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家文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国家文化安全”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并进入高层视野和的“热点”。这是社会文明进步和民族复兴进程的必然。
这个话题并非哗众取宠、危言耸听,而是一个居安思危的历史与未来的负重感、责任感和忧患意识的沉积与释放。汉文字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曙光,它以甲骨和竹简上的象形,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帮助我们告别刀耕火种的部落文明,走向民族崛起、强盛与伟大复兴。可以说,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维系数千年的、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与血脉,也是中华民族永不沉沦、始终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永恒见证。世界历史上有不少民族和国家,如“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在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外来资本和文化的进入,本民族的文字、语言都逐渐消失了,有的连国家都湮灭了。这是极其惨痛的教训。
我们常常说到“民族魂”,一个民族的魂是什么?是文化。没有文化,不能称之为民族,充其量也就是种群的聚集。因此,国家的文化安全与国防安全、经济安全、政治安全一样都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兴盛和发展时期,中华民族进入伟大复兴的开端,中国在借鉴其他国家先进文化的同时,必须保留自己对文化的,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保证主体文化不受外来文化的侵袭。中华民族的崛起不仅仅是经济的崛起,还应该是综合实力的崛起,更应该是软实力――文化的崛起,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融入时代精神,在不断传承和弘扬我们的优良传统文化中积极吸收外国先进的文化成果,创造出更优秀的中国文化。
迄今为止,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世俗化。它是东方的传奇,也是东西方的分歧。传统文化在中国现代化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也对国家安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当前,确保国家文化安全当务之急要做好三件事:第一,在全民中树立起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加大人文历史与文化宣传教育,使中国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主流。第二,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吸收先进文化的同时,一定要抵制外来文化中的糟粕。我们在弘扬传统文化、确保国家文化安全的实践中必须正确处理好两个方面:要处理好改革开放与抑制西方腐朽文化之间的关系。改革开放是既定的国策方针,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弘扬传统文化,确保国家安全也应该作为国家发展战略长期坚持下去。对于外国文化,中国文化不应消极防御,而要积极进取,要积极向世界宣传,让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走出去。通过弘扬传统文化,铸起国家文化安全的屏障,这样才能确保我国在和平发展的过程中保持独立、自主的文化,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第三,培养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优越感。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不论电脑使用多么熟练,外语学得多么精通,作为中国人都应该了解汉字。文字就是文明。文字的简单和它的复杂承载着同样的使命,就是帮助人类审美、思辨,在文明建设中回归,回归生活本身。因此对于青少年,“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也同样要肩负传承祖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责任和义务。
关键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凉茶;南粤文化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2-0263-02
一、广东凉茶的客观背景
广东地区水土湿热,每逢季节变换或偶食煎炸食物,难免上火,所以广东人素有多喝凉茶的习惯。笔者的家乡正是在广东,从小就零星地听闻关于凉茶起源的传说,后来经过不断的学习探究后梳理了凉茶起源故事的来龙去脉。
广东凉茶的创始人是广东鹤山平民草医王泽帮,有“药茶王”之称,每次从白云山采集中草药后,就在自己的药材铺里卖药诊症。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王泽帮有个乳名,叫阿吉,随着年纪渐大,人们就习惯称呼其为王老吉。不久后他的凉茶因一事而广为传播。
其实,广东凉茶是利用中草药的寒凉药性来消解人体内热,达到清热解毒、防治疾病等功效。广东凉茶虽然也被称为茶,但是却与传统的茶不同,不具备茶的特点。凉茶是用中草药加水煎熬而成,而传统的茶大多只需用开水冲泡即可饮用;凉茶有时可以与其它的药物一同服用,而传统的茶不能用来送服药物;此外,传统的茶叶泡成的茶水中多含有能兴奋提神的咖啡因,饮用后能让人暂时消除疲劳,提高工作效率,而广东凉茶并没有这一功效。因此,广东凉茶拥有较强的特色,深受南粤人家的喜爱。
二、南粤文化与凉茶完美融合
从社会学理论中可知,文化具有社会整合的功能。这种社会整合功能不仅包含了社会价值整合,还有社会规范整合和社会结构整合,但其中的社会价值整合最为重要并起基本性的作用。这是因为社会规范和结构都是以社会价值为基础,社会没有一致的价值观,其行为与结构也很难有效地相互协调,更难以造就共同的社会生活。诚然,社会中人们肯定存在着相互差异的价值观,但是统一的文化在社会中经过不断地传播、渗透、本土化,将会在人们当中形成大体一致的观念。正如,社会文化所肯定的行为和事物,正是社会中大多数人所追求的;社会文化所否定的行为和事物,便是大多数人所摒弃的。而广东凉茶,正是在南粤文化的基础上萌芽诞生,没有南粤文化与自然环境之间的息息相关,没有南粤文化与广东人世代生活模式的潜移默化影响,就不会有今天的广东凉茶。可以说,南粤文化孕育广东凉茶,广东凉茶体现南粤文化。
在历史上,南粤地区被视为“南蛮”地区,成为流放罪人之地。虽然表面上并不光彩,但实质上却有助于我国不同地域文化的相互碰撞和交融,间接造就了不同文化沟通融合的平台;加之南粤地区有得天独厚的沿海区位优势条件,所以南粤社会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开放胸怀包容外来文化的良好风气和心理传统。故南粤文化中渗透着这种内在的特质。
三、广东凉茶产业的外部扩张
从2003年的“非典”开始,广东凉茶登上了一个新的发展台阶。广东凉茶在“非典”事件中药效明显,极大地提高了疾病的预防率,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来已经在南粤地区深入人心的广东凉茶,由此开拓了向北方地区的发展市场和空间。相比十年前,大多数国人都切身地感受到了凉茶传播的迅速。在北方的大中型超市的饮品销售架上,至少会摆放着一款广东凉茶,广东凉茶已经成了很多消费者的至爱选择,在北方饮品市场占有一定的地位。从作为一种南粤地区文化的象征向全国传播,到今天,已被作为一种民族文化、中华文化的精髓向世界宣传,广东凉茶经历着一段辉煌的发展。
这种空前的外部扩张性,一方面使更多人的身体受益于广东凉茶这种防治疾病、清热保健的药物,另一方面,产业的增强壮大直接为广东凉茶申请、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提供很好的物质保障。可是迅速的扩张便是凉茶的批量生产、行业缺乏统一标准和准入机制等。原本真正的广东凉茶是针对客人的“虚实寒热”体质、根据不同的配方对症下药,但批量生产的凉茶只能取大众常见疾病来预防治疗。可问题就在于,对于诸如感冒、发热、上火等程度相对较小的疾病,都很难用一种“万能”的中药或西药来治疗,更何况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对药物的敏感、效用都不一样,广东凉茶都是结合南方的湿热气候等,所以批量的凉茶只能在生产中均取中间的大众化指标,其预防、治疗疾病的效果肯定不如对症下药的强。大批量生产、广告响应、传统“有病治病、没病预防”的观念传播使广东凉茶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了日常的百宝药箱。这样看似被万能神圣化的广东凉茶,在产业扩张、批量生产、形式广告中,实际上并不能达到人们所望的强效,消费者心中所想与实际有一定的距离。久而久之,当产业发展到一定时期,当消费者发现自己有被欺骗的嫌疑时,就会对产品失去信心,进而可能引起产业发展的瓶颈。
四、未来广东凉茶的发展
广东凉茶可以通过在文化品牌中增强竞争力。古典经济学理论中,当产品除价格外不存在差异时,产品的成本和市场价格往往较低,这时产品的市场需求会上升。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下,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产品的价格差异普遍缩小,非价格差异决定的产品在市场上成败的关键。产品的竞争逐渐转向了质量、服务、品牌等非价格差异的竞争。产品的质量由技术决定,但对于众多凉茶企业而言,技术含量并不高或者说技术差异并不大。那么,凉茶的品牌便成了广东凉茶发展的关键,凉茶的品牌差异直接影响了凉茶产业中各企业的竞争力。一个成功的商业品牌,离不开企业雄厚的基础支撑以及丰富深厚的文化渗透这两股力量的共同推动。一般情况下,这种文化力量来源于企业内部独具一格的企业文化。而广东凉茶是南粤文化中典型的衍生品,没有南粤文化也就不会有广东凉茶的出现,所以在打造凉茶品牌时,不得不重视南粤文化的传播和发扬。消费者通过对南粤文化的了解可以增加广东凉茶的销量,从而提高整个凉茶产业的竞争力;或者通过饮用广东凉茶来引发对其背后的南粤文化的探索和发掘,从而间接拓展南粤文化传播的宽度和深度,让更多人了解南粤文化、让消费者更熟悉南粤文化。无论何种方式,在“消费者――凉茶――文化”这条双向的关系链中将产生良性的循环,对链中三者的发展都有极大的益处。推动关系链中两者间相互流动的力量,正是凉茶企业在保证企业正常运行的同时,与社会民间、政府部门联动起来,支持保护南粤文化、积极推广宣传南粤文化。
广东凉茶也应注重在销售市场中的自身定位。当前的消费潮流是在走向回归自然,天然、健康、绿色,这几个关键词是大部分消费者最为关注的。连可口可乐、百事可乐这样的饮料公司,也在不断推出以植物为原料的非碳酸类饮料,都是为了使自己能跟着这个消费潮流向前发展。广东凉茶如果直接以一种凉茶的姿态走进市场,很有可能会引起其消费者对功效的高预期与实际大众化指标生产的中效果形成矛盾,进而引起产业发展瓶颈。而现在部分凉茶企业已经试行将广东凉茶定位为饮料的销售模式,显然这是将广东凉茶置于保健药用性的凉茶与解渴时尚的饮料之间,这种让消费者心中产生似药非药、似饮料非饮料的广东凉茶,再附上天然、健康等标签,既让广东凉茶能名副其实地增产推广,又能顺应当下潮流吸引消费者购买。所以,这种发展战略在未来有必要继续坚持下去。
参考文献:
[1]马亚平.凉茶到底该怎样喝[J].药物与人,2010(7).
一、中国崛起与国家形象
国家形象是国家的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对国家本身、国家行为、国家的各项活动及其成果所给予的总的评价和认定,其中既包含着对于国家的认识,同时也包含着理性评价和感性态度,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凝聚力,是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体现。那么,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对崛起的中国的国家形象的评价和认知,究竟如何?
在当代,中国的崛起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话题。我们经济上已逐渐硬起来了,经济总量GDP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的科技逐渐强起来了,嫦娥一号,让我们实现“九天揽月”,“蛟龙号”让我们实现“五洋捉鳖”;我们的财力强起来了,中国对事关国家大政方略的财政投入能力空前提高,甚至让西方老牌发达国家瞠目。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以及融入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中国对世界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大。的确,作为一个有古老文明的东方大国,在不长的历史时期里和平地崛起,使五分之一人类摆脱贫穷落后,一种“现实”的文明、民主、富强的中国形象,矗立于世界东方。昔日,令海内外中华儿女遭怀疑、被歧视的“中国标签”,已变身为让我们自豪的“资本”。
但是,在一片喝彩声中, 我们还是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美国《福布斯》杂志网站2010年6月8日,刊登了署名“海伦·王”,题为《中国还不是超级大国》的文章指出, 美国有很多人认为,中国已经是一个超级大国了,或者很快会成为超级大国。中国的确正在变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作者认为中国不是一个超级大国。一个超级大国应该是在思想与意识形态、经济体系和军事实力方面都取得支配地位的国家。从思想和意识形态上来说,中国可能是世界上最混乱的国家。在当今的中国,金钱就是上帝,人们不再相信任何理想主义的东西。中国人自己都没有明确的价值观,更别提影响世界了。而美国依然代表着全世界民众向往的普世理想——自由和民主。美国人一直在向世界传达着一种清晰的理念。这种论调道破了西方社会某些人对中国国家形象地认知,表现出西方社会某些人的傲慢与偏见。但他们的论调,也不完全是错误的,点破了当今中国社会的某些现实问题。这就是重经济、军事、科技等硬实力,而往往忽视文化价值、制度等软实力。
现代化带来了极大的物质丰富,带来方便、舒适的生活,同时,消费似乎成了人生目标。君不见,在当今中国社会,从官方到民间,从精英到草根,我们在追求财富上达到了高度共识。财富的激增刺激了消费的膨胀,远远超出生存意义的炫耀式消费,形成一个物化的消费社会。用阿尔多诺的话一言以蔽之:“商品已成为它自己的意识形态”。这必将导致社会的精神底蕴、精神土壤,越来越贫瘠。这个问题不解决,是不可能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即使经济发达了,也会像小平同志所说的那样“毁于一旦”。而迷信金钱力量的民族,是落后和愚昧的民族。一个有着远大理想和抱负的民族,绝对不应迷信一时的金钱和财富力量。它可以信赖的,是价值观的力量;它可以信赖的,是信仰的力量。简而言之,它可以信赖的是文化的力量。
二、文化软实力与国家形象塑造
文化的力量何在?我们所谓的“文化”,并非简单指称文化知识和文化艺术,而是指称在人类的思想精神(精神文化),社会制度(制度文化),人的行为和物态文化(物质文化)层面上综合而成的“大文化”。它由社会的整体意识形态和思想精神所构成,是人的精神世界和行为方式,文化是一个社会最深层次的心理结构和观念意识,它涉及到人的信仰、信念、观念、知识、伦理、行为、审美观、价值观等范畴,而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在社会层面上是引导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民族、社会最深层的精神内涵和外在风貌,以及社会制度形式和社会行为的表现形式,并通过文化产品、思想传播、社会教化等形式,将文化意识传播给全社会,为全社会所共享。由此看来,文化更多体现的是一种软实力。而这种软实力恰恰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在国家形象塑造中,以往人们多关注的是硬实力,往往忽视了以文化力为焦点的软实力。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因此,文化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文化往往能够回避国家形象认知方面的硬性差异,用更加柔软的方式塑造国家形象。而这种软性的塑造不仅更容易感染和影响人,而且往往更加持久、更加深入人心。文化之所以能为国家形象塑造发挥作用,这是由文化的社会整合和社会导向功能决定的。
第一,文化的社会整合功能在于它可以通过制度、价值观念、各种社会规范,把社会不同的因素、部分结合为一个统一、协调的整体。中华传统文化就具有这种社会整合功能。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大一统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是民族团结的源泉。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国家分裂是中华传统政治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具有强大的凝聚作用,对塑造团结统一的国家形象具有重要作用;而中华文化是在多元一体的格局下发展起来的,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各有其民族、地域特色和人文特色,反映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彼此不能等同、取代。但是,多元文化都有着刚健自强的奋斗精神、中华一体的认同意识、理想至上的从道精神。这体现着不同之中的“大同”,即价值取向的一致,并逐步整合成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表现出文化的同一性即同质性、共同性或一体性。正是在这种共同理想、共同精神的催化、交融下,多元文化逐步走向融合,成为中华文化整体的重要成分。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整合包容特性,对当下维护和谐的多民族关系以及国家统一,依然具有现实的意义,是塑造团结、开放、包容的国家形象的文化基础。
第二,文化具有社会导向功能,它通过价值观以及规范体系而实现。价值观和规范体系共同调整着民族内部的各种社会关系,缓解矛盾,化解冲突。一个民族的价值观,是深藏于这个民族文化中的核心和精髓,它引导本民族的成员赞赏什么,追求什么,选择什么样的生活目标和生活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映着中华文化的健康的发展方向,能够激发人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它理所当然地成为维系民族统一体存在、发展、壮大的精神力量,成为推动民族进步的思想源泉。以当代人的视野,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中和中庸、民本、信义等价值观,是历经几千年变迁和社会实践而被证明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及社会进步的普世价值,有助于国家形象塑造。“天人合一”对塑造科学发展国家形象有积极作用,中和中庸可塑造和谐中国的国家形象,民本可以塑造善待国民的国家形象,信义可以塑造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文化炒作”乱花渐欲迷人眼
家居品牌自发展伊始,大致经历了价格战、技术战、渠道战、品质战、广告战、服务战,每一次营销模式的蜕变,都会崛起一批企业,当然也会有一批企业随之没落。发展到今天,中国家居品牌已经过渡到品牌制胜的时代,而品牌崛起的背后自然是依附在产品及品牌本身的文化底蕴。
这些年来,随着舶来文化的浸染与盛行,让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更多倾向于外来品牌,因为消费者有这样一种倾向,先入为主的认为洋名或者舶来品就是品质与品位的象征,内心大都向往西方文化及生活方式。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为了博取消费者的喜好,国内很多家居品牌也开始走文化营销这条路子,有技术炒技术,没技术炒文化,各种文化概念炒作真可谓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各种“洋名”像漫天的飞雪模糊我们的视线,后极简主义、新古典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奢侈主义等层出不穷。其实这并不能怪我们的厂商崇洋媚外,是因为产品一旦被打上西方文化的标签,一旦被披上这件神圣的外衣后,就能够卖,这里我突然想到我们中国的一个成语——买椟还珠,消费者看上的也许并不是家居产品本身,而是这件外衣正好迎合了他的心理需求或者说与他的生活主张不谋而合。笔者认为,在未来的家居发展上,嫁接西方文化而玩概念噱头的趋势将会成为产品及品牌推广的主流,一个成功的家居品牌必定与某种文化格调休戚相关,而且这也是其区隔于别的产品及品牌的内核所在。
观望“文化炒作”风靡的背后
可以断言,不论在地板行业,还是在家具或建材行业,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文化营销这把利剑去开辟自己的市场,产品从比质量拼价格到看品牌蕴涵的附加值,而品牌附加值的决定因素就是产品及品牌文化。发生这种转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需求本身,需求决定市场,习惯了都市丛林的生活的现代人,物质生活的提升,消费需求自然也随之升级,这个时候追求精神的一种依归便成了这拨人共同的奢望与向往,这也是符合马斯洛关于人的需求层次理论。他们认为,家具或地板除了单纯的使用价值外,更要成为能够体现主人身份、个性、品位、气质涵养的一种精神载体,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放弃了家居产品传统的“摆设”或“保值”观念,产品的文化内涵就自然成为其生活的代言人。产品本身于消费者来说是冰冷的,而一旦灌输一种文化于其中,那么呈现给消费者的就是一种与其生活相匹配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
以上是从消费需求的角度看文化的盛行,从经营的角度来看,文化是顾客在超出有形的商品和可以描述的服务内容之外所希望而且实际得到的东西,你为顾客提供的这种东西越多,顾客对你的好感与信赖就越多,也从此在顾客心目中形成一种定格的形象,这种形象超乎有形的产品及可考量的服务,你的产品或服务别人可以复制,而这种之于产品灵魂的东西很难被竞争对手COPY或因其介入而改变,这是文化营销最根本的魅力。
其实,我们留意下我们的生活,不光是家居品牌对文化这张牌情有独衷,咖啡、服装等等都在扛着文化的旗帜,在上海滨江大道的星巴克咖啡店,眼前望出去是黄浦江的游轮,耳边传来船上发出的阵阵汽笛声,嘴边喝的是浓郁细腻泡沫的咖啡、闻到的是焦浓的咖啡香,如果坐在户外,更可以让肌肤感受到江河交汇特有的潮气,五感统统满足了。一杯咖啡要价超过20元以上,可能是有些人一餐饭的价钱,但是涌入的人潮也从没有停过。其实你完全可以购买上等的咖啡,在家里尽情的享受,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去星巴克喝呢?去过的人都知道,在星巴克喝咖啡和其它地方是完全不一样的!什么不一样?当然是星巴克独有的文化带给顾客独有的心理感觉。星巴克能够提供给顾客完全不同的氛围,也的确让顾客感觉到了这种咖啡之外的价值。
家居文化营销如何精确制导?
回顾我们过去的2007年,在文化炒作最成功的非“生活家·巴洛克”莫属,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品牌迅速成长成为中国地板业的一匹黑马,实木复合地板在整个中国市场占据了大壁江山,尤其在北方的销售尤为突出,有人说是这是一次侥幸,但我认为这是偶然中的必然,是未来的趋势使然。其实,“生活家·巴洛克”的成功也不是用了什么不得了的推广手段,只是巴洛克文化主张的新奢侈主义这个点被其抓准了而且用好了,其让地板跳出工具的范畴,用前瞻性的技术方案满足人们的奢侈欲望,用智慧和知识来召唤人们内心沉睡已久的精神需求,其主张的“精神大于物质”内在意蕴,就是其成功之道。
以下笔者结合在一家地板企业负责策划推广的一款艺术地板来粗浅地谈下文化炒作时需要拿捏准的因素。
一个新产品的上市推广无非就是四步走,卖给谁,卖什么,卖多少,怎么卖?
营销战略学最核心的内容是STP战略,S指的是市场细分,T指的是目标市场的选择,P才是市场的定位。其实这个卖给谁,也就是根据产品对市场进行细分,确定自己的目标群体。我觉得在产品上市前,我们必须要对消费群所在地域、所受教育、职业背景、价值观念、商业传统等一系列文化特质进行精准考量,因为这直接影响着消费能力、消费习惯、消费心理。如果你的目标消费群体针对的80后,那么你的产品诉求必须是自由自我,张扬个性的。同时每个区域的群体又因城市气质的不同而导致生活习性的千差万别,因此,我们在玩文化概念的时候就不能一刀切,针对一个地区、城市、阶层或者行业的成功模式套用到其他地方可能会造成彻底的失败。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众所周知,欧美家具最早从广州传入,但中式古典家具却在广州卖的最好。因为广州人的生活很随意,有人说广州人不怀旧,其实广州人天天都在怀旧中生活着,穿木屐鞋、喝早茶,因此,广州人不是没有文化,而只能说是文化的表现层次不一样。
解决了卖给谁之后,那么卖什么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究竟卖什么文化才能对味?什么样的诉求与主张才能引起目标消费群体的心灵共鸣,从而让消费者认同你的产品更认同你产品及品牌所代表的生活方式。在这一点上,我们的诉求点就一定要准确、简单而传神,我们的利益点就必须是目标消费群体生活中缺失的或者是看重的利益点,否则在茫茫的话语海洋里,你不可能会被消费者关注更遑论在消费者心中打上烙印。
接下来是卖多少,怎么卖的问题?现在流行的一个精准营销其实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精准营销讲究的是在最恰当的地点,以最精确、最经济的方式卖给最合适的消费者。里面的两个关键词就是最恰当的地点,最精确最经济的方式。如果你的目标消费群体定位是80后生人,那么你在广告方面可能要偏向网络这块,因为这拨人生活在一个数码时代,离不开网络,喜欢玩游戏、开博客、喜欢逛论坛。网络广告、与特定事件联系的公关软文就能让你的产品文化悄悄的植入目标消费群的记忆。在公关传播这块,我们应该设计一系列符合目标消费群喜好的公关活动,这点移动公司做的非常好,“动感地带”近段正在火热进行的“不舞不型”全国街舞大赛就是很好的公关营销。在广告影响力日益下降的情况下,增加公关营销的力度,我觉得是未来营销的趋势,因为公关营销追求的是一种互动性、参与性、娱乐性,这样的方式更能够让消费者记住乃至认可信赖你的产品及品牌。
关键词:荥经黑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K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6-01-01
荥经县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当中原经历夏、商、周时,这里先后是古蜀虫氏――鱼凫氏的古国及杜宇、开明两相继王朝的领地。
近些年从古城坪严道遗址附近出土的大批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的珍贵文物,在众多出土文物中,有一大批造型各异的生活陶器,从制作原料、制作方法、火候特征、造型风格、生活用途等都与现今荥经砂器极其相似。研究人员对这些出土文物陶器进行考古分析发现:由于当时运输条件有限、运输成本较高,这些作为生活器皿的砂陶器不可能来自中原,大批简单生活用具就只能就地取材,就地制造。研究人员因此推断:荥经砂器的历史应该有两千多年了。
一、紫砂与黑砂的相似与相异
说到砂器,不得不提的便是紫砂。
紫砂壶原产宜兴,属陶,比之瓷器,更具古风。起于宋兴于明的紫砂壶逐渐受人青睐。它不假釉饰,没有彩绘,以手工捏制烧成,造型别致、古朴典雅是其艺术特色,而且具有良好的保味功能,适宜泡茶,香味醇郁。诗、书、画、印常常作为紫砂壶的画面构成因素;松、梅、竹、石,常常成为紫砂壶的基本造型。对于其他古陶瓷来说,紫砂虽出现的时间较晚,但它的发展历史起点高、重文化、讲品质,使得紫砂带给人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愉悦。黑砂虽说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和紫砂同属砂器,但是文化的厚度不如紫砂高。同时,黑砂在发展过程中,展现在人们眼前的一直以来都是粗陋、笨拙,以大器型的炊具为主,并不如紫砂那般小巧精致,使得黑砂的发展一直处于低端市场,难登大雅之堂。
功能上来讲,黑砂不如紫砂那般透气,保温性强,不适宜炮制大部分的茶,但适宜炮制红茶,红茶在焙制中经发酵过,适合深闷,且深闷使得红茶越发浓香。虽说紫砂具有冷热急变之性能,寒天注入沸水,不会胀裂,温水炖烧、烹蒸也无需担心开裂,但却不能用火烧。而黑砂却没有此禁忌。
二、荥经黑砂的发展
据荥经县志记载:荥经六合乡古城村多粘土,砂器生产历史悠久。荥经砂器,在不同的时期以不同的形式融入了荥经人的生活。1958年,用砂器烧制成圆筒状,作为风箱链接装置。洗脸用黑砂盆、刷牙用黑砂杯、熬药用黑砂罐、炖鸡用黑砂锅,甚至用废弃的黑砂锅作为建筑材料砌墙。1981年,荥经县砂器产品参加美国费城工艺美术产品展览,赢得盛赞。1985年,荥经砂器运往澳门试销,并在广交会上展出,受到国内外人士普遍好评,日本客商提出批量订货的要求。
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天然气、电磁炉等新型烹饪设备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煤炭炉具,不再适合与导热性较差等问题的黑砂制品配套使用。曾经盛极一时的荥经黑砂产业,便逐渐冷清下来。相对于在上世纪80年代荥经砂器最鼎盛时期,全县有超过40家专业的砂器烧制厂家,现在荥经全县仅有3家具备一定规模和生产能力的砂器厂――朱氏砂器、曾氏砂器、 庄王砂器。其余均为零星的作坊式生产。
荥经砂器在经历了历史的辉煌后,在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逐渐放慢了脚步,甚至一度停滞不前。归结原因,从客观上看是受到了新型炊具的冲击,自身的转型速度没有跟上市场需求的变化;从主观上看,是缺乏宣传、缺乏创新,缺乏工艺上的突破和后续人才培养。主要表现为:专业从事砂器生产的厂家数量稀少;工艺水平低下,作品器型缺乏创新;人才培养、储备不足,无“大师”、“专家”;本地市场萧条,外部市场渠道虽较广,但订单量极小;缺乏有效的对外宣传。
三、荥经黑纱的传承与创新
在荥经出土的陶器作为砂器的前身,具有人类文明发展、器皿的诞生与进化、饮食方式进化等方向的研究价值。从陶器的类型、材质、工艺、流通方式等,又可以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生活习俗、风土人情,具有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和殷实的考古价值。荥经砂器基本保留了原始烧制工艺,是真正意义上的古法传承。从选料,到塑模,基本都是纯手工完成。入土窑的烧制过程,更是演绎出了纯粹的“黑”与跳跃的“红”相互交错,“土”与“火”两大自然元素交融迸发的视觉艺术盛宴。原始、古朴、厚重,是黑砂具有的本质特征。这些使荥经黑砂获得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盛誉。近年来,专家学者们认同了黑砂的工艺美术品价值,将砂器归类于民间工艺美术品类。荥经本地的部分黑砂匠人们,也获得了“省工艺师”、“省民间一级艺术家”、“中国民间艺术家”等殊荣。
朱庆平,一个土生土长的古城村人,被授予“省级非遗传承人”。可以说,朱庆平是砂器市场的早期变革者。在古城村安于现状时,他就开始琢磨,如何改进原料配方,生产方式等。在砂器上烧制腾龙浮雕,把园把手改成盘龙把手……经过上百次的配料、烧制,他发现用纱布将砂土反复过滤,烧出来的砂器光洁度明显提升。这一系列的改动,让一直以来都是粗大笨拙的黑砂也透出精致和光滑。
另一位把眼光落在高端砂器艺术品上的严云杰,也是荥经黑砂的非遗传承人。他对黑砂的器型进行全新设计,将各种中国元素融入其中。最让他满意的作品便是“泉壶”系列,创意来自邓通铸钱,将邓通钱与古代钱币造型巧妙结合在一个壶上,冠以“金玉满堂”、“招财进宝”等民间吉语,古朴中透着精致。2008年,“泉壶”为严云杰捧回中国人文奥运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最具中国特色”金奖。在文化内涵上下功夫的严云杰,其黑砂作品跳出了器具的限制,走向了高端艺术品的殿堂。
技艺因人而存在,没有了人,技艺便无处可寻。荥经黑砂,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却出现了后继无人的尴。不仅因为现今了解黑砂的人少之又少,而且当地人轻视其在所具有价值,便抛弃了这一传统的非物质文化,转而从事更有前途的职业。从而导致年轻一辈中没有人愿意投身到黑砂的传承中去,致使黑砂传承出现断层。虽说,如今黑砂的传承人,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成就,获得了殊荣,而且在2010年6月初,在政府的支持下,朱氏砂器成立荥经砂器传统制作技艺传习所,承担着荥经砂器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的抢救、传承和生产性保护等重要职能。但是还没能从根本上改变,传承人这一严重问题。
荥经黑砂千年来一直秉承传统手工作坊生产方式,尽管制作工艺历史悠久,已自成一系,但是相对于现代,在工艺上难免有一些缺陷,而且器型的创造上也太过单一和古板,这就必然要有技术上以及设计上的改动。在保留传统手工作坊的精髓以及黑砂特性的同时,借鉴现代完善的技术工艺,使黑砂脱离原先的粗大、笨拙,凸显黑砂的古朴、自然,使之成为黑与火的工艺结晶。虽说现今,荥经黑砂在工艺与设计上,有着大的改观,但是还不够成熟。工艺上,为了使得黑砂不在如传统黑砂那般粗糙,便用纱布将砂土反复过滤,减少粗糙的颗粒,同时,在后期打磨中,对制作出的茶具进行多次的打磨工艺,增加细滑度。设计上,不在局限于传统的器型和传统的功能,而进行新器型新功能的开拓,适宜泡茶的精巧的茶具,独具特色的黑色餐具,极具观赏价值的艺术品等,都成为荥经黑砂的发展创新之路。
2000年历史的技艺传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艺术鉴赏价值,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都是加冕在荥经黑砂头顶的华丽冠冕,是其发展潜力的有力佐证。
现今,政府的重视,黑砂传承人的期望与不懈努力,在不久的将来,黑砂终将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参考文献:
1、荥经县志编委会[M]《荥经县志》
2、徐秀棠、山谷 [M]《宜兴紫砂五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