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没有安全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如果赶飞机,一个半小时前肯定已经微笑着在过安检了。
难得爱上一个人,反反复复磨着他:我好吗我好吗我好吗?你爱我什么什么什么呢?
身边、口袋、钱包里,永远有着一叠现金。
出门已经到了楼下,停步、思量、转身,重新上楼看看钥匙是否锁定。习惯性动作是拉拉门,点点头。永远戴着手表,且常常跟人对时间……
以上种种,我认为是缺少安全感的女人。
对号入座,我有第一第二项。最“经典”的一幕,有一次录《心灵花园》时,当观察员的胡展奋老师颈椎病犯了,头痛,边上人看着都没辙,我却从自己的大包里很“神奇”地拿出“止痛片”来……你看吧,你看吧,关键时候还真就用上了哎!再有一次,去美国,上了飞机,我旁若无人地先“啪”地拿出双一次性拖鞋,换上;再掏出海绵颈套,“嗤”地安抚好我脆弱的颈脖;再拉出腰托,“扑”地夹在腰间;最后打开眼罩,扣住眼睛……慢着,边上同行老兄忍不住握住我的手,语重心长:你呀!是我见到的、坐飞机装备、最!最!最!齐全的人!心里想,我真是太周全了,这样很累,这样很没安全感,这样也很辛苦。
闺蜜里,这样的例子抓抓一大把。
跟演员M上街购物,她会突然说,看看我裤子后面后面,我那个是不是漏出来了?我说没有没有啦,现在可都是“超强吸收”耶!没多久,她又一惊一咋地:不好了,我觉得我牛仔裤的拉链坏掉了!我说怎么可能?她说不行不行,我一定一定要去卫生间。虚惊一场后,却又无事生非了:不对啊,我汽车好像没锁唉!我跺脚:我明明听见“啾”地响了一声的!她坚持:可我怎么没有听见?你肯定没有听见,你听见了也是听到别人的汽车声音。OKOK,再奔到停车场,汽车当然是锁牢的,她拍心口:现在我就放心啦!
所以,这样天生没有安全感的女人,一谈情说爱起来,受累的是那个被爱的男人。M爱上了一个钻石男,帅也就罢了,竟然很年轻,更要命的是还有钱……M就傻掉了,信心全无,还竟然问我,“他一定会嫌我的,一定一定看不起我的,很多人都看不起演员的,觉得我们没文化。”我笑:那你就学得有文化一点啊!咱们就是有文化啊!大家一起吃饭,她挽过男朋友的手,“你对大家说你爱我呀,你说么,你不说我要生气了呀!”男朋友好脾气,却害羞,敬酒,用英文LOVE一下,她眼泪都要下来了,“为什么不用中文呀,你存心不给我面子呀!”男朋友干脆用上海话煞根:阿拉吃煞侬!而我一直认定,上海话里的一句“吃煞侬”,顶过无数肉麻兮兮的我爱你。后者多土啊。好了,这边厢这对玉人儿你浓我浓,演戏,还是情景剧;背地里天晓得“作”成了什么悲情剧……所以分手很必然。
那天,我们坐在百盛对面的星巴克,双手托下巴发发呆顺便骂骂男人。M大话爱情,喋喋不休:“我一天要问他N遍你爱我什么?最后他说我不爱你了。”我一直觉得女人的安全感的培养,是很长很难很烦的。最好有钱撑着,怎么说也是情可护心,钱可安心么,但是如果没有钱的话,不要紧,有事业顶着也成,有了事业有了奔头也就有了生活的目标和方向,但是如果没事业也没关系,一定一定要有意志力,有了意志力就有决心,就会努力,就有了发生奇迹的可能。要自己给自己鼓励、打气、加油:我会更好的,我会幸福的。
2.因为我爱你,所以把以前都交给了你。
3.谁抚我一丝秀发,谁欠我终身代价?
4.飘散中逝去已经懵懂的年华,童真般绚烂的愁容已不在。
5.我陷得比你早,爱得比我少,所以注定要受煎熬。
6.小矢做不到那么完善,怪我不够坚强。
7.人就是这样,总是一遍遍重温伤口,然后沉溺其中。
8.如果没有遇见最想要的,就不好轻易停留。
9.悄悄秒秒,虚虚空空,犹如走进美的天堂。
10.所谓天长地久,只是误会一场。
11.总有一段旅程叫你恋恋不舍,总有一城风景永远铭记你心。
12.不要被任何人打乱你的脚步,因为别人不懂你要走什么路。
13.我只是一个人,我就要像刺猬那样武装自己,这是我保护自己的唯一方式。
14.是爱你爱到红了眼睛,还是恨你恨到红了眼睛。
15.耳边又响起,那最熟悉的声音,那就是你。
16.你的怀里有了他。我还能什么理由不再让自己离开。
17.害怕失去她你就应该和我断了所有的联系。
18.一个男生开始思考他和女朋友的未来,他是认真的。
关键词:安全感;自信;问卷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6)-06-0064-04
有人指出“教育基本上只保留了其工具理性,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完善人格、发展自我的本质属性”[1]。因此,我们要关心的一个敏感话题是:培育足以稳定生命动向的安全感,以便应对现代生活的种种挑战。事实上,安全感的关注和研究由来已久,安全感(security)作为一个心理学概念,最早见于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精神分析研究 [2]。此后安全感被不同的领域和学者的关注,被予以不同的界定和研究。本文试图对国内近十年来安全感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主要介绍了安全感的界定、国内安全感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并提出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一、安全感的界定
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安全感进行了界定,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观点:一个是来自精神分析学派的研究;另一个是来自人本主义学派的研究;还有一个是来自香港内地的一些研究。
(一)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安全感就是没有焦虑情绪
精神分析学派的基本认为安全感就是没有焦虑情绪体验,主要代表人物有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社会文化精神分析的代表霍尼(Karen Horney),精神病学人际关系理论的代表人物沙利文,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等。
(二)人本主义学派认为安全感就是一种自我接纳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代表人物马斯洛指出,心理的安全感(psychological security)指的是“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特别是满足一个人现在(和将来)各种需要的感觉”[3]。马斯洛还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制了《安全感――不安全感问卷》(又称S-I问卷)。马斯洛在其研究后期,提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中第一条就是个体要“有充分的安全感”。
(三)国内学者认为安全感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制感
北京大学丛中等人认为安全感是主体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时的有力或无力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制感[4][5]。
香港学者江绍伦在《安全感的建造》一书中提出,当个体甘心承担自己行为或抉择的后果,毫不退缩或逃避,他就是一个具有安全感的人,他的意识状态是安静的;反之,当个体尝试逃避自己的行为或抉择的后果,他就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他的意识状态是不安和焦虑的[6]。
综合以上专家观点,可以发现,在心理学意义上安全感具有以下特性:
其一,安全感肯定是一种主观感受和体验,本质上是一种意识状态。
其二,安全感总是面对压力,总是面对风险的预测,总是面对各种外部环境。
其三,安全感的内容包括多种要素,比如确定感和可控制感,信心、安全和自由。
二、国内关于安全感的研究
(一)国内关于安全感的理论研究
安全感与心理健康:在神经症方面,我国学者中,如钟友彬、许又新教授等人强调不安全感与神经症发病有密切关系。钟友彬教授特别指出:强迫症的核心是恐惧和不安全感,比如对传染病恐惧的强迫性洗手,比如对门锁的反复性检查,均是出于对生命和财产安全的担心,都是缺乏安全感。
安全感与依恋类型:先天气质与后天的教养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依恋的性质(类型)。关于安全型依恋/焦虑型依恋的研究方面,王金良、郑海燕和牟宏伟(2005)提出安全型依恋的培养与父母的抚育质量和良好的家庭氛围关系紧密。幼儿的需要包括生理需要与心理需要。大多数的父母对生理需要往往能及时地给予满足,但幼儿对父母注意、关爱、照顾等的情感需要和活动需要相对隐蔽,较少得到父母的关注。大多数的研究者同意母亲对幼儿发出的信号反应越敏感,幼儿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可能性就越大。可见,温暖、和睦、互助的家庭氛围将有利于婴幼儿建立安全感,形成安全型依恋;冷漠、疏远、拒绝的家庭氛围则会使儿童产生恐惧和焦虑,并缺乏安全感,形成焦虑型依恋。
安全感与教育环境建设(儿童安全感的保护):安全教育已引起我国教育部的高度重视,近年来了一系列加强安全工作的文件,有具体的体育器材和场地,也有抽象的校园环境和氛围,可见,这是从学校环境方面加强儿童安全感的建立,安全感是在安全环境下发展的。一是为儿童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如设备安全,校园和谐。二是为儿童的发展创造和谐的心理气氛,如不滥施威胁,不辱骂、体罚。不管儿童的言行举止是否令人满意,都要积极关注孩子,避免儿童担心失去教师的爱而产生焦虑和不安。只要社会、政府、学校和家庭等都献出一点爱,儿童将健康、自信、愉快的发展。吴丽对儿童安全感建立的家庭因素做了相关理论研究,提出安全感缺乏对婴幼儿认知能力、情绪控制能力、人格以及同伴关系有消极影响[7]。蒋红斌等(2012)理论研究提出消极的家庭环境因素、非理性的爱和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导致当前儿童安全感缺失的主要家庭教育因素[8]。
(二)国内关于安全感的实证研究
发展性研究:这类研究近十年越来越多,下面对这些研究进行分类系统阐述。
1. 安全感的测量方法
丛中等(2003)编制了安全感量表[9],查阅了大量资料,根据安全感的概念架构,同时结合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心理门诊对32名神经症患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的结果,确定能够反映个体安全感的题目共53条,涵盖一般安全感(预测和控制)、人际安全、躯体安全、完美倾向等方面的内容,分属2个主要因子:人际安全感和确定控制感。选项分为A非常符合, B基本符合, C中性或不确定, D基本不符合, E非常不符合共五个等级,分别记为1、2、3、4、5分。安全感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及效度,适合用于正常人群安全感的测查,同时可以用于神经症的安全感检测,具有较广的实际应用价值。
曹中平等(2010)修订了马斯洛的《安全感-不安全感问卷》[10]。取样1893名初中生对该问卷进行了修订,通过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后,修订后的量表包含44个条目,分为情绪安全感、人际安全感、自我安全感3个维度。具体内涵:情绪安全感主要指儿童疑虑不安、情绪低落、担忧未来、对世事不满的情况,人际安全感主要指儿童的乐观开朗、人际融洽、尊重友爱、幸福温暖的情况,自我安全感主要指儿童的自我悦纳、自信情况。修订后的 S-I 比较符合安全感的理论构想, 包括多层次多维度,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用于我国初中生安全感的评估与研究,在心理咨询与临床实践中也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前景。
夏春等(2011)研究并编制了中国文化背景下居民生活安全感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11]。在国内外现有的安全感或不安全感测查工具基础上,并结合开放式问卷和深度访谈获得的资料,编制居民生活安全感的项目共有50条,分6个维度来进行测量,采用5级评分(完全不符合、较不符合、无法确定、较为符合以及非常符合)。最后确定的生活安全感5个因素(经济安全感、人际安全感、社会安全感、环境安全感和生存安全感)结构较为清晰,基本能够全面真实的反映当前居民生活安全感的特征。弥补了以往的安全感量表主要用于比较神经症病人和正常人群,而没有评估一般居民生活安全感量表的不足。
2. 安全感的研究焦点
国内的实证研究显示,影响安全感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两大类。
(1)安全感与个体因素的关系研究
目前影响安全感发展的个体因素主要包括性别、年龄、乐观、自信、应付方式和生理缺陷等方面。
性别是安全感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从总体上看性别对安全感的影响具有一致性,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刁静等人对大学生进行了安全感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尊重感因子上表现出普遍不足,并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的安全感显著高于女生 [12]。安莉娟等以自编问卷对高中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男生安全感低于女生,但只在非离异家庭中这种差异达到显著 [13]。杨元花(2006)调查研究发现初中生男生比女生更具有安全感,但是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这与国外的有关研究中女孩比男孩的安全感要强不一致,这可能是文化差异导致的结果,因为中国是一个重男轻女的社会[14]。谢玲平等(2012)采用丛中等人编制的安全感量表对农村初中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农村初中男女生在人际安全感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显著高于女生[15]。杨昭宁等(2012)采用丛中等人编制的安全感问卷对聋生进行研究发现男生的安全感显著高于女生,与正常学生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
安全感的发展水平存在年级差异,说明年龄是影响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杨元花(2006)研究发现与初二相比,初一和初三的学生具有安全感,并且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进一步多重比较发现初一和初二之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黄月胜等(2010)研究发现留守儿童一年级的人际安全感显著低于二年级和三年级,而二年级与三年级的人际安全感差异不显著,与非留守儿童的研究基本具有一致性[16]。谢玲平等(2012)研究发现农村初中生人际信任存在非常显著的年级差异,具体表现为初三学生极其显著地高于初一,且显著地高于初二; 安全感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具体表现为初三学生显著高于初二。
行为问题与安全感的关系,黄月胜等(2010)运用修订的马斯洛的安全感量表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感与问题行为做了研究,发现安全感是行为问题的一个重要预测变量。比如初中留守儿童情绪安全感与行为问题各个维度存在显著负相关,人际安全感与A行为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
乐观与自信对安全感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张梅英(2012)做了大学生安全感的协方差结构模型分析,结果发现被认可度与乐观可使人产生较高的安全感。同时,自信心的培养都是影响大学生安全感的主要因素[17]。
应付方式与安全感的发展关系密切。唐明皓(2009)问卷调查研究发现越倾向于采用解决问题、求助等成熟、积极的应对方式的留守儿童安全感水平越高,留守儿童采用自责、幻想、退避等不成熟、消极的应对方式,安全感水平越低[18]。姜圣秋等(2012)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安全感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密切[19]。
生理缺陷也会对安全感发展的影响。杨昭宁等(2012)的研究发现聋生安全感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同时存在性别、主要生活区域的显著性差异,男生的安全感水平显著高于女生;乡村学生的安全感水平显著高于城市学生;聋生安全感对其心理健康程度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20]。
积极心理资本与安全感的关系。刘少锋主要关注个体的自我效能、希望、乐观和韧性四个方面对安全感的影响。结果发现积其中的自我效能因子、韧性因子和希望因子对人际安全感因子、确定控制感因子和安全感呈现显著的正相关,表示有正向的预测作用,对三者的解释率分别为24.4%、19.9%、25.1%[21]。
(2)安全感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研究
目前研究主要关注父母教养方式、父母是否离异、父母受教育程度及职业、家庭环境、家庭经济、亲子分离状况、城乡等方面对安全感的影响。
首先是父母职业、受教育程度、家庭类型及家庭经济状况。杨元花(2006)研究发现,父亲职业和受教育程度对安全感的建立影响显著,这估计与父亲在中国家庭中的地位和影响有关。经济收入不直接影响安全感的发展,但可以影响其它家庭因素间接影响安全感发展。家庭是否离异对安全感的发展有显著影响。
其次是父母教养方式及家庭环境。杨元花(2006)将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各因子与初中生安全感进行了相关分析,发现初中生的家庭成员关系亲密、充满温暖的情感、上进、注重娱乐、追求知识、讲道德、组织有序和控制得当会增加安全感。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独立好像不被认为是好事,孩子在心理上还很难认同独立性,所以独立性越高对安全感的发展反而不利,这与有关独立生活的留守儿童安全感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过度保护和严厉否认的教养方式不利于安全感的建立。留守儿童安全感状况调查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安全感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安全感。替代教养,隔代教养留守儿童安全感显著高于独立生活留守儿童,可见亲子分离环境不利于安全感的建立[22]。
再次是学校环境。李骊(2008)的研究发现师生关系、友谊质量、同伴接纳与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感显著相关,师生关系与友谊质量对其安全感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虽然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感发展处在一个不利处境,仍有一部分留守儿童安全感发展良好。良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感发展具有调节作用[23]p。
然后是社会环境。傅鑫媛(2014)等人对大城市职场未婚女性的择偶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导致其个体差异的原因之一是安全感; 女性的安全感水平越低,那么其择偶中的物质倾向就越明显[24]。
最后是城乡生活空间。安莉娟(2004)等人对高中生的研究发现城乡来源在人际安全感这一因子上的差异达到了统计学显著水平(P
临床性研究:沈学武等人对强迫症患者的不安全感特点进行过研究,研究的结果表明,强迫症患者在所有的生存需要、爱与被爱的需要、人际交往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四个方面都较健康组显著缺乏安全感[25]。
三、国内安全感研究的综合评价与展望
综上所述, 近年来关于安全感的研究有增无减,在理论构建、研究内容拓展以及研究方法更新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我们认为还有必要从以下角度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首先,从理论构建上来看,已有的安全感理论比较零散,不成体系,往往着眼于某一具体问题,比如提出家庭环境对安全感的建立有重要的影响,提出父母教养方式对安全感的建立有重要影响等等。研究假说引发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并且可以解释一些研究结果,说明它们的确具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但是,这些理论无法帮助我们对安全感有全面的理解和把握。纵观已有研究,还存在诸多不平衡,理论重儿童,实证重成人等等。所以,我们认为未来的安全感理论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现有假说进行整合。在宏观层面上,可以将家庭因素、环境因素和文化因素等纳入研究。在中观层面上,可以深入探讨有安全感与缺乏安全感群体之间的相互区别与联系。在微观层面上,可以把安全感的心理加工过程和对应的脑机制纳入其中,揭示安全感的内部形成机制。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安全感的理论,也可以借此形成新的研究动力,引发更多的相关研究。我们认为可以以访谈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征集大量被试的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的信息资料,然后加以整理分析,构建一个影响安全感的理论模型。这模型将对我们每个个体的安全感培养和发展提供一个很好的指导帮助,以提高我们在现有环境下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其次, 在研究内容上看,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进行拓展。其一, 探讨安全感与其他认知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和人格的关系。比如一些理论研究中提到缺乏安全感会影响认知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和人格,但具体怎么影响,其中的内部机制又是什么没有系统、科学的研究。在认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领域, 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等能力每个人有不同发展水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发展水平, 这些发展特点对个体的安全感有着怎样的影响作用?反过来,安全感又对这些能力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都挺有意义,值得好好思考和探讨。其二,国内与国外安全感发展的区别和联系。安全感受到社会情境的影响,那么,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下成长的个体对同样的内容是否会有不同的安全感表现?同时,面对同样的环境安全感可以复制吗,可以传染吗?比如在国内出现了对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缺乏安全感,对政府等公务人员办事缺乏安全感,年轻人对婚姻缺乏安全感等普遍性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内在机制是什么?在国内开展这类本土化的安全感研究,不仅可以丰富这一领域的研究资料, 更可以比较文化因素对安全感的影响作用。
最后, 从研究方法上来看,安全感研究以问卷调查研究为主, 目前已有的研究基本都是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未来的安全感研究在方法上要想有所创新和拓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可以尝试引入实验室研究。正如前面提到认知能力与安全感关系的研究值得深入探讨,完全可以在这些主题方面尝试实验室研究范式。第二,完善研究工具。曹中平等人虽然对安全感问卷进行了修订,但选取的对象群体单一,项目分布也存在不均衡的现象,重测信度只是抽取了留守儿童样本。工具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安全感的临床应用和研究测量都需要一个信效度良好的问卷。问卷的修订工作仍需要完善,曹中平等人修订的是适合初中生,丛中等人修订的是适合大学生,所以研究工具的科学化也需要整合。第三,应该把质的和量的方法结合起来,把被试放在一个更加系统的环境中去考量,不仅要自评,还要他评。现有的研究基本采取的是自评为主,营造一个更加生态的评价体系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研究方法思路。因为人的安全感是在一个生态的环境下综合产生的,那么,客观科学的观察一个人的安全感也应该回归那个环境才最有效。
参考文献:
[1]杨韶刚.人本主义心理学与教育[M].黑龙江: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安莉娟,丛中.安全感研究述评[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6).
[3]阿瑟.S.雷伯.心理学词典[M].李伯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4]丛中,安莉娟.安全感量表的初步编制及信度、效度检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2).
[5]安莉娟.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自尊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03
[6]江绍伦.安全感的建造[M].香港:岭南学院出版社.1992.
[7]吴丽.0-3岁婴幼儿安全感缺失的后果及其对策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26(8).
[8]蒋红斌,肖晓娟.有助于儿童安全感确立的家庭教育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2,(9).
[9][12]丛中,安莉娟.安全感量表的初步编制及信度、效度检验[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2).
[10]曹中平,黄月胜,杨元花. 马斯洛安全感-不安全感问卷在初中生中的修订[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
[11] 夏春,涂薇.中国居民生活安全感量表的编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9).
[13]安莉娟,丛中,王欣.高中生的安全感及其相关因素[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0).
[14][22]杨元花. 初中生安全感发展的家庭动因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
[15] 谢玲平,邹维兴.农村初中生人际信任与安全感的调查研究,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2012,28(6).
[16]黄月胜,郑希付,万晓红.初中留守儿童的安全感、行为问题及其关系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0,(3).
[17]张梅英.大学生安全感的协方差结构模型分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27(12).
[18]唐明皓.农村留守儿童应对方式对安全感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
[19]姜圣秋,谭千保,黎芳.留守儿童的安全感与应对方式及其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3).
[20]杨昭宁,杨静,谭旭运.聋生安全感、人际信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 ,中国特殊教育,2012,(9).
[21]刘少锋.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对安全感的影响及其教育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23]李骊.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感发展的学校动因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
近日,江苏省有学校心理辅导中心就“不安全感”这个问题在全高三年级展开调查,短短两周时间内,共收到有效问卷1165份。结果显示:66%的考生表示经常会产生不安全感;32%的人表示偶尔会有不安全感;仅有3%的考生自感心理强大,毫无不安全感。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考生生活在一种“不安全”的心理环境中呢·调查结果显示,“对失败倍感恐慌”“对复习毫无头绪”“尊严受到威胁”等,都是重要原因。而对于重新回到校园里复读的考生来说,“难以融入新集体,缺乏归属感”是最令他们深感不安的一大因素。
高考生安全感缺乏的五个因素
一、失败恐惧
“我是班上的一名学习尖子,老师非常器重我。可就在上一次期末考中,因为失手,年级成绩排名滑下了二十多名。尽管后来老师安慰我说没什么,但那次考试对我心理所造成的阴影却是无法抹去的。如今,我开始觉得自己风光已逝,上大学没有什么希望了。”
——经历过挫折,品尝过痛苦的滋味之后,内心对再次经历挫折产生恐惧、恐慌感。
二、无序恐慌
“高三了,现在各科作业都很多,制定的学习计划总是完成不了。今天做不完,就得拖到第二天,可第二天又有一大堆功课,明日复明日,永远没有做完的时候。这样一来,很容易落后于其他同学,我该怎么办·这个问题让我很揪心!”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大多数人在处事时都倾向于“求稳”,这其实是一种“秩序情结”。同样,有着“秩序情结”的高考生也是相当的多。学习竞争越来越激烈,当对学习管理不善,频频造成计划失控的局面,那些有着“秩序情结”的考生会更加容易惊慌失措。
三、缺乏归属感
“在新环境里,复读的我显得很不合群。不知道这是不是我的问题。班里同学们的行为方式、语言表达,都让我觉得自己像是从外太空来的,总之,他们所做的一切都让我觉得很不习惯,非常没有归属感。郁闷死了。”
——处于某一个集体中的我们,总是希望在这个集体中爱人与被爱,与这个集体建立起一份密切的关系。但是,当我们与自己所在的集体大多数人价值观不相一致的时候,或者缺乏对该集体信任的时候,往往会找不准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从而也容易缺乏安全感。
四、尊严受到威胁
“我是一个从乡下来到城里读书的同学,平时因为学习不怎么好,很自卑。昨天,和一位同学在学习上产生一点小分歧,他大骂我乡巴佬,说我身上有一股来自农村的猪粪味。我真的很难过……”
——对学习不再充满信心,反而遭受了自尊心上打击。譬如班上同学们平时的说话和行为方式,会让自己处于一种紧张、自责、被动的境地,这时候,也容易使人缺乏安全感。
五、可能面临失败
“我是一个复读生。去年,因为考前没能好好放松心情,给了自己太大压力,结果考试没发挥好,不幸落榜了。但我现在还是没能调整好心态,学会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开学后几次小考成绩都不很理想。我很害怕,如果今年高考我再失败怎么办……”
——当你终于选定了一个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但是,忽然遇到了来自外界的一些干扰和风险,你意识到自己的目标即将要面临失败的时候,也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
【解读】
巧妙化解你的“不安全感”
近年来,越来越多人关注自身的安全感,“缺乏安全感”——这已然成为很多人的口头禅。
一位高三的同学不久前在我们学校的论坛中这样写道:“学习上没有安全感,生活里没有安全感,交朋友没有安全感,对前途没有安全感,做任何事情都没有安全感……”这,或许真的代表了很多高考考生当前内心真实的状态。
我们,可能会因生活中物质财富上的贫乏,由此对未来充满了不确定,因而缺乏安全感;可能会因为朋友之间、亲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发生严重的冲突,由此对情感失去了控制力,因而缺乏安全感;又或者是因为处于高考环境中,由此对激烈的竞争感到焦虑万分,因而缺乏安全感;也可能被来自学习上的压力而搅乱了内心的宁静,由此对前途感到极其渺茫,因而缺乏安全感……如此看来,安全感,在我们每一个人生命中的每一个角落都扮演着不容忽视的角色。
不久前,一位高三的同学前来咨询室对我说,在学习上,他不断努力,发奋想要跻身于尖子生行列,是为了回报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因为他根本无法想象如果自己不争气,他的父母该如何面对别人投来的异样的眼光。但成为尖子生之后,他发现又有新的恐慌侵扰着他。对他来说,若是学习不优秀,心理不踏实,可学习优秀了之后,危机感又开始以另外一种形式笼罩到他头上。可见,问题的关键并不在学习优不优秀,而在于他内心对自己始终抱着一种相当不自信的“危机预知”。只要这种预知继续存在,那么,他精神上的紧张感就很难被化解掉。
可见,缺乏安全感的症结,并非在环境是否安全,而在于自己内心是否安全。只有在内心筑起一个坚固的安全岛,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才是至关重要的。
想摆脱安全感危机,有以下两种自救方案:
关键词:农村居民社会安全感社会治安状况
一、研究背景
我国有60多万个行政村、300多万个自然村,有9亿多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村和谐稳定是农村发展的基础,也是全国和谐稳定的基础,农村社会安全问题始终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而且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全国老龄办2009年年初的《农村空巢、类空巢家庭老人状况调查报告》表明:全国农村老年空巢和类空巢家庭共3288万户,占农村老人家庭总户数的48.9%;空巢、类空巢家庭中的老人共4742万人,占全国1.08亿农村老年总人口的43.9%;
另据民政部的相关统计,目前全国有8700万农村留守人员,其中包括2000万留守儿童、2000万留守老人和4700万留守妇女。农村“空巢”与“空壳”化以及老龄化给农村社会治安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农村社会治安管理乏力与混乱,诸如流动人口犯罪等新问题也渐成趋势。虽然近年来在国家的强力打击之下,社会治安状况总体有所好转,但农村地区作为社会治安管理的薄弱环节,社会治安状况依然令人堪忧。严峻的社会治安状况形势直接影响到农村居民安全感的提高
二、农村地区居民的安全感
为了能更好地了解农村地区的社会治安现状,明确城乡之间居民安全感之间的差异,我们以湖北省广水市广水街道办、应山街道办以及杨寨镇、关庙镇为样本,采用安全感指标体系以及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该地区的农村居民的安全感进行了调查,并采取加权平均的方法结合调查数据结果算出了以该地区为代表的农村地区居民安全感指数。
在安全感指标体系的选取过程中,我们选择了一种既能被大家所普遍接受,又比较全面的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调查问卷。之所已选择这一种指标体系,在于它充分地结合了安全感的概念特点,考虑到了主客观因素对安全感的影响,分类清晰,层次明确。具体的指标体系如下表:
其中,在指标计算过程中,指标权重的确定,我们采用的是根据调查统计数据的结果,先确定各因素在指标体系中的贡献率,然后根据各因素贡献率的大小确定不同层次指标的权重。我们最先确定的是上表中三级指标的权重,即因素层指标权重。然后,在因素层指标权重基础之上,运用区组因子权重计算公式,确定了四级指标的权重,即指标层权重。以下是不同层次因素的指标权重:
在个体指数的计算上,根据问卷选项的特点,其中完全符合和有点符合属于认同选项,有点不符合和完全不符合属于不认同选项,个体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个体指数(g)=认同比例-不认同比例
在类指数的计算上,我们结合前面指标层权重,采用的是个体指数加权平均的方法。它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l类指数;g为个体指数;f为个体指数的权数。
同理,在综合指数的计算上,也是结合因素层权重,采用类指数加权平均的方法。它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z 为综合指数;l为类指数;f 为类指数权数。
由于类指数权数之和 为1,所以
根据上面的个体指数、类指数、综合指标运算公式以及指标项和因素相权重,采用加权平均的方法,我们能够得到以湖北省广水市为代表的农村地区的安全感指数为73.9%。
三、安全感指数所反映的问题
以上数据显示对农村安全感影响最大的四因素分别是:执法情况、灾害事故、环境秩序和违法犯罪情况。其它的因素对社会安全感也有影响,但是相对较弱,权重在0.1以下。同时从数据中也可以看到,在执法状况类因素中警力配置和破案质量比较关键,出警速度影响相对较弱;在灾害事故中疫病传播影响最大,另外食品安全和突发自然灾害影响也较大;在环境秩序因素中,社会活动影响较大,其次就是环境因子和社会控制因子;在违法犯罪因素中,财产侵害和暴力侵害对安全感影响很大,是危害农村地区社会治安状况的重要因素。
综上,农村安全感主要由农村地区社会治安状况决定,其中以执法情况和违法犯罪情况为主,而这两个因素发挥是可以控制的,相对于灾害事故和环境秩序来说,它们具有更好的可控性。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除了一些不可控的自然因素之外,社会安全感主要受社会治安状况的影响和制约。
虽然没有明确衡量标准,说什么样的安全感指数是可以接受的以及安全感提高一个百分点意味着什么。但我们可以通过与其他省份公布的安全感指数做一个比较分析来进一步了解农村地区的社会治安现状,以及城乡之间在社会安全感和社会治安状况方面的差异。
以下是一些省份2010年的社会安全感指数:中新网信息显示江西当年安全感指数为95%;重庆市政府信息显示重庆当年安全感指数超96%,居四个直辖市之首;河南党建网信息显示河南省当年安全感指数达95.07%,全国领先。黑龙江日报数据显示黑龙江当年公众安全感指数达94.9%;另据中国日报数据显示,贵州当年安全感指数为86.98%;山西新闻网数据显示山西当年安全感指数为87.5%;解放网新闻晚报上数据显示上海当年的安全感指数为84.06%;天山网数据显示当年新疆安全感指数为82.38%。而以湖北广水为代表的农村地区安全感指数只有73.9%,甚至远远落后于西部地区省份安全感指数的平均水平,安全感指数普遍偏低,农村地区的社会治安状况相对较差。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