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瑶族舞蹈

瑶族舞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瑶族舞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瑶族舞蹈

瑶族舞蹈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传统舞蹈 瑶族 传承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2-0022-02

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据史料记载,其发源地是在黄河、长江中下游及淮河中上游一带,而后经过长期的南迁,如今大量居住在湖南、广东、广西等地,形成了大分散、小聚集的居住格局。瑶族人民从远古一直不断地迁徙,生生不息,繁衍至今,是人类文明的见证者和推动者,这个民族蕴含着人类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瑶族传统舞蹈属于民间舞,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以人体为表演中介的动态艺术,它不受语言文字的局限,可以沟通感情,使舞者和观众心灵共振;可以积淀古代文化,传承民族审美心理,通过舞蹈者的表演汇入时代精神,孕育新的创造,而使之富有生命力。”可见,瑶族传统舞蹈也是瑶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瑶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瑶族传统舞蹈也到了濒危状态。如何继续传承瑶族传统舞蹈,将是所有文艺工作者最紧迫、最重要的历史使命。

一 传承瑶族传统舞蹈的意义

1.瑶族传统舞蹈在广西贺州的分布情况

瑶族的支系非常多,而且分布广,各个支系各个地区的舞蹈都各不相同。在广西贺州,只要是信奉盘王的瑶族支系都有“盘王舞”,主要流传在贺州市部分地区及贺州管辖的富川瑶族自治县。舞蹈一般是在瑶族人民“还盘王愿”仪式中出现,其功能主要为娱乐神灵、保佑家畜平安、五谷丰登等。“盘王舞”包括:做屋长鼓舞、铜铃舞、上元棍舞、打铁舞、约标舞等舞蹈。在富川瑶族自治县的大井村、虎马岭村为平地瑶支系,主要流传着芦笙长鼓舞,舞蹈共有七套动作,分别是“头拜上四拜”“竹鸡扒泥”“美女双双”“坐边七”“座堂七”“堂堂上”“五脚尖”;而在钟山县两安瑶族乡的瑶族主要有“春堂舞”“猪头舞”“仙女出堂”“跳头堂”“羊角长鼓舞”等;还有“单人还愿长鼓舞”“赶羊做鼓长鼓舞”等舞蹈主要分布在贺州市各瑶族地区。

2.生产劳作、节庆、祭祀中的瑶族传统舞蹈

人类在远古时期,劳作知识的传播、相聚愉悦的节庆、求拜神灵的祭祀等活动都要有舞蹈。瑶族先民由于长期不断的迁徙,世世代代过着游耕的生活,舞蹈大都是直接反映生产劳作的生活题材,从流传至今的舞蹈中还能看到瑶族先民辛勤的劳作场景,此类舞蹈蕴含着几千年以来瑶族的文化内涵,极具民族性和历史性,可称得上是瑶族历史的“活化石”。瑶族的节庆活动特别多,大大小小的节庆数不胜数,除前面提到的盘王节以外,还有春节、祝著节、社王节、六月六、耍望节等,这些节庆在瑶族中属于大节。除了大节以外,瑶族还有非常多的小节,瑶民几乎是月月过小节,这应该与他们的“大分散、小聚居”的居住格局有很大关系。由于瑶民居住得较为分散,节庆成为他们沟通、交流情感的一种方式,瑶族人利用举行节庆的日子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在娱乐中交流生产生活的经验,增进彼此间的感情。舞蹈也是瑶族节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瑶族的比较特别,他们信奉多神和崇拜祖先。瑶族先民长期生活在大山中,认为自然现象中的风雨雷电是由神灵控制的,他们对此产生了崇拜心理,认为万物皆有神灵,认为生产生活中所有事物都是由“神”“鬼”主宰。进入深山打猎前要先拜祭山神,劳作耕地时要祭拜五谷神,遇到病痛时要请求祖先庇佑消除疼痛。这些祭祀活动都会有舞蹈贯穿当中,并且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生产劳作、节庆、祭祀活动中的瑶族舞蹈与瑶族先民一起迁徙,在历史的长河中传承发展,这些舞蹈传递着瑶族人民的思想信仰与文明,这些舞蹈为我们深入了解瑶族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对在不同领域中研究瑶族文化也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二 瑶族传统舞蹈的保护现状及教育传承情况

1.瑶族传统舞蹈的保护现状

瑶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的一员,它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国家大力支持和倡导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下,贺州市人民政府做了很大的努力,贺州瑶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如:成功申报并公示了12项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瑶族盘王节”“瑶族芦笙长鼓舞”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会跳瑶族传统舞蹈,精通瑶族传统技艺的民间艺人,也陆续被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虽然这些措施为保护瑶族传统舞蹈做了很大的贡献,但是随着瑶族生活环境的变化,瑶族传统舞蹈的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主要表现在外来文化的冲击,瑶族人民的民族思想、风俗习惯逐渐淡化,传统的节庆、祭祀活动越来越少;年轻人对传统技艺不感兴趣,学习者不多,老艺人的相继去世,导致会跳瑶族传统舞蹈的民间艺人越来越少。

2.瑶族传统舞蹈的教育传承情况

笔者通过走访发现,广西贺州瑶族传统舞蹈的教育传承主要有两种方式:(1)家族的教育传承,如:贺州市贺街镇

联东村瑶民李××,瑶族师公(法名:法贵),62岁,会跳瑶族传统舞蹈。李××的爷爷是一名师公,其主要在爷爷的引导下开始学习瑶族的传统技艺,其后还主动跟随其他师傅学习。爷爷去世后,家族中只有他一人是师公,为将这门传统才艺传承下去,现已经开始传授给自己的儿子,并准备以后还要传给孙子。(2)通过学校进行传承,如:贺州学院艺术学院舞蹈学专业开设了一门“广西民间舞代表性舞蹈”,这门课程为舞蹈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课程内容主要以广西贺州当地的瑶族舞蹈为主,并邀请贺州当地瑶族舞蹈方面的专家来授课。贺州市还在富川瑶族自治县新华初中建立“瑶族长鼓舞”传承保护基地,在当地文化馆的配合下,学校邀请长鼓舞艺人进校担任舞蹈老师,教学生学习长鼓舞,学校晨练的内容就是练习瑶族长鼓舞,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晨练方式,同时也很好地巩固了长鼓舞的学习内容。贺州市第一实验小学还邀请了贺州瑶族舞蹈专家,采集瑶族传统舞蹈中的动作元素,创作了一套“盘王操”,作为学生的课间操。

但是,由于瑶山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瑶族青年逐渐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失去了兴趣。家庭教育的传承方式变得乏力,没办法让瑶族传统舞蹈得到正常的发展和传播。虽然一些学校也致力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但是迫于升学的压力、经济的压力等情况,其传承效果并不理想。

三 传承瑶族传统舞蹈的对策

1.从青少年人群中培养

青少年是国家的接班人,是一支新生力量,他们有着旺盛的精力和求学的欲望,要让他们认识到保护国家宝贵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使他们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生力军。要给现在的青少年制造有利的学习环境,将传承瑶族传统舞蹈的思想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孩子们身上。具体方式如下:(1)从感知开始,带青少年下乡体验生活,参与瑶族节庆、祭祀活动,感受瑶族的民族风情,欣赏瑶族老艺人表演舞蹈。(2)在活动课中安排他们学习瑶族传统舞蹈,学习过程要从简单易学的动作学起,先培养孩子们的舞蹈感觉,让他们有了学习的成就感后再加深学习。

2.加大学校教育的传承力度

虽然贺州市已开始在学校中传承瑶族传统舞蹈,但辐射的面还不够广,力度还远远不足。“课程是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是一定的文化精神的载体,对学生产生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人类学认为,学校课程是文化中筛选出来的精品,被列入课程的文化就有可能被传承、发展,是教育文化功能的具体化。”因此需要聚集贺州的文化部门、教育部门的力量,一起编制瑶族传统舞蹈的校本教材,力争把瑶族传统舞蹈纳入学校教育的课程中,大力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

3.利用网络平台传承

网络是现代人学习、掌握信息、搜集资料的重要途径,瑶族传统舞蹈的传承也可以利用网络这一平台来实现。我们可以先把瑶族艺人们表演的舞蹈摄录好,通过后期制作成纪录片和教学视频等,再将制作好的视频文件上传到网络数据库中,实现资源共享。这种传播方式不但节省资源,其辐射面也广,能让更多的人欣赏、学习瑶族独特的舞蹈表演,以提升瑶族传统舞蹈的知名度。

参考文献

瑶族舞蹈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瑶族舞蹈 文化内涵 民俗文化 保护传承

一、瑶族舞蹈历史渊源

“南岭无山不有瑶”,一语道明了瑶族和山的紧密关系,靠着大山的庇护,瑶族人民顽强地生存了下来。瑶族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民族文化,能歌善舞、勤劳勇敢。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落后的生产工具,依赖大山的物质,采取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式,延续民族生命,从而创造了具有大山风韵的文化。瑶族人民世代生息在祖国南方的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区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受居住地域限制,多数瑶族至今仍保留着原始古老的传说,动听的瑶歌,优美的舞蹈。

二、瑶族舞蹈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

瑶族舞蹈艺术是民族心理素质和精神的抽象表现。根据现有掌握流传下来的舞蹈,按粤北瑶族舞蹈表现的主题和表演的特征,大致可以分几类:纪念和敬奉祖先舞蹈、宗教祭祀舞蹈、节令习俗舞蹈,这几种舞蹈分别体现出了对以盘瓤(盘王)为主神寄仰无限美好厚望、传播民族淳朴道德观念和精神等瑶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内涵。

一是以舞蹈寄仰对以盘王为主神的美好愿望。“盘王节”是瑶族同胞纪念先祖的传统民族节日。海内外瑶胞虔诚信奉始祖盘王,并于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举办瑶族盘王节,现成为全国瑶族同胞最盛大节日。这一天瑶族人民杀鸡宰鸭,唱盘王歌,跳长鼓舞,追念先祖盘王功绩,歌扬先祖奋勇拼搏精神[1]。如《盘王舞》、《铜铃舞》等,指祭祀盘王时跳的各种舞蹈,主要是通过祭祀祖先,还愿报恩,祈求丰年。关于“还盘王愿”的来历,民间传说是:瑶族原来住在“南京海岸,寅卯二年,天下大旱,蕉木出火,格木无粮”,十二姓瑶王子孙万般无奈,只得离开故土向南迁徙,遇着大海,十二姓瑶人驾船渡海,谁知途中遇上狂风暴雨,七日七夜不得到岸。紧急中,瑶人想起了祖先盘王,于是就焚香许愿誓,如盘王显灵保佑子孙平安渡海,以后代代“还愿”祭祀盘王,以报佑护之恩。许愿后果然风平浪静,十二姓瑶人很快到了彼岸。于是以后各姓瑶族就沿俗还愿以祭盘王,子子孙孙直传至今。

二是以舞蹈传播民族淳朴道德观念。瑶族节令习俗舞蹈,如《耕种舞》、《铙钹舞》等。在丰收季节,在瑶家聚居地方,唢呐、芦笙伴奏着歌声,婉转悠扬。身着鲜艳瑶族服装的瑶族人民跳起民族舞蹈,欢乐场面夜以继日。盘王节有个美好的传说,相传这里的庄稼经常受到鸟类的糟蹋,但是人们却没有好的办法,这时候一位姑娘站了出来,姑娘用动听的歌喉把鸟儿给吸引过去,就再也不去糟蹋庄稼。从此这一节日也被流传下来,成为男女相亲节日,受到青年男女喜爱[2]。

三、瑶族舞蹈蕴含着丰富民俗文化元素

瑶族民间舞蹈或是传统最原始的舞蹈,内容都蕴含了丰富的瑶族民俗文化意识,具有明显民俗风俗特征,是瑶族民间文化艺术孕育、催生和哺育的结果。瑶族传统舞蹈除了在内容上体现出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及民族意蕴,在舞蹈动作、舞蹈道具、形式上也体现出民俗文化的相应特点。

一是瑶族舞蹈动作具有民俗文化的原始性特征。瑶族传统舞蹈一般动作古朴,风格粗犷,舞姿娇健,开朗豪放,舞至酣处,围观者高声吹叫并介入,气氛异常热烈。如《长鼓舞》表演,一般都以各自的表演性动作和程式性动作互相连贯一体,构成别具一格的表演程式,在动作上,矮、稳、颤是其共同的特点:“矮”是指腿部下蹲。在舞步上,多走“三步罡”、“七星罡”,形态是屈膝弯腰,动律稳重,显示出宗教舞蹈的固有特点。瑶族民间舞蹈特点与瑶族民俗宗教祭祀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它是从瑶族民俗宗教祭祀活动演变而来,是民俗文化的再现。

二是瑶族舞蹈道具具有民俗文化的古朴性特征。民间谚语有“瑶不离鼓”之说法,说明了“鼓”在瑶族舞蹈中的重要地位。作为瑶族舞蹈代表的长鼓舞和铜鼓舞,都是以鼓为主要道具,而鼓本身就是祭祀瑶族始祖盘瓠(盘王)的工具。长鼓是瑶族民俗祭祀活动中的工具,也是瑶族的崇拜物,是瑶族祖先崇拜的残余。以它作为舞蹈的道具正是借助于民间舞蹈的形式来体现瑶族民俗文化。

三是瑶族舞蹈表演者具有民俗文化基层性特征。过往瑶族民间舞蹈表演者都是由师公扮演,或由师公为主,配备歌娘、歌师、奏乐的艺人组成。这些师公、歌娘、歌师平时均生活于瑶族民间,与瑶族民众有着鱼水关系。瑶族盘王节中的《师公舞》、《拜盘王》就是由师公表演的典型。表现“拜盘王”的祭祀仪式更是由师公主持。这些原先以娱神为主的瑶族传统舞蹈,后来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演化为以娱人为主,表演者亦由师公、歌娘、歌发展到一般艺人及广大群众共同参与,从而使瑶族舞蹈表演者的基层性特点表现的更为充分。

四、瑶族舞蹈发展现状

瑶寨作为歌舞之乡,目前流传下来的大量丰富民俗节庆。如三月三开耕节,六月六尝新节,七月七开唱节,十月十六盘王节以及“耍歌堂”等盛大节日。节庆活动期间,瑶家男女老少一齐出动,搭起山歌擂台,或对歌,或盘歌,或斗歌,唱到三更半夜,声嘶力竭才罢休。目前,瑶族舞蹈已发展成为群众性文娱活动。

农历十月十六日举行的“耍歌堂”是瑶族最隆重最大规模的传统节日。据纩东新语》载:“岁仲冬十六日,盖田野毕也,诸瑶至庙为会,名日耍歌堂,男女集跳舞唱歌。同时自由结婚,礼仪简单”。“耍歌堂”也是瑶族人民传播历史知识和喜庆一年辛勤劳动获得丰收的传统节日。具体表现形态包括有祭祖、出歌堂、过州舞、长鼓舞、瑶歌演唱和对唱、法真表演、追打黑面人等。根据史料记载,“耍歌堂”在明代洪武年间排瑶鼎盛时期已有完整的表演,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3]。“耍歌堂”1992年被列为中国国际友好观光年100个节庆活动之一,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瑶族舞蹈传承保护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瑶族传统舞蹈的动律不是生活动作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历史过程,是长期文化发展的积淀和历史生活的结晶。瑶族的长鼓是该民族突出代表和典型标志,瑶族人民用击鼓来抒发内心的情感,一招一式都体现着瑶族民族文化底蕴[4]。“耍歌堂”活动中传诵的瑶经既反映了排瑶的历史发展情况,也反映了古代岭南的征战历史,具有很高的民族学、社会学、民俗学的历史研究价值。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交通、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不断发展,浓厚的原始宗教观念及崇拜活动正在逐渐减少,巫术迷信也渐趋消失,而这些原始文化却蕴涵着弥足珍贵的民族历史、文化和习俗等积极因素[5]。

六、瑶族舞蹈的困境与传承思考

瑶族传统舞蹈是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发展,瑶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瑶族传统舞蹈也到了濒危状态,与很多传统文化一样,瑶族舞蹈也面临传承后继无人、参与积极性不高,传承保护危机。现在,随着国家对瑶族地区大力开发、城市化迅速发展、瑶区人口流动加快、各种文化之间相互激荡等,都对瑶族传统文化带来巨大冲击和挑战,从而加速其传统文化的灭失过程。

目前广东的3个民族自治县各自组建了专业文艺团体并创作了各类瑶族传统舞: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民族歌舞剧团的《牛玲舞》、《瑶族小长鼓舞》等;连南瑶族自治县民族歌舞团的《弹指》、《欧莎腰》等;乳源民族艺术团的《鼓韵》《扁担挑起情嗨罗》等。并多次赴广州和北京参加全省和全国文艺汇演,深受观众和文艺界的赞扬。

如何对瑶族舞蹈进行保护、传承与发展,是广大文艺工作者的使命。一是充分利用政府和民间两大推手,通过交互作用,设立基金,对瑶族舞蹈非遗传承人提供补贴,让传统舞蹈进校园、进社区等普及活动,逐步营造传统文化传承氛围,使民族文化享有者和后继者有一种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促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得到保护与传承。二是利用文化的无形推力,结合少数民族旅游经济发展思路,在旅游开发中运用瑶族舞蹈的文化底蕴及特征,提升旅游文化的神秘性和无形性,让游客体验瑶族舞蹈古朴文化的纯洁性,以文化旅游业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传承双赢。

结语

经过瑶族地区文艺工作者们不断挖掘、整理和创作富有地方特色的新型民族舞蹈,在国家大力支持和倡导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下,会跳瑶族传统舞蹈民间艺人被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瑶族舞蹈的保护工作将得到进一步发展与传承。

参考文献:

〔1〕谷显明,张美花.南岭走廊瑶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探析.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2):P119-122;

〔2〕彭晓丹.连南瑶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探析.城市旅游研究,2016(6):P92-93;

〔3〕陈景云.粤北瑶族文化的传承及其旅游文化的开发.清远职I技术学院学报,2010(2):P24-26;

〔4〕郑希.浅谈瑶族文化的守护与传承.湖南社院学报,2013(2):P65-68;

瑶族舞蹈范文第3篇

关键词:蒙古族;草原文化;动律特点;民俗;重要性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生息地域广阔,人口众多且能歌善舞的民族,具有伟大的艺术创造力。在蒙古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中,舞蹈占有重要地位,它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彩。

1 蒙古族的草原文化

蒙古族草原文化是开拓性的动态文化,它继承了原始民族的心理层次以及文化含量。它的宝贵之处在于它能给人一种复合型的精神元素以及创作天赋。蒙古族人崇尚图腾,他们把对民族的感情和来自大草原的气势,都融入到了图腾独特的舞蹈形象中,这是草原文化所形成的独特的民族舞蹈的核心。

1.1 草原文化中的民族风俗

蒙古族是典型的北方游牧民族。他们生活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感情质朴豪放,心胸开阔坦荡。他们逐水而居,在祭天庆典、部落联盟、欢庆胜利等重大活动中,人们会聚集到一起,举行“欢跳庆贺之舞”。至今蒙古地区仍保存着一年一度的那达幕大会,并在欢聚的喜悦里尽情歌舞。所以舞蹈是他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1.2 草原文化中的生活习俗

蒙古族人的日常服饰丰富多彩,主要包括首饰、袍子、腰带、靴子四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很繁复。他们大多保留了传统的生活习俗,如男女都穿身宽袖长的长袍,束以腰带、着高至膝盖的长筒皮靴,男子多戴深色礼帽,女子则以布条缠头,盛妆时还会戴金银点缀的冠。饮食多以牛羊肉和奶食为主,粮食、蔬菜为辅,多喜欢喝奶茶。这些生活习俗也融入舞蹈语言当中。

2 草原文化孕育出蒙古族舞蹈独特的艺术个性

蒙古族草原文化底蕴深厚,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发展。从古至今,大草原给予蒙古族人民独有的气质以及神圣的信仰,造就了蒙古族舞蹈的个性。蒙古族人民能歌善舞,常用舞蹈来表现游牧人民的生活生产,以及美好的情感。从蒙古族舞蹈的特点中可以看出他们开朗豁达的性格和豪放英武的气质,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他们的文化深深地影响着舞蹈的创作及形成。

2.1 蒙古族草原文化影响下形成的舞蹈表现形式

在兴安盟民间流传的筷子舞,在表演形式上由单手执筷发展为双手执筷。“筷子舞”以肩的动作见长,一般由男性表演。随着蒙古族舞蹈不断改革发展,现在女性也可持筷而舞。其表现形式为舞者双手握筷,不时交替击打手、肩、腿等身体各部位,还可击打地面。这样不但丰富了蒙古族舞蹈肩部、腰部、腿部等各部位的舞蹈语汇,也借筷子的运用来抒发蒙古族人民热情、开朗、彪悍、豪迈的民族个性。

2.2 蒙古族草原习俗形成的舞蹈风格

蒙古族作为马背上的民族,他们发扬和传承了有着鲜明的游牧文化的蒙古族草原文化,把马的特征和牧人对它深切感情融会于舞蹈中。蒙古族男子群舞《奔腾》就充分展现出了蒙古族舞蹈的特征。它既表现出疾驰如风,松弛舒缓的形态,也表现出骏马狂奔,气壮山河的气势。作品以策马的不同形态为基础,塑造了蒙古族牧民们策马奔腾的英俊形象,而它优美的身法和韵律,使牧民们豪迈的气质和对大自然的热爱情感得到充分体现。

3 草原文化在蒙古族舞蹈中的突出体现

蒙古族舞蹈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节奏明快,舞步轻捷。在一挥手、一扬鞭、一跳跃之间,都洋溢着蒙古人民淳朴、热情、勇敢、豪放的性格特征。在蒙古舞蹈的风格中,最鲜明、最有表现力的特征部位是肩、臂和腕,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

3.1 蒙古族舞蹈中肩的动律特点

蒙古族舞蹈中有硬肩、柔肩、耸肩、双肩、绕肩、碎抖肩和笑肩等。肩的训练是做到在松弛自如的状态中具有力度、韧性、弹性和灵活性。肩部动作或连绵柔韧,或干脆弹性,能够准确传达各种情感,是蒙古族舞蹈中典型性动作。

3.2 蒙古族舞蹈中臂与腕的动律特点

臂的线条体现出“圆”的美感,从躯干至指尖,是一个整体弧线。手臂不同力度的运用,既可表现溪流的细腻,又可模仿图腾的形态。蒙古族女性舞蹈讲究端庄典雅,肢体具有细致、韧性、稳重、明朗的美感,表现出蒙古族女性的沉稳、内敛以及开朗、活泼的性格。蒙古族男性舞蹈的舞姿造型挺拔豪迈,步伐轻捷洒脱,表现出蒙古族男性彪悍、英武,刚劲有力之美。而腕部动作主要是在掌与腕平直的姿态上,以脆韧相间的上提、下压手腕,来带动手臂的形态,与臂的运动路线交相辉映,形成蒙古族舞蹈风格形成的另一重要因素。

3.3 蒙古族舞蹈中脚步的动作特点

蒙古族舞蹈的脚位有:正步位、八字步位、丁字步位、点步位、大点步位、踏步位、摇篮马步位等,每一个脚位都有其独特的形成。慢板抒情柔和,快板欢快敏捷、跳跃性强,体现出蒙古族民风的厚重、淳朴,感情热烈豪放。

4 结语

提及蒙古,我们脑海中出现的总是一望无垠的草原,星星点点的蒙古包,悠闲吃草的牛和羊,唱着悠扬民歌的牧羊人,当然也少不了或欢快热烈或舒缓优美的蒙古族舞蹈。草原文化是一枚历史符号,它深深烙印在每一个草原人的心上,流动在每一个蒙古人的血液中。研究草原文化对蒙古族舞蹈的重要性就是为了更好地领会蒙古族舞蹈独特的艺术语言,更深刻地运用它、表现它、发展它,使它在改革与创新中不断走向辉煌。

参考文献:

[1] 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2] 李利利.蒙古民族舞蹈的风格和特点[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0.

[3] 朋乌恩.蒙古族文化研究[M].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7.

[4] 隆荫培.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瑶族舞蹈范文第4篇

1到10级为普及型课程,供4至13岁的幼儿、儿童和少年学习,11至第13级为半专业型课程,供14岁以上的青少年学习。

舞蹈等级考试的具体要求:

各级学生报考,须由获得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舞考级中心所颁发的《教师资格证书》的教师推荐;参加考试的学生须分级报考。成绩合格者,由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舞考级中心按所考级别颁发证书;参加考试的学生,各级课程规定的课时数完成不足五分之四课时的学生不得参加考试;参加考试的学生须交纳考试费;考生于考试前40分钟报到;考生进入考场前应佩带好考试编码;课程每周一至两次,须一年时间完成。报考舞蹈考级无起点级别限制,初级阶段不要求级别连续,中高级阶段不能越级,必须有级别的连续性;考场内谢绝参观,仅考试官及负责音乐伴奏的老师在场。

(来源:文章屋网 )

瑶族舞蹈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民族舞蹈;少儿舞蹈;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J722.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 4)03-0195-02

引言

对于少儿舞蹈的教学是一种重要的音乐启蒙教育形式,通过对少儿的舞蹈进行教育,能够有效的培养其审美能力,充分促进少儿的思维发展和激发想象力。它既是一种对少儿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又是能够激发少儿对美的感受和对舞蹈的兴趣,从而培养其表现美的技能。因此对少儿进行舞蹈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而民族舞蹈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充分体现出各个民族的民族特色、风土人情等内涵,是针对少儿进行舞蹈教学当中所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民族舞蹈是中国文化最根本元素,根植于少儿舞蹈教学之中可以使少儿对家乡、对民族以及对自己的国家有一种亲热感,同时也激发了少儿对舞蹈艺术的热爱,使少儿舞蹈教学在本土自然环境下开花、结果。

一、少儿舞蹈教学中加入民族舞蹈教学的必要性

(一)特色各异的民族舞蹈和文化意义

1.民族舞蹈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漫漫历史长河当中,各个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既具有中华民族的共性又具有本少数民族特性的民族文化,因此,民族舞蹈是中国文化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民族舞蹈具有群众性和娱乐性,中国各个民族的舞蹈发展都根植于民族的兴衰。从古至今,舞蹈都对人们的生活方式、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不断的发展中舞蹈从最初的个人感情的抒发和表达,渐渐开始具有群众性和娱乐性,同时也是一种民族生活的较为明显的体现形式。同时民族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体现丰富的感彩。因为民族舞蹈和民族的生活紧密相连,所以民族舞蹈受到生活各方面包括民族服饰、民俗等方面的影响,而且通过这种形式充分的表达了人们想要表达的欣喜、崇敬等思想感情。

2.民族舞蹈代表着重要的文化意义。

民族舞蹈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当中,通过集体的方式进行创造、积累、传衍而最终形成的。民族舞蹈有着其自身独特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征,它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区域性。每一个民族舞蹈都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一是来源于本土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并从中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动作形象;其二是严格遵循本民族文化的独一无二性。一切舞蹈动作和肢体语言都建立在本民族文化基础之上并具有本民族独特的情趣和风俗习惯。民族舞蹈必须代表着自身民族的民族精神、等方面,并且在经过了长期的文化积淀之后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式。它是现代社会进行国际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较量的重要部分,能够极大的促进世界各个民族、地区、国家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同时不仅需要对优秀的民族舞蹈进行传承和发扬,也还需要不断的创新,因此作为我国未来的希望的少儿,将其根植于舞蹈教学当中也就变得十分有必要了。

民族舞蹈必须代表着自身民族的民族精神、等方面,并且在经过了长期的文化积淀之后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式。它是现代社会进行国际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较量的重要部分,能够极大的促进世界各个民族、地区、国家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同时不仅需要对优秀的民族舞蹈进行传承和发扬,也还需要不断的创新,因此作为我国未来的希望的少儿,将其根植于舞蹈教学当中也就变得十分有必要了。

(二)民族舞蹈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民族舞蹈根植于少儿舞蹈教学当中,还因为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我国物质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共同发展的基本要求,民族舞蹈的发展在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当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我国的民族历史一样,我国的民族舞蹈发展的历史也同样悠久。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矗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就在于其能够真正体现鲜活民族精神,并且在人们群众生产生活实际中创造文化。民族舞蹈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特色,在少儿舞蹈教学当中进行逐步渗透,不但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就打上了中国印,而且自然地使少儿传承和发扬了中华文化。使他们从小就养成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良好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思想情操。少儿作为我国未来的希望,将民族舞蹈逐步渗透到少儿舞蹈教学中使少儿从小就自然而然地承担着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义务,因此将民族舞蹈根植于少儿舞蹈教学中去具有十分的必要性。教师在进行教学当中应该充分结合少儿的特点,进行科学引导、耐心教学。

二、少儿民族舞蹈教学的基本原则

将民族舞蹈根植于少儿舞蹈教学必须要遵守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将少儿的特点和民族舞蹈的特征相互结合,激发少儿的学习兴趣。每个年龄阶段都有其独有的特征,尤其是在少儿阶段,要注意结合少儿的心理特征和具体的情况进行。在教学当中要抓住少儿们在这个年龄阶段“人小志大”的特征,从而引发学习兴趣,激发进取精神。虽然,这个阶段的孩子理解能力偏弱,但记忆力和模仿能力都很强。所以教师在教学当中需要一遍又一遍地、不厌其烦地、耐心地对其教习,循序渐进,一点点引导少儿进行民族舞蹈学习。在对少儿进行民族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劳逸结合,保障少儿的童趣和基本的玩乐时间,要知道少儿学习舞蹈过度劳累非常容易引起审美疲劳,反而致使少儿对学习民族舞蹈产生排斥感和厌恶感。

第二,将民族舞蹈教学赋予丰富教学的方式。这个阶段的孩子很容易被新奇的东西吸引,所以为了达到更好的民族舞蹈教学目的,应该尽量使用丰富的教学方式。比如通过讲和练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一边教学一边带领孩子学习的方式,以加强孩子的兴趣和学习效率。但同时应该注意这个时期的孩子们通常自制力都较弱,只是使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是不够的,还需要根据这个时期孩子都比较好强喜欢竞争的特性。促进孩子之间良性的竞争,通过互相帮助和竞争从而达到民族舞蹈的教学目的。

第三,将舞蹈教学和文化教育相结合。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的时候,应该和文化教学充分的结合。在舞蹈教学当中不仅需要注意舞蹈技能的提升,同时也要进行文化教育,适当的穿插文化教育,这样,不仅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孩子学习的兴趣,而且使孩子们文化知识不断提高;在学习民族舞蹈过程中不但知其然而且顺其然,因此,更加有利于少儿民族舞蹈的学习,更加有利于培养少儿艺术天性和传承民族文化,提高孩子的思想道德修养。

三、民族舞蹈根植于少儿舞蹈教学的具体方式

(一)视听结合,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针对少儿的民族舞蹈教学之时也要通过充分的视听结合,以激发少儿学习的兴趣。必须要培养少儿们对民族音乐舞蹈的感受力,使少儿学习民族舞蹈有一个良好的音乐基础。在学习民族舞蹈之时可以通过对民族音乐的欣赏,引导其乐于欣赏和喜欢民族音乐,并且在民族音乐当中感受音乐美和舞蹈美。通过视听的结合,调动少儿的多种感官并且和肢体进行配合,使之更深刻地理解民族舞蹈的特点和学习的方法,从中学习舞蹈技能。

(二)环境创设,营造良好氛围

为了发挥民族舞蹈的特色,就必须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环境对少儿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在民族舞蹈的教学当中可以鼓励少儿穿上民族服装。通过这种方式既能够充分调动孩子的新奇感,从而引发学习兴趣。并且能够培养少儿热爱各个民族,感受生活美好,激发表现能力和增加童趣,丰富少儿的学习生活。通过家长和孩子一起,教师和孩子一起的方式,既能够有效地促进亲子关系,帮助家长和孩子之间以及教师和孩子之间建立和谐友好的关系,又能够通过舞蹈提高孩子的交流能力和提高民学习族舞蹈的乐趣和信心。这对少儿将来传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教材选择,感知魅力

要将民族舞蹈根植于少儿舞蹈教学当中,必须要选择合适的教材,让孩子充分感受到民族舞蹈的独有的艺术魅力和特色。针对教材的选择有两个方面的要求:第一,教材的内容必须要足够贴近少儿的生活,民族音乐要选择较为简单便于理解和学习性较强的艺术题材。针对少儿的民族舞蹈教育应该从感受人手,并且充分结合少儿的特性和生活。比如具有蒙古族特色的《吉祥三宝》,这种歌不仅歌词通俗易懂,便于孩子们的理解,而且曲调也是明快活泼,较为符合少儿的特性。第二,选择多种体裁,并且每一种都必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各个民族的民族舞蹈各具特色,表现的形式也是多样。

(四)进行有效组织,提高学习效率

在教学当中要有意的对少儿们的思维进行启发和发散,使之在感受音乐舞蹈美的同时,陶冶艺术情操和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比如在进行柯尔克孜族民歌《幸福花儿开心上》之时,先引导少儿们在语言的描述当中感受这首歌的意境,嫩绿的小树苗在慢慢的生长,花朵一点点绽放的欣喜和生机。进而引导孩子在音乐当中进行舞蹈学习,促进其表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并且要进行有序的组织引导,化难为易和循序渐进的教学。又如《采茶扑蝶》,教师可以在捉蝴蝶的游戏当中渐渐融入舞蹈动作,从而将原本看起来很难的东西和有趣的游戏结合,最终提高孩子学习的兴趣,同时在教学当中也要不断的进行创新,不断的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创新能力。

相关期刊更多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人事天地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