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术英语

学术英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术英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术英语

学术英语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国际学术交流英语 交流情境 习得方法

一、国际学术交流英语的产生背景与定义

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由词汇和语法构成的,能表达人类思想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符号,它必然会对政治、经济、社会、科技和文化等产生影响。学术交流,是指针对规定的课题,由相关专业的研究者参加的,为了交流知识、经验和成果、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进行的探讨、论证和研究活动。学术交流即信息交流,其最终目的是使科学信息、思想和观点等得到沟通和交流。随着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交流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各国的学术交流活动日益频繁。不同国家的研究者进行的学术交流活动被称为国际学术交流。为了便于交流,这些研究者通常选择同一种语言。当今世界,使用得最广泛的语言是英语,因此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往往使用英语。在这种情况下使用的英语被称为国际学术交流英语(English for International Academic Exchange)。

二、需使用国际学术交流英语的情境

不同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形成了使用国际学术交流英语的不同情境。最常见的是国际会议。按照流程,组织国际会议首先要发出会议通知,并附上会议日程。对于特邀嘉宾,一般还应发出邀请函。接到通知或邀请函的人士应给予回复。在会议正式开始以后,往往有致欢迎辞、介绍参会人和发言人、会议提问与作答、会议发言、致闭幕词等环节。

国际学术交流英语还常用语征集和撰写国际性活动的征文。作为征集者,应向征集对象详细清楚地说明论文的撰写和提交要求。作为征文的撰写者,应按照要求撰写。在收到征文后,征集者还应回复撰写者,说明文章是否可用及其他相关事宜。在各国研究者共同完成某个研究项目时,需要用英语撰写项目建议书、实验报告、项目报告和结题报告等。

此外,到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求职和求学,也需要提供英文版个人简历、个人陈述,并参加面试。在申请贷款、参加招标等工作中,国际学术交流英语也是必要的语言工具。

可见,国际学术交流英语在国际交流活动中使用得非常广泛,它既在口语中使用,也在书面语中使用。

三、国际学术交流英语的习得方法

多年来,学者们对英语习得方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而研究国际学术交流英语的习得方法,就是研究如何培养在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中正确使用英语的能力。这要求教师和学生:1.以任务为基础,学会完成国际学术交流任务;2.以模拟活动为主线,学会套用交流中的常用表达方式;3.以表达技能为主导,即语言训练围绕表达技能展开;4.以互联网为支撑,拓展训练范围。

参照21世纪美国国家外语学习标准(“5C”外语学习标准),即交流(Communication)、文化(Cultures)、关联(Connections)、比较(Comparisons)和社团(Communities),不难看出,国际学术交流英语更注重交流和社团。即要求学习者在国际学术交流中,达到参与对话、提供和获得信息、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水平。能读懂、听懂和翻译一定学术领域的书面语和口语。能与听众和读者用英语展开学术交流。

四、结语

对于国际学术交流英语,除了研究其使用情境和习得方法以外,还可研究在不同国际学术交流情境中,如何规范有效地使用英语。

参考文献:

[1]语言.http:///link?url=iH5CV89cVP_ZCtPzn6eSnHT07F1VPBtgLF2D3anFVh5NImWo8kOTFdicOMYRUoFvN1nRew_SMGDE8mJU-VeGs_gWyxlKqljDE45CZeUgNYG.

[2]学士交流.http:///link?url=aL4rVM3JtO 1MiL60u1_cpW3XDSIIx9KLRqTTUWl6Ep5Y5xFGOfC4O_dvrXFujlkPbLV3X8-nj8DGk_BLBdZZTa.

[3]王慧莉.贾卫国.国际学术交流英语[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学术英语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学术英语 实证研究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5-0034-03

学术英语课程(EAP)产生于1974年,与行业英语(EOP)共成为专门用途英语(ESP)的两大分支。EAP作为一门学科的形成与发展,与语言学尤其是英国应用语言学的发展密切相关,是侧重于特定的交际需要语言教学与研究,即“基于学术目标情境认知与语言学需求而开设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而非通识教育(Beseech 2001.xv)”,以研究学生学术交流能力为目的,旨在促进学习者的学术交际能力。Flowerdew & Peacock认为EAP 是“以帮助学习者学习,进行科研,或者从事学术英语教学为特定目的英语教学”。

国内学者曾建彬等(2013)认为EAP教学是指以教授学术英语所需要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为目的的语言教学模式,主要是帮助学习者提高专业课程学习需要的语言综合能力,包括学术写作、学术讨论、文献查阅、论文宣读和陈述等各学科和专业通用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研究表明,在许多非英语国家和地区,如罗马尼亚的大学根据所设专业有选择性地开设EAP,新加坡的大学中EAP也是高校英语教学的绝对重点。日本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的英语教学与专业挂钩,也开设学术英语。同样,国内高校如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大学等也都开设了针对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学术英语课程,旨在规范学生的学术行为,增强科学精神和学术素养,提高国际学术交流水平。早在1978年,杨惠中就已在国内最先介绍ESP形成与发展,但相较于西方国家ESP课程的繁荣发展,中国的ESP课程研究目前仍处在起步阶段,同时目前国际学术领域各学科的主要著作、期刊论文、研究成果等都以英语为媒介公开发表,而中国学者在学术英语交际能力方面还存在欠缺。大连海事大学老师孙文抗以问卷形式调查了147位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学士论文写作情况,结果发现相当数量的调查对象在领会论文要求、查找资料和英语表达方面存在明显的问题,半数以上的人并未从写论文中得到应有的收获。三峡大学老师刘凌玲指出目前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论文写作水平普遍较低。英语专业本科论文甚至研究生论文存在学生论文抄袭的情况。因此隶属于ESP的EAP课程在国内虽然属新领域,但是毫无疑问,其研究定会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重视。

本研究目的旨在找出中南大学本科生学术英语课程现状存在的问题,结合EAP的相关理论与实践,试图为推动EAP教学与研究提出相关的可行性建议,为以后EAP课程教学面临或将要面临的问题提供指引。

一 研究设计

1.研究内容

调查采用五级量表以及开放性问题的形式设置了6个大方面的问题:学生学习动机和态度;教学目标;教材使用;教师和教学方法;课程评估和自测以及学生的课程期望。开放性问题主要涵盖受试者认为当前中南大学非语言专业EAP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对于教学方式改革的期盼,专业英语教材及专业英语改革方向上的要求,对授课教师的期盼以及改进建议。

2.研究对象

本调查的研究对象为来自中南大学12个不同专业的不同年级,选修学术英语课程的本科生以及该课程授课教师(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教师),共发放问卷35份,回收35份,有效问卷33份。

3.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主要通过问卷量表收集数据。量表采用Likert五级量表形式(1=完全不符合...5=完全符合)。问卷参考了上海外国语大学谷志忠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教学设计研究》以及济南大学刘红婵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同时考虑到学校的具体开设特点不一等实际问题,在正式施测前邀请课程指导教师提出修改意见,在此基础上经过反复修改,最终确定包含25个题项的量表。为确保所得数据真实性,研究者除了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获得数据外,还设计了开放式问题对学生进行无记名调查,同时在此过程中,笔者还对老师及学生进行了随机访谈。

4.数据收集与结果分析

问卷由任课教师在课堂发放,并充分保证学生回答时间,在学生回答完毕后当场回收,以尽量保证问卷的有效性和数据的可靠性。问卷原始数据输入SPSS20.0进行统计。调查问卷共28道题,其中1~25为客观选择题,26~28为主观题。分6个聚类:(1)学生课程学习动机及目的;(2)课程教学目标;(3)课程教材使用;(4)课程教师与教学语言;(5)学生课程评估与自测;(6)学生的课程期望。另设3道主观题,一方面为了能够更为全面地了解中南大学EAP课程的开设情况;另一方面与部分客观题相呼应,使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多角度的互证。

二 结果与讨论

1.信度与效度

根据Likert五级量表的计分方式,每个题项的分值介于1~5分之间,以3分为检验值,3分以上表示符合,得分越高说明题设越符合研究对象自身情况。研究者采用单一样本t检验,以3分为检测值,综合反映出中南大学EAP课程开设总体情况。

显著性(p)值介于.000与.05之间表示具有显著性差异(下同)。

反映出该量表单项总平均分和总分都远远超过检测值,并与检测值呈显著差异(P<0.05)。

2.定量数据调查结果与分析

第一,学习动机与学习态度。调查显示学生“选择EAP课程主要是为了修学分”题项均值在3分(2.6)以下,而其他几项均值均高于3分,意为学生选择该课程动机完全是主动而非被动。

第二,教学目标。调查结果综合反映出学生们希望通过EAP课程学习提高听说读写综合技能,尤以提高专业的英语水平为最(mean=4.0)。学生希望通过提高专业的英语水平进而提高从事本行业内科研的能力,这与多数EAP教学目标相符。

第三,教材、授课教师与授课语言。教材考量题项设置希望使用的教材,与当前教材评估,调查结果显示学习者更多地青睐英文原版教材(mean=3.6)。而当前使用的教材不论是是由EAP教师在课前选定的,或是沿用前任EAP教师所用教材,抑或是教师自行决定使用的改编自文献或期刊或网络资源,却都符合大部分学习者要求,不论是在内容编排(mean=3.5)还是使用者需求(mean=3.5)方面。至于上课语言,学习者更希望是以英文为主(mean=4.0)。学习者不过于要求授课教师为英语专业教师还是课程专业教师(mean=3.7),他们所期望的是:教师本身英语水平要好,尤其口语要好,同时能够加强个人素养,学识渊博,上课幽默风趣。

第四,课程评估与自测。“ESP教程各异,我们作为外来的评估者并不能为学生设计出高信度和高效度的测试模式,因此对于ESP的学习效果由学生自评,这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他们在ESP课上的收获。”调查结果反映: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习者普遍反映其各方面能力提高了,总体对学校EAP课程赶到满意,同时该课程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得到了学习者的肯定,“我对该门课教师教学方法满意(mean=3.3)”收到了一定的实效,认为该门修课程的实际效果不好均值为2.7。

第五,学生期望。作为实用性强的科目,学习者强调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mean=4.1),同时希望语言类教师能够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mean=4.0)。由于选课学生英语基础不一,所使用教材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学生,因而学习者认为使用的教材难度能够因人而异(mean=4.0),这也在开放性试题中得到了佐证,有同学提出希望能够实行分班分级教学。

3.定性数据分析

开放式问题,12各专业不同年级学生各自因专业、需求不同而对EAP课程期望各异。

第一个问题,“你认为我校当前开设的学术英语课程在哪些方面是成功的,还存在哪些问题?”33份有效问卷中,18人做了回答,都认为EAP课程开设是成功的。存在的问题则是课堂上学生罕有机会开口说英语,他们希望以后的课程能够更多注重提高口语技能,在写作方面,希望能够熟习整个写作过程及学术要求。

第二个问题,“你心目中的该课程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特点?本门课程教师是否具有这些特点?”有76%的同学认为,该课教师应该具有除流利的口语外,还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另有31%的同学则认为是个人素质,比如严肃认真,幽默风趣。在所有这些答题者中间,有近70%的学生认为该课任课教师基本符合自己的要求。

第三个问题“你对改进学校学术英语课程有哪些建议”问题显示,有50%的学生认为开设学术英语课程最好能够联系学生具体的专业类型。

三 结束语

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EAP课程以及EAP授课老师持肯定态度,并且对EAP课程具有很高的热情。可以看出中南大学EAP课程总体来说是成功的,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学术英语课程过于理论化,不论是课堂还是课下都缺乏具体实践,对于学生来说,理论越是深入,信息量就越大,课程也就越难;其次,由于授课老师为语言类教师,本身是文科,不擅长理工科目,并且因选课学生专业不一,众口难调,因而课程更多地倾向于通识语言教育,专业性不强;第三,开设仅有一个班级的课程,授课对象却涉及多达12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上课时间安排在周末,4节连上,导致学生因基础参差不齐而参与度不高,课堂缺乏活力,临近期末逃课现象严重。因此,在之后的学术英语课堂中,扩大宣传,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学术用途英语课程,同时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类型,英语层次进行分班分级教学,练习学生专业实际,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专业性和实践性。学术英语教师除了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外还应加强和专业素质培养,提高教学效率。

由于为本科生所开设学术英语课程仅有一个班,并且在调查开始前,已近期末,选修该门课的学生忙于备考专业课,学生时有逃课,因而所能纳入的样本数量较少;同时因时间仓促,未能就当前学术英语课程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做出深究,未来的调查研究可以再扩大样本,更为全面地了解探讨大学学术英语课程,并能针对问题提出更为广泛的可行性建议。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学术英语”课程需求分析和教学方法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2):30~35

[2]韩松、王金霞.对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教学的多元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8)

[3]罗娜.EAP,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领域[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1):85~88

[4]鞠玉梅.国外EAP教学与研究概览[J].外语教学,2006(2):1~6

[5]孙文抗.英语专业学士论文写作现状分析[J].外语界,2004(3):59~64

[6]王蓓蕾.同济大学ESP教学情况调查[J].外语界,2004(1):35~42

[7]曾建彬、廖文武、先梦涵等.研究生学术英语需求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3(10):79~83

学术英语范文第3篇

目前,新的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正在全国高校尤其是一些重点高校全面展开,此次改革的核心是以学术英语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取代传统的延续多年的通用英语教学模式。最终目标是提升学生用英语直接从事本专业学习、工作的能力,增强其在自身专业领域的国际交往和竞争能力。学术英语教学模式是对传统通用英语教学模式的一次彻底性和根本性改革,涉及到对整个教学体系的改造和重塑。要使学术英语课程模式得到顺利实施,无论是教师还是教学行政人员都必须首先对课程设计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和论证。根据Hyland(2006)的观点成功的学术英语课程要满足三个要素:分别是基于技能(skills-based)、基于文本(text-based)和基于实践(practice-based)。学术英语课程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教师在开设课程前要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在此基础上制订教学计划和大纲。学术英语不以传统的语法、语音和词汇为教学单位,而是以不同类型和功能的语篇文本作为单位,因为不同的语篇往往对应不同的交际场景和任务,所对应的语言措辞也截然不同。因此,教学要围绕具有不同交际功能和任务的文本展开。另外,无论是交际能力的提高还是语篇能力的把握都离不开实践的参与,运用英语从事专业实践的能力是学术英语课程的核心。

二、学术英语课程设计中需解答和平衡的问题

Dudley-Evans和St.John(1998:145)具体罗列了教师和课程设计者在进行学术英语课程设计时应遵循的标准和要考虑的因素:(1)课程采用精修还是泛修的形式?(2)学习表现是否需要评价?(3)课程是针对现实需要还是未来需要?(4)教师角色是充当知识和活动的提供者还是根据学生的需要充当活动的促进者?(5)课程采用宽焦点还是窄焦点?(6)课程是采用预先学习获得先验还是同实际工作与研究同步进行?(7)教学材料是注重普遍综合还是仅针对学习者的学习或工作?(8)修读该课程应该是同质人群还是异质人群?(9)课程设计是否需要经历与学习者协商过程,还是完全由教师和行政人员制定?笔者在借鉴Dudley-Evans和St.John的基础上再提出六条要着重考虑的要素,具体如下:

1.是教专业知识重要还是教语言重要

学术英语教学模式符合Krashen(1985)的第二语言输入理论,因为该模式可以使学习者直接接触可理解性输入内容从而有助于二语习得。Long(1996)则进一步提出意义的交流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扮演重要角色,他的理论进一步演化为语言教学的核心到底是意义还是形式,Ellis(2001)把以意义为中心的教学描述为把语言作为达到某种非语言目标的工具而不是学习对象。以语言形式为核心的教学包括语音、语法、词汇、语用的教学等。Seedhouse(1997)认为很难在二者之间进行清晰的划分,传统教学背景下学生在进行专业英语(以意义为中心)学习的同时又有基础英语课程(以形式为中心)的支持。过去,从事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教师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课程内容上,而把语言问题视为英语教师的职责范围。学术英语教学模式力图把二者融二为一,在此过程中大部分时间是以内容为中心,过程中偶尔会以形式为中心。大学学术英语课程在内容上毕竟需要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难度,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语言教学功底,还要有相当的跨学科基础知识(至少要高于专业的学生)。实践证明,教师用英语对该学科内容讲解得越深入,越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越能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反之,如果教师自身对专业的知识仅是一知半解,再用英语讲解起来就会相当困难,达不到学术英语教学的目标。

2.课程是采用必修还是选修

不同的学术英语课程应该采用不同的课程模式。第一,根据一般和特殊关系,学术英语可分为通用学术英语和专门学术英语,前者由于侧重各学科英语的共性特征,主要训练学生各学科通用的学术口语交流能力和学术书面交流能力,包括用英语听讲座、查文献、撰写论文和参加国际会议等,所以基本采用必修课形式。后者由于侧重特定学科(如金融、法律、工程、医学等)的选词造句、语法结构、语篇特征等,学科性较强,一般应根据学生的需要开设成选修或必修,旨在培养和深化学生在某一特定学科领域的专业能力。第二,学术英语课程也可以根据功能属性划分为知识型、技能型和素质型学术英语课程。在此基础上各高校根据需要可分别开设成必修课程(如翻译、写作)或选修课程(如西方文化、高级视听说等)。不同的开课类型都是为了最终满足学生个体未来从事专业学习和研究,以及未来职业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未来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由通用过渡课程、学术必修课程和学术选修课程三大类课程组成。

3.是采用大班教学还是小班教学

目前,国内外关于班型大小对英语教学的影响研究基本局限于在通用综合英语课堂的数据和研究,对学术英语课堂班型大小的研究还基本属于空白阶段。根据KevinVerdin1995年在对200000次课进行的调查和研究发现,班型大小与教学质量之间没有明显的联系,无论大班还是小班都可以进行有效的教学。在多个影响因素中,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对学生的成绩比班型大小对成绩的影响更为重要。相比听说翻译等技能型教学,知识性(如语法、词汇等)教学内容受班型大小的影响更小。在此基础上,教师可根据课程需要把通用学术英语课程和知识型和素质型课程设计为大班教学(根据DavidHayes的观点班容量超过50名学生的班级就可以定为大班),而把翻译、听说、写作等对个体参与性和反馈性要求较高的课程设计为小班教学,从而更好地实施个性化和差异化英语教学。

4.是采用动态式双核型教材还是静态式单核型教材

教材内容要符合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要选择具有典型性和有代表性的学术或专业英语素材,除了反映本专业的基本理念和原则,还应具备一定的现实性和时代性。二是文章的语言要具有共核特征,即除了要有一般通用英语的特征,同时还要有学术英语或职业英语的典型特征。学术英语要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科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让其通晓用英语在该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和撰写论文的基本方法和理论。例如新闻英语教材,除了要帮学生领会英语新闻的基本理论和语篇特征之外,还要使其了解新闻英语的典型特征和特殊用法,以及利用英语撰写和从事新闻报道的方法。再比如交际英语,教学材料要满足和符合不同交际场合和场景的需要,除了语法的练习,教材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景和功能设计不同的对话、会话和角色扮演等交际活动。Hyland(2006)认为学术英语的课程材料和任务要满足真实性标准,教学设计要考虑所教专业相关的工作环境,设计典型工作任务,在环境与任务中磨炼英语技能。

5.教师角色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活动氛围的创造者和组织者

根据Krashen的研究略高于学习者现有水平的语言结构最容易习得。语言习得过程不是一个有意识的,而是一个无意识的认知过程。在此基础上,他认为教师的作用应是促进理解,为了传达信息内容而使用语言。长年的综合英语教学已使得教师更加习惯把语言本身作为一门知识和一种技能来进行传授,忽视了学生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主体和核心地位。新的学术英语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教师通过对专业内容的分析、任务的布置和问题的解决为学生进行潜意识或无意识语言学习创造条件。为此,教师要提升学术英语思维和知识储备,单纯的语言教学正在成为仅限于初学者的入门和基础课程,作为具有一定英语基础的更高层次的大学英语教学必然是基于具体内容和任务活动的复合型和交叉型课程。目前,能够同时胜任基础英语与学术英语教学的师资还十分匮乏,各高校在不断加强学术英语教师自身素质建设的同时还要注意加强教学团队的建设。

6.学习表现是否需要评价

学术英语课程的分化必然导致考试形式的变化,传统四六级考试用一张试卷来考查学生英语能力的方法和模式正在成为过去。学术英语课程的多元化要求考试和评价方式也应多元化,除了考查学生英语一般应用能力的通用英语水平考试和专门学术英语考试,还应把学术英语考试按层级和专业进行细化,如理工类英语考试、文史类英语考试。前者涵盖科技英语、财经英语、金融英语甚至工程技术英语等。后者则包括法律英语、新闻英语、体育英语、物流英语等。如果学习者是来自一般人文学科如哲学、马列或社会学等专业,只是想通过英语学习了解一般国外文化,读懂国外的报刊、新闻等,完成一般通用英语水平考试基本可以达到目标。如果学生来自学科性较强的专业如国际金融和贸易、法律、物流、体育等,则必须接受专门学术英语的学习和训练,否则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必然遇到瓶颈。

三、结束语

学术英语范文第4篇

为了规范学术论文的英文摘要,美国《工程索引》(EI)要求信息性文摘(Information Abstract)应该用简洁、明确的语言(一般不超过150 words),且在用词、句式、时态、语态以及人称等不易把握的方面做出了相关规定,以方便论文的国际交流。国家标准GB7713-87中规定,为了国际交流,学术论文应附有英文提名和摘要。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于2002年9月还专门了《学术论文英文摘要写作质量标准》,明确规定了英文摘要的写作规范。

但是,对于论文摘要的翻译研究还存在很多方面的空白和不足,比如,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翻译评估标准,这势必造成摘要翻译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因此,找到可行方法提高中文摘要英语翻译较强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实用性,是非常必要的。

二、中文摘要及其英语翻译基本概念

(一)摘要的定义和分类

国际标准IS0214-76,摘要是“对文献内容的准确压缩不加以解释或评论”。

论文摘要主要有2种类型:信息型摘要(Informative Abstract)和概括型摘要(Summarized Abstract)。信息型摘要也称报道型摘要,主要用于实验性和技术性较强的论文。概括型摘要也称指示性摘要,多用于理论性较强的论文。

(二)中文摘要英语翻译的特点

句式:句子陈述结构比较多,所包含的动词常常是be,have等。

人称:英文论文摘要句子的主语通常用单数第三人称(the/this paper/article),即以论文或文章本身为主体,很少用第一人称或作者自称。

时态:摘要开头表示本文所报告或描述的内容,结尾表示作者的观点和建议的做法时,可采用一般现在时;叙述研究过程及过去的工作,多采用一般过去时;说明某课题现已取得的成果,采用现在完成时。

语态:为了突出研究成果的客观性,避免提及有关的执行者,论文摘要英文句子的谓语动词常用被动语态。但在某些情况下,特别是表达作者或有关专家的观点时,又常用主动语态,其优点是鲜明有力。

(三)中文摘要英语翻译的原则

1.规范

根据目的法则,译文要取决于翻译目的。学术论文摘要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便于国际学术交流和利于学术成果的传播,因此翻译出来的摘要应该要符合英文摘要的国际标准。

2.易懂

根据连贯法则,译文要能被接受者所理解,具有可读性,并在目的语交际环境和文化中有意义。因此翻译出来的摘要应该要清楚简单、通顺流畅、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

3.准确

根据忠实法则,译文应以原文为基础,不能随意创作。因此翻译出来的应该要准确表达原文的内容和意义。

三、中文学术论文摘要英语翻译中的质量问题及解决策略

(一)中文学术论文摘要英语翻译中的质量问题

由于部分中文论文作者写作的英文摘要,绝大多数都比较粗糙,质量不佳,离参与国际交流的要求相距甚远,需要修改或者重写。一方面是由于论文作者英文写作水平有限,另一方面也由于大多数论文作者对英文摘要的写作要求和国际惯例不甚了解。中文论文摘要在过去英语摘要语法、用词错误率降低的基础上,出现了复合句的一致性,上下文逻辑关系和意义完整性等问题,深层原因是用英语包装汉语思维,机械对应式的英译汉。

(二)中文学术论文摘要英语翻译中的质量问题解决策略

1.明确翻译目的

即有效记录学术成果,通过将论文的目的(Purposes)、过程(Procedures)、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结论(Conclusions)等方面清楚诠释。

2.分析原文

对原文的分析可以分为部分。第一部分,译者重点关注文本外因素,确定原文提供的材料是否与翻译指令一致。第二部分是详细而全面地分析源文本,重点关注文本内因素。

文本有不同的功能,也因此有不同的文本类型。学术论文摘要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传递信息、告之读者整篇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因此属于信息型文本。且不同的用途专业领域,如商务英语、、法律英语、医学英语、农业英语、工程英语等因其特殊性,要进行认真研究和分析,看英语在这些不同的领域是怎样运用的。专业词汇应与国际用语保持内涵一致性。

3.选择翻译策略

诺德根据文本功能和翻译目的的关系,提出了“文献翻译”和“工具翻译”两大翻译方法。“文献翻译”强调源语文化。重在“再现原文化发送者与原文接收者之间交际时的情境”。“工具翻译”强调译语文化,重在表达“原文发送者与译文接收者之间在新的交际情境下的互动”。在文献翻译中,交际语言虽已改为译文语言,但交际情景还是源语文化,源语文化的语言特征仍得以保留。在工具翻译中,交际语言和环境变成了译文语言和环境,原文的语言文化特征仅做交际中的参考,重点是根据译文读者的需要传递原文的实际内容。

摘要翻译的重点是传道原摘要的实际内容,而且尽可能满足译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学术论文摘要翻译不能完全只依赖于文献翻译或者工具翻译,更重要的是作者对摘要内容的语法、逻辑的整体把握,提高受众理解度。

4.构建目标文本

中文摘要英语翻译为符合学术目的和要求的功能文本。中文摘要英语翻译的句型应简单凝练,一般由10个左右意思完整,语句通顺的句子构成。在这个环节,摘要的翻译可以从词汇、句法等语言层面着手,涉及中西方文化差异和许多翻译技巧。最终文本应以双方理解一致性为目标。

翻译的本质是“a textual thing”,及在社会和文化方面都必要且有用的跨文化交际(Gregory,Michael,What can linguistics learn from translation)。通过前面的研究,学术论文中文摘要英语翻译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只有不断总结经验,才能更好地促进中文学术论文的国际交流。

参考文献

[1]马立军,邱建军,宋二春.论文英文摘要翻译浅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3(6).

[2]姜天元,殷莉,刘亮显.浅谈中文摘要的英语翻译[J].时代教育,2012(15).

[3]王芳芳.从功能翻译理论视角谈学术论文摘要的英译[J].中南大学,2012(2).

[4]李惠英.谈学术论文的摘要及其英译[J].语文学刊,2009(4).

(作者单位: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学术英语范文第5篇

一、学术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不够全面,实用性不强

学术英语指的是为学生完成全英课程所提供的英语语言训练。其中听、说、读、写、译等各项技能的教学和训练均不可缺少。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院校将绝大部分时间、精力投入到学术英语阅读及写作内容的教学上,学生学术英语听、说等交际能力的培养被忽略了。此外,多数院校在进行学术英语教学时采用的方法是选择一本教科书作为学生的指定教材,根据教材内容及编排顺序(有些院校对其稍加整合、调整)进行授课。尽管我国国内现有的大多数学术英语教材在内容选取、编排设计等方面都比较科学、合理,但是一本教材从编辑、出版到投入使用需要一定的周期,而科技领域的进步日新月异。结果常常是学生拿到学术英语教材时感觉书中的内容已经“过时”了,对自己的专业学习帮助不大,因此对教师的授课内容不感兴趣,参与度不高。

(二)教学方法较保守,缺乏创新性

目前,多数学校的学术英语教学仍然沿用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模式及方法,学术英语教学多在大班范围内进行,教师授课以课堂讲授为主,对教学材料的处理通常采用生词讲解、句子结构分析、语法解释、英汉互译等传统的教学方法,形式上与以往的科技英语精读、翻译课类似。课堂的大部分时间里,学生都在被动地听老师讲课,师生互动较少。陈旧的授课模式和教学方法无法有效地调动学生学术英语学习的积极性,预期的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障。

(三)测试手段较单一,缺少多样化评价

当前,开展学术英语教学的院校对学生学术英语能力的测试大多采用终结性测试的方式,即在学术英语教学活动结束后,以一次考试、一张试卷的模式考查教学效果,考核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学生对这种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要评价手段的课程采用的学习方法往往是:课堂学习很随意;课后几乎不复习;考前临时搞突击;考试及格是目标。单一的测试方法及评价手段无法对学生的学术英语学习起到切实的督促、激励及检查作用,学生的英语学术素养很难得到提高。

二、解决现存问题的对策

(一)完善教学内容,增强实用性

1.合理选取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学术英语教学内容的选取应有助于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等各项技能,不能顾此失彼。各项技能的教学要突出重点,例如:学术阅读侧重原著选读;学术英语写作重点介绍学术论文写作中的引用、参考文献、如何防止剽窃等学术规范相关知识;学术翻译培养学生运用翻译技巧翻译所学专业的文献资料;学术听力主要训练和培养学生对学术英语讲座的理解能力;学术口语以模拟国际学术会议等形式为参与学术讨论打基础等。各项技能之间联系紧密,相互依托,只有全方位的教学与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的学术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2.及时更新教学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术英语教学要打破一本教科书垄断课堂的局面,教学基本内容与框架可以以一本教材为指导,但教学材料应及时补充和更新。授课教师可以通过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向专业课教师请教、参加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慕课)的学习等多种渠道获取教学资源。同时,要调动学生收集、查阅所学专业领域的学术期刊、杂志;搜索与其专业相关的英语课程或讲座的音频、视频,进一步丰富和补充教学内容。这样既能为学术英语教学增加“鲜活”的教学素材,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现英语学习与专业学习的有效结合。

(二)丰富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1.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在学术英语课堂中,单一的“讲授法”已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大胆尝试翻转课堂、任务式、合作式、项目式、探究式等教学模式与方法,实现教学活动由“教”向“学”的转变。课堂教学要做到精讲、多练:知识、技巧等的讲授要言简意赅,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练习、吸收。教师可根据讲授内容布置任务,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通过团队形式使学生在小组内以分工协作、共同协商的形式完成任务,逐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独立的学术研究能力。

2.加入实践教学,开展课外活动学术英语的教学重点是培养与专业相关的英语能力。要实现学生学术英语知识与技能的内化,实践活动必不可少。除了传统的、固定的课堂外,学术英语的教学场所还可以转移到图书馆、学术报告厅、会议室等常见的学术活动场所,通过实践教学,引导并指导学生将学术英语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专业学科知识的学习当中。同时,加强与各院系之间的合作,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学术英语活动周”、“学术英语能力竞赛”等;充分利用校园内相关社团开展学术英语交流活动,进而将学术英语的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强化学术英语的工具性。

(三)开发科学、系统的学生学术英语能力测试及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