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xx县教育局全面推行尝试教学法,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需要,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渐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表达能力。
二、基本情况分析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方面,经过七年级一个学年的学习,学生对生物学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对生物学习的方法有了初步的掌握,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基本知识、生物实验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不少同学还对生物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为八年级的生物教学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另一方面,不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仍然存在目标不明确、自制力不强、主动性不足等问题,具体表现是学习习惯懒散、注意力不集中、不按时完成作业,好奇心有余而自觉性不足,学习成绩存在两极分化的趋势。
因此,从本学期开始,在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加强课堂管理和调控的同时,要注意加强学习思想引导、学习方法指导,特别是学习过程和效果的监控,不仅要让端正学生态度、学习得法,还要促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巩固、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力求使每个学生都有明显的进步,学习成绩有大面积的提高。
(二)教材分析
八年级上册《生物学》内容包括: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共五章,第六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共三章。教材的编写注重从生活实践出发,广泛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把握基础性,体现先进性;内容编排图文并茂,加强了启发性,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栏目设置丰富多样,注重创设问题情景,突出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重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内容编写具有弹性,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1、关于第五单元的内容我主要分两个部分进行分析
(1)、关于动物部分
教材先探讨生物圈中有哪些动物,它们分别有哪些与各自环境相适应的特征,再探讨它们的运动、行为以及在生物路边中的作用,其知识结构简图如下:
这样的安排改变了长期以来按进化顺序逐门逐纲讲述各类群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做法,强化了动物与环境紧密联系的认识,其中“水中生活的动物”重点探究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陆地生活的动物”重点探究蚯蚓和家兔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空中飞行的动物”重点探究鸟和昆虫适应空中飞行的特点,这样能较好地体现课程标准关于动物的类群重点阐述环节动物、节肢动物、鱼类、鸟类和哺乳类的要求。而关于其他动物的类群则在相应的节中简单介绍。这样的安排突出了重难点。
(2)、关于细菌、真菌部分
其内容包括“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和“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两大部分。本单元的第四章标题为“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将“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作为第一节,还安排了第五章“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内容,这些内容尽管与具体内容标准并非一一对应,却都是为了更好地体现课程标准突出人与生物圈的思路。在说到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的关系时,必然要说到发酵食品的制作等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生物技术,因此,将课程标准中这两项内容合在一起。
2、关于第六单元的教材分析
第六单元包括生物的分类、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现状及保护对策等。
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课标要求达到层次是学生能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这是个热点问题,所以教材从生物各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三个方面来阐述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以便让学生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对策有更深入的认识。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图如下:
三、教学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八年级上册)课程的学习,逐步实现以下发展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动物的主要类群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特征。
2、了解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3、了解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4、通过活动体验生物的分类是根据不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上的相似程度来进行的。
5、了解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价值。
[关键词]《阿凡达》;生态美学;自然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生态批评视角下的美国生态电影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QN-355)。
《阿凡达》是美国著名导演卡梅隆又一部重要作品。《阿凡达》的故事虽然发生在遥远的潘多拉星球,但是我们似曾相识,其实就是讲述我们现代人和现代文明的故事,反映了在全球生态危机日益加剧的背景下人类该何去何从,如何处理自然与人、环境与发展、生存与科技、物质与精神等一系列关系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笔者试用生态美学理论来研究《阿凡达》所表达的生态美学精神,使其成为修复地球生态、回归人类美好人性、建设人类和谐社会的重要人文资源。
一、歌颂自然生态美
纳威人居住的潘多拉星球是一个以绿色为基调的,并且充满各种奇幻色彩的星球。那里美丽富饶,就像人类的最初的乐园伊甸园,有飘浮在空中的群山、奔腾的河流,奇特的植物,晶莹剔透的花瓣,凶猛奇异的怪兽,快如闪电的飞禽,色彩斑斓的茂密雨林,.还有漫天飞舞会发出光的圣树种子,整个色调纯朴而原始,奇异而神秘,浪漫而美妙,展现的是一幅自然生态美景。这与庄子在《逍遥游》中所描绘的逍遥天地是多么相似,“藐菇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在潘多拉星球上,所有的物种和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和相互依存的,“在树与树的根部之间存在某种电流化学反应现象,像神经元之间的突触,每棵树之间都有连接”,而且所有生命都有独特的联系方式,构成一个相互有交织、相互联系的网络,没有上下贵贱等级之分。动物植物是纳威人生活的环境,纳威人同样是其他动物植物所生活的环境,这里没有中心,也没有他者。纳威人的公主妮特丽告诉杰克:“一个原子的力量贯穿着这些所有的生物,能量在生物间流动,就好像是所有的能量都是借来的一样,总有一天是必须偿还的。”这说明整个潘多拉星球所有生命都是平等和相互依存的,处在一个以尊重差异、丰富多样的健康﹑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中。这正如电影《狮子王》中木法沙对辛巴讲的那样:“你所见到的事物都存在一种非常微妙的平衡关系。你要懂得这种平衡,并尊重所有的生物,不管是蚂蚁还是羚羊。虽然我们吃羚羊,但是我们死后身体会变成草,而羚羊吃草。所以在生命的循环中我们大家是互相联系的。”因此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才是最大的善,最美的美,最高的利益所在。.
二、批判人类中心主义,唯发展主义和科技至上观 海德格尔在《荷尔德林和诗的本质》中讲道:“人是谁哪?……人要见证什么哪?要见证人与大地的归属关系。荷尔德林称之为‘亲密性’。”(1:39)当人由自然的动物演化为政治的或城市的动物,便开始丧失这种亲密性。人类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导致了人类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疏离,进而导致了自然生态的严重危机。在影片《阿凡达》中,人类的无限制发展超出了生态系统有限的承载力,已经把地球的自然生态环境祸害得“没有一片绿色”,整个生态系统面临着崩溃。这种只有油门没有刹车的发展无异于直奔死亡。“早在1925年,利奥波德就批判了经济第一、物质至上的发展观。他把这种发展形象地比作在有限的空地上拼命盖房子,盖一幢,两幢,三幢……直至所能占用土地的最后一幢,然而我们却忘记了盖房子是为了什么。……这不仅算不上发展,而且堪称短视的愚蠢。”(2:159)人类要解决生态危机就要批判、抛弃这种为发展而发展的唯发展主义观。自然生态环境的荒漠化和人类精神的荒漠化是同一过程。地球变成了一颗“迷失的星球”,而人则被“从大地上连根拔起”,丢失了自己的“精神家园”。(3:195)影片讲述杰克是一个双腿瘫痪的老兵,影射了地球人类关系紧张,冲突和战争不断,杰克的残疾暴露了战争的残酷性,杰克的遭遇揭示了社会道德沦丧,社会缺乏关爱和温情,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人类物欲的膨胀不仅伤害了自然,而且伤害了人自身,使人丧失了天真纯洁和美好心灵。虽然杰克曾经为国家做出了贡献,但是在西方父权制文化中,残疾就意味着是弱者,他者,社会的累赘,就会受到社会世俗的歧视和迫害。双腿瘫痪的杰克在生活中遭遇冷漠和虐待,处于社会的边缘,心灰意冷,“觉得没有任何东西值得他去战斗”,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和意义。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越来越严重,人类的精神污染越来越深重,人类的精神生活越来越贫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人类陷入了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的双重危机。
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发展主要建立在人类中心主义文化的立场之上,它只从人类本身的利益角度来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作为理性存在物,是惟一的道德,只有人才具有内在价值,才有资格获得伦理关怀,其他存在物只具有工具价值,而没有内在价值,它们存在于人类道德共同体之外。以科学技术为武器的工业文明对自然的节节胜利,使人类的占有欲极度膨胀,人类把对物质财富的占有看作是拥有幸福的惟一方式。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作为人类中心主义和男性中心主义象征的帕克和迈尔斯,为了获取超额的利润,满足人类的私欲,他们来到潘多拉星球,开采一种常温超导矿物元素“unobtanium”。他们相信科技至上,科学技术成为人类膨胀欲望的帮凶,利用工业文明的产物——飞船来到潘多拉星球,建立了科研基地。地球人的科研基地配备了尖端的机器设备,而且他们生活在钢筋铁骨围筑的空间里,安装了各种各样的精密仪器设备、军用设施装备等,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操作机器和机器人。没有生命的机器占据了他们主要的生活,人与机器融为一体,人就是机器,机器就是人。这正如我国学者曾繁仁教授讲的:“现代技术挑动、损扰并折腾着人,使人的生存根基受到致命的威胁,加倍地堕入茫然无家可归的深渊之中。”(4:329)可悲的地球人“为物所役”,成为了技术和机器的奴隶。为了获取宝贵的资源“unobtanium”,地球人妄想使用机器驱逐纳威人,剥夺纳威人的生存空间,达到自己罪恶的目的。潘多拉星球象征着生机勃勃的原始大自然,物种丰富,自然风光绮丽优美,一切生命生活在相互联系的生态网络中。但是在迈尔斯看来,“如果有地狱的话,那么和潘多拉星球比起来,那会是天堂”。潘多拉星球没有内在的价值,只有使用价值,是地球人可以利用的资源仓库。他把纳威人看做“肌肉发达在树上生活的生物而已”,应该受到人类的支配和奴役。正是在这样地球人至上思想的指导下,他下达了向纳威人进攻的命令,飞机大炮喷着罪恶的火舌,密集的子弹飞向纳威人,大树被连根拔起,可爱的精灵陷于火海,潘多拉星球面临着灭顶之灾。潘多拉星球的所有生命力量在神灵树伊娃的召唤下,在杰克的领导下,对人类的暴行进行了顽强的反击,地球人的飞机与飞龙相比显得多么笨拙,地球人的先进武器在纳威人原始的弓箭长矛下失去了威力,地球人的炸药毁灭了自己。最终冷酷无情的迈尔斯被纳威人公主妮特丽射杀,贪婪的地球人被赶出潘多拉星球。正义战胜了邪恶,生态整体主义战胜了人类中心主义,科技至上的神话也破灭了。
三、建构人类理想的生态社会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自然环境的破坏和精神焦虑的加剧,人们普遍产生了一种失去家园的茫然之感。在这种危机日益加重之下,海德格尔在《追忆》一文中给出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充满劳绩,然而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1:107)诗意地栖居就是要拯救大地,就是摆脱对于大地的征服与控制,使之回归其本己特性,从而使人类美好地生存在大地之上、世界之中。诗意地栖居就要坚持生态整体主义,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而不是把人类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把是否有利于维持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和持续存在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作为评判人类生活方式的、科技进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终极标准。
潘多拉星球是卡梅隆为人类建构的以生态整体主义原则为基础的理想社会,这里的纳威人与自然亲密无间,和谐相处。纳威人视自己为整个自然生态的一部分,不是潘多拉星球的中心,仅仅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链条。所有的生命都是生活在同一星球的兄弟姐妹,没有上下贵贱等级之分,动物植物是纳威人生活的环境,纳威人同样是其他动物植物所生活的环境,这里没有中心,也没有他者。纳威人保持着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实践着“诗意栖居”的生活方式,他们关心的是星球的健康,而不是某一个有机物种个体的利益;他们过着简朴的生活,习惯于栖居在大树上,一切食物来源于自然,饿食野果充饥,渴饮露水解渴;他们外在的物质生活十分简朴,但是内在的精神生活却非常丰富,珍惜每一种生命,懂得人与自然和谐的理论,知道如何与自然进行交流,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纳威人都有一个特殊的辫子,被称为传感器。纳威人通过传感器可以感知动物和植物,能够聆听他们的思想,和他们进行心灵的交流,而且通过这个传感器还可以与灵魂树伊娃进行对接,理解她所传达的信息。纳威人敬畏生命,视每一个生命都是有灵魂的,认为“能量在生物间流动,所有的能量都是借来的,早晚有一天要还回去的”。当不得不杀死一只动物,纳威人都要说:“我感受到你了,兄弟,谢谢你,你的灵魂将与伊娃同在,你的身体将与我的族人化为一体。”潘多拉星球的最高利益就是星球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纳威人的母神伊娃的职责也就是保护和引导着潘多拉星球上的所有物种,使潘多拉长时期处于和谐发展的良性状态,维持着生态平衡。当地球人入侵潘多拉星球,残害生命时,伊娃号召她的子民,团结起来打败侵略者,维持星球的和平与安宁,回归生态系统的平衡。潘多拉星球就是人类工业文明遗落的“天人合一”的田园理想。纳威人为人类树立了榜样,人类要学习纳威人生活的方式,学习他们的自然生态伦理,再次叩问心灵:“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为什么活,家在何方?”(5:5)破除人与自然的对立,回归自然,融入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平等、相互依存、物我交融的和谐关系。
四、结语
运用生态美学理论分析电影《阿凡达》发现其包含有丰富的生态美学精神:颂扬了大自然的生态美,批评了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唯发展主义和科技至上观,构建了以生态整体主义原则为基础的人类理想社会,期望人类能够诗意地栖居在这绿色的星球上。《阿凡达》体现的生态美学精神涤荡着人们的心灵,促使人们积极采取行动来拯救地球和人类自身。
[参考文献]
[1] 马丁·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 Brown Carmony.Aldo Leopold’s Southwest[M].Albuquerque: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Press,1990.
[3] 特·绍伊博尔德.海德格尔分析新时代的科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4] 曾繁仁.生态美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关键词]中美教材 动物学 教材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2-0150-02
1986年哈雷彗星光临地球后,美国科学促进委员会提出了“2061计划”。“2061计划”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之后出版了《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2000年,我国正式启动第八次课程改革,在2001年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在2011年颁布了《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美两国提出了各自的课程标准以后,都根据标准进行了新教材的编写。
本文中选择了美国McGraw Hill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出版的美国中学(6―8年级)核心理科教材《生命科学》 (以下简称美国教材)和我国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以下简称我国教材)中涉及的“动物学”部分内容教材体系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分析可见中美两国教材的设计体系存在着异同点,同时教材的体系又体现着中美两国课程标准的要求。
一、中美教材体系的比较分析
(一)中美教材整体体系的比较分析
中美两国教材都是根据动物进化的过程进行动物类群的介绍。美国教材中只有《动物》[1]这本教材中涉及到了动物学的主要内容;我国教材中关于动物学的内容有主要内容在《八年级上》[2],部分的内容在《八年级下》[3]中。表1中列出了中美初中生物教材“动物学”的整体体系。
从整体看,美国教材包含了动物的入门、动物类群、动物行为的三个部分;我国教材《八年级上》包含了动物的主要类群、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三个部分。《八年级下》中关于“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中涉及到部分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的相关内容。通过比较可见,中美教材都将动物类群作为动物学部分的主要研究内容,将动物的行为作为次要研究内容。
从动物类群的介绍看,美国教材共选择了14个动物类群,我国教材选择了12个动物类群,都是从无脊椎动物开始到脊椎动物结止,但是我国教材中没有选择“海绵动物”和“棘皮动物”这两个类群。通过比较可见,美国教材中选择的动物类群数量虽然比我国多,但是教材内容开展顺序上是大致相同的。
从教材的整合度看,我国教材将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编入《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一章中,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体会植物和动物在生殖和发育上的异同点。同时,我国将《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作为一章,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动物在整个生物圈中的作用,展现了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体会动物是生物圈的一部分,参与生物圈的运转,而美国教材针对动物的生殖和动物在生物圈的作用没有单独进行讲解。通过对比可见,我国教材将相关内容编写在一起,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它们的异同点,便于对相似内容的区分。所以说,在相关内容的整合中,我国教材的整合程度更高,能够帮助学生通过相关内容进行比较而获得异同点的直观认识。
(二)中美教材中同一节内容的体系比较分析
美国教材对于动物类群主要是从动物的身体结构、获取食物的方式、繁殖方式、动物的起源、动物的分纲、动物的价值等方面进行介绍;我国教材《八年级上》关于动物类群主要是从同一类群生物种类多种多样、动物类群的特征、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三方面进行介绍,《八年级下》主要介绍昆虫、两栖动物、鸟三个动物类群的生殖与发育等相关内容。表2列举了中美教材中关于“软体动物”的相关教材内容,以中美教材中关于“软体动物”一节的教学内容为例,比较中美教材相同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安排的异同点。
表2 中美教材中关于“软体动物”的教材内容
生命科学・动物・软体动物 八年级上・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软体动物
软体动物:
身体结构:外套膜、腮、开放式循环系统 软体动物:
软体动物的数量、外套膜、软体动物的特征、以双壳类动物动物(缢蛏)为例,研究软体动物的特征
软体动物的分类:
腹足纲、瓣腮纲、头足纲、头足纲的运动推进器、软体动物的起源 软体动物人类生活的关系:
软体动物的价值:
从动物的主要特征介绍形式看,中美教材都关注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但是我国教材是以双壳类动物(缢蛏)为例,研究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美国教材采用笼统的方法介绍软体动物的特征,然后对软体动物进行分纲介绍。由此可见,我国教材以常见动物为代表介绍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美国按照“界、门、纲、目、科、属、种”的分类形式从客观的角度介绍该动物类群的特征。我国通过以生活中常见动物为例进行动物类群特征介绍,易被学生理解;而美国的介绍形式相对抽象,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从教学内容体系看,美国教材由特征到分类,根据分类看生活环境、生存和繁殖,动物的起源,最后看动物类群与生活的关系;而我国教材由动物类群中常见动物开始介绍,然后通过代表动物的观察介绍该动物类群的基本特征,最后是动物类群与人类的关系。由此可见,中美两国教材都会关注动物的特征和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但美国教材中对动物类群进行分纲介绍,关注动物的起源,而我国没有对动物进行分纲介绍和关注动物的起源。我国教材内容的展现多使用直观的方式,与美国教材相比我国的教材可理解性强,而美国教材的知识广度大。
二、结论
通过对中美初中生物教材中“动物学”部分知识体系的比较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一)教材的整体体系基本相同,但美国教材动物分类体系更具体
中美教材关于动物内容的选择虽然都是按照动物进化由低等动物向高等动物的大致过程进行介绍,教材的编写顺序也大致相同,但是美国教材将动物类群进行分纲介绍,使得学生可以了解的动物分类体系更具体。
(二)动物类群基本相同,但美国教材动物类群体系更完整
中美教材中选择的动物类群数量虽然不同,但主要的动物类群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我国教材中没有选择海绵动物和棘皮动物这两个动物类群。所以,从动物类群的完整性看,美国教材数量多,学生能够获得的动物类群的体系更完整。
(三)关注的主要内容相同,但我国教材更易理解
美国教材中需要学生理解动物的特征、分类、生活环境、生存和繁殖,动物的起源,动物类群与生活等方面内容;而我国教材需要学生理解动物的特征、动物与人类生活的联系、部分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虽然美国教材涉及到的内容较多,同时教材内容具有一定的广度,但是学生理解起来较难。我国教材的内容体系简单明了,内容易于学生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材内容呈现形式,我国教材展现形式更据直观性
中美两国教材都关注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和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但是从教材内容的编写看,我国教材由具体的动物来研究动物特征,美国教材由动物特征到动物的分类和分纲。从教材内容的展现形式看我国教材直观性更强。
三、总结
由上述内容可见,中美两国的教材中存在着相同点的同时还有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与中美两国的课程标准有关。中美两国教材体系上的不同、内容的广度、展现形式等都体现着各自国家所希望达到的目标。例如:我国《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的课程目标之一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的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4]《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提出:“良好的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对科学主题(也就是同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和地球科学特别相关的知识)知晓得比较多,理解得比较深。”[5]中美教材是以中美两国提出的课程标准为依据,进行教材内容选择,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编写的。教材中体现了中美两国的课程标准对相关内容的要求,所以中美两国的教材是与中美两国的课程标准相适应的。
【参考文献】
[1](美)比格斯等著.美国中学核心理科教材・生命科学・动物[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2]朱正威,赵占良.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科学・八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朱正威,赵占良.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科学・八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在地球上有着许许多多的动物,它们却有着不同的个性与天然的习性,但是它们却有着同样的一点,那就是跟人一样的亲情、友情,还有爱情。
我曾经认为动物就是动物,只是给我们当宠物的东西,从来只会乖乖的等待吃的 ,一点劳动精神都没有,简直是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废物。”可如今,我经过多次经历终于明白了,动物同时在与人类生活的同时,也在与人类进一步的关系密切起来。当人类面临困难时,是它们挺身而出,用生命屈打着这危险的困难。因为他们设立了密切的关系,因为人类对它们就如对亲生儿女一样,动物也懂得感恩,在主人遇到困难时,它总是奋不顾身的。 是谁在面临困难时奋不顾身的抵挡着?是它,是它那感恩的心为困难打下了希望的道路。曾经何时,人们为了名利、地位,杀害了多少动物与生灵,这使得大地生灵涂炭,可是它们却从来没有抱怨他们,因为它们知道有着跟他们不一样的人,天哪?它们的心比海还要宽。但是有些动物却认为他们简直比禽兽还不如,为了博得名利与地位他们已经失去了对他人的尊重,这是一个多么打的缺洞,“世上没有绝对的好人,更没有绝对的坏人。因为再好人也有坏的一面,而再坏人也有好的一面,所以不能拿好坏来评价一个人的品行。”动物也是一样,它们同样也是人,不能把动物排除在外。因为动物也曾经救过无数的人,同时也伤害过无数的人,但是人们也不能拿坏的一面来评价动物,因为有时是人先引起了渲染大火,动物的妈妈看见自己的孩子被狩猎者抓补时总会奋不顾身保护自己的孩子,因为它们同样知道失去儿女的痛苦。还有时动物们为了自我保护总会伤害一些无辜的人,这种事有时会发生,真是可怜了这些无辜的人,为什么总会有无辜的人被连累?唉,真为这些人感到怜悯。所以说人与动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例如:人就是岩猴进化过来的,所以人与大自然有着极大的关联,这是科学研究者确确实实的证明,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事实。但为什么人类要伤害自己的同类呢?这是一个多么残酷的事实啊!我简直不感想象啊!
动物同样是人,我们必须保护它们,一定要记住人也是动物,动物也是人。这个事实你是永远无法否认的,所以我们必须一致行动起来保护动物,保护我们兄弟姐妹。为地球增添无限的气氛,让那些凶残的动物跟随着人类美好的心灵被感化变为乖巧,这个世界就多了一些无比的气氛。
[关键词]《狩猎季节》;生态;人;自然;动物
《狩猎季节》(Open Season)索尼影视历史上的首部动画电影,导演是曾执导《怪物公司》、《蚂蚁总动员》等片的吉尔・库顿和曾拍过《狮子王》、《叔比狗大闹好莱坞》等片的罗杰・阿勒斯和安东尼・斯塔奇,于2006年9月29日在全球同步公映,这也是我国分账大片历史上首部同步引进的动画电影,中影公司参与审片的一位负责人表示,该片能够获准引进,不仅因为它显示了当今全球最高的动画技术,更因为它是一部“绿色环保”影片。影片之所以在世界各地备受推崇原因之一就是影片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
一、文明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电影《狩猎季节》主要讲述了一头900磅重的马戏团棕熊布格(Boog)和一只麋鹿埃利奥特(Elliot)在狩猎的季节里,互相结伴,团结协作一起对抗狩猎者追杀的冒险励志的故事。棕熊布格跟从小抚养自己的护林员贝丝在泰波兰小镇安静地生活,它掌握了足够的在人群中的生活技巧,并且成为了当地国家公园的表演明星。然而一天它阴错阳差地救了一只被猎人捕获的麋鹿埃利奥特,却因此惹来麻烦而被和麋鹿一起送进处处危机的森林,在森林里棕熊遇到一些新的朋友,由陌生到熟悉,由对抗到联合,面对即将开始的狩猎季节,动物们为了能有一个安全的生存环境而联合起来对抗可怕的猎人,捍卫属于它们的森林。
棕熊布格是影片的主角,它无意中救了麋鹿埃利奥特,麋鹿便想方设法去营救棕熊布格,让其回到自然中去享受生活。起初布格还认为“我得到了想要的一切,为什么我要去外面的世界?”在它们的交往过程中,埃利奥特也从布格处学到很多生活方式后,他对人类生活深深着迷。导演之一罗杰・阿勒斯说:“尝到文明生活的甜头后,埃利奥特想进入文明世界。”在麋鹿的引导下,棕熊本能开始浮现后,自然的野性和文明的驯化在它们身上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在文明世界里,它们成了麻烦制造者。因此,它们不得不被护林员贝丝等人送到了森林之中。这对于没有任何野外生活经历的棕熊来说无疑是灾难性的。它起初仍然以大明星自居,不愿和麋鹿成为搭档,也试图用人类文明的生活方式在森林里生活,可是发现两者根本不可能糅合到一起。比如当它想上厕所时必须要依赖坐便器,吃饭时也梦想着人类的食品,不屑于自然界的食物。当它发现人类文明在此格格不入时,决定重新回到主人的身边,在途中处处碰壁,遇到了臭鼬,神经兮兮的鸭子,惊慌失措的兔子,霸道的长耳鹿群等,同时也体会到了大自然的生存方式及其魅力所在。在棕熊继续尝试回到人类生活的同时,动物们面临着即将到来的为期三天的狩猎季节,森林里动物们个个自危,棕熊也可能成为猎人的猎物。面对死亡的威胁,棕熊和麋鹿等动物决定团结起来,共同抵抗外来的入侵。棕熊从文明世界来到自然世界,正如导演之一吉尔・库顿所说:“布格是经历了两种截然不同生活的大棕熊。究竟那种生活方式更适合棕熊呢?它徘徊在文明与自然之间,也从侧面反映了文明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关系。
二、“生物中心的平等”的生态思想的完美体现
影片除了对自然与文明两种场景的描述外,还重点描述了文明与自然的对抗。在森林里动物们面临死亡的威胁时,它们决定自救,最终演绎了一场胜利的丛林大反攻,打败了来犯的捕猎者。这个场面的刻画有着丰富的生态美学意蕴,体现了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如生态学家提倡的“生物中心的平等”(Biocentric Equality)、动物解放论、动物权利论、自然价值论等的生态思想,这也成为该片深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动物解放论的代表人物是彼得・辛格(Peter Singer),其代表作是《动物的解放》(1975),动物权利论的代表人物是汤姆・雷根(Tom Regan),代表作有《为动物权利辩护》(1972)、《捍卫动物权利》(2000)、《动物权利争论》(2001)等。中国学者王正平把上述两位生态学家的思想合称为“动物权利论”。动物解放论的基本观点是以动物感受苦乐的能力作为道德地位具备的依据和标准,因此承认动物也拥有像人一样的道德地位。辛格认为“动物的解放是人类的解放事业的继续。”“凡是解放运动都意在结束某种不平与歧视。”动物权利论也认为动物应该享有与人一样的生存的权利。两者都把道德关怀的边界扩展到动物身上,都把动物与人类中被压迫的群体――妇女、黑人作比较,都发对通过实验和其它方式来虐杀动物。动物解放/权利论把道德关怀的范围局限在动物身上;“生物中心主义的平等”论则要求把道德关怀的范围涵盖在所有的生命身上,代表人物有阿尔贝特・史怀泽(Albert Schweitzer)和保罗・W・泰勒(Paul W.Taylor)。法国哲学家史怀泽是“生物中心论”伦理学的创始人。他认为,自然界每一个有生命的或者具有潜在生命的物体具有某种神圣的或内在价值、并且应当受到尊重。史怀泽提出一切生命都是神圣的,世界上的生命没有高低贵贱的等级区分。自然界是一个相互依赖的网,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而是依赖于其它生命和整个世界的和谐。“我们生存在世界中,世界也生存于我们之中。”人对其它生命的关怀根本上是对自己的关怀。任何生命都有自己的价值和存在的权利,“谁习惯于把随便哪种生命看作没有价值的,他就会陷于认为人的生命也是没有价值的危险之中”泰勒于1986年发表《尊重自然》一书,并宣称尊重自然就是他的环境伦理学说。其学说认为所有生物具有自身的善和天赋价值(inherent worth),值得具有道德能力的道德者的尊重,而且采取这种态度的人便倾向于增进和保护其它生物的善。泰勒的生命中心自然观具有若干基本信念,就是人类与其它生物都是地球生命社区的成员,人类并不超越其它生物,而且人类与其它生物构成互相依赖的系统。
通过对影片的多次赏析,观众不难发现影片充分体现了上述的一些生态思想,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哲思。在影片中,棕熊和麋鹿的命运表明动物应该和人类一样享有平等的生存权利。棕熊在国家公园时体会不到人与动物的不平等,但当它远离人类来到森林里时才发现动物的生命掌握在猎人手中。为了抵抗这种不平等,它勇敢地站出来号召动物们一起反抗。棕熊活灵活现的人性化的形象被赋予了人的性格特征,让观众感觉到它身上具有人的气质,也从侧面反映了动物与人有着平等的地位。
影片将批评的矛头直指猎人肖,在他的眼里,动物们正在密谋对人类不利。“所以我们必须在它们作恶之前把它们拿下!”猎人肖是个典型的人类中心主义者,成为生态学家攻击的一个反生 态、反自然的典型形象。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生态批评运动的发展及生态伦理道德的进步,人们越来越把造成当今生态危机的根源指向人类中心主义。在这种语境下,猎人肖被视为地道的人类中心主义者则具有更加鲜明的色彩。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以人为宇宙中心的观点,“它的实质是:一切以人为中心,或一切以人为尺度,为人的利益服务,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反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成为生态批评的第一要义。影片对反生态的猎人肖的愚蠢行为给予了辛辣的讽刺。他贪婪地捕杀猎物,尤其是他对棕熊耿耿于怀。可悲的是,他的计划没有得逞,在动物们的围攻下,猎人被彻底打败。影片启示观众,不遵循物种平等原则,迟早要受到惩罚的。因为大自然的力量是神秘莫测、威力无比且无处不在的。影片中蕴涵着的丰富的生态学思想让观众意犹未尽,留下不尽的回味和深思,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三、回归自然的思想
影片在阐释“生物中心的平等”的生态思想的同时,自然始终处于在场的位置,体现了大自然无处不在的威力。大自然有着神秘的力量,她无时无刻不在存在着,并发挥着她的必不可少的作用。影片向观众展示了和谐宁静的森林环境,由于受到了人类的入侵,原来的平衡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了破坏。猎人肖是人类入侵大自然的代表,他的形象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代表了一些现代人漠视自然的存在,而对之大加践踏和蹂躏,无节制地攫取自然资源。他的这种侵略者的行为无疑给和谐的自然生态带来了破坏,他的这种愚蠢行为也必定会受到自然的惩罚。当人类肆意地捕杀大自然中的动物使得自然生态受到影响时,大自然不会袖手旁观,必然要使人类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当由棕熊率领的动物们准备抵抗外来入侵者时,大自然提供了足够的进攻武器,动物们在自然中练就的本领都可以派上用场,如鹿角成了弓箭的一部分,臭鼬可以发出毒气等,让观众感觉自然界存在着无限的对抗力量。同时也感觉到属于自然造化的动物们有着和人一样的潜力和天赋。另外,棕熊在自然中学会了自立,找到了自我,能够和森林里的其它动物们友好相处了。当护林员贝丝担心在狩猎季节棕熊有所不测而决定带它回到人类世界时,棕熊曾一度陷入痛苦的抉择当中:是重返人类的文明还是回归自然?最终棕熊选择了留在森林里,因为这才是它真正的家。护林员贝丝是个典型的环境保护主义者形象,在影片中被刻画成一位善良、有爱心、懂得回归自然的重要性的女性形象,让观众感到因为有这样的环保主义者而感到高兴;麋鹿也在自然中学会了自重,尤其是经过激烈的斗争残余的鹿角脱落后而找到了焕然一新的自我,也敢于大胆地向长耳鹿追求爱情了。这一切都展示了大自然的魅力,只有回归自然,才能发现本真的自我,才能真正实现与其它物种的和谐相处。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