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歇后语教学

歇后语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歇后语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歇后语教学

歇后语教学范文第1篇

输出固然重要,但是要让外国人接受并深刻理解中国这种丰富、幽默的这种语言文化形式,则需要借助一些理论和方法。关联理论就是语用学中非常有名的一种模式。它是由法国著名学者Sperber 和英国学者Wilson于1986年联名出版的《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中提出。该书虽然也受到学术界的一些批评,认为其理论有不可避免的缺陷,但是毫无疑问,至少在目前,他们的这一理论在实践教学中尤其是语言教授中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启发性。所谓关联理论就是在语言交际中,说话人必须明确地向听话人表达自己意图的一种方式,此即他们所谓的“明示”;然后听话人根据说话人的意图和本人的认知语境进行解码,经过判断以后得出自己的结论,此即所谓“推理”,这一模式后来被称为“明示――推理过程”。也就是说,语言学习和交际中,受动者根据主动者给出的语言信息进行编码,根据一定的逻辑推理,然后达到理解的目的。[2]而交际中每个个体的认知环境都是由三种信息组成:词汇信息、逻辑信息和百科信息。由于各人的知识背景、认知水平都有差异,因而,由这三种信息所组成的认知环境也会因人而异,对说话人所讲的话的推理自然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而,在语言交际中为达到交际成功,“互明”就十分关键。[3]

将关联理论运用到歇后语教学中,首先要了解歇后语这种语言文化形式的核心要素及其格式。歇后语通常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句话,前一部分像谜面,后一部分像谜底,通常只说前一部分,而本意在后一部分。[1]如“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外甥打灯笼――照旧(舅)”等,它们从形式上具有两大特点,其一是利用汉字的谐音和比喻,其二是利用汉语的会意。

歇后语是中国语言文化中一种特殊的形式。在英语中没有一个专门的词与汉语中的“歇后语”相对应。偶见词典中出现“sequels”作为歇后语的英译词,但它却不是“歇后语”的等译词,因为英语中不存在歇后语这种形式。因此,歇后语的学习对于来华留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语言文化形式,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将歇后语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百科知识以及词汇信息进行分解,然后再将之综合成一个完整的信息教授给学生。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从逻辑信息角度对歇后语进行诠释

根据关联理论,听话人根据说话人所提供的显映方式结合其原有认知环境的旧信息对话语信息进行推理,在推理中便使用到了逻辑信息。如“聋子的耳朵――摆设”,“阎王爷贴告示――鬼话连篇”,在歇后语中如谜面的前一部分就是说话人所提供的信息,听话人要理解这两个歇后语就需要用自身的逻辑信息进行推理。这种逻辑信息其实是一种语义推演,它一方面体现的是某一国家人民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各人不同的智力反映。如外国朋友听到“聋子的耳朵”,他的推理可能会是“聋子的耳朵”就是“听不见”。但是,根据中国人的思维进行推理,聋子的耳朵虽然是“摆设”――听不见,但有没有它可大不一样,有了它至少没有缺少器官,起到“装饰”作用,所以这样的耳朵就是“中看不中用”――摆设。

第二、从百科信息角度对歇后语进行诠释

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文化背景和百科知识,也会决定他对异文化的理解程度的深入与否。当听话人听到一个信息,首先就会用自己头脑中固有的知识尽可能快速地理解它,其次,对于知识渊博、百科信息了解全面的人来说,理解起来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百科信息在理解歇后语中至关重要,如“过河的卒子――只能前进不能后退”,“ 螃蟹与蛇为伴――横行霸道”,这两个歇后语需要学习者有宽泛的常识才能领悟谜底的真正意义。第一个歇后语如果学生不懂中国象棋的下棋规则,则难以领会和理解;同样,如果不了解蛇、蟹的行走方式,螃蟹横着行走,而蛇经常横穿小道,所以这两种动物走到一起的时候,人们就会想到 “横行霸道”这个成语,来形容某人或势力胡作非为,不讲道理,如果这些知识不了解,那么听话人就好像是听天书。因此,如果学生的百科知识较为丰富,那么这样的歇后语经教师简单指点后学生便会恍然大悟,达到真正的学习目的;否则对外汉语教师首先要教授留学生相关的背景知识,如中国象棋的产生、发展、在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围绕象棋所形成的俗语,如“老将出马,一个顶俩”,“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而这种蕴含百科信息的歇后语经常是比喻式的,

第三、从词汇信息角度对歇后语进行诠释

词汇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听话人对汉语词汇的掌握。词汇信息体现在歇后语教学中主要有要把握汉字的构成和词汇的谐音,如“巨木――水到渠成”,“ 六月里戴手套――保手(守)”。第一个歇后语是一个关于“渠”字构造的歇后语,这也是来华留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一种记忆汉字方法。如汉语教师经常在教授“臭”字时会使用与之相关的一个歇后语就是“自大一点儿――臭”。这是留学生包括本族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汉字习得方式。第二个是词汇谐音歇后语,“六月里戴手套”,为的就是保护手,谐音为“保守(手)”,指跟不上形势,思想守旧。这种构字法歇后语和谐音歇后语是来华留学生最能接受的一种形式,因为其认知过程也是根据词汇信息进行推测理解的,在这种过程中,学生会学到更多独体字、合体汉字和同音字。

第四、从百科、逻辑和词汇信息整合的角度对歇后语进行诠释。

歇后语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多媒体; 绘本; 情感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4-117-001

多媒体在幼儿园的教学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他以画面新颖生动为主要牲,对学生的感染力很强,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让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激发学习欲望。在幼儿园教学中,绘本教学是学生最喜欢的,绘本多以画面为主,配以简练生动的语言,两者紧密搭配,从而构成了生机有趣的的儿童文学作品,绘本更注重视觉效果。而多媒体也是一种视与听的结合。所以,多媒体与绘本有着相似之处,多媒体让绘本更生动,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起来,形象直观性与鲜艳性再加上画面的生动逼真,让多媒体绘本教学更加有趣,从而引导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利用多媒体重组绘本,把重点部分呈现给幼儿

分解观察的方法是绘本教学中常用的手段,它能设置一定的悬念让幼儿对画面更感兴趣,从而产生好奇心。但如果用单独的书面绘本,可能一个图画与另一个图画之间有着很大的跨度,这让幼儿容易把很多相似的图画混淆,甚至不好理解绘本表达的是什么,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些图画用多媒体来呈现,就解决了这一问题。比如,绘本《你看起来很好吃》是说了一个很无助的霸王龙在偶然的一次机会遇到了小甲龙,小甲龙称他为爸爸,并给了他更多的是信任与真诚,给他无私的关爱,霸王龙内心非常感动,他对小甲龙产生了深深的爱,于是,他们两者相互之间有了更多关爱,在生活上相互依赖,相互照顾,他们两个从此不再孤单。他们为了生存,打败敌人,霸王龙教给了小甲龙很多的本领,还帮他回到了父母的身边。他们俩人共同奋斗的故事让每个幼儿都受到很大的教育。我在多媒体绘本教学时,把典型的画面呈现给幼儿:其中一个图面是小甲龙面带高兴的表情抱住了霸王龙的脚,我启发学生看到了什么,小甲龙为什么这么高兴?第二个图面是吉兰泰龙霸王龙正对峙着,表情恶狠狠地,我启发学生他们在干什么,在说些什么?老师边提问,设置悬念让学生的注重力都跟着老师,并能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二、从多媒体画面中突现情感

任何文学作品都带有一定的情感,情感是贯穿作品的灵魂。我们在运用多媒体绘本教学时,把画面中角色的情绪变化呈现给幼儿,注重观察表情,会让他们很快的把握作品。比如,绘本《鼠小弟的背心》,鼠小弟在刚开始的时候对自己的小背心很满意,穿在身上美丽又合体,表现非常开心,可是,他的好朋友们都来借穿,不久之后,小背心不再美丽,从此,他的表情也变得沮丧又难过。这些情绪的变化是幼儿体会的重点之处。所以,我用了多媒体PPT课件把两贴画表情截然相反的画面同时呈现出来,让幼儿仔细观察不同的表情,想一想,这种表情变化是什么心理活动在作怪呢?还问为什么发生变化?这样以情感主线让幼儿观察并感受。这样的教学,就突出了绘本的情感,而把其他的画面都给省略了,这种表现只能通过多媒体来实现。

三、利用多媒体来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

幼儿年龄尚小,他们知识储备少,没有多少经验,所以,他们的思维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这样利用多媒体进行绘本教学更具有一定的优势,多媒体把可以认知的对象变得简单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让生动代替枯燥。但是,我们不能全靠多媒体来代替老师上课,我们教师的语言魅力和自身情绪感染对于学生的学习影响也很重要,这是多媒体所不能做到的,所以在利用多媒体时,我们就要注意。比如,在《我幸运的一天》绘本中,说一只小胖猪不小心误入了大坏蛋狐狸家,小猪没有慌张,而是镇定地用自己的聪明战胜了狐狸,这样,他本来是危险的一天变成了最幸运的一天。里面有很多对话是天真无邪的,很多语气可能会成为学生阅读的兴趣根源,所以,为了克服多媒体的缺点,我自己录了语音与课件放在了一起,边看图片边配有同步的语音,调动幼儿的视、听、讲、演等多种感官,让孩子们在一个无限的空间自由想象,造就一个外在的环境,他们的语言能力也得到了提高。陈鹤琴先生提倡活教育,在这一教育原则中,他指出,凡是孩子自己的能力能做的就让他自己做,当然,凡是自己能想得出的,就让孩子自己去想,给他们充分的机会,让他们去探究与发现,这样由自己努力而得来的知识才最有深刻的印象。利用多媒体进行绘本教学,给了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激发了他们对语言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能力。

综上所述,多媒体在幼儿园的绘本教学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认识的能力,让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增长了知识。多媒体的动作让图画活了起来,学生展开想象的空间,从而在美丽的意境中发展。

参考文献:

歇后语教学范文第3篇

[教学目标]

1.阅读“包”部字族,认识8个生字,初步了解形声字的构字规律。

2.识记同音字,区分形近字。

3.按音序查字法查字典,能有一点速度。

4.流利朗读文本,初步了解歇后语,对积累其他歇后语有一定兴趣。

5.了解寓言的内容,明白包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生字,总结汉字的构字规律,学会通过加偏旁的方法扩大识字量。

难点:总结识字方法,初步了解歇后语的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识字加油站

1.了解形声字。

(1)教师出示“饱、泡、跑、抱、袍、炮”的生字卡片,学生自由拼读。

(2)这6个字都是形声字,字义分别跟形旁“饭、水、足、手、衣、火”有关,音节都跟“包”有关。

2.认读生字、字谜。

(1)教师出示8张生字卡片,领读、指名读、开火车读,多种方式读生字。

(2)同桌之间相互指读,检查字音拼读情况。

(3)引导学生把学过的生字放入字谜,力求读通顺。

(4)讨论交流谜底:包。

3.总结识字方法。

(1)总结识字方法:独体字加上不同的偏旁,就变成了另外的字,它们不仅字形不同,意思也不一样。

(2)像这样的字你还能举出一些例子吗?(皮:坡、波、披、被、玻、菠、婆)

二、我的发现

1.出示课本插图,自由读生字。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组字,你发现了什么?(每一组字都有共同的偏旁)

2.这些相同偏旁的字都与什么有关呢?(口字旁的字大都与嘴巴有关,提手旁的字大都与手有关,足字旁的字大都与脚有关)

3.你还能想出哪些与它们具有相同偏旁的字?

4.学生一起认读生字,分三组朗读,口头组词。

5.引导学生说说还学过哪些相同偏旁的字。(筒、笔、竿、篮等)

三、字词句运用

1.出示“青”“清”,这两个字有什么区别,有什么共同点?(一个有三点水,一个没有;两个字共同部分是“青”。“青”表示一种颜色,“清”跟水有关。)

2.学生小组讨论“青”和“清”还可以组哪些词,并用所组词语造句。

3.说说“再”与“在”的区别,完成课本练习。(“在”表示地点,在哪里。“再”表示又一次,与“在”不同。)

4.出示选字组词练习:()家、正()、()学校、()次、()来。学生讨论怎样填写,并用填写的词语造句。

5.比一比,谁能最快最准确地从字典中查找到下列生字:溪、解、准、楼、伯。

6.复习音序查字法的流程和方法:找出拼音大写字母;字母下面找音节;音节之后看相应的页码;记住页码往后找。

7.拓展:补充分辨“请、情”“巴、把”“做、作”等形近字、同音字,强化学生在语境中根据字义正确选择汉字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1.学生分组朗读课本上的生字。

2.给所学过的汉字总结偏旁,按偏旁归类。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日积月累

1.学生自由拼读歇后语,观察4句话的特点。

2.出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感知大意,初步感受歇后语生动活泼的语言形式。

3.教师讲解:这样形式的句子叫作“歇后语”。“歇后语”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固定语句,前一部分多用比喻,像谜面;后一部分是本义,像谜底。通常在使用的时候只说前面一部分,后面一部分不言而喻。

4.师生开展对读歇后语比赛,师读前半部分,生读后半部分。

5.组内互背,指名背。

6.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歇后语。教师也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几句歇后语,并让学生试着背诵歇后语。

二、和大人一起读

1.教师范读故事,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由读故事,把认为有难度的句子画出来,多读几遍,向同学或者教师寻求帮助。

3.教师领读长句、难句,学生再次自由读故事。

4.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故事。

5.你能说说这篇短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吗?

6.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同学之间展开讨论,得出结论,全班一起讨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轻信花言巧语,否则是很容易上当受骗的。)

7.

读完这个故事,你想对乌鸦说些什么?你想对狐狸说些什么?请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5.狐狸骗走乌鸦嘴里的肉后,还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发挥想象讲给小伙伴听听吧!

三、课堂小结

1.全班一起大声朗读歇后语,背诵歇后语。

2.把《狐狸和乌鸦》的故事讲给家长听吧!

[教学板书]

语文园地五

口:与嘴有关扌:与手有关

歇后语

《狐狸和乌鸦》

歇后语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认知;隐喻型歇后语;喻体;寓意;翻译

1、前言

翻译简而言之是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在这种转化背后,却存在着复杂的认知活动。译者便是这种认知活动的主体。特别是在处理和特有文化相关的俗语的翻译上,译者的认知水平直接决定着翻译质量的高低。作为俗语之一的歇后语的翻译,正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些学者对于歇后语的翻译方法已有了较为详细的讨论(张培基,1978;郭建中,1996;韩庆果,2002;邹永红,2006),但对何种情形下采用何种翻译方法以及采用的原因并没有深入探讨。

认知语言学是西方语言学的一门比较新的分支,大约成型于1980年至1990年代。它提出人类语言的创建、学习及应用都与其认知能力密切相关。自从莱考夫(Lakoff)(认知语言学创始人)和约翰逊(Johnson)发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以来,国内外的许多学者开始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著述[1]P148。在传统修辞学家的眼中,隐喻仅仅是一种修辞现象,而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一种新的意义的创生过程 [1]P148。

隐喻也大量出现在歇后语中,这与歇后语的特殊结构有很大关系。歇后语的前半部分一般为比喻,后半部分点出该比喻的含义。前半部分的比喻和通常意义上的比喻有所不同,往往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意象”。从这个意象中引申出来的含义恰好可以用来描写另一个场景,构成后半部分。这与隐喻的概念不谋而和。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这类隐喻型歇后语进行分析,会产生新的理解,进而影响翻译方法的选择。因此,本文拟从认知角度来探讨隐喻型歇后语的翻译,望能带来一种新的思路和启发。

2、歇后语概述

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是广大中国人民在生活经验中创造的一种语言形式,它结构独特,形象生动,深受各阶层人士的喜爱[2]P197。由于歇后语幽默诙谐,文化气息厚重,民族特色浓郁,在文学作品中被频繁使用。据统计,在《红楼梦》中至少出现了30条歇后语[3]P66,对于刻画人物性格,增强作品艺术感染力起到了很大作用。

前面已经谈到,歇后语一般由两部分构成,前半部分是比喻,后半部分解释说明该比喻的含义。如:“兔子的尾巴――长不了”。有些歇后语因为已被大家所熟知,后半部分通常被省略,这也是“歇后语”这个名字的由来。从前后两部分的关系来说歇后语又可分为比喻型歇后语和双关型歇后语[2]P197。前者数量较多,它的比喻与使用歇后语的上下文中所描写的事物有相通之处[4]P42。如:“竹篮打水――一场空”。这里的“比喻型歇后语”笔者认为把它称作“隐喻型歇后语”更为恰当。后者运用谐音或词语语义上的双关通过联想来表达意义,其前半部分所说事物跟上下文中描写的事物没有雷同之处,数量较少[4]P42。如:“和尚打伞――无法(发)无天”。可以看到,前一类歇后语通过隐喻来达意,而后一类则通过联想。相对应的,两者的翻译方法必然有所区别。限于篇幅,这里我们的探讨以第一类歇后语――隐喻型歇后语为对象。

3、认知学角度下的隐喻

3.1基本概念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意义基于感知,感知基于生理构造,认知构造和感知机制紧密相联[1]P148。人的生理机制的局限决定了人不可能完全反映客观外部世界,而必须借由身体和经验来表达。在语言的初始阶段,人类通过身体与世界相联系,把自己的身体特征“投射”至客观事物中。无论东方或是西方民族都是如此。因此,河有河口,山有山头和山腰,树有树冠之说[1]P148。随着认知能力的不断加强,人的抽象思维能力渐渐从具体概念中脱离出来:他们开始借助于表示某个具体实体的词语来指称或认知某个陌生的概念,从而把实际上不一样的事物当做同一种事物来谈论,其必然结果就是隐喻的产生[1]P148-149。

3.2隐喻的建立

隐喻是用非常规概念对客体或事件的描写[5]P2。这里引申出两个概念:对象――被描写的客体或事件,媒介――以非常规方式进行描写的概念。两者不是一一对应关系,而是呈网络状方式连接。比如提到“阴天”会使人联想到“阴郁、心情低落、萧条”等等概念,而“玫瑰”则常常和“爱情、热情、美好”等概念相联系。隐喻的意义是通过媒介在描写对象中得到非常规解释而建立起来的。非常规解释以媒介概念与对象之间的相似性为基础[5]P2。

4、认知角度下的歇后语翻译方法分析

尽管隐喻是人类普遍具有的一种思维机制,但由于地理环境、生存方式、思维习惯的不同,不同民族的隐喻呈现出很大差异。如“狗”这种动物在西方人眼中代表“忠诚、友情”,而在中国人眼中却是“卑贱、势力”的象征。语言的共性是语言可译性的基础,如一些科技词汇,专有名词的意义都可以从一种语言完美地转移到另一种语言。但和文化密切相关的,一个语言体系中的俗语、习语、典故等……由于其喻化具有二级性或后生成性而往往成为译者面临的认知课题[5]P4。

对隐喻型歇后语的翻译处理得当与否,关键看译者是否能成功地将其蕴含的隐喻用汉语传递到英语中。隐喻所包含的两个要素:对象及媒介体现在语言中分别为歇后语的意象和它的寓意,后者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联想意义。如“老虎吃天――无从下口”这个歇后语,前半部分的喻体是一个意象,后半部分解释说明了该喻体的联想意义。理想的歇后语翻译在英语表达形式上既要保留它的形象,又要译出它的寓意。然而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译者经常遇到的难题是如何将中国式隐喻的意象和它的寓意传递给认知方式与中国相差较大的西方人。如果保留意象,其联想意义常常不能被西方人所理解。但若舍弃意象,汉语生动形象的文化表达随之丧失。该怎样处理这种“两难”情况?以下笔者将结合一些歇后语英译的实例对此类歇后语的翻译进行一番探讨。

4.1直译法

人类的认知方式虽说异大于同,但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意味着一些隐喻所具有的意象和寓意无论对于汉语还是英语读者来说是相似的。比如中西方文化对“狐狸”这种动物“狡诈,虚伪”的特点都是认同的。中文中有“狐假虎威”的成语,英文里有“as cunning as a fox”的说法。因此,对一些包含此类隐喻的歇后语便可采用直译的方法,这样既能保留生动意象,又能传递深刻内涵,可达到“神形兼备”的效果。例如:

(1)、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A dumb man eating the bitter herb―― he had to suffer the bitterness of it in silence.

(2)、老虎吃天――无从下口

A tiger wanting to eat the sky―not knowing where to start

4.2套译法

不同的民族对同一世界的认识可以有不同的透视角度,因而产生隐喻的异形同义现象,即喻体不同,相似点具有共性[6]P11。有时候英汉两个隐喻表达的是同一个联想意义,但用的却是不同的喻体。这样的情况下,为了使目的语读者不致产生理解上的困难,不妨保留目的语的喻体,即在翻译时用英语的喻体代替汉语的喻体,而寓意保持不变,追求的是“神似”而非“形似”。体现在包含此类隐喻的歇后语的翻译上也是如此,试看如下例子:

(3)、老鼠尾巴上害疔子,出脓也不多。

To squeeze water out of a stone, not too much

(4)、梅香拜把子――都是奴才。

(We’re)all birds of a feather――all slaves here

例3、例4的意象被替换成了英语读者非常熟悉的意象,文化内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损失,但从整体而言,译文读者对译文的感受和原文读者所得到的感受应该还是很相似的。

4.3直译(喻体)+意译(寓意)法

英汉民族在认知上的差异导致它们对同一喻体的理解存在很大区别。隐喻型歇后语中包含的喻体独具中国特色,往往很难被英语读者理解,翻译此类歇后语的难度不言而喻。不少译者常用的翻译手段是直接略去意象不译,转向意译。但这样一来,隐喻所承载的丰富的文化意象就此消失,译文读者的阅读乐趣也损失大半。比如下例歇后语的翻译:

(5)、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意译:Don’t know the first thing about (sth ).

译文只是简单地交代了一下大意,原文中饶有趣味的意象消失了,歇后语的独特表达形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可以说,保留意象是传递文化内涵的第一步。但又由于喻体对译文读者来说是陌生的,不加以解释联想意义、只照搬喻体的翻译也是不成功的。所以不妨先直译出原文意象,再用意译的方法说明其联想意义。所以,例5的歇后语不妨翻译成:

Try to blow up a fire through a rolling pin. It just doesn’t work[7]P83(参考周赛,2011)。

又如:

(6)、兔子的尾巴――长不了

The tail of a rabbit ―― won’t last long

这个歇后语的意象虽然简单,但如果后半部分用直译的方法简单翻译成“is not very long”, 该歇后语的隐含意思“持续不了多少时间”就没有体现出来,导致英文读者不能理解它的妙处。所以后半部分的联想意义用意译的方法可以有效地传达这层隐含意思。

4.4直译(喻体和寓意)+意译(寓意)+注释法

歇后语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有许多涉及汉民族的历史文化、神话传说和典故。因此,简单的直译和意译并不能完全把这些歇后语的涵义表达清楚,有时还需加注来解释说明,或交代原文文化背景,这样读者才能更好地理解该歇后语所表达的文化内涵。这里的直译和意译不同于4.3中的直译和意译,是先用直译法将喻体和寓意译出,再用意译法将寓意译出,最后进行加注的方法。让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7)、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

A Buddha’s warrior guarding (statue) [A monk one zhang and two chi (4.5m) tall] (lit.) can’t touch his head; too tall to have his head touched; (fig.) at a loss; unable to make head or tail of something.

以上译文在保留意象的前提下,如果省略直译,喻体和寓意之间的联系会显得十分突兀,毫无逻辑可言。另外,原文中出现的“丈二”是中国传统的计量方法,因此在小括号内加注了换算成国际单位的4.5m,便于英语读者理解。此外,在这个歇后语里“金刚”指的是“寺院内所塑的天王像”,为了区别它的其他含义,译文中也加注了“statue”一词。

再看下面的例子:

(8)、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Zhou Yu beats Huang Gai― (lit.) The former is willing to give the beating while the latter gladly takes it; (fig.): The two sides involved are willing to do something, which may not be understood by others.

Notes: Zhou Yu, a mighty general of Wu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Three Kingdoms, beat another Wu general Huang Gai in public. Huang Gai was then sent to the enemy camp to deceive the camp.

例8的歇后语出自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大多数中国读者都耳熟能详,但对英语读者来说却比较陌生,不加注交代清楚相关的文化背景会导致他们的理解困难,自然也不能体会该歇后语的妙用。

5、结语

中西方在认知上的差异造成两者对大多数隐喻的理解不同,进而使包含隐喻的语言形式――隐喻型歇后语的翻译具有较大难度。隐喻的翻译不仅是传递信息,实现交际意图,更重要的是接通双语文化的意象内涵,使译文读者能够领略原文喻体的意象内涵[8]P52。可见,理想的隐喻型歇后语翻译应力求将原文喻体和寓意准确地传递到目的语中去。本文通过对一些隐喻型歇后语的认知分析,得出直译法、套译法、直译(喻体)+意译(寓意)法以及直译(喻体和寓意)+意译(寓意)+注释法四种方法,克服了意译法省略文化内涵的缺陷。

然而,喻体和寓意经过翻译不可避免会受到亏损,任何翻译方法只能尽可能减少而不能消除这种亏损。本文只是对隐喻型歇后语翻译的尝试,并不能说已经较好地解决了此类歇后语的翻译难题。

【参考文献】

[1]王勃然.从认知角度看隐喻的起源、本质和功能[J].东北大学学报,2005(2):148-150.

[2]邹永红.汉语歇后语与翻译刍议[J].陕西教育(理论版),2006(9):197-198.

[3]陈科芳.修辞格翻译的语用学探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66.

[4]韩庆果.“歇后语”一词的英译名及歇后语翻译初探[J].外语与外语教,

2002(12):42-43,52.

[5]谢之君.翻译中的隐喻性认知[J].上海科技翻译,2001(1):1-6.

[6]张蓓.莱考夫的经验主义隐喻观探究[J].外语教学,1999(3):8,10-12.

歇后语教学范文第5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生而言,猜猜谜语、歇后语,听听笑话,能极大的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会让他们渐渐喜欢上学习语文,还能让他们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猜字谜是一种有趣的游戏,非常吸引孩子。导入新课时,进行一个猜谜语活动,能让学生们迅速集中注意力,迅速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生机盎然。

比如,在教授《荷花》一文时,用了这样一个谜语导入课题:池中有个小姑娘,从小生在水中央,粉红笑脸迎风摆,身挨绿船不划浆。学生们眼珠儿滴溜溜地转,在动脑猜的同时,脑海里也要浮现出“水、粉红、随风摆、绿”这些场景画面,那对荷花的形象特点也有了粗略地了解。小学课本里的很多课文都可以用猜谜语的方式进行导入,这对于整篇课文的学习也很有帮助。

在识字教学中,通过猜字谜活动,既能让学生记得牢字形,又能让学生感受到学语文的趣味和快乐。猜字谜,让孩子去观察和思考,对孩子的语言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想象能力,以及想象能力都是很好的锻炼。

比如,在教学“其”字的时候,我让学生们猜字谜:横着两根柴,竖着两根柴,二娃子跳进去,八娃子跳出来。这就让学生形象地记住了“其”字的字形,也把枯燥乏味的识字教学变得趣味横生。

二、笑话“连篇”,活跃气氛

语文课,讲究课堂生成。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表现很大程度上不是教师事先预设的那样,有时会让课堂在一个环节上“卡壳”,使课堂气氛显得沉闷或尴尬。这时,就要求教师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教师要能够因势利导,扭转乾坤,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正确的思维轨道上去。

新教材二年级下册《沙滩上童话》一文中,有位同学把课文中有句话读成这样:“我的办法得到了大家的赞赏。于是我们趴在沙滩上,从四面八方挖着地(de)道。”《太空生活趣事多》一文中,“为了能平稳地走路,航天员都穿着鞋底带钩的鞋子,好牢牢地钩住带网格的地板。”此句中 “地”字的读音,更是让语感差的同学有些摸不着头脑。指名读时,学生一不小心读错这个字的读音,就引起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整个课堂气氛一下子就变得不好掌控。

在此情况下,我因势利导。顺着这个情况,给同学们讲了个类似的笑话:有一位外国朋友在中国留学的时候,有一天,他进一个小餐馆去吃饭,看见餐馆墙壁上写着“小心地滑”,于是,这位外国朋友就小心翼翼地在地板上滑向餐桌。服务员看见了,就忍不住问他:“你为什么在这样滑向餐桌呀?”外国朋友回答道:“这墙壁上不是写着要“小心地(de)滑”吗?”笑话讲完后,理解了意思的同学哈哈大笑,而没有理解到意思的同学一脸懵圈,一头雾水。这时,我就让理解了笑话意思的同学来讲解那位外国朋友为什么要小心翼翼地在地板上滑向餐桌——外国朋友读成了“小心地(de)滑”,而此处对“小心地滑”应该理解为“小心地(di )滑!”。这样一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让所有同学在笑声中加深了对“地”字不同意思有不同读音的理解。

三、竞猜歇后语,提高理解和写作能力

歇后语是我国语言的一种特殊形式,生动幽默,表现力很强,所以深受人们喜爱。

相关期刊更多

新语文学习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长春大学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吉林省教育厅

外语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央军委训练管理部政治工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