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九歌屈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楚辞;礼俗;屈原;祭祀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9-0004-01
两千年来的楚辞研究其主导思想在于调和“发愤抒情”和“温柔敦厚”两种品格之间的矛盾,其最终用意是在维护传统礼教。楚辞所表现出来的哲学思想p历史观念 政治思想和人格情操等理性内容,基本上体现了屈原对时代精神的把握,楚辞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楚国特殊的文化背景,尤其是原始的影响。
楚文化,是以楚国的传统文化为主,以中原周文化为次,兼有其他土著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一个综合体,它形成于春秋末期,并一直保留到战国结束。战国各地有宗教,而以楚地为盛。《汉书・地理志》记“楚人信巫鬼,重祀。”文物考古则印证了历史记载。湖北江陵战国中期的天星观一号墓出土的竹简中有2700字有关卜筮p祭祀的简文,说明战国时期中原各国儒家等学说的理性精神渐居上风,楚地却巫风盛行,楚人沉浸在鬼神的世界之中。
屈原是楚王的宗族,曾任左徒,后又称三闾大夫,知识广博,有较强的外交能力和政治能力,他职掌王族宗族长官,具有怀疑精神和理性品质。《天问》是楚辞中最奇特的一部作品。就其诗体形式而言,它一问到底的表达形式,十分罕见。对形式的过分执著往往意味着一种职业性在诗文背后起着作用。《天问》包括一百七十多问,一部分神迹巫祭之事,一部分述传说历史。各民族的史诗无一例外都要回答宇宙和人类起源的问题,《天问》也不例外。《天问》还有问及鬼神者,如风神“伯强”p水神“康回”等等,这显然是巫史知识的一个重要部分。《天问》亦有问及祭祀仪式者,如“化为黄熊,巫何活焉”等,以上几个方面相当于《训典》的“序百物”,是巫师所必备的知识。《天问》实有似于《训典》,所以可以推断《天问》正是以屈原自己所掌握的巫史文献作为素材而创造出来的长篇诗歌。
屈原的职务与巫史传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天问》是一部巫史文献的作品,屈原虽知识渊博,充满了时代精神和浪漫气质,但遭陷害流亡的不幸经历,使得他对社会历史有着深刻的反思。司马迁说:“余读《离骚》p《天问》…,悲其志。”《天问》和《离骚》一样,包含了属于屈原个人的思想和感情,并且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得二百年以后的司马迁都为之悲哀。《天问》表达了屈原对天意的怀疑,这一思想来自两方面:一是战国时代的社会现实,一是他自己的切身体会。另一方面是屈原正直不屈,却为楚王所疏远直至流放,对于满腹抱负的政治家来说,简直是命运中的巨大打击。“王听不聪,谗言蔽明,邪曲害公,方正不容。”由此表明屈原忠君的政治热情。
《周礼》曰:“九德之歌,九韶之舞,于宗庙之中奏之,若乐九变,则人鬼可得而礼矣。《离骚》曰:“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在屈原看来,夏启的“九歌”,不但是祭祀“帝”的,而且还充满着人情的放纵。“九辩”p“九歌”p“九韶”得自上的说法自然是神话,但可以相信这三者是和祭祀仪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分为巫乐p巫歌p巫舞。因其本身的神秘性质,故被后人神化为夏禹窃自天庭,成了“天帝乐名”。屈原显然是明白原始“九歌”的真实含义,只是他对原始祭祀性质不能接受,故对夏禹颇多指责。
关键词:国土资源;管理;改革;研究
国土资源管理改革与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相得益彰,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遇到行政壁垒的阻碍,那么将促进国土资源管理的改革。国土资源管理的改革又将作用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上。就目前来看,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土资源领域遇到了一些典型的矛盾问题,这需要相关人员加快改革步骤,将矛盾化解,切实做好加强资源保护与保障发展的重要任务。
1.国土资源管理改革的趋势分析
1.1管理模式的改革转变
目前国土资源的管理模式逐渐形成协调型的垂直管理模式,部门的综合协调管理成为了改革趋势的总脉络,而且综合协调的管理体制,也将成为今后中国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趋势,进而对国土资源管理改革指明了方向。管理体制由过去集权式管理,逐渐放下权力,刺激地方政府的发展活力。但逐渐的地方权力不断做大,保护主义等不正确的措施开始盛行,国家又先后对工商、审计、国土、安监等部门进行权力回收,进而实现垂直管理。但在垂直管理中由于垂直不彻底或垂直单位与地方存在矛盾,是当前我国社会需要及时进行解决的问题。在大部门系统内部采取协调的措施进行管理问题的完善。政府的管理体制将向着综合协调为目标的改革方向发展的同时,国土资源管理改革与发展也有了新的方向。
1.2管理职能的改革转变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是调节经济、监督市场、社会管理及公共服务等。管理职能的改革主要是推动管理方式改革,实现政务公开,构建服务型政府。是当前管理职能改革的主要方向。在国土资源管理改革中应重视以人为本,进而对社会经济与人的全面发展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正确的转变和履行政府职能,积极对国土资源领域的民生问题进行关注与回应,提倡社会管理与多种服务[1]。
1.3管理手段的改革转变
金融危机的出现,对我们提出了问题与思考。政府在进行职能设置上,一些政府不宜插手且专业性强的职能逐渐放开,实现政事分开、政企分开,将政府的权力进行公开后,社会经济与发展使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到基础效益的作用,但对于问题过度放任,政府缺少有力的监管,又将产生混乱,甚至出现危机。因此,以政府部门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导是相当必要的。国家在宏观调控的作用下,使市场对资源起到基础作用。只有靠政府部门的有效引导,才能使市场的供求关系发挥出效能。国土资源部门属于宏观调控的政府机构,应及时对市场规律进行把握,调整政策,进而对土地资源及矿产资源进行有效的引导,将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最大的发挥。
1.4管理理念的改革转变
国土资源不仅属于资源也属于资产,资本,是一种实物形态与价值形态并重的资源。且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土资源的价值形态的资本作用更显突出,市场上对国土资源进行投资及投机的行为越来越普遍。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国土资源管理也行摒弃传统的管理模式,将管理理念向资源、资产、资本三合一的管理转变。
2.国土资源管理改革的措施建议
2.1构建综合协调的大国土资源体系
我国的国土资源管理应结合国情出发,对国外的相关管理经验进行吸收,实施具备中国特色的国土资源管理。准确履行社会职能,规范部门职责,调整机构配置及优化职员结构,采取精简统一,效能强的原则,逐渐摸索统一职能、协调发展的大国土资源体系,完善部门之间的配合机制。对国土资源系统内各个垂直部门及属地部门的体制管理进行科学的研究,进而将国土资源管理的分权管理与行政执行力等进行有机结合,对有效的改革途径不断摸索,将改革融入到职能的履行及提高效率当中。并充分的对各个支撑单位进行合理运用,结合直属机构的特性,合理的对单位职能进行配置,使得国土资源的管理得到有效的服务支撑[2]。
2.2制定完善的国土资源宣传应对机制
构建完善的国土资源问题应对机制,传播主体应设置为国土资源行政部门,部门内的系统专家及学者为传播的辅助主体,将与群众利益相关的国土资源信息及热点新闻进行,进而实现国土资源部与社会群众的沟通。首先应制定健全的国土资源新闻发言人制度,定期或适宜的条件下对国土资源的相关规划及热点等问题,开展新闻会,并提出解决方案及部门的观点,制定公众咨询、问责等安排,以保证群众的知情权。
2.3明确国土资源对宏观调控的意义
加强资源管理,应先对管理方式进行改变,对资源开发的后端市场进行调查。其中包括矿山的开采、房地产价格、矿产进出口、资源加工等产业。合理利用现有的事业单位,合理的进行职能调整、机构重组、设置专项资金等方法,提高对资源开发产业的后端监管力度。对产业及流通环节的监管不是单纯的扩展权力,而是根据资源开发利用的情况进行调查,掌握第一手数据,使资源管理对于宏观调控得到重要的数据支撑。
2.4致力于构建资源、资产、资本的三合一管理模式
为了实现资源、资产、资本三合一的管理模式,关键是要将其中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处理。将资源管理的重心由行政管理转变为产权管理,结合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与资产所有者代表职能进行分离。首先应将资源管理行政分权的状态进行改变,使国有资源实现一体化;其次需要对产权管理职能与行业管理职能进行正确处理,进而形成部门分工,综合管理的新型管理模式[3]。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土资源管理改革在当前社会已呈必然趋势,为了使社会经济健全的发展,国土资源管理改革需要采取新型的管理模式。为了实现有效的改革转变,应结合上文所述观点,对国土资源管理改革的趋势进行分析,从管理的模式、职能、手段及理念等方面进行改革。构建新型的国土资源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 邓锋,石吉金,姚舜禹.国土资源管理改革的总体趋势与若干思考[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1,05:30-32+55.
关键词: 高考录取 平行志愿 发展方向平行志愿录取机制改革是我国高考制度改革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举措。2003年湖南省首次尝试高考实行平行志愿录取,2005年之后,江苏、上海等省市紧随其后,相继跟进试行平行志愿录取机制改革。在教育部统筹兼顾、平稳推进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改革的要求下,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省市已经全部或部分推行了平行志愿录取改革。
所谓平行志愿指在填报录取批次的每个志愿时,考生可以填报多所平行院校志愿,然后按照“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进行投档录取。优先满足高分考生的志愿,考生最大收益在于变同一批次报考的一个“第一志愿”为多个“第一志愿”。对于考生来讲,机会增加了,即扩大了考生选择范围,这种志愿填报方式可以有效减少传统方式第一志愿填报失误影响录取的情况,大大降低考生填报志愿的风险,一定程度上减少院校招生“大小年”的形象。可以说,平行志愿录取的推出是一项以人为本、以考生为本的改革措施。尽管平行志愿改革自实行以来得到考生和高校的广泛认可,但是作为高考改革中的新生事物,不可避免存在某些问题或缺陷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
一、河北省平行志愿录取机制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2007年河北省在部分批次开始试行“平行志愿”改革,2008年逐步扩大试行批次。在两年试行基础上,2009年河北省在所有录取批次(除特殊类型招生外)都实现了“平行志愿”。改革多年,平行志愿录取机制的积极作用值得肯定,但实行中同样存在很多弊端和问题不容忽视。
第一,考生落榜风险依然存在。平行志愿录取中的风险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1)被退档的风险。现行河北省录取体制规定,高校可以在招生计划数的120%之内自主确定提档比例,如果院校的提档比例高于招生计划数的100%,录取中院校没有增加招生计划,那么超出100%部分的考生存在被退档的风险。(2)志愿填报过高带来的风险。如果考生对自己的高考成绩定位不准,志愿填报过高,院校志愿之间没有拉开梯度,就可能导致填报的几个院校志愿都落空。(3)不服从专业调剂和其他原因带来的退档风险。考生档案被投到填报的某所院校后,如果填报的专业志愿按学校录取规则都不能满足,而考生又没有填报专业服从调剂,或由于身体等其他原因不符合学校录取要求,则有可能被退档。
第二,考生自主选择与高校自主录取难以实现。考生自主选择高校和高校自主选拔学生,考生和高校的双向选择一直是高考录取改革追求的目标。对考生而言,实行平行志愿录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考生选择的权利,但当考生条件满足其所有志愿院校时,并没有真正选择院校的权利。对高校而言,按照自身需要自主选择考生空间几乎没有。
第三,仍未摆脱单一录取标准,“唯分数论”倾向更严重。河北省平行志愿改革的实行仍然建立在统一高考的前提下。一年一次的高考,唯一的高考成绩,高考试卷的考量标准,单一的录取标准在平行志愿录取机制实行后并未得到完善。相反,平行志愿改革后,在考生有多个志愿可以选择的同时,依据“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录取原则,反而更强化高考分数的重要作用。与国家长期以来推行的素质教育背道而驰,“唯分数论”的理念给原本就将高考作为唯一出路的学生更多压力,学校和家长更忽视学生其他素质的培养。
二、深化平行志愿录取机制改革思路与发展方向
第一,探索“一档一投”向“一档多投”发展,实现考生与高校的双向选择。为实现考生和招生院校的双向选择权,逐步探索“一档一投”向“一档多投”发展。上级教育考试主管部门向各个批次平行志愿的多所高校投档,进行一档多投,即由平行高校根据自己的要求对考生进行个性化考量,让考生有机会获得多所学校的预录取通知,并可以让考生最终确认选择的高校,从而实现考生和招生学校的双向选择。招生学校向考生发送预录取及考生查询自己的拟被录取状态并最终选择确认自己心仪的院校等一系列操作均在网络平台上操作,待考生确认自己想去的院校后,招生院校最终根据预录取和考生选择的最终结果向考生发送纸质录取通知书。在考生和高校之间真正建立起良性双向选择机制,最终实现一档多投。这是当前我国高考平行志愿录取机制改革的主要方向。
第二,逐步尝试高校自主录取,提高高校自主选择权。高等学校的职责是按照国家要求和自身特点招生进行培养的,为国家输送人才,理应由高校招生部门行使录取权。以此平行志愿录取机制改革的另一个重要方向是扩大招生院校的招生自。招生考试行政主管部门应尝试放权,让招生院校按照自身要求和发展需要,录取符合条件的考生,这样有利于招生院校招到更优质的生源,更重要的是优化教育生源的合理配置,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第三,探索综合评价录取机制。优化录取标准,以高考分数为基础,科学加入考生平时成绩、学业水平测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等标准,建立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综合考量学生录取与否,改变招生录取完全依据考生高考成绩的情况,从而有效降低考试误差风险,缓解学生焦虑和压力,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在综合评价录取机制中,高考成绩不再是决定录取的唯一标准,最终目的是以统一考试结合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为基本方式,辅以自主录取、推荐录取、破格录取等方式。
我们期望能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推出进一步改革方案,促进高校招生录取模式取向最优化,让高考进一步向教育本能靠拢。
参考文献:
[1]樊本富.我国高考志愿填报方式与录取机制的利弊分析[J].考试研究,2014,2.
[2]熊丙奇.平行志愿改革的问题与出路[J].考试研究,2009,1.
[3]王泽来.平行志愿投档模式的发展趋势探讨[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9,6.
[4]林其天.普通高考“平行志愿”的现实意义及其历史定位[J].教育与考试,2009,2.
[5]李凤.高考志愿填报时间和录取机制研究[J].教育研究,2010,10.
[6]应朝帅.深化平行志愿改革的对策研究[J].中国考试,2011,1.
[7]王健.顺序志愿与平行志愿――不同投档管理办法的选择[J].中国考试,2011,4.
[8]郝云忱.我国高考平行录取改革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13,11.
奇兵邀转战,连孥绝归奔。泉喷诸戎血,风驱死虏魂。
头飞攒万戟,面缚聚辕门。鬼哭黄埃暮,天愁白日昏。
石城与岩险,铁骑皆云屯。长策一言决,高踪百代存。
1、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屈原《卜居》)
2、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12、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悲莫悲兮生别离,喜莫喜兮新相知。
13、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总芳之芜秽。
3、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楚辞·离骚》
4、老冉冉兮既极,不亲近兮愈疏。固人命兮有当,孰离合兮可为?
5、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楚辞·卜居》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
9、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渔父》)
10、苟予心之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11、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离骚》)
14、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楚辞·九歌·湘夫人》
15、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楚辞·渔父》
16、留灵修兮憺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为!出不入兮往不返,平原忽兮路超远。
17、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楚辞·离骚》
18、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19、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楚辞·九歌·湘夫人》
20、食不媮而为饱兮,衣不苟而为温。赖皇天之厚德兮,还及君之无恙。
21、沅有茝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楚辞·九歌·湘夫人》
22、愿岁并谢,与长友兮。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
30、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
31、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总芳之芜秽。
23、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24、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楚辞·卜居》
25、微霜降以下沦兮,悼芳草之先零。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26、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楚辞·九章·涉江》
27、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28、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楚辞·渔父》
29、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楚辞·九章·抽思》
32、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33、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楚辞·离骚》
34、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楚辞·九章·怀沙》
43、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楚辞·离骚》
44、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楚辞·渔父》
35、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36、宁隐闵而寿考兮,何变易之可为。命则处幽吾将罢兮,愿及白日之未暮也。
6、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7、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38、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40、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屈原《九歌·国殇》)
41、思君其莫我忠兮,忽忘身之贱贫。同极而异路兮,又何以为此援也。
45、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楚辞《离骚》
46、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楚辞·离骚》
47、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屈原《九章·涉江》)
48、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屈原《渔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