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回望

回望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回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回望范文第1篇

看不见潮起潮落

但那云卷云舒的苍穹

送给我春天的明媚

夏的热烈秋的富饶

还有这冬天的沉思( 散文网: )

此刻,我愿意让时光停留

哪怕是一丝的宁静

足以抑制狂躁和焦虑

好让我搁置狂奔的马车

放牧心灵的马匹

让躯体和灵魂回归大地

回望2013的旅途

一双坚毅的眼睛

选择了通往光明的路

母亲滚烫的泪水

湿润了四季

独把一个春暖花开的憧憬

描摹成故乡的图腾

那些欲望丛生的黑潭

被一场风渐渐漂白

迷途的孩子们

恢复了纯真的本性

绯红了脸颊扪心自问

自己究竟干了什么

前方是新的旅程

还能奢望什么呢

煮一杯粘稠的茶

让日子归于平静

把祝福叠入红色的纸鸢

放飞愈走愈近的春天

上天赠给我劳作的幸福

谁在乎生命旅途的艰辛

前行的路总该有一片树林

一抹草原或者一方田陌

我在母亲的微笑里

回望范文第2篇

有了这个寒假,我学会了感恩,我会帮妈妈做家务了,让妈妈的脚步不再忙乱。

有了这个寒假,我和同学有了一个美丽的约定:徐卓涵、廖楚晴、黄乐婧、乐乐和她们的爸爸妈妈到我家来玩,没有了学校的围墙,我们更加自由自在地奔跑。

有了这个寒假,每当第一缕阳光射进窗户时,我就跑到露台上,迎接日出,每当夕阳西下时,我又送走日落,静静地感受花开花落,鸟儿鸣叫。

回望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和之美”

艺术活动和谐“中”与“和”乃是宇宙最根本、最普通的原则,它让事物平衡、和谐地发展,使天地万物各得其所,繁荣兴旺。自原始社会始,“中和观”从弓箭文化的“中”至殷商时代的“适当其中”经历复杂的变迁,到“执两用中”、“恒常不易”、“夫礼所以制中也”,中庸之道甚是重要。“中和之美”是孔子和其追随者共同追求的理想,其哲学基础是孔子提出的“中庸”原则。在他看来:“中庸”的实现,能将社会生活乃至自然界中的各类矛盾统一起来,使其共同和谐发展。先王之道之所以为美,是因为“礼”使社会达到和谐统一,尤其以孔子的“持中”之法来规定和谐之界限,以达其和谐之目的,凡事叩其两端而取中,便得以实现“和”的愿望。若“和”实现,“中庸”亦实现矣!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文化万古不息,至今依然鲜活地流淌于每个炎黄子孙的血脉里。正是因为孔子“中庸”之道的伟大功能,即使是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21世纪,人与人之间,人与天之间的和谐仍是每一个向往精神家园不衰之人永恒的追求与向往。“温柔敦厚”之审美特征在“中和之美”的沉浮中绵延两千余年,华夏儿女“乐而不,哀而不伤”的艺术情感伴随精神世界“尽善尽美”、“文质彬彬”的审美与创作追求传承了近20个世纪,最终形成中华民族的和谐、美善、含蓄为主的审美特性。

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挺进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中国艺术对“意境”的追求始终作为作品表达的终极目的。而较之西方社会迥然不同的油画,从最初对真实性的表现到今天对东方审美“意境”追求的包容与借鉴,一方面是文化传播的必然,而更具魅力的是那人类发展中与自然相处原则的和谐统一。社会发展体现出的各种弊端,在工业化加剧的步履中暴露无遗,环境污染、资源污染、资源短缺、人口与生命等问题日趋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日益让人丧失了对事物美好的信念与追求。

曾经“静穆而典雅的古希腊艺术”寄予了多少人的美好理想,古罗马宏伟壮观的技艺给西方带来了多么深远的影响,千余年的基督教文化折射出了神学无尽的光辉,文艺复兴对宗教思想的修复却体现了人类灵魂的觉醒。工业文明孕育出的现代艺术走到尽头时,人本主义思想被理性的批判彰显了东方文化合理而顽强的生命力。极具可视性的西方先进文明在后现代主义的摇旗呐喊中默然失落,这正呼应了两千年来孔子“仁爱”、“中和”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医治了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症结与创伤。“中立而不倚”、“温厚而不愚”、“久执其中”便是孔子认为的道德真理,亦美学原则。与远古时期的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提倡的和谐为美、真善美的统一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因古希腊哲学发端于自然,注重规律,强调逻辑。它与中国先秦发端的哲学对人民的重视,对政治之术的探求,对人事与文化的研究表现在“内在的‘善~’、“情理‘和’”、“人格‘美’”的追求是一致的,只不过西方侧重于外在的“真”、形式的“和”、色彩的“美”。只因西方社会未使其一脉相传,经历了工业文明疯狂的洗礼,最终回归“和谐”之路似乎有一种东方破镜重圆的审美感受。“中庸”之道十分强调“中和”的审美尺度,要求艺术家始终保持一种理性的人道控制意识。勿将艺术作为泄欲、表态的工具,力推审美的崇高性。并注重情理均衡,再现与表现,主题与客观的和谐。

自先秦思想家季札“中和之美”的文艺观始,经荀子、晏子等对“和”以“相成相济”的详细阐释,“中和之美”不过不及,贵与持中的审美思想成为后来众多艺术家恪守的创作之道。至刘勰,“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的辩证思维,“中和之美”理论体系日趋完善。

然而,当今艺术“猎奇”、“玩华”风气日益高涨,审美情趣低俗之作充斥观众眼球,并将其标榜为时尚文化。部分艺术家似乎感觉传统的审美作品以无生存空间,不惜对自己痛下杀手,摧残本已不够健全的躯体以表达自以为高尚的灵魂与情操;为获得众多的回望的眼神,甚至找各种借口“创作”观众读者心惊肉跳的“艺术佳作”。冠之以各种思想,美其名曰“前卫”,并呵斥受众有眼无珠,不懂艺术精神。时代固然不同,艺术也需创新,然不仅仅停留在钻牛角尖式的层面上进行创新。分析美学有其生存的空间理由,而艺术创作如若停靠在文字游戏和和荒诞、怪异想法的港湾,艺术之舟就必迷失方向。

在人类生存的环境里,不论民族,不论人种,更不论理想,总是需要理智的亢奋、崇高的精神追求来诠释艺术创造者的意义与价值。如若人们只是犹如一具无灵魂的躯壳,对文化价值的追求只是停留在最低层,那就变得平庸。

回望范文第4篇

可同其他人一样,浑浑噩噩、不知不觉,走进了花一样的年龄。我不是花,而是天上飘的云,他说。

可喜欢云,因为云纯洁,因为云像人一样,从天涯海角晃晃悠悠地飘到一起,热烈地挤成一团。在月光下深情对视,又晃晃悠悠地飘到天空的尽头。

我不会像云这样飘来飘去吧?可写道。

无意的一瞥,让可激动了许久。他发现,泰戈尔居然和自己的所见略同:从天涯海角飘来两朵浮云……无语作别,身带摩挲得温存(《短暂的相会》)。可很高兴,理由单纯而又简单:我和泰戈尔水平相当!

泰戈尔的十四行诗中充满了爱,可的心中也是一样。

单纯而又简单的可不期然遭遇了爱情。

那个女孩的名字,可不愿告诉我,只说他叫她“月”。“难道她是月亮女神塞勒涅吗?”我嬉闹着对他说说。可低下头,脸红了一阵:“我可不是幸运的牧羊人恩蒂米翁。”

月是个会弹琴,挺漂亮,白白净净的女孩。我没见过她,可这么说,我就这么写了。

我就是无可奈何地喜欢她,可满脸幸福地说。

于是,一切便以全世界十二岁以上公民都想得到的方式进行了下去。

我怕失去,可幽幽地说。但,就在可说出这句话的第二天,他们的游戏结束了,以始料不及的方式,无法挽回地,结束了。

“我越来越喜欢冷情在《纸玫瑰》中写的那句话了”,可忧伤抑郁,语气也是绵软无力,“天下有十分忧愁,七分为情伤。”

可的博客里,内容丰富起来。但文章的调子却总让人不自在。“天空总是湛蓝,没有云的踪迹,但游云已飘过。哦,是了,我会像云一样飘来飘去。”

可比以前更喜欢洁白的云了。周五回家(我们在寄宿制学校读书,每周末回家),他不要父母来接,也不愿挤那嘈杂的校车,而是静静地,或者说是孤寂地走回家。他不是低头看路,而是抬头看天。黄昏时分,天上的云,总让可驻足看上半天。水珠不知不觉溢出眼角,摩挲着脸颊,受地心引力,以九点八米每平方秒的加速度,迅速滴落到青色的地砖上。今年冬天真的好冷,凄厉的北风刮到脸上,不禁让人落泪。

出人意料地,可在博客中写了一首简单的诗:

云在空中飘荡/风吹着/一不小心/云碎了,分离了/雾在地上弥漫/太阳照着/一不小心/雾退了,蒸发了/蓝色的天空/白云兴奋地挤在一起遮挡住阳光/不一会儿/雨水淅淅沥沥/我说,天神哭了……

后面还有一句:我本不愿不自量力地用文字表达心灵深处对云的情愫,但我只是情不自禁,无法控制把它说出来,写出来的渴望。

他生日那天,我们在火锅店吃饭。

可突然说:“哈尔滨下雪了。”我奇怪他怎么知道。他说是一个哈尔滨的同学发短信告诉他的。“雪好美。”可的睫毛颤抖着。我明白了,可喜欢白,纯纯的白,素雅、一尘不染的白,就像郭敬明在《无极》书中渲染无欢的那种白,近乎纯净,刺痛双眼,逼人心魄。

“可惜这里看不到皑皑的白雪。”可失落地低下头。

“没有雪,但至少云是洁白的,月是皎洁的!”我拍着他的肩膀说。可幽怨地瞧了我一眼,绣口中吐出“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的诗句来,然后开始喝水。他把水当成酒,咕噜咕噜地喝着。

他喝了很多水,居然像醉了一样,双眼通红地对我说:“我是云。她是月。彩云追月终究和夸父追日一样,以失败告终。她永远是美丽的神话,美好的愿望,但却是虚无的。我要忘记,回归到你当初认识的那个简单的可,心灵像单纯的云一样晃晃悠悠地飘!”透过热气腾腾的雾气,我分明看见他眼中闪烁着晶亮的东西。

可站起身,去找厕所,晃晃悠悠地。

回望范文第5篇

孕8个多月,妈说漏了嘴,我才知道姥爷已经走了。

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儿,妈上来拉住我的手:“别哭,对孩子不好……”

嚎啕硬生生给憋住了,眼泪却怎么也止不住。

孩子出生那天正好是我妈生日,躺在产床上想到我和姥爷的生日也就差一天……姥爷是在生日第二天,也就是我生日的那天去世的。

女儿的一举一动,妈都喜欢拿来和我小时候比,“你刚出生的时候头发也是这么好,又黑又亮。”“你更胖,不过一块枕巾就包起来了。”“你小时候哭起来也这么响,眉毛都是红的。”……听着听着就想起姥爷,两岁多时住他家,半夜起来哭着要吃奶,大冬天的,姥爷一骨碌从被窝爬起来给我冲奶粉,姥姥让姥爷披件衣裳,他说:“哪顾得上?!”

妈在厨房做汤,我抱着女儿去参观,看她泡木耳,切菜,打蛋……黄瓜木耳虾仁鸡蛋汤。做完喝一口感慨:“真好喝!和小时候姥爷请客时最后上那道汤一个味儿!”妈就笑。我又问:“妈,你会做姥爷最拿手的那种丸子吗?”“不会……”“以后再也吃不到了……”

妈回老家给姥爷烧周年,走那天正好是我生日,想起小时候,总能在生日时吃到那种好多层、最上面还雕塑着寿星和寿桃的豪华大蛋糕,都是别人送姥爷的,姥爷只切一个最简单的,把漂亮的都留下来给我……想着想着就要哭,忽然孩子闹了,赶紧抹把泪去看,原来尿了。给女儿换尿布,又想起最后一次见姥爷,他躺在养老院的床上,隔着纱帘,妈和小姨给他换裤子和床单,让我到外面等着……一直记得出门前姥爷看我的眼神,和初生的小婴儿没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就没有再见他最后一面呢?

我越来越多地怀念姥爷,妈妈买了玉米煮给我吃,我就想起小时候跟着姥爷钻进玉米地里掰玉米,要哪根,姥爷就给我掰哪根。听到蝉鸣就想起夏天最热的晌午,姥爷带着我和表弟在村外粘知了,每粘到一只都让我们很兴奋,一下午可以粘上百只……

终于,妈有天忍不住打断我:“不要老提姥爷了。”“为什么?”“咱老家有说法,故去的人不能老去念叨,他在下面不安宁。”

我皱着眉头不服,却也不说话了。

就像绘本故事《爷爷变成了幽灵》里的小艾斯本和爷爷,我和姥爷,是我不肯让他离去?还是他忘记了和我告别呢?

那栋曾经住过姥爷的房子如今已经易主,可是脑海里老是姥爷在那栋房子里坐着看电视的样子,他的大藤椅斜斜地摆在客厅里,我有时候偷偷坐上去,看到姥爷背着手踱着步走进来,微笑着看着我……或者穿着大拖鞋站在厨房里做熏鱼,橱柜旁边放一把椅子,因为站得时间长了会累。他皱着眉头从冰柜里翻出一堆一堆的鱼啊虾啊,自己包的包子啊饺子啊,让我回家之前带上……他那张大部分时间都不快乐的脸,因为失去一只肾脏而虚肿的身体,仿佛还在家乡那栋房子里等着我,如果回去,拉开那扇门,我就能再次看到他……

那么多的怀念、不舍,那么多离别的难过,杂糅成一大团难以消融的气结,藏在我的心里,让我忍不住不断去回望,回望,回望,回望……

故去的人不能老去念叨,不是因为他会不安宁,而是念叨的人无法安然前行,因为没有一个正式的告别。

我羡慕妈妈能参加姥爷的葬礼,能在葬礼后一遍一遍地烧头七,二七,三七,生日,周年……妈妈可以在仪式上尽情地不受任何打扰的流眼泪,送别姥爷。我越来越相信,这些古老的风俗自有道理,一个让我们那么爱的一个人,他的离开,是需要很长很长的送别吧?只有如此,才能装下我们所有的不舍。否则,会像我一样总是无法真正去告别,只能一遍又一遍地去念叨念叨念叨……

小艾斯本的爷爷决定离开前终于想起来自己忘记了什么,他说:小艾斯本,我忘记和你说再见了。

相关期刊更多

小学语文教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教育报刊社

科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神剑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