(该女生读得摇头晃脑)
师:读得好都是有原因的,她的朗读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生:她的表情很丰富,读得很流利,读的就像课文里写的一样。
师:看来,想象朗读、表情朗读都是读好书的法宝,也是学好语文的法宝。同学们再来试试吧。
【赏析】
在此教学片段中,马老师在朗读上有三点处理得很是特别,从而使朗读成为课堂教学中最美的一道风景线――
亮点一:宽容之心。
学生站起来朗读,读砸了,读错了,不仅不会受到批评,还能得到老师别样的鼓励与奖励:“你是第一个读,基本能正确地读下来,很勇敢。奖励你推荐一位同学读。”这样,通过另一位同学的引领以及同学们对读得好的评价,没读好的同学已从他人那儿学会了怎样把文章读得更好。马老师这种不露痕迹的指导,没有批评,没的打击,心胸是如此坦荡:能容人之短,用人之长,以情待人,助人成功。这,如同温暖的春风轻轻拂过每个人的心田,让学生收获着知识,收获着快乐!
亮点二:有效评价。
马老师不光对学生有宽容之心,给学生以期待,还在教学中巧妙地将评价的机会让给学生:“你想听听同学们的评价吗?”“读得好都是有原因的,她的朗读有什么特别之处吗?”通过这样的引导朗读评价,不仅形成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氛围,同时还把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通过评价反映出来了。这不仅可以使被评价的学生有所收获,其他学生也会受到启发,知道自己该怎么读。这很自然地形成了有效而有意义的评价。
亮点三:润物无声。
同样,还是马老师不露痕迹的引导:“你为什么读得这么好?”“她的朗读有什么特别之处吗?”这样引导学生评、议,学生再结合自身的感悟、体会,从而悟出读书的方法――把心放进课文中去读,从字里行间读出自己的想象世界,并在自己的表情上显露出来。这一方法,也是学好语文的法宝。没有一丝的灌输,没有填鸭式的说教,也没有兜圈子似的套路,整个对方法的感悟过程是那么“润物无声”,如春雨,在不经意间悄然落下。
马老师这种读的训练,把朗读与学生的思维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同想象紧密地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观潮》中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声、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里。既让学生理解了文本内容,又帮助学生领会了作者的语言表达。
但愿,这样的美读如花儿能多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悄然绽放!
第一步:着眼目标,统筹安排
根据游记类课文所处的年段、单元的目标要求,梳理教学目标,为学生学习游记类课文和教师指导游记习作,全盘考虑,整体架构。
(一)立足年段 明确要求
着眼于年段目标,结合游记类课文的特点,确立游记类课文的教学目标。笔者梳理了第二学段游记类课文的教学目标。
2.学会用过渡句(段)连接。
四(下) 1.能用定点或移步换景等不同的方式表达景物;
2.能运用排比句、联想等修辞手法将景物写具体生动,融入真情实感。
可以看出,游记类课文单元整组教学的目标是有侧重点的。教师只有在细化各年段游记类课文单元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才能引导学生有序地、扎实地掌握游记类课文的言语特点和表达方式,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立足单元 整体架构
以单元目标为支撑点,紧扣单元主题,整合课文教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以及单元习作,对整个单元的教学进行整体架构。
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我国的世界遗产”,包括《颐和园》《长城》《秦兵马俑》三篇课文,习作是改写导游词。单元整组教学可以这样安排:①读单元导读,明白单元主题,明确学习目标;②自读三篇课文,整体感知,借助预习单梳理课文内容;③细读三篇课文,比较三篇课文在表达手法上的不同之处并迁移运用;④借助收集的资料,改写导游词。这样的单元整体架构,单元主题突出,在对比阅读中,写作手法一目了然,有助于学生习得游记类课文的言语特点和表达秘妙。
(三)立足课文 突出重点
从单元整组课文入手,筛选出每篇游记类课文最具语言学习价值的地方作为教学重点,聚焦语言和表达特点,为指导单元写作做准备。以上述“我国的世界遗产”单元为例,对三篇课文进行了解读,确定了以下学习重点。
同样是游记类课文,三篇文章语言不同,结构不同,表达手法也不同,教学时,应立足于每篇课文的不同之处,使学生获得语言和表达手法上的秘妙,为写游记奠定基础。
第二步:着眼课文,习得方法
根据此类课文言语表达的特点,充分利用“教材”这个例子,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习得习作的方法。
(一)巧用方法,习得有序表达
1.借助“画一画”,体会“有序”
(1)画游玩路线。如在教学《颐和园》时,让学生根据课文画游览路线图,体会“移步换景”的有序表达。
(2)画景物布局。如在教学《长城》一文时,根据文章描述,让学生动手画一画长城,不仅能了解长城各部分的名称,也能体会到作者是有序进行描写的。
(3)画景物变化。《观潮》与教材中其他游记类课文相比,有其独特之处:作者是定点观察的。让学生用简笔画的方式画一画,并借助图感受观察的地点、角度不变,变的是景物。
2.借助“串一串”, 感知整体
在教学游记类课文时,可以借助“串一串”帮助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厘清文章的表达顺序,了解整篇文章的结构。如教学《颐和园》时,先让学生找出表明作者游览顺序的四句话,再画出作者抒发对颐和园情感的句子(开头和结尾),最后引导学生把六句话“串一串”,明确课文的主要内容,对文章有了整体感知。
3.借助视频镜头,走近“有序”
《长城》一文,作者先写远看长城,再写登上长城近看长城。教学时,可以借助视频,先出现高空俯视长城的镜头,再是推进镜头聚焦长城。先让学生根据视频镜头说一说文章的写作顺序;然后根据两个镜头分别找出文章的段落;最后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配合着视频镜头,进行解说。通过视频结合课文的教学方法,轻松地让学生领悟《长城》一文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具体的表达方法。
(二)学会观察,凸显景物特点
对于游记这类习作来说,更需要学会观察。因此,在学习游记类课文的同时,需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教学时,借助游记类课文,一是让学生在比较中了解定点观察和移步观察;二是在活用中领悟有序观察和多角度观察;三是在整合中学会整体观察和重点观察。
(三)调动感官,体会情景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写游记的过程中,自然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教师在指导习作时首先要引导学生多感官参与,其次是让学生巧用修辞手法,最后还得学会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如有位教师这样指导习作《蝶园精灵》:首先让学生观察画面,其次想象画面中的蝴蝶都在干什么。指导学生从蝴蝶的动作、神态、细节等方面展开想象,最后告诉学生要将蝴蝶写得栩栩如生就要学会“观察+想象”。这样的习作指导让学生明白,运用动静结合的写法,文章才会情景交融。
第三步:着眼运用,提升表达
(一)段式练笔,扎实语言表达的基本功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专题是“自然景观”。习作要求是“选一处景物仔细观察,然后把观察到的按一定顺序写下来,注意把内容写具体”。“把内容写具体”是对写景游记提出的更高要求。本单元四篇课文,除了有序表达之外,还运用了排比句式以及对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景物“写具体”。
结合阅读教学,指导学生积累和仿写。如教学《桂林山水》第二自然段,在让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教师出示填空。通过填空既让学生了解漓江水的特点,又让学生掌握了作者语言表达的特点;再次是迁移运用。从积累到仿写是学生从吸纳到倾吐的过程,在仿写的基础上还要提倡学生创新地表达。
(二)提纲式练笔,提升结构表达有序
《颐和园》的课后小练笔要求学习写法,记一次游览活动。为了让学生掌握“移步换景”法,笔者通过表格整理,列好提纲,帮助学生学会有序表达。教学时,先整体感知课文,接着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出示提纲式整理单,指导学生填写。
根据提纲引领学生总结作者是如何做到有序表达,紧扣过渡句表达的秘妙(地点转换、运用动词);最后出示练笔要求:请你也按这样的方法,介绍自己游玩过的景点,结合生活体验列提纲。学生从列游记类课文的提纲,体会有序表达,到自主构思游记作文的结构,初步掌握了过渡语的运用,使游记文章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三)单篇创作练笔,自由创意表达生活
1. 对接课文,锤炼表达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我国的世界遗产”,习作内容是写导游词。有位教师这样指导“改写导游词”。
第一步:探导游词内容,寻习作之法。教师出示根据课文《颐和园》改编的导游词,让学生和原文比较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根据讨论,得出相同之处就是有序表达,身临其境;不同之处是导游词穿插了游客和导游之间的互动,内容涵盖了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第二步:出示写导游词提示,任选“西湖十景”之一学写导游词。第三步:“争当小导游”,模拟介绍。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将导游词和课文原文进行对照,学生易总结出导游词的特点,也易掌握写导游词的窍门。
2. 对接生活,拓展延伸
学生通过游记类课文的学习,掌握了游记文章的表达特点。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创设情境,促进学生吸收、内化,读写结合,提高学生游记写作水平。如:开展以介绍 “家乡美景”为主题的“最佳小导游”活动;开展向同学推荐最佳旅游胜地的“小眼看世界”的班队活动;介绍游玩过的景点路线,推荐当地的旅游特色与最值得欣赏的景点,并编写成班级旅游指南……在富有创意的活动中,激发学生自由表达的兴趣,努力为学生搭建表达平台,从而提高学生游记习作的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组合学习;应用
小组组合学习,即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合作性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并进行互相交流,使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能参与进来,将大家的思路进行整理总结的一种互学习方式。但同时为了避免小组组合学习的无效性、拖延性,教师应结合具体教学内容,仅对具有合作需要的问题开展小组组合学习,使小组组合学习可以达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理应用。
一、把握需要合作的学习时机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需要采取小组组合的学习方式。实际教学中,在保持高效率学习时,应该注意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对能通过个人努力得到解决的问题请小学生独立完成。只有当他们经过独立思考还无法彻底解决问题时,再予以小组讨论,避免做无用功。由于每个人拥有的知识和其他信息是不同的,当学生需要聚集他们的个人小知识组合成更多信息量时,小组组合学习才能发挥更大功效。比如,教师举办成语接龙比赛,由教师提出首个成语“一鸣惊人”。由于小学生知识储备不足,往往一个人只能接两三个成语,这时候可以以小组组内形式完成成语接龙并记录,再进行组间的比拼,比较哪个小组的接龙接得最多。在成语接龙的游戏比赛中,把握了小组组合的学习时机,大家在相互交流中学到了更多成语,弥补了个人成语储备量的不足,点燃了课堂气氛,做到了小组组合学习的合理应用。
二、科学组建学习小组,合理选择合作形式
考虑到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难易度的不同,有些小问题同桌之间就能讨论;难度较大的问题就需要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小组来解决。从便利性出发,很多课堂实行了自由组合或者前后排同学四人组合小组的分组方式,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造成了课堂学生资源和时间资源的浪费,没有做到对小组组合学习方式的合理应用。分组时我们应从小组组合的有效性考虑,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性格差异和见识的宽广度等因素,使组合的小组内部可以优势互补,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看法促进小组内信息量的扩大,保障讨论的有效性。比如,在四年级上册课文《鸟的天堂》一课中,文章中五次提到了鸟的天堂,那为什么有的加了引号,有的没有加呢?同桌讨论的方式不一定能适用这样的问题。在组建讨论小组时,应保证每个小组都有人有能力经过思考讨论理解这个问题,有组员可以用清晰的语句把他们的思考表达出来,帮助组中的学困生彻底理解加引号和不加引号的区别。在大家的交流中,学生在表达自己思考结果的同时训练了表达能力,小组内的优差结合又能保证学困生不被忽视和边缘化,达到整个小组的互利共赢,使小组组合获取成效。
三、把控课堂进程
教师应按照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在课前想好不同问题的讨论时长以及如何组建小组,节省课堂上的安排时间,做到对本堂课进程的整体把握。如果对合作学习时间估计不足,会导致学生小组讨论的无效性,学生在紧张的时间内得不出问题的思考答案,在讨论结束时还处于一种半迷惑状态;时间估计过长,又会造成学生交头接耳、畅聊八卦等与课堂无关的东西,久而久之,学生会对小组组合学习的形式抱有不满或不严肃态度,达不到预设的教学期望。因此,教师把控课堂进程,安排好学生小组学习的时间,给出时间限制。在培养学生时间观念的同时,实现小组组合学习的有效应用。
以《观潮》的课堂教学为例,课前老师应该规划好哪些问题需要小组组合讨论以及讨论的形式和时长:
1.课文预习,阅读文章,标注段落,勾画出生字词。时长1分半,个人阅读;
2.找出描写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对应段落,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人们的心情。时长2分钟。因为任务简单,同桌两人讨论即可。
3.选择学生呈现讨论结果,老师点评之后,引导学生发现这几段的写作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时长3分钟。
4.请有观潮经历的学生举手,选择两名同学,请他们以这种顺序,讲述他们的观潮经历。时长共3分钟。如果学生没有这种经历,则换成老师讲述观潮见闻。
5.速读“潮来时”,找出你最喜欢的描写潮水的句子,并说明理由。时长8分钟,小组组合学习。对这个任务可以进行差优结合,大家都具有选择爱好句子的能力,但学困生不一定能清楚地说出喜欢的理由,所以小组内明确分工,一部分学生找出句子,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力好的学生来描述喜欢的理由。
6.请小组代表回答问题。老师在PPT上呈现这些句子,引导学生观察潮来时作者描写的视角是由远及近的。时长8分钟。
7.画出文中描写潮水样子和声音的词语,先由学生个人默读勾画半分钟,再由小组内组合整理。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做好板书,鼓励学生借鉴,从视觉听觉观察描写生活现象。共用时长3分钟。
一、敬而选之
七岁之前,每当穿着新衣服时,每当我们家吃着一顿好饭菜时,每当家里增添一件漂亮的家具时我都会对妈妈说:“妈妈,我长大了要当一名教师。”原因很简单:这些东西是爸爸领工资时买的,爸爸是一名教师。妈妈总对我说:“傻孩子,你懂什么?”虽然不理解妈妈的话,但我内心的理想依然存在,我用自己的理由悄悄崇拜和向往长大后当一名教师。
上学之后,老师教会了我读书写字、唱歌跳舞、懂理为人,我对老师说:“老师,我要和您一样当一名教师。”老师微笑着摸摸我的头,然后向我点头,此时,一股暖流涌上我的心头。我在心里更加坚定地对自己说:“我一定要当一名教师。”
进入师范后,我严格要求自己要好好学习,不论是哪一个科目都要学好。有一句话说得好:“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在充实的紧张学习中,三年的师范生活转眼结束。在散学座谈会上,同学们有的打算升入教院读书,有的准备联系分配到其他单位,有的打算在县城以上的学校工作。而我,大声地对大家说:“我要到我们村里当一位教师。”
走上讲台的第一天,我怀着从容镇定的心情开始了我理想中的职业生活,当面对七八十个山村孩子时,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兴奋。开始上课了,我翻开四年级上册的语文书,讲解第一课《观潮》,突然间,我发现一个个的学生却是那么的认真、听话。我仔细讲解着课文,同学们聚精会神地听着,我抬头往下望去,他们那一双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忽闪忽闪的望着我,让我感觉到了,他们是那么的喜欢学习,那么的热爱知识。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在不停的闪动着,我突然间为之一动,一下子说不出话来。一会儿,有个学生站起来,用两只水汪汪的大眼睛望着我问:“老师,您能教我们几年?能教我们到六年级吗?教了一年您会走吗?”一时之间,这么多的问题,我不知道应该先回答哪一个。停了一会儿,她又接着说:“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我们已经换了几个老师,我们不想再换老师了,请您教我们到六年级,好吗?”突然间,眼泪在我的眼睛里打转,一下子我觉得,爱这些学生成了我的责任和义务。我充满爱怜而又坚定地回答:“会的,我一定教你们到六年级,从此一定不会再给你们换新老师了” 。在这份责任的驱使下,我更加坚定了的信念:要当好一名教师!
二、痛并快乐着
从教九年以来,有时因为清贫,因别人的不理解,因心理压力大,我会发出“当教师苦,当小学教师更难”的叹息。不论寒暑冬夏,有时为了纠正一个小问题,我会喊干嗓子,收获甚微;有时为了排练一个节目,我会把自己的双休日取消,当看到自己的孩子的脏衣服堆成小山时,我埋怨自己不是一位称职的母亲。可是我又想:和那些无业人士比起来,他们有时真不知把自己身置何处,心摆向何方才好,他们的日子那才真是难。人们常说:“笑着也是一天,哭着也是一日,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努力,趣味自然会有”。我们为何不在一步步的奋斗中前进,从刻苦中将快乐分享?人生能从自己的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三、“乐而忘忧”,关爱每一位学生
在以前的教学工作中,当看到学生在某次活动中获奖,在某次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在学习方面有了进步时,我会感到很高兴。反之,我就会显得闷闷不乐。直到我女儿上学了,我的这种情绪才慢慢消失,我终于能坦然地面对一切。因为她使我真正理解每一位学生的心情:其实,当他们失败时,他们心里的难过程度远远大于包括老师在内的每一个人。于是,我提醒自己,要用爱心合理对待每一位学生以及学生的得失。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散布阳光到别人的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教育者心中的阳光,就是爱心。有了爱心,面对学生才能多些赞扬,少些批评,多些理解,少些埋怨。爱学生,就要爱所有的学生,一个没有爱心的教育者,不可能使学生心里充满爱,也不可能真正的走进学生的心灵。“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的爱,是一条无形的纽带,架起老师和学生心灵之间的桥梁。陶行知先生的纪念堂上写着四个大字――爱满天下。“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也是陶行之先生教育的真谛。他爱每一个学生。有谚语说:“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作为一名师德高尚的教师,应该把爱的种子播种到每个学生的心田。部分教师信奉“棍棒教育”理论,相信“打是亲,骂是爱”, “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严师出高徒”的教育信条,这种行为的直接后果,是使学生身心健康受到损害,会出现焦虑、恐惧、嫉妒和心理等,甚至出于一种情绪的转移,也会把“心中的怨愤”发泄到其他物体上,造成想象不到的后果。这也是严重违背教师道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