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典唐诗宋词

经典唐诗宋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典唐诗宋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典唐诗宋词

经典唐诗宋词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唐诗宋词 情感教育 高中语文教学 意境欣赏 写作实践

唐诗宋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璀璨的明珠,江苏在高中阶段增设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编者的出发点是让学生在流光溢彩的美的殿堂里,感受唐诗的风韵,体会宋词的雅致,从而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作为中学选修课,这是一个全新的尝试。

语文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它是中华民族极其丰富的人文精神的荟萃。教学中利用好唐诗宋词的教学并渗透情感教育,可以使学生在学古诗词知识的同时,精神得到充实,正所谓“润物细无声”,通过唐诗宋词教学,培养青少年强烈的爱国意识、民族自豪感和高度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一、在诗文诵读中激感

余秋雨认为:“古代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诵读,便是这些经典绵延不绝的长廊。欧洲经典的长廊安静肃穆,中国经典的长廊书声琅琅。”朱光潜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唐诗宋词选读》中选取的诗词作品皆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精神财富。

教学中创设情境,教师范读,有表情地朗读,并且带有真情的投入,激起学生的感情涟漪,形成“物我同一”的意境,让学生产生求知的渴望。同时让学生多读,让学生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直面经典,品味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朗读中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诗句的背景和意义,共同领会作者所表达的精神境界;再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最后师生共同体会作出正确的评价,教师注重当好“导演”。

初唐阶段随着以“四杰”为代表的中下层文士的崛起,突破宫廷诗风的格局,给诗歌注入情思浓郁、气势壮大的气息。其中《春江花月夜》曾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此诗的难点是诗歌中所传达出来的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教师诵读与学生诵读结合,找出诗中月夜美景的语句、阐述人生哲理的句子反复朗读。诵读的同时要将问题讲深讲透,并且要进行正确引导。感受诗歌本身韵律节奏美,感受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悲慨激荡的感情旋律,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又不是急管繁弦,而是像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地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教学中通过诵读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奇丽景色,了解诗人对人间纯洁的爱情的讴歌,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凸显出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吸引学生探寻其中美的真谛,深刻体会诗作中蕴涵的博大的生命意识。

二、在意境欣赏中理解情感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在《唐诗宋词选读》教学中,通过带领学生理解诗词作品中的意境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理解作者的情感。

在教学“沉郁顿挫的杜甫诗”这一专题时,先了解杜甫生平及其诗歌的特点,他形成了韵律完美、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被尊为“诗圣”,为后世的诗歌艺术树立了博大精深的光辉典范,具体诗歌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意境的欣赏理解诗人的情感。《旅夜抒怀》勾画了这样的意境: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孤立突兀的危樯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的长夜,星空低垂愈显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意境凄冷与雄浑阔大并存。诗人胸中那股抑郁不平之气,对统治集团内部黑暗的强烈不满,以及对国家命运、苍生疾苦的满怀忧虑之情,在诗人笔下表现得异常深沉婉曲。忧愁郁结,却往往欲吐还咽,柔肠百转,真正体现其“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李白诗歌意境的塑造,主要通过他恣意的夸张和奇特卓异的想象变现出来。从“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木暮成雪”感受时光的易逝、人生的短暂;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黄鹤之飞尚不得过”感受蜀道的高耸;从“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感受友情的珍贵。教学中通过意境的赏析理解诗人们在追求建功立业的道路上,显示强烈的自信心和铮铮傲骨;理解诗人崇尚独立人格和高洁品质,进而引导学生主动进入文本世界进行审美体验,培养学生自己的人格、气质、生命意识。

三、在写作实践中培养情感

《唐诗宋词选读》教学与学生的写作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情感。教学时指导学生将诗歌用散文化的语言表达出来,将某一首诗歌,或是多首诗歌的整合中提炼的主题让学生进行写作,或者进行研究性论文写作活动,在写作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情感,这是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教学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这首词时,让学生用散文化的语言叙述词作内容:东风仿佛吹开了盛开鲜花的千棵树,又如将空中的繁星吹落,像阵阵星雨。华丽的香车宝马在路上来来往往,各式各样的醉人香气弥漫着大街。悦耳的音乐之声四处回荡,如风萧和玉壶在空中流光飞舞,热闹的夜晚鱼龙形的彩灯在翻腾。美人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晶莹多彩的装扮在人群中晃动。她们面容微笑,带着淡淡的香气从人面前经过。我寻找她千百次,都见不到,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深处。在理解了全词的基本内容后,让学生用文字解读作品中“那人”及其处境?学生解读方式很多,概言之,“情人”、“志同道合的知音”、“孤傲、清醒的自我写照”、“一种对理想的追求状态”。写作时指导学生将诗文迁移到相关的文题中。

经典唐诗宋词范文第2篇

一、充分把握好唐诗宋词可以丰富语文教学内容的作用

中国古代文学中唐诗宋词占据着较重要的位置,经过时光洗礼,精雕细刻成为文章中的精髓,有利于学生牢记古诗词中的典型句子,扩展了学生的精神世界。由此可见,在语文课堂上把握好唐诗宋词部分的教学,综合课内拓展阅读和课外阅读资料,使阅读教学内容丰富多彩。

二、文言文促进语文教学的经典性

文言文与其他类型的文章比较拥有一种古朴之美,不仅有利于学生基本语文素质的培养,而且还可以塑造学生形成高尚的品格。

如教学中《狐假虎威》一节,在课程结束前,总结文章升华情感时,可以引导学生创设对话的教学情境。

教师:这节课程学完,对于文章中“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这句话,假如让你模仿下,你会怎么说?

学生甲:看百兽见吾而敢不走乎?

学生乙:窥百兽遇我而敢不走乎?

古味十足,让人称赞,同时课堂学习氛围也得到活跃。在课堂上,学生结合文中意思自己总结,完成一个精彩的对话练习,促进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掌握。此种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引入经典故事使语文教学变得轻松

经典唐诗宋词范文第3篇

假使你不认识庄奴,你一定听过“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

假使你不认识罗大佑,你或许记得那一句“为何人世间总不能溶解你的样子”;

假使你不认识李子恒,你一定记得“海风在我耳边倾诉老船长的梦想”;

假使你不认识李宗盛,你或许也曾哼唱“往事不要再提,人生已多风雨”;

假使你不认识方文山,那句“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其实早已落入你心里……

华语歌坛的台湾词作者,亲手打造了无数经典,捧红了数代歌星,他们是诗人、是知音、是老师,更是无法从集体记忆中抹去的时代记录者。

中国词坛有三杰:大陆的乔羽、香港的黄以及台湾的庄奴。

庄奴,这位年过九旬的老词人,被称为“与时间赛跑的老人”。他用3000多首作品,将自己的词作生命从20世纪70年代一直延续至今。那位在华人歌坛令人难望项背的邓丽君,也将大半经典音乐托付给他。

邓丽君的成名作《甜蜜蜜》和《小城故事》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那时庄奴已年逾半百,但一本酷爱的《唐诗宋词》从不离手,几年前曾有记者采访他,看到那卷书早已泛黄,卷着毛边。

词句简短而意境深远,庄奴从唐诗宋词里找到了歌词创作的标准。“歌词应朗朗上口,容易记,所以必须控制在200字以内。”庄奴说。但他的每一阕词都是一个故事、许多场景,故事里有人,场景里有情。

“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罩大地,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夕阳有诗情,黄昏有画意,诗情画意虽然美丽,我心中只有你……”这些短歌,形不似唐诗宋词,神韵却丝丝相随,经久不衰。难怪邓丽君如此评价:“没有庄奴,就没有邓丽君。”

于是,20世纪70年代的台湾词坛,庄奴顶起了大半边天。仅有情歌和小调哪够?还有家国情怀和难忘的亲恩:“当我年幼时,知道的不太多,我问妈妈要什么,妈妈就给我什么;当我长大后,知道的已够多,妈妈从不要什么,我也没给她什么;我给她的那样少,她给我的那样多,为什么为什么,妈妈始终没有告诉我。”庄奴的这首短诗,后来变成同名短歌《为什么》。他自己如此评价这首歌:“那时的情怀,海峡两岸的亲人相望天涯,这首歌打动人心的地方正在这里。”

经典唐诗宋词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西厢记》 语言艺术特色 “文辞华丽”

《西厢记》叙述了书生张君瑞和相国小姐崔莺莺邂逅相遇、一见钟情,经红娘的帮助,为争取婚姻自主,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而私下结合的爱情故事。《西厢记》是元代杂剧中的一部精品杰作,其丰富多彩的精妙语言艺术特色非常突出。

世人皆言唐诗宋词元曲,说明元曲与唐诗宋词一样,都是代表一个朝代的珍品。到元代,古典戏曲发展迈上了一个高峰。元杂剧分为本色派、文采派两派。本色派以朴素无华、自然流畅为语言特色;文采派则以词句华丽、文采璀灿为特点,并十分注意修饰词语,有很好的修辞技巧。关汉卿是本色派的语言大师,王实甫则为文采派的杰出代表,其代表作《西厢记》堪称文采派的典范。这部作品在艺术上几乎是完美无缺的,其文辞之华丽、故事之曲折、文笔之细腻、人物之传神均属一流。“文辞华丽”是《西厢记》语言艺术的特色,这种语言特色是形成剧本“花间美人”风格的重要依据。

[赚煞]饿眼望将穿,馋口涎空咽,空着我透骨髓相思病染,怎当她临去秋波那一转。休道是小生,便是铁石人也,意惹人情牵。

“临去秋波那一转”乃曲中之眼,美而传神。

[醉春风]则见他钗蝉玉横斜,髻偏云乱挽。日高犹自不明眸,畅好是懒,懒。

[普天乐]晚妆残,乌云彩掸,轻匀了粉脸,乱挽起云鬟。将简贴儿拈,把妆盒儿按,开折封皮孜孜看,颠来倒去不害心烦。(第三本第二折)

这折唱词以秀美的艺术语言刻出莺莺外表懒散娴静,内心却对张生病情消息的焦虑和等待,以及见到简帖后的喜悦心情。可见剧本写人与状物一样,其语言同样不乏华美秀丽的特色,保持着“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这在写剧中其他人物,如张生、红娘、老夫人、惠明和尚等时也随处可见。倘若没有语言上这种五彩缤纷的娟丽姿采,“花间美人”就要黯然失色。下面再看《西厢记》中的几组名句(诗),我们对“花间美人”的灿然文采就更能领略了。

蝶粉轻沾飞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尘。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第二本第一折)

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第四本第三折)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第三本第二折)

以上这些绝妙好词,在《西厢记》里面俯拾皆是,真是美不胜收。正是这些“词句警人,余香满口”的艺术化语言,使《西厢记》处处洋溢着诗情画意的气氛,成为一部百代称誉的诗剧。

说到诗与词,若数词句华美、文采璀灿,莫过唐诗宋词。《西厢记》剧作者的成功之处是吸收了唐诗宋词的精美语言,使剧作语言更富于文采性。

如第一本第一折张生的唱词:“[天下乐]只疑是银河落九天。”便是化用唐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又如第二本第一折营茸的唱词:“[混江龙]……隔花阴人远天涯近。”则是化用宋女词人朱淑真词《生查子》句:“遥想楚云深,人远天涯近。”又如第一本第四折张生唱词:“[鸳鸯煞]有心争似无心好,多情却被无情恼。”这里化用宋坡词《蝶恋花》中句:“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显然,剧作者对唐诗宋词的喜爱,使他不仅乐于在剧作中采用诗词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而且乐于化用这些诗词当中的经典名句,使之贴合剧中的人物、感情与环境,从而使这部剧作亦增添了五彩缤纷的璀灿文采。

《西厢记》的文采性在语词优美、娟丽动人方面确是无与伦比的。这部剧作的文采性,也表现在其包含有丰富的修辞技巧,因而剧作的语言修饰能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据《中国戏曲通史》(张庚、郭汉城主编)统计,全剧运用的修辞手法达34种之多。这里只举出一种修辞格:“复迭格”中迭字词的运用,如剧中第四本第四折:“[雁儿落]绿依依墙高柳半遮,静悄悄门掩清秋夜,疏刺刺林梢落叶风,昏惨惨云际穿窗月。”这里“绿依依”、“静悄悄”、“疏刺刺”、“昏惨惨”等迭字词的运用对加强语言的表现力、增强环境的渲染起了很大的作用。再看剧中第一本第三折,作者是如何传神地运用迭字词来表现张生的动作与心情的:

[越调][斗鹌鹑]……侧着耳朵儿听,蹑着脚步儿行;悄悄其其,潜潜等等。

[紫花儿序]等待那齐齐整整、袅袅婷婷、姐姐莺莺。

“悄悄冥冥”等迭字词,形象生动,恰到好处地写出张生对莺莺的爱慕,以及主人公初恋时那种忐忑不安的心情。剧中类似这种精妙的迭字词还有许多,这类迭字词的巧妙运用使作品写影写情述事皆臻妙境。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是这些有丰富修辞技巧的曲词,才使人感到《西厢记》这部剧作语言的精美。从这一角度来看,《西厢记》语言的文采性是作者精雕细刻的结果。必须指出的是,《西厢记》文采璀灿的语言特色,绝不是形式主义的堆砌词藻,雕琢造作,使人晦涩费解。全剧语言华美秀丽而流畅自然,达到“清水出英蓉,天然去雕饰”的境界,这是同时代,以及其他著名戏曲作者所不能企及的。

《西厢记》是有着严格韵律限制的戏曲作品,要在一定的规矩内作出切合人物环境戏情又合乎韵律的精美曲辞,绝非易事,比如第一本第三折中张生唱:“[么篇]我忽听、一声、猛惊,元来是扑刺刺宿鸟飞腾,颠巍巍花梢弄影,乱纷纷落红满径。”第二本第四折中莺莺所唱:“……本宫、始终、不同。又不是《清夜闻钟》,又不是《黄鹤醉翁》,又不是《泣麟》、《悲凤》。”六字中三押韵,极不易制作,剧作者填写得既合韵律,又拟声写情,精美绝妙,确非大手笔不可。明朝何良俊所写的《四友斋丛说》认为:“王实甫才情富丽,真词之雄。”然哉斯言。

《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戏曲乃至整个古典文学创作领域的一部杰作,深邃的思想内容和精妙的艺术风格使这部作品七百年来一直雄踞“一流”的宝座。作品的艺术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品的语言艺术。《西厢记》的语言艺术是无与伦比的,它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吸取了这些古典诗词的精华,又吸收了当时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经过提炼加工,博取众长,从而形成自身华美秀丽的语言艺术特色。所以《西厢记》的语言艺术既丰富多彩,又极有文采风华,两者完美结合,而且通俗、合律、自然流畅,代表了中国古典戏曲“文采派”语言艺术的最高成就。

参考文献:

[1]王实甫撰.张燕瑾校注.西厢记.中国古典文学丛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7-8.下文引《西厢记》均见此书.

经典唐诗宋词范文第5篇

寒假,这是难得的闲暇时光,又逢一年一度的春节,可谓是一段美好的日子。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打算:有的同事已经要结伴去北国看冰雕,有的在网上着手预订到海南的机票,有的要装潢房子,有的准备带孩子去补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寒假主题,我也不例外。

保卫身体

常有人会在耳边说,如果当初你怎样,那么现在就怎样了。说真的,这说法真有道理。生活就是这样,流逝的就覆水难收,不要指望昔日重来!如果执着自己的工作,或许就会冷淡家庭;如果甘愿平庸,或许会消磨掉最后一点锐气。现实中的很多老师未必能有太多建树,大都默默无闻,只是不停地穿梭在家庭、工作、琐事里。尽管如此,平凡的老师也需要梦想,如王小波说的那样,人如果没有了学习、交流和建树的想法,就失去了很多思维的快乐。但有时梦想容易破灭,生活很容易一团糟,只要身体出了差错!这学期亲历了一位优秀的年青同事的重病,这种体会就更为深刻。

从来没有为自己的身体担心过,可这学期体检过后,我意外地发现好几个指数都出现了问题。于是第一次郑重其事地去看专家门诊,跟着长长的队伍,看到许多焦躁不安的眼神,我似乎一下子推开了一扇门,看到了另一种生活的状态。看病的程序比较复杂,过好几个关卡才轮到我。医生很和气,他告诉我要转变一下健康的观念,给了不少建议。平时,家人总提醒我注意锻炼呀、饮食呀、心态呀,我都嗤之以鼻,这时,却字字掷地有声。

寒假里,我计划每天和家人去散步。平时锻炼身体的时间很少,有时一周才能出来散步一次。假期该好好补上这一课——给身体充电,强身健体。香山湖是我们每次散步要去的目的地,每次步行来回要一个半小时。准备每天沿途去看看高大的树木,火红的枫树,潺潺流动的溪流,飞扬的芦花……生活不是童话,没有灵芝草、也没有灵丹,青山可以依旧,绿水可以长流,但一旦没有了健康,就没有了一切。重要的是保卫身体!有怎样的身体,就过怎样的生活,就持有怎样的生活态度!

阅读经典

阅读是老师的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在平时繁忙的工作中,我通常选择的是悦读。在我看来,现在似乎也是个悦读的时代。只要去看看《百家讲坛》就会发现,平时在人们心目中枯燥、艰深的学术都端上了百姓的餐桌。学者们都在降低门槛,用平易的语言来让学术平民化。充斥在书店里的书籍,也将“可读性”作为一个重要的标准来吸引读者。我和很多老师一样,都愿意选择如《读者》那样通俗的读物,里面的名家名作、历史典故、风俗人情、世界万象、家庭心理,几乎无所不包。拿着这样一本读物,被那些体贴、柔软的文字抚慰着,无论多疲劳,似乎都不会拒绝那些温暖抚慰心灵的文字。还有一类书,很软、很薄、很小,当它躺在那个犄角旮旯的时候,都觉得它真的不能算书,可它们大都受学生的欢迎。如果随意地翻看几页,就会被吸引。这些绘本、童话书,几分钟就会翻完的《活了一百万次的猫》,半小时之内就会看完的《帅猪的冒险》,这些看似幼稚的书籍,原来讲的不仅仅是童话故事,还讲了人、人生、童年、梦想、经历、看世界的眼光……寒假里,我计划将这种悦读继续下去,既可以愉悦身心,也可以发现更适合学生读的绘本和童话。

然而,以上毕竟是悦读。黑塞说要想提高一个人的修养,必经的途径是读经典。经典凝结了作者毕生心血,古今中外的经典很多,除了花时间去啃读,还有什么途径可走呢?寒假的时间相对比较完整,正是适合读这些作品的时光。每部作品都有自己的“重要性”“表达”“理解”和“结构”。有相对长的时间,不去啃读,就只能吃被人嚼过的馍,那个味不对的。去年暑假,我读了一些著作后,就有了一些体会。不读《诗经》,怎么知道大家挂在嘴边的“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如切如磋”来自《诗经》呢?不读《古文观止》,怎么知道“苏海韩潮”的意思呢?怎么知道真实的李陵在异族的月夜里的思乡和痛苦呢?怎么知道唐宋家最钟情的是欧阳修呢?不读唐诗宋词,怎么知道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句最多来自唐诗宋词呢?不读《史记》,怎么能感受到司马迁的苍劲、精炼的笔风,怎么能看到那样悲凉的“屈原”,那样“狼狈不堪”的孔子呢?如果不去啃读这些作品,就不要指望自己能读懂钱钟书的《管锥录》,能读懂的《中国哲学史》。如果腹中没有几首唐诗宋词,就读不懂叶嘉莹的《唐宋词十七讲》、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这个寒假,我计划重新去啃读传统文化经典名著,去感受经典的气象,去品味杰作的滋味,让心灵慢慢丰满起来。

让叙事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一个老师,应该成为一个有故事的老师。平时的工作中,我有收集学生习作的习惯,也有记录的习惯。我有时记录下一个冲突,有时记录下一个细节,有时记录下了一个场景。一学期下来,我的书桌前堆着许多学生的习作,电脑里有几万与教育相关的记录文字,那里面,有很多原汁原味的学生、老师的点滴故事。其中有些故事的片段现在还让我感动、困惑、迷茫、无助……

教育中的叙事,正如刘小枫说的那样:“叙事的繁复,是一种理解的伦理。让自己陷入多维关系网,充分理解生活世界的多层面和多面性,生命的多面性正是现代伦理的终极价值,其中充满着相互排斥和相互矛盾的东西。”寒假里,我想静下心设身处地来体验一些故事,因为在教育生活中,有些故事看来合情不合理,有的合理不合情,有的是偶然、沉重的交织,有的是令人迷茫的幸运和不幸的交织。生活湮没了冲突,而故事公布了冲突。冲突一旦显示出来,就隐含了相关的教育道理。我想通过自己的思考,在每一个故事中厘清自己的教育立场,赋予这些故事应有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