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一个初中生的人生规划

一个初中生的人生规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一个初中生的人生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个初中生的人生规划

一个初中生的人生规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生;手机依赖症心理分析;干预模式

鲤鱼江中学地处湖南省资兴市工业重镇――鲤鱼江镇,拥有1689人的寄宿制全封闭学校,经调查我校留守儿童占15.6%,外来务工子弟占24.8%,省皮划艇、赛艇后备人才基地运动员占4.6%。他们较其他学生与父母见面机会更少,手机便成了他们与父母、同学交流的常用工具之一。

手机给初中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然而随着初中生大量使用手机,一些初中生患上了被心理专家定义为“手机依赖症”的心理疾病,并且影响到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同时也给学校教育管理带来许多新问题,属于学生不良习惯的一种顽症,亟须研究解决对策。

一、初中生手机依赖症危害

据对我校初中生手机使用者调查发现,有24.2%的学生曾因为手机无信号或信号较差时产生焦虑感,有高达80%的学生表示出现过“觉得手机铃声响了或手机在震动,但是拿出来看看又没有”的情况,有32.5%的学生曾因为手机而影响睡眠。

1.不利于初中生的身体健康

事实证明,手机辐射会对青少年脑部神经造成损害,引起头痛,记忆力减退和睡眠失调。

2.不利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

初中生过分依赖手机,深陷其中,如果一旦离开手机,或手机没电、信号减弱,或短信、来电太少时等,情绪就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如,低落、焦虑、失落等。

3.不利于初中生的正常学习

对手机过分依赖,学习效率降低、学习成绩大幅度下滑。

二、初中生手机依赖症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在手机依赖症状的问题上,我们一共设计了10个相关问题,选项涉及了调查者手机使用情况,手机对生理、心理影响情况。在受调查者中,有16.67%的人在被问及在什么时候上网时选择了“随时随地”,80%的学生因为感到课程无聊或听不懂而选择玩手机;有76.7%的学生表示使用手机频繁,当被问到是否手机没带在身上是否会出现焦虑情绪时,有6.67%的学生甚至经常出现这种情况。

2.访谈法

以我校20名手机依赖者进行个别深度访谈,被访者男女各半,平均使用手机年限2~3年。访谈内容包括被访者的现实状况、人生目标、手机使用状况、手机与受访者心理需求及其满足情况等。访谈由3位教师共同进行,其中一位受过心理学专业培训。根据访谈笔录归纳提炼初中生手机依赖主要的心理需求类别,分别是逃避现实的需求、亲情不足的弥补、减压放松的误导和情感宣泄的满足。

三、初中生手机依赖的心理分析

1.逃避现实的需求

在学习和未来的规划上,手机依赖者相比正常组的初中生较为茫然。学困生占初中生手机依赖者比例高达75%。他们由于缺乏较为实际的目标和生涯计划,不知道该做什么,转而到拥有最便携、快捷、多功能的娱乐、放松方式的手机上游荡,消磨时光,在潜意识中忘记或者根本不会思考现实和未来,只是麻木地在手机上耗费时间。

2.亲情不足的弥补

经调查我校留守儿童占15.6%,外来进城务工子弟占24.8%,省皮划艇赛艇后备基地运动员占4.6%。这些孩子都是寄宿生,他们一般一个星期才回家一次,运动员一个学期才回家几次。他们缺少家庭温暖,手机成了他们与同学交流的工具和与父母联系的纽带。

3.减压放松的误导

100%的被访者均认为手机丰富了他们的生活,能有效减压放松。如,有人认为:“玩农场、牧场、偷菜什么的,现实生活中没有这种乐趣!”又有人说:“我们父辈的手机基本上是拿来工作用的,我们这些人用来打发时间,可以说是拿来玩的。这显然与初中生心智尚未成熟、辨别能力差、易受歪曲认识误导有关。

4.情感宣泄的满足

心情不好、无人倾诉是初中生手机依赖的主要动机之一,手机依赖者大多在现实生活中缺少支持,不能主动与老师、同学、朋友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与沟通,只有求助手机“第五媒介”。如果多次从手机中获得满足,他们会把手机当成最有力的情感支持。

四、初中生手机依赖积极干预模式构建

本文从社会支持、成长规划、情感疏导和自我管理四个层面,学校、教师、学生三个方面形成合力,尝试构建一个多维系统干预模式。如图所示:

五、初中生手机依赖积极干预的对策建议

手机依赖是一个由轻到重逐步形成的过程,是信息社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疾病,它并非严重病症,只要我们及早干预,就完全可以控制、缓解、解除这种过分依赖的症状。

1.加强理想前途教育,帮助初中生制订合理的人生目标规划

励志教育。发挥典范、模范等的引领示范作用,通过介绍学校名人、周围知名人物成功事迹来激励学生。创新评选评优体系,不仅对成绩好的学生进行表彰、鼓励,而且对其他有突出表现的学生也进行表彰、鼓励。

2.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完善初中生社会支持体系

丰富的校园生活。开设各种校园社团,成立多种校园俱乐部,创造健康、有序的和谐校园环境,以活动为载体,切实开展初中生感兴趣的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满足学生对信息和知识的渴求。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吸引手机依赖者对手机的嗜好转移到其他兴趣上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学校应搭建一个“完备的社会支持体系”,政务处、团委要切实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留守儿童“一对一”帮扶工作,学困生“一帮一”帮扶工作,家长培训工作,让每个学生感到温暖。建议由政务处主持设立初中生成长支持计划,成立由著名专家、任课教师、辅导员、行政领导共同组成的咨询团队,针对初中生在不同阶段表现出来的问题,通过校园网络平台进行动态干预,使初中生能够随时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最适当的帮助,从而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3.采用科学的方法,鼓励初中生自我管理

(1)自主管理。引导初中生学会有效管理自己,增强自我控制能力,为正视手机在生活中正确位置,摆脱盲目依赖,提高自主管理的实效性。

(2)兴趣转移。磨砺意志、融入集体,丰富生活、培养兴趣,转移对手机的注意力。自己也要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尽可能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动,将生活的重心从手机上转移。

参考文献:

一个初中生的人生规划范文第2篇

一、初中生责任感弱化原因分析

有些人在形容现代青少年时,称之为“垮掉的一代”,原因之一就在于现代的青少年责任感弱化。曾有一个调查显示,初中生在价值观取向中倾向于重个体和家庭、轻国家和社会,社会责任感相对淡化,并且在自觉性方面表现出明显的“跟风”倾向,容易受环境和他人的影响;在社会公德建设和社会责任感形成方面缺乏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面对不负责任行为和习惯选择的是独善其身、默不作声。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初中生生理与心理处于剧烈变化阶段,三观尚未养成

初中阶段正是一个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情感上还不够成熟和稳定,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情绪波动较大,对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潮缺乏足够的辨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容易出现偏颇,甚至误入歧途。此外,理想或者目标相对单一,导致对社会责任感认识不足。

(二)家庭教育存在误区,影响了初中生责任感的养成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家庭的生活水平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家里有家庭教师,去学校有专门的车接车送,孩子在家从来不干家务,同时现在的家长都在向"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转变,或许是阅历多了,或许是觉得没有意义。但是这些小小的言语,都在孩子的心理有了定义,同时少了一份关爱他人的心。

(三)学校教育存在偏差,忽视了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

在强大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了,重智育不重德育仍在大部分初中学校占据重要地位。智育被摆在了最主要和突出的位置被无限制地放大,其余的则只是蜻蜓点水般的涉及。此外,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与学生心理和实际生活严重脱节。目前学校对学生道德信念、道德情感的培养,包括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主要采取的还是“填鸭式”的理论说教和灌输式教育,显得“假、大、空”,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的心理压力。

二、初中历史教育与学生责任感培养的关系

(一)培养学生责任感是初中历史教育的目标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目标是”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与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教育,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具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意识;使学生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二)初中历史教育是学生责任感培养的重要载体

历史是一去不复返的,想要时光倒流,回到过去是不可能的。但是,人们借助有效的情境再观,也能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就是教师在历史的教学课程中,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的感官和思维进入历史情境当中去,经历历史,获得自己的认识和感受。体验认识历史知识的过程。新课程明确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教学目标,在课程标准中设置了许多有操作性的活动建议,在教材中设置了若干活动探究课,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其出发点就是在于抛弃陈旧落后的教育教学理念,提倡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也要看重学习的结果,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通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他们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并树立远大的理想,学生也有了正确的人生抉择。

三、在历史初中历史教育中培养学生责任感

(一)加强对学生的国情教育

有人说:“中小学生就像笼中的鸟,对外界的时事政治一概不通”。初中生不像大学生那样自由分配时间,要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学校的时间管理,每天大部分的时间在学校,有些学校是封闭式的,这样阻碍了学生对外界事物的了解,造成初中生对国家政治的不了解以及爱国思想的弱化。作为历史课程,就应该加入国情教育,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国家的了解,同时增进了与社会的联系。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就是让学生知道中国的历史、现状和社会发展趋势,以及本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变化。所以我们的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长远规划考虑,树立远大的教育观,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当今国情教育的渗透。这就要求教师要扩大自己的知识储量,不仅要向学生讲述课本知识,还应该联系当今世界,议古论今,加强学生的国情教育。

一个初中生的人生规划范文第3篇

做好人生规划就是树立目标,目标是前行的灯塔。

中学生中很多都有理想,但意识到如何实践自己人生理想的学生只是极少数。在我国大学生有70%对自己的专业不满意,甚至毕业时也不知道要从事什么职业。所以为了避免少走弯路,规划要趁早。甚至在一些地方已经早到幼儿园,比如说幼儿园的理想教育,倡导学生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在日本这方面就非常值得我们借鉴,日本的幼儿园小朋友会被组织到各种工作的地方去参观,小学阶段会到消防队、警察局等地方去实习一日,初中时会让他们对一些技术型工作有一定的了解。

生涯规划对于我们初中生来说也是相当有必要的。初中生在成长的这个阶段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独立意识的增强,一些很有意思的现象,比如初中生对星座特别感兴趣,这表明他们在努力寻找个性特色,所以一定要首先引导学生自我认识,分析自身特点,包括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倾向、身体状况、过往经历和擅长的东西,思考自己想要什么、适合什么、能做什么、怎么做,让自己有一个清晰的学习和成长目标。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善于给自己做计划并实施,塑造一个清新充实的自我。

在初三,学生面临他们人生中第一次真正的选择,是分流择业还是升学?这个时候,学生的选择会很大程度上受到老师和家长的引导,还有就是同学、好朋友的影响,往往最后就成了“走别人的路,让自己无路可走”。这中间尤其以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最大,所以学校开办家长学校是非常有必要的。让家长意识到不能低估孩子的能力,尊重其兴趣和个人爱好。家长和老师要做的不是替孩子做抉择,也不是抱着不放手,而是为孩子提供一些精神上的支持和信息上的帮助,让孩子自己去追寻自己想要的生活。

既然初中生的人生规划如此重要,那么要怎样引导学生做好人生规划呢?

第一,最重要的就是职业生涯规划。所谓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让中学生尽早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教育与职业的关系,学会职业决策,从小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职业目标,从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方面锻炼自己的职业竞争力。

选择职业的过程,是全面充分地认识自己、深入了解社会和适应社会要求、塑造自己的过程。职业选择,实质上是对未来人生道路和生活方式的选择。我们不能随遇而安放弃选择,不能盲目跟风不去选择,也不能心无主见由别人替你选择。中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应根据对个人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因素的分析,来确立职业方向和目标,制定实现这一目标的计划,并采取行动落实计划。其中,个人主观因素、客观环境因素分析和确定职业方向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我们通过职业兴趣测试,帮助中学生了解其性格特点,职业兴趣。选择职业的三大要素:一是应该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价值观、能力、兴趣、性格、局限和其他特征。二是应该清楚地了解职业成功的条件,所需知识,在不同的职业工作岗位上所占有的优势、不利和补偿、机会和前途。三是平衡上述两个条件。

第二,人生目标的树立,人生目标决定着生命的质量。时间很宝贵,没有目标和规划就等于浪费生命。按人均70岁的寿命来算,人的一生除了10年幼童、10年衰老以外,还剩下50年,而在这50年中又有一半的时间用来休息、吃饭等活动,仅仅剩下25年的时间。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一生工作时间仅有

9 000多天。而做好自己的工作、干好自己的职业,就是我们人生短短25年最能够体现个体价值的存在。而要想体现个人价值,我们必须要在短短的几十年里有自己的规划,并为之努力奋斗。

每个人在所拥有的时间里选择的“如何做事、如何做人”,决定了你以后的生活质量。比如,在上学的年龄,你既可以选择好好学习,也可以选择逃学;在工作的时候,你既可以选择认真工作,也可以选择消极怠工。但是无论你选择的是什么,这些被选择的过程都会影响和决定你今后的生活质量和人生幸福。

第三,确立个人职业规划和人生目标时,要注意三点:首先,如果允许你对从事的职业和工作有条件选择的话,你就爱一行干一行;如果没有条件选择的话,那你就干一行爱一行。也就是两种选择:一种是“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另一种是“让自己喜欢上工作”。其次,要在树立目标后不能同时有很多方向,不能总改变方向。有了方向,不要怕路远,能否成功的关键有六个字:想法、行动、坚持。最后,小岗位也有大舞台,小岗位也能有大作为。不管做什么工作,我认为一个人的工作做到别人没法替代的程度,就算成功。

第四,规划需要奋斗。再好的规划如果不能落实到行动上,一切都是空谈。

为了目标的实现,要坚定、勇敢、果断地行动,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力。付诸实践,付出努力,并定期做检讨。而在行动中首先是明确每一个时间段做什么,其次是克服一切困难,将每一个时间段的事情做好。

人与人之间、强者与弱者之间、大人物与小人物之间最大的差异,就在于意志的力量,即所向无敌的决心。一旦确立了一个目标,就要坚持到底,不在奋斗中成功,便在奋斗中死亡。具有这样的品质,你就能在这个世界上做成任何事。

一个初中生的人生规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

一、引言

古人云“未有不能正身而能正人者”,由此可以窥见古人对于正身的看重,何为正身,自然就是端正自己的品行,只有品德端正才能成为一个正人君子。如今,不管是学校里的道德规范还是国家提倡的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是对人道德取向、价值观念的引导,这就足以看出国家对于社会道德建设发展的重视程度。对初中生来说,他们处于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树立初中生的正确价值观念,行为选择显得非常重要,初中班主任在这个过程中,应该积极发挥主动性,在引导中树立学生正确的道德思想。

二、初中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教育目标不符合实际

德育工作目标不够具体,高远不切实际是德育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对一些学校的德育工作目标规划来看,培养初中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民族精神;爱祖国,爱社会主义;坚定政治立场,拥护党的领导,这些内容成为初中生德育工作目标的重要内容,这些内容是每个初中生应该具备的政治素养和思想要求,但是,却不应该让它们成为初中生德育工作的全部。这种内容的形容是空洞的,它可以出现在这个时代,也可以出现在上个世纪,缺少必要的针对性和具体性。尤其在社会转型这个关键时期,德育目标没有具体的要求和说明,德育教育工作很难开展。

(二)德育内容和方法滞后

德育工作的内容围绕在国家、社会这些大的方面,描述的情况普遍存在,德育内容似乎从开始提及要对学生加强德育教育就没有做出过鲜明的改变,从整体来说,德育内容表述相对落后,同样,在德育方法的选择上,内容也是相对滞后的,很多初中的学校还只是通过单一的召开班会,组织升旗,召开全校大会等方式开展德育工作,在科技发展的今天,没有让初中德育工作与科技发展结合,没有与现代化的内容结合。这些表现都说明初中德育工作的滞后性。

(三)德育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不完善

初中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并没有完全为其配套相应的教师队伍,很多初中,德育工作开展的主体是各班班主任,较少的有班级任课老师参与,学校领导的介入,级部领导介入的可能性更是非常低。德育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作,它不是靠班主任一个人就能建成的,德育目标也不是靠班主任个人就能实现的,而学校德育工作不到位,队伍建设不全面,教师学校的参与程度不高让初中德育工作有很多方面都处在没有人管理的真空状态中,这对推进初中生的德育工作是不利的,这也是现在普遍存在于很多初中学校的德育教育问题。

三、初中德育工作更好开展的建议措施

(一)“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做德育工作的传导者

要更好的落实初中德育教育工作措施,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到学生的存在,看到学生的问题,一切以学生为重点和出发点,一切以学生的德育发展为工作依托,这是最基础的内容。所以,在实际德育工作开展过程中,班主任应该更加注重自己班级学生的成长发展状况,随时关注学生的身心变化,对存在问题的学生及时给出应有的关注,通过召开会议或者其他的一些群策群力的方式,找到不同学生德育问题的解决方案,让每个方案针对不同的问题。比如,初中这个年龄段出现学生打架的情况很多,几乎每个班级都会有这样的问题存在,既然这是一个高发问题,各个班主任以及学校领导就应该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调查了解,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了解学生做出这一激烈行为的原因,并不单纯的批评学生,而是以学生为本的探讨根本所在,是以学生为基础进行探究,这对解决实际问题更具实际意义。班主任在其中应该积极发挥引导性的作用,扮演好传导者的角色,帮助初中生走出德育困境,树立好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选择适应时展的德育教育内容

德育目标可以树立大方向的,但是德育内容一定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一些不符合初中思想内容发展的要求,没有出现在初中德育工作开展要求上的必要性,尤其在这个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初中学校作为培养青少年行为习惯的重要阵地,根据初中生情绪变化大,身心起伏大等特点,有必要针对社会发展现状,符合时代特征地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在德育工作方法落实的过程中,班主任的方法选择,建议措施的提出应该针对现实情况提出,不能用一些模板式的思路限定德育工作的内容和问题的解决路径,只有让每个德育工作者不断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贴合时代思想教育的内容,初中生的德育工作才能更好地开展。

(三)根据班级的现实情况,制定一套可行且科学的工作计划

一个班级的班风优良与否对学生整个的学习生活环境影响重大,作为班主任,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课堂纪律就是对学生的一种约束,告诉学生自由是在规则以内的自由,超出了度就是违反规则的。道德意识是指导道德认识让它转化成实际行动的一个中介,如果没有道德意识那道德行为就不会出现,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科学文化课程获得道德认识,获得对美丑善恶的判断,但是我们要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必须要有道德意识的作用。班主任可以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发展情况,通过开展主题班会,举办演讲活动,进行班级征文等一系列的活动,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德育建设中来,让他们成为自己思想道德树立的主宰者,让教师成为引导者,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开展道德教育工作,让学生通过潜在的影响不断升华自己的情感,陶冶自己的情操进而提升自己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激发他们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向上的情感体验。

四、结语

道德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笔者认为,教育中始终是德育教育为上,素质教育为先,教会学生怎样做一个正直的人,怎样顶天立地地存在于社会中要比单纯地管理课堂秩序,形式化地建立班级管理制度,要有意义有价值的多。所以,班主任作为班级工作的重要掌握者,应该明确学生工作的重点所在,明确德育教育的关键所在,把德育教育纳入一般教育中,让德育工作在教育中、课堂上、课间里随处开展。

参考文献:

[1]张忠强.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认识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1(23).

[2]刘光恒.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J].科技信息,2008(28).

[3]刘大明.价值澄清理论及其对我国学校德育教育的启示[J].现代经济信息,2008(07).

一个初中生的人生规划范文第5篇

初中班主任工作班级建设学生管理有效策略初中班级建设和学生管理是一项艰巨繁杂而意义重大的系统工程。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作为这项工作的主要执行者――班主任,承担着越来越多的责任与使命。面对有个性、有感情的初中生,要做好班集体的组织者、协调者和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者,班主任应该强化对班级建设和学生管理有效策略的探究,为做好班主任工作储备充足的能量。在多年的初中班主任工作中,我们认为以下“四个到位”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

一、班级建设,认识到位

要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建设班级是首当其冲的任务。在这一过程中,班主任的指导思想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班主任要加强对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提高自己对班级建设和学生管理的认识。首先要认识到自己所肩负责任的重要性,明确自己在学生综合素质养成中的关键地位,以“学生发展第一、成长第一”作为班主任工作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以尽职尽责的工作态度设计和实施班级管理预案。其次,要认识到形成班级核心的重要性。通过耐心、细致的观察和了解,发现和培养班级骨干,组建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班委会,更好地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和长处。第三,要认识到自己一言一行对学生的重要影响。把“身教最为贵,知行不可分”落实到日常班级管理和学习活动中,时刻以自己言行、思想作风、待人接物的态度给学生做出表率。第四,要认识到家校结合在学生管理中的重要性。加强与学生家长的密切联系,做到在学生教育上学校、家庭的步调一致和无缝衔接。第五,要认识到换位思考的重要性。多从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使班级建设和学生管理措施贴近学生实际,符合学生情感要求。

二、关爱学生,情感到位

霍懋征老师有句名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成长期,有着较强的自我意识、进取意识和自尊心,但自制能力、判断能力还相当脆弱,对家长、老师有着难以言表的依赖感。所以,初中班主任工作要以“爱”为核心,用一种“慈母”般的眼光欣喜地关注他们的成长。要尊重学生的平等人格,遇事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把自己看作学生学习的服务者、合作学习的参与者,把信任和关爱落实到班级管理的每一个细节。既做知识的传播者,又做学生值得信任的导师、亲人和朋友。充分利用赞许的点头、会心的微笑、亲切的抚摸等表情动作来传递自己对学生的情感,创设一种亲切、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达到与学生心灵沟通、交流的目的。要步入学生中间,与学生拉拉家常,聊聊天,以教师的亲和力,构建师生间的亲切和睦、互助信任,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自己的特长与不足,树立与自己的客观现实相适应的人生理想,帮助学生“预测明天的我”,拟定人生的发展取向,规划短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当学生领悟了班主任充满爱意的真情实感,对“是非曲直”有了明确的判断,班主任的教育自然就成了学生的需要并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三、凝聚集体,措施到位

班集体的凝聚力是班级文化氛围的深层内核,它是一种吸引力、向心力,更是一种推进良好班风建设的动力,并从多个侧面和层面展示着一个班级的生机与活力。在凝聚班集体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构建良好的班级规章,从完善班级管理体制和加强学生的常规自律入手,实施班主任指导下的班委会自治管理,推行班级干部的竞选制度。其次,要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行为习惯、思想现状和教育教学目标,建立具体班级目标。使目标做到:分清层次,循序渐进;从我做起,有针对性;贴近生活,有可操作性。第三,要组织学生依据《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制定适合本班的课堂常规、同学关系常规、集会和出操常规、卫生常规和劳动常规。要求每个学生都有要做到“四化三自一健全”。即服装校服化、发型学生化、用语文明化、行为规范化;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健全人格。使班级走上规范化管理的轨道。第四要从初中生的自身发展出发,着眼于学生的自管自律,让学生在自主管理过程中增强责任感和集体意识。明确的职责分工,强化了学生的责任意识。使班级里“事事有人干,人人有事干”,真正成为心向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和谐大家庭。使每个学生都沿着做文明初中生――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人――做胸怀大志的人――做一个健全人格的人――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的方向递进发展。

四、教育激励,褒奖到位

组织行为学的有关研究告诉我们:人的思想、情感、行为是人所处的客观环境与人的主观意识活动交互作用的结果,情绪在情感的表现形式方面,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短暂性。初中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必须紧紧抓住教育的有利时机,遵循“激励胜于颂扬,表扬胜于批评”的原则,多一点表奖,少一点指责;多一点呵护,少一点批评;多一点尊重,少一点粗暴,采取肯定性的评价激励学生挖掘内在潜力。针对初中生在各个方面参差不齐的现状,要给不同个性差异的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特长和才华的平台,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自豪。要从情感的维度构建适宜的、目标多元化的学生评价体系,用灵活的“尺”去度量学生的进步,特别是对于某一方面相对较弱的学生的点滴进步,都给予热情的赞许和褒奖。以激发学生进取的主动意识,促使学生内心的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让学生“在鼓励中发扬成绩,在微笑中认识不足”,在愉悦和自信中一步步走向成功。

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初中班主任工作的宗旨。我们只有潜心研究初中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教育规律,在班级建设和学生管理中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依靠学生,才能开创班主任的新起色、新局面,从而创建一个文明守纪、团结互助、勤学上进,充满强大凝聚力的班集体。

参考文献:

[1]吴晓丽.班主任学生教育和班级建设策略的具体实施.新课程,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