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服装毕业设计实训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作者简介]张富云(1974- ),女,河南开封人,开封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服装艺术设计、服装教育。(河南 开封 47500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3-0118-02
毕业设计是高职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进行实践活动,同时毕业设计环节也为学生顺利踏入社会,成为一个合格的服装技能型人才奠定了基础。因此,对毕业设计模式进行科学构建,充分利用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就业前的强化综合训练,搭建一个便于学生发挥艺术才能、企业找到所需栋梁的平台势在必行。
一、构建多元化毕业设计模式的必要性
(一)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环节相冲突,使毕业设计时间明显缩水
高职服装专业是三年制,按照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安排,毕业设计环节在第五学期开始,第六学期结束。看似用于毕业设计的时间非常充足,但是从第五学期开始,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的同时还面临着另一个重要的实训环节――毕业实习。大多数学生为了毕业后顺利就业,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毕业实习上,毕业实习的工作内容成了重心,毕业设计只能利用工作之余见缝插针地进行。由此,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不可避免地存在应付现象,作品质量低劣,无法达到检验专业学习水平的标准。
(二)传统的毕业设计选题单一,不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设计专长
传统的毕业设计模式中毕业设计主题由专业统一制定,每一年的设计主题重复率较高,缺乏创新性、时代性和真实性。无法进一步把握学生实际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桎梏了学生的设计专长,出现了毕业设计作品千人一面的现象。
(三)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多是学院派,缺乏企业实战经验,指导方法局限
目前承担毕业设计指导的教师全部来自于专业教师。一方面,由于教师之间存在教学经验、治学态度、实践技能等方面的差异,导致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队伍的素质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指导教师能力不足,难以胜任设计指导工作;另一方面,即使老师们都非常负责,也因长期从事课堂教学与实际服装市场设计相脱节,反映在指导学生时存在设计理念的滞后、使用设计素材的单一、设计工艺的局限等突出问题。
(四)毕业设计作品的形式过分追求艺术展示与舞台效果,不能与市场的需求相接轨,缺少商业价值
传统的毕业设计模式下产生的毕业设计作品大多属于前卫设计,宽大的廓型、烦琐的堆砌,学生们似乎走进了一个炫耀与卖弄的怪圈,简单追求视觉的刺激而忽视了服装原有的内涵。归根结底,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与市场实用价值的背道而驰。学生们只求通过夸张的艺术造型、炫目的舞台效果来征服大家的眼球,殊不知这样既轻视了服装商业价值的检验,又违背了毕业设计的初衷,因此这种局面的扭转刻不容缓。
二、构建多元化毕业设计模式的原则
高职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为重点,全力推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所以在构建多元化毕业设计模式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多样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建立开放、新型的多元化毕业设计模式,必须遵循多样性与灵活性的原则。对毕业设计的选题、指导教师的配备、方案的制订、作品的形式、实施的场所、动态监管体系等一系列涉及毕业设计相关的内容进行改革,体现多样与灵活。变专业统一指定设计主题为学生自主设计与学校安排相结合,变单纯完成毕业设计为完成设计作品与学生就业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应对服装领域中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和新问题,既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职业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
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和职业岗位竞争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是高职高专教育的中心任务。对于动手能力极强的服装专业,教学中的各项环节包括毕业设计模式都应围绕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进行设计与实施。
多元化的毕业设计模式更注重指导学生对于服装设计作品的领域、设计题目、形式的选择。通过对职业环境的模拟或让学生直接参与源于生产实际的真实题目,使学生通过毕业设计环节树立明确的职业意识,熟练掌握岗位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形成端正的职业态度,树立服装商品价值,从而达到快速提高综合职业能力,适应企业需要的培养目的。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毕业设计环节举足轻重,所以在多元化毕业设计模式中,带有创新性的毕业设计课题必不可少。创新性表现在学生进行作品设计与制作过程中创新思想、创新造型、创新材质、创新工艺等方面,许多学生通过创新的设计展现出熠熠生辉的设计才华,成为他们以后踏上设计师之旅的起点。因此,在毕业设计过程中, 努力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合作的毕业设计环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创新,指导教师对于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创新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帮助学生将创新进行总结和提升, 形成高质量的毕业设计作品。
(三)团队性与双赢性相结合的原则
多元化毕业设计模式中提倡参与设计环节的两个主体: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与毕业生可以形成一个团队,通过团队成员间的通力合作,圆满完成设计环节,达到双赢。这也是多元化毕业设计模式区别于传统毕业设计模式最突出的一点。
作为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团队可以有以下几种形式:老教师与新教师组合、设计教师与工艺教师组合、校内教师与兼职教师组合、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组合。老教师与新教师的组合可以在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中起到老教师对新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促使新教师积累工作经验,同时新教师在专业中所展示出来的新设计思想与对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也值得老教师进行借鉴。设计教师与工艺教师组合、校内教师与兼职教师组合充分体现了在专业领域中的优势互补。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组合,在解决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的同时,也解决了指导教师缺少和指导教师时间精力投入不足的问题。同时,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专业教师在企业技术人员合作的过程中,接触并学习到企业的新工艺、新设备、新成果,提升了业务水平。
学生的团队组合可以采用自由结合的形式,允许2~3名学生组成一个设计团队,根据专业特长承担不同的设计任务。团队毕业设计题目应具有综合性特点,能分解为不同的工作内容,保证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既要有独立完成的部分,又要通力合作。这样不仅充分发挥每个学生专长,又体现团队合作的丰硕成果,还为学生进入企业不同的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四)艺术性与商品性相结合的原则
构建多元化毕业设计模式要积极引导毕业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毕业设计过程充分认识到服装设计工作的内涵,加强对人性的理解,提高对服饰文化的分析和驾驭能力,剥掉设计作品中不切实际的光环,通过对市场的调研与沟通,将设计作品中艺术性与商品性完好地结合在一起,设计出真正具有时代特征、符合时代审美的艺术作品。所以,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要求学生们不能闭门造车,只盯在设计作品的形式美上,要让他们走向市场、收集设计资料与流行趋势,或以某个服装品牌新产品开发为切入点,了解产品的风格属性、消费对象的特点,通过在原有产品上增加或扩展新元素、新方法来展示自己的风格与想法,完成作品的设计和制作。
三、多元化毕业设计模式的构建途径
(一)对传统的毕业设计模式进行全面改革
传统的毕业设计模式遵循的程序是:指导教师下达毕业设计指导书―学生选题―制订毕业设计方案―学生完成。该模式在实施时存在两大弊端:一方面,毕业设计的选题是由指导教师单方面限定,并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社会的需求,所以学生在选题时只能遵照固有的范围,或盲目选题、或只选容易做的课题,这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精神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另一方面,在传统模式下,毕业设计题目一旦确定,每一个环节的设计过程,学生都要在指导教师的思维框架下进行,这种状态下,不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受到抑制,而且不利于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要对传统的毕业设计模式进行观念、内容和形式等各方面的创新和改革。
1.毕业设计选题的改革。打破毕业设计选题由专业统一制定的模式,采用以下两种途径对设计选题进行改革:(1)实战型毕业设计选题。根据学生的毕业实行岗位,倡导他们积极地采用实际工作中的服装产品设计项目作为毕业设计的选题,或者采用来自服装品牌的服装产品开发项目、以“真题假做”的形式进行毕业设计的选题。(2)自拟型毕业设计选题。启发并指导学生按照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兴趣自己确定毕业设计题目,写出设计方案,经审批后,进入毕业设计实质的研究开发阶段。
2.毕业设计指导方式的改革。这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途径进行:(1)双向选择形式。改变过去指定教师辅导指定学生的模式为教师、学生双向选择。学生根据对老师的研究领域的了解,结合自己的设计选题选择指导教师,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设计方案选择学生。双向选择有利于师生之间更好地沟通与契合,提高设计工作效率。(2)导师小组指导。改变以往“单一导师制”为“双导师制”,即由不同专业方向教师或校企双方组成导师双人组,参照实际设计过程中需要完成的任务,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的各自特点,因材施教,施以不同的指导。(3)采用多元化的毕业设计指导手段。除了利用传统的课堂辅导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校园局域网、QQ、E-mail等方式增加辅导的时间与内容,更加便捷地接受学生的咨询或接收学生传过来的设计图,提出修改意见并及时回复,事半功倍。
(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型毕业设计模式
由学校和企业合作,将企业生产中真实的设计项目作为毕业设计内容,充分利用企业中的资源开展毕业设计,既培养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又达到服务企业的目的。此模式在操作过程中要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1.准确选择合作企业。可以选择校外实训基地或校企合作单位作为合作对象。企业最好在行业内具有一定的规模和较大影响力,管理规范、制度健全,技术力量雄厚、设备精良,能够为学生的毕业设计提供必要的设备、场地资料等条件,并具有积极主动的合作意向。
2.明确毕业设计题目。毕业设计的题目应结合企业的生产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加以安排,由企业根据服装产品设计、生产流程提出毕业设计的具体要求,可以由几名学生共同完成一个设计项目,也可以让单个学生参与到某个部门承担部分工作内容。无论何种形式,都以挖掘学生的潜力,与今后的就业衔接为目标。
3.企业人员全程参与,形成校企合作设计指导运行机制。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为保障与企业的生产要求不脱节,合作单位要选派综合业务素质好的人员,联合校内专业教师,共同承担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为保证毕业设计高质量地完成,及时解决在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困难,学校和企业应成立专门协调小组,形成规范的运行机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毕业设计进行必要的调整或者改进指导方法,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三)结合高职院校技能大赛型毕业设计模式
近几年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的开展不仅促进了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也全面提高了高职学生对实际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拓宽了知识面,并加强了学生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综合职业素质。因此,把每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项目作为毕业设计也不失是一个好的选择。例如,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服装设计与工艺赛项分为两个,“服装设计”和“服装制版与工艺”赛项,每一个赛项都呈现出实践性、规范性、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等特点,具备非常全面的考核项目、技术要求、评分办法等系列内容。学校可以结合每个学生的专业特长,以分组的形式指导学生进行大赛型毕业设计。
学生们通过大赛项目的历练,不但完成了毕业设计环节,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实践的能力也得到提高。部分优秀作品还可以参加竞赛,获得奖项的学生,为即将面临的就业增添了竞争实力,同时也为学校挣得荣誉,提升专业社会知名度。
四、构建多元化毕业设计模式的保障体系
为了保障多元化毕业设计模式的顺利实施,必须对毕业设计环节进行规范管理,建立严密的保障体系,秉承“精心筹划、跟踪指导、全面监控、科学评价”的原则,全面提升毕业设计作品质量,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以下三点:(1)成立毕业设计领导小组,形成完善的组织结构,为毕业设计各环节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2)制定各项毕业设计管理制度,如审题制度、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工作规范、毕业设计作品进展报告手册、毕业设计报告册标准、毕业设计总结规范等内容,切实加强对毕业设计的监督管理。(3)建立科学的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形成学校、企业、行业、社会四方立体评价结构,制定科学、完整的评价指标、评价标准,严把作品质量关。
[参考文献]
[1]丁邦俊.高职院校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2]王功.浅谈高职毕业设计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职业时空,2010(12).
[3]徐颖秦,王焕然,潘丰.创新型毕业设计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4).
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实践教学,是指在一定教学环境下,教师有组织、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进行与专业实务相适应的、具有实践性、应用性的学习,从而传承实践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教学活动[1]。一般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创新实践、毕业实习、社会调查、综合实训和与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高校针织服装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要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学科专业特点,不断地调整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逐步增加实践教学比例,建立基础实践教学环节、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和综合实践教学环节的实践教学平台,形成有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等环节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构成一个由浅入深,由基础、专业到综合逐步递进的实践教学结构模式。高校针织服装设计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要以实验教学和上机训练为基础,以实习实训、课程设计为重点,以社会实践和课外科技活动为补充,与理论教学相互协调,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发挥重要作用。
2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的组织管理系统
2.1管理机构
针对实践教学的特点,在日常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实施校、部二级管理模式,教学管理重心在各个学部。高校针织服装设计课程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包括校领导管理小组、教务处、督导室、教育技术与资源设备管理办公室和学生处等。以教务处等为代表的校级管理部门宏观指导、质量管理,以评价为手段保证实践教学质量[2]。根据不同实践环节的特点,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通过对实践教学各环节进行指导、检查和管理等来规范实践教学的具体活动。
2.2组织成员
实验课程教师、实验技术员以及实习教师都是实践教学的参与者,在实践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是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特别是针对部分高校专职教师较少,双师型教师缺乏、兼职教师相对较多的特点,教师质量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例如:高校针织服装设计课程制定《专兼职教师管理规定》、《专兼职教师试讲记录》等系列管理文件。积极鼓励专职教师挂职锻炼,考取行业资格证书;各学部通过严格的面试、试讲,层层把关,聘请企事业优秀管理人员兼职实践教学一线岗位。学生是实践教学的主体,是实践教学质量提高的受益者。为了使学生的学习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处、学工委、学生自律委及实习单位等都应加大学生在实践教学各环节的监督管理。另外,学生也是教学质量管理系统中的重要因素,每学期学生的网上评教、学生信息员的教学反馈,都是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中重要的信息反馈渠道。教学管理人员是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及管理文件的制定者、执行者和服务者,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也是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保障。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贯彻到教学质量管理工作中,做到全力为学生、为教师、为教学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3]。
3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的基础保障系统
3.1基础设施
实验室、实验仪器、实习基地实验室、实验仪器、实习基地是实践教学的基本保障,如果没有这些基础设施,实践教学就是纸上谈兵。此外,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选择建设一批专业对口、社会口碑较好的企事业单位作为学生的校外实习基地,满足学生校外实习锻练的需求。
3.2实践教学文件
人才培养方案、实践、实训教学大纲、实践任务书和实践指导书等纲领性文件,是实践教学的基本依据。高校针织服装设计课程各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要通过市场调研,科学论证,并经实践不断检验才确定形成。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经学校教务处审批通过后,不得随意修改。若有改动,必须填写《教学计划调整申请表》,审批同意后方可执行。高校针织服装设计课程还需不断完善学期实践制度方案,实行《实习日志》和《实习鉴定表》等相关制度文件。
3.3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高校针织服装设计实践教学课程要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结合实践教学实际情况,在已有的理论教学规章制度的基础上相应地建立起配套的、行之有效的一系列实践教学管理规范和质量标准[4]。例如:《制定实践教学大纲和计划的要求》、《关于加强实践教学的指导意见》、《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校外实习基地管理办法》、《实习实训教学管理规定》和《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系列规章制度及标准,使实践教学活动有章可循,按章办事,使实践教学质量管理工作进一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
4实践教学质量管理过程的管理系统
4.1实践教学检查制度
教学准备检查:主要检查任课教师的实践教学计划、实验课程大纲、教学进度、实验指导书等各项教学文件是否齐全以及教案的准备情况。坚持听课检查:学期中实行校、部级领导干部、同行专家、教务人员、专业秘书等听课制度。各层次不同人员不定期或随时到实验室及实训室听课,及时了解和掌握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课程考核检查:实践课程考核以主观判断为主,质量标准也是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要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考核方法,根据实践教学类别和学科不同的特点,采取调研报告、实习报告、创意设计书、项目设计书和小组答辩等多种形式来考核学生的实践成效,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式。
4.2研究与调控制度
质量管理的目的不仅仅是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改进和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教务处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汇总收集各类真实有效的教学信息,通过统计、分析、总结和研究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方案,并且反馈给校领导或相关部门,以便于学校组织管理系统全面了解实践教学情况,及时调整和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中各项规章制度及措施,从而保证实践教学质量不断地提高[5]。
4.3信息反馈与评价制度
校内通过督导检查反馈,领导听课反馈,学生信息员反馈;学生评教、同行评教;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汇编督导和教务简报等多种形式,建立制度化、常态化的信息反馈渠道和反馈制度。使各项教学信息得到及时、准确和完整的反映,各项监督措施能够得到及时落实。校外通过对毕业生跟踪调查分析、实习单位反馈,听取用人单位、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对毕业生的评价。定期邀请他们参加座谈会,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加强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以满足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
4.4激励与奖惩制度
在实践教学中,要想使教师认真负责,学生积极参与,必须建立相应的激励与奖惩制度。教师的实践教学环节受到学生的好评,或带领学生参加实践竞赛获奖者,学校应该给予教师相应的奖励,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从事教学研究及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将教师年度考核评估结果与奖金、职称晋升、优秀教师评选、师德师风考核和学习培训资格等结合。学生认真对待实践教学环节,整个实践的过程表现突出或参加实践竞赛获奖者,也应受到相应的奖励。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表现突出者,可以将他们的成果拿出来展示以此来激励其他学生。相反,如果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应该按照《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条例》和《学生手册》相关处罚措施进行相应的惩罚。
5结语
(一)强化理论与实践在教学中的统一性
把握学生亲身实践进行参与,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和沟通,细心观察学生的实践表现力,善于发现他们的创造力与艺术亮点。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既要重视文化深层理论与艺术底蕴的培养,也要强调对社会实践与动手能力的锻炼。只有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才能实现学以致用,学得其所。进一步说,构建服装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原则应先行考察社会动向与市场需求,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及个性发展来逐步开展。笔者认为,服装,不仅是一种艺术的感觉,也是一种社会人文的体现。然而,要凸显这种感觉与情怀,就需要有合适的材料与技术手段来实现。在以往传统的服装教学中,教材偏重理论化。比如,学设计,就是画效果图;学理论,就是灌输服装发展进程;学手艺,就是做一件衣服,等等,课程之间没有衔接点。对此,服装专业教学发展至今已有不少革新进步。比如,做一件衣服,不仅要求学生自行设计款式,还要亲自挑选面料、辅料,针线、纽扣、衬里等一样不落。另外,制作过程的流程、结构、特点等都要如实载录,让学生反复实践,从中发掘自身潜能与优点,实现服装理论与工艺技术的统一。
(二)服装设计行业人才需求特点分析
服装设计行业的业务面广泛,故仅对其行业组成作略为概述。首先,有专门进行款式开发研究、版型设计的服装设计研发机构;有专做服装品牌公关推广和服装营销的服装营销机构;有负责辅料采购跟单、样衣制作、服装生产管理与设计的服装企业;有专门设计、生产和销售辅料的辅料行业;有进行卖场导购、服装展示、橱窗设计、陈列摆设等的服装卖场;有专做版型研究、制版推板的制版行业;还有各类服装设计类的专业院校及时尚设计类的服装培训机构。对于服装设计专业的人才需求,目前企业集中区域多分布在广东、浙江、江苏、福建、湖北、山东、辽宁等省份。其岗位需求主要集中在设计师、设计总监、女装或男装设计师、制版师、样板师、外贸人员、跟单员、销售员、导购店长、营销总监、市场总监、市场拓展、生产组长、车间主任、采购管等岗位。其中,对于服装设计师、制版师、陈列师的需求呼声最为高涨。
(三)明确服装行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服装设计专业归类于艺术设计学科,其涉足领域有艺术、工业技术等多个领域,研究面广,实际应用性也比较强。专业要求不仅对服装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能够熟练掌握,还要通晓服装结构、服装生产纸样、服装设计方法,以及成衣生产工艺、服装营销等手工技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具有生产管理、服装设计及营销等方面专业的、能够到服装企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服装生产技术与管理岗位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我国目前开办服装设计专业的院校所定位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以设计与艺术的结合为主,设计与技术、技术和管理为辅。据此,专业的人才需求可以划分为大众化需求与个性化需求。就业前景既覆盖了掌握流行元素、具有艺术触觉的服装设计师,也包括了洞察服装市场前景及产品开发与营销的服装营销人员等。
二、构建服装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策略
(一)建立开放型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服装设计专业教学实施的要求和目的,结合其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要求,专业实践要求和毕业设计要求等,都体现出亟需一套系统的、完整的教学体系来进行自上而下的调整与辅助。首先,针对初入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应设置专业讲授平台为学生全面综合的介绍服装设计专业的整体情况,培养专业基础素质。其次,在建立了一定的服装专业基础之上,应初步展开定位,明确专业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根据市场动态、人才需求,以及服装生产一线资讯等,制定合理的课程计划及教学目标。再有,联络当地服装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根据专业岗位安排学生进驻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岗位实践,将理论知识通过工作的开展得以磨练与提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校企合作组织的实践活动,还能够拓展学生对市场的观察能力,提升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产品设计表现力,以及通过积累经验来为创新意识的成长打好基础。需要注意的是,对毕业设计的安排,目前大多院校都是采用组建工作室的形式将学生以不同专业分别划拨到不同岗位,由专业教师统一组织安排,携手企业共同开发研究产品项目。这一项目的主要内容,通常是按照不同企业所主营的不同品牌与市场定位来分别对待。比如,按企业需求展开市场供需调查,根据调研报告设计新品款式、结构版型等;或根据企业提供的面料设计服装成品等。让学生将设计理念与市场高度融合,并接受市场的检验,从而实现能力有效地锻炼。
(二)整合产品与主题的同步设计
整合产品和设计主题,将其与社会亟需融入课程,以微观的视角培养学生的市场开发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市场意识等,最终实现设计作品的市场投入符合市场竞争要求。服装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就是以这类重视学的的产品设计贴合市场运作,通过层级相连的互动形式,再搭配市场调查、设计制版等各课程环节,实现学生全面综合素质与技能的提高。对于服装设计,并不仅是一张设计效果图就能完成整体设计,还需要设计者对整个工艺与材料相当的熟悉,以及对市场消费需求等的掌握,以确保其设计产品能够迎合市场“口味”。简单的说,服装设计如果只是停留在追求纸面效果,那只能称之为美术作品;只有将绘图通过制版与裁剪,才能够被赋予服装设计作品的名义。教学实践证明,围绕主题与产品设计的课程革新,教学重点突出且针对性较强,能够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对课程的热爱。而且,这种具有明确的专业导向特色课程,让学生有了更多将设计理念付诸动手实践的机会,完全符合服装设计对技能型、开放型及特色型人才的标准。
(三)创新意识的激发与培养
虽然现代信息化教学模式已在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中得到了普遍推广及应用,逐渐取代了传统常规的“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法。但是,完全依赖计算机技术的绘画技术与设计效果,始终有所局限。因为机器思维是既定的,是完全无法与人类的创造力、想象力、审美观相提并论的。要想培养服装设计专业复合型高级人才,打破传统,跳出局限便是第一步。服装设计涉及领域广阔,多门学科知识的相互交叉渗透,所以,教师应当以宏观视角出发,集服装设计、美学鉴赏、工艺制作、面料甄选等多方面教学,使得学生能够得到综合性的培养,符合不断更新变化的动态潮流。据目前市场服装行业的发展趋势来看,创新已然是大势所趋。对此,在教学实践中,应当充分考虑教学目的,首先是要贴合企业需求,为市场服务,从而加大在实践上的教学力度。其次,构建讲授、训练及自学一体的开放式教学模式。传统教学多为封闭式的单向讲授,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应有的互动交流;同时,学校与社会企业间的联系也较少,不利于学生更好的与社会相容。所以,基于这一特质,就要求教师应当具备前瞻式的教育眼光,避免课程与环境的拘束限定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国外服装设计行业流传着一句话“设计艺术的教育目的,并不只是培养设计人员,而是解放设计人员,挖掘与完善他们的聪慧与才能。”由此,教师作为施教者,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从实践中去挖掘新的素材,新的灵感。比如,当季流行色系、新型面料、各类时装会等,围绕这类资讯拓展,朝不同方向去构想各种可能性,在既有的结构与图案、饰品与服装款式中寻获灵感。另外,通过对采风考察、民俗风情、民族实物等的艺术吸取,开拓新的创作源泉,为创作作品增添新奇成分。
(四)实践技能的训练与强化
关键词:工作室;技能+创意;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3)11-0009-05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有其独特的教学规律,强调发散性形象思维,对学生自主性学习要求高,在注重学生技能培养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创意创业能力的培养,产学研一体化特征比较明显。提高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需要构建与之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服装设计、广告设计、动漫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多个专业探索与实践的经验,本文提出了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引,以“包豪斯”学院实践经验为基础,结合我国艺术专业教育的实际,探索以工作室为平台,以项目为载体,构建“技能+创意”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一、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艺术设计专业不仅仅对应文化创意产业,而且渗透于所有的产业之中。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包括总体策划、产品设计、原料采购、加工制造、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等七个环节,其中加工制造是整个产业链中最低端的部分,而产品设计居于产业链的中高端,艺术设计是产品设计的核心。依据产业行业进行分类,艺术设计包括服装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设计、室内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工艺品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动漫设计、展示设计……
近几年,房地产业的兴起,带动了建筑、环境规划、园林景观、绿化、室内装饰、家具、厨具、灯具、家纺等产业的迅速发展,艺术设计人才是支撑这些产业发展的关键。
在以汽车、电脑、电视、手机、数码相机等为代表工业产品中,外观设计成为产业的重要驱动力,以注重产业外观设计为重心而成功开发出iPhone和iPad两款产业的苹果公司,在近一两年引领世界电子产品的潮流,提升了艺术设计在工业产品设计中的地位。
以动漫影视和游戏为代表的动漫产业则是异军突起的一个新兴产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资金、人才培养、媒体准入及播放时间控制等,对推动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直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为平台,以中国进出口的商品交易会为品牌的系列会展活动,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另一个引擎,会展业的核心之一即是产品展示。
随着区域产业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在《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中,将文化创意产业列为优先发展的产业之一,广州市近年将文化创意产业列为战略新兴产业之一,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将呈稳步增长的趋势。
以广州地区为核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的前沿,产业转型升级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的迅猛发展需要大量的艺术设计人才作支撑,积极创新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基于工作室平台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状作为设计学起源和目前国际顶尖设计类大学的德国包豪斯学院,自世纪之初就创建了以设计制作工作室为核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包豪斯”模式教育理念体现在:强调艺术与技术的和谐统一,主张集体创作是设计的核心,力求学生作业与企业项目有机结合。这一理念在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得到不断的发展,被赋予新的内涵。
我国近年在以工作室为平台的艺术设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非常的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以下是几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模式:
浙江工业大学艺术学院孙以栋等构建了基于工作室制的“厚德健行,创新创业”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面向市场创业能力的培养;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宁绍强等从工作室的概念、功能与任务、设置、教师配置、教学组织、操作与管理等方面,探索了营造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实践环境的方法;广州番禺职业学院张来源提出了“技能+项目”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构想,通过合理选择项目设计教学内容,形成与工作任务相匹配的项目教学模块,借助“公司化”实训管理制度和运行方案,推进实训全真性、职业性、企业性的教学改革,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沈阳职业技术学院焦万鹏等提出了“系部+公司制”人才培养模式,推广“以组为建制,以实践工程项目为载体,以公司工作过程为平台”的教学模式;长沙民政职业学院的杨可妮提出重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工作室教学体系, 以真实项目为载体,将真实项目引入课堂,以工作室为单位,借鉴企业的管理流程,建立专业标准、课程体系标准、教学模式、师资标准,并以此进行课堂管理、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的教学体系。
以上研究,为以项目为载体,构建“技能+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的课题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但它们都将焦点集中到了“工作室制”本身,忽略了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成长过程。学生不可能一入校门就具备完成企业项目的能力,其创意创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建立在良好的技能基础之上。
三、基于工作室平台,以企业项目为载体,构建“技能+创意”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企事业单位培养具有先进的设计理念,扎实的设计知识与技能,良好的设计创意,并能付诸实施的综合能力强的专业设计人才。国内外大量的教学探索与实践证明,基于工作室平台,将项目引入教学是提高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模式。
1.构建“技能+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依据
基于工作室平台,以项目为载体,构建“技能+创意”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基于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创建的“建构主义”理论和国际顶尖设计类大学的德国包豪斯学院的教学实践。
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观主要有以下三点思想:①科学学习不是从零开始,而是基于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建构;②科学学习不是接受现成的知识信息,而是基于原有经验的概念转变;③科学学习既是个体建构过程,也是社会建构过程。通俗来讲,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认为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注重经验的积累,重视情景体验式和互动协作的教学模式。德国包豪斯学院的办学理念是:①强调艺术与技术的和谐统一;②主张集体创作是设计的核心;③力求学生作业与企业项目进行有机结合。
・教师工作室建设・1基于工作室平台,以项目为载体,构建“技能+创意”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2.学生职业能力成长规律
学生刚入校门时并不具备完成企业项目的能力,企业的真实项目往往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设计标准要求高,产品制作要求一次成型,讲究成本核算。及时地按企业要求完成真实项目,对于专业技能较低的大多数学生来说存在很大的困难。
学生的设计知识与技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创意创业能力培养应建立在良好的技能基础之上。只有通过模拟或仿真项目的反复训练,学生取得较强的专业技能之后,才能充分利用工作室平台,高效率、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企业真实项目,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
我们认为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可分为三个阶段:专业基础课程群的模拟项目教学,专业课程群的仿真项目教学,专业核心和综合能力训练课程群的真实项目实习教学。在第一个阶段主要完成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将模拟项目、比赛项目渗透到专业基础课,完成基础课为专业课搭桥的实践性教学任务;在第二阶段主要完成专业综合技能训练,将仿真项目和部分难度较低的真实项目引入专业实践课,通过“单项训练――专项训练――综合训练”渐进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从设计定位、构思、设计及表现的全流程职业综合技能;在第三个阶段主要是着力提高创意创业能力,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专业核心课程、专业综合实践课程,由企业和学校双方共同完成综合训练教学任务,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岗位的综合职业素养。
学生三个阶段的能力训练都可以通过工作室这一平台实现,但介于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中师资、场地和设备等资源有限与大规模教育相矛盾的现实,第一、二阶段的技能训练最好主要集中在模拟企业的生产流程和环境而建成的大规模的实训中心完成,前两阶段少部分技能训练和第三阶段的创意创业能力培养在工作室平台中完成,可以实现以最低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效益的目的。
3.“技能+创意”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基于工作室平台,以企业项目为载体,构建“技能+创意”的人培养模式的内涵包括二个层面:第一层面,模拟企业生产流程和环境,建设一批大规模仿真实训中心,配置相应的工作室,将模拟项目和仿真项目引入课程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第二个层面,与品牌企业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配置一批创意设计工作室,将企业项目引入专业教学,以工作室为平台组建由企业专家、教师与学生共同组成项目开发团队,完成企业项目的产品开发和教学任务,在加强专业技能训练的基础上,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意创业综合能力。
四、“技能+创意”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我院艺术设计类专业在多年的人才培养实践中,不断积累,探索出一条适应于艺术设计专业的道路,总结提炼出“技能+创意”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的探索与实践过程如下:
1.“技能+创意”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根据艺术设计职业教育规律,基于工作室平台,“技能+创意”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主要包括专业人才培养专项调研,课程体系的构建,专业教学团队的建立与培养,实训场所及工作室的建设,模拟、仿真和企业真实项目在教学中的应用实践、递进式能力训练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等环节。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通过组织专题研讨会、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与企业专家、兄弟院校专家和毕业生进行交流与沟通,了解产业经济发展变化及岗位能力需求的变化,深刻分析目前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2)按照专业和专业方向,根据岗位能力需求及发展趋势,优化原有的课程体系或者按照“模块化、递进式、重素养、强实践、双证书”原则重构课程体系,重点构建 “以专业技能为基础,以创意创业综合能力为特色”的递进式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基础模块】:专业素描、设计色彩、构成、图案设计、专业表现技法、设计基础;
【专业核心模块】:材料及应用、专题设计、后期制作、项目管理;
【专业拓展模块】:计算机辅助设计、摄影、展示、品牌策划、营销;
【综合实践模块】:认知实习、市场调查(专业考察)、写生、材料应用实训、专题设计实训、制作实训、专业采风、毕业综合实践(半年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与论文)以上的课程体系是各类设计岗位具有的共同能力及对应的通用课程体系,不同的行业对专业能力的要求还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对应的课程体系也有所不同,或存在不同的侧重点。
如现代服装业强调服装工艺、服装品牌策划、服装营销、服装展示等方面的能力;广告业强调创意和项目策划能力;环境规划强调总体规划、园林、绿化设计能力;室内装饰业强调灯光与照明、家具与厨具设计能力;影视动漫业强调原画创作、剧本创作、音乐运用、三维建模、后期合成与制作等能力,动漫游戏业强调程序设计、游戏关卡设计、多音频与视频等多媒体设计、运动规律等方面的能力,因此,各专业方向对应的专业核心课程将有所变化。
(3)通过从企业引进高水平的一线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有计划派专业教师进行专业能力进修和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等措施,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教学团队,通过纵横向项目研究和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等途径,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提高教学团队的实战能力。
(4)依据课程体系,模拟企业生产流程和真实工作环境,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模拟或仿真,同时满足集中讲授、分组讨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需要的专业实训室,根据课程需要配置相应的基础训练工作室;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按照设计方向建立以培养学生创意创业综合能力的工作室,如图1。
图1专业配套创意设计工作室配置图 (5)将模拟、仿真和企业真实项目引入课程教学,按照竞赛和职业资格能力要求,建立课程标准,组织开发校本教材,调整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建立“项目―任务”的课程内容体系,并根据内容选择多媒体讲授、案例分析、情景体验、分组讨论等相应的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
(6)根据课程特点按类别分阶段组织专业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和创意创业综合能力训练。
第一阶段,以模拟项目和竞赛项目作为教学内容,在专业实训室或工作室平台上,组建专业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小组,按照“市场调研(采风、考察)――示范教学――创意构思――分组讨论――项目设计――互动交流――完成设计――作品展示――教学评价”的教学流程组织课程教学活动,实现以项目为主线的专业技能训练目的。
第二阶段,将仿真项目作为教学内容,借助生产性实训基地,按照“市场调研――示范教学――创意构思――分组讨论――项目设计――互动交流――产品设计――产品制作――产品展示――教学评价”的教学流程组织课程教学活动,达到以仿真项目培养学生从设计定位、构思、设计及表现的全流程职业综合技能的目的。
第三阶段,以企业真实项目为教学内容,借助创意创业工作室平台,组建企业、专业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产品研发小组,按照“市场调研――创意构思――分组讨论――项目设计――互动交流――产品设计――产品制作――产品营销”的教学流程组织课程教学活动,达到以真实项目开发培养学生创意创业综合能力的目的。
(7)建立注重过程考核和由企业、教师、学生、市场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教学评价机制。学生学习过程中,每一步教学活动很重要,团队合作、集体精神更加重要,在完成企业真实项目时,最终的产品能否得到市场的承认与肯定,将是教学效果的最好评价,因此,建立由市场检验的教学考核评价机制,是人才培养模式中很重要的一环。
2.“技能+创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工作取得的成果
学院在服装设计、广告设计与制作、环境艺术设计、动漫设计与制作等专业领域,从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建构、工作室的配置、项目的引进与切入、教学团队的构建、教学活动的开展、专业技能的训练、创意创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到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服装设计专业建有工作室6个,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有工作室2个,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建有工作室2个,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建有工作室4个。
以工作室为平台,教师学生团队获得市级及以上的课题研究6项,其中,国家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项,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项,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3项,与企业横向合作课题30多项。公开30多篇,公开出版教材20多部。
教师指导学生参加技能竞赛获奖100多项,其中包括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学生作品荣获2009年全国大学生原创动画大赛铜奖(国家级),2012年届中国大学生绿色游戏动漫设计大赛3D游戏三等奖,2013年中国大学生绿色游戏动漫策划一等奖,2011广东省第21届“高校杯”软件设计大赛动漫作品类二等奖,在2011年、2012年、2013年广州市属高职院校动漫设计与技能大赛10多个一等奖。 服装设计专业学生获得2009年广东省大学生时装设计银奖;艺术设计(影视动画)专业学生获得2011年、2012年、2013年广州市属高职院校动漫设计与制作影视动画作品5个一等奖。广告设计工作室的教师与学生合作创作的陶艺、广告、插画、装帧、包装作品在全国多个专业赛事中获得20多个奖项。如教师陶艺作品第二届中国西部陶艺精品年度展二等奖,“传承与创新―工艺美术作品展”金奖;学生设计作品获“广东之星设计-印艺大奖赛” 装帧类一等奖,“中南星奖”(学生组)装帧类二等奖,“创意中国-第五届全国设计艺术大奖赛”一等奖,“中国包装创意设计大赛”(学生组)设计类二等奖。环境设计工作室教师和学生合作创作的设计素描作品《流淌》 获得世界艺术家联合总会、中国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世界华人艺术家协会、世界华人艺术精品大展组委会等联合举办的“世界华人艺术精品大展”金奖,并荣获“金紫荆艺术奖”;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第六届中国环艺设计学奖”荣获居住空间工程方案“优秀奖”。
各工作室承接了企业项目30多项,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服装设计专业为承牌设计制作香云纱100多款,为标奇牛仔开发产品200多款,为婴适康童装开发产品300多款;广告设计专业为广州手表厂的第十六届亚运会纪念手表外观设计项目,设计的多款手表畅销于欧美市场,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环境设计工作室:与广州尚逸装饰设计有限公司合作,创作了保利房中环广场、沈阳保利十二橡树庄园、北京宋庄美术馆、保利广场金沙洲等10多个项目的环境与室内装饰设计方案,获得用户的采用,并投入实施。
3.展望
“技能+创意”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获得广州市政府、教育局、财政局的大力支持,不仅在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中获得立项,并在市教育局主持的国家教育体制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中获得立项,2012年市财政已经批准1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10个工作室的建设,为进一步探索“技能+创意”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力保障。
为了规范工作室建设,有效利用工作室这一平台,加强校深度合作,学院在总结以往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工作室的建设与管理新思路,要求每个工作室每年必须完成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专题调研并撰写详细的专题调研报告,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组建企业专家、教师、学生共同组成的教学研发团队,承担企业项目或纵向研究课题,将项目内容与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此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丰富办学成果。
五、结论
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有着与其它学科专业不同的特点,特别重视学生的实战能力训练和创意能力的培养,强调艺术与技术的和谐统一,主张集体创作是设计的核心,要求学生对市场具有很强敏感性,只有通过工作室这一平台,将模拟项目、仿真项目和企业真实项目,分阶段循序渐进地引入教学环节,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达到一定基础上,充分利用创意工作室平台,以企业项目为载体,力求让学生作业与企业真实项目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意创业能力,不断完善“技能+创意”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孙以栋.厚德健行,创新创业――基于工作室制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J].装饰,2009(1).
[2]宁绍强,穆荣兵.从包豪斯的“作坊”到今天的“工作室”――设计艺术人才培养的实践环境营造探讨[J].艺术教育,2010(3).
[3]张来源.“技能+项目”教学模式培养高职艺术设计人才的思考[J].艺术评论,2007(9).
关键词:开放式;计算机实验;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2-5403-02
Research o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omputer Experiment Open Teaching Model
YANG Bao-hua ,SHI Shuo, YANG Tao
(School of Information and Computer,Anhui Agriculture University, Hefei 230036,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further investigate the non-computer professional computer experiments open teaching system reform 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a practice point,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open construction of experimental cont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key details and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ased perspective, proposed to build th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verse, multi-combination, multi-level approach computer experiments open new system aims at cultivating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Key words: open;computer experiments;teaching model
目前,国内高等院校经过多年的教育改革和发展,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教改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构建了不同的教学方案[1-3],按照专业设置了计算机课程体系[4-5],其中计算机实验是计算机课程的重要部分,针对高等农业院校,以安徽农业大学为实践重点,在已有的研究基础和现有的实验条件下,建立开放式计算机实验教学模式[6-7],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分阶段、分重点进行实践,逐步完善统一实验教学规范,并纳入安徽省质量工程体系监督和管理,以保障和提高计算机实验教学的创新,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1计算机实验开放式教学模式
1.1多元化的培养平台及体系
1)构建开放式实验教学平台:实验室开放是开放式实验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并已经成为实验教学改革和当前实验室管理的基本要求。实验室开放的内涵和形式是多元、多层次的,通过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让他们体验计算机实验的快乐,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和学习个性化的教育教学理念,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多种途径的计算机开放式实验:计算机开放式实验不仅包括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而且还包括毕业设计课题、大学生创新基金、各种设计大赛以及其他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这些都是开放实验室的方式和途经。计算机实验中心采用“提前预约、门禁派位、电源控制、实验日志”软硬件一体化自动管理系统和基于网络的多重开放指导模式。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立了网络化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信息平台,具有丰富的网络实验教学资源,实现网上辅助教学及智能化管理。2011年上半年,10级食品科学和食品安全专业开设的《Visual Basic程序设计》实验课程中已经运用了“基于Web的开放式实验教学平台”,该系统在实验课程中测试、更新及应用,并获得了校级教学成果三等奖。
3)多元化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开放式实验教学是强化基础,突出应用,培养创新。我校实验中心紧密结合我校“农业”高校的特点,以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人才为目标,在使学生经历计算机基础类实验和应用类实验训练及考核通过之后,开设面向全校性的计算机语言类实验课程、应用型实验课程及开发性实验课程,在基本的计算机实验技能和综合创新能力培养之间架设了一个过渡桥梁,探索并实践了一个“计算机设计选修课与数字农业中心实验室联动”和“集中实训与分散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通过理论与实践、基础实验与农业实际,把学生的基本技能与创新能力结合在一起,实现计算机与农业专业人才的通识教育与精英式教育的有机融合。
2.2多层次的实验课程体系
开放式实验课程体系建设包括基于开放模式的多层次实验课程体系及多元化创新实验课程体系,面向实际应用,以需求为导向,培养农业领域的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计算机实验课程体系分为三个层次,为不同专业的多模式计算机教育提供选择的空间,形成一个贴近专业应用需求、分类指导的农类院校的计算机教学新模式。
1)大公共课程实验:基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普及和基本的信息素养,培养大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生存和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主要涉及计算机操作的基础性和通用性的知识、技能和应用,是信息化社会中本科生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2)小公共课程实验:在课程设置方面针对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如对农学、林学、园艺等专业开设《Excel农业统计》,对服装设计专业加强图形、图像处理及动画制作的教学,对管理专业介绍信息管理系统等。为某些大农类专业的共同需要而设置,多专业均可选学。深度上超过大公共课中的相应模块,我校已开设《Photoshop平面设计》、《网页制作技术》、《SQL数据库应用技术》,拟开设《Access数据库基础》、《3DMax设计》、《AutoCAD计算机辅助设计》,这些课程的开设主要以学生、老师互动的方式为主,并在实验室中完成授课,以计算机实验为主,摒弃传统的教室上课的方式。
3)系统开发课程实验:基于大学生创新基金及其他实训的要求,开设计算机程序设计《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及系统开发》、《Visual Basic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等语言设计课程,为日后开发领域小型系统所必修,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设计能力,开发系统的基本能力。
2.3开放式实验教学的“三结合”
1)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将实验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开放实验室,采用自选与统排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开放我校计算机基础示范中心的实验室,开发和运用实验提前预约、门禁派位系统,保证学生完成基本实验的巩固训练、提高验证性实验及综合性实验。
2)实验教学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在实验课题的设计上,除了注重对学生进行基本操作能力培养的同时,更要注重加强其综合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文献查阅、社会调查、实验设计等组织形式,鼓励学生设计实验,为学生提供完成实验探索的条件。2012年上半年我校2011级烟草专业开设的《Excel农业统计》实验课程中,鼓励学生通过知网期刊检索系统检索相关论文,查找专业数据,利用Excel统计功能进行烟叶化学成分分析,通过对烟叶化学成分的方差分析和假设检验,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解计算机实验的重要性,更深层次的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
3)实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以科研为背景,教师在设计实验课题过程中,将科研课题的分支问题作为实验课题,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使学生早期介入科研实验,尤其是安徽农业大学每年都开展大学生创新基金活动,就是开放式实验计划,鼓励学院交叉、学科交叉和年级交叉,旨在建立以课题为先导的教学模式,促进大学生在本科阶段得到科学研究的前期训练,并且我校每年立项的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中70%左右和计算机相关。
2.4开放式实验的多方式考核方法
1)机考:上机考核是检验学生实验课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仅仅靠一次上机操作考试,是不能检验学生实验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提高情况的。必须对考试方式进行改革。注重学生实验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的检查,突出自主动手、自主设计、自主归纳等能力。
2)设计作品:采取实际操作设计和创新设计作品相结合形式,通过作品评价、现场答辩、提交实验报告或案例分析报告的形式,该方式是保证开放式实验教学效果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2012年上半年已经开展的《Photoshop平面设计》课程的实验考核方式就是按照不同要求完成作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3)实训报告: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和计算机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开展校内实训,提交实训报告,在实训中互相学习和进步。2012年上半年在对2011级农学专业开展的《Excel农业统计》课程中增加了实训内容,把常规统计软件与农学专业知识结合,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不仅增长了Excel统计知识,而且体会到专业知识的交叉性。
3结束语
该文基于安徽省质量工程“高等农业院校计算机实验开放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深入探讨了计算机实验开放式教学体系改革的内容建设及关键的实施细节问题,并从农业院校基础的角度,提出构建特色鲜明的“多元化、多结合、多层次、多方式”的计算机实验的开放式新体系,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分层次能力培养为目标,具备农业特色的、面向专业应用的,实现专业知识与计算机的交叉与融合,强化基础,突出应用,培养创新。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农业院校的计算机实验模式还在不断改革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夏其表,尹建新,易晓梅,等.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分类教学的研究[J].计算机教育, 2009(24): 78-80,89.
[2]寸仙娥,蔡润芹,普玉凤.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与研究[J].计算机教育, 2009(24):13-15.
[3]张莉.构建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创新精品课程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0(6):75-77.
[4]樊明智.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0(1):90-92.
[5]金蓉,庄红,黄德生.面向能力培养的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1) 145-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