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采矿工程师

采矿工程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采矿工程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采矿工程师

采矿工程师范文第1篇

关键词:采矿工程;人才培养;卓越工程师;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郭惟嘉(1957-),男,山东济南人,山东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刘音(1973-),女,陕西杨凌人,山东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山东 青岛 266590)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6-0045-01

山东科技大学采矿专业已有60余年的办学历史,通过近年来对采矿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的调研和煤矿企业对毕业生质量的反馈,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生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有明显弱化的现象,由此反映出目前传统的教学环节已不能满足卓越采矿工程师人才培养的需要。结合教育部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探索如何通过改革采矿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提高学生教学效果,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卓越工程师,是采矿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研究重点。

一、采矿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采矿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人才培养模式单一,适应性不足;培养目标不清楚,学术化倾向严重;课程体系与产业结构调整不适应;工程性缺失和实践环节薄弱;教师队伍缺乏工程经历;产学研合作教育不到位。

二、卓越采矿工程师教学体系的要求与设计

我校卓越采矿工程师的培养计划依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具备创新精神、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煤矿行业工程技术人才。针对目前采矿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卓越采矿工程师培养体系重点放在三个方面:一是要求煤矿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照煤矿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由此看出,采矿卓越工程师培养教学体系的关键不仅在于校内实践,更在于在煤矿企业综合实践的实施效果。

为满足以上要求,我校采矿工程专业将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与以前的“3+1”定单式人才培养方案相结合,实施校企对接,实行“3+1”培养模式,让企业纳入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学生三年在校重点学习数理基础、人文管理和专业知识,第四年到签约单位进行工程实践、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这一培养模式既为煤矿企业培养了急需的人才,又可有效解决就业问题,突出了对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

三、卓越工程师教学体系改革研究

构建突出特色、强实践、重创新的人才培养体系。采矿工程专业依托专业丰富优质的教学科研资源,并将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贯穿整个四年的教学过程中,构建了横向上相互关联、纵向上相互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该人才培养体系主要包括系统的教学体系和强有力的保障体系,其中教学体系是核心,主要包含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以及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见图1)。

理论体系改革中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注意整体优化,突出特色,主要从三个方面做起:

第一,确定能充分体现采矿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主要有以下7门课程组成:“岩石力学”、“煤矿开采学”、“井巷工程”、“矿井设计”、“矿井通风与安全”、“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矿井特殊开采”。通过主干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使采矿专业课程体系趋于合理,教学内容和教材选用也将进一步优化。

第二,精炼教学内容,实现七个“结合”:着眼于专业的拓展,实现煤矿开采与非煤固体矿床开采相结合、地下开采与露天开采相结合;满足采矿技术发展的需要,实现采矿与机电相结合、采矿与信息技术结合;体现多学科的相互渗透,实现采矿与岩土工程相结合;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实现采矿与计算机应用相结合、采矿与环境工程相结合。

第三,加强精品课程和特色教材建设。我校采矿工程专业在矿山压力与控制、矿井特殊开采等方向具有优势和特色,科研成果突出。将优秀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全过程,教学成果突出,建设了“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矿井通风与安全”国家精品课程2门、“矿山压力与控制”校精品课程1门;出版特色教材5本,其中《矿山压力与控制》获省优秀教材一等奖,《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矿井通风与安全》获省优秀教材二等奖,实现了科研与教学有机融合。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根据“卓越计划”培养目标,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利用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省级实验示范中心平台,扩大实验室开放力度,提高实验室综合利用率;与煤矿企业加强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为学生的实习、设计、科研实践等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引进煤矿企业的资源和设备,模拟现场工程环境,建立实习模拟矿井,既可节约实习经费也可让学生对矿井有全面的了解。

创建完善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人才培养方案强调课程教学、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使创新能力培养贯穿整个教学环节,通过多环节训练使学生逐步树立工程意识,学会工程思维方法,不断提高综合素质。通过主干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开放国家重点实验室、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技竞赛等,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完善校内专任教师到矿山企业、科研部门学习交流及矿山企业、科研部门高技能人才到校兼职授课的制度和机制。山东科技大学已与山东能源集团签订了全面合作培养采矿专业人才的协议,为教师的现场实践提供了可靠的基地;本专业每年将安排1~2名青年教师到煤矿企业工程岗位工作,或通过实际工程项目设计、科学研究等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其次,从煤矿企业、科研部门聘请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或担任本科生的现场指导老师,承担指导毕业设计等任务。

改革传统的课堂和实践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以适应采矿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需要。由于卓越工程师型的学生依据其培养方案有半年的毕业实习是在煤矿现场进行,学生的毕业实习成绩也将由现场实习指导教师和学校指导教师共同评定。学生的毕业论文由学校和煤矿企业的技术人员共同审核。审核合格可参加答辩;审核不合格须重做,来年进行答辩。毕业答辩委员会则由学校专业教师和签约单位的技术人员共同组成,共同参加学生的毕业答辩。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课程设计的考核也可改变传统单一的笔试考核方式,通过笔试、现场答辩以及设计作业等方式综合考核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采矿工程师范文第2篇

Abstract: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2012 year class of Mining Engineering Specialty in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in talent orientation training mode, curriculum system, practice teaching and graduation design in the training of applied talents of mining engineering, and taking advantage of university-enterprise and university-university education resources, the "Social demand + university-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talent orientation and ideological cultivation mode, "employment guidance platform + module" curriculum system and operation mode, "virtual simulation + rotational stints" practice teaching mode, "professional interaction +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graduation design management and guidance mode are established. The problems in talent demand orientation and consciousness training, curriculum system, dynamic optimization, practical ability and cooperative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training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mining engineering talent training are solved, and an effective path for mining engineering talent training is worked out. After 4 years’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the professional cognition, practice ability and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of students have been improved significantly.

关键词: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Key words: mining engineering;applied talents;training mode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8-0173-03

0 引言

人才培养要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如何培养人才”两个问题。人才培养定位需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人才培养定位既是人才培养的出发点,也是归宿。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采矿工程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应用于所矿井生产实践的人才类型,是指能够熟练掌握矿井生产一线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主要从事矿井生产一线的技术人才,其内涵是随着矿井生产实际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目前我国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解决“培养什么样的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问题。目前煤炭行业对所需的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在专业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方面的需求如何?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其次,“如何培养采矿工程应用型人才”?则需要考虑如何使人才培养精准定位与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模式、协同创新意识培养四个方面有机融合与贯通。

最后,针对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目前的“用得上留不住”的困境,如何培养出采矿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符合“留得住、用得上、能力强”的标准。

1 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以“精准定位、动态调整”为目标;遵循“服务面向”、“自身特色”、“办学层次”、“社会需求”的四原则理论;通过网络问卷调查、走访调研国内煤炭院校、省内国内大型煤炭企业;结合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需求现状,以及我校自身的办学条件、优势和特色、服务面向;构建“社会需求+校企协同”人才定位培养模式,动态优化人才培养在专业知识结构和实践技能方面的培养要求。解决人才培养在专业知识结构和实践技能方面滞后于煤炭产业结构升级的趋势,以及人才培养层次不清楚、特色不鲜明足的难题。

二是,利用“校-企”“校-校”教育资源,结合人才培养的精准定位,优化课程体系既能彰显社会需求又契合学科人才培养定位,构建“就业导向+平台模块”课程体系。不同企业需求的知识结构体系是有区别的,“平台+模块”的知识结构体系,体现“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特点,“平台”的搭建是统一的,但“平台”下面的课程“模块”可以根据学生自身发展和企业需求进行适时调整,形成适合个性化发展的“订单式课程体系”。

三是, 依托国家大学生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卓越人才培养的实施,以及“校-企”协同创新工程,创建“产、学、研”基地,进一步优化和充实“采矿教学仿真实验室”,通过“教学-实践”循环交互式培养,实现校内仿真教学与现场实践的有机融合。构建 “虚拟仿真+轮岗挂职”的实验室建设与实践教学模式,不仅破解了实验条件建设仅靠高校,学生实践按纲执行,学后只知操作不知其用的难题,同时破解了实习入井难的问题。目前与之配套的矿业工程虚拟仿真实验室和模拟矿井建设正在积极筹建之中,该项目的建成将进一步丰富“虚拟仿真+轮岗挂职”的实验室建设与实践教学模式。

四是,为了适应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矿业类人才需求和我校矿业特色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发展,提出基于“专业交互+协同创新”的毕业设计管理与指导模式。将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纳入其中,组建指导教师团队与学生设计团队,该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个体指导模式”,构建“多学科渗透”、“多专业交互”、“校内外协同”的“团体毕业设计模式”。并适时引入基于项目模式的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运行模式,搭建一个有利于学生增强工程意识、全局意识、协作意识的平台。通过专业之间的协同,增强学生的多专业交叉知识,提高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克服传统教学模式与工程实际脱节、被动学习和设计目的不明确的弊端,有利于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和协同创新意识。

五是,通过“社会需求+校企协同”人才定位培养模式、“就业导向+平台模块”运行模式,建立校-企联盟,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实现“高素质、高层次、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结合“虚拟仿真+轮岗挂职”实践教学模式、“专业交互+协同创新”毕业设计管理与指导模式,加强学生的专业认知感和意识形态的培养。通校企联盟,建立“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终身培养”的用人制度,学校为学生毕业后的继续教学培训、学历提高提供跟踪指导,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形态。以解决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处于一种“用得上留不住”的困境。

2 采矿工程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型图

采矿工程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型图见图1。

3 采矿工程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用效果

经过四年的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实践与探索,该模式解决了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人才需求定位与意识培养、课程体系动态优化、实践能力、毕业设计与协同创新意识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难题,并在应用中取得了满意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实现了人才培养的精准定位和动态调整,确保招生和就业稳定。结合采矿工程专业发展和应用型人才需求现状,以及我校自身的办学条件、优势和特色、服务面向,适时调整了招生计划,结合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优化,大幅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煤炭行业低迷时期时期,我校采矿工程的就业率始终位于学校就业率前列。

二是,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积极性提高,校-企、校-校合作成果显著。建立了国家大学生实践基地、校企合作实习教学基地、校-校协同创新工程,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学生的专业认知感、意识形态显著提高。

三是,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明显提高。在校学生多人次参加省级、国家级各项大赛,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获全国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创新实践作品大赛61余项,获批大学生科研立项30项,学生发表科研论文6篇,获得专利5项。

四是,毕业设计改革成果显著,质量明显提高。通过构建“多学科渗透”、“多专业交互”、“校内外协同”的“团体毕业设计模式”,引入基于项目模式的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运行模式,并增加三维虚拟矿山动画设计及实体模型设计,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

4 结论

通过该培养模式,同时以黑龙江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12级学生为主体进行试验,取得良好的效果,为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开辟了有效实施途径。全新培养模式依托所创建的“社会需求+校企协同”人才定位与意识形态培养模式、“就业导向+平台模块”课程体系与运行模式、“虚拟仿真+轮岗挂职”实践教学模式、“专业交互+协同创新”毕业设计管理与指导模式,同时学校实现了人才培养精准定位;基于校企联盟实施“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终身培养”的用人制度,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认知感、团队意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企业发展意识形态。通过四年一体化培养研究,该培养模式正在进一步完善,准备在黑龙江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13级开展新一轮培养升级。

参考文献:

[1]龚荒,陈文.国有煤炭企业科技人才结构分析与管理创新[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4(2).

[2]余琴.直面煤矿专业人才流失―――中国矿业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J].现代职业安全,2005(2).

[3]彭腾,阚小良.论我国现阶段高技能人才紧缺[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

[4]耿广中,方君,李峰.国有煤炭企业人力资源流失的原因与对策[J].中国煤炭,2005(3).

[5]拾璐.国有煤炭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与对策[J].煤炭科技,2010(3)[6]李建兵.国有煤炭企业人才流失现状及对策.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8(10).

[6]张国华,蒲文龙,徐锋,杨凤娟,唐国忠.黑龙江省煤炭行业紧缺人才现状及对策研究.经济师,2015(02).

[7]张国华,康健,赵喜江,陈刚.黑龙江省煤矿定向专业人才稳定状态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07).

采矿工程师范文第3篇

关键词:采矿工程 实践教学 模式优化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学研究资助项目(2012jyxm207)

一、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采矿工程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工科专业,除了学习必要的理论知识外,还必须参加完成一定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直接影响着学生毕业后对现场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过去十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国家对煤炭的需求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国内矿业院校为了满足各大矿业集团对采矿工程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扩大了采矿专业的招生规模。由于师资队伍紧缺以及相关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滞后,导致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学时数和实习质量得不到保障。近期煤炭经济效益出现了下滑,各大矿业集团纷纷减少了毕业生的招聘数量,提高了实践能力。因此,有必要对当前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优化,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煤矿企业需要。

二、实践教学的不足

(一)实践教学不足

采矿工程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当前国内矿业院校普遍采用“宽口径、厚基础”的教学体系,学生学习知识的范围广了,但学生在校时间有限,专业教学环节学时数的增加意味着实践教学环节学时数就要减少,计划3周的生产实习可能就会减少到2周,使得学生参与实践的时间减少,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降低,且由于近年的持续扩招,加上实习经费紧张、实习老师配备不足等问题,导致实习学时被消减压缩,这些都严重影响着采矿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

(二)实践教学内容滞后

由于煤矿企业的部分资料是保密的,收集原始地质资料比较困难。原本人手一题进行的设计,只能改为几人一组共同完成;也有简化设计的难度,随意更改地质资料,使得学生设计资料与现场实际出入较大,学生很难从设计中学到解决实际问题真本领。在现场实习时,只是简单的收集一下采煤、掘进规程,下几次井就草草了事,而没有使学生真正了解现场问题怎么用理论知识来解决。现场实习质量得不到保证,使得实践与课本理论的严重脱节,达不到培养目标要求,不能适应新时期煤矿企业的需求。

(三)经费不足和实验室、基地建设不完善

目前,矿业院校采矿专业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给高校的财政拨款和学生学费。经费有限,再加上外在消费高,使得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经费不足,学生在煤矿企业的实习时间偏短、内容少、实习过程简单,实习效果不佳。采矿专业的实验仪器和模型数量有限,加上一些仪器设备长期被科研任务占用,采矿专业学生的专业实验得不到很好地保证。专业实验师资队伍缺乏,实验开出率较低,常规实验项目多,设计性实验、开放性实验项目少。另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也不完善,数量有限,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和实践教学的质量。

(四)专业教师实践能力不足

扩招导致教师不足,许多院校普遍采取减少实习教师,保证正常教学,并且专业教师队伍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缺乏矿山现场工作经历和挂职锻炼环节,实践能力不强,在入职的前几年普遍不能很好地胜任实践教学指导工作。学生实习成绩评定过于简化,带队老师只是简单看一下实习报告和实习日记,随意给出实习成绩,缺乏相应的考核机制或实习考核过于宽松,部分学生在实践中不能认真对待,自觉性不强,实习质量得不到保证。

三、实践教学的优化

(一)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为了适应当前煤炭工业发展的需求,应改变以往的实践教学方法,使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相匹配。在保证理论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例如专业课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一个煤矿企业背景,提出相应的生产、运输等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剖析,分组讨论。根据专业课程学习的进度,在不同的学期安排相应的实习,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培养和锻炼。

(二)构建新的实践教学方式

改变以往实习方式,采用教师带队负责制,把学生分成若干实习小组,每组由一名教师带队实习。在实习之前明确实习任务、目的、考核方式、实习报告编写等。在实习过程中聘请矿里相关人员进行临时性实践教学指导,并邀请矿里资深工程师举办矿山地质、采矿方法、运输提升等专题讲座。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提交实习企业生产情况、实习心得体会等内容的实习报告,从而提高了实习质量。

(三)加大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

实践教学是采矿工程专业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学校需要在实习环节上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加大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专款专用。实习基地建设需要矿方和学校的努力合作,高校提供技术对现场进行指导,矿方提供实习平台,确实把实习基地建设落实到位。例如我校与淮南矿业集团共建实验室,为采矿专业学生开展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加大了实践教学的力度。

(四)加强教师实践能力

建设高水平的教师师资队伍是提高学生实践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我校实行了青年教师到煤矿企业挂职锻炼,通过挂职锻炼教师一方面可以了解现场实际情况,积累经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另一方面通过参与科研,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为学生实践做好铺垫。

四、结束语

当前煤碳经济形势下,只有构建适应新形势的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方式,加大实践经费的投入,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加强教师实践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培养出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更符合当前煤炭经济形势和社会需求的采矿工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徐学峰, 刘少伟, 韦四江, 顾明. 新形势下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9, 26(3): 150-151

采矿工程师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采矿工程;实践教学;教学研究与改革;地理空间信息技术

1 引言

采矿工程专业是培养具备矿业工程学科的宽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能在金属、非金属、化工和能源等行业从事矿物安全高效开采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行政管理、文化教育、项目规划与设计、基建施工和生产经营等方面的工作,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1]。它具备很强的实践性,在本科的四年培养过程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习、设计等实践环节。武汉理工大学是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采矿工程是学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和发展的优势学科,拥有矿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经过5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本学科总体实力进入国内先进行列,已成为促进我国矿业工程领域技术进步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但是,随着采矿技术的不断革新与发展,传统采矿工程工艺已经产生了巨大变化[2]。特别是随着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入和渗透,它作为数字矿山的基础核心技术,由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三部分组成,简称“3S”技术,已经在矿山开发的多个工艺环节得到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积极的效果[3]。因此,有必要对采矿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培养体系进行相应的调整优化,以适应生产的需要。

2 指导思想

以地理空间信息技术为核心提升建设传统采矿工程专业,把采矿工程专业办成从事固体矿床开采的“大采矿”专业,培养“适应能力强、实干精神强、创新意识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采矿工程“三强人才”。即在确保现有理论课时总体平衡的前提下,以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改革为核心,根据国家对采矿学科的要求和采矿科技发展状况,按照“宽口径、厚基础”的“大采矿”模式,对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进行整体优化和重组,课程中要充分反映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对采矿工程全过程的支撑作用。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既要吸取先进采矿国家采矿专业课程体系优点,又要结合我国采矿业的实际情况,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兼顾我校另外与采矿工程关联度较高的一级学科——安全工程的发展,形成我校采矿工程明显的安全特色。

3 实践教学内容优化方案

3.1 基于全球定位系统的优化方案

GPS系统作为一个空基无线电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它利用空间卫星和对应的接收机为全球提供全天候高精度的三维坐标、三维速度和时间,共七个指标时空信息,地球表面和其上方任何地点都可以以无源方式接收并用于定位导航,主要由空间导航卫星、地面监控站和用户设备三部分组成[4]。国内外已经将GPS技术用于露天矿开采设备的跟踪、调度、控制,同时在矿山的高陡边帮、排土场等区域的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也得到了充分应用。以全球定位系统为核心,辅助全站仪和数字水准仪,搭建数字矿山智能导航与实时监测实验平台,对“矿山测量”、“矿山提升与运输”、“矿床露天开采”、“爆破工程”等课程的实践内容进行优化设计。通过智能化的测量机器人、三维激光扫描仪、GPS定位系统及其配套软件,在基础层次上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矿山地形、开采进度及现状、井巷等工程测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测量数据的处理等;在更高级层次上,则通过矿山设备定位与跟踪实验、运输调度系统设计与优化实验、钻孔设备钻进导航实验,拓展并提高学生独立完成矿山设备调度、运输系统优化、安全监测与预警、开采量估算等能力。

3.2 基于遥感技术的优化方案

遥感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并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探测技术。它是应用人造卫星、飞机或其他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收集地物目标的电磁辐射信息,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5]。国内外已经将遥感技术用于露天采矿活动的动态监测,可全面掌握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以遥感影像数据处理为核心,搭建矿山环境卫星遥感监测实验平台,对“矿山测量”、“资源数字化技术”、“地质学”、“矿业技术经济学”、 “资源与环境” 等课程的实践内容进行优化设计。通过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解译和模式识别,将其同PSInSAR、GPS和GIS进行有效集成,形成多源遥感数据矿区环境与灾害信息精准监测实验教学体系,设计高光谱和高空间分辨率数据矿区植被退化、尾沙、废矿堆积等多参数遥感精准提取实验,GPS、PDA、RS和远程数据传输集成的矿区野外巡查系统开发综合实验,以及矿业扰动区地质灾害和生态环境变化监测与预警综合实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重点是针对国家关注的矿产资源违法采矿和破坏性开采,以及由此造成的滑坡、崩塌、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和植被退化等生态环境破坏重大问题,培养学生对矿业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和生态环境的多源遥感精准监测技术与提取的实际操作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预报预警实时化、自动化的思维,提高非法采矿监测和国家重点矿山管理的技术水平。

3.3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优化方案

地理信息系统是由计算机系统、地理数据和用户组成,通过运用地理信息科学和系统工程理论,科学管理和综合分析各种地理数据,提供土地利用、资源管理、环境监测、交通运输、经济建设、城市规划以及政府部门行政管理等任务所需要的各种地理信息的技术系统。国内外已经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用于矿山生产的安全开采及监测管理中。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核心,结合虚拟仿真技术,搭建矿山虚拟与数字化拓展实验平台,对“资源数字化技术”、“岩体测试技术”、“爆破工程”、“矿山设计原理”等课程的实践内容进行优化设计,结合我校已经购买的SURPAC和3DMine软件,通过三维虚拟仿真环境,升华露天开采课程设计、地下开采设计、工程设计数字化训练、毕业设计等教学实践环节。要求其掌握矿山数字化和可视化的方法,建立矿山地质数据库、矿体块体模型和实体模型;达到拓展学生数字化设计能力、三维视景空间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矿山数字化意识目的。

4 实践教学相关措施

在利用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对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进行优化过程中,我们坚持围绕着强化质量意识、精品意识和成果意识,强化优势和突出特色来展开,并以此推动采矿工程专业的整体发展。

以学生创新项目形式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教学兴趣。结合我校每年设立的开设创新性设计实验、大学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等构建创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教学观念的调整、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创新以及实验技术和手段的改革和创新。

以不同层次实验类型布局强调实践教学侧重点。将实验分为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以及综合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在理论教学课时内进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按课群单独开实验课。课程设计提倡以实际系统为主,硬件设计和软件程序设计并重。

以教师队伍的建设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坚持主讲教师是实验教学的第一责任人的制度。主讲教师根据实验平台的建设实际,负责相关实验或实验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实验大纲的制订,并且承担至少一个班的实验教学任务;实验指导教师负责相关实验教学的实施,主讲教师和实验教师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实验教学任务。

5 结束语

采矿工程专业属于应用型工科专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必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要求必须能切合生产需要,将新型科技手段同传统采矿问题进行交叉,不断革新采矿工程本科教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使学生对矿山开采过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及经营管理和工矿企业的安全环境检测与监测、安全监察与管理、安全设计与生产、安全教育与培训等方面的能力有整体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吴浩、袁艳斌、黄解军等. 复合型新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高校教育管理,2007,1(4):86-89

[2] 邵登陆、岳宗洪. 采矿系统工程的发展现状与新趋势[J]. 中国矿业,2008,17(9):99-102

[3] 吴立新、殷作如、钟亚平. 再论数字矿山:特征、框架与关键技术[J]. 煤炭学报,2003,28(1):1-7

[4] 刘基余. GPS卫星导航定位原理与方法[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35

采矿工程师范文第5篇

由于采矿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前我国采矿行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采矿工程中采矿技术的发展为满足社会对于矿产资源的需求提供了保障。本文将对于采矿工程中的采矿技术进行分析和研究,探讨在采矿工程中如何保障施工的安全。

关键词:

采矿工程;采矿技术;施工安全

0引言

随着社会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多,使得矿产资源的开采范围不断扩大、开采程度不断加深。由于矿井环境的复杂多变,采矿工程施工成为一项危险性非常高的工作,如何保证采矿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成为采矿工作的重要课题。所以说,在采矿工程中的施工过程中,要对采矿技术有更为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基于不同的采矿地形条件和采矿的矿种,采用适宜的采矿技术,按照采矿安全标准进行采矿施工。

1采矿工程中的采矿技术特征分析

1.1采矿技术的针对性

当前,我国所使用的采矿技术类型十分丰富多样,具体选择哪一种采矿技术要依据采矿范围内的特点。如果选择的采矿技术不同,对于采矿的施工模式来说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比如说长壁开采技术,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采矿技术,但是这种技术只能应用于煤矿的开采中,但是应用在金矿开采中,就无法发挥出开采的特点,影响金矿的开采效率和开采质量。

1.2采矿技术的风险性

对于采矿工程来说,无论是露天形式的采矿,还是在矿井下的采矿,对于采矿技术都有着严格的要求。采矿工程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如果采矿技术应用不当或者采矿技术应用不达标的话都可能会导致采矿发生事故[1]。

1.3采矿技术的更新性

由于采矿工程所具有的风险,要求采矿技术定期对采矿行业进行更新。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进步的现阶段,为采矿技术的及时更新奠定了基础。而且采矿技术的应用受到采矿企业的高度重视,对于采矿技术的人才引进有效地提升了采矿技术。

2采矿工程汇中的采矿技术分析

2.1硬顶板开采技术

硬顶板开采技术是一项控制技术,开采人员利用埋深和低压原理,通过使用水力压裂的技术,对倾斜的顶板进行及时有效处理。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开采过程中开采上层、顶板的稳定性,不容易出现褶皱、崩塌,也减少了开采矿产的破损率。

2.2露天开采技术

露天开采技术的应用有效地实现了对开采矿体的分离,在实际的露天开采过程中,通常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自上而下)进行开采。露天开采技术对于机械和设备的要求也较高,需要使用大型的挖掘、升降机械设备,通过露天开采技术可以有效增加开采矿产的产量,加速开采建矿的速度[2]。比如说,当地的铁矿矿山较多(利用地下开采技术较多),但是由于铁矿矿山的规模不大,不适宜使用地下开采。对铁矿通过露天开采可以有效减少铁矿挖掘的损失量,同时相较于地下开采铁矿也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2.3缓倾斜层开采技术

在缓倾斜层中,开采的矿层依据其厚度可以分成薄层开采和厚层开采两种。对于薄层的开采,可以通过使用刨矿机进行开采作业,刨矿机的体积相对较小、功率较大,对于薄层的矿产不容易压坏损伤,同时开采的效率和开采的安全系数也更高。对于厚层的开采,可以使用一次性开采技术,避免顶层梁柱接缝处的焊接出现开裂,防止梁杆出现变形和滑倒,注意开采的支架结构是否有足够的强度。

2.4填充开采技术

填充开采技术是使用水泥砂石、矸石、膏体等材料用于采矿过程中所出现的采空区中,用于填充采空区。由于我国地形地质条件具有多样性、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像喀斯特岩溶地貌、丹霞红土地貌、断块山体等,很多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得其他技术不具备可行性,需要使用填充开采技术进行采矿。比如说,当地是急倾斜极薄的山体矿脉,那么在开采的过程中对于地下采矿技术、缓倾斜层开采技术、露天开采技术无法得到应用[3]。那么通过使用削壁填充开采技术,能够有效地缓解开采作业面的承受压力,使得急倾斜并且很薄的山体在开采过程中不容易出现地表沉陷或者是地面变形的问题,可以有效控制围岩出现崩落。

3采矿工程中的施工安全管理措施

3.1做好采矿工程中的安全预防工作

采矿工程的顺利实施必须要以对采矿的安全预防为前提和基础,要重视采矿工程的安全施工预防。比如说,对于二道沟金矿的开采,首先要对当地的地形位置、地质构造有细致认真的调研和分析,对于金矿所位于的矿脉是否属于急倾斜极薄矿脉做到“心中有数”。第二,要对开采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并结合其他类似地形地质的金矿开采经验,拟定相关的解决措施,将预防工作贯穿于采矿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

3.2加强采矿工程中的安全体系建设

有的开采企业盲目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过分追求开采施工的速度和施工的强度,往往忽视了对安全施工的重视,导致了采矿工程中安全事故频发。因此,在采矿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加强对采矿工程的安全施工意识宣传,制定一套完善的采矿管理安全条例。严格采矿一线施工人员的选用机制,对于达不到开采施工的身体要求、没有施工安全从业证书的人员不得录用[4]。同时,要及时更新开采设备、引进最新的开采技术,为采矿工程中的安全施工“保驾护航”。

3.3加大采矿工程中的安全管理检查力度

有研究数据结果显示,采矿工程这种具有一定风险性的施工行业,一些重大的开采事故是可以进行人为“控制”的。这就要求在开采矿产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大对日常采矿的监督力度,对开采设备、开采人员的着装和安全帽、开采信息监控中心、开采的环境等内容进行定期检查,对于出现异常情况的要立即责令整改,并追究相应的安全施工责任。

4结语

总而言之,要想推进开采工程的又好又快地发展,开采企业必须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开采技术和施工安全管理,针对具体的开采地质地形情况选择合适的开采技术,提高开采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安全意识,加强采矿工程的设施设备和检查制度的建设,保障采矿工程的开采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作者:左文鹏 单位:赤峰市敖汉旗国土资源局

参考文献:

[1]杨培民.采矿工程中的采矿技术与施工安全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5(11):102.

[2]薛虎山.采矿工程的采矿技术与施工安全的研究与探讨[J].科技展望,2015(15):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