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生的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有希望在的地方,痛苦也成欢乐。
3、真正的爱,应该超越生命的长度心灵的宽度灵魂的深度。
4、获致幸福的不二法门是珍视你所拥有的遗忘你所没有的。
5、没有了爱的语言,所有的文字都是乏味的。
6、贪婪是最真实的贫穷,满足是最真实的财富。
1、你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妙的方法,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小朋友!
2、你知道的真多!知识真丰富!我们大家要向你学习!
3、瞧瞧,谁是火眼金睛,发现得最多、最快?
4、啊!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都可以成我的老师了!
5、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来,真了不起!
6、这种想法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请再说一遍好吗?
7、这是你们合作成功的果实,老师为这份成果而欢喜!更为你们积极参与的精神而叫好!
8、我们今天的讨论很热烈,参与的人数也多,说得很有质量,我为你们感到骄傲!
9、相信自己,研究就是错了再试的过程!
10、你的回答真是与众不同啊,很有创造性,老师特欣赏你这点!
11、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我们可以共同研究一下!
12、你很自信,自信是走向成功的开始!
13、你的思维很独特,你能具体说说自己的想法吗?
14、你的发言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真谢谢你!
15、没关系,大声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我知道你能行!
16、这么好的想法,为什么不大声地、自信地表达出来呢?
17、你特别爱动脑筋,常常一鸣惊人,让大家禁不住要为你鼓掌喝彩!
18、真了不起,大家都为班级里有你这么棒的同学而感到骄傲!
19、你的眼睛真亮,发现这么多问题!
20、你真爱动脑筋,老师就喜欢你思考的样子!
21、你的想法很独特,老师都佩服你!
22、猜测是科学发现的前奏,你们已经迈出了精彩的一步!
23、多么好的想法啊,你真是一个会想的孩子!
24、你发现了这么重要的方法,()老师为你感到骄傲!
25、你有自己独特想法,真了不起!
26、连这些都知道,真不愧是班级小博士!
27、会提问的孩子,就是聪明的孩子!
一、学生的话语意味着自由精神的舒展与勃发
海德格尔在《人,诗意地安居》写道:语言是人口开出的花朵。在语言中,大地对着天空之花绽放。学生的话语是来自天赖的声音,生动鲜活,富有生命的丰富色彩和思想的独特内涵。这些自觉、自动富有生命意蕴和个人色彩的对事物的观点表达,是学生自我本真的话语,无论真与伪都将是个体鲜活生命的有益尝试,是他们生命成长的真实绽露,意味着自由精神的舒展与勃发。
小学语文十一册第六单元是《轻扣诗歌的大门》综合实践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学生们在品读诗歌和搜集诗歌后,笔者让学生设计了一本精美的诗集,他们用稚嫩的笔描绘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如胡希写的《瀑布》:一群快活的野娃娃,抱着雨丝“哧溜”一声闪电般滑下来。许平写的《树》:春天的树,是鲜花姑娘的比美的舞台;秋天的树,是果实宝宝安眠的摇篮。陈菲写的《月夜》:夜是一首美丽的诗歌,我是一个走动着的问号,我提着月亮这盏明灯送给老师,照亮她每一个不眠之夜。
这些话语自然率真、充满童趣、富有想象、非常清馨。一个孩子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和丰富的想象能力是我们教育者最欣赏的。儿童在思维上、话语上有许多发自内心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萌芽,这种思维逻辑是感性直觉的思维,是属于音乐逻辑、想象逻辑、诗性逻辑。正是这样的思维才造就了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教师尊重学生的话语权,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才能见到一些久违的令人感动的灵性以及悟性,才能真正领悟学生话语的诗意和睿智,才能读懂学生内心世界的奥妙。
二、教师的灌输导致学生话语权的缺失
在教育现实中,教师往往忽视对儿童思维方式的维护,用自己认为是科学的思维方式,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学生。经常有教师备课写教案时,不仅设计好了要问的问题,而且将学生要回答的答案也写上了,预设好让学生说。
曾经听一位教师教学老舍先生写的《养花》这一课,在课要结束时,他向学生提了一个问题:读了这篇课文,你觉得要像老舍先生学点什么?学生们不解,师微笑启发,说:“几百盆花,都要很快地抢到屋里去,使人腰酸腿疼,热汗直流。从这个句子可以看出什么?”学生恍然大悟,说:“养花真累呀!”紧接着,学生们纷纷发言,有的说要向老舍先生学习他不怕累不怕苦的精神,有的说要向老舍先生学习不怕挫折、坚持不懈的精神,有的说……能学习的精神学生都讲了。这些都是老师想要的答案,老师满意得不住地点头。
殊不知《养花》表达的是作者的审美情趣,作者是“情动而辞发”,是针对客观的具体事物和现象“有所为而作”。作者的“情”和“有所为”,既可以是思想,也可以一是种个体体验,更多的是作者基于人的价值思考的一种审美情趣。对读者而言,是“披文以入情”,通过语言文字去“沿波讨源”,捕捉和把玩隐藏在字里行间的丰富的人文意蕴,进而体会作者谴词造句的精妙,这才是语文教学需要品评的内在价值。
而在以上课例中,教师却建构了一种规范约束的教育环境氛围,学生的思想、态度、价值观点被放逐,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地忍受着教育。师生共享的智慧碰撞变成了一种缺乏教育意蕴的缺乏生机的知识活动,作为学生个体成长中的生命热情的激发和升华被扼杀了,个性和灵性受到束缚。渐渐地,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没有享受真实的快乐,发言就会言不由衷、口不应心,导致失语。
三、呼唤教育者成为学生生命的守护者
学生话语权的缺失呼唤教育者成为学生生命的守护者,话语权的回归意味着为他们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教育赢得了一个自由舒展的空间。语文教学应该建构自由话语的环境,关注生命本真,尊重学生表达自己思想的自由,不要总是有成人的“成熟”的观念去代替学生的思考,要让他们敢说愿说自己想说和该说的话语。
片段1:师在上口语交际课《我爱春天》,学生纷纷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忽然,坐在前排的一位小男生举手了,他的声音很小,却很清晰:老师,我不爱春天,可以吗?他惶恐至极,老师迟疑了一下,然后微笑地走到小男孩身边,摸摸男孩的头说:“不用怕,来,给大家说说,为什么呢?”小男孩勇敢地抬起了头,说:“我奶奶一到春天就会咳嗽,春天里雨水不断,奶奶在小摊上卖菜,经常被淋湿,咳嗽更厉害了。”师微微哽咽,使劲点头,该生小脸通红的坐下,在那一刻,所有人都受到了一次爱的洗礼。
片段2:在教学《伯牙绝弦》时,师说:我们来想象一幅画面,伯牙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芳草、白雪、霞光等时,钟子期会说什么?学生模仿句式连续发言:善哉,萋萋乎若芳草:善哉,皑皑乎若白雪,善哉,灼灼乎若霞光……师说:“伯牙和子期,好一对知音呀!我和你们,也是知音呀!”他弯腰热情拥抱发言的学生,又说:“这是最高级别的表扬!”
在以上课例中,教师创设了轻松愉快的言语环境,给学生支持、尊重、激励、接纳,学生敢说愿说他们真正想说的话了。师生的交流产生了真实的人与人之间的相融相通,使学生获得一种人际关系的积极体验,形成的是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世界。课堂上充满生命气息与创造力。教育成了生命的诗意存在,凸显了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
关键词:语文课堂;学生;话语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083-01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触及最深的即课堂话语权的问题。所以在这里,我想浅谈一下语文课堂上学生话语权的相关问题。
1.语文课堂上学生话语权的现状
1.1 传统语文课堂上教师的话语霸权问题。教师的话语霸权是指教师凭借其权威地位,占据了课堂对话的大多数,并且控制了对话的内容,用单一形式将自己的思想观点不容置疑的灌输给学生,在教学中出现"一言堂"、"满堂灌"等现象,剥夺了学生发表自己看法、见解和质疑的权利,对学生语言和思想进行潜意识的控制。所以在我国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教师总是滔滔不绝,被赋予了绝对的话语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上纯粹以"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为主,重视的只是知识的传输,并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想空间及质疑、疑问、发表自我见解的权利。
(2)教师的理性说教,看似语重心长,实则居高临下,一厢情愿的把自己所认为的是非曲直一古脑全倒给学生,全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及情感因素。
还有一种所谓"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它在社会对"填鸭式"教学方法批声震天的时候获得了大多数教师的青睐。这也就是说,并非学生话语一多,就拥有了话语权,还要看信息地流向以及话语在对话中的作用。学生只顺着教师预设的框框转,在为了教师的"教"而并非为自己的"学"服务,那算不上拥有话语权。
1.2 语文课堂上"精英言语,弱势失语"的问题。我在教学实习中发现了一个普遍存在于我国中小学语文课堂的问题,即课堂上永远是那么几个人回答或提出问题,这就是典型的"精英言语,弱势失语"的现象,我们不可小视这种现象。不难发现,那些少数拥有言说权利,并且总在言说的同学,他们的发展水平往往高于大多数话语权缺失的同学。话语权的不平等造就了他们之间发展机会的不平等,从而产生了差异。
2.语文课堂上学生话语权缺失的原因
结合自我的教育实习成果,我个人认为语文课堂上学生话语权的缺失主要有以下二个方面的原因:
2.1 教师层面的误区。作为课堂的主体之一,每一位教师都希望课堂气氛轻松,学生学习效率上佳。可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教师会不自觉地主宰课堂呢?我认为大多数语文教师存在以下几点误区:
2.1.1 低估了学生。教师有时会低估学生,认为他们缺乏准备,不习惯批判性思维,不能学习比较难的文章等等。持这些想法的教师会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照,手把手地告诉学生需要掌握些什么,这样必然导致教师导向和控制的说教与讨论。
2.1.2 对学生的不平等对待。分数是社会加在教师身上的木枷锁,而教师却不自觉的把它变成了铁铸的。有些教师用分数及自己的喜好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用这样的"等级制度"来分配学生课堂话语权。成绩好的学生有较多机会与教师进行对话,成绩差的同学则少有这样的机会,无怪乎有些成绩差的学生认为自己常被问一些"傻瓜问题"。这种不公平的课堂话语权分配,只是让"智者愈智,愚者愈愚",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2.2 学生自身问题。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同为主体,而有些学生从来都不会主动行使自己的话语权。听见教师提问就立即低头,恨不得隐身让教师看不见,这就源于学生自己的怯懦及不自信。或许是因为自身性格的内向、胆小,也或许是害怕说错话会承受教师的"狂风骤雨"。
3.恢复课堂话语权的措施
3.1 不要被牵着走。国家有自己的教育体制,社会有自我的教育理念,学校有自己的评价制度。但每一个真正优秀的语文教师都可以戴着脚镣,像著名教育家钱梦龙所说的那样做一个"悲壮的舞者"。我国也并不乏这样成功的个人或群体:例如魏书生等那些成功的特级教师、教育改革家,还有成功改革的山东杜郎口中学等等。他们之所以成功,那是因为他们真正认识到了所谓的教育体制、教育理念以及评价制度最终都是为学生的学习而服务,能从中吸取有利的部分加以利用,并敢于突破体制以及领导意志进行改革。
3.2 放弃课堂话语霸权。课堂不是教师表现的舞台,课堂上学生才是主体。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就是课堂教学最有效的魅力之处。那么教师怎样才能摆脱话语霸权的局面,让每一位学生都愿意开口、勇于开口呢?
3.2.1 不断引导学生亮出观点,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亮出自己的观点,允许学生自由表达和保留自我看法,在学生自己的观点和别人有分歧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大胆展开讨论,在倾听与争论中,不断地吸收信息、处理信息,进一步丰富自己的认识,深化自己的理解,并保留自我看法。当然要实现这一点,还有个先决条件,那就是教师要宽容学生的各种不同意见,更重要的是要允许学生尝试错误,毕竟课堂是允许出错的地方。学生讲对了,一定要赞扬;学生讲错了,教师要帮助纠正,并且避免其他同学的嘲笑。只要教师用"心"来引导学生走出沉默,用"心"呵护学生的话语权,相信我们的语文课会更有语文味,更有生命的活力。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动力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力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具体落实到课堂的教学中,就是课堂情境的创设。因此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要经常收集一些与生活相关的教学资料,在教学时要认真分析教材,创设生活情境,将问题巧妙地设计到生活情境中。
例如,在“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节,我们就可以用两袋洗衣粉作为新课的引入,一袋是普通洗衣粉,另一袋是加酶洗衣粉,然后让学生仔细阅读其成分与使用说明,提出:“如果让你来洗衣服,你会选择哪一种洗衣粉?为什么?”“为什么加酶洗衣粉的使用说明和注意事项里面提到‘最好用温水进行浸泡和真丝类、皮毛类的衣物禁止使用’?”等问题。这样一来,学生就会七嘴八舌地做出回答,不论答案是否正确,都说明了学生已经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活动中来了,从而会有更大的兴趣投入以后的学习活动。这种通过实物情境的导入,既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引发了学生的深入思考,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欲望,可谓“一箭三雕”,何乐而不为呢?又如在学习“植物生命活动调节”时,可通过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大家平时看到放在阳台上的植物的枝条生长出现怎样的现象呢?(向光性)台风过后,水稻、植株倒伏后,过一段时间后又会出现怎样的现象,这又是为什么呢?(根向地性,茎背地性)要回答以上问题,必须学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再如在学习内环境稳态时,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参加过长跑的同学都知道,越跑到后面呼吸越急促,且越没有力量,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发烧时胃口不好,也没有力气,很不舒服?为什么尿毒症患者要定期到医院做血透?为什么阴天喝水后,会经常小便,而夏天大量出汗后,小便少且会觉得口渴?这些贴近生活的普遍现象,其实蕴涵着丰富的生物学知识。通过创设以上这些问题情境,很容易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挖掘其学习内动力,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古希腊生物学家、散文家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一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他们的学习热情就会像火山一样喷发,学生就会自觉地勤奋学习,当然课堂效率就高,学习效果也会好。
二、教学中注入生活中的真情实感,增强教学正反馈提升学习力
课堂中的教学反馈,既有积极的、全心投入的正反馈,也有消极的、不配合的负反馈,怎样才能提升教学正反馈呢?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任何活动必须促进活动者内部的体验,从而引起对学习活动的浓厚兴趣、取得活动的好效果。从事和参与教学活动的师生,都是具有丰富感情的人,好的情绪可以产生正反馈,而坏的情绪必然产生负反馈,因而教学活动中的情感因素是不能忽视的。
教师要有更多的时间去关心、了解学生,要有更多的精力与学生建立起心灵沟通的桥梁,要有更多的机会与每一位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为教师提高课堂正反馈铺垫情感的基础。
首先,教师要放下架子,以平常心对待自己。无论何时何地,都能视学生为朋友,以真心换真情,说话语气亲切、面带微笑,课后主动与学生交心,关心他们的生活、倾听他们的烦恼,在爱心沐浴下的学生,精神愉悦,对教师充满好感和信任,课堂上自然会得到更多的正反馈。
其次,要做到一视同仁,以平等心对待学生。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学困生是产生负反馈的土壤,尽管如此,他们对于情感的需求却是共同的,他们更希望得到教师的认可、鼓励和关爱,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以公正、友善、慈爱的态度对待他们,让他们也能感觉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对于他们的缺点、错误,要像对待生活中的亲朋好友那样给予诚恳的帮助,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真心,让这块土壤也能开出正反馈的花朵。我的做法是:(1)鼓励而不打击。上课多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即使表现不佳,也要进行鼓励,决不打击,让他们在鼓励中树立信心。(2)信任而不怀疑。要让他们自信,首先得做到他信,他信的对象主要来自教师。教师要相信他们的为人,相信他们的承诺,相信他们能改正自己的缺点,相信他们也能把事情做好,不怀疑他们的决心,给他们时间,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课堂上表现出积极的态度。(3)帮助而不揭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谁都有做错事的时候,而且谁都有自尊,对于做错事的学生切忌当众揭短,教师一句不中听的话往往会让学生耿耿于怀,情感的伤害自然会带来课堂的不配合,所以,对于学生的缺点和错误要个别指出,诚恳帮助,决不能当众讽刺挖苦。
三、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促进学生提升学习力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他的“生活教育”中提出“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生活化教学是指要把课堂教学的过程当做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课堂教学根植于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导学生不断地超越现实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充分地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并巧妙地与教材知识相融合,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活动,使生物课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还会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生物知识的乐趣和重要价值,使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状态从愿学到乐学、爱学、会学。
1.课堂教学生活化,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课堂教学生活化,可打破课堂沉闷的局面,营造出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可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德育渗透。
例如我给学生讲了一个真实案例:公安人员抓到一对拐卖儿童的夫妇,但这对夫妇一口咬定孩子是他们亲生的,拒不认罪。后来一位法医观察“面相”:只见他们都长了一双单眼皮的小眼睛(已知基因为aa),他们的“孩子”却长了一双双眼皮的大眼睛。请问这个孩子是否是被拐卖的?为什么?这样的设计,既是对“基因在亲子间的传递”相关知识的回顾,同时又自然过渡,可谓是一举两得。这些源自生活的例子,都能紧紧牵着学生的“鼻子”,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引起了学生的深思,可收到极佳的效果。
2.课堂教学生活化,增强运用知识的能力
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在近几年的高考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考试大纲上明确要求学生“会鉴别、选择试题给出的相关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命题的指导思想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要重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
如欧盟将全面执行新食品法,提高中国农产品准入门槛,而中国的肉类出口将受“特别关照”,特别加入“善待动物”福利条款,规定“猪必须享受到以下福利:一出生就必须享有至少吃13天母乳的权利;拥有铺了稻草的猪窝的权利;拥有供其拱食泥土的权利;运输8小时就休息24小时;宰杀时必须隔离,不被其他猪看见;宰杀时必须使用电击法,在猪完全昏迷后才能放血和解剖”。否则,猪肉就不合格。学生一听纷纷表示愤慨,认为这是人为设置的贸易壁垒,是典型的贸易保护主义。在学生情绪激昂之时,我浇上一盆冷水:“欧盟经济高度发达,会无理取闹故意刁难我们吗?他们提的要求难道一点科学道理都没有吗?”于是学生静下心来,运用所学知识展开讨论。仔猪吃母乳能使仔猪增强疾病抵抗力,可以在饲料中少加或不加抗生素;猪窝铺上稻草可减少感染寄生虫和细菌的机会;拱食泥土可摄入饲料中缺乏的天然矿物质,提高猪肉的鲜美滋味;运输途中停车休息,是防止生猪因碰撞挤压而受伤得病;宰杀时要隔离并用电击法,是防止生猪受到极度惊吓时体内产生酸性物质,而这种酸性物质对人体健康有害。这样通过周围生活中鲜活的例子,学生更深切地领会到学好知识的重要性。
3.课堂教学生活化,提高自身健康的意识
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包括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生物学课程的目标是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其别注重生物科学意识的培养。结合课本知识,使课堂教学生活化,能有效地提高学生保持自身健康的意识和能力。在讲授“基因工程及其应用”时,师生可共同关注的最新克隆信息,细胞及转基因食品安全等问题;学习“细胞,免疫”等涉及“病毒”的相关内容时,引入学生最想知道的“非典”、禽流感等,如SARS病毒侵害了人体的哪些细胞,是如何危及人的生命的?禽流感是通过什么方式传播的?吃鸡蛋和鸡肉会传染吗?通过这些生活的例子,可以留给学生更多的反思,有的甚至能让学生受益终生。
四、课堂探究实验生活化,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实验探究活动是师生共同体验生活的活动。对生活素材进行剖析,提取其中的生物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方面的元素,都可以使课堂实验探究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例如在《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教学中,细胞作为生命系统最基本的层次,那它的边界是什么?细胞膜是否真的存在?由于细胞很小,显微镜只能看到细胞之间有一个界限,这个边界是什么无法直接观察。能否通过生活实验让学生亲自去感受细胞膜呢?笔者在教学中选择鸡蛋作为探究的材料,让学生先观察蛋清和蛋黄之间有明显的界限,学生通过观察能初步感受到细胞膜的存在,然后引导学生在去掉蛋清的情况下,用筷子轻轻接触蛋黄,学生可以看到蛋黄向内凹陷、有弹性,这时学生的探究欲望被调动起来,积极性很高,最后引导学生捅破蛋黄膜,学生发现蛋黄流出来。通过以上实验观察,学生能真正地感受到细胞膜的存在。
五、课后作业生活化,促使学生体验学习的价值
课后作业是学生学习的“助推器”,是学生成长的生长点。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目的就是要应用到社会生活实践中去。学生的作业应该由传统教学中的“统一”“专制”走向“自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独立完成”走向“协同合作”,应该具有个性化、活动化、生活化。在“细胞的癌变”一节教学后布置学生周末去医院访问癌症患者调查症状、病因、治疗措施等作业,让作业与学生生活世界紧密联系,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的生物学知识的价值,体验到学习生物学的乐趣,从而促进学生更加努力学习生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