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典动画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蜡笔小新》讲述的是野原新之助一家频繁琐碎而又不失温馨感动的日常生活。
3、《葫芦娃》讲述的是葫芦七兄弟为了解救亲人前仆后继,与妖精们战斗的故事。
4、《黑猫警长》讲述了机智、勇敢、帅气的黑猫警长率领警士侦破了一个又一个危害森林安全的案件,令动物们过上幸福生活的故事。
5、《铁臂阿童木》讲述了机器人阿童木为了搭建人类和机器人之间的桥梁,并同邪恶势力作斗争而奋斗的故事。
我女儿今年10岁,她大约五六岁时也曾抱着电视看“喜羊羊”,如今我问她当年为什么喜欢看,她答说:“年纪小,傻呗。”现在女儿在电脑上追看日本动画片,因为她觉得那些动画片“画得好看”“故事精彩”“有想象力”。是的,“画得好看”是她选择动画片时排在第一位的标准。
作为“70后”,我小时候也常看那些如今已被称为经典的国产动画片。其中最有名的几部如《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天书奇谭》,乃至稍晚些的《葫芦兄弟》,仔细想来,若按今日有些朋友的评价标准,都是有暴力的。打与杀、斗争与消灭的片段,几乎是这些作品故事主线上开出的最诱人观赏的花朵。但也就在那一串火烧雷劈抽筋剥皮之中,经典成为了经典。
在我小的时候,似乎没有人说这是儿童不宜的,也鲜闻有孩子是因受这些动画片的鼓舞而成了暴力的崇拜者。
但我确也不喜欢“喜羊羊”或者“熊出没”。我厌恶它们不是因为宣扬了暴力或愚笨,而是因为缺乏美感。在我看来,缺乏美感与想象力,才是如今这些国产动画最大之罪。它们不会教小朋友打或烧,却会让小朋友对美的事物渐渐失去判断力。是为隐毒,尤其可憎。
在中国,动画片最早是被称为“美术片”的。在词典上查“美术”的定义,是指“占据一定平面或空间、具有可视形象以供欣赏的艺术”。是艺术,首先应该是美的。
上世纪50年代末,上海美术电影厂提出“探民族风格之路”的口号,其后便有了《大闹天宫》等一系列经典作品。当时有外国的评论说,《大闹天宫》“不但具有一般美国迪士尼作品的美感,而且造型艺术又是迪士尼式的美术片所做不到的,即它完全地表达了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
因为美,才可能称为经典,才有资格被流传。
我问女儿为什么从不看“熊出没”,她说那画得太丑了,“大树树根居然是平的!”
如今的许多国产动画片是不美的,甚至是丑的,丑到稍微有点自己想法的孩子,都会主动放弃它们,转而寻找在他们看来富有美感的动画片,不管它来自日本还是美国。在我看来,其中最大的遗憾,莫过于在这种群体性的追寻和期待中,缺少了来自中国的传统的美。
【关键词】3D 经典 创新 超越
一、难忘的经典
上世纪60年代的国产动画片《大闹天宫》代表着中国动画的极高成就,在国际上获奖无数。它不仅在画面风格、角色造型、动作设计、场景设计、音乐创作上对我国的国粹——中国画与京剧进行提炼和弘扬,具有着强烈的中国文化符号,更展示出我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可以说原版《大闹天宫》是一部“有血有肉、形神兼备”的动画巅峰巨作。50年后的今天,它依然有着很强的艺术魅力。动画片《大闹天宫》浓缩着中国式的审美,是一种意象性与艺术性的审美,它可以成为中国审美教育的一个载体。
二、对3D版《大闹天宫》的认识
(一)积极的意义
翻拍或重新制作经典也就意味着必须超越才能体现此举的价值与意义。3D版《大闹天宫》在忠于原版的基础上,为了增强3D效果增加了21个镜头,并请来诸多影视大腕为本片配音。较之原版,新片确实在画面的色彩、音效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与改变,特别是在音乐的创作上,除了延续原版的传统戏曲基调外,在武打戏时增添了大量的锣鼓声,同时片中也穿插了小提琴、吉他等西洋乐器,使得音乐气势恢宏也更具韵味。新片保留了原版的核心价值观与人文精神,意在让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得以传承与延续。在市场化的今天,影片以怀旧、3D技术、明星配音等元素为最大卖点。通过商业运作,目的在于“激活经典”,让国产动画焕发青春、创造更大的价值,这些都是3D《大闹天宫》的积极意义。
(二)尴尬的3D技术
3D技术运用到电影中,目的在于让观众身临其境,增强观众的观影与体验效果。尽管此片花巨资请来了好莱坞制作《阿凡达》《变形金刚》的特效制作资深团队,但是影片的3D效果却有些差强人意。众所周知,《大闹天宫》的人物与画面均有着强烈的中国意味的装饰画效果。平面装饰的美感是该片的经典审美特征,而3D技术的加入,则只是将前、中、后的层次分开,无法让观众身临其境,画面也缺少恢宏的气势与效果。例如,孙悟空在与马天君发生冲突时怒将栏杆打碎,制作者加入了飞石正面直冲出画面的镜头,意在增加纵深效果,但因为是装饰画风格的“飞石”,所以仍然显得十分单薄。平面装饰风格的动画片,镜头横向与纵向调度容易做到,但是纵深调度与360度旋转镜头的应用却比较困难。可以说,在本片中3D技术并没有体现出应有的价值。
(三)没有真正“激活经典”
3D技术对原版《大闹天宫》的翻新与画面提升并没有从实质上“激活经典”。当时,《大闹天宫》的剧本编写具有强烈的时代印迹与诉求,是宏观调控与指导下的创作。诚然《大闹天宫》是一个好故事,但是放置在今天的大时代背景下,原来的故事构架难免显得有些老套、陈旧。市场的检验是影片成功与否的重要衡量标准。现今应用3D技术的电影并不是新鲜事物,一个扣人心弦、让人回味的故事才是电影的核心。原版的故事情节放置在今天,更像是流水账般地叙事,故事不够精彩,剧本的幽默桥段较少,甚至有的桥段与当今时代的审美格格不入,缺乏强烈的时代气息。在故事结构上没有创新,更说不上超越。观众只是单纯地看3D技术,确实令本片显得单调与单薄。
三、重塑中国动画辉煌的形象
就2010年而言,我国动画片产量就超过了22万分钟,超过美国、日本、韩国,成为世界第一生产大国。然而,动画片虽多但精品却很少,出现了“大而不强”的景象。要重塑中国动画曾经的辉煌并不是单纯在技术上提升,而是应该沉静下来用心去创作出更多的、符合当下审美情趣与时代特征的原创作品。
现今,国内的动画技术并不亚于国外,去年上映的3D版国产动画片《兔侠传奇》就较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是新时期中国动画的一部佳作。该片与《功夫熊猫》是同时创作的,只不过《功夫熊猫》提前上映,有先入为主的感觉,两者题材有相同之处,观众自然会将二者做比较。《功夫熊猫》成功的原因是美国人专注、深入地研究中国文化,用幽默的讲故事方式,再辅以先进的动画技术与电影手段完成创作,后期是强大的全球营销攻略。《功夫熊猫》研究了大量的中国功夫片,很多桥段来自于成龙主演的功夫电影《醉拳》。导演陈可辛说:“现在好莱坞拍动作大片很少用华人武术指导,因为他们已经学会了中国功夫片的模式与要领,如果中国电影人再不反思,创新与超越,不久之后或许会向美国人学拍功夫片。”电影创作者的态度与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这种前提下去创作才会出精品。
即使有国产动画精品,国内众多电影院对国产动画的支持也是远远不够的。上映时间往往只有三四天,每天仅两场,往往安排在中午或晚上10点左右。作为电影的最重要的传播载体,院线在对国产动画电影的支持上需要加大力度,媒体也应加大关注与宣传力度,营造一个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国产动画观影环境。
结语
3D版《大闹天宫》作为翻拍经典的一次尝试,虽有其价值,但并未能触碰实质与核心。激活经典更多的应是结合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与超越,升华艺术品的精神,只有这样,经典才会成为永恒的经典。
参考文献:
关键词:动画;角色;造型设计
中图分类号:J21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9-0172-01
一、动画角色造型设计的概述
在动画片的制作过程中,动画角色的造型设计是动画片制作的基础与前提,动画角色的造型设计决定着动画片中的故事情节、发展、创意风格等一系列方面。动画角色的造型,实质上就是对相关事物进行一个塑形的过程,动画角色的造型设计是动画片在前期制作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动画片制作的前提。动画片中的角色造型设计决定着动画片在制作过程中的艺术质量与风格,是后期动画片在制作与创作的基础,不仅仅影响着动画片的视觉效果,还影响着动画片在制作中的花费成本及其时间,在对动画角色的造型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动画片的具体剧情以及人物自身的特征进行,针对动画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与人物特点对角色进行造型设计,不能盲目的对动画片中的角色造型进行设计。
动画角色造型设计是动画片制作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对动画片中人物造型的设计要有一个全面的深入分析与探究,设计动画片中人物角色造型时,必须依据动画片所蕴含的意义以及动画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
二、动画角色造型设计的原则
(一)动画角色的造型设计应当快捷、简洁
在对动画片中的人物进行造型设计时,角色的造型设计都应当以快捷、简洁为主,因为在制作二维动画的过程中,必须将人物连续的动作串联起来,在动画角色造型设计中普遍都是以快捷、简洁为主。
(二)动画角色的造型设计应当生动、经典、有一定的代表性
在动画片的制作过程中,对角色的造型设计只有生动、经典、有一定的代表性才能够吸引住观众的眼球,才能够引起观众对动画片的共同意识。动画角色造型的设计人员,不能只是将目光定格于角色的造型上,还应当充分考虑到观众对动画片的口味,对动画片中的人物造型设计要与观众的口味相符合。
(三)动画角色的造型设计应当优美
动画片的制作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艺术创造,每一部动画片都是一个艺术品。动画片中的画面是动画片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画面的优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动画片的发展,要想使观众在观看动画片的时候能够有一种视觉上的盛宴,就必须将动画片中的相关画面做好,而画面的美观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动画角造型设计,在制作动画片的过程中,应当充分的重视对动画角色造型设计的优美。
三、动画角色的造型设计方式
(一)在动画角色的造型设计时要注重对其特征的展现
在动画片中,不同的人物有着不同的特征,在对动画中的人物造型进行设计时,应当将人物的特征展现出来,结合动画片中所要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感与人物个性,对角色的造型进行设计,充分的将角色的特征体现出来。
(二)在动画角色的造型设计中融入设计人员自身的设计风格与思想意识
在动画片的制作过程中,不同的动画角色造型设计人员对动画角色的设计方法也不相同,在对动画角色的造型进行设计时,都会将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与设计方法融入到角色造型的设计中去。在动画角色造型的设计过程中,应当给设计人员充分的发挥空间,让他们能够自主的对角色的造型进行设计,这对于动画片中角色造型的独特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在动画角色的造型设计中运用造型语言
在动画片的制作过程中,动画中角色的造型语言对动画片故事情节、思想情感的传递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运用造型语言有利于增强观众在观看动画片时的审美感受,能够让观众在动画中体验到真实的情感。
四、结束语
动画角色的造型设计影响着一部动画片的成与败,动画片中表演人物的造型设计是动画片在制作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动画片走向成功的基石。一部动画片中独特的角色造型,能够吸引观众对动画片的兴趣,动画片中的角色在动画中承载着剧情的演绎与故事情节的发展,诠释着动画片想要表达出的思想感情,动画角色造型的科学合理设计,推动着动画行业的发展。
关键词中小学生影视动画审美趣味变迁
动画的英文Animation源自于拉丁文字根的anima,意思为灵魂,动词animare是赋予生命,引申为使某物活起来的意思,所以animation可以解释为经由创作者的安排,使原本不具生命的东西像获得生命一般地活动。动画可以通俗的理解为“连动的系列漫画图像”。将二维的漫画加以改编就可以制作成二维的动画,从美国迪斯尼等公司最先把“连环画”制作成“动画片”开始。动画发展至今,出现了Flas、3D动画、全息动画等。影视动画是由许多静止的画面串联起来连续播放的过程(以每秒16帧或以上去播放,使人的眼睛对连续的动作产生错觉),俗称“动画片”。据“中国青少年喜爱的动漫作品”调查显示:喜欢日本动漫的人占60%,欧美动漫占29%,而中国动漫(包括港台地区)的比例只有11%。在中国中小学生最喜爱的20个动漫形象中,有19个是“外国人”,国内只剩下一个“孙悟空”。在孩子们心目中极具分量的史努比、米老鼠、HelloKitty、皮卡丘、机器猫等形象,仅所列这5位,每年就能从中国卡通市场上“掠走”6亿元人民币,这个数字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大。动画产品的繁荣,影视动画内容、形式的多样化,都深受中小学生的喜爱,中小学生动画审美取向出现“崇洋”的倾向,而动画片伴随着孩子们成长。与他们“形影不离”,潜移默化中必然会导致中小学生审美趣味、审美价值取向的迁移。这是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深刻反思的现实问题。
一、从传统走向奇异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审美观。当代中小学生的审美趣味偏离传统,追求华而不实、新潮、变异以及个性化的事物。20世纪初,人们崇尚雅致朴素,洋娃娃式的形象美,六、七十年代人们追求“崇高、优美、典雅、高贵、静穆”的美,而如今“80后”、“90后”的学生更多的是追求审美猎奇。“爽、酷、飙、新奇”这些词经常挂在嘴边,他们常用这些标准对事物做出“美”或“不美”的判断。影视动画之所以被广大中小学生所喜爱,最主要的原因也是影视动画区别于漫画的最大特点是它具有灵动性,它把原本静止呆板的二维漫画、三维漫画变换成连贯运动的“四维空间”画面,符合中小学生“酷”、“新奇”的审美要求。随着人们胎教意识的不断提高,很多准妈妈会不定期的收看动画片对胎儿进行教育,因此,可以说很多中小学生打从娘胎起就已经不同程度的接触到了“动画片”。他们热衷于动画里的故事充满神奇和传奇色彩,动画世界里的人物有些有着平凡的出身,却承担着不平凡的使命,从其发型,服饰,配饰,行为举止,语言等都彰显张扬的个性。现今影视动画作品丰富多彩,充斥着中小学生的眼球,他们对其趋之若鹜,全盘接收,缺乏辨别好坏和提炼精华的能力。中小学生生长在一个开放的时代里,刚从传统的文化氛围里解脱出来,急于模仿动画中的人物形象以凸显自己的个性(如COSPLAY:角色扮演)(图1)。小学生只买《迪迦奥特曼》的玩具、背包、书籍,中学生攀比MICKEY、SNOOPY、BEFFYBOOP的背包、衣物、皮带、电子产品等(米奇、史努比是知名的品牌,均取自动画形象),甚至成年人也崇尚和追求这些动画产品,无形中养成一种风气。他们认为拥有这些产品就是一种“时髦”。有些影视动画充满了血腥和暴力的思想,在他们看来“个性”、“奇装异服”是一种美。“血腥、残暴”也是一种美。由于影视动画作品种类繁多,中小学生各自喜欢的作品也不尽相同,但是诸如《蜡笔小新》(图2)、《樱桃小丸子》、《名侦探柯南》的口头禅和玩味的形象,大部分的学生都耳熟能详,而对于本国的动画和其隐含的历史典故、文化精髓知之甚少,他们喜爱和选择的服饰、配饰、文具用品,自身形象、个性的表达都受到外来动画人物的影响,为什么?
二、原因分析
中国动画界这些年来经典之作越来越少,动画产业滞后,亟待发展。近几年。日本、欧美动漫风靡全球。充斥着中国的市场。日本加大动漫输出战略,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特别是著名动画大师宫崎骏出道以来,其制作的影视动画引领了整个世界的动漫潮流。如果说获得捷克斯洛伐克第十三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短片特别奖1962年的《大闹天空》是天马行空之作,那么之后给中国影视动画带来巨大冲击和挑战的日本、欧美动画可谓妙趣横生、玄幻空灵。宫崎骏的影视动画作品画面精美空灵,情景氛围渲染浓厚,宫崎骏对动画人物的描写情感真实,对事物的描绘笔赋客观,其经典之作层出不穷。而从1926年万氏兄弟绘制的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到如今获得1999年中国第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2000年,中国年度电影华表奖“优秀美术片奖”;2001年,中国第9届电影童牛奖“优秀美术片奖”;2001年,阿根廷首届马德普拉塔儿童及少年影片电影节特别奖的《宝莲灯》,其内容始终脱离不了“斩妖除魔——申张正义——解救人质——完美团员”的套路模式。继《宝莲灯》之后,中国动画经典之作“凤毛麟角”。国产动画匮乏。充斥中小学生眼球的几乎都是外来动画,日本、欧美动画几乎垄断他们的视野。中小学生其目所及尽是外来精美有趣的动画片,导致了他们审美趣味的“崇洋”。
虽然于2006年4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等部门《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若干意见》中提出了加大国家财政投入力度的建议,并且首批资金已发放成功。2008年2月,广电总局下发《关于加强电视动画片播出管理的通知》,要求自2008年5月1日起。全国各级电视台限制播出境外动画片。这些举措给了国产动画以生存和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但是中国的影视动画业依然没有明显的进步。最主要的原因一些人士认为是政府财政支持不足,缺乏动漫创作精英人才,现今人群喜好“洋文化”,除了这些原因之外,笔者认为:
原因之一:国产动画受众群定位的偏颇
影视动画制作新的趋势不再只是偏向于少年儿童,观看动画片已经不是儿童的专利。影视动画作品逐渐面向大众人群。真正经典的影视动画作品,并非如泡沫剧般只是“昙花一现”,应该是“经久不衰”、“老少皆宜”并能够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作用的。正如宫崎骏所说的“衡量影片成功与否的标准并不是票房收入。而是年轻的影迷们会不会在20年或30年后还会把这些作品再拿给他们的孩子看。”睿智的动画大师宫崎骏在创作作品时就已经把它的观众有预测的界定为几代人,并且这种“远见”正在实现,据调查,《千与千寻》、《风之谷》、《天空之城》、《魔女宅急便》也深受成年人喜爱,据笔者了解。现在3-5岁的儿童也对这些影片甚为着迷,真正实现了“老少皆宜”。而在2006年的《关于发展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若干意见》中依然局限的把目光主要集中于“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
原因之二:忽视课堂审美指导
中国缺乏引导中小学生正确认识有关动漫知识和缺乏充分利用经典影视动画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审美价值观的高度重视,缺乏从“娃娃抓起”的强烈意识。如今很多中小学校使用的美术教材都有动漫的内容。然而有些教师的对此内容是无意识的教学。只因为教学的偶然“慵懒”而播放动画片给学生自行观赏,有些教师甚至认为没有必要,也就没有进行具体的讲解和审美鉴赏提示,学生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很难形成自己的系统思想,难以实现正确的审美趣味和价值观。动画创作的精英人才亦并非一日成才,中国动画公司和企业的创作者大多来自高校尚待“锻炼磨刀”的毕业生,或是为谋得一份良好职业而半路出道学习动画制作的人,不可否认这其中不无真正热爱动画的人,但是大多数制作者都缺少动画的文化底蕴。因此有意识的从小培养中小学生对动画的兴趣。提高其审美修养显得尤为重要。
三、反思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