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餐饮空间毕业设计总结

餐饮空间毕业设计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餐饮空间毕业设计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餐饮空间毕业设计总结

餐饮空间毕业设计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考察法;德国;职业教育;毕业设计

1背景资料

2012年10月29日至11月3日,笔者参加了由珠海市教育局主办,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协办的“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法”师资培训班。本次培训班共有3名资深德国专家授课,其中舒尔茨教授主要讲授微观教学法和引导文教学法;史侯德先生讲授项目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劳伦斯先生讲授考察法和媒体辅助教学法。

笔者所在的班级第一位教师是劳伦斯先生,他讲授的考察法使笔者受益良多,对笔者正在同步进行教学的环艺专业《毕业设计》课程有直接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现将笔者本人的学习经验以及应用的成果总结如下,期待与同行进行交流。

2考察法的定义及内容

考察法是指在实践中对事实、经验及行为方式等进行有计划地现场考察的方法。它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织,学生独立自主完成的。考察法在执行过程中一般分六个步骤:准备――计划――实施――评估――展示――反馈。

在准备阶段,教师应首先注意如何用考察法来实现本专业教学目标;其次是确定考察地点与主题;第三是与考察地负责人确定考察时间、安全问题、活动安排等。第四是考虑如何到达考察地点、往返要多长时间、必要的设备和工具等问题;第五是要明确哪些知识必须在考察临行前教给学生;第六是注意考勤信息。

学生方面,在准备阶段要落实考察中需要弄明白教学内容、激发考察兴趣;其次是思考考察对象、内容及预期结果;第三是与考察地负责人确定考察时间、安全问题、活动安排等。这个阶段学生独立自主的完成,教师只提供引导和建议;第四是准备考察时的提问技巧、采访技巧、书写技巧、结构化技巧。

在制定考察计划时应注意三个问题:第一是全班共同讨论并确立考察任务,学生制定考察任务及标准,教师应确保考察目标与培训目标一致;第二是构建不同任务的工作组,也可以安排多个工作组相同的考察任务,通常3至5人为一个工作组。第三是获得考察地点的第一手资料,从企业官方网站或企业宣传册或询问相关人员。

在实施考察计划时,要确定考察组内各成员的工作任务,如询问、记录、观察、评估、测量、拍照等。工作组准备必要的考察材料,如采访清单、调查问卷、考察记录等。其次是确定由谁来购置考察中所需要的辅助技术设备(相机、摄像机、麦克风)。在计划阶段结束时,各小组须在班内展示考察方案,并在讨论中对原方案进行优化。

最后就是考察反馈,包括评估、展示和反馈三个步骤。评估可以由教师做出标准,如按百分制打分,或者给予一段比较中肯的评语,也可以由各小组之间互相评估。展示方面,可以采用作品展、成果汇报展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制作ppt.或者视频等方式给予展示。反馈阶段主要是针对本次考察的结果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以方便教师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并在下次教学中吸取经验教训。

3考察法在高职环艺专业《毕业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考察法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是非常适合使用的,如在环境艺术设计的《餐饮空间设计》、《居住空间设计》、《展示设计》、《毕业设计》等专业设计课程,都适合使用考察法。

笔者在培训期间恰好正在上2010级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课程,该课程安排了2个选题:一是中山菌香园的主题餐厅设计,二是珠海金湾区三灶镇富都小区景观设计。根据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并结合本次培训的学习心得,笔者安排学生首先进行设计选题的确定,然后再根据选题进行一次有针对性的调研(考察),并要求一周内以ppt.的形式提交考察报告。

学生大多数选择主题餐厅设计课题,从最后提交的ppt.情况来看,各小组均较好地完成了预定目标,也能够较好地理解并应用“考察法”。其中有一个小组所做的调研报告ppt.内容详实,也比较完整,成为本次毕业设计的典型案例,现摘录如下:

该小组以“咖啡时间”西餐厅及康师傅私房牛肉面馆两个典型的主题餐厅为考察对象,从餐厅的设计定位及立意、空间布局、风格形式,以及在色彩、材质、灯光等方面的设计进行分析,进而从流线组织、功能分布、室内装饰(包括设计定位、空间组织、风格形式、色彩、材质、灯光、陈设)等方面比较两个主题餐厅室内设计的优劣,最后对本组毕业设计方案的初步构想。

首先,他们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到“咖啡时间”西餐厅的设计定位是以“咖啡文化”为主要设计理念。整个空间以怀旧色彩为基调,通过木质的餐桌,藤编的座椅,木质的隔断窗格等等,这些装饰元素来营造“咖啡文化”的主题。整个餐厅给人一种悠闲舒适的感觉。其次,餐厅的空间布局多以半封闭的形式进行分布,通过屏风隔断对空间进行分割。整体呈现现代简约的设计风格;色彩方面,整个空间在色彩上运用了大量的黑白色的对比,空间以重色为主调;材质方面,运用上用了大量的木材和藤编等自然生态的材质;灯光运用了柔和的暖光,整个空间灯光以暖色调为主,使得空间显得温馨惬意。最后,通过绘制简单的功能泡泡图,分析了该餐厅的交通流线组织和功能组织。

第二个考察对象为康师傅牛肉面馆,因为康师傅私房牛肉面馆的主要菜色以中国传统的“面食”为主要菜系,因此在设计上应用了一些“中国元素”。 餐厅的整体设计以中式餐厅的形式进行设计。空间布局以中轴对称的形式进行分布,通过屏风隔断对空间进行分割。整体呈现中式现代简约的设计风格。色彩方面,运用了红黑色的对比,空间以“中国红”为主色调;木制“花”形图案的设计元素是整个餐厅设计的亮点,它贯穿着整个餐厅的主体空间;灯光方面运用了柔和的暖光,整个空间灯光以暖色调为主。

通过以上两次考察并对比分析后,该小组决定综合两个考察对象的优点,立足本土文化,创作简约、温馨的主题餐厅设计方案。他们的毕业设计选题最终确定为“潮州菜馆”主题餐厅设计,并拟将潮州方言、潮剧、潮州工艺、潮汕民居建筑、潮州木雕、潮绣、潮州大锣鼓等潮州文化融入设计方案。

“考察法”帮助该小组迅速、顺利地确定了毕业设计的选题及设计方向,可见,考察法在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课程中具有非常切合实际的用途。

4结语

考察法作为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之一,其由来已久,在以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中也已有使用,只不过以往称为设计调研,而且其内容比不上德国专家讲授的考察法这么具体,在执行过程中也缺乏贯彻的力度,有时甚至只是象征性地提交一份调研报告而已。此次劳伦斯先生所讲授的考察法给笔者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以下几点:

一是整个“考察法”从概念到执行过程都相当完备,理论详实而具体。劳伦斯先生在介绍主要理论内容时不厌其烦,哪怕是看似人皆共知的常识内容也逐一详细讲解,展示了德国专家特有的严谨、细致的工作精神。

二是对实践过程的严格掌控。在理论讲授结束之后,劳伦斯先生便提供了六个选题让各小组成员选择,并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考察法”的实践训练。这些实践过程都有规定的时间限定,并在他的课件中以读秒的方式计时,时间一到便要求提交(当然这也与德国专家来校讲学的行程时间有关)。比如小组讨论确定选题和小组成员分工,给定的时间是三十分钟,时间一到便提交确认。这种方法虽然给各小组成员造成一定的紧迫感,而且由于没有过多的时间考虑,后期制作上也难免仓促,但却有效地避免推托、重复劳动和做无用功,反而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这点恰是以往我们在教学中的弱点――学生经常拖延时间,影响设计进程。比如这次笔者布置给学生的调研任务,完成时间是一周,而劳伦斯先生给定的时间只是一个下午。最后的成果证明,这一个下午和一周时间做出来的东西其实差不多,虽然一个下午做出的报告内容难免粗糙,但由于不假思索,执行力度强,反而容易迸发思维的火花。

第三是考核讲评,劳伦斯先生让各小组学员之间互相提问题并评分,充分调动了学员的课堂积极性,并且在互相讲评中产生新的收获,这点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第四,劳伦斯先生在上课过程中不仅展示了德国人严谨、严肃的一面,也展示了他风趣幽默的一面,比如对迟到的学员处罚唱歌,或是黄牌警告。在他讲课过程中会忽然对不专心听讲的学员提问,这些提问的问题相当简单,有时只是让人猜猜他的课件中下一个笑脸图案是什么颜色的,对于答对者给予一块巧克力等小奖赏,答错者也没什么处罚。只不过即便没有惩罚,也足以有效的制止学员不专心听讲的行为,并且能有效地调节课堂氛围,使课堂变得不那么枯燥。这些方法看似无关紧要,其实都值得我们中国教师学习。

短短一周的学习时间虽然很快过去了,但德国专家的治学精神和教学态度却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所讲授的教学方法,笔者也将在今后的教学中逐一实践,这或许会给我校乃至全省的职业教育带来全新的面貌。

参考文献:

[1] 马树超.中国高等职业教育 历史的抉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杨岩,杨一丁.毕业设计的设计[C].花山文艺出版社,2002.

[3] 中德师资培训项目.专业教学法[M].中德师资培训项目办公室编.

餐饮空间毕业设计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建筑与室内设计专业 教学质量 改革

2006年12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的文件,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响应国家号召,适应当前新的社会发展形势,经过几年的教学探索,我院建筑与室内设计专业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逐步走出了一条适合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的教育之路。

1.完善课程设置结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保证实践课学时达到要求。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专业特点,我专业总结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不断补充和完善课程设置结构,按照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实际要求来安排文化基础课程,避免盲目加大文化基础课程的比重,削弱职业技能训练。课程设计以职业活动为核心,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不要求全面、系统,不同专业以相关职业的岗位能力需要为依据,有针对性地选择课程和教学内容。实践课程一方面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突出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训练相结合,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展实习、实训教学。

为了保证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首先在课时安排上要提高实习课时比重,教育部规定职教院校的实习课时与总课时之比不少于40%,而目前国内相当一部分院校还受传统应试教学模式的影响和制约,实习课时比远远低于这个数字。西方发达国家职教成功发展的经验值得借鉴。如德国,其实习课和理论课程模式比例是2∶1,澳大利亚职校实习课在整个教学中也占相当的比重。此外,配备和完善符合高职教育的特色教材也是达到良好的职教效果尤为重要的条件。目前,我专业主要教材基本符合要求,大都是三年以内出版的优秀的高职高专专用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实践课程的教学计划执行,实践课时占总学时的45%,实践课程的开出率为100%。

2.建立融教学、科研、生产于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完备专业实训基地,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教学体制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我专业将实训基地分为校内实验室,校外建筑设计和装饰公司及其装修施工现场两部分。

校内主要加强实验室建设,如:建筑构造实验室、建筑规划实验室、材料与装饰构造实验室、图形处理实验室、空间设计实验室等,这些开放式的实验室是专业训练的基础,潜在地影响学生的技能意识。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也就是加强与建筑设计和装饰公司及其具体装饰施工现场的联合,并邀请相关企业单位来校指导,努力促进校企共建、工学结合,形成长期固定的实习场所。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在这方面是世界职业教育的成功典范。这种教育模式由企业与学校共同承担学生的职业培训与文化教育,学生同时具有学徒与学生两个身份,教学培训过程由学校与企业分工合作实施,费用由企业和财政共同承担。当然,要形成这样的教育模式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只要明确教学改革的目标,努力去行,相信总有一天会实现的。

依照《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我专业积极与建筑设计和装饰公司等相关单位联系,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让学生毕业前有机会顶岗实习,这在培养模式改革中具有根本性和方向性的意义,不仅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有利于毕业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而且有利于缓解贫困家庭学生的经济困难,共建和谐社会。

同时,与建筑设计和装饰单位长期合作可以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有利于企业有效地从学校教育资源中受益,也会鼓励建筑设计和装饰单位与学校的合作。而且,学生的实习和教师的参与,实现了教学、科研、技术和成果的转化,培养了建筑与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必备的工程意识和创造能力,可以更好地服务社会。

3.注重“双师”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建设是实现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建筑与室内设计专业学生的培养,应突出其操作技能技巧并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能主动了解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国际建筑发展的最新动向、材料新工艺、施工新技术,把握设计审美新动态,这就要求把实习教学摆在整个教学的重要位置。而实习教学的全面合理的实施是依靠实习指导教师来实现的,因此,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教学质量的保证。而我国高职院校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受传统型教育模式的影响和制约,传统的普教型教师多,技术型动手操作强的教师少,尽快扭转这一局面是高职院校的迫切要求。我专业在这方面的具体措施如下:

(1)全系统一思想,树立“双师型”长远发展战略目标。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重视对现有专业教师的培养,挑选能干的青年教师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培养,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如到建筑设计院或装饰公司挂职锻炼,针对专业的发展进行短期进修,本校专职教师的协帮互助、以老带新,在职研究生的培养等。

(2)引进高职称专业型技术人才,充实专职教师队伍。行业内的优秀设计师、工程师、企业能工巧匠获取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以后,可以在企业或学校承担学生实习的带教任务。

(3)积极安排外聘兼职教师,让有专业技能有责任心的专家型人才充实到职教行业中来。优化“双师”结构,尤其要加快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如东南大学等名校有丰富教学与实践经验的资深建筑及室内设计师、教授,设计院和装饰公司的优秀设计师、工程师、技术人员等)担任兼职教师,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国外如德国的许多职校,兼职与专职教师之比1∶1,有的是1.15∶1。聘请兼职教师不仅可弥补学校专职教师的不足,而且有利于解决专业转换过程中新专业教师短缺的矛盾,既可改善原来的教师的结构,又可提供科研和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信息,使高职院校及时掌握经济发展的新动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

4.推行“双证”(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学生就业铺路搭桥。

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加强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沟通。把学历教育中的专业能力要求与国家职业标准,以及相关行业和合作企业的用人要求结合起来。在学历教育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安排等方面为学生获得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提供方便,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用人单位认可程度高、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应的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我院建筑与室内设计专业已经成功地开展了“双证”制度,成立了室内装饰技能及中高级CAD绘图员培训基地,学生毕业前通过职业资格考试,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这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竞争力。

5.良好的管理与考评制度,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建筑与室内设计专业的实习管理与考评是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尤其是校外实习,实习场地分散,实习同学不集中,再加上受企业生产因素的制约,给实习管理和学生成绩的考评带来一定的麻烦。就此问题我专业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实习前的动员和安全教育工作,强调必须严守工作章程,如:带安全帽进入装修工地,服从指导教师和现场技术人员的调度;制订明确的实习内容、要求、目的,控制实习进程,保证实习质量。(2)与建筑设计和装饰公司签订协议,落实岗位师徒制,建立实习日志。学生可以组为单位,由组长记录该组同学实习上岗情况,每周定时向指导老师反映实习状况及工程进展情况,指导老师适时解答学生实习中的疑问,并提出新的要求,激励学生的实习。(3)多派实习指导老师定点巡查工区,院系领导应常到工地督查和慰问,这既激发了学生的实习热情,又加强了校企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实习教学向前发展。(4)对学生的实习成绩采取综合评定的办法,即依据实习平时成绩(师傅实习鉴定、学生出勤情况、学生实习日记及实习报告的记录情况)和实习答辩及技能考核两部分,比例为1∶1,指导老师把师傅对每个同学的实习及答辩等多方面的综合考核成绩,录入学生成绩档案。

另外,毕业设计及考评工作也是专业教学和成绩考评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我专业专门成立毕业设计领导小组,制定毕业设计大纲、内容和要求,尽可能体现多空间、多方案的特点,便于学生选择,拓宽设计思路。同时,安排有扎实理论基础知识的教师指导毕业设计,使学生实习中的实践经验得到理论的升华和实践的拓展。学生毕业设计的形式分为校内校外两种:校内学生,可采取大题分组解决的灵活方式。如在大型住宅区的建筑设计、娱乐餐饮等多功能的空间设计中,可以把一个大课题设成几个小课题,学生自由选择,指导教师协调分组。在设计过程中,教师按时指导,做好学生初期设计的审定稿工作,及时纠正和解答设计中的误区和疑问,使每一个学生都按照毕业设计的要求,高质量地设计出一套完整的建筑设计或装饰设计工程图纸和施工方案。校外学生在毕业实习期间若和建筑设计或装饰公司达成了聘用协议,在实习时就可完全按其公司的实际工作程序进行设计,也可根据公司的实际工程情况决定设计命题。同时采取双层管理,定期到校反映工作状况及工作中的难题,并得到校指导老师的技术支持。院系还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委托公司专家负责管理并指导学生设计,设计结束时返校答辩。答辩阶段,按专业分别建立答辩领导小组,积极策划组织毕业设计展,同时邀请建筑设计和装饰公司的负责人来院参加毕业设计答辩。答辩分为学生的设计陈述、专家和教师审查图纸提问,最后是毕业设计成绩汇总。毕业答辩观摩期间,便于用人单位发现适合自己企业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空间,实现学院的教学与行业市场和社会发展的接轨。

6.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人才素质与用人单位对接的首要目标。

职业教育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第一线的劳动者,现代社会绝大多数企业对这类人才的第一要求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职业道德水准,企业总是将人品、敬业、责任感作为聘用员工的先决条件。也就是说,职业道德素质已经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第一目标。我专业在实际教学中把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与此同时,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帮助学生掌握职业岗位所必备的技术技能,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真正满足社会需求,在服务社会的同时,解决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

[2]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2002.

[3]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2004.

[4]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餐饮空间毕业设计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4-0014-03

Construction of System for Training Pragmatic Talents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YANG Tao, LI Yan, LING Anyi

Abstract The paper mainly elaborated orientation and methods of intellectual training, presented the contents and practices of construction the system of training applied talents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o hope that it might be of some help to applied-talents training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Key words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 pragmatic talent;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边缘性和综合应用性极强的交叉学科。随着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食品行业飞速发展,不少高校相继开设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我国食品行业培养了大批有用之才。面对新原理、新工艺、新技术、新手段的不断涌现,企业对本专业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的同时,也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但是,由于原来高校的保姆式传统教学模式着重加强学生食品学科理论知识的培养,忽略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从而造成当今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尴尬局面,这与教育部的以“培养掌握直接应用型知识和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目标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不吻合[1]。在着重突出教育部“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的要求下[2],如何培养出食品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已成为设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将从“人才培养定位”及“人才培养方法”两方面对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进行探讨。

1 人才培养的定位

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科特点为基础,企业和就业情况为导向,能力培养为本位,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这既是该专业教学的依据和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最终归宿。如此培养的学生才能真正符合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特点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个集理、工、农等学科相关知识为一体的应用型交叉学科。它包括从可食性资源的开发利用到各种工业化食品加工生产的全过程,以及食品的营养功能性、安全性、包装美学、食品物流、市场营销、商品学及工厂管理等多方面的系统学科[3]。

企业和就业情况 面对现代食品工业向科学化、自动化、大型化发展趋势,食品企业对人才的要求逐渐产生变化。根据目前的调研情况发现。首先,更多的食品企业趋向于需要研发型人员、检验人员、生产人员、管理型人员以及营销人员。其中,生产岗位和销售岗位更受毕业生的青睐,虽然生产一线岗位工作相对较累,销售岗位不太适应本专业本科生;检验岗位或质检人员虽是最符合该专业本科生的,但是由于本科生缺乏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从而增加了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困难程度;研发型人员则需要相当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并且薪资也相对较合理,企业更愿招收食品类或生物类硕士或博士生[4]。这样就使得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空间比较小,就业竞争压力比较大。其次,从2014年的林科大食品科学与工程毕业生调研数据中得知,本专业毕业生更趋于向能提供更多工作机会的深圳沿海地带发展,薪资在2000~3000元/月为多,在繁华的都市里,无形中对毕业生的生活带来不小压力。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情况,构建符合现今毕业生发展的培养体系刻不容缓。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人们对绿色、健康、安全和营养食品的意识日益增强。食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使用人单位面临着应用型人才的短缺,这对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难得的就业机会。培养新型应用型人才,关键在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人才观和质量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因此,21世纪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于:拥有丰富的学科基础知识(化学、生物学、食品化学、食品工程原理和食品加工与贮藏技术等)和实践基础能力(如实习、实验、毕业设计、社会经验等),有浓厚的文化底蕴、较好的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心,达到知识、技能和素质协调发展,并能在食品企业或相关院校、科研院所、质量监督等单位从事生产开发、工艺设计、质量检测、企业技术改造、教学、企业管理、产品市场推广和营销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5]。

2 人才培养方法

人才培养是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对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构建,主要是完善三个体系的构建:以理论基础知识为特点的理论教学体系;以专业技能、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特点的实践教学;以道德素质培养、人文培养为特点的素质拓展,从而达到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的最终目标。

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

1)课程设置。在该课程体系中包括三个方面:公共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其中,公共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社会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外语以及计算机信息技术。此次调研发现,不少毕业生强调:学校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应注重人文社会学科知识。根据现状而言,大部分的食品专业所设人文社科类知识较少,以思想政治类课程为主,像饮食史、饮食文化这方面很少涉足。其实,在课程当中设置饮食文化课程,包括饮食民俗、饮食禁忌、饮食历史、饮食地理、饮食礼仪和饮食文化,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便于提升人文关怀[6]。在与国际接轨的背景下,外语和计算机的学习应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涯中,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好地运用相关计算机程序。同时,学校应提倡双语授课模式,以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专业课主要包括生物化学、食品化学、微生物化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化学、分析化学、食品工艺学、食品机械与设备、食品保鲜等。生物化学是专业课程中的基础,在该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应避免走马观花的形式,不要五六十个学时就草草了事,要加长教学学时,为学生以后的食品工艺、加工原理的相关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基础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物理学、数理统计、普通生物化学等,以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

针对现今的就业模式,在课程设置中,各大高校应将过去专业纵深型课程体系改为横向复合型课程体系,开辟富有边缘性、交叉性学科特色的课程。如增设食品科学相关的专业选修课,包括食品质量管理学、食品营销学、食品仪器分析、食品政策法规、食品相关案例分析、食品毒理学、职业道德课程、餐饮服务、人际关系与沟通、食品贸易、食品职业伦理、企业认证等,使学生能系统了解食品相关的知识,以便为以后的工作带来便利。其次,鼓励学生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如会计从业资格证、BEC中高级证书、ISO与HACCP内审员认证、公共营养师、果蔬加工工等,并且可在食品标准与法规、绿色食品授课过程中注重HACCP内审员、ISO9000内审员的讲解,在食品营养授课中讲述公共营养师的相关知识。除此之外,各大高校根据自身条件,以保证高质量教学为前提,选用质量较好的教材,以适应于目前市场经济冲击下的就业模式。

2)课程学时的设置。目前有大批毕业生工作后回顾,发现自己在大学期间所学知识所剩无几,这样的反应与当前的课程设置有很大的关系。部分高校虽然课程安排比较满,所学科目比较多,但学时过少,学生刚接触该科目的精华内容却已结课。针对实际情况,各大高校综合当地经济特征和企业的需求情况,在某些课程上适当延长课时,使学生充分了解和掌握。如可加长机械制图和机械设计基础这两门学科的课时,以便让学生对机械设计有一个深刻认识,对后续课程食品机械与设备、食品加工设计等的学习有更充分的理解。其次,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第七个学期安排少些课程,这不仅为考研学生提供便利,也为即将毕业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寻找满意的工作,提高就业率。

3)改变学生成绩分配方式。在当前应用型人才需求量增大的背景下,学校应摒弃过去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考核方式,发扬以课堂积极度、实践能力等为主的考核方式进行成绩分配。成绩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加强平时课堂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将课堂发言、讨论等作为学生课程成绩的主要来源;加强学生实验与实践能力,将实验与实践能力作为学生成绩的第二大来源;严肃期末课堂考试纪律,将卷面成绩作为成绩的第三大来源。

4)教师队伍改革。学校可鼓励在校教师去食品企业学习考察,提升实践能力;积极引进企业技能熟练的在职人员来学校进行课堂授课,使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充分结合。除此,学校可与食品企业达成人才联合培养模式,带领学生直接去相关食品企业授课,由理论知识丰富的学校教师和熟练实践技能的企业技师共同完成。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平台。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四个部分。

1)实验。实验贯穿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整个教学过程中,是体现实际能力的主要途径。它主要由基础课程实验、综合性课程实验和研究性课程实验组成[7]。基础课程实验重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操作的能力,实验过程相对简单,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综合性课程实验的主要目的为培养学生实验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实验是教改探索中的重点,意在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8]。目前,多数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验开设,存在简单验证理论实验较多,综合设计性、研究性实验较少的问题,而综合设计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内容,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基础技能和常规实验操作技能,也能训练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学校应充分重视此三种实验形式的时间分配,做到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另外,在实验安排上,教师应该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联系,避免相同原理类实验的二次出现。在实验课堂上,学生应以掌握基础实验操作技能和学习运用实验仪器为目的,从而不断加强自己的实践能力。

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实验开设和安排应该与知识点紧密结合,对于交叉性实验则应该在相应课程结束的基础上再进行则比较合理;逐步对实验室进行开放式管理,鼓励学生自主实验,并将其加入评奖评优中。学校应充分整合分散建设、分散管理的实验室和实验教学资源,建立以综合设计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为主要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

2)实习。实习主要包括专业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两大部分,其实习内容应突出本专业特点,强化行业概念。在专业实习期间,以所学专业课程内容为导向,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安排相关食品企业进行实习;以观摩、考察为基本形式,使学生了解各种类型食品安全生产与管理的方式、生产工艺及设备、生产管理和销售,而不是为了完成实习任务,联系与食品不相关的企业进行实习,这样不仅给学生造成知识上的错觉,也无法使学生从真正意义上认识食品行业。同时,学校可在本校建立相关食品生产线,如小型速冻蔬菜生产线、小型中式火腿生产线等,让学生在校内了解食品生产中的相关注意事项。毕业实习期间,学生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联系与自己专业相近的食品企业进行实习。根据调研发现,不少毕业生认为,毕业实习最好是在第七学期开始,以便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

3)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针对某一课程进行综合设计的环节,目前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较少。对于食品相关学科,如食品包装学,教师可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设计包装,不仅能使学生了解食品的相关特性,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食品工厂与设计学科,学生可根据所学知识,运用机械制图的基本技能,设计相关的工厂布局图;食品案例分析课程,教师可根据当前食品行业出现的影响较大的问题,进行课堂讨论分析,并要求学生总结事件发生的原因以及找到解决办法;食品营养学科,开设食谱的编制与评价实验,让学生在此过程不仅能掌握营养学基础理论,而且能进一步了解饮食营养、食品安全与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密切关系,并能从实际中重视营养配餐[9]。

4)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中的最后一环。在此过程中,学生应持以认真态度,结合大学四年所学知识,锻炼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充分把关,严厉打击数据弄虚作假、实验过程一塌糊涂之人。同时,学校可鼓励学生在第四学期进行毕业设计,毕业选题以食品相关课题为主,可选择食品工艺优化、工厂设计、产品开发等方面的课题。然后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制订实验方案,随后根据导师意见进行修改。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可以锻炼学生使用计算机查阅资料的能力,同时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这在毕业就业过程中是相当重要的素质。

素质拓展体系的构建 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体能素质和心理素质三个部分。根据调研可知,许多大学生认为,高校需开展相关校园文化活动,以提升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他们表示就业期间,抗逆和挫折承受能力较弱。面对素质的全面提升,可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开展与专业知识相关的活动,如食品文化节、烹饪比赛、料理讲座、食品演讲竞赛、食品疑难问题讨论等;开展与学生兴趣相关的活动,如羽毛球比赛、乒乓球比赛等一系列体育比赛,毛笔字展览和竞赛、唱歌比赛、英语竞赛、计算机应用竞赛等;开展文艺晚会、科技活动;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或大学生创新科技活动,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和科研能力;请食品行业相关成功人士来学校演讲,为学生解答生活、学习、就业方面的困惑;学校大力鼓励学生进行校内外素质培养活动,并给予一定奖励;同时,学校可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使学生更早了解企业运作模式,提升人际交流能力。

3 结语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体系的构建在严格遵照该专业的特点及市场需求的情况下,进行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教学方面的改革。对于大多数高校而言,其理论课程大同小异,在实践课程和素质课程方面可能就存在相当大的差异。高校可通过自身专业特点、所在地域特点、当地企业特点,进行相关方面的教学改革,以提高学校就业率,从而适应当今市场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M].教高〔2007〕1号.北京:2007.

[2]王顺民,季长路,薛正莲.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9(1):93-94.

[3]杨华,戚向阳,朱秋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9(11):68-70.

[4]杨涛,汪龙.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8(23):36-38.

[5]蔺毅峰,马国刚.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农产品加工,2013,12(27):79-83.

[6]夏明,管婧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增设人文社会课程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11,28(1):89-91.

[7]戚颖欣,李皓.应用型本科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与探索[J].农产品加工,2010,9(30):101-103.

[8]陈吉忠,,张俊,等.食品学科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6(24):73-75.

[9]马春华.食品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黑龙江教育,2013,2(3):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