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欲穷千里目

欲穷千里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欲穷千里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欲穷千里目范文第1篇

且何谓“从零开始”?人类文明薪尽火传,代代延续,难道要由刀耕火种开始,另辟蹊径?那么神农受断肠之苦,仓颉苦作数十载,孔子编《春秋》,司马迁忍辱负重,一切的艰辛又所为何事?

单就个人而言,无论苦难挫折或成功喜悦都是人生财富,每个人都在经历中成长。孟母断织,孟轲便知为事当持之以恒;陶母退鱼,陶侃学得为官当清廉,自此公物不敢有所近。假若抛弃过去,那么人生便成断层,只怕左右碰壁,到头来都难有成就。

历览前贤,莫不从自身历史中自励,从自身经历中获益。

老子曾为监书吏,故能博览群书,学贯古今。至于尔后《道德经》的传世,更可为佐证。孔子曾请教关于“礼”的问题,事后向学生大赞老子为蛟龙,只可仰视而无法阅尽。

欲穷千里目范文第2篇

■ 依古比古:是呀!准备迎接考试了!

■ 西子姐姐:那大家准备得怎么样了?

■ 么么茶:好多习题要做……

■ 依古比古:嗯,一到学期末,就觉得时间不够用!

■ 欲穷千里目:其实,何止是学期末时间不够用啊!我现在想想,这学期好多想做的事情都还没来得及做呢!

■ 西子姐姐:有什么没做的事情?

■ 欲穷千里目:比如说,春天的时候我采集了好多漂亮的树叶,本来想做一个标本册子的,但是到现在都还没动手呢。估计只能留到暑假了。

■ 西子姐姐:哇,很好的主意啊!一定要实现!

■ 欲穷千里目:是啊,我还想在册子上注明树叶的品种属性,再摘抄一些我喜欢的句子。不过总是觉得工程巨大,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后天,树叶一直夹在本子里……

■ 西子姐姐:也许每个同学都有些计划或者愿望,一直没有实现。

■猫武士:这倒是。我这学期很想让爸爸带我去图书馆办一张少儿图书借阅证的,可是爸爸总说忙,一直都没带我去。

■ 西子姐姐:要是这样,西子姐姐要批评这位爸爸了!

■猫武士:强烈要求西子姐姐批评我爸!我看电视上那些大学生,都在图书馆借书,然后坐在里面读书。那种感觉多棒啊!要是有了借阅证,我每个周末都可去图书馆借书阅读了!

■ 西子姐姐:那希望你的这个愿望能很快实现!

■ 么么茶:猫武士太用功了,自叹不如啊!

■ 西子姐姐:哈哈!么么茶,那你来说说,你有什么想做的事情还没行动?

■ 么么茶:我不像猫武士那么喜欢读书。我本来想这学期学会轮滑的。只去了一次,摔了几个大屁股墩儿,疼死了!就没再学……

■ 西子姐姐:你看到的那些滑得好的人,一定也曾经摔倒过。就是因为他们坚持下来了,所以现在才滑得那么帅气!我鼓励你勇敢一些,认真跟着教练学习,战胜自己的恐惧心理,大不了再摔几跤,很快就能学会轮滑了!

■ 依古比古:就是!你看那么多比咱们小的小孩儿都能学会,你还有什么害怕的呀?就像打针,因为怕疼,所以不敢看也不敢伸手,可是真要是打了,也不是很疼嘛!

■ 西子姐姐:依古比古形容得很好。有人曾经说过,恐惧是因为未知。么么茶,我相信你再去几次,就不会怕摔跤了!

■ 么么茶:嗯,那好吧!既然是自己想学的东西,你们又这么鼓励我,那我就把学轮滑列为下学期的目标吧!一定要达成!

■ 么么茶:依古比古,你也别光说我,你有什么愿望没有实现吗?

■ 依古比古:我?那多了去了!我想出去旅游,可爸妈只带我去了一趟植物园;我想组织同学给灾区小朋友捐献书籍和文具,但是只有我同桌响应;我想竞选班级体育委员,不过一直没敢跟老师说。

■ 西子姐姐:这些也不是很难实现的愿望啊,为什么都没能达成?

■ 依古比古:设想的时候很开心,不过真要行动的时候,又会觉得心里打憷或者犯懒。

■ 西子姐姐:那我教你们一个实现愿望的秘诀吧!

■ 依古比古:好啊好啊!西子姐姐,快跟我们说说!

■ 西子姐姐:把目标定小一点,把计划做足一点,让气馁迟到一点,让信心更强一点。

■ 欲穷千里目:西子姐姐,这左一点右一点的,没看明白啊!

欲穷千里目范文第3篇

1、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朱熹《春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3、王之焕《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5、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等飞来峰》)

6、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7、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8、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9、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10、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1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1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3、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14、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

16、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17、经典诗句: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8、王湾《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9、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20、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21、王安石《等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2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2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欲穷千里目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文学语言;越规现象;古典诗词;倒装现象

诗风词韵,氤氲古今。自古以来,中国便是诗的国度。五千年历史长河,无数华章丽句历久弥新,至今仍散发着耀眼的光芒,照亮了今人的精神世界。然而,跨越历史长河向我们走来的宝贵遗产难免会存在其特殊之处给我们理解欣赏这些作品带来了诸多不便与困难。语法与其他组成要素相比具有更强的稳固性。因此,对于古典诗词中出现的某些特殊语法现象,我们可以认为这是由于文学语言的越规现象所导致的自觉行为,而无须利用汉语史思路进行解释。在这些特殊现象中,古典诗词中的倒装现象尤为引人注目。

倒装,又叫“颠倒”,即古人在写文章时为了表达的需要,特意将某个词句的语序进行颠倒的一种修辞手法。这种现象在阅读古诗词时屡见不鲜,然而许多人却把它和古典文献中的倒装现象混同起来,其实这种理解是有一定的偏差的。

一般说来,我们在提及古诗词中的倒装时,主要是讲三类现象――倒词、倒句和倒叙,并不会直接涉及上述四种倒装现象。不过,为了更好地理解诗词中的倒装,本文会尝试分析这两类倒装现象的某种内在联系。

本文首先对诗词倒装的常见形式进行举例。下面所举的诗句囊括了倒词、倒句和倒叙三种情况。同时在典例之后,将会尝试对倒装句运用正常语序进行还原并标注在句后的括号内,与原句进行对比,更加清楚地看出语序的变化。

顾名思义,倒词是指古诗词中某些词语颠倒的现象,举例如下:

1.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正序: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舟)。

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正序:欲目穷千里,更上一层楼)。

倒句一般指诗词中相邻两句互换顺序的现象。通过对倒句的分析可知,倒句出现在词中的频率比出现在诗中的要高。举例如下:

1.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正序:秦娥梦断秦娥月,箫声咽。)

2.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正序:为报倾城随太守,看孙郎,亲射虎)。

倒叙,主要指诗人在因结构的需要而改变常见的表达方式,举例如下:

1.东临精舍近,日暮空闻钟。(正序:日暮空闻钟,东临精舍近)

2.朝闻游子唱离哥,昨夜微霜初渡河。(正序:昨夜微霜初渡河,朝闻游子唱离歌)。

运用倒装的诗词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典籍中可谓是俯拾皆是,不可胜数,其中也不乏千古名句。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等等。那么,作为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为什么倒装在古诗词中会如此广泛地被使用呢?笔者认为有如下几种原因:

一、出于声律方面的要求

初唐定型盛唐臻于鼎盛的近体诗和后起的词除了押韵和字数限制外,还要讲究平仄的调配和对仗的工稳。在这种情况下,诗人们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尝试从词序、语序等方面寻找突破口,逐渐获得了成功,颇有点“带着镣铐跳舞”的味道。由声律限制引起的倒装主要指为押韵而倒装和平仄而倒装,当然也不排除两者兼有和另外一种特殊的情况――对仗的工稳。

出于押韵需要而倒装的诗句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一句,“午”、“土”和末句“粒粒皆辛苦”中的“苦”字在平水韵106韵中,属于上声韵中的七虞韵字。如果按照顺序写的话,“日当午锄禾”的尾字“禾”字属于下平声韵中的五歌韵字,与“土”和“苦”明显不押韵。

出于平仄需要倒装的诗句如王之涣的千古名句“欲穷千里目”就是很典型的一句。《登鹤雀楼》的句式从平仄的角度来讲属于首句仄起仄式,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很明显,顺序的诗句“欲穷千里目”中的“目”属仄声字,这就和“更上一层楼”中的平声字“上”字对不起来了。因而需要颠倒顺序以保证声韵的和谐。

二、出于强调需要

诗人为了强调突出某种事物或情感,在写作时往往会有意将词语的语序改变,以达到引人注意的目的。

为了强调事物而改变词语顺序的诗句中,最具典型性的诗当数杜甫《秋兴八首・其八》中的“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此句对新奇巧妙而不失工整,历来为人所称道。后世每论及倒装诗句时言必称此句,其经典程度可见一般。

初读此句,便可感受到一种语序的倒错所带来的美感与难以名状的吸引力,同时也会感到疑惑与不解――香稻怎么会去啄鹦鹉,梧桐又怎么会栖息在凤凰身上呢?这种施事者与受事者的位置对换,又暗藏何种玄机呢?在此,我们不妨简单的分析一下这句诗的语法结构。上联语法结构是:主语――鹦鹉 谓语――啄 宾语――(余)(香稻)粒。下联语法结构是:主语――凤凰 谓语――栖 宾语――(老)(碧梧)枝。即此句诗是把汉语正常语序的主语(鹦鹉)调到宾语修饰成分的位置上,当做宾语的定语,同时又把宾语的定语(香稻)调到主语的位置上当做主语用。

杜甫为何会写出如此大胆新奇的诗句呢?可以用强调作用来解释。杜甫作此诗是为了回忆长安的景物,他要做的是强调长安城里景物的美好,说那里的香稻不是一般的稻,是鹦鹉啄余的稻;那里的碧梧不是一般的梧桐,是凤凰栖老的梧桐,所以这样造句,便是“香稻――鹦鹉啄余粒,碧梧――凤凰栖老枝,”把读者的阅读重点吸引在香稻与碧梧上。同时,此诗侧重的是香稻、碧梧,而所谓鹦鹉啄余、凤凰栖老都是虚的,只是用来说明香稻碧梧的不同寻常而已。

有时候,为了突出某种特殊的情感,诗人也会在写作时有意把词语顺序改变。如叶梦得《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霜信极黄花。”“霜信报黄花”应为“黄花报霜信。”将“霜信”提前,表面上是写景物的凄凉,实际上是为了强调词人晚年生活的凄楚。又如王昌龄《从军行》”孤城遥望玉门关”应为“遥望孤城玉门关”。诗人一反常理,将“孤城”置于句首,突出了戍边将士艰苦落寞的军旅生活以及由此产生的无限思乡之情。

【参考文献】

[1]唐作藩.音韵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杨剑桥.音韵学讲义[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王力.诗词格律[M].北京:中华书局,2012

[4]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4

[5]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6]夏承焘.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欲穷千里目范文第5篇

――王之涣《登鹳雀楼》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畅当《登鹳雀楼》

王之涣的诗,一开始便展现气势雄浑壮阔的画面:连绵起伏的群山,托着一轮雾霭笼罩的白日;白日渐沉,四际青山云海更显得雄浑无际;滔滔黄河,一泻千里,黄龙腾蛟般直奔大海。如此雄伟气势,怎能不给人以心灵震撼?但诗人并未收笔,而是欲作进一步探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还有更壮阔的境界,更雄浑的气势等待你去欣赏呢!而畅当所写,其浩大辽远的气势毫不逊色。诗人先写远观鹳雀楼,极写楼之高;一楼高耸插云霄,傲立于山之巅、河之上,只有飞鸟才能栖其上;而山绕雾托,让人顿觉如临仙境;后两句由远观转为登楼,那也是何等非凡的气势呀――天然的山脉走势围住平原和田野,奔腾激荡的黄河却从群山缺口处流去,势如切割山脉,如此气势恢弘的奇景,怎不令人胸襟顿开?由此可见,两位诗人都借鹳雀楼创设了气势磅礴的壮美之景,抒发了超群脱俗、积极向上的情感,这是两首诗之“同”。

比较起来,畅当的诗不如王之涣的诗那样家喻户晓。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王之涣的高明之处是后两句由实景转为虚写,“更上一层楼”给读者留足了想象联想的空间;不仅如此,这想象联想的空间还包含着哲理:欲尽睹风光须更上一层楼,生活之路何尝不是如此?要创新业绩,要超越自己,就要有一种不知满足、永远攀登的豪气。总之,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不仅以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而且以明理取胜。看来,写诗并不拒绝议论。有时,恰到好处的议论还是深化诗意的有效笔法呢!

点评

作者抓住两首诗的“同”与“异”切入,重点突出,思路清晰。鉴赏气势之“同”时,不用概念化的推理,而是紧扣诗句作形象分析,符合诗歌鉴赏的要求;另外,能从两首同题诗中看出“异”,亮出自己的观点,显示出作者自主探索的能力。结尾“看来”一句,得出了启示,可见作者的鉴赏力已达到了新的层级。

相关期刊更多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西藏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央统战部

阅读与写作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西语言文学学会;广西大学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