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抗疫医护人员

抗疫医护人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抗疫医护人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抗疫医护人员

抗疫医护人员范文第1篇

当这场来势汹汹的疫情猝然而至,一批又一批的医护人员逆行前进,不计报酬,不畏生死,义无反顾地投身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

甘肃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护士**就是这群“逆行者”中的一员,在甘肃省平凉市的抗“疫”最前线上无畏前行。

——前线上的“新娘子”

她是今年元旦结婚的,丈夫长期在兰州工作。婚后第三天,她听说急诊科室人手紧张,就终止了新婚假期,放弃了蜜月旅行的想法,双双回到了各自的岗位上,期待着春节这个难得的蜜月期的到来。正月初六,小两口春节团聚仅仅三天后,丈夫收到了她发来的微信,“老公,对不起,这段时间不能回家陪你了……全市所有的确诊病例都要到附属医院集中治疗,感染科严重缺人,昨天我报了名,怕你担心就没事先告诉你。其实,去感染科上班我也好害怕,但一起还有赵老师、王姐和小于他们,我们一定会凯旋而归。白衣作战袍。等咱们有了孩子后,我想让他们知道他的妈妈很勇敢……”。从此,他们近在咫尺却不能相聚,只能每天网上连线……

——感染科的“开心果”

感染科是平日医院里的“禁区”,让人望而生畏。每个班次前一小时,她和战友们仔仔细细地穿好防护服,然后再进行相互检查、相互打气、相互加油,她们知道,她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都关系着自己的安危、战友的安危、患者的安危。一走进病房,她就“忘记”了病毒的可怕,认认真真地扎好每一次针、测好每一次体温……

病房里的病人尽管不多,而且病情不算太重,但患者们的情绪极不稳定,时哭时笑时闹,甚至有时不配合治疗,每扎一次针、做一次治疗,都要折腾大半天。在她的眼中,冰冷的数字和设备之后,承载的是一家人、甚至几家人的希望。为了平复患者的焦虑情绪,她上班期间每时每刻都待在病房,耐心倾听她们的倾诉,与他们聊天谈心、拉家常、交朋友,给他们讲生活中的故事、笑话……他们虽然看不到**的面容,但透过防护镜,却能看到她带着乐观、坚定、微笑的眼神。“医院是治病的地方,也是情感交汇的地方。而面对这种疫情,往往又是情感爆发的最前线。”**这样理解自己的工作环境。逐渐地,患者的情绪平复了,身体各项指标也得到较快恢复。下班后,当她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被隔离的宾馆时,又通过微信询问患者的饮食情况、用药情况及身体状况,耐心回复每一位患者家属的电话。“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让患者知道,我们与他们同在,其中,患者家属肯定很关键,我多和他们沟通沟通,他们就会放心安心”。她用自己的责任和热心,架起了患者与家属的爱心桥梁。当治愈的患者出院时,感动地说,小姚既是个有责任心的好护士,也是个“开心果”,是她的笑声消除了我们的恐惧。

——病房里的“小保姆”

抗疫医护人员范文第2篇

1.1调查对象:通过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来自2所市内综合性教学医院、8所市级综合性医院、14所区县级医院、16所乡镇医院,共670名护理管理者及护理人员参与问卷调查。抽取调查者的学历、工龄、年龄及职称结构无显著差异。

1.2调查方法:对问卷调查表进行自行设计,内容包括:①护理人员的一般资料;②对于健康教育相关知识,护理人员的认知程度;③护理人员掌握健康教育的能力;④护理人员的健康教育知识能力的获得途径;⑤在护理人员中健康教育的实施时机、形式及方法;⑥健康教育的质量控制方法及管理体系。问卷共由6个维度,25个问题组成。问卷结构效度及内容效度均符合标准,信度为0.65。由专人负责问卷的统一发放及回收,并在发放时向受调查者充分讲解各项问题的内涵和填表注意事项。在被调查者充分理解后,采取白填方式和无记名方式填写。问卷当场发放并回收,本次调查中发放问卷700份,收回670份,有效回收率95.7%。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数据处理,组间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1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本次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来自不同层次医院的调查对象,在学历、工龄、年龄及职称结构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其年龄结构为:30岁以下占31%,30~45岁之间占40%,45岁以上占29%;其职称结构为:初级职称占39%;中级职称占42%,高级职称占19%;学历结构:本科学历占29%,大专学历占42%,中专学历占19%;工龄:10年以下占29%,10~20年占42%,20年以上占29%。

2.2各级医院护理人员的健康教育实施时机:本次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健康教育时机的选择在各级医院护理人员间存在差异。需根据病人需要随时进行健康教育的主要包括教学医院、市级医院及乡镇医院护士,分别占76.4%、73.8%和48.7%;其次是在操作中进行健康教育的主要包括教学医院,约占56.9%;另外区县医院的健康教育时机主要选择在操作前,约占49.9%。见表1。

三、讨论

护理人员在医院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医院健康教育是一项以病患及病患家属为主要对象,通过护理人员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灌输,使其不断累积健康知识,改善不良健康行为,卫生行为朝着有利于健康的正确方向发展的教育活动。护士作为健康教育知识的主要施教者和咨询者,在院内为病患及病患家属提供一系列与健康相关的健康教育活动,使患者从被动接受治疗护理的接受者的角色转变为主动接受诊疗并积极配合的角色,健康教育后患者能够主动预防疾病从而促进康复。由此可见,护士在医院的健康教育中的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医院护理健康教育的时机选择:paely的人际间关系理论阐述到,护士与患者之间应保持一种治疗性的互动关系,健康教育同样也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护士在对病患及病患家属实施健康教育时,应对于每个案例的个体需求进行充分全面的评估,并根据个人的身心状况选取适当的教育时机,这要求患者具备学习能力和、愿望,并能与教育者之间形成互动,只有符合上述条件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健康教育时机在不同层次的医院护理人员中存在差异。能够对病患进行充分评估,并根据个人需要选择适当的健康教育时机者,平均占59.9%,其中教学医院最高,占76.6%。调查结果提示在护理人员提供健康教育时,应加强个体评估并选择恰当的教育时机,从而保证教育效果的提高。

四、结语

抗疫医护人员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医护人员;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R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8-0254-02

1 我国医护人员心理健康发展现状

2007年卫生部的一项调查显示, 90%的医护人员感到工作压力大,23%的医护人员有消极情绪,50%的医护人员有时有消极情绪,而73%的医护人员在工作时有情绪消极情况出现。上海最近对一个区的调查显示,70%的医护人员感到自己合法权益难受保护,有相当比例的医务人员认为“自己正受到前所未有的良心谴责与生存压力”。去年底, 在广东省卫生厅举行的医护人员精神压力座谈会上,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的《广东省医护人员精神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医护人员的总体精神压力较大,39%的医护人员压力达到重度程度。

另外,在 2006年,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开展了“中国医师睡眠状况调查”,该调查涉及到全国12个城市30家医院的2759名医生,这些医生的年龄在30岁到40岁之间。结果调查显示,其中有1914名医生存在睡眠障碍,其中2/5的医生属于难以入睡,超过3/4的医生睡眠质量差,有大约1/3的医生容易惊醒不能持续睡眠,大于1/4的医生醒来后睡不着觉。进行该项调查的科研人员了解到,存在睡眠障碍问题的医生中,有一半的人认为睡眠问题对日常生活有一点影响,46.9%的医生感觉压力过大,35.6%的医生出现焦虑,17.6%的医生感觉存在抑郁症状,28.8%的医生认为自己的问题可能与失眠相关。这项医护人员的睡眠状况调查也从侧面反映了当前医护人员心理压力较大,心理健康问题严重的现象。

以上情况表明,改善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刻不容缓,试想,如果医护人员本身是带有巨大的心理问题和精神压力在工作,又如何能为病人解决病痛呢?

2 我国医护人员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

2.1 工作压力导致的心理问题

对医护人员来说,首当其冲的是工作压力。第一,是工作的量的压力,医护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经常会感受到紧张或威胁,压力过大尤其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会引起人体过度的情绪紧张,产生身心疾病。现在很多大型三甲医院的医生护士都是超负荷工作――世界多数国家综合医院的病房床位与护士比例保持在1:1以上,而我国三级综合医院平均为1:0.33,最低仅为1:0.26。在我国一些大城市的三甲医院,值白班的护士平均每人至少要负责15名患者,值公休日、节假日和夜班的护士负责的患者数常常超过40名。

第二,是工作的“质”的压力,即继续教育、科研和晋升的压力。医院是一个高学历人才集中的地方,不少大医院医生的起点学历是硕士,有的科室甚至博士化,护士的起点学历是大专,本科生、研究生已经不稀罕,竞争的激烈逼迫很多医护人员在职攻读高一级学历学位。而除去学历学位教育之外,医学本来就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学习的学科。一个医生要精进医术,不仅要靠临床实践,还要不断吸收新的医疗技术成果,接受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而医护人员的聘用与待遇与其执业资格证相挂钩,医生需考取医师执业资格证才能上岗,而且资格证是转为正式人员的凭证,从初级职称到高级职称,都关系他们的事业发展。因此医护人员在工作之余还有学习考证的压力,各大学附属医院的部分医师还要承担教学任务,任务过多,导致医护人员注意力分散,容易发生各种过失。

第三,是工作环境的压力。医护人员常年工作在“恶劣”情景中,每日交往的人群是心理和生理双重受损的病人,这种特殊的职业工作环境,这些不良情景因素的长期刺激,促使一个特定的反应模式,在某些医护人员的身上固定下来,形成一种独特的人格特点,这种人格特点在心理临床上集中表现为:烦燥、易怒、工作不耐心、不细心、不热心,与“白衣天使”的柔美形象形成较大的反差。这种人格特点不仅直接影响到服务质量,而且对自身的心身健康构成潜在的危险因素。

2.2 生活压力导致的心理问题

首先是生活条件、经济方面。以前,绝大部分医院都是前店后厂的模式,工作区与生活区相邻而建,上下班的时间不过十来分钟。现在,大城市的医院基本不再提供宿舍,上下班途中花上一两个小时司空见惯,消耗的时间呈十倍的增长,工作紧张加上途中劳累,很多医生回到家里已经疲惫不堪。不少人以为医生个个都是高收入。以经济发达的广州地区的三甲医院为例,新医生入职首先要经过两到三年的住院医师培训,在此期间月收入不过2000元左右;一些医院特别是公立医院为降低人员成本,大量招用编制外医师,不少人的起点月收入仅仅千元而已。在当前生活成本高涨的情况下,以这样的收入,要在大城市里实现成家立业、居有其所的目标,年轻医生的压力可想而知。

其次是感情、家庭方面。年轻的医护人员处于恋爱或对恋爱的需求中,这些本身就容易分散注意力,易与工作发生矛盾。一旦出现挫折,就会导致明显的抑郁、焦虑情绪。年轻人又缺乏理智控制事态的能力与习惯,不良情绪便渗透到工作中,影响工作效率与服务态度。已成家的医护人员面临更多来自家庭事件的影响。日常家务、子女培育、家庭矛盾、亲人病故、经济损失等事件可严重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当个体同时面临许多工作任务时,其心理是焦虑、烦躁的,如不能与工作分清界限,就容易将负面影响转移到工作中,出现失误及技能发挥失常,导致医疗过失进而产生医疗纠纷。

2.3 其它因素导致的心理问题

(1)性别年龄因素:调查表明,女性医护人员心理健康问题更严重,女性医护人员心理状况评分低于男性,低职称、低文化程度的女性医护人员心理健康问题相对较为明显。而处于30至50岁之间年龄段的医护人员,大多上有老,下有小,分散了他们的工作精力,所以这个年龄段的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要比其它年龄段的严重。

(2)病人因素: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病人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他们往往只注意保护自己的权利,对周围事物反应过敏,自私自利,做事、择物功利心态变强,只顾自己有没有利益可得,过于严谨,特别是不轻易相信别人,不考虑如何体谅别人,忽略了医护人员的感受, 致使医护人员的心理很容易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严重影响了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

(3)社会因素: 当下媒体对医疗纠纷的报道常将患方视为弱势群体,偏袒患方,给医疗行业造成消极的负面评价。社会对医护人员的理解和尊重大为下降,无疑给医护人员带来明显的社会舆论压力。

3 如何防范和疏导医护人员的心理问题

(1)针对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巨大,一是要搞好加班医护人员的后勤保障服务,如安排后勤人员送饭送水到科室。二是医院领导可以时常下基层慰问,提高医护人员的积极性。三是适当给予表彰奖励,如对节假日加班的医护人员予物质、精神的奖励等,提高医护人员主动加班的积极性,缓解其心理症状。四是培养自己乐观的人生态度,“一种美好的心情,比一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医护人员须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改变能改变的,适应不能改变的,培养工作并快乐着的乐观人生态度。这里尤其要认识到医院管理者的作用,医院管理者在全面关心患者利益的同时,也更应该关注本单位员工的健康。医护人员是医院的主体,医院的经营状况,甚至兴衰成败都与医护人员的工作状态休戚相关。医院管理者应经常深入一线了解医护人员的困惑,尽可能解决医护人员工作中的实际困难,给医护人员建立减压机制,并定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建立医护人员支持系统,帮助他们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减轻和消除心理压力。

(2)针对年轻医护人员的生活压力,可以由老医护人员进行带教。科室的主要领导应关注年轻一代的成长,及时发现他们出现的异常情绪,并及时给予疏导。还可以为科室改善办公环境,构建一个和谐、融洽的科室氛围,使每个医护人员都能感到科室和谐的积极效应,避免将不良情绪带入工作场合。

(3)针对病人和社会舆论因素,医护人员在初次见面时给予患方热情、平等接待,可以有效消除患方可能出现的对医护人员职业道德的怀疑,还可以促使患方全面、准确地反映病情病史。个别患方出于种种担忧,会有讳疾忌医的现象,医护人员应及时认真维护患方的知情权,加强沟通,有效避免患方可能给医护人员带来的消极心理影响。虽然目前社会舆论普遍偏向患方,给医疗行业带来消极影响,但同时也激发了医院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的动力。医院应严格管理,切实提高医护人员服务态度,公正透明处理医疗投诉和纠纷,从而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4)另外,还应培养医护人员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医疗差错、纠纷对医护人员心理健康影响很大,管理者对新医护人员应加强岗前培训,引导他们严格执行规范,减少差错和纠纷发生。培养他们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以正常心态去面对困难,多替病人着想,用法律武器保护病人和自己。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也能促进心理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作用甚大。医护工作中医患关系、护患关系、医护关系是医护工作中人际交往产生压力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在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时,善于控制和调节不良情绪,树立健康、积极的人生观,对保持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意义。医护人员还应学会构建良好的生活方式,由于心理健康和生理紧密相关,因此,通过积极的体育锻炼、卫生保健和良好的生活方式,增强体质和生理功能很重要,有助于促进心理健康。

(5)医院可为医护人员设置相关健康教育和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为避免医护人员因面子问题不肯疏导自己的心理问题,可把这种咨询室叫做“医护人员俱乐部”等。让医护人员有心理倾诉的空间,创造轻松、愉快、高效率的工作环境,尽量避免增加他们的心理压力。

参考文献

抗疫医护人员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医护人员;艾滋病防护;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19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537-02

在世界上首例艾滋病(AIDS)患者被发现20余年的今天,艾滋病已成为人类前所未有的最具毁灭性的疾病,HIV/AIDS的流行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活。当前,我国艾滋病疫情已从传入期,扩散期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期,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认为,除非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否则我国感染艾滋病毒的人数将远远超过目前预计的1000万人。医院是HIV/AIDS患者就诊的机构,又是艾滋病易感人群密集的场所。在不久的将来,医护人员将承担大多数AIDS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工作,重视医护人员的健康教育以减轻他们对艾滋病的恐惧感,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才能适应AIDS治疗和护理的需要。为此,我院对医护人员实施了艾滋病防护健康教育,现报告如下:

1 医护人员的健康教育内容

1.1 HIV/AIDS基本知识的教育:HIV是一种逆转录RNA病毒,感染人体后,造成CD4+T淋巴细胞数量进行性减少,损害细胞的免疫功能,最后导致机会性感染和肿瘤。HIV侵入人体数周至6个月后产生抗-HIV抗体,此抗体不是中和抗体。HIV病毒对外界抵抗力较弱,对热敏感,56℃ 30min能灭活,25%以上的酒精即能杀灭病毒,70%的酒精效果更好,但对紫外线不甚敏感。HIV感染临床分三期,急性感染期、无症状期、艾滋病期。从HIV感染致死亡的平均病程约为10年,一项对1128例感染者的调查表明[1],最常出现的症状为乏力、厌食、咳嗽、疼痛,另一对207例患者的研究显示,超过50%的患者都有以下症状:呼吸困难、乏力、咳嗽、口干、失眠、食欲不振、体重减轻和头痛。

1.2 医护人员自身防护教育:随着无症状HIV感染者的增多及乙肝、丙肝等其他血源性疾病病毒携带者的存在,医护人员要确切知道就诊的每位患者是不是感染者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医护人员要把所有病人的血液和某些体液当做潜在的传染源处理。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接触、血液、被污染的血制品及母婴传播,在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中,如在车、船、办公室、学校、商场等公共场所的一般接触,同桌吃饭,与HIV/AIDS病人同住等不会被传播。医护人员要树立血液是潜在危险物的意识,对一切患者的血液均视为传染源,对一切被血液污染的物品表面先用1∶10的含氯消毒剂喷洒消毒30分钟以上,在局部擦拭,注射后的针头不要随手放在治疗盘上,禁用双手套针帽。掌握艾滋病及防治HIV感染的知识,充分了解职业感染的危险性。

1.3 防护措施:医护人员每天上班前检查自己的手有无破损,如有破损要贴上防水胶布或带手套进行各种检查操作,严格执行卫生工作制度,遵守操作常规,处理病人前后要彻底洗手,并对手进行消毒。接触患者的血液和其他体液时应戴一次性手套。医疗废物要按卫生部颁发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严格执行。若被污染针头划破或其他利器刺伤,应挤压伤口,用流动水冲洗5分钟并用肥皂彻底清洗患处,然后用75%酒精进行消毒,切记不可吸吮。如果眼或黏膜被血液或体液喷溅,可用大量水或盐水冲洗,必要时于受伤后2周-3个月检查HIV抗体,排出感染的可能。

2 健康教育的方式 利用医护人员具备基本医学常识的优势,定期举办艾滋病知识讲座,收看录像,板报宣传或通过晨会学习等方式,对艾滋病的流行形式、传播途径、消毒隔离知识予以详细阐述。并制定目标,定期考核,反复强化加以巩固。

3 体会

医护人员既是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实施者,又是健康教育的对象。通过对医护人员关键行为的教育和监督,可以防止HIV自我感染的传播。对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护,预防医院感染是目前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中医护人员自身健康教育所必须的。我国医护人员对艾滋病基本常识的掌握情况很低,如果不及时开展医护人员自身艾滋病知识的教育,根本适应不了当前对艾滋病患者的健康教育[2]。面对艾滋病流行严重的趋势,广泛在医护人员中进行艾滋病的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抗疫医护人员范文第5篇

随着健康观念的转变和系统化整体护理的实施,健康教育在护理工作中 越来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护理人员健康教育意识及能力的提高,公众自我保健意识的不断提高,公众对健康的生活方式的日益重视,全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患者的态度和行为是否转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护理人员健康教育的水平。而目前护理人员的教育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这种需要,因此只有加强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培养,提高护理人员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才能使患者彻底改变不良习惯,采纳新的健康行为。

1 转变观念,提高护理人员健康教育的意识

1.1 转变管理观念,建立健康教育管理体系

医院应高度重视,把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列为医院工作范围,开展长期有计划、有组织、有实施、有评价的全院性健康教育工作。在未来的医院中,有无卓有成效的健康教育系统,将成为衡量医院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必须建立一个科学、规范化的健康教育管理体系,才能保证健康教育工作持续、稳定、有效地开展。

1.2 转变护理观,树立护理服务意识 护理人员要从狭义的传统的护理中跳出来,更新观念,解放思想上来约束,

进入全新的具有现代健康观,现代医学观、整体观、系统观、社会观、心理观、预防观的“大护理观”。现代医学和健康观念的变化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树立护理服务意识。在医疗护理实践中,护士的任务就是如何提供护理服务的。只有确立了为患者服务的理念,才能在工作中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因此,护理人员通过转变观念,提高对护理工作的全面认识,是有效开展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

2 优化护理流程 ,提高护理质量

2.1 护理流程再造的目标 流程设计应充分集思广义,充分考虑设定的目标,以及流程设计所必须达到的输出要求,将目标和一些想法、通过护理流程加以实现,同时考虑到医院实际情况,设计出与流程改进方案相配套的组织结构、人力资源配置、医院文化方面的保证体系。只有以流程改进为核心,形成系统的护理流程再造方案,才能达到预期的四大目标:一是简化、整合护理业务流程,由专人提供整体护理,提高运作效率;二是挖掘人的潜能,降低服务成本;三是满足患者需要,提高满意度;四是保持竞争优势,取得合理效益。

2.2 护理流程的四大要素 进行护理流程再造必须了解流程过程中的四大要素:(1)人,即护理活动的执行者护士;(2)活动,护士在流程中做了什么。如何去做;(3)护理活动的连接方式,起点、终点,串联并联与交叉,还有反馈结构;(4)护理活动的技术方式,是否使用护理高新技术和计算机。流程效果取决于流程设计。合格的执行人员与适合的运行环境[3]。

3加强护理人员自身素质培养,提高健康教育的能力

3.1 加强护理人员健康教育的培训 由于健康教育对许多护士来讲,是一个全 新的知识和技能领域,必须对护理人员进行专门培训,才能够胜任健康教育工作。可以参加多种形式的培训,如培训班、自考、外出进修等,护理人员要加强学习,不断汲取新知识,调整知识结构,使自己的文化积淀更加深厚,更好适应健康教育的需要。

3.2 加强护理人员沟通能力的培养 沟通是护理人员与患者交流的一种治疗性护理工作。在与患者沟通时,要注意积极倾听,尊重患者权力,语言有针对性,使用恰当语气、语调、力求适时适度、通俗易懂。在患者沟通中,护士通过自己的责任心、爱心、同情心及耐心,来创造一个充分信任感的气氛,并通过自己扎实的护理知识和技能,增加患者信任感,与患者建立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这样护士才能准确收集到患者的相关信息,及时解疑答惑,解决患者所需。

3.3加强护理人员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评判性思维是个体在复杂情景中,能灵活地应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选择,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推理,作出合理性的判断,在面临各种复杂问题及各种选择的时候,能正确进行取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护理环境也越来越复杂,护理人员要面临各种复杂的抉择,而评判性思维是认识过程更合理的保证。护理人员在工作和学习中要有意识的学习开放思想、分析问题的能力、判断性思维的自信等,以使自己能成为在复杂护理环境中进行正确选择人才。

相关期刊更多

菌物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科学出版社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中国家禽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