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秋文章

中秋文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秋文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秋文章

中秋文章范文第1篇

昨晚临睡时,躺在床上把玩手机,又一次看到了那条短信,那是两年前的中秋之夜,你发给我的信息。或许真是冥冥之中的巧合,这条短信的发送时间是2011年9月14日,而昨天恰好是9月14日,一个颇耐人寻味的日子。

读着短信,回想我们认识两年来所经历的故事,心里不禁翻涌起一股暖暖的情意。连着几天严重的失眠,昨晚竟然睡得很香很香。

此刻,坐在电脑前,我依旧聆听着一些二胡曲,但心情却不似前日那样凄清和感伤。手指在键盘上翻飞,写了删,删了写,却难以成段成句;千头万绪,我竟然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表达此时此刻内心泛起的丝丝暖意。

我是个恋旧的人。至今,我还清楚的记得,刚相识的那段日子。那是一段幸福快乐的日子,我们在雅虎通里欣赏照片,一起讨论修改文章,一起在紫荆轩里点评文章,学习诗词。也正是在那段日子里,因为彼此的坦率真诚,成就了我们之间纯真的友谊,让我们成为无话不说的朋友,更确切的说是兄妹,你是我在网络里唯一正式相认的大哥。其后的日子,我们也一同度过,从雅虎群组的下线到博客关闭,从网易到新浪博客,其中的苦乐曲折,我不想再一一述说。我们之间的性格有太多的相似性,也经历过一些小小的波折,可很快就烟消云散。因为我知道,你一直都是我最信任的大哥。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你越来越沉默,一段时间里,你和我没有任何联络,我以为我做错了什么,可你后来却淡淡的说,没什么。大哥,我知道,你一定有事情不想说,只是不想让我担心,因为我说过,最怕听到你那一声长长的叹息。很久了,我们都没有好好聊过,昨天下午,我终于忍不住问你,是不是我们之间已经无话可说,你说你没有作为,不知该说些什么。难道你我之间,非要有所作为才能有话说吗?后来,我们不也一样聊得很开心快乐吗?

我高兴时,你与我一同分享快乐;我不开心时,有你耐心的开导劝说。大哥,还记得今年正月初二晚上的聊天内容吗,我把它编辑成了一段相声,你后来告诉我,差点笑破了肚皮,我想象得出,那一刻你的笑容一定是最开心灿烂的。前些天你出差在外,当我发短信告诉你,我已辞职的消息后,你先是发短信,后来又打电话关切的问我,其实,那天我对你说了谎,我只是不想让出门在外的你过多的担心我。我想,即便是真正的亲兄妹,也不过如此吧。

中秋文章范文第2篇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秋浓了,月圆了,再过几天,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快到了!在此,我代表学校,祝老师们、同学们中秋快乐、学习进步、工作如意!

中秋的月最圆,中秋的月最明,中秋的月最美,所以又被称为“团圆节”。

金桂飘香,花好月圆,在这美好的节日里,人们赏月、吃月饼、走亲访友……无论什么形式,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是中华瑰宝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人特别讲究亲情,特别珍视团圆,中秋节尤为甚。

中秋,是一个飘溢亲情的节日;中秋,是一个弥漫团圆的时节。这个时节,感受亲情、释放亲情、增进亲情;这个时节,盼望团圆、追求团圆、享受团圆……这些,都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主旋律。

同学们,一定能背诵出许多关于中秋的千古佳句,比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些佳句之所以能穿透历史的时空流传至今,不正是因为我们人类有着的共同信念吗?

中秋最美是亲情。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讲不完的话,叙不完的情,诉说着人们同一个心声:亲情是黑暗中的灯塔,是荒漠中的甘泉,是雨后的彩虹……

中秋最美是思念。月亮最美,美不过思念;月亮最高,高不过想念。中秋圆月会把我们的目光和思念传递给我们想念的人和我们牵挂的人,祝他们没有忧愁,永远幸福,没有烦恼,永远快乐!

中秋最美是感恩!无须多言,给父母一个微笑,给亲友一个问候,递上一杯清茶,送上一口月饼,这是我们给予父母最好的回报。感谢父母给予的生命,感谢父母给予的培养……

中秋文章范文第3篇

一、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和趋势的主要特点,

要做到“心里有数”

纵观近年来的经济形势和走势,笔者以为主要呈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第一,国际经济形势仍处于低迷而复杂时期,“外需受阻”的状况在较长时期内难以改变。主要表现在,世界经济尚未走出经济危机的泥潭,支撑世界经济的几个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形势仍是不容乐观。主要发达国家经济的增长势头缓慢是全球经济下滑的根源。大多数发达国家,尤其是欧洲的有关国家,目前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的困境之中。欧元区危机、美国“财政悬崖”的进一步加重及发展中国家的硬着陆,都会对全球经济复苏和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由于全球经济低迷,国际市场疲软,工业产品出口形势总体不容乐观,“外需受阻”的状况在较长时期内难以改变。

第二,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出现趋稳迹象,但工业经济增长仍将面临较大压力。主要体现在,反映宏观经济形势的主要指标出现趋稳迹象,如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速自2010年第二季度以来连续下行10个季度后,于去年第四季度止跌趋稳并略有回升;去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各月累计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速从l至4月开始下滑持续了5个月后,到5至9月趋稳并开始逐月小幅回升;2012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各月累计利润总额同比增速在持续三个季度的9个月里负增长后,从10月起的第四季度里由负增长转为正增长并逐月小幅回升;监测宏观经济走势先行性指数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从去年5月起连续下降并于8、9月份低于50%后,也于10月份起开始上升并均在50%的分界点之上;2012年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从2月份同比开始下降,在持续下降7个月后,到10月起开始止降为升并逐月上行。多种反映预测经济的指标表明,我国经济出现了趋稳迹象并显现出向好的态势。

但从投资、消费和出口来分析,2013年我国工业经济增长仍将面临较大下行压力。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延续、制造业投资的可能回落和当前企业盈利水平普遍下降,自有资金不足等因素作用下,投资扩张动力减弱。但考虑到国家“稳增长”政策效果的显现,基础设施投资、保障房建设等稳步推进,工业投资增速趋稳的可能性较大。从消费来看,虽然物价持续低增长、个人所得税政策逐步调整及社会保障面持续扩大等因素都将导致消费的内生性趋向增强,但收入分配改革的推进尚需时日,依靠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短期内难以确立。从出口来看,美国经济延续缓慢复苏将支撑我国对美国的出口保持温和增长,而欧洲经济的持续低迷和新兴经济体的增速放缓将影响我国出口。另外,我国人口结构变化、要素价格改革和环境保护加强等将进一步推高生产成本,对产业竞争力和外贸出口产生明显的负面效应。

第三,“扩大内需”成为国家的长期战略。由于国际经济形势仍处于低迷而复杂时期,“外需受阻”的状况在较长时期内难以改变,国家发展经济的主战略已经由“出口拉动型”向“内需促动型”转变,“扩大内需”成为国家发展经济的主要举措和长期战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必将充分发挥。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为抓手,不断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投资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可低估。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但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越来越小,必将进一步放宽民间投资市场准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第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步伐加快,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成为必然趋势。国家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企业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组,优胜劣汰;以扩大国内市场应用、重要关键技术攻关为重点,推动战略生新兴产业健康发展。进一步发展壮大服务业。根据“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和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根据把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等,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越来越明朗并会给予大力的政策扶持。

二、对企业如何应对这样的形势,

要做到“胸有成竹”

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作为工业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如何趋利避害,顺势而为,难中求稳,稳中求进,笔者以为至少要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充分认识经济形势的复杂和严峻。我国有些著名经济学家把今年国内的经济形势描述为“最危险的一年”,此话虽然有些“危言耸听”,但也值得企业参考。由于世界经济低迷不振,由于国内经济仍处低谷,由于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还在继续,由于2月份的CPI创出10个月来的新高等,对于经济形势的把握,必须时刻关注,及时分析,以便加强应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分析把握,要立足于企业自身,面向全国,面向世界。要研究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对本企业的影响,结合国际、国内经济发展规律的分析,来分析、研究本企业的发展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够认识到目前经济形势的严峻性,才能认识到目前复杂和严峻的外部经济形势对企业的影响,才能制定出有效的企业对策。

二是要及时了解国家和各级政府的产业导向、扶持政策及要求。对于国家和各级政府的产业导向及扶持政策,企业一定要了解,要根据这些导向和扶持政策,结合实际,来制定、修订企业的发展战略,调整和完善经营思路,明确企业经营中诸如投资决策、产品的研制计划、市场开拓方案、企业内部管理改进等具体事项,来研究企业的转型升级。

三是要加快企业转型升级的速度。随着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随着各级政府加大产业转型升级的扶持力度,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变化,转型升级已是大势所趋。“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既是政府的倡导,也是企业的自身要求。企业要充分认识转型升级的重要和紧迫性,结合实际,大力加快转型升级的速度。

四是要加强企业的全面创新和全员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是一项长期的国家战略,因为只有实施不断创新,国家才能实现不断的发展,才能实现“中国梦”。作为企业,如要立于不败之地,要想企业长盛不衰,要使企业稳健发展,企业的全面创新、全员创新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企业必须加大创新的力度,加快创新的步伐。而科技创新是工业企业创新的重点,是提高企业内生增长能力的重要保障。人才是创新的首要因素,所以要注重人才培养引进,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但我们要处理好科技创新与全面创新的关系,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企业的全面创新。要处理好注重人才培养引进和注重提升全体员工素质的关系,要对提高员工知识、能力水平进行投资。要想方设法调动激励保护全体员工创新热情。

中秋文章范文第4篇

一、中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在需求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

文化作为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它对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和农民的致富起着重要的哺育和支撑作用,要想全面提升农村的整体实力和农民的整体素质,就离不开农村文化的大跨步发展,这样,也才能从根本上吻合与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初衷和终极目标,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实践经验已经充分证明,新农村建设各项目标的实现,仅仅依靠经济的发展单一发展是不够的,必须依靠政府资源、服务资源、社会资源、设备资本文由收集整理源、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的融合,也就是离不开文化、教育和科技等力量。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调动农民的生产生活积极主动性,培养文化、技术和管理齐备的新型农民,改变农村社会风貌风气,农村各项事业必定长足发展。

(二)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客观需要

开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就是对农民群众求新、求美、求职,寓教于乐需求的满足,就是对农民群众“真、善、美”的需求的满足。农民群众通过丰富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特别是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训,不仅使他们掌握不断更新的致富技术和信息,而且从社会整体上来讲,也充分发挥了文化作为一种教育因素所具有的潜在教育功能。丰富和健康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更好地满足了农民享受和发展的需要,提高消费层次和质量,不仅能促进农民的身心健康和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文学艺术的全面发展,而且能培育优良的社会机体,大大有利于促进社会文明和社会全面进步,也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忽视的推动力量。

(三)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必由之路

文化体制改革是政府履行服务职能的一个体现,而这项改革的实施必须是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大力发展产业为前提,前者是从社会整体效益出发,实现、维护和发展好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后者是从经济效益出发,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但很清楚的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本身就是服务型政府经济体制、文化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多项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的一项具体实践,也是不断完善其公共管理职能的充分体现。

(四)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的根本手段

建立完善系统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提供丰富健康的文化服务产品、劳动技能培训、就可以使农民更多的闲暇时间让更有意义的文化互动所替代和充实,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就会抵御不断弱化和走向歧途的思想。同时,通过这样的有益活动,也可以改变农村地区文化事业底子薄、基础差和发展滞后的现状。

二、中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面临的困境

(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预算中的问题

1.支出总量不足。是农民对文化需求的总量和质量日益增加,然而文化运营经费预算严重不足,这给政府文化支出预算带来了巨大压力,这也是造成广大农村地区文化设施强调建设、轻视运营、功能减退的重要原因;二是预算总量增速不足,长期以来,我们仍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仍然强调经济效益,这没有错,但是对于现代社会服务型政府而言,公共服务也是其职能充分发挥与否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但是基于各级政府政绩考核重点的倾向,忽视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支出也在所难免;三是公共文化预算制度的二元体制导致了农村公共文化预算不足,各级政府没有充分考虑城市和农村文化需求差异,没有重视或强调农村公共文化对文化基础设施固有高依赖性的特征,没有对文化预算结构做出倾斜性调整。

2.制定预算的依据不合理。第一,未考虑地区差异,中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有无数个村落,无论是地理区域、发达程度、人口密集度等等都会对农村公共文化需求产生影响,使之呈现出多样化、差异化和稳定性,而政府在制定公共文化服务预算时并未加以考虑和权衡。第二,资金投入重点未及时调整,目前,国家各级政府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预算仍然保持长期以来的均等化和固有刚性,但实际上,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客观上要求政府财力和实际投资需求与预算的吻合,重建设轻运营的思想无疑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第三,缺乏系统科学的发展规划。长期以来,无论是有关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还是措施调整都是在一个尚未成熟的整体战略的状态下进行的,而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具有动态性和多样性的特征,所以理论与现实严重脱节,也使财政公共文化服务预算和投资基于短期考虑、缺乏总体战略目标而成效不大。

(二)设施投资建设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1.资金投入条块分割。一方面预算部门间由于缺少协调和沟通而形成的多头管理往往导致运营管理资金不到位,另一方面政府对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治理也存在着利益部门间的互相博弈而导致治理成本增加和治理成效减损的问题。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管理体系不仅有各级行政管理部门组成的横向“块状”管理体系,也有文化行政管理系统及基层文化基础设施的事业运营单位组成的纵向“条状”管理体系,行政管理主体、业务管理主体和行业管理主体的多头管理必然导致资金投入的分割和效率的低下。

2.缺少资金使用的考核和问责。资金投入和资金管理的种种问题使绩效考核缺少标准化的流程和系统的制度设计,无法起到激励和约束的作用。管理制度上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和监督的缺失、服务机构及人员竞争意识的淡薄、政府监管体制的不完善,都使得运营资金的管理及考核流于形式。农民群众是农村公共文化活动的主体,但是很少能够通过更多的参与渠道反映他们自身对于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和利益,这也是导致农村文化建设的决策质量较低、服务水平和质量落后、运营机构松散和运营成本不断增加的原因之一。因此,应该加强农民对文化基础设施运营机构和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提供者——政府的问责。

转贴于

(三)现有运营和管理制度中的问题

1.运营资金严重短缺,缺乏保障。全国农村除了一些经济实力较好的区县拥有较完善的文化服务体系之外,大部门经济实力较差的地区运营经费仍然不足,文化站和文化室供暖等基础设施仍然无法保障,根据资料显示,全国农村年文化活动经费在1000元以下的大约占到了64%左右,还有很多特别贫困但也对文化活动有所需求的乡村根本没有任何活动经费。

2.运营模式单一化。社会结构和社会需求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日益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元化的趋势,这样要求政府职能随之发生转变,而不必要直接提供所有社会公共服务,应该按照社会公共服务的分类和政府职责的定位合理确定政府的角色地位,这也要求当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运营和管理模式也要多样化,当前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运行低效的核心问题就在于运营模式的单一化。

三、中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投入

1.建立完善公共财政对农村文化事业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一是必须积极争取财政转移支付。我国各地区由于先天地理、历史和后天体制、政策等原因,经济发展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务不平衡,这限制了各地文化事业的顺利开展。为了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财政必须扩大转移支付的规模,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尤其要重点扶持中西部地区。二是必须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目前,我国好多县、乡、镇等基层政府用本来就好呢薄弱的财政支撑着最为沉重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这是明显的事权和财权失衡现象。所以,必须坚持服务型政府提供均等公共服务的导向,进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以增强基层政府财政保障能力。

2.广辟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渠道。第一,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文化事业的金融扶持。扩大金融机构的信贷范围和规模,把发展农村公共文化事业也纳入到其信贷范围,对发展前景和信用好的文化事业运营者提供资产抵押业务等资的优惠政策。第二,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市场设施建设,并对在农村进行各种文化投资的个人和民营企业在税收、选址征地和立项等方面给予优惠和社会荣誉;在农村文化市场中引入竞争机制和多样化运营模式提高管理效率;充分肯定、扶持和发挥民间艺人和特色团队。第三,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基金、农村文化发展专项基金、农村文化出版专项基金和振兴民间戏曲基金。

(二)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和服务方式

1.以政府为主体的公益服务。当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主体依然是政府,其提供的公益性文化服务不仅是其最不要的文化服务方式,也是服务型政府职能的充分体现。服务型政府的职能体现不仅是制定有助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开展的政策,还应该充当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主体,这一主体所应从事的工作包括文化设施的建设、激励机制的构建、公益性文化活动的规划组织和实施,文化信息资源的提供等等。如果这些职能能充分履行和发挥,农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将能得到长足发展。

2.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文化服务。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引入竞争,并且充分发挥竞争的激励约束作用,这种作用能够激发公共行政体制的活力和公共服务产品的生产效率。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主体,也是市场经济竞争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主体,具有公共责任和社会责任,有企业的参与,有利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和高效运作,一定程度上比政府具有优势。因此,政府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引导众多的企业通过诸如委托、外包、特许、贷款贴息等方式参与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中,其最终的目的就是更好满足更多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需要。

(三)推进农村文化事业单位改革

1.深化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在农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和开展文体活动的主要部门就是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所以,他们组织结构运作是否有序良好、团队活力是否充足饱满、用人机制是否科学完善、业务水平是否完整高质,直接影响着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顺利开展,因此,应该不断优化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组织结构、整合组织内部有效资源、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完善考核和问责机制,顺应市场经济的新要求和新趋势不断深化改革。

2.逐步推进农村经营性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不仅仅是经济领域企业的重大任务,文化领域中的经营性国有文化事业单位也应该根据这一原则进行体制、机制的创新和改革。比如给予改制企业财税、劳动保障、人事安排等方面的政策优惠;进行机制创新和产权制度改革,开辟渠道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造;鼓励文化团体与企业实现多种方式的合作。

(四)选拔、吸引和培养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

选拔人才必须科学设计竞聘竞岗、优化配置的用人制度,打转贴于

破地域和资历等等条条框框的限制,充分发挥民间艺人、能人和经纪人在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开展中的作用;吸引人才必须制定、完整和落实相关政策和保障措施,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完善社会保障解除农村文艺工作者的后顾之忧以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培养人才必须采取合作、交流等多种培养方式和途径,加强农村文化经营团体和专业团体的文化管理,并综合运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

中秋文章范文第5篇

2012年,面对国际环境新变化和国内经济运行新情况,按照中央提出的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中国政府在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工业经济仍然回落到中速增长区间。在从高速增长转为平稳增长的过程中,工业增长效率没有提高,工业增长效益明显恶化。

一、2012年中国工业增长效率和效益状况

(一)工业增长效率

工业增长效率衡量的是工业增长过程中要素投入转换为产出的效果,基本上等同于生产率的概念。一般而言,对生产率水平的评价既可以从单一要素的投入产出关系入手,也可以从多要素的投入产出关系入手。限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分别以新增工业增加值与固定资产投资额之比、规模以上工业劳动生产率来衡量工业部门资本、劳动的产出效果。2012年,中国工业部门的资本产出水平下降幅度很大,但劳动生产率保持了持续提高的态势。综合两者的变化及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状况,可以认为2012年中国工业增长效率没有显著提升。

第一,以单位固定资产投资的新增工业增加值来衡量,2012年中国工业部门的资本产出水平大幅下跌,非常接近2004年以来的最低值。根据国家统计局的《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的相关数据计算,2012年新增工业增加值与固定资产投资额之比为0.074。也就是说,2012年工业部门每增加100元固定资产投资,只能带来7.4元的增加值。实际上,2004年以来,中国工业部门的新增增加值与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值基本呈下降态势。其中,2009年的新增工业增加值与固定资产投资的比值最低,仅为0.06。尽管在2010年工业部门的资本产出水平回升至0.26,但2011年又开始下降,2012年更是跌至接近2009年的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很可能会导致资本产出效率下降。

第二,以规模以上工业劳动生产率来衡量,2012年中国工业部门的劳动产出水平保持了近九年来持续提高的态势。按2003年不变价格计算,2012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劳动生产率为15.06万元/人,比2011年提高了8.5%。实际上,2003年以来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年平均增幅为8.65%。与2003—2010年间7.31%的劳动生产率增幅相比,2012年8.5%的增幅略高一些。尽管很难由此推断2012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劳动生产率进入了加速增长通道,但至少可以说劳动生产率稳定提高的趋势得到了巩固。

第三,综合考虑资本和劳动产出水平的变化情况,以及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状况,可以认为2012年中国工业增长效率没有明显提高。尽管2012年中国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稳定提高,但促使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原因,既可能是资本/劳动比提高,也可能是技术水平提高,还可能是两者同时提高。一般来说,技术水平提高带来的劳动生产率增长更具有可持续性。2012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9.9%)远高于从业人员增速(1.35%),因此其资本/劳动比要高于上一年。在此条件下,如果技术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工业增加值增速应该会高于上年。但是,实际上,2012年中国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9%,比上年低2.5个百分点,并且是2004年以来的最低增速。这就意味着,中国工业部门的投资驱动型增长方式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

(二)工业增长效益

工业企业效益是工业增长质量的静态描述,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工业增长效率。目前,评价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主要有五个,即总资产贡献率、工业成本费用率、资产负债率、产品销售率、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它们分别从盈利能力、营运能力、经营风险、产销衔接状况等角度反映了经济效益这一综合概念的不同侧面。2012年,在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5个经济效益指标中,除资产负债率上升之外,其他4个指标值都出现了下降。因此,从整体上判断,2012年中国工业增长效益明显下滑。

第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利能力和降本增效能力都有所削弱。2012年,反映企业全部资产获利能力的总资产贡献率为12.44%,比上年下降了3.65个百分点,并且是200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这表明,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利能力变得更差了。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尽管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总资产利润率、总资产税金率分别从上年的9.09%、5.77%下降为6.32%、4.84%,但是总资产利息支出百分比却由上年的1.23%提高至1.35%。这可能是因为货币政策取向从适度宽松转向稳健之后,企业贷款成本上升导致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2012年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还没有落到实处。此外,反映企业投入的生产成本及费用的经济效益指标,即成本费用利润率2012年跌落至6.14%,比上年下降1.57个百分点,并且为2003年以来的最低水平。由于这个指标也反映了企业降低成本取得的经济效益,因此可以认为2012年在工业增长环境复杂多变的条件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降本增效的努力并没有取得明显成效。

第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产销衔接水平降低,流动资金周转速度放缓,企业经营风险明显增加。2012年,反映工业产品已实现销售程度的产品销售率为96.43%,比上年降低了1.62个百分点,并且是2003年以来的最低值。这意味着,工业企业将面临巨大的去库存压力。在市场需求环境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之前,这很可能会导致部分行业出现“价格战”等低层次竞争现象。产品销售率下降、库存增加的直接后果就是企业流动资金周转速度变慢。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为2.24次/年,与上年相比下降了14.5%,并且是2005年以来的最低值。流动资金周转速度放缓,使得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更加依赖银行贷款等外部资金,这就会提高资产负债率。事实上,2012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8.5%,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并且是2005年以来的最高值。持续提高的资产负债率,使工业企业面临更大的经营风险。在货币供应量已经高速增长数年的背景下,为防范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可能会继续保持稳健取向。工业企业如果既不能从市场销售中获得足够的现金流,又难以通过新增贷款来弥补资金缺口,那么它们中的一部分将会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巨大风险。

二、导致中国工业增长效率和效益下降的主要原因

2012年中国工业增长效率没有显著提高,工业增长效益明显下滑,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其中既有市场需求增速下降等周期性因素的影响,更有关键要素投入不够、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等多年来累积的体制性因素的作用。

(一)市场需求扩张速度下降

美国、欧洲等发达经济体复苏步履维艰,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意愿还没有恢复到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之前的水平。此外,欧美等国政府出于政治考量,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不断对中国出口产品采取祭出各种限制措施。受此影响,中国工业产品出口规模快速扩大的势头被遏制。2012年中国货物出口额比上年增长7.9%,此为中国加入WTO以来第二低的出口增速。就国内投资需求而言,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在投资收益预期下调的背景下,私人投资意愿减弱,而政府及国有企业投资受财政预算的约束难以持续超高速增长,因此2012年中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20.3%,为2003年以来最低增速。在国内消费需求方面,受收入增长速度放缓、消费结构升级不畅等因素的影响,201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14.3%,这是2007年以来最低增速。

多年来,中国工业在快速增长的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拉动下,已经形成了要素投入驱动型增长方式。在此增长方式下,尽管从长时间段来看,随着中国工业技术水平逐步向技术前沿靠拢,工业增长效率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受技术水平、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影响,这一趋势也有较大的波动性。如果技术水平、市场需求无法匹配要素投入的增长速度,工业产品的市场实现就会出现问题,这会导致工业增长效率跌落至趋势线以下。另外,工业增长效益的静态特性决定了其更容易受到市场需求波动的影响。因此,在2012年国内外市场需求增速放缓的情况下,中国工业增长的效率没有明显改观,效益水平更是逆转此前数年持续提升的态势调头下降。

(二)关键要素投入明显不足

工业增长效率和效益的提高离不开资金、高素质人力资源等关键生产要素的支持。然而,在政府广泛干预经济运行的情况下,这些关键生产要素更多配置到了依附于工业发展的部门。原因在于,政府对一些服务业部门人为设置的进入壁垒,在保护其免受国外竞争对手压力的同时也使其获得了巨额垄断租金。这极大地扭曲了要素配置机制,使得许多充分竞争的工业部门无法获得必需的生产要素。例如,政府对银行业的进入管制,使其获得了远高于工业的利润率。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的《中国银行业运行报告(2012年度)》,2012年中国商业银行合计实现净利润1.24万亿元,平均资本利润率为19.8%。与之相比较,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12年1—11月合计实现利润总额4.66万亿元,按25%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估算,净利润为3.5万亿元,平均资本利润率为11.4%,不及银行业的六成。

工业利润率相对较低,一方面影响未来发展预期,使得企业家等重要生产要素从工业流向其他产业;另一方面也为工业企业获取资金等要素增加了难度。《中国银行业运行报告(2012年度)》中的数据显示,2012年制造业新增贷款占当年新增贷款总额的比重是22.9%,比上年降低了0.6个百分点。由于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30%,并且考虑到间接融资是我国制造业企业获得资金的主要渠道,因此可以判断制造业的货币需求并没有得到充分满足。贷款难的直接后果就是部分企业因为资金短缺而陷入经营困境。此外,在货币政策紧缩过程中,银行等金融企业的定价能力明显增强,实际贷款利率和制造业企业融资成本不断上升。因此,对于许多融资成功的企业而言,也因为融资成本不菲只能惨淡经营。

(三)企业创新动力激发不够

在要素驱动型增长面临越来越多硬约束的情况下,2006年中国政府提出建立创新型国家。近年来,有关部门为推进自主创新制定实施了许多政策措施,也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从整体上看,中国产业创新的体制、机制还很不完善,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受到很大制约。这是因为,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有利于自主知识产权产生和转移的法制环境还需要加以优化。特别是,现行的政策体系,基本上以支持GDP增长为主,缺乏支持自主创新的明晰导向。有些政府部门把有限资源用于规模扩张,实际操作中的有些做法更多是鼓励技术引进,这就在无形当中抑制了自主创新。

此外,由于中国还没有形成真正能保护企业家利润动机的机制和规则,产权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制度和利益机制不健全,导致生产经营中的短期行为,重当前、轻长远,缺乏通过自主创新实现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根据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财政部2012年10月联合的《2011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2011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研发)经费投入5993.8亿元,投入强度为0.71%。其中,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为0.78%,比上年降低0.32个百分点,降幅高达29%。根据OECD 2011年9月的产业研发支出数据,美国、日本的制造业R&D经费投入强度为3.4%,是中国的4倍多。

三、提高工业增长效率和效益的政策建议

2012年,中国政府积极应对工业增长效率和效益下行压力加大的局面,有关部门以扩大内需、稳定外需、减轻税负、推进技改等为重点,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但是,现行以应急为主要目的政策存在对财政资金的依赖程度过高、解决深层次矛盾的力度不强、促进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措施不实等问题。在外需持续萎缩与内需增速放缓相互叠加的背景下,预计中国工业增长短期内仍将面临较大的压力。因此,要围绕提升工业增长效率和效益这一核心目标,延续已有行之有效的政策,针对现有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金融体系对工业经济的支撑作用、提高产业创新能力、促进各工业行业协调发展。

一是切实加强金融体系对工业经济的支撑作用。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着力推进金融创新,确保资金投向工业经济,满足工业部门合理的资金需求。根据工业经济的资金需求,可以通过优化信贷存量,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同时,要加快发展多层次金融市场,建立健全涵盖风险投资、资本市场、银行信贷等方面的完整金融服务链条,使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工业企业都能以合理的代价获得有效金融支持。此外,要探索完善金融、财税、土地、环保等政策协调运行的机制,为金融体系加大对创新驱动、内生增长、持续发展的产业的支持创造良好政策环境。

二是着力提高各工业行业的创新能力。要创新研发活动的激励机制,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加速折旧、减免税收等手段提高技术创新的私人收益率,形成企业、科技研发机构等各类经济主体提高创新强度、加强技术学习的普遍行为模式。根据重点工业行业的需要,制定实施一揽子创新驱动发展措施,帮助企业克服技术进步的市场性和发展,引导企业强化研发投入、提高创新效率,并且在创新主体和创新路径具有多样性时,协调主体间的行为、指导创新方向。

三是积极促进各工业行业协调发展。当前工业经济内部各行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既有基础性、资源性行业垄断性较强的原因,又有下游制造业行业产能过剩、过度竞争的问题。因此,破解工业经济内部各行业发展不协调的难题,一方面要切实放宽市场准入,真正破除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壁垒,完善和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性行业,增强上游行业的竞争程度。另一方面,对于产能严重过剩的下游行业,也要通过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等手段,适度提高产业集中度,在实现规模效益的同时增强其对上游行业的谈判能力,缓解行业利润差距过大的问题,从而使各工业行业实现更加均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