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成本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临床营养治疗;成本分析;药物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R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12-0074-02
药物经济学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通过药物经济学研究,比较不同治疗方法的成本,效果优劣,揭示特定疾病,特定人群的最佳治疗方案选择和治疗步骤,是制定临床标准治疗程序的重要参考。例如1975年,Neuhauser所做的一项关于筛选结肠癌的方案,就推荐了合理的便检试验次数应该在5次而非之前推荐的6次。
在2007年由王梅撰写的 《临床营养治疗的卫生经济学研究的现状和问题》一文中,2001年国内肠内、肠外营养药品
费用的比例为1U30,而国外同期的的ENUPN费用比例为
8U2,两者存在明显差异。因此,通过引入临床营养领域的药物经济学评价,能够促进临床营养治疗的合理使用。而在目前的临床营养治疗成本的测量中,几乎都没有给出具体的测量方法、测量项目等。而在药物经济学的研究中,只有进行合理的成本测量,其研究结果才能客观的反映事实。因此,本文将主要通过成本的测量和分析为提高临床营养应用的合理性提供依据。
一、成本的概念
针对疾病来说,某项疾病的治疗成本,是指从疾病治疗措施出发,不仅包括治疗某项疾病时使用的药品的费用,还包括检查、手术、护理、理疗等多方面的成本消耗。这样计算出来的成本才能够反映真正的临床治疗成本。
二、临床营养中的成本类型
按照药物经济学中对于成本的分类,临床营养治疗中的成本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治疗成本
即在临床营养治疗中消耗的医疗资源的成本,包括药品的费用、相关的医疗辅助用品费用、检测费用、护理费用、床位费等,该部分成本还应包括营养治疗过程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费用。
(二)无形成本
即治疗措施会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不满意等。例如在进行鼻肠管进行营养喂养时,在治疗期间往往会给患者带来痛苦,但该部分的成本往往很难衡量。
三、临床营养中的成本的测量
由于临床营养治疗主要是由医疗服务提供方进行的,而且从临床营养数据的搜集来说也更易操作。因此,本文中的临床营养治疗成本主要是从医疗服务的提供方角度进行测量的,归纳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营养药品的成本及相关医疗辅助用品的采购成本
由于地区,消费水平的差异,各个医院的相关采购成本不尽相同,数据也难以获得,所以,这部分的采购成本可以以药品及辅助用品的市场平均价格进行替代,同时也更具有参考价值。如国内不同病种PN治疗的日均药品费用范围为273.33~692.86元,EN对应的日均药品费用为113.81~381.4元。而对于相关的医疗的辅助用品的费用衡量国内研究大多没有提及,这部分费用主要是指与药品搭配使用的各种医疗器械,如肠内营养治疗时使用的鼻胃管、输液泵与输液增温器等。通过调查了解,目前市售的鼻胃管价格主要在158~198元之间,空肠造口管价格在580~890元之间。而这部分的医疗辅助用品的成本在国内目前的大多成本研究中并未反应,从成本的测量和比较来看,有欠合理。
(二)营养治疗的服务费用
在营养治疗的过程中,不仅涉及到医生对于患者营养治疗的诊疗费,如营养手术治疗费,还包括药师对于营养药品的药事服务费、护士的护理费用、住院病床费用的服务费用。国外Pichand C等对TPN不同输注方式的随机对照研究表明:三腔袋隔膜袋组的平均费用为98.8±4.5瑞士法郎,全合一为148±0.7瑞士法郎,单瓶串输为119.05±20.85瑞士法郎.其中全合一主要是增加了药师配制的药事服务费,单凭串输主要是增加了护士的护理费用。国内王梅、刘洋对胃癌术后患者的营养治疗成本的测量中也涉及了相关的治疗服务费用,主要是测量了营养的手术治疗费,其中EN组日均费用为10.96元,PN组为9.36元。因此,在今后的营养治疗费用中应逐步纳入该部分费用的测量。
(三)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费用
对于营养治疗成本中的不良反应,在临床营养治疗的文献中主要提及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对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治疗费用的文献并不多,国内陈强谱等在20例腹部手术病人的随机对照研究中报道了EN组2例并发症的治疗费用为48.6元/日,明显低于PN组2例并发症的治疗费用280.4元/日。如内镜下经皮胃造口进行肠内营养给药时,就容易发生伤口感染,胃造口不愈等并发症,而且这些并发症在临床治疗中也十分常见,但是这些并发症所发生的费用,在临床营养治疗的成本的测算中是被忽视的。
(四)成本的贴现
根据Mushkin在其1962年的论文《把健康作为一项投资》中的思想,可以把医疗产品和服务的消费作为一种健康投资,而其投入的成本可以计算为一定的货币量。营养不良是一种长期的慢性疾病,相对应的营养治疗也是一种长期投资的行为,这些投入的成本以货币来衡量同样具有时间价值,因此要考虑贴现率,同时在测定未来的结果和成本应使用同样的贴现率,并对贴现率应进行敏感度分析。推荐的贴现率各国目前尚不统一,在各国的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中,贴现率变动一般在在3%~6%之间。
四、结语
国内临床营养治疗的成本分析多数只是在临床研究中附带了部分的成本测算,主要是从医疗服务的提供方角度进行衡量的,并且成本测算也仅仅局限于营养药品费用,少数涉及营养治疗的服务费用和相关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费用。同时,大多数文献均缺少治疗成本的细目说明及其相应的结构分析和成本的贴现计算。因此,在缺乏治疗成本测算细目及其结构分析,贴现考虑下,即使是针对同种疾病,在进行相关的药物经济学评价中,也难以进行较为客观的比较。对目前的临床营养治疗进行客观的成本测量,我们必须给定具体的测量细目和结构,全面考察临床营养治疗中的成本,同时引入贴现率将成本回归到同一个时间点进行考察,这样的结果才具有可比性,对于从经济性角度上促进临床营养的合理利用才有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洁.药物经济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舍曼・富兰德,艾伦・C.古德曼,迈伦・斯坦诺.卫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王梅,刘洋.临床营养治疗的卫生经济学研究的现状和问题[J].卫生经济学,2007,9(2).
[4]刘洋,王梅.胃癌术后患者的不同营养治疗费用比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06,(5).
[5]毛汉.食道癌术后不同营养支持对患者营养和卫生经济学指标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7).
[6]吴文川,靳大勇.胰十二指肠术后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治疗费用的比较[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2,(5).
[7] Pichard C,Schwarz G,Frel A,et al. Economics investigation of the use of three-compartment nutrition delivered to hospitalized patients through either subclavian or peripherally-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J].Clinical Nutrition,2000,19(4).
摘要:目前各大医院纷纷按照统一的成本管理办法组织开展成本核算工作,努力实现成本最优化目标。某院从2009 年起开展全成本核算工作,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和经验,本文以某院为例就医院成本分析方法做简要介绍,为医院从事财务和管理工作的管理者提供参考,旨在降低医院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关键词 :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控制
自新会计制度实施以来对医院成本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不只是对各科室成本进行经济核算,还要对全院成本费用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提出降低成本的建议和对于医院管理、经营决策有价值的结论。某院为一家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2009 年成为本省第一批医院成本核算试点单位,启用专业的成本核算软件,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和经验。本文以该院为例就医院成本分析方法做简要介绍,为医院从事财务和管理工作的管理者提供参考,旨在降低医院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一、医院成本的分类和归集
该院根据科室业务性质及自身管理特点将核算单元分为直接医疗类科室、医疗技术类科室、医疗辅助类科室、管理服务类科室。按收益模式将核算单元分为:收益中心,指自身产生收入的科室,如临床诊疗科室、门诊诊疗科室等;半收益中心,指医疗技术类、药品类科室;成本中心,指自身不产生收入的科室,如后勤保障部门、院办、财务科等管理类科室。将医院成本按费用要素分类为办公费、业务费、工资和津贴、社会保障费、其他人员工资、绩效工资、低值易耗品、专属卫生材料、药品费、其他材料、一般卫生材料、修缮费、折旧费、其他费用共十四大类;按费用分配方式将医院成本分为全院分摊支出、科室公用支出、个人直接支出;按照控制性态将医院成本分为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等等。先将各核算单元的成本费用进行归集,能够直接计入成本的直接计入,不能直接计入的如公用的水、电等按照一定的分摊方法分配计入,形成各核算单元的直接成本。再依次对医疗技术类科室、医疗辅助类科室、管理服务类科室的成本费用按照分项逐级分步结转的三级分摊方法进行结转,最后形成直接医疗类科室的全成本。
二、医院成本分析的主要方法
(一)指标分析法:
通过对各项经济效益指标的分析,来反映医院的成本控制结果、收支结构状况、投入收益水平、经营管理状况等。成本管理指标如门诊收入成本率、住院收入成本率、百元医疗收入药品消耗、百元医疗收入卫生材料消耗、药品平均日消耗等。收支结构指标如人员经费支出比率、公用经费支出比率、管理费用率、药品、卫生材料支出率、药品收入占医疗收入比重等。指标分析法结合比较分析法,一是本期指标数据与上年同期数据对比,可以发现本期成本节约还是超支,分析原因,找出对策。
二是本单位数据与同行业指标进行对比,可以发现自身不足,加以改进。
具体计算公式: 门诊收入成本率= 门诊总支出/门诊总收入
住院收入成本率=住院总支出/住院总收入
百元医疗收入卫生材料消耗=医疗业务成本中卫生材料支出/医疗收入×100
百元医疗收入药品消耗=医疗业务成本中药品支出/医疗收入×100
药品平均日消耗=医疗业务成本中药品支出/ 该年度天数
各项成本费用占支出的比率=该项成本费用/ 总成本费用(医疗业务成本+管理费用+其他支出)×100%
(二)趋势分析法
趋势分析是针对医院和科室的收入、成本相关指标,通过对若干个连续期间的报告资料进行相关指标的比较分析,说明成本变化过程及其发展趋势,找出成本变化规律,便于分析影响成本变化的因素及关键控制点。趋势分析的方法有定基趋势分析、环比趋势分析等,定基趋势分析为本期数据与基期数的对比,环比趋势分析为本期数与上期数的对比。如表1数据,对某院2014年2 月呼吸科的支出进行定基和环比趋势分析: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该科室本期全成本下总结余的环比和同比都有大幅上升,收入成本率的环比和同比都有所下降,说明该科室成本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三)本量利分析法
本、量、利分析,又称CVP 分析、保本分析、盈亏平衡点分析,是指成本、业务量、利润三者之间的依存关系,是对“成本、业务量、利润”分析的简称,是分析医院收支结余为零时的保本工作量及影响因素。
相关计算公式为:
利润总额=收入总额- 变动成本总额- 固定成本总额
贡献毛益=业务收入总额-变动成本总额保本工作量=固定成本总额/(单位收费水平一单位变动成本)
单位贡献毛益=单位收费水平-单位变动成本同样对某院2014 年2 月呼吸科收入、支出、业务量情况进行保本分析,如表2。
通过本量利分析发现:该科室2014 年2 月门诊保本人次为1285 人次,实际门诊诊次为967 人次,低于保本人次,处于亏损水平。假设医院仅通过提高门诊量来实现门诊服务盈利,则门诊量至少要提高32%。2014年2 月住院保本床日数为560 日,实际住院床日为2457日,大于保本床日。假设每床日收入水平及单位变动成本维持不变,住院床日数每高于保本床日数1 日,医院可获收益811 元。该科室要通过加大宣传,吸引周边地区的病员就诊,增加该科室的门诊人次,增强门诊成本的控制力度。
三、结语
随着医院外部环境竞争越来越大,提高医院的成本全核算管理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医院成本核算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优化成本核算体系。实行全成本核算可以为全院及科室经济运营分析提供有力数据,增强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定期进行的成本分析,可以分析盈亏,找出差异,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注意设备选型
1)在满足环保排放标准的条件下,尽量选择国产炉排炉、国产汽轮发电机组。2)应考虑合理的设备出力余量(锅炉、汽轮发电机组、化水、冷却水、渗沥液处理等)。设备选型时应考虑项目3~5a后的垃圾热值的增加、垃圾含水率的降低等因素。汽轮发电机组一般应考虑10%~20%设计点的发电余量。
2运营收益及成本
收益包括:垃圾补贴费、售电收益、炉渣废铁收益(一般情况下此收益可不计)等。成本包括:运行成本、预提大修理费、折旧费、贷款利息等。
2.1售电收益售电收益=上网电量×上网电价。上网电量=发电量×(1-厂用电率-线损)。厂用电率与垃圾电厂规模有关。日处理垃圾600t焚烧电厂,厂用电率+线损约15%。日处理垃圾1000t以上焚烧电厂,厂用电率+线损约13%。上网电价:2012年发改委了《关于完善垃圾焚烧发电价格政策的通知》(发改价格[2012]801号)规定:“以生活垃圾为原料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均先按其入厂垃圾处理量折算成上网电量进行结算,每吨生活垃圾折算上网电量暂定为280kW•h,并执行全国统一垃圾发电标杆电价0.65元/(kW•h)(含税,下同);其余上网电量执行当地同类燃煤发电机组上网电价”。垃圾焚烧电厂的上网电价一般可按0.65元/(kW•h)预算。
2.2垃圾补贴费垃圾补贴费与当地的财政收益和环保要求有关,一般情况下,政府垃圾补贴费为70~150元/t。垃圾补贴费在一段时期内应根据物价水平的提高做相应调整。
2.3运行成本运行成本包括:管理人员和运行人员工资、社保、用水费用、备品配件费用、燃料费用、消耗品、灰渣填埋费等。
2.4预提大修理费大修理费可计入固定资产但需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512号第六十九条规定:企业所得税法第十三条第(三)项所称固定资产的大修理支出,是指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支出:(一)修理支出达到取得固定资产时的计税基础50%以上;(二)修理后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延长2a以上。预提大修理费按固定资产一定比例提成,专款专用。
2.5折旧费折旧是指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系统分摊,是固定资本在使用过程中因损耗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那部分价值的一种补偿方式。折旧的方法有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一般情况下企业折旧采用年限平均法。固定资产年折旧率=(1-残值)/预计使用年限。残值:按固定资产10%计。不同的设备有不同的折旧年限,《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512号)第60条对折旧有明确的规定: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固定资产计算折旧的最低年限如下:①房屋、建筑物,为20a;②飞机、火车、轮船、机器、机械和其他生产设备,为10a;③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器具、工具、家具等,为5a;④飞机、火车、轮船以外的运输工具,为4a;⑤电子设备,为3a。
2.6贷款利息建设期贷款利息进入建设投资成本,生产期贷款利息进入生产成本。利率:与银行、贷款年限、年度、项目性质、公司信用等有关,银行贷款利率见表2。贷款年限:固定资产贷款一般在3~10a。贷款额度:一般为项目总投资的70%以下(与项目性质、公司信用等有关)。还款方式:等额本金、等额本息。
2.7税收与垃圾电厂有关的税收:增值税、所得税、教育附加税、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等。增值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8]156号规定:“以垃圾为燃料生产的电力或者热力。垃圾用量占发电燃料的比重不低于80%,并且生产排放达到GB13223—2011第1时段标准或者GB18485—2001的有关规定,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的政策”。所得税:《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512号,第88条规定: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七条第(三)项所称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包括公共污水处理、公共垃圾处理、沼气综合开发利用、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海水淡化等。项目的具体条件和范围由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商国务院有关部门制订,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施行。企业从事前款规定的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自项目取得第1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第1年至第3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4年至第6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垃圾焚烧电厂增值税实行即征即退,所得税实行三免三减半的优惠政策。
3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投资分析
3.1项目投资分析前提条件日处理垃圾:600t/d(2×300t/d)。锅炉参数:额定蒸汽蒸发量24t/h;额定蒸汽出口压力4.1MPa;额定蒸汽出口温度400℃;锅炉给水温度130℃;锅炉热效率80%。汽轮发电机:1×12MW(汽耗率以4.8kg/kW•h计)。上网电价:0.65元/(kW•h)。垃圾补贴:70元/t。年处理垃圾:20万t。入炉垃圾热值:5643kJ/kg(设计点)。年运行小时:8000h(折算成年满负荷运行小时7200h)。厂用电率:15%。每吨垃圾发电量:345kW•h/t。增值税即征即退,企业所得税三免三减半,之后所得税税率25%。总投资:2.5亿元人民币(其中注册资金8000万元)银行贷款:1.7亿元,年贷款利率6.55%(贷款10a,2a建设期,8a等额还本付息,年还贷款2735万元,其中年平均还贷利息610万元)。年折旧:1425万元(年平均折旧率按6%计,15a折旧,固定资产形成率按95%计,10%残值)。预提大修理费:190万元(按固定资产的0.8%预提)。
3.2运行收益垃圾处理费:20万t/a×70元/t=1400万元/a。供电收益:7200h/a×345kW•h/t×25t/h×85%×0.65元/(kW•h)=3431.025万元。收益小计:1400万元/a+3431.025万元=4831.025万元(未计炉渣等收益)。
3.3运营成本工资成本:650万元(100人计,工资5万元/(人•a),社保30%计)。办公费用:100万元。水费:150万元(50万t×3元/t)。配件、材料、其它消耗品等:350万元(国内设备按固定资产的1.5%预算)。其他:150万元(石灰、活性炭,飞灰填埋费等)。运营成本小计:1400万元。
3.4项目投产后前20a利润预测项目投产后前20a利润预测结果见表3。
3.5投资回报分析前20a总的可分配利润为39908万元(静态)。前20a每年平均可分配利润为1995.4万元(静态)。前20a自有资金平均回报率24.94%(静态)。静态回收年限约8a。
3.6垃圾焚烧电厂投资及运营成本构成分析投资成本中各项费用所占投资比例:设备购表22013年某银行抵押贷款利率年利率/%5.606.006.156.406.55贷款种类6个月(含)6个月至1a(含)1~3a(含)3~5a(含)5a以上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曾祥耙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投资成本及运营成本分析•59•置费50%;建设工程及安装工程费30%;其他费用20%。总收益:250~350元/t,其中发电收益占75%,垃圾处理费收益占25%。运行成本:60~80元/t。此项目运行成本为70元/t。项目单位投资:40~60万元/t。项目投资回收期:8~10a(动态)。
4结论
(一)销售毛利率下降,成本控制压力加大
对于一个进入成熟期的公司来说,随着公司业务的不断发展状大,销售规模会呈现快速扩张之势,而销售毛利率一般都是呈下降趋势,以某一成熟制造行业的公司为例,2009-2011年销售毛利率分别为16.58%,15.43%和14.65%.。我们可以看出,销售毛利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销售毛利率下降,导致管理层成本控制压力加大,需要积极寻求成本控制的有效方法,那就要着重做好成本分析。
(二)成本分析是加强成本控制的切入点
成本分析揭示了成本升降的原因,正确地查明影响成本高低的各种因素及其原因。只有通过成本分析,才能发现是哪些环节、哪些方面出了问题,针对具体问题,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不断完善成本管理水平,增加经济效益。
(三)成本分析的现状较为薄弱
大多数公司目前在成本分析方面较为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对成本分析的作用认识不够,观念淡薄大多数企业的员工对企业产品成本分析的作用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乃至漠不关心。企业财务人员普遍存在“重核算、轻分析”的现,认为他们的职责就是成本核算,成本的高低、控制不是他们力所能及的,只有需要时才进行成本分析,并没有把成本分析作为一种加强成本管理的有效手段,从而影响了成本分析作用的显现。
2、成本分析制度不健全大部分企业很少专门针对成本分析制订一套切实可行的制度,导致企业成本分析缺少了制度的有力保障,变得可有可无,。
3、产品基础成本数据不真实由于管理上的疏漏,通常会造成产品基础的成本数据不够准确和真实,影响了成本分析的有效作用。
4、分析人员专业水平不够成本分析是一项综合性和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分析人员不仅要有很强的专业知识,要具备各方面的知识储备和处理事务的能力,另外还需要具备对数据高度的敏感性。
二、加强成本分析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成本分析制度
成本分析制度是企业内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成本分析得以健康持续进行的制度保障。建立、健全成本分析制度,使得成本分析日常化和制度化,使公司每个相关岗位、人员,尤其是公司的管理层充分认识到成本分析在公司成本管理中的重要性,从而明确各部门及相关人员在成本分析中的职责。
(二)夯实成本基础数据
现行阶段制约成本分析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基础数据不实,不能反映当前最真实状况。产品结构、采购订单价格、标准成本不能及时更改,生产用料和调试用料等未能如实反映,直接影响了产品成本的真实性,也直响了成本分析的质量,因此我们要从源头抓起,落实到影响成本的各个环节,夯实各项基础数据,为成本分析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三)提高分析人员专业水平
成本分析不健全的一个原因,就是分析人员专业和业务水平不够。因此在选拔人员时就要考虑到这方面的能力需求,另外要加强对人员的培训,最关键是分析人员自己要有强列责任感、学习欲望和过硬的能力,不断进取,尽快掌握各项业务知识和专业知识,能做出更加全面、可靠的成本分析。
(四)成立成本分析小组,促进各部门共同参与
对国际贸易学说史的回顾与梳理表明,比较优势反映了不同国家同种产品的机会成本差异,是导致国际贸易发生的基本动因。古典贸易理论中,为克服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无法解释绝对先进与绝对落后的国家之间的分工与贸易现象之难题,以托伦斯、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构造了比较优势理论,在单一劳动要素、完全竞争市场、规模报酬不变、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为零等假设条件下,从国家之间技术(劳动生产率)相对差异的角度论证了基于相对生产成本差异的比较优势;以赫克歇尔、俄林等为代表人物的新古典贸易理论在古典贸易理论的基础上将假设前提从单一劳动要素拓展到多种要素,但依然坚持完全竞争市场、规模报酬不变、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为零等假设条件,从国家之间要素禀赋差异的角度论证了基于相对生产成本差异的比较优势;以赫尔普曼、克鲁格曼等为代表人物的新贸易理论将假设前提拓展为非完全竞争市场和规模报酬递增(部分新贸易理论模型甚至假定运输成本为正而不为零),在这些更为现实的假设条件下,主要从规模经济的角度论证了基于相对生产成本差异的比较优势①[1];发端于梅勒茨(Melitz,2003)[2]的新新贸易理论(new-new trade theory)②进一步将分析视野从宏观和中观层面细化到企业微观层面,认为产业内企业的异质性、契约体系的质量、企业组织的选择等均能形成一国的比较优势(赵君丽、吴建环,2008[3];樊瑛,2007[4])。从方法论上看,比较优势理论的合理内核是相对优劣的核心思想(陈寿琦,1982)[5],其理论精髓在于“相对比较”,即“双向的纵横之比较”(梁琦、张二震,2002)[6],这也是比较优势理论中“比较”二字的实质所在。然而,随着国际贸易实践的发展和贸易理论的演化,比较优势理论的外围保护带(即该理论的要素观和成本观)却存在着明显的广义化和多元化趋势。通过坚守比较优势理论的内核并拓展其外围保护带,我们曾提出“国际贸易的全成本”概念,并证明了如下命题:包括生产成本、交易成本、环境成本和代际成本等在内的“全成本”是一国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的比较优势的基础(杨青龙,2010)[7]。所谓“国际贸易的全成本”(full cost of international trade),从内涵看,它是某种物品的产权在跨国(或地区)转移中,发生于国际贸易过程,进而涉及生产和消费、经济和生态、今人和后人,使用一切资源要素的代价总和;从外延看,它是以国际贸易中的生产成本、交易成本、环境成本和代际成本等为子系统的动态开放系统。其中,使用劳动、资本、土地、管理等传统要素的代价为生产成本;使用制度要素的代价为交易成本;使用生态环境要素的代价为环境成本;耗费“可持续性”要素的代价为代际成本。“全成本”比较优势(也可称之为“综合比较优势”)是禀赋比较优势、制度比较优势、环境比较优势和“可持续性”比较优势的有机统一(杨青龙,2012a)[8]。③需要指出,对国际贸易进行全成本分析并不是要彻底否定经典的比较优势理论,相反它恰恰是要在坚持与继承比较优势理论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尝试从成本视角拓展其外围保护带,形成基于“全成本”的比较优势学说。
然而,现实中要形成基于“全成本”的比较优势,必然会对各国政府提出更高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看,只有政府在市场中积极作为,方能形成对外贸企业具有约束力的“全成本”,从而促进贸易增长、技术进步、制度创新、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协调统一。为此,本文先考察政府的政策目标,再分析政府为实现相应目标的政策手段,最后指出政府在四大成本形成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二、政府的政策目标:“两对理性”的相容
传统经济学证明,在完备的市场经济制度下,人们基于个体理性的决策会无意识地实现集体理性,即个体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会无意识地促进社会整体财富的增加。对此,亚当·斯密已于1776年在《国富论》中给予了详细证明。然而,当代博弈论的“囚犯困境”模型表明,现实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当个人出于自利的考虑并基于个体理性作出决策时,往往会导致集体非理性,也即现实中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存在一定冲突。不仅如此,由于人们的短视行为,在追逐短期利益的过程中,还可能违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长期理性,从而出现短期理性与长期理性之间的矛盾。在传统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中,通常没有将制度、生态环境、“可持续性”等要素④纳入内生变量范畴,在完备的基于私人产权的市场机制下,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是相容的。然而,由于制度、生态环境和“可持续性”等要素在产权上的公有性,不存在完备的基于私人产权的制度、生态环境和“可持续性”市场,基于个体理性的决策往往会导致对它们的供给不足或过度使用。比如,相对于人们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而言,现实中好的制度总是供给不足;再如,在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极易出现诸如环境污染、资源枯竭、能源短缺、生态平衡破坏、发展的可持续性减弱等现象,进而导致宜人生态环境(全球公共品)稀缺和“可持续性”(代际公共品)供给不足。
在国际贸易的全成本分析中,须在传统要素(劳动、资本、土地、管理等)基础上纳入制度、生态环境和“可持续性”要素,在“基于相对生产成本的比较优势”命题之基础上,尝试进一步纳入包括交易成本、环境成本和代际成本在内的广义成本分析。这是因为:(1)在现实的贸易活动中,需要采取贸易制度对人们的机会主义行为加以约束,从而为贸易参与方提供稳定的预期,降低交易风险和交易成本,以便于各国对外贸易的顺利进行。因此,经济学意义上的交易成本作为一种机会成本,我们必须将其纳入比较优势的形成过程,否则无法解释如下现象:尽管两国之间存在传统贸易理论所言的比较优势,但由于交易障碍大、贸易壁垒多,两国仍然无法进行正常的贸易。在各种“贸易战”时期,这种现象尤为明显。(2)若一个国家内部的各个企业基于个体理性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了减少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支付的各种环保费用,不惜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这会增加整个国家的环境治理成本,在这里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冲突;进一步说,这些微观层面的企业行为还会导致该国经贸发展的可持续性弱化,从发展的时间维度看,这会强化代际负外部性,在此还存在着短期理性与长期理性之间的矛盾。(3)若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个体理性追求该国(或该地区)的利益最大化,努力将污染密集型产业向其他国家(或地区)转移,这种行为一方面可降低该国(或该地区)自身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成本,但另一方面却增大了世界整体(或国家整体)的环境成本,这必然导致单个国家(或地区)的个体理性与整个世界(或整个国家)的集体理性之间的冲突。进一步说,这些国家(或地区)纷纷向境外(或本地区之外)转移污染的行为也会对世界(或国家)经贸发展的可持续性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从而会强化代际负外部性,在此也存在着短期理性与长期理性之间的矛盾。可见,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冲突、短期理性与长期理性之间的矛盾是现实生活中各种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有关的不良现象在理论和逻辑上的展现。
交易过程中人们的种种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可看作“交易外部性”(王颜齐、郭翔宇,2011)[10],“生态环境破坏”可视为分析视野从经济系统拓展到经济—环境大系统的过程中所出现的“空间外部性”,“可持续性弱化”则可看作是分析范围从静态的经济—环境大系统拓展到动态的经济—环境大系统的过程中所出现的“时间外部性”。基于上述理解,“国际贸易的全成本论”(杨青龙,2010)[7]强调同时将交易外部性、空间外部性和时间外部性内部化,在国际贸易的成本分析中同时考察生产成本、交易成本、环境成本和代际成本。强调将交易外部性内部化,其意图在于将交易成本纳入比较优势形成过程,促使人们在交易过程中遵守合约、诚实守信;强调将空间外部性内部化,其意图在于将环境成本纳入比较优势形成过程,促使环境保护与对外贸易发展的有机融合;强调将时间外部性内部化,其意图在于将代际成本纳入比较优势形成过程,促使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对外贸易发展的有机结合。“全成本”分析的最终目标是:化解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短期理性与长期理性等“两对理性”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可将这一目标形象地表示为图1。
大部分国际贸易理论都是从供给和生产成本的角度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动因(海闻,等,2003)[11],古典、新古典和新贸易理论分别从技术(劳动生产率)、禀赋、规模经济角度分析了相对生产成本差异,进而寻求比较优势的来源。在生产成本基础上纳入交易成本、环境成本和代际成本之后形成的基于“全成本”的比较优势则表明,任何一个企业(或地区、国家等)只顾及自身利益或短期利益的狭隘行为,都不可能带来真正意义上的比较优势。也正因如此,只有通过对比较优势理论的成本观进行新综合,才能为解决世界各国在经济贸易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较为普遍的机会主义行为以及各种空间负外部性和时间负外部性等问题提供战略和对策。
三、政府的政策手段:外部成本内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