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护理毕业设计个人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护理专业毕业论文现状分析
1.1 毕业论文相关知识欠缺
多数本科护理专业学生是首次接触毕业论文,在这之前他们从未受过相关的完善而系统的写作训练,致使不少学生一时无所适从。而且,医学护理学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设计通常在进行临床实践实习的前期,而这一时期通常正是重要的专业课学习阶段;同时,这一时期的学生又面临着各种考试以及就业单位的种种考核等实际问题,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系统地研究和准备毕业论文课题的设计。
1.2 教学管理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高等教育的规模呈膨胀性发展,学生数量增加迅猛,而相关的管理人员有限,管理水平又参差不齐,面对各种变化的新情况,不能与时俱进地迅速做出应对。南阳理工学院作为一所综合性高等院校,学科门类较多,各学科对毕业论文的要求大多不同,这给管理工作更增添了难度。而且,个别管理人员办事推诿、拖拉、不负责任,导致教学文件不能迅速有效地传达到指导教师手中,统计数据不准确、不及时,对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影响较大。
1.3 指导教师投入精力有限
由于学生数量猛增,师生比例存在着严重的失调现象。就我院医学护理专业而言,每位指导教师带有十多个毕业学生,而且多数教师都承担有大量的科研和教学任务,投入指导毕业设计的精力明显不足。个别教师对工作相当不负责,甚至有的教师连学生的毕业论文都没有仔细地审阅,致使论文中出现大量的低级错误。在开题和答辩时,一些教师既不提问也不指正,或者教师自身的知识面较窄、知识层次较低,这些问题的出现也造成了毕业论文质量的严重下滑。
1.4 部分学生缺乏进取精神
毕业论文设计时期也是教学管理上相对松散的时期,尽管这段时间事情比较多,但教学内容的时间性要求不像课堂教学那么严格,这使得有些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对自己放任自流;有的学生文字表达和综合分析能力较差,却不虚心请教;有的学生不拟定提纲,写论文时东一句、西一句,不能合理、正确地描述课题内容和自己所从事的临床实践工作。
2.论文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1建立全过程动态监管体系
为确保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加强对毕业论文设计的规范管理,笔者设想构建出一套包括4个层次(教师一专业系一学院一专家组的动态管理模式,并从我院医学护理本科毕业设计开始实施,可以较好地解决学生、指导教师及院系之间的协调与监管问题,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从图中可见,监控体系主要包括论文选题与设计、设计的实施与督查、成果评估3个核心环节,过程严谨,工作量饱和。各环节的具体特征如下。
2.1.1 论文选题与设计 这一环节从临床实践前4周开始进行,采取“题目公开、双向选择、院系调控”的方法,指导教师结合临床实践需求、医院实际状况、科研项目、教学改革与管理、学生自身素质水平等情况设计题目,题目要求本着目标明确,难易度适中,可控性强的特点,特别要注意结合具体临床实践。既可以由导师亲自设题,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根据所查文献资料等自己进行选题,选题可全方位、多角度涉及。设计完毕的课题由导师汇总至系里,由系审核评估小组对每一个课题进行“盲审”,包括题目的方向、深度、广度及工作量等,对不合格的课题坚决予以退回,要求重新修改完善直至达到标准要求。最后,由系审核评估小组将合格的课题送交学院教学督导小组,后者对所选课题进行总审把关后,上网公示。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一环节要有一个发动宣传时期,针对全系护理专业将要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全体学生,邀请经验丰富的专家进行写作和培训指导,从而使护理专业学生了解本专业的新知识、新动态,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科研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发其求知欲和科研兴趣。还应组织指导学生阅读专业刊物,在校园内创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并向学生介绍成功者的典型事例,树立信心,激发兴趣。最后,将选题表和任务书分发给每位学生,并要求其撰写课题大纲并将选题表和任务书填好,交给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修改后再将以上材料返回给所指导的学生,使其能够有针对性地参与到临床实践之中。
2.1.2 设计的实施与督查 这一环节是完全的动态流程,从资源的合理组织(包括查阅文献资料、应用相关的实验设备、收集病例、论文的设计规范等)到设计任务的完成,涉及的各种相关表格和项目的填写,学生是主要实施者,指导教师负责指导、解惑和把关,学院督导小组进行全过程监控。
学生根据课题设计任务书的要求仔细规范地收集病例,分析总结,找出其中的规律。其中病例的收集是关键,要尽可能多地去收集病例,对所收集到的病例要尽可能详细地进行记录,做到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规范。对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籍贯、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各种阳性和阴性体征、诊断或印象及治疗处理意见等都要做到认真、仔细地记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随时和导师进行交流沟通,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做好开题报告的撰写工作。开题报告撰写完毕,由系审核评估小组再组织相关方面的专家对开题报告进行评审,特别是对开题报告中相关内容的创新性进行严格评估。评审完毕,将需要补充修改的意见及时反馈给学生,让其根据专家指导意见进行下一步的工作。随后,学生根据设计任务书拟定各周计划进行前期具体的课题设计工作,主要涉及细节方面的完善等内容。
学院督导小组要严格进行监督管理,包括严格执行教师和学生的考勤和请假制度。督导小组应定期聚会,反馈意见,提出建议,及时解决问题,特别是对学生在临床实践中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和心理问题更应该特别关注,确保学生安心顺利地进行临床实践和毕业课题设计。为保证毕业论文保质保量地完成,根据周进度计划表,要在中期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检查工作,并将所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总结和通报,多方沟通以确保问题通过最有效的途径得以迅速解决。
临床实践后期,要求学生抓紧时间完成毕业论文,并深入总结探讨,将所遇到的具体情况随时和导师沟通交流。待论文写作完成之后,要求学生特别仔细地去审核其中的关键词、统计数据表、图表、参考文献等相关内容,注意其中的规范书写方式,避免学生养成粗枝大叶、马马虎虎的写作习惯。随后,进入-到毕业论文的结题审核和专家评定阶段。要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严格仔细的审核评定工作,在选择专家时,必须邀请课题专业相关领域的专家,专家组的成员不得少于7人,其中校外专家不少于2人,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专家不少于5人,专家评审小组的主席必须是取得教授或主任医师职称的人员。毕业设计的实施与督查这一环节是毕业论文最主要和最核心的环节,整个过程大约历时18周。
2.1.3 成果评估 毕业论文质量评价包括: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临床案例收集、整理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方案和结构的合理性、创新性;独立工作能力;文字综合表达能力的准确性、规范性;图表的美观和质量;整个设计写作过程的工作态度。其中导师和评审小组成员的意见各占20%,答辩小组意见占60%。答辩内容包括个人对论文的设计撰写的全过程、遇到的难题及解决办法;论文形式的规范性以及内容的质量高低;论文答辩过程中回答问题的严谨性和正确程度等。由答辩评委会小组教师根据学生的答辩情况分别打分,最终得出平均答辩成绩。综合导师和评审小组成员给出的成绩以及最终答辩成绩,得出综合成绩,并经学院教学评审委员会进行最终审核和验收后,将成绩在网上进行公示,并以此来评估导师教学和学生培养目标相符合的程度。对于特别优秀的毕业论文,由学校推荐并提供经费在相关专业期刊发表,为提升专业品牌和研究成果服务于社会做贡献。同时,对毕业论文的作者及其指导教师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从而在全院范围内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毕业设计成果评估这一环节大约历时2周。
2.2 建立学生论文意见反馈统计数据库
在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答辩之后,根据我院护理专业本科生培养计划和相关文献资料,设计一些调查问卷,如调查学生对毕业论文的认知和态度,包含是否有必要写毕业论文、写作态度是否认真等多个选项以及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前、中、后期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建议的解决办法等。前者可以采用半开放问卷,而后者可采用开放性问卷,允许学生自由回答。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再次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一方面,可以真实而充分地反映撰写毕业论文是否在学生中起到积极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交流中发现存在的问题,通过积极地探索研究,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为之后的毕业生论文设计的顺利进行做更为完善和充分的准备。同时,将这些调查资料建立数据库,其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既可以在整个学院内部之间进行有效交流,也可以在兄弟院校之间进行交流,以实现成果和经验共享,为整个高等院校的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做出贡献。
3.结语
关键词:跨学科;交叉学科;协同教学;交叉学习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01-0003-03
中图分类号:G642
1 背景
1989年,美国学者舒梅克(Shoemaker)在跨学科学习基本定义的基础上提出了跨学科教学的定义:教学将跨越学科界限,把课程的各个方面组合在一起,建立有意义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在广阔的领域中学习。跨学科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指出,高等教育日益国际化是学习和研究的全球性特征的一种反映,应通过新的教育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会在多元文化环境和国际环境中独立思考和协同工作。
国外跨学科教学改革起步较早,发展较快。近年来,美国大学普遍设置跨人文与自然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人文与技术科学等新学科与综合课程,如斯坦福大学的“多学科教学与研究”(Multidisciplinary Teaching and Research)行动等。英国利兹大学在理科、艺术与社会科学、现代语言等学科领域设置各种结合课程,其中理科设置70多门;牛津大学现有30%以上课程都是由两种以上科目结合而成,诸如“哲学与数学”、“经济学与工程科学”、“生理学与哲学”等。
跨学科教育有不同的形式和内涵,从专业角度来说,设置跨学科专业,建立辅修、双学位制度;从课程教学角度来说,开设包含跨学科内容的新课程;从学生角度来说,课程的受众跨学科化,便于进行交叉融合。
在设置新的交叉学科专业时要淡化专业界限。2000年美国联邦政府颁布的专业目录,增设交叉专业,有25个学科群设置了跨学科专业,用以培养跨学科专业人才。中国教育部也于2010年开始修订专业目录,强调兼顾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专业设置。目前进行跨学科专业培养研究的文献包括工程管理类专业、工业设计类专业等。
在跨学科课程改革方面,密歇根大学提出跨学科协同教学,采用“课程合作”模式和“集合式课程”模式。前者由具有相关经验的教师共同设计、讲授;后者则是2~3门相关主题的独立课程被安排同步讲授。这种理念很务实,相对容易实施,但需要解决教学资源、信息和经验、激励机制、行政管理和学生专业背景等带来的问题。也有学校开设了新的跨学科课程,如软件知识产权管理、计算思维和网络、群体与市场课程等。
学生交叉学习也是跨学科教学的重要方式。提出指导本科生“多学科联合毕业设计”的方法,通过将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组成课题小组,制定相关题目,共同完成设计,达到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能力的目标。在电子商务课程教学中,学生来自网络、经济、网络营销与广告、信息安全、在线支付、电子获批、法律、公共管理和在线出版等专业背景,他们在课程学习和项目实施中实现了跨学科交流。底特律大学组织工程系和护理系的学生,联合为残障人士设计城市辅助设施,并从中相互学习。则尝试面向计算机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的同学同班开设数据库系统课程。
本文在2012年7月下旬北京大学李晓明教授主持的“跨学科课程(网络、群体与市场)培训班”背景下,总结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在跨学科教学方面进行的实践,包括学科大类培养模式、教改实验班探索、数字媒体方向建设等,并对如何进一步推动跨学科教学进行了构想,包括“网络、群体与市场”这门跨学科课程的开设计划,以及如何推动跨学科选课等。在此基础上,希望能将李晓明教授的跨学科课程在我校落实,将其跨学科理念在我校发扬光大。
2 跨学科教学实践
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在跨学科教育方面已有一些初步实践,包括学科大类培养、创新班设置、数字媒体方向建设、学院平台课建设等方面。
2.1学科大类培养
合肥工业大学于2012年启动宣城校区招生工作,开设5个系,采用2+2培养模式,即2年统一培养,2年专业培养。以信息工程系为例,设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等7个计算机与信息类专业。在前面4个学期,系里所有学生在同一平台上课,强调专业大类培养,形成较宽的学科基础和跨学科背景。2年后,开始分流,进入专业课程学习阶段。尽管上述改革刚刚开始,但在此模式下,学生之间知识交叉会自然形成,跨学科优势将凸显。
2.2教改实验班
合肥工业大学于2010年成立电气信息类教改实验班,依托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管理。实验班的专业方向为电气信息类,学生由学校2010级各理工类专业的50名同学组成,是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的示范区和先导区,旨在培养基础宽厚的跨学科人才。教改实验班同样采用2+2培养模式,前2年实行跨学科的特殊培养计划,2年后自由选择专业。目前该班同学已经分散到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电气自动化、计算机、信息安全等专业进行专业学习,但该班级建制仍然保留,希望能够保留跨学科交流的环境。
2.3数字媒体方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使得学科方向越来越丰富。在“宽口径”、“重基础”原则的指导下,我们于2008年修订教学计划时设置以下4个模块方向:数字媒体方向、软件方向、嵌入式系统方向和网络方向。每个方向由4门选修课程和1门方向综合设计课组成。
数字媒体是一个学科交叉方向,合肥工业大学采用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与建筑与艺术学院联合培养模式。在4门理论课程中,数字媒体艺术概论课程由建筑与艺术学院承担,其他3门由计算机与信息学院老师承担;在方向综合设计实践环节中,需要按组完成项目,我们采用4+2方式来组队,即4名计算机专业同学加上2名广告学同学,如表1所示。项目中大体按照技术、艺术方面进行分工,如完成游戏类项目,计算机专业学生负责编程实现,而广告学的同学负责文案设计和艺术指导,同学之间通过讨论等环节实现跨学科交流。
3 跨学科教学构想
3.1网络、群体与市场跨学科课程
2012年7月22-28日,由李晓明老师主讲的“跨学科课程(网络、群体与市场)培训班”在北京举行。本次培训班由教育部计算机专业教指委、计算机学会教育专委会、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三家联合发起,纳入教育部“2012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笔者有幸参加这次跨学科培训班,主要想学习跨学科教学模式和方法。关于本次培训班,个人一些总结如下:
1)听到很多学科之外的很多东西,学到了知识,还学到了跨学科教学方法,如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该如何讲清楚同一个知识点,如何深入浅出地用计算机思维和理论来解释其他领域的问题和现象等。
2)培训班学员来自不同专业和领域,与数学、管理和计算机等专业的学员一起交流、学习,本身也是“跨学科”协作的一部分。
3)计算机学科和社会学科结合很自然,因为我们对社会现象耳熟能详,对很多东西有直观的感受,这样经过理论分析的结果都能接受。这次“跨学科”培训的选题非常好,也容易推广。
正因为如此,我们计划将这门课程带到合肥工业大学,进行跨学科教学方面的尝试。北京培训结束后,我们于8月召集相关教师组织了一次教学讨论沙龙,决定开设“网络、群体与市场”课程。因为是第一次开设这门跨学科课程,我们计划采用四步策略,如表2所示。其中,第一步课程研讨班已经开始,学院3名教师已经试讲部分课程。而最终我们希望本课程与国外同类课程实现同步授课,达到课程国际化的目的。
3.2跨学科选课政策
为了推动跨学科教育,合肥工业大学在2011年教学计划中实行个性化学分,以推动跨学科选课。设置的个性化学分有6个,必须通过选择外专业课程来获得。通过此方式,一方面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外专业课程,另一方面可促进课程受众的跨学科化。这样的政策易于实施,不用大动干戈即可实现跨学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