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喧嚣的城市

喧嚣的城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喧嚣的城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喧嚣的城市

喧嚣的城市范文第1篇

“上山下乡”,此词一出,很多人便想起了,想起知青,因为它是那个时代赋予的特殊词汇,承载了一代人的悲欢离合。现在,它却已然成为当代城市群体中的一种新的生活时尚。而今,新一轮的“上山下乡”运动,似乎已经蔚然成风。越来越多的都市人将宁静的山野和乡村作为他们生活中的“别处”,正是在那里他们找到了内心渴望已久的安宁。

在这些“上山下乡”的人群中,有着这样一些人,他们是山主,是庄主,是园主……他们虽都只是这场运动中的普通一员,但其逃离喧嚣的故事却又各不相同,精彩各异。

“我很喜欢到剑山来!每次来剑山我总是来了还想来,走了不想走。”刚刚从山上下来的游客任女士,向我们表达了她对剑山的情有独钟。“剑山的环境很幽静,给人的感觉很舒服。山的静,让心也会跟着很静。剑山不高,爬起来也不累。每次进入山顶的佛堂,浮躁的心都像是得到了一次洗礼,变得非常沉静。走出佛堂的时候,心又会感觉很敞亮。山上的景致也很美,特别是日落黄昏的时候,落日、长江和山都融为了一体,像一幅绮丽壮阔的画卷,我总是分不清眼前的是画还是景。”的确如任女士所说的,来到这座山的人大都会喜欢上它。

剑山地处江苏南通的狼山风景区,居于军山和狼山的正中,高87.33米,山的形状像是一柄出了鞘横放着的宝剑,故而又名剑脊山;因为山峰如刀刃,又称刀刃山。另外还一直流传着一个说法,秦始皇曾在此山试过剑,并留下了一块试剑石。只是这块试剑石却似乎早已不见了踪影。

1914年,清末状元张謇,看中了剑山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斥资在剑山之巅建造了文殊菩萨的道场――文殊院,1926年又对其进行了扩建。后因种种原因,文殊院人去寺空,香火渐断,剑山也变成了一种荒山。

2000年,南通企业家胡广茂先生,即现在的山主女士的父亲,出资承包剑山40年的经营权。那时的胡老先生,年逾知命,功成名就,看透人世沧桑,潜心礼佛,参悟颇深,机缘巧合下,得与剑山结缘。至此,老山主倾其财力重修文殊院,修成之后,慨然将文殊院赠与南通市佛教协会。又修了山路、茶楼等,方便香客居士往来休憩。山中的树木、花草、飞禽走兽等自然生态,坚守其原貌。所以诸如黄檀、狗獾此类珍稀物种得以完好保存。期间,各地的商人纷至沓来,意欲合作兴旅游、搞餐饮,老山主想到如果合作开发,清修道场的宁静断然无存,所以他就一一回绝了。

2001年,老山主将此山交给了他的两个女儿代行管理之权。老山主依据二人性格做了合理的分工:姐姐负责管理山上的环境、安全等大小事宜,而妹妹胡云则专与外界接洽,管理票务、税务等一应事项。

人如其山,山是静的,人也是静的,这是山主女士给人的最大印象。在她的带领下,我们沿着山路拾阶而上,剑山的游客并不多,故而有着这难能可贵的清净。山中的自然景色以及清新的空气,顿时让人心旷神怡。及至山顶的观景台,看江水渺渺,山峦凹凸,房屋密布,忽而有种古人登高望远的感悟:万事万物何等虚无,太过计较终无意义。循着弥弥梵音,我们又来到了肃穆的文殊院,庄严的庙宇和文殊菩萨像转瞬间让内心超脱于世俗的种种,竟然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

时光流逝,这位山主在山中已经十个年头了。她说,在这十个年头里,她完成了人生中一次重要的转折和升华。身在此山中的她,长期受到佛教文化的熏陶,逐渐对禅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今,渐入禅境的她,心变静了,胸怀变宽广了,烦恼也减少了。现在的她懂得“放下”,懂得宽容,懂得挖掘禅理中的智慧,并将禅理融入生活、家庭和工作中去。从她的谈吐中,我们也证实了这一点。每天上山下山,身体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所以她的步履总是那么轻盈有力。

作为山主的,她是幸福的,她的幸福似乎有些奢侈。每日上山料理完佛堂的事务,更多的时间她是在山中幽僻的禅室里静心礼佛。在这个世外仙境里她每天过着安逸、快乐的生活,她有着世人向往却很难拥有的宁静。而她乐于将这宁静分享与志同道合之人。她说,她喜欢同上山的有缘人聊天,分担他们的忧愁,与他们探讨禅理,让他们同样享受心灵的宁静无忧。她说,虽然下了山这些人还要回到世俗的生活中去,但是即使是片刻的安宁对这些身心疲倦的人来说,这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庄主:农庄里建起了艺术馆

在这场自发的“上山下乡”运动中,像女士以一方山头作为清净之所的并不多见,下乡寻找“家园”的人倒是居多。人到中年的王开云,就是下乡潮中的一员。作为享誉全国的创业标兵,王开云现在是一座休闲农庄的庄主。

王开云是个台胞,父亲是台湾人,母亲是地道的南通人。年轻时的她经历了知青上山下乡的时代,她下过乡、插过队。回城之后,聪慧的王开云通过自学当上了一家国企的会计。2002年,由于公司经营不善,王开云下岗了。大胆的她,决定经商。她先后经营起了两个加油站和一个宾馆。

不几年,随着竞争的加剧,加油站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如此一来,王开云与丈夫杜秋波筹划起了新的创业途径来。考虑到丈夫对盆景花卉的喜爱,以及自己对农村生活的热爱,王开云想到了下乡租地种树木、培育盆景。一向雷厉风行的王开云,很快便将加油站和宾馆转包了出去。2004年,她在位于南通市港闸区的郊外租了108亩农田,并引进了香樟、红枫、雀舌等一批名贵苗木,开始进行苗木花卉的培育,自此,便正式开启了她下乡创业的道路。

在这108亩土地上,最开始,王开云成功培育出来大批珍稀的花卉苗木。从2006年开起,她又大规模养殖狼山鸡,目前庄内还有芦花鸡、贵妃鸡、仙居鸡等十多个品种,总数已达到上万只。后来她又挖了鱼塘,种上了葡萄树、枣树和蔬菜,并开了饭店和宾馆。再后来,到了2008年,同样是在这块土地上,王开云建成了别具一格的中国开云休闲艺术馆。而今的农庄已经蜕变成一座集自然风光、休闲娱乐、文化欣赏于一体的现代生态园。

“我们的农庄规模虽并不算大,但它的艺术品位却很高,这在所有农庄中也是绝无仅有的”。王开云的丈夫杜秋波不无骄傲地对笔者说。正如他所说的,这座农庄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将文化艺术元素有机的融于趣味盎然的自然之景中去,从而使二者相得益彰、妙趣横生。

为什么会想到在农庄里建艺术馆的呢?王开云说,当时是因为丈夫杜秋波在北京画画的弟弟杜老三,他与南通籍著名画家林晓交情颇深。有一天,杜老三便带着林晓来到农庄来品尝狼山鸡。林晓当即就赞叹农庄的环境是“田野逸趣动人心”,并有心在这里办一个画室。她想到林晓如果在这里办画室毫无疑问会提高农庄的艺术品位,这样就能够吸引更多文人雅士来这里享受田园的野趣,于是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后来画室建成了,就是现在的“中国开云休闲艺术馆”。

在这个艺术馆里,陈列着林晓的大量作品,这些作品又以描摹罗汉为主。林晓笔下的罗汉虽不拘形态,或躺或仰或抓耳挠腮,但都神情悠闲,怡然自得。观赏于其中的游客,想必能领会其中的意韵。艺术馆还有一个展厅专门展示林晓个人收藏的古董文物。王开云当初的想法没有错,艺术馆,不仅提高了农庄的品位和档次,也给它带来了更高的知名度。近两年来,农庄每年接待游客已过5000人次。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在这里垂钓、赏景、观画、品尝农家菜……享受这个文化庄园给他们带来的无穷乐趣。

如今,王开云的农庄已经有7个年头了。相比较在城市里的生活,她说她更喜欢现在的生活状态。在这里她呼吸的空气是新鲜纯净的,吃的是自己长的绿色蔬菜。忙碌的她每天都会不知不觉地在庄中走上好几个来回,无形中又锻炼了自己的身体。在这里她还结识了很多游客朋友。她说,这种忙碌的生活让她很踏实,很满足,很有成就感。

园主:别人都叫我“农民曹”

在下乡的这些人中,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人。他说,他甘愿在农村当个农民,也不想再当那个没意思的城里人了。他就是曹建平,我们喊他“老曹”。他说,别人都叫我“农民曹”,他就是喜欢农村,喜欢当这个农民。老曹今年已经60岁了,本来是一名普通的驾驶员,曾经在市政府外协、外交部工作过,后又在国外奋斗过多年。如今,老伴儿退休在家,女儿女婿收入工作都很不错。按说家庭条件优越,他这个年纪正是退休在家,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时候。而他却不顾家人朋友的反对,一大把年纪跑到乡下去“自讨苦吃”。可是他却并不觉得这是在吃苦,城里的生活很早他就厌倦了,用他的话说是没意思,闲下来都不知道怎么消遣。而农村就不一样了,闲来喂喂鸡鸭,料理料理庄稼,也是一种乐趣。

早在7年前老曹就辞掉了工作,开始成为一名真正的农民。一开始,他在南通市港闸区永兴街道芦泾港村租了100亩种植玉米。3年前,他发现了无花果巨大的开发前景,这一年,他来到了港闸区幸福街道转水村十组,承包300亩地种植无花果。

不久前,我们来到了老曹的无花果园。我们见到的这个老曹,他穿着很朴素,特别是脚上的一双解放鞋,让他更像是一个乡野农夫。园子里种植着从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引进的6个优良品种的无花果。虽然当时已经是深秋,但树上还结满了大大小小的无花果。老曹说,像这么大的种植规模,在江苏也是首屈一指的。园中除了种植无花果,还利用无花果树之间的空隙种着成排的玉米,此外园子里还放养着成群的土鸡。

这个园子还有个合伙人小茅,他叫茅建新,已过不惑之年。小茅是老曹的干女婿,现在还在市级机关供职。幼年时的小茅是在农村跟随爷爷奶奶长大的,在这里他度过了最美好的童年时代,也因此农村情结深深植根于他的内心。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是他一直追求的理想生活。所以,当老曹向他提议一起在农村搞生态种植时,他马上就答应了。

喧嚣的城市范文第2篇

关键词:校际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研究生

作者简介:褚蔚然(1988-),女,安徽马鞍山人,广东培正学院教务处。(广东 广州 51080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8-0069-02

研究生校际课程互选是实现各高校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重要途径。它不仅可以丰富研究生的求学经历,还可以接受跨校园的学术氛围的熏陶,增加校园文化体验。近年来,国内已有学者开始着手研究校际课程互选问题,涉及的面较宽,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在实际操作上仍没有形成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要落实该项目,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应考虑诸多问题。本文在分析浙江省研究生实施校际课程互选可行性的基础上,重点就操作层面学分互认、沟通及经济利益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了可供参考的相应的对策。

一、实施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高校实施校际课程互选比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晚,尚处在探索起步阶段。严格意义上来讲,近年来我国一些高校校际课程互选的实践,实际上是对国外发达地区选课制度的效仿和借鉴。而由于教育现状、人口因素、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别,运行过程中可能会伴随着校际课程互选实施而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在项目实施之前,必须未雨绸缪,尽可能避免可能存在的种种问题,笔者通过对已经进行校际课程互选尝试的国内各地区高校进行分析研究,它们存在的问题,也同样是浙江省研究生校际课程互选实施效果需要解决的问题。

1.课程互选及学分互认问题

目前校际课程互选虽然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但国内各高校对校际课程互选显现出了不同的态度,教育实践程度亦不相同。国内一些学者如李联明等对北京、上海、南京等五个地方的高校实施的校际课程互选实践活动加以考察,发现目前我国高校在校际课程互选及学分互证过程中,高校“校本位”思想扎根较深,对共享概念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层,也没有宏观的政策指导,因而互选认证力度不大,进展也较为缓慢,基本上还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没有进一步积极地寻求实质上的合作突破,教育教学合作大都难以有效地展开,导致教学水平的差距仍然存在,因而高校间的学生的实体流动呈现出盲目性的特点。①

2.沟通的问题

从校际课程互选出现的问题来看,许多问题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校际课程互选实施过程中信息传递不准确、各类人员沟通渠道的不畅上来,因此沟通不善是校际课程互选过程中的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教师、教务管理人员、参加校际课程互选的学生之间都存在着沟通问题。要想了解并改善这种状况,必须三方共同努力,遇到问题及时沟通,把各自的想法表达出来,通过观点的碰撞和交流来减少信息传递的不准确和理解的偏差。

3.经济利益问题

除了上面涉及的课程互选学分认证及沟通问题,校际课程互选实施中的经济矛盾问题也较为突出。

(1)高校之间的经济利益。各大学之间的经济利益主要在校际课程互选工作的招生及学分认可环节。②即使是在上海西南片区大学城地区内,各高校规定学生跨校修习其他合作高校的课程不需要缴纳学费,各高校也相互承认对方高校的学分,但却曾停办过一年,就是因为各个高校的优势不同,资源占有量不同,导致各高校课程开设的总体数量不均等。而总体数量不均等因素同样造成了学习人数的差别,带来了每个学生花费等经济问题的产生及冲突。跨校选课的学生人数、课时、学分发放数不同,造成各高校的财政收支不平衡。③

(2)学生的经济负担。学生是校际课程互选项目活动的主体,当学生选择参与校际课程互选活动时也必然要承担跨校修习课程、学分所带来的额外开支。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家庭条件比较贫困的学生,为了不增加家庭的经济负担,就选择放弃跨校修习的机会。

二、对策及实施方案

目前国内一些高校已经开始开展校际课程的实践活动,要逐步走向完善阶段,灵活的探索是必要的,国外高校课程互选的经验为我国高校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参照。笔者结合浙江省研究生教育资源现状及具备的条件,就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设解决方案。

1.建立浙江省研究生校际课程互选管理委员会

浙江省要实施研究生校际课程互选,必须建立研究生校际课程互选管理委员会来负责管理、协调课程互选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其主要有以下几个职能:

(1)制订浙江省研究生校际课程互选方案。浙江省研究生校际课程互选管理委员会和各高校教务处的管理人员,共同研究和制订《浙江省研究生校际互选精品课程认定办法》、《浙江省研究生校际课程互选管理实施办法》和《浙江省研究生校际课程互选学分认证协议》。只有将项目活动纳入制度的范围,才能规范有序的进行。另外,成立研究生校际课程互选专家小组,主要负责校际课程互选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不断推进校际互选的深入发展和完善,形成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循环过程。

(2)对精品课程进行认定。根据《浙江省研究生校际课程互选管理实施办法》,成立研究生校际互选精品课程认定专家小组,由有声望、在教育教学科研界有权威的专家担任成员。在开课前对各高校上报的本校优势明显、教学质量较高或改革力度较大的研究生特色创新课程结合其授课教师的讲课风格和教学经历,严格按照《浙江省研究生校际互选精品课程认定办法》组织开展认定工作。精品课程认定专家小组审核通过后,方可开设此课程。在开课后,精品课程认定专家小组,对已结束的课程进行评估,以确保开课质量,最终使学生真正受益。

(3)协调高校之间的利益关系。浙江省研究生校际课程互选管理委员会依据《浙江省研究生校际课程互选管理实施办法》对在课程互选过程中各高校存在的利益关系进行协调。课程互选管理委员会需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在学期结束后,对参加选课学生的学费进行财政结算(可以按学分对参与研究生校际课程互选的学生实行收费,这样结算会更为便捷)。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与教务管理人员共同协商,最终确定如何由多收益的高校补贴给少收益的另一方,以此来保持合作高校之间经济利益的平衡。

2.建立浙江省校际课程互选及认证系统

随着信息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借助一定的网络平台,使教育教学管理日渐规范化、程序化,已是大势所趋。

(1)网上选课系统。审核通过的精品课程会在网站上统一公布,为保证教学质量,精品课程有一定的名额限制,选课系统面向学生公布与课程相关的信息,包括课程名称、授课教师、授课时间、授课地点等。它存储所有参与研究生校际课程互选的学校可提供的精品课程,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是否参加校际课程互选活动,参加的学生可在选课系统上填报选课申请表,申请通过后,通过选课系统方便快捷地完成选课。选课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有教务管理模块、教师模块和学生模块。教务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教务管理模块功能对用户进行添加、删除管理,根据选课人数对不满足开课要求的课程进行删除淘汰或停开;增加一门符合实际需要的课程以供学生进行选择。修改课程信息时要及时在网上颁布,通知学生,方便学生进行退选、改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④在学生精品课程学习结束后,根据教师建议安排考试的监考人员、考试形式、开考时间、开考地点等。此外,还需要管理人员对系统进行维护,保障系统的安全。为了使研究生校际课程互选顺利进行,并向纵深方向发展,必须依托网络建立选课系统。

(2)学分认证系统(见图1)。建立学分互认平台即学分互认系统,用来进行不同高校之间的学分转换。参与高校根据双方已签订的《浙江省研究生校际课程互选学分认证协议》,在学生精品课程学习结束后,由开设精品课程的高校选择考核方式、组织考核,对于考核合格的研究生发放相应的学分,并在网上进行公布。此时,学生登陆学分认证系统就可以查看到校际选课的成绩和学分获得信息,然后向自己原所在高校申请学分转化和认证。学生原所在高校的教务管理人员在收到申请后,在一定的工作日内,对学生的申请进行处理,严格审查待转化的学分,审查通过后,需及时有效的进行认证转化。

(3)监督评估系统。监督评估系统是为了纠正偏差,打造现代教育资源共享,有利于校际课程互选模式的建设与发展,使互选工作进一步开展,对校际课程互选实施的各项工作进行评估监督,对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风险规避的系统。它最好是由浙江省教育厅负责运作,由一个从高到低的各级监督评估委员会组成。旨在监督评估教育资源管理和利用情况,制定对研究生校际课程互选中学生管理、课程互选和学分互认等系统的教育管理监督和评估的实施办法;明确评估的目的和标准,建立科学、合理、可行、统一的校际课程互选监督评估体系;加强各级监督评估委员会的队伍建设,使之有序发展、合作有效;面向全社会公布监督评估的结果,提高研究生校际课程互选实施的权威性和社会认可度,保障研究生校际课程互选活动的顺利进行。

3.建立学生、教师和教务管理人员之间的良性沟通

要想提高组织效率必须重视沟通在人际交往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在实施校际课程互选的过程中,很多矛盾和问题产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沟通不善。如何在研究生校际课程互选实施过程中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直接关系到研究生校际的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效果,以及教务管理的顺利进行。而学生、教师、教务管理人员之间的交流是否密切、沟通渠道是否畅通,也是解决研究生校际课程互选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提高实施效率的有效途径。

4.增加财政投入,减少学生经济负担

浙江省教育部门要不断更新理念,明晰实施研究生校际课程互选对浙江省各方面发展的意义,加大支持与宣传力度。另外,浙江省政府应结合实际制订多渠道筹措资金的方案措施,根据自愿和量力的原则进行社会集资,积极寻求多元化的经费筹措手段。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助学,调动各方面集资办学的积极性,进一步吸纳多方资金,打造服务型政府,加快落实中央关于加快向服务型政府转化的步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62条:“国家鼓励运用金融信贷手段发展教育事业。”加快银政合作(双方的合作将是一个互惠、互利,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合理运用信贷资金是筹措教育资金,发展浙江省研究生教育的有效途径。资金的使用,尤其是信贷资金的使用,应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只有资金得到合理的规划和使用,才能切实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让学生没有后顾之忧,调动学生参与研究生校际课程互选的积极性,让各院校的优势资源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利用,优秀的科研成果得到进一步的转化,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为浙江省的经济建设和迅速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注释:

①李联明.全球一体化背景下高校学分互换探究[J].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2010,(9):17-19.

②陈雪芬.高等学校本科生校际交流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9:62-74.

③顾玲玲.高校学分互换规范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39-41.

④李娜.校际学分互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18-22.

参考文献:

[1]程勉中.论高校的战略联盟[J].高教探索,2005,(2).

[2]高立红.论国际化背景下的学分转换管理工作规范与创新――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为例[J].价值工程,2012,(2).

[3]顾玲玲.欧洲高等教育区域背景下的学分互换制[J].高教论坛,

2007,(2).

[4]贺凯丰,王卫,蒋晓涛,等.高校学分转换机制的研究与探索――北京大学学分转换机制的个案分析[J].北京教育(高教),2011,(1).

喧嚣的城市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国际工程项目是指国际工程领域中的项目,也称国际领域中的工程项目。文章以工程项目组织结构模式为对象,探讨了各类工程项目组织结构模式的特点,提出了项目组织形式选择的基本要求。

国际工程项目是指国际工程领域中的项目,也可以说是国际领域中的工程项目。工程项目组织(ProjectOrganization)是指在工程项目管理人员中的职位结构设置及设置结果。工程项目组织的目的是按任务或职位制定好一套合适的职位结构,以使项目人员能为实现项目目标而有效的工作。工程项目组织的结构模式是指在项目上级组织的影响下,项目与上级组织以及项目内部的联系方式。由于项目组织是在上级组织内形成,而上级组织通常是一种常规组织,所以项目组织与常规组织既不同又有联系。按照这一思想,在项目管理组织中,形成了几种项目组织的结构模式:职能化项目组织、项目化项目组织、矩阵化项目组织和混合组织。

一、工程项目组织结构模式

(一)职能化项目组织

与常规组织联系最密切的就是职能化项目组织(FunctionalOrganization)。这种模式为了给项目安个“家”,把项目放到常规组织的一个职能部门去,使项目组织成为常规组织的一部分。在职能化项目组织中,人员利用上有最大的弹性及适应性。部门作为项目相关专业技术专家的基本管理基础,专家可被临时安排到项目中,完成所需要的工作后被立即安排回他们的常规工作;部门中的专家也可以被组织起来共享知识和经验,个别专家还可以被不同的项目利用。因此,职能部门在个别人离开项目甚至上级组织时,仍可保持技术上的延续性。

在这种模式下,客户、委托人不是活动和关心的焦点。职能部门有自己的常规工作要做,这些工作通常是优先于项目考虑的,因此客户常被忽视。有时在职能化项目组织中,没有一个人对项目负全面责任。这种不明确责任的失误通常意味着项目经理只对项目的一部分负责,而其他人却对项目的另一部分甚至更多的部分负责。不难想象,这必然会导致缺乏协调和扯皮,进而造成对客户的需要反映既慢又困难。这种模式不利于促进形成项目的系统管理方法。

(二)项目化项目组织

项目化项目组织(ProjectizedOrganization)也可称为纯项目组织,在项目上与上级组织联系方面,是另一个极端。在这种模式下,项目与上级组织的其他部分分离,成为一个自给自足的单位,它有自己的技术人员、自己的管理、由定期的成果进展报告和工作监督而保持着与上级组织的微弱关系。

在项目化项目组织模式下,项目经理在整个项目上有足够的管理权,项目经理是真正的项目领导,项目班子所有成员都只对项目经理负责,在做出技术决策前不用请示任何职能部门负责人。当项目与职能部门分开时,项目经理绕过了整个智能结构直接与公司高级组管沟通,沟通线路缩短了,使得沟通更迅速。同时,由于权力集中,做出快速决策的能力极大增强,整个项目组织也就可以对客户的需要和上级的要求做出快速反应。当存在若干个连续的类似项目时,项目化项目组织就可以稳定地拥有或多或少能开发出特定技术的一批骨干专家,从其成员当中开发出高水平的完成任务的能力。项目化项目组织结构简单而且灵活,理解和实现相对容易。这种形式易于形成对项目的系统管理方法。

然而,当上级组织同时进行几个项目时,要满足每个项目的人员配备需要。这会导致从行政部门人员到高级技术人员的重复配置。为确保技术知识和专门技术使用权的需要,导致了项目经理储存设备和技术以便当需要时就能得到,因而一些掌握关键技术的人是在可得时而不是在需要时就被项目占有了。把项目从职能部门的技术控制下解放出来,有利也有弊,尤其是项目带有“高技术”的特征时更是如此。虽然参加项目的技术人员对项目技术问题有一定的研究深度,但仍然还是落后于其专业中的其他一些人。在项目化项目组织中,项目采取自己的生活方式,常发生项目间的对抗及痛苦的争斗。

(三)矩阵化项目组织

为了能将项目化项目组织的优点与职能化项目组织有利的方面结合起来,同时也避免其各自的缺点,人们发现了矩阵组织(TheMatrixOrganization)。在效果上,职能化和项目化项目组织代表两个极端,矩阵组织则是二则的结合,它是覆盖于上级组织的职能部门之上的项目组织。由于是由项目化项目组织和职能化项目组织结合而成,根据两个极端中哪个的作用强,矩阵组织又分为强矩阵组织(StrongMatrix)和弱矩阵组织(WeakMatrix)两种形式。

在矩阵化项目组织中,项目是强调的重点,项目经理个人负责管理项目,使项目按期、在规定费用以内达到预定要求。在这点上矩阵组织与项目化项目组织是相同的。由于项目组织是覆盖在职能部门之上的,从中临时抽调人力资源,项目对职能部门的技术专利库有了合理的使用权。当有多个项目时,所有项目都可能得到职能部门的专利,因而极大地减少了项目化项目组织的重复配置。矩阵组织对上级组织内部的各种要求反应也是既快又灵活。在矩阵管理中,项目有上级组织各行政管理单位的代表并有对他们的使用权。其结果是使项目保持了在政策、实践和程序上与上级组织的一致性。当同时进行几个项目时,矩阵组织可以实现较好的资源综合平衡,进而实现每个项目不同的时间、费用、性能目标。这种整体优化方法可使得所有项目人员配备得当,进度安排合理,从而优化整个系统而不是牺牲其他项目而实现一个项目的目标。

在职能项目组织中,毫无疑问职能部门是决策的核心,在项目化项目组织中,显然项目经理是项目权利中心。到了矩阵组织,权利则要更多地在二者之间平衡,通常这种平衡相当细致。但若果对谁负责的问题出现疑问时,项目工作就会受阻。

在多个项目间优化项目目标的能力是矩阵组织的一个优点,但这种能力也有反面。多个项目必须当成一个整体慎重监控,而这是一项艰难的工作。为满足多个项目的进度而在项目之间调动资源可能引发项目经理间的明争暗斗,这些项目经理都总是考虑确保自己的项目的成功而不顾组织整体的优化。在使用矩阵组织的项目上,传统做法是项目经理负责管理决策,职能部门领导负责技术决策,但这种分工在实践中是很复杂的,没有谈判能力强的项目经理就不能保证项目成功。

矩阵管理破坏了命令统一的管理原则,项目人员至少有两个上级,他们是职能经理和项目经理。它使人员无法忠实于双向领导,也无法应付可能的混乱局面。任何在这种体制下工作的人都会体会到它的难处,没使用过这种方式是体会不到这一点的。

(四)混合组织系统

纯职能和纯项目组织在一个公司里可以同时存在,这就产生了混合形式(MixedOrganizationalSystems)。这种形式通常是将一些大的、长期良好运行的项目分离出一些附属项目或独立的活动。许多公司在已有的职能部门中先培育一些还未稳定的小项目,然后让它们“断奶”,形成有自己独立身份的纯项目,最终形成“攻关队”,大项目还可以成立“攻关实体”。混合型式的杂交带来了灵活性,它使公司能通过适当的组织结构设置,满足解决各类特定问题的需要。然而,由于利益和兴趣都不同,这种杂交中也有明显的危险,相同责任的不同组合会鼓励重叠、重复和虚构。

二、项目组织结构模式的选择

(一)影响选择项目结构模式的因素

选择组织形式不是一件易事,要依据项目的特点和公司的资源来选择。有的只是少量的设计原则,不会告诉你确切需要哪一种形式,也没有建立组织的详细指南。能做的就是考虑未来项目的性质、各种组织形式的特征、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最后拿出折中的方案。在下表中列出了12项反映项目性质、特征的因素,它们基本上从各个方面描述了项目的情况,每种特性的评价分为三个等级或种类,各等级或种类对应着与其适应的三种项目组织形式之一。

(二)选择项目组织结构模式的基本要求

1.总的来说,职能化组织常用于需较深技术运用的项目,而不是以降低成本、满足特殊的进度、实现对变化的快速反应为主的项目。

2.如果公司要管理数量较多的类似项目(如建设项目),项目化项目组织更适合。同时还可用于一次性较强、较独特且需要慎重控制而且不适于单一职能部门完成的任务,例如新产品生产工艺的开发。

喧嚣的城市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新药; 有效成分; 先导物筛选; 中医药现代化

Abstract:ObjectiveTo create a new mode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for new medicine which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ethodsBy using new technology WCM (Whole Condition Measurement), through two groups of people whom were randomly selected, testing 23 different kinds of single compounds (of extracted from herb). ResultsTwo kinds of single compound are discovered with potential of anticarcinogen, immuno-regulation, anti-ageing. ConclusionNew mode uses laboratory technology combined with clinical practice, for selecting of active & lead compound, reflects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the advantages of safe, easy, fast, economy etc. It will widely used f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for new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new natural plant products and new chemical medicine as well.

Key words:New medicine; Lead compou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目前在西药、植物药及中药的新药研发领域,基本上是按照化学药研发技术及模式,进行有效成分及先导物的筛选,以及新药的研发。其实,被称为人类自然医学科学瑰宝的中医药学,也可以创建出一套独特的、现代化的有效化学成分及先导物筛选及新药研发技术。本文重点讨论的是,如何运用体现中医药学科学实质的筛选方法,从中药材及其它药用植物中的药用化学成分以及市场上现有的大量化学中间体中筛选出新药研发急需的有效成分及先导物。

欲创建有效成分及先导物筛选的中医模式,这里有两个主要问题必须解决:一是建立体现中医药学科学实质的药效物质概念,并据此创建相应的研究方法及筛选平台。再者则是创建体现中医药学科学实质的研发技术,并以此建立新型筛选模式。

1 药效物质研究新思路

临床上,中医将具体个体的体质属性、功能失调程度、病理变化性质等因素的总和,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即中医所称的整体状态。临床治疗的选择,是根据每个具体病人的整体状态来决定,这就是中医的辨证论治大法。人体整体状态失调,就导致疾病的发生,通过辨证治疗,使得人体恢复正常状态,疾病就得到了治愈,这是中药取得疗效的关键机理。所以,凡是符合人体特异整体状态、纠正人体病理改变的中药成分,就是中药药效物质。脱离具体个体,对任何中药或药用植物的主要化学成分或全部数十种甚至上百种化学成分进行的药效研究,都是没有意义的。国内已经有人提出,凡能治疗中医证与病(中医的病或西医的病)的化学成分就是中药药效的物质基础[1]。

中医药学的药效物质,既然是不仅能治疗疾病、同时也符合人体整体状态的化学成分,故研究药效物质的视角,就应该从共性化转向个性化,就应该从单纯的实验室研究,转向与临床结合的模式。中医药学的科学理论,就是如此地指引着我们,开辟了一条筛选有效成分及先导物的新途径。

2 新型新药研发技术

根据中医药学的药效物质概念,欲建立体现中医药学特色的有效成分及先导物筛选模式,就要求创建一种新型的检测技术,该技术能实现对人体整体状态的客观检测,并能判断出某化学成分对人整体状态可能产生的作用。

经过长期临床实践,结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以及其它医疗学科及疗法的实用技术,笔者创建了这种检测技术,称为“中医整体状态检测技术”。该技术根据以下3点构建:①人体衰老、或各种致病因素导致的生理功能偏差,是最终导致各种各类疾病发生的起因;②人体内的生理功能失常或病理变化,可以通过人体体表特定区域表达出来;③没有任何化学成分或药物进入人体的前提下,使用相应的化学成分或药物的实物标本,在人体相应部位进行检测,可以确认该成分或药物对人体整体状态(包括病理状态)的作用。

根据我们在临床上的实践,该技术至少有以下四大用途:

①将不论是处于功能失调阶段(又称亚健康)、还是病理改变阶段(常可确定具体中、西医疾病)的人体的体质特性、功能状态、疾病部位、病理变化性质等因素综合判断出来。

②通过判断人体对某种化学成分的即时反应(在无任何化学成分进入人体的前提下),从单味中药或药用植物或化学中间体中,筛选出供新药研发的有效成分及先导物。

③通过判断人体对某种化学成分的即时反应(在无任何化学成分进入人体的前提下),可以在新药研发的全过程中,判断任何外加成分对新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可能产生的影响,从而保证新药研发的成功率,缩短新药研发周期。

④通过判断人体对某种药物的即时反应(在无任何药物进入人体的前提下),让病人身体自行选择最适合的治疗药物,确定治疗处方。

3 新型有效成分及先导物筛选模式

中医药学的有效成分及先导物筛选平台,是实验室加临床的模式。

3.1 测试标本的制备欲从中药或药用植物中筛选有效成分及先导物时,就将预选各品种中的一至数种主要化学成分进行提取,并制作成测试标本,以供检测使用。欲从市场现有化学中间体中筛选先导物时,则可直接将预选的产品制成测试标本。

3.2 测试对象的选择选择目标疾病病人一组。

3.3 执行测试使用中医整体状态检测技术,首先检测具体病人的整体状态,然后加入测试标本进行检测(无任何化学成分进入人体),判断被测化学成分对人体整体状态的影响,记录测试结果。

3.4 确定有效成分或先导物根据测试记录,在特定病人群中,适合一定百分比例病人数的整体状态、同时能纠正病理改变的化学成分,就被筛选为研发治疗该疾病新药的有效成分或先导物。

在有效成分及先导物品种确定以后,中医整体状态检测技术还将在先导物的下列处理过程中发挥以下重要作用。

3.5 确定有效成分的纯度通常,中药或药用植物的有效单体纯度往往不能与疗效成正比,而且纯度越高,毒性或不良反应也变得越大越严重。通过使用中医整体状态检测技术,可以确定单一化学成分的最佳纯度水平。

3.6 对修饰先导物后产生的新化学结构物进行确认在筛选出先导物以后,常对该先导物的化学结构进行人工改造修饰,以便保护新药专利。使用中医整体状态检测技术,可以按照与先导物筛选类似的步骤,对修改以后的化学结构物进行有效性及安全性确认。

4 有效成分及先导物筛选实验

我们直接将国内市场上的23种中药单一成分提取物,制作成测试标本,在下列两组不同人群中进行了有效成分及先导物筛选的初步实验。

第1组,是患有各类癌症的26例病人,忽略病人所患癌症类别。使用中医整体状态检测技术对该组病人整体状态检测的结果显示,所有病人均存在内脏功能失调,其中肾脏功能失调24例、肝脏功能失调8例。结合测试标本进行检测,适用性最高、也能纠正病理状态的有两个标本,8号标本:19例适用,另外6例也无负面影响;14号标本:18例适用,另外7例也无负面影响。8号加14号标本组合,则适用于所有26例病人。

第2组,是年龄超过60岁的25位老年人,忽略参加者的健康背景。使用中医整体状态检测技术对该组老人整体状态检测的结果显示,所有人均存在内脏功能失调,其中胸腺失调21人、肾脏功能失调12人、肝脏功能失调10人。结合测试标本进行检测,适用性最高、也能纠正病理状态的标本,与第一组癌症病人筛选出来的标本品种一致,8号标本:15人适用,另外10人无负面影响;14号标本:14人适用,另外11人无负面影响。而8号加14号标本组合,则适用于22人(另外3人无负面影响)。

上述检测结果显示,仅仅对市场上23种中药提取物进行初步筛选试验,就有两个品种显示了进一步研究的意义,筛选成功率高,筛选周期短(测试时间仅用了两个半天时间)。而这两种中药成分,可以按照抗衰老、抗肿瘤、调整免疫等目标进行深度研发。

有效成分及先导物确定以后,就可以进入新药研发阶段。中医整体状态检测技术也将被运用于具有中医药学科学特色的新药研发的全过程。

喧嚣的城市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写作主体人格 曹文轩 成长小说 悲悯情怀 现代意识

从写作行为与文章构成的角度看,所谓“写作主体性”,是写作行为产生、展开、完成与美化的主导力量,也是写作成果的生命与灵魂。写作主体性的基本构成因素是:写作审美力、写作人格、写作精神,其中写作人格居于主导地位,是“写作者因为写作而理想化、人格化和审美化的精神自我形象中的主导性因素、力量”[1](P220)。

曹文轩是中国当代成长小说领域创作实绩斐然,影响极大的一位作家。他的作品真实展现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无序与复杂。他以忧郁悲悯的人文情怀,以对童心的真诚了悟和关怀,通过儿童视角反映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进而展现人的本质生活领域。他又以自觉的承担意识,帮助儿童成长。这种理想化、人格化和审美化的精神构成了他写作行为的直接动力与推力,使他的作品闪耀着生命的、情感的、人格的、理想的光芒。

一、写作主体人格“本我”决定下的寄寓了儿童审美理想的文学意象

写作主体人格的基本构成要素有:写作气质、写作意志、写作兴趣、写作理想、写作伦理追求和审美价值取向等。在写作人格的生成构建中,写作气质、写作意志、写作兴趣可以视为写作人格的本我;写作理想和写作伦理追求则可视为写作人格的自我;而写作个性和写作审美价值取向可视为写作人格的超我。

写作气质是一种具有先天性因素的写作人格要素,以最隐秘的方式影响着写作人格的形成与方向性的成长,规范着写作意志和兴趣。曹文轩难忘苏北那个看似穷乡僻壤的故乡对他生命、心灵的滋养,那一段人生起点和生命经历也打下了他创作的精神底色。曹文轩小说中的意象给人以浓厚的民族沧桑感、历史感。陀螺、胡琴、蓝花、祠堂、青塔、红门、药寮……无不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和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曹文轩小说中的意象还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青铜葵花、白球鞋、小窝棚、重染的旧衣、缝纫机、小泥人、盖了大红章的笔记本……那是作者从早已逝去的童年生活――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北乡镇撷取的记忆。也许贫穷、苦难,但在一个儿童的视野中,又经过作者怀旧的过滤,无不洋溢着诗情和一种悲怆的美感。

曹文轩小说中的意象还洋溢着儿童式的丰富奇妙的幻想。《白栅栏》中那树纯白、清香的栀子花和美丽、温柔的年轻女老师交相辉映,它寄予了一个少年的美丽梦想和一个成长过程中的难言秘密。在《再见了,我的小星星》中,少年星星眼中、画中的“雅姐的太阳”,“像一颗饱满的果子,色泽鲜艳,又像盛在一柄银汤匙里的生的、流动着蛋黄,那汤匙不知怎么颤抖了一下,这流质溢出来,随风一吹,飘飘洒洒地落下,撒在河湾里”[2](P106);《青铜葵花》中,哑巴青铜冒着严寒用吹了洞的几十颗冰凌和一根红绳,为过年要参加演出的妹妹做了一串晶莹剔透的“冰项链”……借用这些凝聚着儿童审美理想和情趣的意象,曹文轩将苦难、孤独写到深处,也将美表现得摇曳生姿。

二、写作主体人格“自我”决定下的水样灵动、柔情的文学意境

写作理想是以个体的写作人生目标和写作人生价值确立为基本内容的。写作理想的形成决定了个体写作的伦理方向与价值追求。曹文轩追求的是古典的审美情调,他的成长小说具有鲜明而强烈的抒情特征,他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在“情景交炼”或“情景交融”中,组合成优美的意境。

“‘我家住在一条大河边上。’这是我最喜欢的情景,我竟然在作品中不止一次地写过这个迷人的句子。那时,我就进入了水的世界。一条大河,一条烟雨鞯拇蠛樱在飘动着。”[3](P1)曹文轩善于绘风景,故乡――苏北盐城农村昔日的水泽风貌一次次地出现在作品里,展现着乡野的、农耕文明的风景和风情。在《青铜葵花》中,作者如此开篇:

七岁女孩葵花走向大河边时,雨季已经结束,多日不见的阳光,正像清澈的流水一样,哗啦啦漫泻于天空。一直低垂而阴沉的天空,忽然飘飘然扶摇直上,变得高远而明亮。

草是潮湿的,花是潮湿的……世界万物都还是潮湿的。

曹文轩认为:风景是小说的重要元素,风景的发现恰恰是艺术更重要的发现。他作品中的风景描写不但有一种诗意的画面感,而且体现了作者心灵上的、情感上的审美追求。水是生命之源,“智者乐水”。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它象征着生命的活泼、灵动,情感的缠绵、悠长,愁思的深远、难遣,人情的阻隔、沟通……在曹文轩的美学理念里,情感有着和审美同等的地位,“悲悯情怀(或叫悲悯精神)是文学的一个古老的命题”[4](P3)。曹文轩作品的精神内核正是他水样纯净、柔情的悲悯情怀。他笔下的以“油麻地”为代表的田园温暖、忧郁,展现出一份诗意的意境美,既为儿童的成长提供空间,也是滋养其心灵的雨露甘霖。

执着于水乡童年记忆的曹文轩,描写那片地域具有代表性的芦苇丛,写月明星稀的夜晚,芦苇顶端泛着银光;描写阳光照耀下的甜橙树,轻风掠过枝头,树叶摇晃,光点、树叶便纷乱错动;描写雨幕中虚虚幻幻的茅屋,烟囱里冒出淡蓝色的炊烟……

曹文轩在他作品中构筑的怀旧的诗意田园中,让人特别是儿童成为自然的和谐存在。在《泥鳅》中,作者写到:

十斤子和三柳对这样的田野很投入,有事无事总爱在田野上转悠、疯跑,或坐在田埂儿上犯傻、琢磨、乱想、编织荒唐的故事。若太阳暖和,他们便直挺挺地躺在松软的田埂儿上,那时耳畔的水声便会变得宏大起来,让人动心,让人迷惑不解。阳光、泥土、水、老草和新芽的气味融合在一起,好闻得很。

自然以它的美丽、丰厚、神秘、宽容,调整着、滋养着儿童的心灵。它为中华民族的世代生存提供了乡土、家园,它也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染的无数代人的终生情结与精神归宿。

三、写作主体人格“超我”决定下的古典情怀与现代意识的融和

写作主体人格不仅应该是一种健全的人格,它还应该是一种具有严格规范的创造性的审美人格。儿童是不同于成人的个体存在。儿童文学起源于人类的爱与期盼,是相信真善美,洋溢着理想主义光芒的文学。曹文轩成长小说的核心词汇是感动、纯美、温情,因为他以古典的美学精神来表现儿童的成长历程,阐释现代人的内心世界。他自称,在理性上是一个现代主义者,而在情感和美学趣味上却是一个古典主义者。他以美的理想和“为人类构筑良好的人性基础”的儿童文学家的使命感来统摄真的现实,用悲剧美的情调来升华人生的苦难和孤独,让人们在古典的温暖和淡淡的忧伤中得到抚慰和净化。

曹文轩创作的一系列文本是优美的、感伤的,他笔下的人生是充满挫折、磨砺甚至是苦难的。人类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充满苦难的历史。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苦难,每一个个体有每一个个体的苦难。曹文轩的成长小说大部分把介入儿童生活的角度选取在二十世纪的六七十年代的苏北农村――早已远去,但和他的生命、情感血脉相连的童年生活。他以一个现代主义者的理性展现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无序和复杂的生活。《阿雏》中的阿雏、《泥鳅》中的三柳是孤儿,他们过早体验到人生的残忍和孤独。《草房子》中的纸月是私生子,母亲又早早自己结束了生命,她和外婆相依为命;陆鹤有着生理的残疾,他生下来就是一个秃头,被周围人取笑,被戏谑地呼为“秃鹤”,他用自虐、报复等手段捍守生命的尊严;细马被过继给叔父、叔母,他的江南口音使他在当地难以交流,地域的差异使他成为这片土地上的“小蛮子”;住在“红门”里的杜小康本是一个让人艳羡的孩子,他们家是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但家境败落,他只能辍学和父亲一起放鸭,突遇的暴风雨驱散了鸭群,在一贫如洗后,他坦然地当起小贩,承担起全部的生活重担。

曹文轩为少年的心思写歌,他写他们对亲情的渴望和依恋,对友情的追求和希冀,写他们对人格、尊严的坚守,对异性萌生的朦胧的美好情愫和青春期躁动不安的性冲动和性幻想,他还写弥漫在他们生命和生存空间的普遍存在的孤独意识。

曹文轩并不否定悲剧美的崇高性和人类的崇高品格。他认为:“文学没有理由夸张痛苦”,“我们需要的是面对苦难时的那种处变不惊的优雅风度”,他钟情于中国审美传统的“柔性人格”,让女性成为真善美、道义的承载者,少年成长的“施洗”者。如《草房子》中,纸月、白雀姐姐、温幼菊老师之于桑桑;《泥鳅》中,蔓之于三柳、十斤子;《蓝花》中,银娇奶奶之于秋秋;《根鸟》中紫烟、秋蔓、金枝之于根鸟……他张扬生命的尊严,人性的高贵,从苦难中升华出优雅的诗意,将爱写得充满生机与情意。

写作始终是审美形式规范的创造,写作主体人格是写作风格的生命内核。在物质生活日益丰裕,享乐主义泛滥的今天,儿童文学创作趋向“快乐文学”。曹文轩没有追随潮流,充当“快乐人生”的代言人,他坚守“永恒的古典”的审美理念,反映生命、人生中的“美丽的痛苦”。他正视苦难的必然性,力求以古典的、温暖的人文悲悯情怀和诗意的审美情调,展现人类面对苦难表现出的生命、人格、情感价值。他以一位儿童文学家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选取了自己独特的介入儿童世界的方式,既表现了对文学的忠实坚守,又体现了对青少年读者的真诚关爱。

注释:

[1]马正平:《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曹文轩:《野风车・再见了,我的星星》,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年版。

[3]曹文轩:《曹文轩小说阅读与欣赏・因水而生》,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年版。

[4]曹文轩:《文学:为人类构筑良好的人性基础》,《当代作家作品精华文库・曹文轩经典作品》,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年版。

参考文献:

[1]曹文轩.曹文轩纯美小说系列[M].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

相关期刊更多

新诗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重庆理工大学文学艺术与知识产权研究中心

民族画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小说评论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陕西省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