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报

公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公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公报

公报范文第1篇

关于蒋之婚姻状况问题

这一问题不仅与蒋宋联姻问题有直接关系,是当时社会舆论所极为感兴趣的,而且也试图通过媒体来澄清这一问题。如1927年9月28至30日,在《民国日报》、《申报》等报纸上连续三天刊登《蒋中正启事》,借以向外界说明其婚姻状况,其文称:“各同志对于中正家事,多有来书质疑者,因未及遍复,特奉告如下:民国十年原配毛氏与中正正式离婚,其他二氏,本无婚约,现已与中正脱离关系,现在除家有二子外,并无妻女,惟传闻失实,易资淆惑,耑此奉复。” ①此外,也曾与来访记者谈及他的婚姻问题,称“早与陈洁如断绝关系”。 ②后又称“彼已于民国十年与其夫人离异,报上所登之女士相片,并非彼之夫人”。 ③9月26日,蒋氏又对来访记者称“吾于民国十年十月,与吾第一妻,按照习惯,正式离异,现伊仍住奉化”。 ④

试图通过媒体来澄清这一问题,结果却适得其反。《大公报》在10月8日的《蒋氏广告中之二女士》一文中将广告中的二女士做了专文介绍,甚至又在次日将与毛福梅办理离婚之一信件也全文披露。此外,《大公报》又在其10月3日社评《离婚与再嫁》一文中对此进行评论,认为“旧式妇女,教育受习惯之拘束,财产为法律所限制,不能为独立自由之生活,故男子任意离婚,利于男不利于女,中国旧俗,离婚之难,远过欧美,虽有拘束自由之嫌,亦含保护妇女之意,不然,倘男子于中年显达之后,糟糠老妇,任便抛离,则女性之结果惨矣”,从而对“弃毛”行为的合理性提出质疑。认为“所谓现已断绝关系之二女士,在过去究为何种关系,抑经何种手续而断绝之,且蒋在南昌时,尚有所谓蒋夫人之陈女士者出入军中,而今也求婚于宋,则断绝之,抑观蒋氏自称原配之外,尚有其他二女士,其过去生涯之不谨,业已自承”,从而对蒋氏与另二位女士的关系提出了质疑,且对蒋氏个人的过去生涯也提出了批评。最后断言“蒋氏此举,断难逃清议之讥弹也”。此后,又发文讽刺对其离妻再娶,弃妾新婚的行为予以谴责。

关于蒋宋联姻之过程

《大公报》自1927年9月起至12月蒋宋婚礼结束,对此进行了大量的报道,比较引人瞩目的如《蒋中正之婚姻问题》、《蒋决计出洋宋子文以妹妻之》、《之婚姻问题》、《蒋宋婚事如何》、《蒋日内离沪谓赴日专为求婚》、《轶事》、《蒋宋爱情剧一幕》、《良缘佳话:与东报记者谈》、《蒋中正情书之一》、《蒋宋婚礼有期》、《蒋宋之媒何香凝由香港赴沪》等,可以说从如何认识,到蒋如何追求宋,再到蒋宋相互倾慕,直至缔婚,都作了精彩的呈现。其中不仅描述了宋子文如何从反对到默许,谭延闿如何居中牵线搭桥,甚至写给的一封“词旨凄婉”的情书也全文奉上,以飨读者。

关于蒋宋联姻之政治动机

在接受记者访问时表示:“希诸君注意此次婚约绝无政治关系,吾等虽同在政治上有声誉,但实系巧遇,吾等未隶于同派,况宋氏家属犹未点首同意。吾虽向宋女士求婚多年,实无政治观念。外间之猜疑,不独有负于我,亦且有负于宋氏家庭”。 ⑤可以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蒋宋联姻之政治动机自始至终予以否认。也在受访时“颇嘲笑婚姻而有政治观念之不当”⑥。尽管如此,《大公报》仍作了相当的挖掘。

《大公报》又在11月22日将蒋宋联姻与蒋汪关系结合起来,认为“欲挽回精卫之心,到底不放弃,遂有与结婚之一举”,并认为“子文兄妹实可称能利用精卫之第一人也,蒋早识破此窍,遂认结子文为唯一要术,适开罪于子文,遂不得不求转圜于美龄,此其用心至苦”。这实际上认为蒋与宋联姻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蒋汪合作。该报还认为蒋宋联姻,是孔祥熙宋霭龄夫妇有意促成的,认为蒋宋联姻并非那么简单。

关于蒋宋婚礼

《大公报》在1927年12月2日、3日、9日报道《蒋宋完婚记》、《蒋婚杂话》、《蒋婚余闻》、《政教合一之蒋宋婚姻》等对蒋宋婚礼的筹办情况、举办仪式、奢华场面等方面作了较为详细的报道与评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该报不仅以《同胞相斫声中之肉麻文章》⑦为题全文刊载了之《我们的今日》一文,而且专门发表社评《之人生观》,对蒋文及其本人给予了毫不留情的批评。针对蒋文之第一点,指出“人生意义,一言蔽之,曰利他而已”,“行此义者,为人的生活,不然为动物生活。得恋爱与否,与人生意义无关也”。 ⑧对于第二点,指出:“一己之恋爱如何,与‘革命’有何关连哉?呜呼,常忆蒋氏演说有云:出兵以来,死伤者不下五万人。为问蒋氏,此辈所谓武装同志,皆有美满姻缘乎?抑无之乎?其有之耶,何以拆散其姻缘?其无之耶,岂不虚生了一世?累累河边之骨,凄凄梦里之人!兵士殉生,将帅谈爱,人生不平,至此极矣。” ⑨最后批评道:“夫云裳其衣,摩托其车,钻石其戒,珍珠其花,居则洋场华屋,行则西湖山水,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斯亦人生之大快,且为世俗所恒有。然奈何更发此种堕落文明之陋论,并国民正当之人生观而欲淆惑之?”“甚矣不学无术之为害,吾人所为蒋氏惜也”。⑩不仅把蒋文批驳的体无完肤,对本人也是痛加挞伐,毫不留情。这种措辞锋利的评论在当时的报界是少有的。

对于蒋宋联姻,《大公报》能坚持自己的看法与主张,充分体现了其文人论政的特点,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舆论的关注热点与价值取向。

(作者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近现代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 《蒋中正启事》,《民国日报》,1927年9月28日,第一版。

②《蒋中正之婚姻问题》,《大公报》,1927年9月16日,第2版。

③《之婚姻问题》,《大公报》,1927年9月23日,第2版。

④⑤⑥《谈恋爱》,《大公报》,1927年10月2日,第2版。

公报范文第2篇

5月16日,文化部首次正式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2013年文化发展统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公报》分为机构和人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艺术创作演出、文化产业与文化科技、文化市场、文化遗产保护、对外及对港澳台文化交流和文化资金投入8个章节,力求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当前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全貌,为社会各界了解我国文化改革发展情况提供重要参考。

《公报》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国文化系统所属及管理的文化单位共有29.30万个,从业人员215.99万人;公共图书馆3112个,全年总流通人次49232万,比上年增长13.3%;群众文化机构44260个,全年组织各类活动129.32万场次,比上年增长6.8%;艺术表演团体8180个,全年演出165.11万场,比上年增长22.3%;博物馆3476个,全年接待观众6377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1%;2013年全国文化事业费530.49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占国家财政总支出比重为0.38%,与上年基本持平。

据悉,文化部将指导各地区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结合各地区文化改革发展实际情况编制当地的文化发展统计公报,共同发挥好文化统计工作反映文化发展、服务文化决策、引导文化实践的重要作用。(来源:中国文化报)

文促会启动“手艺中国”项目

“手艺中国――传统手工艺品博览会”日前在北京农业展览馆“艺术北京”博览会开幕式上正式启动。作为计划预热的传统手工艺品博览会展也在本届“艺术北京”博览会上亮相。

“手艺中国”传统手工艺品博览会以中国民间手工艺为主题,旨在扩大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影响范围及发展空间,为中国民间艺术家打造与社会各界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据悉,博览会将以不同手工艺领域划分为染织绣、民间美术、刻绘、扎制四大展区,展示皮影、剪纸、风筝、灯彩、刺绣等众多具有鲜明艺术个性和较高艺术水准的中国手工艺品。

“手艺中国”将为中国传统手工艺品提供一个民间工艺大师和技艺者交流、共同面向世界的展示舞台,为传承民间手工艺品牌及民间手工艺贸易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促进民间工艺品牌化产业化发展,构建一个在我国乃至国际有影响力的手工艺品博览会品牌。(来源:人民网)

中国文联确定“5・23”为“中国文艺志愿者服务日”

中国文联5月16日在京宣布,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纪念日5月23日设立为“中国文艺志愿者服务日”。

中国文联有关负责人表示,把这一重要纪念日作为“中国文艺志愿者服务日”,旨在始终牢记并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方向。“服务日”的设立,有利于凸显文艺志愿服务的特点和内涵,有利于促进文艺志愿服务制度化,有利于扩大文艺志愿服务影响力。

中国文联自2012年5月启动文艺志愿服务以来,先后成立了中国文艺志愿服务团和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以“送欢乐下基层”慰问演出、文艺支教、文艺培训、展览展示等多种形式开展文艺志愿服务活动。

据介绍,今年“中国文艺志愿者服务日”主题是“文艺惠民、文艺为民、文艺乐民”,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将于5月23日前后在北京、重庆、安徽、贵州、湖北、青岛、杭州等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志愿服务活动。(来源:新华网 )

:启动国家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

为切实保存、保护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所掌握的精湛技艺,尽最大努力避免“人亡歌息”等情况的发生,日前,自治区文化厅启动了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作。

针对部分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年事已高的实际情况,自治区文化厅决定对拉萨觉木隆藏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次旦多吉、日喀则仁布江嘎尔藏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次仁、藏族唐卡勉唐画派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丹巴绕旦等几位传承人的绝技进行抢救性记录。

公报范文第3篇

笔者随便查询了有关记载《大公报》获奖的书籍及相关资料,依次记载如下:

1.1941年,《大公报》获得殊荣,被授予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最佳外语报纸奖,这是对张季鸾最好的肯定。(陶范:《张季鸾的风范》,《新闻爱好者》2006年第3期)

2.的华文传媒同行大致都知道,《大公报》是唯一获得密苏里新闻奖的中文报章,那是六十多年前的荣誉了。(李剑诸:《密苏里新闻奖和中国传媒》,省略2005年12月23日)

3.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鉴于大公报的出色表现,决定授予该报1941年度最佳新闻事业服务荣誉奖章。(方汉奇:《大公报百年史》第274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将最佳外国报纸的称号授予《大公报》。(任桐:《徘徊于民本与民主之间―――大公报政论改良》第54页,三联书店2004年版)

5.1941年5月15日,《大公报》荣获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颁发的荣誉奖章。(刘淑玲:《大公报与中国现代文学》第4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6.鉴于《大公报》的出色表现,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决定授予大公报1941年荣誉奖章。《大公报》是获此荣誉的唯一中文报纸。(王芝琛、刘自立:《1949年以前的大公报》第44页,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年版)

7.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港版停刊,当时社长胡政之说:“我们吃下砒霜,毒死老虎,以报国仇。”表现了大无畏的民族气节。这种大义凛然的精神,不仅得到中国人民的尊重,也得到当时反法西斯同盟国国际新闻界的尊重。美国最负盛名的密苏里新闻学院于1941年授予《大公报》“最佳新闻事业服务荣誉奖章”。(王国华:《记录百年历史,见证时代风云―――写在《大公报创刊百年之际》,《人民日报》2002年6月7日)

8.1941年5月15日,《大公报》获得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授予的1940年度外国报纸荣誉奖章。(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史通史》(二)第701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9.美国米苏里新闻学院鉴于大公报的表现,决定授予该报1941年荣誉奖章。(吴廷俊:《新记大公报史稿》第239页,武汉出版社1994年版)

10.1941年5月15日,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评选《大公报》为最佳外国报纸,赠予荣誉奖章,是我国新闻界第一次获得此种国际荣誉。(周雨:《大公报史》第43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11.1941年5月15日,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赠该报荣誉奖章。(《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第73页,1990年版)

……

综上所述,这些获奖说法大致可以归纳为四类:第一,《大公报》获得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荣誉奖章或米苏里新闻奖;第二,最佳新闻事业服务荣誉奖章或最佳新闻事业服务奖;第三,最佳外语报纸奖或最佳外国报纸;第四,外国报纸荣誉奖状。这些书籍报刊所说如此,那么我们追本溯源,看看1941年《大公报》自己怎么说的。

从4月18日开始到5月17日报道结束,《大公报》先后六天多次报道了本报获得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颁发的新闻奖项的喜讯,其报道的奖项名称分别是:

“外国报纸之荣誉奖章”(《美国米苏里新闻学院赠本报荣誉奖章下月十五在该院举行仪式本报已委托代表届时接受》,4月18日);

“米苏里之荣誉奖”(《米苏里之荣誉奖》,4月21日);

“美国米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本年度荣誉奖章”(《重庆报界庆祝本报受奖改在中央党部举行》,5月14日);

“美国米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本年度全世界最优报纸荣誉奖章”(《本社同人的声明关于米苏里赠奖及今天的庆祝会》,5月15日);

“1940年度全世界(美国除外)最优报纸之奖章”(《奖状全文》,5月15日);

“美国米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一九四一年之荣誉奖章”(《自由与正义胜利万岁!本社对美国广播致辞》,5月15日);

“美国米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一九四一年度的荣誉奖章”(《陪都新闻界盛大集会贺本报获荣誉奖电米苏里大学谢贺慰问留沪奋斗同业》,5月16日);

“外国最优报纸荣誉奖章”(《米苏里大学盛会本报接受荣誉奖由卢祺新君代表本报接受并致谢词杨格演说对本报溢量赞誉》,5月17日)。

《大公报》报道如此,那当时中国新闻界其他有代表性报纸呢?上海《申报》分别于5月16、17两日以《渝报界庆祝大公报获美奖章》、《大公报获米大奖章,各方纷电祝贺》为题,报道了中国新闻界为《大公报》获得荣誉奖章举行庆祝会的盛况,其中提到“《大公报》获美国米苏里新闻学院荣誉奖章”。重庆《新华日报》也于5月16日刊登《大公报》获奖的新闻,报道庆祝会情况时提到“美国米苏里大学新闻学院1941年荣誉奖章”。

可见如今书刊中关于当年《大公报》荣获这一国际性新闻奖的奖名五花八门,实有以致之。然而尽管这些名称不完全相同,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奖项名称包括“荣誉奖章”四字;颁发机构为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所以,当时中国新闻界比较认同的奖项名称是: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荣誉奖章。抗战困境中的中国,获得国际性的新闻奖无疑是振奋人心的大好事,是美国支持中国人民抗战的一个表现。中国获得世界新闻大奖,中国的新闻界大张旗鼓地报道,宣传获奖的意义,是很自然的。

时至今日,六十多年过去了,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与中国新闻界关系密切,交往频繁。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都已结为姊妹学院,每年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都要来人大、复旦等新闻学院讲学。然而,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这一每年颁发的奖项,中国新闻界却沿袭历史上不一致的说法,众说纷纭,实是我们不应有的一个疏忽。那么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授予《大公报》的究竟是何奖项呢?

公报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万国公报;西方国家;女子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2

传教士曾在近代女子教育产生和发展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对女学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教会正式创办女学在后第四年就开始了。初期,由于封建阻力太大,传教士创办女学的进展十分缓慢。为了说明在中国兴办女学的进步性和合理性,传教士和教会内的写了大量的文章对西方各国的女子教育进行了介绍。他们以《申报》、《万国公报》及《益智新报》为阵地,展开兴女学的宣传活动。他们通过介绍美国、英国、德国女子学校的发达来劝说中国妇女进校学习。特别是《万国公报》中,对美、英、法、德、瑞士等国兴办女学的情况进行了较多报道和评论,对东方的日本、印度以及欧美其他国家的女子教育也有涉及。

《万国公报》原名《中国教会新报》,1868年由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创办于上海,广学会的机关报,月刊。《万国公报》内容覆盖了晚清政治、外交、科技、思想、教育等各个方面,影响十分巨大。在《万国公报》存在的34年,即1874年到1907年间,曾刊登过大量文章,介绍和赞美外国妇女的生活状况,批判中国与妇女有关的各种陋俗,提倡妇女风俗的社会改良。这些文章同《万国公报》的其他内容一样引起了当时人们的注意,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在最初宣传西方妇女状况时,《万国公报》成为最为重要的舆论阵地。《万国公报》中介绍外国女学的文章有四十多篇,《善妇劝学》、《女医倡始》、《许女生徒二十名入学》、《拔取女生徒》、《西女习医》、《男女向学》、《妇女应试》、《女学兴国记》、《振兴女学》、《记贫女向学》、《女学发达》、《相女为师》、《德国女学之萌芽》等篇明确地指出了在西方女性具有和男人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这些宣传不仅配合了教会女学的兴办,而且无疑对中国人民具有重要启蒙和启示作用。

一、介绍女学的重要性

传教士从基督教义以及男女平等思想出发,认为女学是妇女应有的权利,男女应享有平等的教育权。他们介绍道,“无论男女贫富,俱可至此读书,以备异日博学之基……故国中之男女皆以不读书识字为耻。”

《女学兴国记》、《振兴女学》、《振兴女学之关系》、《基督教有益于中国说》等这些文章无一例外地强调女学的重要性,甚至把女学与国家盛衰联系起来。传教士把欧洲的强盛归为女学兴盛,指出“且也男女并重,而悉教以读书,使女子亦得列于铸类之中,不存菲薄之心,此教中诸益之最大者。女学愈兴,国势愈强,欧洲之成败照然也。”“又一国之人,妇女居其半,不读书不明理,不但不能宜室而宜家……妇女失教,非为家道不成,而国亦坏其强半矣……故凡振兴之国……而教训则无分乎男女,始从母训,继从父教,渐长又承女师之启迪……而于夫为贤助,于子为贤母矣。不然者,纵不必亡家败国,而国家恐难至于至治也。则教训妇女一端,尤国之所万不可缺也。”“美国兴盛由于家学之修明,女学之隆重。大国之本在家,无论政治教道,文学诸要端,皆由家学发源。而美国所最重要者,尤在女学。国中至大至美之书院即为女学,造就女子,即为造就儿女之根基。盖无人何以立,家无女,何以成,故论学校者必以女学为先务之急也……兴国之基,兴先兴教育,而教育之本,在于女子。故欧美各国,无不重视女学以为文明,富强之源,诚以家庭社会,与之原有密切之关系,而国民之程度必赖是以养成为。故西人有言曰,善观国者,观其国女子之位置,居于何等,则国权国势随之,惯哉斯言也……欧美各国之女子则不然,其学问见识既与男子相同,故大而言之,固将担任国民一分子义务;小而言之,则亦相夫育子,谋一家之幸福而有余。夫一家之内,男女各半,弃女不教,使为飞舞,不啻自毁其家。犹一国之内,亦男女各半,弃女不教,使为飞舞,无异自毁其国也。”

二、介绍女学的发展状况

当时西方的女子教育已有较大发展。从70年代到20世纪初,《万国公报》刊发了近30篇有关女学问题的文章。文章中介绍西方国家兴办女学的盛况,为国人兴办女学提供参照。“在英伦女学生可进官读书,所得益处甚大,在美国女学生约三百万余,德国女孩八岁必入学,所读之书,一切全备……三十年以来,欧美两洲女子亦都读书为先务,遂欲与男子公同应试”“美女孩读书,公学备之,如男孩,然且初学课程同升入中学后,读文法书、写字作论,或男女同堂分班,或别立女学,惟其师及学中之器具,则亦同……即如论中等学,及上等学,亦有特为妇女而立者,否则亦准与男子偕入,功课相通,亦有私家所立之学堂,男女同堂各院……女子乘此而得益,不问而知,他日出外,女子自有声名,已有不必依傍他人之势,且自觉我自有其身分,非专恃乎男子也,西方男女,同学同班,学日以进,女子皆不亚于男子,然亦无所窒碍,女仍是女,而男更硬其品行,岂不大妙。”

从传教士对女学的发展状况的介绍可以看出西方女子教育已经非常发达,无论是公学还是私学都有专门的女学堂,此种女学堂和男学堂在师资力量上并没有什么差异;女学生可以而且更有可能连读到大学;妇女不仅进校读书,而且还同男子一同参加考试。男女学生同学、同堂、同校并非有伤风化的事情,反而能促使男女之间共同进步,各自向更好的方面发展。总之,兴女学在当时已经成为欧美国家普遍且重要之事。并且在宣扬女性应当受教育的同时,进一步推测,似乎更重要的落脚点是在于宣扬男女平等思想,这是女性能够和应当受教育的根源所在。

三、介绍女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女学的发展,首先受益的是妇女本身,不但使她们的思想开化,素质提高,开始具有自立和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而且社会地位日渐提高。有些文章通过介绍著名妇女的活动来反映女学对妇女带来的这些变化。如“英有女士名华尔得者,近时著一说部书,文法颇佳,不独英人喜于购阅,计美人亦喜观之,当经纪于国册,独令刊印出售,计已售有十二万洋元。”在介绍法国女画史淮褥氏时说,“总计女史一生……是皆由立志上达,不以女流而自弃,不因畏惧而终止,卒成千秋万国中第一著名之画女,须眉男子,类多甘拜下风,嗯嘻,有志者事竟成,孰谓琐琐裙权,终不能超于男子乎?”

一些文章不仅分析了女学对妇女本身的意义,而且指出女学的发展对于后代具有更重要的影响。“且西国读书,兼重女子,以其嫁后,生男育女,幼时秉母教为多也。”“殊不知女子读书,亦不可缓,只因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为后嗣计也。至于生子,非特身之强弱每肖其父母,即性之智愚亦每肖其父母,可知人有读书之夫,固可因夫而开知识,如兼有读书之母,更可因母而益聪明……况引孩提入学问之途,莫善于母,盖人当冲幼之年,需母孔殷,饥则母与之食,寒则母为之衣,鞠育之下欲离不能,则母任够劳之职者,亦获训诲之机,而子敦亦心之仁者,能不乐从母之教乎……试观泰西诸国,母子俱是师徒,口一能语即教之识字,一能思即命之读书。”

综上所述,基督教会从各个角度介绍外国女学、论述女学的重要意义,虽然比较肤浅的,但却是全方位的。这些言论成为教会兴办女学实践重要的理论基础。并且这些文章都旨在使中国人对西方女子教育的情况的有所了解,形成比较,以便能知己之不足,以改变中国“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促进中国人的觉醒。

参考文献:

[1]王海鹏.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外妇女风俗的考察与评论[J].广西社会科学,2005,(4).

[2]谢子荣.泰西之学有益中华论[N].万国公报,1896,(10):16359.

[3]林乐知译.基督教有益于中国说[N].万国公报,1895,(12):15671.

[4]韦廉臣.治国要务论[N].万国公报,1889,(2):10164.

[5]林乐知.振兴女学之关系[N].万国公报,1904,(12):23051.

[6]中国女学[N].万国公报,1878-8-3.

[7]林乐知译.美女可贵说[N].万国公报(125-126册),1899-6-7:18534 -18535.

[8]林乐知译.女士著书[N].万国公报,1892,(5):12815.

[9]王文思译.法国女画史淮褥氏小传[N].万国公报,1897,(9):17121.

公报范文第5篇

《公报》指出,我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332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790所,比上年增加28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442所(含独立学院303所),比上年增加33所;成人高等学校348所,比上年减少5所。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1145所,比上年增加16所;高职(专科)院校1297所,比上年增加17所。全国共有培养研究生单位811个,其中高等学校534个,科研机构277个。

研究生招生58.97万人,比上年增加2.95万人,增长5.27%,其中,博士生招生6.84万人,硕士生招生52.13万人。在学研究生171.98万人,比上年增加7.40万人,增长4.50%,其中,在学博士生28.38万人,在学硕士生143.60万人。毕业研究生48.65万人,比上年增加5.65万人,增长13.13%,其中,毕业博士生5.17万人,毕业硕士生43.47万人。

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688.83万人,比上年增加7.33万人,增长1.08%;在校生2391.32万人,比上年增加82.81万人,增长3.59%;毕业生624.73万人,比上年增加16.58万人,增长2.73%。

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243.96万人,比上年增加25.44万人;在校生583.11万人,比上年增加35.62万人;毕业生195.44万人,比上年增加4.77万人。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历教育报考853.90 万人次,取得毕业证书73.12万人;非学历教育报考 871.1 万人次。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高职(专科)全日制在校生平均规模9675人,其中,本科学校13999人,高职(专科)学校5858人。

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225.44万人,比上年增加4.96万人;专任教师144.03万人,比上年增加4.76万人。普通高校生师比为17.52:1。成人高等学校教职工6.56万人,比上年减少0.34万人;专任教师3.94万人,比上年减少0.15万人。

相关期刊更多

时间频率公报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学院

浙江人大·公报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浙江省人大常委会研究室

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公报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民用航空总局政策法规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