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师信息化教学

教师信息化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师信息化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师信息化教学

教师信息化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影响因素; 发展策略; 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34[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王卫军(1976—),男,甘肃通渭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研究。E-mail:wangwj@nwnu.省略。

一、引 言

进入信息化社会后,信息技术向社会各个领域渗透,社会各方面关系中的游戏规则突变,教育领域也概莫能外。社会信息系统是整个社会的神经系统,计算机网络则是整个社会信息系统的神经中枢。如果说教学信息系统是整个教学的神经系统,那么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则无疑是促进教学信息系统良性循环的助推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利用信息资源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综合能力。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它是一种综合能力,由若干子能力构成。信息化社会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师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相融合的能力,是信息化社会中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能力。为适应信息化社会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针对我国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各自为政,内容体系不协调、不衔接,甚至相互重叠,信息化教学能力价值取向严重偏向,资源配置缺乏合理等一系列问题,推行职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与职后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一体化,需要通盘考虑教师的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以实现职前教师培养和在职教师培训一体化发展,逐步形成并完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有效促进策略。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并非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处于一种动态变化的状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背景和教育背景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要求是动态的、变化的,但也是有指向的。教师必须适应这种动态变化的要求,相应地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也是动态的,这种动态性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不断提升的过程,也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变化,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不断更新知识和能力素质、追求新知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自己的学习、工作和实践中,信息化教学能力永远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状态。动态发展的动力既来自于学习、教学实践和协作教学等,直接的动力源泉更是来自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情意和发展的自主性,需要教师具有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是一个有目的、有指向的过程。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知识结构看,寻求教师的信息化学科教学法知识是其归宿,而教师整体知识体系的发展是指向了教师信息化教学智慧的创造。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能力结构看,教师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其归宿,而教师自身能力素质的发展是指向了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发展,都是有着明确的指向性。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是在一定的系统中进行的,既有影响其发展的内部因素,也有影响其发展的外部条件。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有来自于教师个体内部的因素,也有来自于社会的因素和学校的因素。[1][2][3][4]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各种影响因素表现也不尽相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就是在内部与外部、学校与社会、职前与职后的不同张力中向前发展,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教师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如图1所示)。

图1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

其中,教师因素包括有能力、信心、态度、时间等;学校因素包括有组织、资源、培训、交流等;社会因素包括有技术发展、教育制度、专业地位等。教师因素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核心影响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是以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外部因素、环境因素的方式而伴随存在。[5]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不同阶段,三个主要影响因素都不同程度地产生着影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是在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教师因素张力的相互作用下,以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情意为出发点,以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智慧创造为终极目标的动态发展过程。

二、宏观策略:教师信息化

教学能力发展的外部条件

任何事物的发展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都与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也一样。虽然其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并没有直接参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具体过程,但这些条件和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其发展的进程。宏观层面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主要是促进其发展的外部环境条件,主要包括社会发展的需求、国家政策的保障、教育改革的引导、学校组织的支持以及教师成长的动力。

1. 社会发展的需求

教育的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部分,教师又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关键环节。信息技术融入到教育领域后,教学的方式、学习的方式、教育信息资源、教学环境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等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师要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与变化要求,则必须要主动实现其自身角色转型、提升自身的能力素质。也就是说,信息化社会中的教师,既要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还要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更要发展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信息化社会中,学生获取教育信息资源的方式已明显多元化,教师不再是教学中唯一的教育教学信息源。严格意义上,从信息的角度分析教师的教学能力,自从出现了专业教师,教师的教学能力某种程度上就是教师信息化、符号化教学能力的发展过程。只是在高度信息化社会中,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更加彰显其发展的时代性。信息化社会需要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信息化人才,教师则首先需要实现自身的信息化发展。应该说,信息化社会呼唤教师专业的信息化发展,信息化社会中教师的能力,尤其是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是时代赋予教师的责任与使命。因此,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是信息时代对教师的能力要求,也是信息技术深入渗透教育的发展需要。

信息化社会对教师能力发展的期待,要求教师在学习学科专业知识、懂得一般教学法和学科教学法的同时,还要熟练掌握教师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在此基础上,要求发展成为教师的信息化学科知识、信息化教学法知识和信息化学科教学法知识。在信息化教学实践中,逐步生成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智慧。从这个意义上看,教师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技术基础,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知识和信息化教学实践是主体,信息化教学智慧是最高期待。信息化社会中,完整意义上教师的教学能力包含四个方面①:信息化教学情意、信息化教学知识、信息化教学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智慧。

2. 国家政策的保障

教育信息化是当今教育发展的潮流与趋势,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从专门针对信息化社会中的教育规划、教育改革方案,到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教育信息资源、教师信息技术与能力培训等,教师的信息化发展也从国家政策层面给予了支持与保障。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策略看,各国的政策支持与保障,集中体现在相关通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教师相关信息技术能力的国家层面的培训项目支持等。各国都在加强开展教师相关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的同时,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对教师的相关能力要求也在动态地调整。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8年又颁布了新的《信息和传播技术教师能力标准》,美国公布的《面向教师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2008版)已历经四次修订,新加坡的Master Plan(简称MP项目)规划也是经历了三次修订,并于2009年年初公布了最新的MP3规划。各个国家都随着时代的发展,相继调整着自己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与能力发展项目,这是适应了时代变化的要求。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因此也需要动态发展,动态的变化并非是难以确定,而是顺应了时代变化的需要。通用的相关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标准,既是对教师相应能力的规范,也是对教师相关能力发展项目的引导。我国也早在2004年12月颁布实施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也相继开展了针对中小学教师相关能力的一系列培训、考核与认证,当然也更应该适应时代变化,根据实际需要作出积极的动态调整。

从国家政策保障的层面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既要重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中相关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明确要求,动态调整教师相关能力标准的规范,又要重视对教师相关能力的培训、考核与认证。但仅仅做到这些是不够的,国家政策层面应该更加重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经费投入。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绝非是依靠单一的相关能力培训就能解决的,培训仅仅是其能力发展阶段的一些重要促进环节而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需要系统化和终身化,尤其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中的自主学习策略和教学应用实践策略,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国家也应该从相关政策上鼓励、支持,并有效保障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从世界范围来看,我们国家无论是在政策保障、政策激励方面,还是在经费投入方面,都与西方一些国家存在一定差距。

3. 教育改革的引导

为了适应信息化对教育以及教师能力提出的挑战,培养信息化社会所需的、适应时代的高素质人才,各国也相继推行了教育教学领域的改革,以适应信息化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挑战与要求。应该说,教育教学改革在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教学方法策略等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改革与引导。我国在基础教育的相关改革也获得了很大发展,这也直接引导了对教育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

世界范围内的教师相关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也经历了一些阶段性的演变。最初教师的相关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更多关注的是技术本身的培训。相应地,教师的教学评价,也就自然将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水平作为衡量评价的指标。目前,我国也有大量研究学者认为,技术培训的模式已经转向了整合的模式。虽然“整合”的概念提法已广泛普及,也很流行,但就本文研究的观念与认识,一直并不太提倡使用“整合”一词,使用“融合”一词会更加符合本文研究的意愿。①正是由于这种培训模式的转向,大量有关教师相关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教学评价研究,重点关注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方面,而且也有不少的研究成果。事实上,强调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或教学的有效性,无疑是正确的。但从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已经明显看出,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美国公布的《面向教师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2008版)也已经明确体现出了这样的转变,2009年新加坡公布的最新MP3规划中,也看到这种变化趋势。基于以上一些动态的变化趋势,我们也应该将教师相关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的价值取向,定位于促进信息化社会中学生的学习发展方面。

我国存在教师教育的改革落后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步伐的现象,在教师相关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中,这种现象尤为突出。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角度分析,美国和新加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标准的价值取向变化,强调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的发展。①从这种价值取向的变化看,教师有关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相应教学评价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而更应该把研究的目光及时转向如何促进信息化社会中学生的发展方面。

4. 学校组织的支持

学校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场所,也是教师教学能力发挥的平台。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所有外部条件中,学校是最直接的促进因素,主要包括校长的支持、资源的准备、培训的参与、教学的交流等方面。

校长对于学校的发展有一定的驾驭和引导责任,对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促进策略,则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校长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认识。信息化社会中教师的教学能力集中体现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挥上,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主要包括相关的知识体系的准备和能力素质的提高。校长对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认识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有效发挥。二是校长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认可。校长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认可,要在学校创造一种能力发展的氛围,这样才会有利于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而不应仅仅重视针对学科内容知识的教学评价引导。因此,许多国家在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培训时,把学科教师作为重点培训对象的同时,也将校长和相关负责人纳入到培训的对象中。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需要在一定的信息化教学情景中完成。因此,学校相应的信息化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开发与准备是必不可少的。学校既要完善基本的教学设施建设,也要加大对信息化教学基础设施的配备力度。世界各国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都非常重视,投入了大量的经费。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保障条件。我国在政府层面也相继投入建设了大量的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如我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三种设备配备模式等。

在职教师的相关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阶段性促进的重要环节。学校可以鼓励,甚至是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参与相关的信息技术能力发展项目培训,或专门针对本校学科教师的实际情况,积极组织教师参与校本培训。世界各国的相关经验,是在国家层面或者是学校层面,对于教师的相关能力培训给予时间保障和经费支持。在职教师的培训,是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渠道,学校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与支持。

学校有责任引导、组织学科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教学研讨、教学观摩,开展教师间的信息化协作教学,包括信息化教学集体备课、集体讨论、集体教学研究等。学校既可以组织教师面向本校教师的信息化协作教学交流,也可以利用网络等方式,促进不同学校、不同地区,甚至是不同国家的相关学科教师,开展教学交流与对话。既可以是教师间的协作交流,也可以是教师与学生、教师与专家的交流对话。充分的教学协作与交流,有利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经验共享。

5. 教师成长的动力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最终内驱力则来自于教师本身。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自信心、正确的态度、时间保证、知识的准备等,都是教师信息化能力发展的直接促进力量。教师信息化教学知识体系和能力素质的发展,是基于教师信息化教学情意的,这种情意是教师态度和自信心生成的直接促进因素。只有教师本人愿意,并在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方面有信心,其能力才有可能得以发展。

信息化社会中教师的专业发展,也要求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自主地理性提升。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联,从外部看,信息技术不同程度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从内部看,信息技术已不仅仅是教师专业发展中知能结构的一部分,它已经渗透于教师专业发展中知能结构的各方面。教师成长的动力,还包括直接来自于教师自主学习,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过程中,教师的自主学习贯穿始终。在这个意义上,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既是自主的,也是终身的。只有教师对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有信心,也有兴趣,并愿意为此作出努力,这种能力才会有更大的促进。否则,其他一切外部因素知识发展的环境条件,是不会直接产生重要促进作用的。

三、中观策略:教师信息化

教学能力发展的方法论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也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和策略,也就是要有其促进发展的方法论,这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促进策略的中观层面。它主要表现在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相结合、传统方式与网络在线相结合、技术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协作交流相结合等方面。

1. 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相结合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发展的过程从静态走向了动态,从封闭走向了开放,从单一走向了多元,从传授走向了协作,实现了从阶段性教师培训到终身能力发展的观念转变。应该说,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都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重要促进环节,是能力不同发展阶段的台阶或锚点,不应将其割裂开来,要将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紧密衔接。

世界各国对职前教师,也就是对未来教师的培养都很重视,是从教师能力源头上入手的。如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相关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主要针对的是未来教师,而我国则主要针对的是中小学在职教师。职前教师和在职教师在能力发展方面侧重点不一样。职前教师主要以技术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模仿为主,虽然也有一些教学实践环节,如教学实习等,但总体上要以教师信息化教学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为主。在职教师主要以知识、技能在新情景中的动态应用实践为主,当然也包括一些技术知识、技能的学习,但要以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应用实践为主。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知识体系,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基础,而后者又是前者的目的。我国职前教师的相关能力培养,集中体现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教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内容体系并不规范,甚至在内容安排和教学策略方面有很大的随意性。因此,我国职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亟待规范化、标准化。

我国在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状况更是参差不齐,有必要与职前教师的能力培养相结合,针对中小学教师群体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具体状况,采取不同的多元化培训策略。多元化的教师培训,主要体现为培训层次的多元化和培训形式的多元化。就培训层次而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相关政策能力框架,给予了我们很好的参照。可以分别采取教学技术的扫盲与普及培训、技术知识深化应用培训、知识技能的创造教学应用等方式,而不应出现单一的理论讲座与技术知识的不搭界培训等问题。也可以重点就教师信息化教学迁移能力、信息化教学融合能力、信息化教学交往能力、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信息化协作教学能力等开展有针对性的能力发展项目。就培训方式而言,我国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则过多地依赖在职培训。

我国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普遍偏低,培训方式又缺乏规范,培训效果不理想,甚至每次培训几乎都是“另起炉灶”。针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可以相应开展多元化的教师培训,如院校培训、校本培训、短期培训、教师研修等。院校培训优势明显,教师可以集中时间,全身心地投入系统学习知识、技能等。教师不可能长期有闲暇时间参与院校培训,校本培训可以有效利用教师的闲暇时间,根据本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具体情况,开展有侧重的教学交流、教学观摩、教学研讨、专题培训等,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教师也可以参与一些院校或教师教育机构组织的短期的、集中的相关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培训,这种培训有一定的实践应用指导性。教师也可以通过研修,自主地、不定期地开展信息化教学知识与能力的学习研究,它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中个体成长的重要动力源泉。

2. 传统方式与网络在线相结合

世界各国教师相关信息技术能力发展项目的经验,几乎在开展面对面的培训方式的同时,都相继开展了网络培训的方式,实现了传统方式与网络在线的有机结合。如新加坡启动的fasttrack@school计划,即所谓的“学校快捷发展策略”,为组织教师教学和学习活动提供各种网络的便利;法国的国家远程教育中心(即CEND),主要是从事远程教育的机构,目前已经开展了大量有关教师培训的远程服务。在教师培训方式方面,各国也都尝试着如何将面对面的培训与网络在线的方式有效结合。当然,教师也可以通过其他媒介渠道,包括网络媒介,获取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信息化社会中,获取学习信息资源的渠道已经多元化,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知识获取、教学经验分享、教学研讨、协作教学等,都可以通过网络在线的方式来实现,实现传统方式与网络在线的有机结合。

3. 技术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技术知识,职前教师主要通过系统学习的方式获得,在职教师则主要通过自主学习、参与培训等方式获得离散的教学技术知识。教学技术知识需要转变为教学应用能力,就需要重视教师的实践教学环节。职前教师可以在学习中体验模仿,通过积极参与教学实习,强化对技术知识的实践应用转化。在职教师的教学实践,是将所学教学技术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的重要环节,也是技术知识得以及时转化的有效方式。在职教师的教学实践应用,也体现在能力培训的项目中,需要教师结合自身的学科教学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技术学习,并将所学技术知识与教学实践应用有效结合,是教师培训的可行方式选择,实现技术知识与实践应用的无缝衔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示范性和实践性。

因此,技术知识通过教学实践应用,转化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动态的教学实践应用又是对技术知识的进一步丰富与完善,是技术知识的深化与表现形式。在职教师的教学实践应用,集中体现在学科教学中,也体现在教师信息化协作教学中,如教学观摩、教学交流研讨等。[6]同时,在教师信息化教学交往能力发展中,也是将所学教学技术知识进行实践应用转化的重要环节。

4. 自主学习与协作交流相结合

在信息化社会,需要教师既具有自主学习的意识,也要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和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自主学习是教师成长的重要动力,教师可以自由选择、自主控制,自主学习贯穿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始终。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开放性、动态性、终身性,就需要教学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信息化社会的教师协作交流,既包括教师同行间的协作教学交流、教学观摩、教学研讨等,也包括教师与学生、教师与专家的交流对话。信息化社会中,教师既要能够实现面对面的协作交流,更重要的是发展虚拟的、或远距离的、或跨时空的教师信息化协作与对话交流的能力,后者集中体现了教师应具备的信息化协作教学能力和信息化教学交往能力方面。教师的信息化协作教学,能有效共享集体的知识、经验与智慧,形成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共同体。

毋庸置疑,中观层面的发展策略中,职前培养、在职培训和教学实践是重要的关键性环节。相比较而言,自主学习与协作交流则更显灵活、开放与非正式。但也正是基于此,发挥教师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实现非正式环节的自主学习与协作交流的结合,给予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以生命活力。

四、微观策略:教师信息化

教学能力发展的内部动力

微观策略是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内部系统和直接动力。微观层面的促进策略,集中体现在教师以自主学习为主的知识积累、以教学实践为主的应用迁移、以协作教学为主的对话交流。

1. 以自主学习为主的知识积累

教师的自主学习是职业发展生涯中必不可少的,是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动力源泉,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教师自主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实现技术知识积累,促进有效信息化教学,促进信息化社会中学生的发展。职前教师学历教育的系统化学习中,需要学习理论知识;在职教师的阶段性培训中,也需要学习并能够实践应用,以实现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师的协作化教学中,同样需要交流对话、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将教师在重要环节获得的教学技术知识贯穿于始终的,自然是教师的自主学习。信息化社会中教师的自主学习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能力。只有教师一贯的自主学习,才能使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能力不同发展阶段获得的离散知识更具系统化,信息化社会中教师的专业发展才会更具动态化、可持续、终身化。

2. 以教学实践为主的应用迁移

新西兰将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熟练程度分为关注、学习过程、过程的理解与应用、熟练与自信、应用于其他情景、创造性地应用于新情景。①教师获得的教学技术知识、技能,要实现在其他信息化教学情景中的应用转变,尤其是在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实践,是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因此,信息化社会中的教师,要实现以教学实践应用为主的信息化教学在新情景中的应用迁移。

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实践,绝非是简单的技术性教学实践。实践中有反思,反思中有智慧,这种教学实践指向了教师信息化教学智慧的创造与生成。在形式上,教师信息化教学实践似乎仅仅是“躯体的”,但它显然是教师教学技术知识、技能在具体情景迁移应用中的体现,更是教师信息化教学理论知识的“头脑”,②它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知识的转化,是一种“理论化的实践”。教师信息化教学知识体系与能力素质的“理论化实践”,实现了在“行动中反思”,并转向了“实践中理论”的生成。[7]因此,教师要以教学实践为主,在不同的信息化教学情景中,实现信息化教学融合与信息化教学交往,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最终实现教师信息化教学智慧的生成与创造。

3. 以协作教学为主的对话交流

教师的信息化协作教学能力,是其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重要方面。协作化教学能力,集中体现在教学观摩、教学研讨、协作交流、协作科研等方面,有利于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整体提升与发展。帕尔默指出:“任何行业的成长都依赖于它的参与者分享经验和进行诚实的对话,同事的共同体中有着丰富的教师成长所需要的资源。”[8]

教师的信息化协作教学,实现教师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有助于教学经验交流、教学资源共享,取长补短,以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教师的信息化协作教学能力,既包括了教师同行间的协作交流,也包括教师与专家、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对话等,也不仅仅是指面对面的交流对话,更应该突出信息化情景中的协作教学与对话交流等。

[参考文献]

[1] 蒋国珍.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小学课堂的主要障碍[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12):7~11.

[2]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on Barriers to the Uptake of ICT by Teachers[DB/OL].省略.uk.

[3] Barriers and Enablers to Teachers' Use of ICT[DB/OL].省略.uk.

[4] 赵昌木,徐继存.教师成长的环境因素考察[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3):16~22.

[5] 刘洁.试析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因素[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15~22.

[6] 史为林.教师校本培训和教师协作教学[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2,(10):17~19.

教师信息化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信息化教学能力 表现形式 教师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拓展,教师能否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已经成为衡量教师教学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教师除了要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关键要掌握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在教学活动中形成、发展和表现出来的。因此,从教学活动过程的实践出发,分析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具体表现形式,能更加深刻地认识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教学活动按照时间先后可以分为教学前的准备阶段、教学中的实施阶段、教学后的评价反思阶段。

1 教学前的准备阶段

在教学准备阶段,首先教师要掌握基本的信息处理能力。包括利用网络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时事新闻、教学视频、经典案例等,根据教学需要分析、整合这些信息资源。其次,教师要掌握信息媒体和网络学习平台的操作技能。比如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中,要掌握文字编辑、图片编辑、图表制作、动画处理以及音效和视频的处理等技能;在创建学习网站时,要掌握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收集、加工、整合等技能。然后,教师要掌握结合信息资源、信息技术的系统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化工程,要求将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充分融合到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包括教学过程中利用哪些网络资源进行教学,采用哪些信息媒体和信息平台展开教学,以及设计如何在线进行案例学习和任务驱动的项目学习。

2 教学中的实施阶段

在教学实施阶段,首先教师要掌握信息媒介的实践操作技能。比如多媒体课件的播放,网络学习平台的各种操作技能。其次,教师要掌握信息化教学监控能力。比如通过监控摄像头、网络互动平台记录、学生活动录像等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实时监控,及时指导改正。然后,教师还要掌握信息化教学交流能力,主要是在线与学生进行各种交流。比如课堂在线指导学生进行项目设计,问题分析,以及各种技能训练。最后,教师还要掌握促进学生信息化学习的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堂各种信息媒介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学生对信息技术有一种全新的认识,明白信息技术的重要性。通过课堂在线各种任务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操作技能。通过课后作业布置,使学生主动接触网络,自主进行信息化学习,完成学习任务,最终提高学生的信息化学习能力。

3 教学后的评价反思阶段

教学活动结束后,首先教师要掌握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信息化教学评价可以依据各种信息资源,做到客观公正。比如通过查看学生网络学习的记录,观看教室监控视频,评价分析学生的课堂表现,任务完成情况,知识掌握情况。通过课后网络主题研讨,作业网络提交批改,进一步直观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其次,教师要初步掌握信息化协作教学能力。协作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是教师之间,教师与其他相关人员就某个特定施教目标组成团队或搭档进行协同教学模式。信息化协作教学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交流平台,和同事搭档一起探讨适合特定学生的教学方法,课后一起评价学生学习情况,共同完成专业教学任务。然后,教师要掌握信息化教学反思能力。信息化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比如,教师在教学结束后,通过在网络上撰写教学日志进行教学得失的总结性反思。这样的反思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不记名问卷调查,对授课班级进行调查,主要包括教学方法、教学重难点安排、教学步骤、学生掌握情况、学生兴趣点等方面展开调查。根据调查情况,进行理性反思和矫正。最后,教师要培养信息化终身学习能力。信息资源更新速度很快,教师要紧跟社会发展步伐,利用网络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完善信息化教学资源,加强与同事、学生、同行之间的网络互动,不断强化自身信息化终身学习能力。

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未来教师必须掌握完善的一种基本的教学能力,是未来衡量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教师应该根据日常教学活动需要,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网络交流平台,掌握各种信息化教学能力,持续发展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杨顺钰.面向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体系构建[J].高校科技,2012(34).

[2] 赵健,郭紹青.信息化教学能力研究综述[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0(4).

[3] 付忠勇,李斯嘉.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及误区[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12(3).

教师信息化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能力幼儿教师教师专业发展

国内一直以来都是应用自发研修、学位进修、短期培训与校园培训等几种形式对幼儿教师进行培训的,可是这却未能从本质上提升幼儿教师的信息素养。因此,大部分幼儿教师无法满足新形势的要求,使其不能很好地投身于信息化教学,进而影响了幼儿的健康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对提升幼儿教师的信息素养策略进行探究。以下是相应介绍:

1培养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性

1.1与专业发展需求相符合

教师专业的发展主要就是教师通过学习及训练,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思想与技能。而教师这个专业的发展一直都在变化,如,信息技术的发展、外部环境的改变、人们思想文化要求的提高等等,这些使教师必须不断增加知识含量,提高专业技能,才能够更好的满足时代需求[1]。所以,幼儿教师应该跟着时代一同发展,积极参加各种专业活动,提升信息素养。

1.2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相符合

在信息技术的研究逐渐深入的进程中,教育信息不仅推动教育朝着现代化方面迈进,同时也是教育改革及持续发展的目标,幼儿教育同样如此。提升幼儿教师的信息素养及信息化的教学能力,不但能够促进幼教事业稳定、快速发展,顺利进行儿童信息技术教育,还能够在满足时代教育要求的同时,使幼师的知识与技能可以迅猛发展,创造崭新的教学气象。

1.3与教育实践的发展相符合

幼师信息素养与教育实际结合一定会促进教育实践的快速发展。《幼教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一定要和家庭及社区建立起合作关系,同小学做好衔接,合理使用教学资源,为幼儿健康发展创造条件。所以,只要幼师拥有充足的信息知识与技术能力,就能够合理应用教育资源,进而完善教学模式,鼓励幼儿积极投入到学习当中。

2提升幼师信息素养的办法

2.1对信息技术资源进行合理应用

幼师专业方面的成长可以认为是教师主动进行学习的一个过程。幼师应该拥有选择及评价媒体与信息技术的技能。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幼师专业的发展有了更加丰富的资源平台和环境。幼师完全能够按照自己的需求,借助网络对有关知识进行检索和应用,进而提升自己的教育技能基础上,提高教学水平[2]。例如:笔者在选择资源时,并没有完全的复制或照搬那些成功的教学先例,而是有效进行借鉴和选择,并将自己遇到的教学问题和教学过程在网络上进行反馈,和同行们在此处进行讨论和探究,进而优化了整个教学过程。

2.2建设信息化校园

假如教师工作条件发生了改变,那么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所以,建设信息化校园时一定要努力提升幼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通常我们使用下面几个方面对信息化校园进行建设。首先,对信息文化环境进行建设。例如:建设优质、健全的互联网,让每个幼儿园都具有一个完善的网络工程;增加多媒体设备,供幼儿教师使用,保证每个教师都有一个确定的Email地址;构建明确的审核与奖励惩罚机制,对于那些能够很好应用网络资源及信息技术来授课,且获得效果非常好的幼师给予一定奖励,以使他们的积极性可以始终保持下去等[3]。其次,开展培训活动,组织园内领导及主管人员参加。培训课程中应该多设置一些与信息技术有关的内容,这样不但能够提升教师的技术水平,还能促进幼儿园健康发展。

2.3对网络实践社区进行搭建

实践社区来自于瑞士,主要就是把一些具有相同兴趣爱好,且在同一领域上的人通过网络联系起来。人们在自愿的情况下组织建立的,始终围绕某一特定知识领域进行学习、发展、分享及工作。建立网络实践社区,可以让幼师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得良好的教学案例及方式,把他们当作自己教学的参考材料,进而更好地对幼儿进行教学;针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利用网络实践社区同众多同行一起探究,然后通过反馈与修正后再合理地在教学中应用。这样幼师在探索教学方式的时,就能够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困扰和阻碍,从而在提升教学水平的同时,培养幼儿健康成长。

2.4从应用计算机进行教育的认识误区中走出来

首先,在网络上构建一个学习平台,这样教师就能够从中及时的掌握众多新技术工具的使用方法,例如:投影仪、多媒体教学一体机等,通过网络我们能观看到这些新媒体的具体演示方式,进而使信息技术的培训不再受场地及时间的限制,最主要的就是使幼师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新技术的使用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合理的应用,有效提升了教学效果。其次,对幼师进行技术培养,并不是简单的让幼师学习PPT的制作,更不是怎样使用打印机及投影仪,其实是教授幼师该怎样通过网络获得更多的教学资源,可以通过网络与其他幼师进行交流与沟通。让每名教师都可以对先进的教学媒体进行使用,优化教学过程,从而提升科研技术及教育水平,有效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3结语

总之,现在幼师信息化教学已经成为教育界较为关注且重点探究的一个问题。提升幼师信息化教育水平,不但需要幼师要拥有良好信息技术能力,同时还关注幼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知识更新、转化和交流的能力。只有幼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得到了提高,幼儿的学习环境才能够得到改善,进而促进国内幼儿信息化教育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斌.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理论思考——对信息化教学本质的再认识[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3):26-30.

[2]张静,陈佑清.学习科学视域中面向深度学习的信息化教学方式变革[J].中国电化教育,2013,(4):20-24.

教师信息化教学范文第4篇

一、引言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不断应用到各领域,人们生产、生活及学习方式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各行业信息化进程加速、信息化程度加深,特别是教育行业正面临着重大变革,将迎来重大历史发展机遇。全民学习、自主学习、线上学习、终身学习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

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职业教育信息化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支撑,是教育信息化需要着重加强的薄弱环节”“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的提出都说明我国职业院校已进入教育内涵建设阶段。职业教育信息化体系建立离不开教师团体,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直接决定了职业院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因此,职业院校教师团队信息化教学能力至关重要。

二、传统教学与信息化教学

(一)传统教学

17世纪30年代捷克教育家Comenius(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长期以来传统教学是基于传递―接受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主体地位,即传道、授业、解惑。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组织、控制和管理,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一味被动接受,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不能很好地发展,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信息化教学

在现代先进教学思想指导下,在信息技术支撑下,信息化教学合理应用现代教学方法,在观念、组织、内容、模式、技术评价及环境等一系列教学因素中使用信息化手段。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为教学活动主体,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信息化教学在信息技术支撑下,以信息资源为核心要求在新的教学观念指导下,在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技术、教学评价等一系列教学环节中进行改革和创新。

通过对传统教学与信息化教学进行比较,信息化教学中教学活动要素主体地位发生改变,从传统教学中的教师主导转变为信息化教学中的教师引导,从传统教学中的学生被动接受到为信息化教学中的学生主动探究,信息化教学各环节中都涉及信息化手段。从传统教学走向信息化教学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

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构成

作为教师教学的核心能力,在《教育大词典》中教学能力由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构成,教师从事具体教学活动的专门能力为特殊能力,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认识能力为一般能力。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在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以促进学生学习、发展为目标,借助信息化手段,构建教学资源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能力。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出发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包括以下三方面:专业能力(指专业岗位职业技能)、教学能力、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专业能力是基础,教学能力是保障,信息技术是支撑。在专业能力基础上借助教学能力使用信息化手段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过程各环节,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培养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关键。

四、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

教育部在2012年5月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提出在职业院校教师资格认证和考核体系中将考察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明确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计划。从2010年开始教育部举办开展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2012年以后全国职业院校(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化教?W大赛,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7届比赛,各省、市,各职业院校都按要求各自开展了选拔赛,通过积极备赛,层层选拔,推动了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进程,促进了参赛教师及团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

以湖南省为例,近年来根据教育部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组委会通知要求,积极举办信息化教育大赛。2014年湖南省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分高职组和中职组两个组别,其中高职组设信息化教学设计、基于空间的教学方式方法应用、信息化课堂教学、网络课程、教师个人网络学习空间设计与应用五个大赛项目,其中信息化教学设计共有语文、电子信息、文化教育、资源开发与测绘、轻纺食品专业大类组三个专业大类;中职组设信息化教学设计、基于空间的教学方式方法应用、信息化实训教学、信息化课堂教学、网络课程、教师个人网络学习空间设计与应用、微课程开发六个大赛项目,其中信息化教学设计共有语文、公共艺术课程组,石油化工、医药卫生、公共管理与服务专业类组两个专业大类,共有来自13个市州的180名中职选手和40所高职学院的239名选手分别参加了11个赛项的比赛。2015年湖南省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同样是分高职组和中职组两个组别,但是根据国赛比赛项目精神在比赛项目上有所减少,中职组和高职组比赛项目相同,均设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课堂教学、信息化实训教学三个赛项。其中信息化教学设计高职组设英语组、农林牧渔专业大类组、交通运输专业大类组、财经专业大类组、旅游专业大类组、公共事业专业大类组,中职组设数学组、物理组、化学组、教育专业类组、休闲保健专业类组、体育与健身专业类组、文化艺术专业类组。大赛共有来自12个市州的161名中职选手和42所高职学院的259名高职选手分别参加了中、高职各3个赛项的比赛。2016年湖南省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比赛沿用了2015年比赛的组别和比赛项目,只是比赛的专业发生变化,全省共有936名参赛选手报送了521件参赛作品,其中14个市州94所学校467名参赛选手报送了294件参赛作品参加中职组三个赛项的比赛;46所院校469名参赛选手报送了227件参赛作品参加高职组三个赛项的比赛。从三年的数据来看,从2015年开始取消了网络课项目,增设信息化课堂教学和信息化实训教学项目,比赛项目的设置趋于科学化,倾向于考察教师课堂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应用。每年轮换设置比赛项目专业大类,参赛教师人数越来越多,以赛促教,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显得更为重要。

近年来国内许多专家和学者?对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 研究表明职业院校教师中大多数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不足,对信息化教师理解不透彻。一些教师没有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一些教师认为信息化教学就是使用Office或WPS等辅助教学软件制作教学课件并在教学中演示;一些教师虽然信息技术基础好,却不能根据教学内容合理使用;还有些教师未能建立正确的职业教育理念。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现状具体表现为:

一是由于主观或客观原因,部分教师还在使用传统的使用一支粉笔、一本教材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各环节中没有使用信息技术;

二是一些教师没有参加过信息化教学相关的学习或培训,有些教师虽然参加过但学习时间较短,但缺乏系统性的学习;

三是大部分教师认可信息技术能使教学内容生动活泼,提高教学效果,但是认为前期备课工作量大,加重了教师教学负担,凭借教师个人力量很难建立起系统化的信息化教学资源;

四是部分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时感觉自身能力欠缺;

五是教师对Office或WPS,QQ或微信等信息化教学常用工具普遍掌握较好,但是除了相应专业教师以外,绝大多数教师对音、视频处理软件、图像处理软件、PPT高级应用、虚拟仿真软件等方面软件不熟练,甚至有少数教师从来没有使用过这些软件;

六是部分教师存在惰性,缺乏提升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意识。

通过以上现状,分析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是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有待提高;

二是职业院校没有建立合理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机制,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途径和培训时间方面的力度有待加强;

三是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团队建设不足;

四是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学习主动性有待加强。

五、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途径探讨

(一)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

职业院校应当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完善信息化教学软件和硬件设施,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推动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建立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体系

建立以学校、省市、国家三个层次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体系,各级培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培训内容。职业院校教师也可以根据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情况参加不同级别的培训和学习。如能力稍强的教师可以选择直接参加省级或国家级培训。通过立体化的三个层次的培训从信息化执教观念、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资源开发能力、信息化教学交互能力、信息化教学测评能力、信息化教学协作能力、信息法律和信息安全意识等方面的培养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

(三)加强信息化教学团队建设

职业院校管理层面上要重视信息化教学团队培养,以专业、教研室为单位建立以“信息化教学骨干教师”为引领的信息化教学团队。“信息化教学骨干教师”包括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专家、名师,在全国信息化教学大赛、省市级信息化教学大赛获奖教师等。建立教师参与信息化教学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与团队课程建设,开发以信息化教学为目的的课程资源,团队成员可根据自身情况完成团队课程中相应任务,集思广益,协同工作,相互学习,利用团队的力量来完成以教师个人难以高质量完成的任务,如制作以某门课程为基础的系列微课,既能使教师团队信息化教学能力得到提升又促进了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提升职业院校整体信息化教学水平。

(四)积极参加各类信息化教学活动

教师在经过各级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以后,要积极参加各类信息化教学活动。如信息化教学大赛,学校应定期开展信息化教学比赛,推荐优秀教师并积极指导教师参加省市级以至全国信息化教学比赛,以“以赛促教,以赛促改”。教研室定时开展听课、评课、公开课活动,在实践中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

(五)建立合理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考核评价标准

职业教育为适应时展从各方面对教师提出了不同要求并出台相应标准,如新进教师标准、教学名师标准、骨干教师标准、“双师”素质教师标准等。目前对于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考核或评价标准尚未成熟,各职业院校可以根据学院自身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情况从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出发研究、建立校级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考核评价标准并积极推行,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考核评价结果作为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依据,在这方面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隆平教授已经做了大量研究并已出台校极试行标准,该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很快,在全省、全国信息化教学大赛中屡次获得好成绩。

教师信息化教学范文第5篇

虽然延续了几百年的由捷克大教育家垮美纽斯首创的课堂教学一直被视作是最有效的教学组织方式,但随着信息化对教育整体面貌和方式产生的深刻影响,推动教育信息化对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借助信息通信技术实现的教学活动将会越来越普遍,但令人遗憾的是,人们对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的建立在多煤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的网络教学,在理论、观念上都还缺少足够的认识。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可能呈现不同的角色定位,它可能与传统教师角色完全不同,因此如何正确地进行定位无疑将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也是在新形式条件下教师如何促进高校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教师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教育的信自、化也对广大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了提高高校课堂教学的效果,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在教师如何进行定位并开展教学活动方面提出了以下儿方面初浅的认识:

1注重教学材料开发与学习资源建设

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获得的各种有关资源,包括数字化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网上报刊、数据库、多媒体电子图书等。这些外部条件为学生主动探索并完成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提供了基础,但Internet不能为学生提供学生正式学习所需的合适的学习内容和材料,另一方面教师也常把传统的教学资源制作方法和观念用于现代教育资源建设,不利于为学生建设和提供高质量的学习资源,从而不利于学生的建构主义式的学习。因此对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信息资源建设的理念和方法进行研究和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信息资源的建设要以现代的教育观念、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基本理论依据,遵循以“学”为中心进行设计建设。

2建立伙伴型的民主师生关系

信息化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的结构关系,也改变了师生既有的角色与地位。信息时代的到来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渠道、广泛摄取知识与锻炼思维的机会,因而他们完全可能在某些方面甚至是本学科领域领先教师。教师和学生在很多方面都处在同一层次、同一起跑线上,都需要努力学习。教师作为知识垄断者的权威地位逐渐化解,取而代之的是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在师生共同的学习中,学生以记忆和接受力占优势,教师以经验、理解力见长,他们发挥各自的特长形成互补,从而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3变传统的填灌为教育过程的指导

在信息技术构建的教学环境下,传统教育赋予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知识垄断者的地位遭受教育信息化的严重冲击。教学过程应该转变为一个复杂的、由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参与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单纯的填灌知识的过程。具体说来,教师首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引者、导向者,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定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以使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中自觉学习,同时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获取信息资源、从哪里获取以及如何分析得到的资料并有效地利用它们完成学习任务。其次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信息的丰富性和网络的交互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创造了条件,教师从“讲台上面的哲人”转变为“学生身旁的指导者”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认知能力。再次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其诱导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者、激发者。现代信息技术为培养、激发学习动机提供了便利。

4正确评价学生发展

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如果能够针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各种行为和表现,给予学生综合性的学习评价,包括对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等诸方面做出相应的评价,并给出相关的解决办法或者一定的指导意见,用以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学习,那么就能够有效的使学生树立起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轻松愉快的完成学习任务,并且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习和钻研的良好习惯。以长期的形成性评价为主。在评价的过程中,不断的给学生以指导,帮助学生达到最终期望的目标。

5由单纯的书本知识复制者转变为创造力的激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