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特色城镇

特色城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特色城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特色城镇

特色城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城镇设计; 塑造;城镇特色

1.城镇特色的塑造对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影响作用

1.1 有利于文化名镇的保护与发展

名镇,在城镇特色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延伸了城镇的时空概念。现存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是各民族勤劳与智慧的历史见证。各地的文化名镇都有其明显的不同特色,如具典型江南水乡特征的浙江乌镇,完整地保存着原有晚清和民国时期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以河成街,街桥相连,依河筑屋,水镇一体,组织起水阁、桥梁、石板巷、茅盾故居等独具江南韵味的建筑因素,体现了中国古典民居“以和为美”的人文思想,以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和谐相处的整体美,呈现江南水乡古镇的空间魅力;安徽西递村建筑“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文化内涵之深”,为国内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见,堪为徽派古民居建筑艺术之典范。这些有历史意义的街区、建筑、街道,是城镇特色的组成部分。我们在追求城镇更好、更快发展的同时,特色的东西不能忘了,因为特色延续和继承,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1.2 特色的塑造,有利于增强小城镇的知名度和美誉

作为小城镇,只要具有特色,才能容易识别,被人认知,才能有知名度。小城镇的知名度是获得内部群众认同、增加凝聚力,调动城镇群众积极参加城镇建设的基础,也是争取获得上级政府、领导和社会的支持的重要条件, 更是增强吸引力、吸引投资的重要手段。

1.3 有利于小城镇旅游业的发展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 尤其是双休日的实行, 旅游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时尚。小城镇的地方特色是旅游的关键和重要动因。因此, 一个城镇的特色创造与城镇的旅游业是息息相关的, 城镇特色越明显、越与众不同, 越能刺激游客的旅游动机, 进而促进和带动整个城镇经济的发展。对于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深厚历史资源的小城镇, 更应重视城镇特色的研究与发展, 以推动城镇旅游业的发展。

1.4 有利于小城镇进行园林绿化建设

在城镇特色要素中, 园林绿化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与建筑小品和生活服饰结合起来, 起着烘托、活跃和丰富城镇特色氛围的作用。城镇特色要素中, 离不开园林绿化,因为它在城镇特色中具有重要地位, 并起到了构建城镇特色的背景、配景和点缀的作用。

2.塑造特色的小城镇设计

2.1小城镇特色的设计应注重整体性和综合性

在特色设计中要从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出发, 强调小城镇特色的完整性, 既要设计城镇建设方面的特色, 也要设计产业发展的特色,因为产业特色对小城镇特色发展的类型有决定性影响。没有特色产业作为支撑,小城镇的特色发展就缺乏引擎。特色的设计不能片面追求单一方面。单纯的、孤立的某一景观、某一产业构不成小城镇整体的特色,必须要有相关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传统、建筑风格、基础设施等环境背景与之配套,以及社会支撑体系的建立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2.2小城镇设计应挖掘历史、文化传统方面的精髓。

小城镇的历史文化传统是特有的, 也是其他小城镇所不能拷贝的。特色设计时应全面考察小城镇的历史演化, 重视历史文脉的继承、延续和创新, 而不能仅仅从历史中寻找一些符号应用到设计之中。

乡土文化与传统则是小城镇特色的精神风貌体现,是真正属于小城镇的内在的本质特色, 是别的地方学不去的。与大中城市相比, 小城镇受到的经济冲击要小得多, 所以还有幸保留了的文化传统, 但若不尽快制定保护措施, 最终也难逃湮灭的结局。保护文化传统, 挖掘历史文脉的任务十分艰巨, 这不仅关系民族文化的兴衰,更与小城镇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保护得好, 有利于提高小城镇的文化品位,并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使文化传统成为丰富的“财源”。

文化与传统特色的形成来源干两个方面, 其一是挖掘历史文脉, 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淀; 其二是依托传统文化背景, 创造具有时代气息的新文化。小城镇的文化特色就是继承与创新这二者协调平衡的结果,只有继承而没有创新的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 也不能长久;一味追求创新而放弃传统则是无源之水, 是不会有民族和乡土的吸引力的。我们提倡的文化传统特色是在新时代对优秀传统的发扬光大, 决不是一味地复古, 更不是搞封建迷信。在继承与创新的二元关系中, 小城镇政府部门能够在创新上发挥较大的主动性,引导居民树新风, 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而对文化传统的继承则鲜有动力, 只有民间艺术团体仍在试图保持传统文化的完整性, 这是地方文化特色是否显著的关, 也是最需要各级政府部门重视。

2.3小城镇设计应立足于创造真实生活的小城镇

城镇是现实的生活,是真实的存在,而绝非舞台上的表演。小城镇的建设是满足实实在在的公众需求。城镇的风格和特色是经过岁月的积累、文化的积淀而逐步形成的。比如江南水乡的小城镇,自古以来是由许许多多的工匠根据当时当地经济和文化而修建的,它们绝不是包装和表演,完全是真实的、自然的。尽管你可以把中国的城镇中的房屋、行道、甚至路灯、垃圾箱建成西班牙或德国的,若形式与内容分割,必是文化上的失误。

城镇是人造的生活空间, 是对自然、对生活条件的反映。创造生活型小城镇, 把生活的因素放到重要位置, 营造居民的生活环境, 使小城镇变成风光秀丽、生活方便、具有浓厚人情味的生活空间, 变成民众的、生活的城镇。

2.4特色设计应重视对人的塑造

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城市;而有什么样的城市,也就有什么样的人。因此,人在创造城市的同时也在创造自己。人是小城镇的主体,居民的人格、素质、文明意识的锻炼和提升, 可能最终形成一种内在的、影响久远的小城镇个性。小城镇居民的文化形态、文化生活、整体风貌、人的素质等, 都是小城镇特色设计中的关键。

3.结语

特色对一个城镇异常的重要,因为有了特色,才铸就我们生活的世界丰富多彩,特色意味着多样,也意味着地方精神。城镇规划设计是一门技术, 也是一门艺术。要把小城镇当作一件艺术品来精雕细琢, 而不要当作螺丝钉一样按标准制造。小城镇特色的形成是一个发展过程, 决非一朝一夕的事, 必须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各地应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 深入分析, 不断论证、升华, 寻找出一条适合自己城镇特色的路子。

参考文献:

[1] 祝华军.小城镇特色的形成与培养.小城镇建设,2000.9

[2] 顾坚.城市特色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岳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3

[3] 樊丙庚.塑造城镇特色,增加城镇知名度. 四川建筑,1995.5

[4] 袁中金,朱建达,李广斌,王 勇.我谈小城镇规划建设.城市规划,2002(4)

[5] 尹晓民.小城镇的特色及其塑造.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硕士论文

[6] 陈为邦.真实生活乃城镇特色之本.城市管理,2002.省略/html/16/2007123119403.html

1.城镇特色的塑造对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影响作用

1.1 有利于文化名镇的保护与发展

名镇,在城镇特色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延伸了城镇的时空概念。现存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是各民族勤劳与智慧的历史见证。各地的文化名镇都有其明显的不同特色,如具典型江南水乡特征的浙江乌镇,完整地保存着原有晚清和民国时期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以河成街,街桥相连,依河筑屋,水镇一体,组织起水阁、桥梁、石板巷、茅盾故居等独具江南韵味的建筑因素,体现了中国古典民居“以和为美”的人文思想,以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和谐相处的整体美,呈现江南水乡古镇的空间魅力;安徽西递村建筑“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文化内涵之深”,为国内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见,堪为徽派古民居建筑艺术之典范。这些有历史意义的街区、建筑、街道,是城镇特色的组成部分。我们在追求城镇更好、更快发展的同时,特色的东西不能忘了,因为特色延续和继承,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1.2 特色的塑造,有利于增强小城镇的知名度和美誉

作为小城镇,只要具有特色,才能容易识别,被人认知,才能有知名度。小城镇的知名度是获得内部群众认同、增加凝聚力,调动城镇群众积极参加城镇建设的基础,也是争取获得上级政府、领导和社会的支持的重要条件, 更是增强吸引力、吸引投资的重要手段。

1.3 有利于小城镇旅游业的发展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 尤其是双休日的实行, 旅游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时尚。小城镇的地方特色是旅游的关键和重要动因。因此, 一个城镇的特色创造与城镇的旅游业是息息相关的, 城镇特色越明显、越与众不同, 越能刺激游客的旅游动机, 进而促进和带动整个城镇经济的发展。对于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深厚历史资源的小城镇, 更应重视城镇特色的研究与发展, 以推动城镇旅游业的发展。

1.4 有利于小城镇进行园林绿化建设

在城镇特色要素中, 园林绿化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与建筑小品和生活服饰结合起来, 起着烘托、活跃和丰富城镇特色氛围的作用。城镇特色要素中, 离不开园林绿化,因为它在城镇特色中具有重要地位, 并起到了构建城镇特色的背景、配景和点缀的作用。

2.塑造特色的小城镇设计

2.1小城镇特色的设计应注重整体性和综合性

在特色设计中要从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出发, 强调小城镇特色的完整性, 既要设计城镇建设方面的特色, 也要设计产业发展的特色,因为产业特色对小城镇特色发展的类型有决定性影响。没有特色产业作为支撑,小城镇的特色发展就缺乏引擎。特色的设计不能片面追求单一方面。单纯的、孤立的某一景观、某一产业构不成小城镇整体的特色,必须要有相关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传统、建筑风格、基础设施等环境背景与之配套,以及社会支撑体系的建立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2.2小城镇设计应挖掘历史、文化传统方面的精髓。

小城镇的历史文化传统是特有的, 也是其他小城镇所不能拷贝的。特色设计时应全面考察小城镇的历史演化, 重视历史文脉的继承、延续和创新, 而不能仅仅从历史中寻找一些符号应用到设计之中。

乡土文化与传统则是小城镇特色的精神风貌体现,是真正属于小城镇的内在的本质特色, 是别的地方学不去的。与大中城市相比, 小城镇受到的经济冲击要小得多, 所以还有幸保留了的文化传统, 但若不尽快制定保护措施, 最终也难逃湮灭的结局。保护文化传统, 挖掘历史文脉的任务十分艰巨, 这不仅关系民族文化的兴衰,更与小城镇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保护得好, 有利于提高小城镇的文化品位,并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使文化传统成为丰富的“财源”。

文化与传统特色的形成来源干两个方面, 其一是挖掘历史文脉, 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淀; 其二是依托传统文化背景, 创造具有时代气息的新文化。小城镇的文化特色就是继承与创新这二者协调平衡的结果,只有继承而没有创新的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 也不能长久;一味追求创新而放弃传统则是无源之水, 是不会有民族和乡土的吸引力的。我们提倡的文化传统特色是在新时代对优秀传统的发扬光大, 决不是一味地复古, 更不是搞封建迷信。在继承与创新的二元关系中, 小城镇政府部门能够在创新上发挥较大的主动性,引导居民树新风, 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而对文化传统的继承则鲜有动力, 只有民间艺术团体仍在试图保持传统文化的完整性, 这是地方文化特色是否显著的关, 也是最需要各级政府部门重视。

2.3小城镇设计应立足于创造真实生活的小城镇

城镇是现实的生活,是真实的存在,而绝非舞台上的表演。小城镇的建设是满足实实在在的公众需求。城镇的风格和特色是经过岁月的积累、文化的积淀而逐步形成的。比如江南水乡的小城镇,自古以来是由许许多多的工匠根据当时当地经济和文化而修建的,它们绝不是包装和表演,完全是真实的、自然的。尽管你可以把中国的城镇中的房屋、行道、甚至路灯、垃圾箱建成西班牙或德国的,若形式与内容分割,必是文化上的失误。

城镇是人造的生活空间, 是对自然、对生活条件的反映。创造生活型小城镇, 把生活的因素放到重要位置, 营造居民的生活环境, 使小城镇变成风光秀丽、生活方便、具有浓厚人情味的生活空间, 变成民众的、生活的城镇。

2.4特色设计应重视对人的塑造

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城市;而有什么样的城市,也就有什么样的人。因此,人在创造城市的同时也在创造自己。人是小城镇的主体,居民的人格、素质、文明意识的锻炼和提升, 可能最终形成一种内在的、影响久远的小城镇个性。小城镇居民的文化形态、文化生活、整体风貌、人的素质等, 都是小城镇特色设计中的关键。

3.结语

特色对一个城镇异常的重要,因为有了特色,才铸就我们生活的世界丰富多彩,特色意味着多样,也意味着地方精神。城镇规划设计是一门技术, 也是一门艺术。要把小城镇当作一件艺术品来精雕细琢, 而不要当作螺丝钉一样按标准制造。小城镇特色的形成是一个发展过程, 决非一朝一夕的事, 必须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各地应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 深入分析, 不断论证、升华, 寻找出一条适合自己城镇特色的路子。

参考文献:

[1] 祝华军.小城镇特色的形成与培养.小城镇建设,2000.9

[2] 顾坚.城市特色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岳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3

[3] 樊丙庚.塑造城镇特色,增加城镇知名度. 四川建筑,1995.5

[4] 袁中金,朱建达,李广斌,王 勇.我谈小城镇规划建设.城市规划,2002(4)

[5] 尹晓民.小城镇的特色及其塑造.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硕士论文

[6] 陈为邦.真实生活乃城镇特色之本.城市管理,2002.省略/html/16/2007123119403.html

近年来,随着大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数量出现急剧增长,大城市普遍面临交通极度拥挤、环境污染严重和土地资源紧缺的一系列问题。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一种高效快捷、安全舒适、环保节能的大容量公共客运工具,能有效缓解和改善这些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城市轨道交通改善道路通达性所引发的一系列外部效应,直接推动着沿线地产不同程度的价值增值,促进了城市轨道交通沿线的经济发展。因此,研究城市轨道交通对地产价值的影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城市轨道交通与地产价值的基本内涵

(一) 城市轨道交通的概念及交通特性

城市轨道交通是指一个城市或大都市圈范围内以胶轮轨道系统或钢轮钢轨系统为基础的公共交通体系,又称快速轨道交通,简称轨道交通,轻型轨道、地下铁路、有轨电车、高速磁悬浮列车和市郊铁路都属于城市轨道交通的范畴。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一种大容量的公共客运交通方式,具有以下交通特性: 第一,能有效缓解公共交通供需不平衡的紧张矛盾,方便居民出行;第二,有利于大城市改善环境、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交通系统;第三,有助于大城市科学合理调整空间布局结构,推动交通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交通资源的利用率。另外,城市轨道交通还具有高效快捷、安全舒适、环保节能的特征。

(二)地产价值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地产是土地财产的简称,指在一定的土地所有制关系下作为财产的土地,地产包含地面及其上下空间。根据土地利用性质的不同,可以将地产划分为工业地产、商业地产、住宅地产三大类。地产价值是指土地财产所具有的价值,包括土地价值和土地上附着物的价值,其货币表现是地产价格。地产价值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土地价值,土地价值是指土地在权属转移及其收益分配中的价值形式及其量化表现,土地价值是地产价值的核心部分;第二,土地上附着物的价值,即人类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是地产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交通因素,道路的通达性和交通的方便性影响着人们对地产需要的欲望和偏好,间接影响着地产价值;第四,区位因素,城市不同区位的地产具有不同的价值,靠近城市中心的地产一般具有较高的价值,城市边缘或郊区的地产价值相对较低。

二、城市轨道交通对沿线地产价值的影响机理

(一) 改善周边地产的可达性和交通便利程度

城市轨道交通最为直接的功能是改善了周边地产的能达性和交通便利程度。人的流动性是城市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人口之所以聚集于城市,主要是基于时间成本的考虑。另外,运输转移因素在地产价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城市轨道交通在客流量的运输转移中扮演着重大的作用。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尤其是轨道交通枢纽周边的价值因此大幅提升。以广州地铁1号线为例,其开通后沿线交通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仅开通前后,沿线地产就升值约1000元/平方米。

(二) 优化地产利用

由于轨道交通沿线的便利性,必然吸引价值最高的业态聚集在站点周边,而价值较低的业态将逐渐向外迁移。如此一来,商业和办公等设施更易向城市轨道交通沿线所辐射的范围聚集,住宅及工业将向稍远的区域外迁,这将极大的提高和优化城市轨道交通沿线的土地利用,使地产价值最大化。

(三) 提高地产的开发和利用强度

城市采用何种交通方式与城市当前的土地利用形态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城市主要交通方式的运输转移量越大,所形成的城市内聚力就越强,城市常常呈紧凑集中发展的形态。而城市轨道交通可以促进沿线土地的高密度开发与二次开发乃至三次开发。一般而言,站点200m半径以内为高强度开发,200m~500m为中高强度开发。

(四)拉开城市空间架构,使得城郊区域的地产价值提升

城市轨道交通能够缩短城市中心区与城郊的时间距离,有利于拉开城市空间架构,使得原本偏僻的城郊区域纳入到都市生活圈中,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行,为人们提供了快捷高效进入市中心区的交通工具,能有效分离工业区、商业区和住宅区。

(五)良好的轨道交通规划将大大提升地产价值

地产开发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不断挖掘土地的潜在价值,并将其最大化。轨道交通铺设将为区域创造新的价值点,良好的轨道交通规划则会提升陌生区域的地产价值。

三、城市轨道交通对沿线地产价值的影响具体路径

虽然城市轨道交通提供了公共的交通服务,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沿线范围内地产所有者将成为最主要的受益对象,沿线地产价值增值则将成为城市轨道交通最大的正外部性。根据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在最终的产权归属状态下,城市轨道交通所带来的正外部效应有70%以上被地产所有者占有。

(一) 城市轨道交通对整个沿线通道地产价值的影响

城市轨道交通将提高整个沿线通道地产的价值。在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和建设的初期,基于对未来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潜力和土地资源供不应求的心理预期,沿线土地价值将开始首轮增值;在城市轨道交通实行运行后,道路通达性的改善和提升,消费者为了追求交通的便捷,节约时间成本和减少摩擦成本(交通带来的拥挤、噪音、污染等),基于沿线地产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土地上新建附着物的价值将不断提升,商业用地、住宅用地的成本都将直接上升。另一方面,城市轨道交通“一线带活一片” 的廊道效应,大量的商业地产、住宅地产聚集在轨道交通沿线将形成密集的带状中心,鉴于此带状区域内的可达性更高,所以此处的地产价值将高于离轨道交通较远地区的同类地产价值。以深圳地铁1号线为例,在规划和建设初期,深圳大学站至罗湖站沿线的土地价值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直接上涨,在正式开通使用后,沿线商业地产和住宅地产的价值也有了很大幅度的上涨。

(二) 城市轨道交通对站点周边地产价值的影响

城市轨道交通的站点用地可直观划分为车站外用地与车站内部用地。车站内部的盈利性用地为乘客使用空间,包括非付费区和付费区,付费区包括站台、自动扶梯、导向牌等硬设施,其用地性质基本固定不变,对地产增值的影响有限;而非付费区是指乘客购票并正式进入车站前的活动区域,这里一般都有比较宽广的空间,可以设置银行、地下商场、餐饮、娱乐等商业设施。城市轨道交通所带来的巨大人流量会直接提高车站内商业地产的价值,具体表现为租金高,上涨空间大。城市轨道交通对站点周边地产价值的影响更大程度来自于车站外站点的地产,因为就某个车站而言,在理想状况下,愈靠近车站,竞争愈激烈,供需一旦失衡,地价就会随之上升,即随着与车站距离的增大,城市轨道交通给地产带来的增值效应将快速减弱,也就是说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的地产价值是由中心站点向周边站点递减的。以深圳地铁1号线的罗湖老街地铁站点为例,其站点内部有服饰卖场、餐饮卖场、奢侈品卖场,这些卖场的租金相对比较高;另一方面,老街站点附近的商业地产和住宅地产价值远高于离老街较远的其他站点。

四、结语

总之,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一种快捷高效、安全舒适、节能环保的大容量城市客运交通方式,通过改变道路的可达性、提高土地的开发与利用强度、拉开城市空间结构等方面引发的正外部性,必将推进沿线地产价值的大幅度增值,从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峰,吴奇兵.轨道交通对房地产增值的定量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6(3).

[2] 刘贵文,胡国桥.轨道交通对房价影响的范围及时间性研究[J].区域经济.2007(2).

[3]江永,叶霞飞,王治.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对沿线房地产价格的影响范围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7(2).

作者简介:

特色城镇范文第2篇

今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全国第一批特色小镇,花溪区青岩镇、六枝特区郎岱镇、仁怀市茅台镇、西秀区旧州镇、雷山县西江镇等5个小城镇入选,数量位居西部省份第二位。贵州入选的5个小镇,全部从全省100个示范小城镇中产生。

2012年,贵州省委、省政府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提出建设“5个100工程”重点发展平台,重点打造100个示范小城镇、100个城市综合体、100个产业园区、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区和100个旅游景区,作为全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进跨越”战略的重要载体。

2015年10月,国家批复同意贵州省设立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对贵州省探索山地特色城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贵州省以100个示范小城镇建设为抓手,积极探索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按照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原则,强力推进全省特色小城镇建设,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美,后发优势明显的特点,完善城镇功能和基础设施,吸纳大量农业人口就业,引导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初步形成了具有贵州特色的小城镇发展模式。贵州省积极构建美丽乡村、绿色小镇、山水城市、和谐社区的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蓝图,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特色小城镇发展新路。

近年来,贵州省小城镇发展水平显著提升,辐射带动作用明显。2015年,全省小城镇建成区面积10.88万公顷、镇区人口526万人,与2012年相比均增长了29%,占全省的比例分别提高到42%和30%,成为拉动全省发展的重要力量。人均道路面积10.9平方米,比2012年增加20%。城镇绿色发展渐成共识,示范小城镇全面推行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绿道慢行系统、城镇风貌整治等项目建设。

“十二五”期间,贵州省有136个镇列入全国重点镇,比2012年增加了75个,其中104个为示范小城镇;花溪区青岩镇等8个镇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0个镇列入中国特色旅游景观名镇,3个镇列入全国宜居小镇。426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数量位居全国第二。

特色城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中国特色 新型城镇化 发展进程 策略

一、中国城镇化的发展进程

城镇化与城市化的概念有共通之处,但是城镇化是城市化概念在中国的具体体现,城镇化概念更具有中国特色,更符合中国的国情。快速的城镇化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重要标志,中国已经进入快速城镇化发展时期。城镇化,主要是指人口、非农产业向城市集聚,以及城市文明、城市地域向乡村推进的过程。现代意义的城镇化起源于英国工业革命,伴随工业革命的进程,城镇化扩散到欧美大陆。二次大战后,广大发展中国家开始城镇化进程。2005年,联合国经社理事会人口部在其出版的《世界城镇化展望》中估计,2008年全世界有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世界由此迈人城市世纪。在国际上城镇化水平是以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作为城镇化的统计指标来衡量的。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均在70%以上,中等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一般在50%以上,落后的农业国通常不超过20%。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是否发达的重要标志。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城镇化占有重要地位。这不仅是因为它构建着区域发展的重要指标体系,而且更为引人瞩目的是作为现代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整合,城镇化将反映并影响着整个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进程,是社会现代化水平的标志。根据诺瑟姆提出的城镇化规律,我们将城镇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城镇化率30%以下的是初期的起步发展阶段,城镇化率30%~70%的是中期的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率到达70%以上的是后期的稳定发展阶段,如图1所示。

二、中国城镇化的发展特点

1949年后,中国曾经历了曲折的城镇化进程。直至1979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城镇化才步人正常的发展轨道。

1、城镇化速度快,半城镇化现象明显

1980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仅为19.39%,远落后于世界平均的城镇化水平。1990年,我国的城镇化率达到26.44%,2010年城镇化率上升到49.95%。二十年内中国城镇化率提高了23.5个百分点,年均增加一个百分点以上,城镇人口净增3.69亿。

2、城镇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

中国地域广大,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历来存在较大差异。1990年以来,沿海地区利用有利的区位条件和人文环境,率先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由于沿海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吸引了中西部地区的大量农村人口,使其城镇化速度大大加快,并导致城镇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比较显著。总的趋势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城镇化水平较高,中部地区居其次,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最低。如图2所示。

3、都市化现象已经显现,城市群成为国家经济的核心地区

在世界各国的城镇化进程中,一个普遍趋势是大城市发展速度更快。因为城市本身就是集聚经济的产物,而大城市的集聚经济效益更明显。中国是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有限的国家,在城镇化过程中更要充分发挥集聚经济的效益。中国的快速城镇化已导致大量大城市的出现,若建立都市区的界定标准,其人口规模可以更好地反映城市实际的人口规模。2000年,中国大陆已有,117个50万人以上的都市区,人口1.99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6.1%,如表1所示。

三、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城镇化是世界各国走向工业化、现代化过程的必然结果,城镇化是工业化的产物。城镇化又起了推动工业化、现代化的作用。城镇化与工业化有着内在的、本质的联系。一方面,工业化推动城镇化。工业化引发城镇化的进程。工业化的不同阶段还决定着城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另一方面,城镇化又保障和促进工业化。总之,城镇化是工业化过程中资源配置变化的必然产物,而城镇化又有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理想的城镇化模式是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步推进、协调发展。从城镇化的发展历史来看,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础,没有工业化就没有城镇化,同时,城镇化对工业化也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没有城镇化的发展,工业化的发展也会受到制约。钱纳里通过对世界上多个国家的研究,提出了常态发展状况下,城镇化与工业化的一般关系,即在一般情况下,城镇化率应大幅高于工业化率,而中国的城镇化率长期以来一直大大低于工业化率,尽管总体趋势是上升的,但二者的比值不仅仍然明显低于钱纳里总结出的“一般关系”,而且也大大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巴西、印度和俄罗斯等国家,如图3所示。

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互相促进,互相依赖,共同促进构成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中国新一轮产业结构转型将成为新时期促进城镇化进程的主要力量,没有工业化就没有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二者的互动机制如图4所示。

四、加快中国特色城镇化进程的策略

随着中国城镇化和经济发展进人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的城镇化和经济发展正面临着改变现有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走集约型城镇化道路的内在需要。在城镇化进程上,根据中国国情,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走集约型城镇化的模式,坚持以大城市为主导,大、中城市为主体,小城市和小城镇为基础、布局集中、城镇密集、用地节约的城镇化之路。

1、积极发挥政府的引领和调控作用,以加快城镇化进程

政府一方面作为国家的行政主体,另一方面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在加快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重要且独特。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领导指导、监察监督、管理和调控作用,走科学化发展道路,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引导城镇化进程的正确方向和合理速度,加速城镇化的进程。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中央政府提出的战略目标,也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政府责任。所以,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各级政府一方面要做好顶层设计,制定科学合理的城镇发展规划,引导城镇化发展的扎实有序推进。另一方面,政府要致力于各项制度建设,运用政策和法律法规,消除限制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加速城镇化的发展进程。

2、创新投融资体制,为城镇化建设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

投融资体制主要是指在城镇化建设中,经营和管理总体规划范围内的基本制度和方法,其主要包含投融资决策制度、投融资组织结构、投融资主体行为、投融资资金筹措和投融资监督体系等。城镇化建设中的投融资体制创新内容主要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城市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医疗卫生等社会公益事业及环境保护、绿化美化、供水、供电、天然气等市政公用事业领域。投融资制度的建立及投融资体制的改革是城镇化建设的内在需要,也是弥补财政资金不足的必要手段。在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方面,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学习和借鉴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和方法,整合各类资源和放大财政资金利用效益,创新理念,政府主导,规范运营模式,完善法人结构,强化监督管理,确保运行效果,为城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财力支持。

3、加快工业化中制造业及第三产业的进程,促进城镇化的发展

新型城镇化要建立在实体经济基础之上,需要产业发展来作为基本动力。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重要驱动力,要坚持以产业发展来驱动城镇化建设进程,形成产业发展与城镇化建设的良性互动发展。1975年,经济学家钱纳里和赛尔奎因在研究各个国家经济结构转变的趋势时,曾概括了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的一般变动模式,即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上升,工业化的演进导致产业结构的转变,从而带动了城镇化程度的提高,也就是说工业化与城镇化具有一致性。制造业的蓬勃发展为促进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带来了有利的因素,为提高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大力发展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具有意义。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受到世界瞩目,这是一个宏大而循序渐进的过程,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城镇化模式是推动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而城镇化是与国民经济和产业发展紧密相连的,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推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良性互动,才是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可持续动力,才能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

(注:本文属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132001《北京市低碳投融资模式与运作模拟研究》资助;北京市财政专项《专业建设―新专业建设―国际商务》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 卫志民、魏欣欣: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3(6).

[2] 谭杪萌、张修铖: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若干问题思考[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3(29).

[3] 宁越敏:中国城市化特点、问题及治理[J].南京社会科学,2012(10).

[4]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城市发展思考[J].福州师专学报,2002(8).

[5] 李京文: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城市经济,2008(1).

特色城镇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小城镇的规划建设不同于新农村的规划建设,更不同于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他既具有安静、休闲、宜居的特点,又有喧闹、繁华、现代的都市气息,所以,小城镇的规划建设更具可塑性。近年来,小城镇的建设如雨后春松笋般成长起来,但真正具有独特风格的却聊聊无几,很难从城镇特色上去识别这个镇与那个镇的区别。看来想要打造真正独具特色的小城镇,还真需费一些周折,下一番辛苦。

一、小城镇规划建设中为追求特色而出现的问题

一是一味追求整齐,统一而忽略了个性。在小城镇的规划建设中,这是很容易出现的问题。过去我们受尽了脏乱差的苦,现在新的规划建设尽量整齐划一,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这只是解决了最基本的问题,没有达到建设特色小城镇的高度要求。二是建筑风格的选择比较盲目。现在有些小城镇比较偏爱建设一些洋楼或者是欧式一条街,这不是本土文化,没有民族味、地方味。我们不是排斥外国建筑文化,只是我们的设计师一般都没有深入研究过外国式建筑,对于这些国外建筑风格的了解也只是停留在书本上,这样就很难从设计中体现这些建筑的精髓,只是表面的模仿。其实,中国建筑文化博大精深,各种建筑风格和流派很多,而且建筑的设计要综合考虑当地的人文历史、风俗民情、地域情况,不是简单套用任何一种建筑风格。三是对老旧建筑的保护力度不够。老旧建筑从外观上一般比较破败,但它是某种历史年代留下的建筑印记,我们对待他不能一拆了之。新建的建筑固然使人耳目一新,但老建筑更能使整座城市更有韵味,更具历史厚重感。

二、如何打造真正有特色的小城镇

一是着力打造部分精品以提高城市整体品味。特色小城镇的规划建设,不是将整座城镇建设的到处都是特色,也不是将整座城镇都建成一个特色,这样反而体现不出什么特色。特色的小城镇的规划建设追求的是亮点,而这个亮点也不需太多,但一定要是精品、独一无二,让人过目不忘,流连忘返。比如提到上海,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上海的东方明珠,外滩等等,上海的建筑多得数不清,人们能够说上来的也就几个,但是有这几个就足以让上海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特色城市。所以一个小城镇如果只因为几个亮点就可以被人们牢记,那么这个特色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就是成功的。二是注重打造建筑周围环境。建筑的造型与建筑周围的环境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实际的运用中,我们往往孤立的只看建筑的造型,而忽略整体效果。比如在天安门广场周围都建造百米高的高楼大厦,就体现不出天安门的雄伟壮丽了。所以建筑的造型再好,没有周围环境的衬托,凸显不出建筑的特色,同样,环境如何优美,没有了建筑的点缀,就缺少了人气。三是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过去人们对城市的印象就是工厂林立,烟囱冒着黑烟,各种车辆混杂在马路上,噪音严重,其实这些在现在看来都是严重的“城市病”,都是今后城镇建设规划中不能重蹈的覆辙。我们现在提倡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对城市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做长远、合理的规划。小城镇的用地不像大城市那样紧张,有条件打造更好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我们就要抓住这样的有利条件,把小城镇建设的更加宜居,休闲,空气清新,环境优美。

三、在规划建设中人的作用

特色城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特色城镇化;涪陵印象

一. 涪陵印象概念

涪陵印象是指在城镇化的道路上,坚持打造具有涪陵特色的城市景观,把建设生态城市和园林城市作为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自然景观、历史遗迹、地域民俗等个性特色,增强城镇文化内涵,将现代气息、山水特色与巴渝文化有机融合,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与服务体系,打造特色鲜明、独具风貌、富有魅力的新涪陵。

二. 打造涪陵印象的优势

(一)优越的区位条件:涪陵区是“一圈两翼”战略承东启西的重要节点,重庆大都市区和渝东北城镇群、渝东南城镇群对接的支点,历来有川东南门户之称,是乌江流域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区位优势突出。

(二)优良特色的自然环境:从生态资源来看,喀斯特自然地貌造就的奇山异水,沿乌江及流域资源片区,有乌江峡谷、天台峡谷、小田溪、武陵山、石夹沟等众多景区,自然风光奇秀,生态资源存量丰富。

(三)较雄厚的经济基础:涪陵全区水资源达9.3万千瓦,极具开发潜力;地方电网属全国最大的三大地方小电网之一。矿产资源品种多,储量大。农产品独具特色。涪陵榨菜和红心萝卜形成特色和规模。同时,涪陵是重庆市新兴工业基地,形成了食品、医药、化工、纺织、机械、有色金属、建材七大支柱产业,以3大园区为龙头的“326”的工业格局,2011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901.6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310.72亿元,工业基础的迅猛发展推动了涪陵经济快速发展。

(四)悠久的文化历史:自夏商以来的3500多年里,濮人、巴人和土、苗、汉族人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披荆斩棘,渔猎农耕,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濮人岩棺,巴人墓葬,汉墓唐碑,北宋诗人黄庭坚的渔翁遗迹,程朱理学发源地北岩寺,明清古城墙,名扬中外的水下碑林长江古代水文站白鹤梁,二路发源地罗云根据地等等,造就了涪陵灿烂珍贵的历史文化及革命遗迹 。

三. 打造涪陵印象的思路和建议

(一)科学规划打造涪陵印象指导作用:要完善和创新规划理念,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合理测定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经济发展和吸纳人口潜力,科学配置公共资源,围绕418战略目标,找准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将经济发展、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规划与区域发展总体规划进行有机衔接。

(二)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江南主城道路系统,加快李渡片区城市开发,迅速拉开城市骨架。改造渝涪高速李渡至长江一桥段,推进长江五桥、江南滨江路二期等项目,加快建设新区对外连接通道,积极谋划李渡滨江路,并延伸连接长寿区。打造新城区迎宾广场、城市森林公园、涞滩河等城市景观,打造一批反映涪陵特色文化的城市地标,升级改造城市绿化景观。全方位打造设施齐全、服务配套、生态优美、适宜居住的涪陵新区。

(二)调整产业结构壮大涪陵印象经济基础: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扩大本区域内特色产业,优化经济结构,发挥打造涪陵印象的经济支撑作用。主要按照涪陵 “一城四园”产业定位,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第三产业发展。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完善工业服务、商业、金融,配套物流、教育、文化等城市功能,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加快科技平台建设,发展绿色经济。

(三)优化城市空间,拓展涪陵印象前景:按照两江四岸一体、恢复自然生态、开敞城市空间、传承历史文化、彰显山水特色的理念,推进长江一桥、乌江一桥、长江三桥及江南、江北、江东三组团滨江路围合而成的滨江环湖地区景观建设。提升新旧城区连接道路景观,使之有机融合。江东片区尽快建成防护大堤,拉开路网格局,提速广场、公园、绿地建设,积极发展居住功能。江北片区重点加速北山新城开发,积极推动旅游项目建设。

(四)城市景观彰显涪陵印象魅力:重点打造滨江自然水体、城市滨江水区、城市山地区和自然山体区景观,精心规划、分段打造乌江画廊。江南片区结合旧城改造,继续开展主干道建筑外立面改造,高品质打造城市广场、公园、绿地精品。逐步恢复山脊线,形成太极森林公园—白鹤公园—堡子城公园等3条绿色廊道。完成江南CBD商圈综合整治、滨江路整治,提升城市品质。注重城市景观建设和标志性空间效果,加强节点夜景灯饰建设。

(五)特色乡镇凸显涪陵印象多样风情:白涛、清溪要围绕工业定位,大力实施园区建设,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合理布局商业网点,建设成为五万以上人口的工业小城市。新妙应抓住区位优势,抓住机场快速通道建设的机遇,依托白鹤工业集中区积极招商引资,打造工贸型小城市。龙潭马武等坪上地区乡镇应利用自然生态资源等优势,建设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同时,科学规划,留足土地攒足发展后劲,努力成为主城区及涪陵区2020年后拓展用地、战略后援地。珍溪应依托现有辣妹子等农产品龙头企业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设成为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蔺市重点发展古镇旅游,结合美心做大做强主题公园,做强新型节能建材。

(六)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结合:建好邱家大院等历史文化街区。 提档升级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重建歌舞团、川剧院,升级涪陵少年文化宫,引进文化企业集团兴办文化产业项目。加快白鹤梁古水文题刻和推进涪陵御锣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积极引进发挥大剧院功能,推进乌江画廊、周易园保护和深度开发,打造蔺市古镇,支持大顺、青羊等有条件的乡镇申报、升级历史文化名镇,抓好陈万宝庄园、李蔚如旧居等古民居保护。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