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徐志摩爱情诗

徐志摩爱情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徐志摩爱情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徐志摩爱情诗

徐志摩爱情诗范文第1篇

尊敬的各位来宾,尊敬的各位亲朋好友:

旭光和魏魏踩着诗的音符,携手步入共同的诗意的人生。华兹华斯说:“诗人是捍卫人类天性的磐石,是随处都带着友谊和亲情的支持者和保护者”。为了给来宾们助兴,为了给旭光、魏魏的婚礼增添一份诗意的喜庆氛围,丹东市诗歌协会筹备了赵旭光陈魏魏婚礼专题节目——爱情诗朗诵会,暨鸭绿江国际旅游节诗歌朗诵会,暨首届鸭绿江诗歌节爱情诗朗诵会。筛选了七首中外爱情诗名篇,又组织力量为旭光、魏魏创作了三首,一共10首爱情诗。朗诵会会策划:黄文科 配乐 希望我们的朗诵能给大家带来诗意的精神享受。谢谢大家。

一、也许我们都曾经记得一首鲁迅的译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首诗的作者为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因为这位不朽的名字,匈牙利受到全世界热爱自由、和平和诗之美的人的关注。下面请欣赏裴多菲的名诗《我愿意是急流》

作者:裴多菲 译者:孙用 朗诵者:于音郭松

二、徐志摩是新月诗派的领军人物。1924年陪印度诗人泰戈尔访问日本,徐志摩写下了组诗《沙扬娜拉十八首》,我们选择其中一首,堪称徐志摩抒情诗中的“绝唱”。下面请欣赏《沙扬娜拉》。

作者:徐志摩

朗诵者:丛黎明

三、舒婷,朦胧诗派主要人物,是她在新时期之初恢复了歌写爱情的诗歌传统。下面想把她的名诗《神女峰》献给大家,朗读者:刘海东 姜丹

四、威廉。巴特勒。叶芝是爱尔兰杰出的抒情诗人,是20世纪最伟大的英语诗人。1923年,由于他那些始终充满灵魂的诗,通过高度艺术形式展现了整个民族的精神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叶芝不朽的诗篇散发恒久的魅力,跨越了精神时空。下面请欣赏叶芝的名篇《当你老了》

作者:叶芝 译者:袁可嘉 朗读者:孙守涛

五、白朗宁夫人15岁那年从马背上摔下来,从此瘫痪在床,她的情思并没有瘫痪在床,伊丽莎白把内心的情感化作诗行,并在伦敦享有盛名。1845年伊丽莎白收到一个陌生人的来信,来信者是诗人白朗宁,鸿雁传书。当他们接近爱情时,伊丽莎白拒绝了白朗宁的求爱。经历一番痛苦并幸福的折磨。他们相爱了,相见那天早上,伊丽莎白突然感到她的双腿有了力量,她奇迹般地从卧室走到了阳台,她要迎接黎明的曙光和她的白马王子。由于爱情的力量,白朗宁夫人所写的“十四行诗”再度掀起人们对十四行诗新的热爱,下面请欣赏白朗宁夫人的代表作《我是怎样地爱你》。

译者:方平 朗诵者:迟丹辉 尹鹿

六、1983年,诗人黄文科写了一首爱情诗《美丽的姑娘》,诗歌传达出他朴素的精神至上的爱情观。今天看来,这首诗歌不仅仅是自卑自我灵魂的抚慰,也是对赵旭光陈魏魏精神至上的爱情的礼赞。下面诗人自己朗诵自己的诗歌。

七、泰戈尔是印度最伟大的诗人,他曾一代一代影响着我们中国爱诗的心灵,他的《新月集》和《吉檀迦利》具有穿越时空的恒久的魅力,下面我们把他爱情诗《叶儿在崇拜时变成果实》献给大家。朗诵者:庞锦绣

八、从伊甸园开始,爱情就充满了神奇。结婚的后来是什么呢,确实令人遐想。作为朋友,我为旭光魏魏写了一首诗《后来》,下面我和刘月女士就把这首献给大家。

九、舒婷的《致橡树》曾风靡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时至今日依旧还有浓郁的诗情,有请程国顺先生、汤金玉女士把这首诗献给大家。

徐志摩爱情诗范文第2篇

徐志摩是一个复杂的诗人,历来对其评价不一,徐重庆曾说“徐志摩是一个资产阶级诗人”,因为他曾经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宣扬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在《追忆志

摩》中说:“他的人生观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要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而他自己也曾说:“我是一个不可教训的个人主义者”。的

确,徐志摩是一个一直追求其“单纯信仰”的人,他的“单纯信仰”就是由爱、美和自由组合起来的理想主义人生观,而爱情观作为其人生理想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

不可避免的打上了理想主义的烙印,可以说徐志摩追求的爱情是一种神圣的、绝对的、永恒的、完全的、圆满的理想爱情。从徐志摩与张幼仪、林徽因和陆小曼的婚恋

以及其众多的爱情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其爱情观具有以下特点:

一. 爱情是神圣至上的,对爱情的追求要不懈而执着。

众所周知,徐志摩对林徽因的追求煞费苦心,当他在伦敦第一次见到年仅16岁的林徽因时,就彻头彻尾的喜欢上了她,当时他感觉到眼前出现的就是美神,是仙女下凡

,当然当时的林徽因也为这位多才的浪漫诗人倾心,因此后来,康桥边、叹息桥、芳草甸、伦敦的书屋……便处处留下了他们初恋的倩影,飞扬着浪漫的爱情,不幸的

是后来林徽因提出只有徐志摩和张幼仪离婚她才会和他结成伉俪,而此时的张幼仪也在伦敦,徐志摩便将她送往德国,不久张幼仪便产下二儿子彼得,如果是一般人,是绝

不会在此时抛下张幼仪母子提出离婚的,即使他并不爱她,也要处于一种婚姻的责任和义务继续把这种关系维持下去,而徐志摩毕竟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为了他心中那完

美圣洁的爱 ,不惜顶着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巨大压力,毅然在这时候提出了离婚,无耐造化弄人,当他与张幼仪离婚之后,林徽因却受其父之意回国并与梁启超之子梁思成达

成口头婚约,当徐志摩知道此事后痛苦万分,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他苦苦追索的希望就这样被埋藏了:“希望,只如今……/ 如今只剩下遗骸;/ 可怜,我的心……/ 却教

我如何埋掩?”――《希望的埋藏》 后来,当徐志摩得知林徽因与梁思成并未正式订婚,仅是个口头婚约时,他死了的希望又开始重新开始冒烟,他想,爱情面前人人

平等,徽因若最终选择思成,我尊重她的选择,但她若是最后选择了我,我还是可以敞开怀还接受的,于是他便频繁的给林徽因打电话、写信、找她聊天、散步,还送

给林徽因许多诗篇,也许是徐志摩追求林徽因的决心过与坚定,梁启超才不得不将思成和徽因送往国外求学,这就使得徐志摩的希望彻底破灭,他和林徽因《在那山道

旁》做了最后的道别。

二. 爱是光明正大的,爱情是无罪的。

在徐志摩看来,恋爱是光明正大的,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爱情是无罪的。这首先表现在他对张幼仪的婚姻上,当徐志摩决定与张幼仪离婚后,首先写信告知了他的好

友们,尤其是其师梁启超,梁启超收到信后苦心相劝,希望能有挽回的余地,但他给梁启超的回信却振振有辞的说道:“我之甘冒世之不韪,竭全力以斗者,非特求免

凶惨之苦痛,实求良心这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 徐志摩是在柏林由吴经熊、金作霖作证同张幼仪正式解除婚姻关系的,此后,他便在《新浙江》

报副刊《新朋友》上正式发表《徐志摩、张幼仪离婚通告》,向世人告知他离婚的消息,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这样的事情都是遮遮掩掩,生怕别人知道,所谓

“家丑不可外扬”,而徐志摩倒好,不但告知了其朋友、师父,还把消息发报公告天下,真可谓是中国近代史上西式离婚的第一人。

徐志摩对林徽因的追求也是光明正大的,虽然在外人看来,林徽因只是小徐志摩很多的他的一个“小朋友”,可徐志摩可不管这些,只把她当作心中的女神来追求,在

泰戈尔来华是,他还托泰戈尔为其说情,希望林徽因能回心转意,而此时的林徽因已与梁思成基本确立了关系,此事一方面可以说明他对林的不懈追求,另一方面也说

明了他的坦率与勇敢,从不怕外界的非议。徐志摩在8月21日和19日的《爱眉小札》中分别写到:“只要爱情是真的,就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地方,恋爱本事光明事。

”“真爱无罪”。因为坚定了相信了这一点,徐志摩才会在重重的社会和家庭压力下仍有着追求真爱的勇气和决心。

三. 爱情是情爱和的完美结合。

徐志摩认为,爱情不光是精神上的沟通与共眠,更是灵与肉的完美结合。这集中体现在他与陆小曼的爱情中,徐志摩在1925年3月3日写给陆小曼的信中直接阐明了自己

的灵肉观:“灵魂是需要救度的,肉体也不能永久让人家侮辱蹂躏;因为就是肉体也含有灵性的。…… 因为灵与肉实在是不能分家的。”徐志摩当时说这些话的目的

是鼓励陆小曼彻底的与家庭决裂,既心已有所属,就不能维持身心分裂的局面,继续原来的夫妻生活。在同年6月26日从欧洲写回的一封信里,徐志摩说的更为直接:

“你身在那鬼世界的中心,也难怪你偶尔的气馁,我也不妨告诉你,这时候我想起你还得与他同住,同床共枕,我这心痛,心血都迸出来似的!”,徐志摩在这里希求

的,已经不是与其他女性之间的心灵的默契,而是全身心的占有。

徐志摩的灵肉观在其诗中也有体现,先看比较含蓄的《雪花的快乐》与《翡冷翠的一夜》。《雪花的快乐》基本上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但那朵雪花最后“贴近她柔波

似的心胸”,“溶入她柔波似的心胸”,已经接触到身体了,在徐志摩后期的作品中,对的描写则更为直接,例如经常被别人拿来批评的《活该》和《别拧我,疼

》。特别是后一首,具体而细腻的描写了欢爱时女方的表情、声调和眼神。在另一首《春的投生》的诗中,诗人使用了一系列象征性的暗语,如雷雨的猖狂、春投生于

残冬的尸体、潭水缠绵等,来展示男女双方欢爱时爱和欲的和谐、愉悦、欢畅和美妙,而较为露骨的,如脚下的松软、耳鬓的温驯、桃花开上脸,以及呼吸的投射,肢

体胸膜的异常跳动,敏锐的消受眉,手臂迫切地要求缠身,等等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则强化了男女欢爱时的灵与肉的律动感和亢奋感,正因为作者有这样的情感体验,

他才能将男女在一起的欢娱表达的如此酣畅淋漓。可见,追求灵与肉的完美结合也是其理想主义爱情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徐志摩的爱情理想中的大胆追求、执着热烈、积极向上的精神特质是值得肯定的,其爱情理想是对传统恋爱观的挑战,在新旧交替的20年代,这是难能可贵的,然而,

我们应当指出的是,徐志摩所追求的爱情太过于理想,在错综复杂和物质化的现实社会中是很难有市场的,它只能存在于我们的精神世界,正如徐志摩的老师梁启超所

说的“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一样,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和完美的爱情的。

徐志摩为爱而生,为爱而死,而他与张、林、陆的情爱故事,连同他为爱而歌的情诗,必将愈久愈真,愈久愈新。

参考书目及文献

[1]顾永棣 《徐志摩诗全集》 学林出版社 1997年7月第2版

[2]高恒文/桑农 《徐志摩与他生命中的女性》 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诗人徐志摩》 重庆出版社 1982年版

[4]杨新敏《徐志摩传》 团结出版社 1999年版

徐志摩爱情诗范文第3篇

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相比古典诗歌而言,现代诗歌似乎更难理解,也更难讲解,所以“读不懂”“讲不好”的问题在现代诗歌教学中普遍存在,现代诗歌教学也成了很多教师颇感棘手的难题。

一个诗的国度,竟然没有了诗,没有了激情应该属于诗的年龄的青少年不愿读诗,也读不懂,这是何等触目惊心的事情!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一方面是文体的陌生转换。语文课堂分析讲解的多是实用文,以及少量的文学作品,这些文章至少在文体方面的概念表述上有相近之处:中心、内容、材料、层次、表达方法……而诗歌在文体方面的概念上的表述是分行、省略、押韵、意象……加上现代诗歌风格多样,的确造成很大的阅读难度。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的阅读习惯。其他文体是朗读,诗歌是涵咏其他文体抓材料归纳中心,诗歌是从意象中捕捉感情流程等毒他文体对语言、感情、技巧的要求不如诗歌高。再者,教师的学识修养也有所欠缺。许多语文教师对诗歌的认识是陈旧的、过时的。他们对诗歌的了解还是大学教科书《文学概论》里得到的知识。然而,时代在发展,诗歌理论也在发展。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语文教师平时对诗歌的阅读、写作也是不多的。因此,遇到诗歌篇目,就感到不太好掌握备课的尺度,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就不言而喻。

二、现代诗歌的比读审美

把诗歌放在不同的参照系中进行对读,是能够读出新意的。这些阅读与比对.可以在中外古今诗作之间,可以在同一作者不同作品之间,也可以在不同作者同类作品之间,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比如徐志摩对于康桥,曾写有几篇诗文。教师讲解《再别康桥》时,就可以结合徐志摩的另一首诗歌《康桥再会吧》和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就其中相应的河桥、水波、青草、云彩、钟声等意象进行比较,了解其散文和诗歌,采用了不同的抒情方式,表达出不同的美学效果。再如,穆旦的《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可以将其跟艾青的诗《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进行比较。如两首爱国诗篇不仅写作背景和主题相同,而且在艺术上相似,都选择了悲凉凄清的意象来表达祖国的苦难和人民的痛苦。风格上却相异,艾青的诗自然晓畅而不流俗,感情热烈而不做作穆旦的诗浓郁顿挫而不悲观,含蓄蕴藉而不晦涩。

三、现代诗歌的比读探究

一首现代诗的解读往往是多元的,教学中教师应当通过阅读梳理出不同的理解,并借助这些问题的解析和共同探究,努力学生去拥有个性化的解读。如对何其芳《预言》诗中“年轻的神”的理解,有理解为春天的使者,有理解为飞逝的时光,也有理解为诗人梦中的爱人。教学中,我们应当指导学生反复吟诵,结合诗的相关背景,谈谈自己对上述诠释的理解,甚而提出自己的新解。卞之琳的《断章》和郑愁予的《错误》都有多种解读,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新的联想、新的评价。卞之琳说《断章》是通过形象的画面着重表达“相对”的意思,如果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读,是否可以这样说:诗人透过旁观者的眼睛,写出“人”对“情”的无奈,及“情”对“人”的捉弄?客观的铺叙中隐隐细味出淡淡清愁,以及诗中你、我、他三方面的关系?而郑愁予的《错误》,一般认为是一首爱情诗,而联系作者身世及背景,我们还能对诗的主旨产生其他联想或许是作者通过对大陆生活一段旧情的追忆,抒写与亲人久别后产生的一种惆惆怅心情等等。

四、现代诗歌的创作实践

许多作家是从爱好诗歌逐步走向文学殿堂的,诗歌还在潜移默化中对提炼语言的简洁、营造场景的氛围方面起了作用。因此,我认为,中学生写诗好处不小。经过教学实践,我还发现如果指导得法,中学生是可以写出好诗的!

徐志摩爱情诗范文第4篇

关键词:曲式结构美;歌词情感美;音乐功能美;审美把握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4-0114-02

1926年,我国著名诗人徐志摩创作了《偶然》,这首诗是徐志摩和陆小曼合著的剧本《卞昆冈》里瞎子艺人的唱词。后来收在《志摩的诗》里。1996年又由 李惟宁 教授谱了曲。深受演唱者和诗人的喜爱。作品仅仅是一首两段十行的小诗,所蕴含的哲理却是对于人生境遇的感叹,唱起来叫人不禁感怀于作者细腻的情感,同时又产生对于往事的眷恋。本文主要对于歌曲所蕴含的美学思想角度分析,从而讨论对于作品演唱的把握。

一、曲式结构美

《偶然》这首作品采用6/8拍,ьE大调,整首歌曲属于单三部曲式,乐曲的整体性强,

每一部分相互承托,给人以均衡律动之美感。引子用淡淡的琶音音型,分解和弦似的背景旋律引入,并不断向前滚动,不是很强,但足以将歌曲的背景画面展现在眼前,宛如平静的湖面不知什么原因而泛起微波,表面看上去并没有多大的波澜,实则内心激动,一股无法掩藏的情感在隐隐翻动,动人心魄。

呈示段开始仍然沿用引子的琶音音型音乐作为伴奏,并开始陈述诗歌,用一种柔和的语调,讲述一种平静得心情,给人以美感。到第三乐句旋律转到了原调的平行和声小调c和声小调,并在平行和声小调基础上出现了变化音,全曲的呈现出歌曲的,此时,仍以流动性琶音音型作为伴奏,并较多地采用下属及其转位和弦,让歌唱似乎蒙上了一层飘忽不定却又柔和迷惘的色彩,在抒情中不乏朦胧惆怅的感觉。在终止处,音乐采用了延音的处理,使一种复杂的情绪告一段落,为新的情感的出现做好了铺垫。

中段的出现,仍然采用原调的平行和声小调c和声小调,不同的是没有采用贯穿全曲的琶音音型,而是采用了和弦叠加,力度更强,增加了音乐的矛盾性,从而突出了一种更为矛盾的复杂的情感。这一段由规整的四句组成,前三句音乐矛盾逐渐攀升,到了第四句,情绪开始稍稍缓和,音乐开始转回到原调bE大调,一种无奈之情由然而生。 属和弦的出现预示了这一段的结束,并与呈示段形成主与属的呼应,使乐曲本身的整体性进一步增强。

接下来的连接部分虽然仅仅只有两小节,却是调性回归的一个稳固部分,为再现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在再现以前,也同样的采用了延音的处理,一方面是为中段的情绪做一下梳理,另一方面也为呈示段情绪的出现做好了准备。

琶音音型再次出现,音乐回到原速,再现段一切都如呈示段那样,似乎依旧平静并没有什么两样,可是这种平静却充满了冲动过后的无奈之情。音乐依旧柔和,可内心的波澜似乎少了些许,却多了几分伥聊与孤寂。音乐回到主和弦,延音放慢后,音乐在一片回味中结束。

整个音乐作品音域仅仅只有九度,采用单三部的曲式,结构非常规整,短小精悍、曲调抒情,清新怅然,无论从结构、旋律、还是等配器都灌输着作者的深切之情。歌曲充斥着典雅的美感,在起伏中蕴藏着骚动,用飘逸的情调诉说着爱与美的深情。

二、歌词与情感美

《偶然》,按徐志摩的学生,著名诗人卡之琳的说法:“这首诗在作者诗中是在形式上最完美的一首。”(卡之琳编《徐志摩诗集》第94页)新月诗人陈梦家也认为:“《偶然》以及《丁当-清新》等几首诗,划开了他前后两期的鸿沟,他抹去了以前的火气,用整齐柔丽清爽的诗句,来写那微妙的灵魂的秘密。”(《纪念徐志摩》)。的确,在徐志摩所作的诗歌中对于美的追求,《偶然》是具有一定的“转折性”意义的。作者自比作云彩,采用第一人称,表现出与情人偶然相爱一场,而后却又只能天各一方的难以割舍的情怀。

但是,这首诗的意象却早已超越了它本身所表现的情怀,不禁让我们想到了对于人生的感叹。在人生的道路上,有多少偶然的情形,多少美好的东西,虽然只是偶然的相遇,却因为缘分使然,不得重复与交汇。亲情也好,友谊也罢…却只能幻化成会心的一笑,三言两语,昙花一现,了无踪影。随着时间的流淌,这些爱的美好就有如同天空中的云彩,偶尔投影在波心,却不得讶异与欢喜,只有在闲暇之余拿来回味,珍藏于心。生活中的变幻无穷,人来人去间表现了“偶然”的常有与不常有,反映了一定的人生道理,同时又存有人与人之间思想情感难以得到沟通与宣泄的朦胧和伤感之情。茫茫人海,人与人的相遇,心与心的交汇,都换化作偶然,成为心底的“光亮”,那些偶然中互送的情意,“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歌曲用爱与美,书写着一种人生的失落感,深含着对人生感怀与意蕴。诗人用节制的感情,潇洒的情态把最珍贵的东西消逝后而产生的失落感,用似乎不经意却字字感人肺腑的语调加以表现,使诗歌在内容与情感上达到了和谐的美感。诗人徐志摩在贫困的中国最黑暗的时代,用满怀着对“美”的希望的笔锋,在黑暗的夹缝中苦苦追寻着理想,可这光芒却有如如昙花一现,只能留淡淡的哀伤与心间。同时,作曲家又用流淌的音乐与起伏的旋律加以诠释,使诗与曲从形式和本质上达到了统一,产生了共鸣。

三、音乐功能美

音乐的功能不仅仅在于愉悦了歌者与听者的身心,更重要的是在于音乐所发挥的社会功能,所谓“声和―心和―人和―政和”,是一种听觉审美与社会学、心理学的的综合。正如歌曲《偶然》所体现的那样,也许诗歌的本身仅仅是一首对于情人的所作的爱情诗,可是用心去品味这首诗时,从心底产生的共鸣却不仅仅是对于爱情的感叹,还有对人生种种境遇和得失的留恋,进而让我们思索,在留恋过去的同时更应该学会珍惜眼前的一切,把握好当下的美与自然。

当前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潮流不断向前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潮此起彼伏。在这种空前的境遇下,各种社会化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交织,多元化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相互碰撞,难免会产生一些思想上的冲突与矛盾,随之而来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浮躁与不安。显然,这就需要文化发挥其积极的调节作用,音乐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必然要思考如何才能更好的迎合时态的发展,满足更为年轻一代人对于音乐的需求。也许,正是像《偶然》这样的小的艺术歌曲给了我们启示,平和的音乐,激情与伤感兼顾。在人们倾听音乐的同时更多的是唤起了内心深处一种平静的情态,在浮躁中得到一丝清静,用心去体会人性和生活的美,用爱和真去回报这个世界。也只有这样才真正实现了对于歌曲和谐之美的需要。

作为声乐演唱者,首先应该清楚,声乐这种表演艺术必须以情感人,那么对于作品所反映的美学价值的把握就尤为重要。声音作为一种表演手段,必须通过对歌曲的深刻理解后进行二度创作才能发挥其美的效应。艺术歌曲作为一种声乐训练的歌曲,其目的是使演唱者熟练地掌握好用声的技巧,同时生动的表现歌曲所要表现的内容以及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用动人的情感和富有激情的声音来感染观众。

音乐原于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美的追求,在演唱处理音乐作品时,首先要依赖于对于作品美学思想的把握,才能透过美丽折射出美丽,使我们的演唱更加具有吸引力和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4.

[2]孙继南,周柱拴.中国音乐词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徐志摩爱情诗范文第5篇

致橡树阅读心得1深情相对,比肩而立的橡树和木棉,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这组形象的树立,不仅否定了老旧的“青藤缠树”、“夫贵妻荣”式的以人身依附为根基的爱情关系,同时,也超越了牺牲自我,只注重于相互给予的互爱原则。它完美地体现了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爱情:真诚,高尚的爱应以不舍弃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为前提。

爱一个人是可以爱他到牺牲自己的生命,而不是借着对方的高枝往上爬,也不是为了炫耀自己而欺骗对方的感情。《致橡树》远远超越了这些,它是新时代的人格在爱情观念上对前辈的大跨越的超越。这种超越出自向来处于仰视,攀附地位的女性更为难能可贵。

诗歌对爱情理想的歌唱、高扬,树立在极有思想含量,极有力度的否定之上。诗人按照先破后立的艺术构思,在诗的开头首先否定了种种世俗的爱情观,着重强调了爱的基础——独立、平等。在作者舒婷看来,尤其是作为女性诗人看来,“她”有没有真正的独立平等意识,是不是十分珍视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尊严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一个女性必须具有的。

文章的后几句话总结了爱情,总结了真正伟大的爱情就必须具备“坚贞、忠诚、互敬”等原则。真正的爱情并不是几句甜言蜜语,也不是只爱虚表,而要“爱屋及乌”,爱他的优点,同时,也包容他的缺点,就像舒婷写的“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致橡树阅读心得2今天下午在言谈之中,忽然想起一首诗——舒婷的《致橡树》。虽然这不是一首纯粹描述爱情的诗句,但是许多人却从中看出了爱情该有的态度。记得以前最喜欢其中的一句“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正是这种努力成长为树的信念,让我一度动容。自古以来,女性的形象似乎就被设定为了柔情似水、若柳扶风,长久以来受到压迫的旧社会的妇女也习惯了依附男人而生。拥有与失去似乎向来不是由女性向导,而只是被动地承受。

也许真的存在那种耐心极好的男人,那就是极品了,不是你我轻易能够遇到的。男人的确喜欢温柔的女人,但是温柔不是软弱无力、不是悲泣啼哭,温柔的女人也可以拥有一个坚毅的灵魂。泪水也许会换来男人一时的柔情,但总怕终有一天,这个曾经给予你温暖的手也会因为疲倦而无力地垂下。我想我是不愿当这棵菟丝花的,那样只能努力地依附大树而生,贪婪地榨取大树的精力来得到生存,让大树的躯干无法得到伸展。我愿意用我的智慧来经营我的感情和生活,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温柔的女人和一个并肩的战友,拥有自己独特的和煦而坚定的微笑。当欣赏江山如画的时候,我愿意化为一汪春水,为这副风景增添一抹丽色;当遭遇风浪袭人的时候,我亦可以和你一起迎风而上,而不是委屈地退缩害怕、逃离。

致橡树阅读心得3舒婷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情感的复杂、丰富性常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辨力量,又楚楚动人。

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

《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因而这首富于理性气质的诗却使人感觉不到任何说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丰美动人的形象所征服,所陶醉。

致橡树阅读心得4舒婷,原名龚佩瑜,是中国当代著名女诗人,朦胧诗派代表之一,而致橡树更是引领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

爱情是什么?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席慕蓉说:爱,原来是没有名字的,在相遇之前等待的,就是它的名字。三毛说:一刹真情,不能说是假的,爱情永恒,不能说只有那一刹那。舒婷在致橡树中表达的爱情更是独特的。

作者借助橡树木棉这两个中心意象表达了女性对爱情的观点。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她认为爱情不是唐王和玉环是的附庸爱情,而是平等的。自古以来,女性的形象被设定为了柔情似水、若柳扶风,长久以来受到压迫的旧社会的妇女也习惯了依附男人而生。拥有与失去似乎向来不是由女性向导,而只是被动地承受。她认为在新时代,女性应该,摆脱羁绊,拥有自由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

她认为真正的爱情是坚贞的,即使如曼珠沙华般花开无叶,叶生无花,生生相错不相见,仿佛永远分离,它们的心也依然在一起。都市的牢笼困住了你的身躯?快节奏的生活羁绊了你爱的步伐?没关系!只要跟着心的感觉走,即便远隔重洋也会近如咫尺。

她认为真正的爱情是相爱的两个人比肩而立,风雨同舟,共同坚守。我们共同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爱一个人很容易,爱她一生却是很难得。现实中充满了太多的诱惑,也瘗藏着太多的危险。记得有人说过:最初教会你舞步的人不会,不会陪你到散场。我觉得这句话有些偏激。

不过这句话也反映了这样的一个事实:大难临头是所谓的爱情难免不会像无根的浮萍,风儿一吹就散。就像九把刀写的等一个人咖啡中女主人公思萤与男主人公阿拓之间的故事,在经过风风雨雨之后的他们才找到自己的真爱。这部小说中有这么一句我深有感触:没有经历过生死的爱情是毫无趣味的。

爱情是纯真、热烈、平等、高尚的,可以感触的到,却说不清道不明。

致橡树阅读心得5舒婷的这首诗一直是我向往的爱情境界,可是如今读来却另有一番感想。有次看到舒婷的采访,她说这首诗并不是爱情诗,而是为女人的外表和她的独立性而写的。舒婷认为,每一个女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理性的思考,所以女人应该坚强独立。我在不久之前仍对她的观点百分百的认同。可如今当我也经历了感情磨难,我发现也许是我的理解太片面,太表面了。

这个世界是一个充满了各种关系的社会,女性的觉醒和追求独立自由是多少年来,多少代女性被压抑的集体反弹。但是在我们中国大陆妇女解放运动是否矫枉过正?当越来越多的女性在追求“自我为中心”时,我们也看到了另一方的反弹,男性和女性成了竞争对手,他们都在争取有限的资源,都在争取到底那一个是被动那一个是主动。现代女性很大的纠结就是,事事都在争取主动的姿态,但传统价值观念又让她觉得自己应该是被动的。

反观我自己的经历,我就是如此直白的把这种竞争引进了自己的私生活,甚至当我遵循传统价值观念以付出和奉献为爱时,却仍然选择了具有攻击性的姿态,我恰恰放弃了我之所以成为女人的柔软,也不自觉的放弃了我身为女人应该得到的关爱与怜惜。当我执着于为什么我的付出没有被认可时,原来在我自己的心中也没有把自己作为一个女人来对待。我的咬牙硬撑是件多么主观的事,我忽略自己内心的感受,同时也疏忽了给对方造成的压力。

如今的我仍然追求《致橡树》般的爱情关系,但要把作者称为“这些都还不够”的部分放到更重要的位置————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蔚籍;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 衬托你的威仪;甚至阳光 甚至春雨。遵循我内心的感受,发觉我女性的温柔。

今天下午在言谈之中,忽然想起一首诗——舒婷的《致橡树》。虽然这不是一首纯粹描述爱情的诗句,但是许多人却从中看出了爱情该有的态度。记得以前最喜欢其中的一句“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正是这种努力成长为树的信念,让我一度动容。自古以来,女性的形象似乎就被设定为了柔情似水、若柳扶风,长久以来受到压迫的旧社会的妇女也习惯了依附男人而生。拥有与失去似乎向来不是由女性向导,而只是被动地承受。

也许真的存在那种耐心极好的男人,那就是极品了,不是你我轻易能够遇到的。男人的确喜欢温柔的女人,但是温柔不是软弱无力、不是悲泣啼哭,温柔的女人也可以拥有一个坚毅的灵魂。泪水也许会换来男人一时的柔情,但总怕终有一天,这个曾经给予你温暖的手也会因为疲倦而无力地垂下。我想我是不愿当这棵菟丝花的,那样只能努力地依附大树而生,贪婪地榨取大树的精力来得到生存,让大树的躯干无法得到伸展。我愿意用我的智慧来经营我的感情和生活,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温柔的女人和一个并肩的战友,拥有自己独特的和煦而坚定的微笑。当欣赏江山如画的时候,我愿意化为一汪春水,为这副风景增添一抹丽色;当遭遇风浪袭人的时候,我亦可以和你一起迎风而上 ,而不是委屈地退缩害怕、逃离。

致橡树阅读心得6如果问,有一首什么样的爱情诗可以打动我?我会回答,它不止是有象凌霄花一样的美丽意象,也不止是有行云流水一般的语感,也不止像泉源一样能给人带来清凉的慰藉,不止日光,不止春雨,甚至雾霭,甚至虹霓。

如果问我找到了这样的诗吗?当然,是《致橡树》。

近来重读《致橡树》,感觉历久弥新。诗人舒婷以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全新的思想内涵,给阅读者的心海带来了浪潮般的冲击,创造了爱情诗中的经典。

在作品问世后的三十多年里,对于《致橡树》的艺术性,已经有太多太多的作家和评论家对它进行解剖,透析,重构,反思,谈得非常非常多,析得非常非常透,凭我的浅薄道行,实在是很难在此方面贡献什么新的意见。

不过,在重读的`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到,任何伟大的作品都是具有时代特征的。中国历史上封建帝制比较长,民主的历史比较短,很难想象在封建社会里会出现《致橡树》这种主旨的文艺作品。那时候,能够出现“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样的作品,已经是对于爱情最高境界的描述和追求了。我看过电视剧《白银谷》,里面的老太公娶了六七房姨太太,在这样的婚姻制度下,能够产生男女平等的爱情吗?显然不能。大导演张艺谋曾拍过一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里面仍然是三妻四妾,这显然是如《白银谷》一样的社会环境,这种社会背景下出现的爱情观显然与舒婷的思想距离十万八千里。从到解放这一段时间,中国一直在进行民族解放运动,民族大义超越了个人的“小情小爱”,虽然期间也出现了徐志摩,戴望舒这样一批杰出的浪漫诗人,但封建残余仍广泛存在,他们对于男女平等爱情观的呼唤显然停留在攀援的凌霄花或者痴情的鸟儿或者日光春雨泉源的层面。

现代爱情观必然产生于完全意义的民主社会之上,当平等自由博爱成为社会的基本制度时,现代的爱情观便有了生长的土壤,空气,阳光,雨露,养分和水源。所以,我们看到,在建国以后开始出现了一些具有现代爱情观的文艺作品,它们对于男女平等的描述和歌颂显然是前所未有的,是开天辟地石破天惊前无古人的。不过,由于历史局限性的原因,当时的一些文艺作品也不可避免的烙上了时代印迹,体现物质文明的较多,写人文关怀和春花雪月的较少,所以,这就把创立伟大作品的机会留给了后来的人们。以后,中国社会走向发生了新的变化,民主精神更加张扬,人文关怀被大力提倡,社会日益繁荣,这个时候,作家和诗人们拥有了可以自由驰骋,自由翱翔,自由飞舞,自由宣泄的天地,于是,《致橡树》这么精致,大气,明丽,隽美的伟大作品便产生了。

我比较阅读了《致橡树》和《我愿意是激流》,觉得这两首诗均是伟大而不朽的爱情诗精品。《我》诗诞生了160多年,依旧像是现代年轻人的情书,《致》诗诞生了30多年,依然没有旧俗落伍之感,它们是真正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我认为这一点可能是衡量伟大作品最重要的尺度吧。

重读《致橡树》,我更多的感悟在诗外,我觉得它既是舒婷的作品,也是中国的作品,它是中国时代进程的产物。在中国,早一点产生不了《致橡树》,晚一点也产生不了它(因为它已被另外一个舒婷写出来了),它是时代的产物。我不知道别人在读此诗时会产生什么样具体的思绪,但我知道我自己的感慨是:诗歌是有韵律的史书。

致橡树阅读心得7《致橡树》可称得上是美文中的精品。这首诗热情而坦诚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和爱情观。

深情相对,比肩而立的橡树和木棉,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这组形象的树立,不仅否定了老旧的“青藤缠树”、“夫贵妻荣”式的以人身依附为根基的爱情关系,同时,也超越了牺牲自我,只注重于相互给予的互爱原则。它完美地体现了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爱情:真诚,高尚的爱应以不舍弃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为前提。

爱一个人是可以爱他到牺牲自己的生命,而不是借着对方的高枝往上爬,也不是为了炫耀自己而欺骗对方的感情。《致橡树》远远超越了这些,它是新时代的人格在爱情观念上对前辈的大跨越的超越。这种超越出自向来处于仰视,攀附地位的女性更为难能可贵。

诗歌对爱情理想的歌唱、高扬,树立在极有思想含量,极有力度的否定之上。诗人按照先破后立的艺术构思,在诗的开头首先否定了种种世俗的爱情观,着重强调了爱的基础——独立、平等。在作者舒婷看来,尤其是作为女性诗人看来,“她”有没有真正的独立平等意识,是不是十分珍视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尊严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一个女性必须具有的。

文章的后几句话总结了爱情,总结了真正伟大的爱情就必须具备“坚贞、忠诚、互敬”等原则。真正的爱情并不是几句甜言蜜语,也不是只爱虚表,而要“爱屋及乌”,爱他的优点,同时,也包容他的缺点,就像舒婷写的“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致橡树阅读心得8诗人借木棉和橡树,来呼吁平等,自由,和谐,同甘苦共患难的真情。爱你不是因为你可以给我带来更多的利益也不是因为你我可以站在更好的舞台,仰望更广阔的天空。和你在一起不是只给你带来新鲜感,也不是只把我的优点整日的在你面前展示。和你在一起不是单纯的为了某一方面,也不是为了让你现在我的肩膀上看得更远。爱你不和你有很远的差距,我想和你在一起,无论是风雨还是艰难险阻,都愿意给你依靠和陪伴。我希望和你希望是一棵树,跟紧紧的抓在一起,叶很好的相融,不管我们需要面对什么,都要对生活用心的微笑和致意,即使没有人懂,我也要和你终身想依。你的一切我都爱。

诗中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洁的,更是伟大的和高尚的。这样的爱情有共同的伟岸和高尚,走共鸣的思想和灵魂,扎根于同一块根基上,同甘共苦,冷暖相依。

致橡树阅读心得9第一次读到舒婷的《致橡树》是在高中的课本中,记不起当时老师是怎样解说这首诗歌的,感觉自是很朦胧,多年后的很多时候,这首诗歌都会很不经意地诵起,当初的朦胧感觉在生活的经历后被赋予了更多具体的内容。

今下午兴致又来便欣赏起配乐朗诵《致橡树》,更有新的体会。谈及“爱”,可以花前月下,山盟海誓,可以平平淡淡,细水常流,在爱情面前,任何的表现形式都不足为过,但须得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拥有平等的人格,独立的思想,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尊重倾慕,情同意合,同甘共苦、冷暖相依。这样的爱情,丝毫也不比“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来得逊色。

真正的爱,不是让你为TA寻死觅活,而是通过TA,你更好地认识到这个世界的美好,从而更好地爱自己,爱他人。

致橡树阅读心得10张爱玲曾对胡兰成倾言:“在你面前我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她在爱情面前,就像茫茫沧海之一粟尘埃,面对广阔之天空,心是欣喜而卑微的。这种爱情观,晶莹剔透如玻璃球,单纯美好,不能相守便把爱情藏于尘埃中,但却是易碎的可悲可怜,心随时都可能因为他的言行而破碎。如果人们在面对爱情时,多给自己注入勇气的精神动力,不是以弱态示人博取他人怜悯,而是勇敢地做自己,以不卑不亢的姿态活在爱人面前,这就是我最欣赏的爱情的姿态。

童话是学生接触较多的文学体裁,对童话的阅读学生有一定的基础。本课内容浅显,语言平实,学生理解应该不难。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老师应该引领他们进一步品味童话的语言,体会童话的特点,并能通过朗读、想象等学习方法品词悟句,在教学艺术上,努力创设语言运用的情景,激发学生去想象,扩大学生语言运用的容量,提升学生语言运用的品味。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舒婷在《致橡树》中表达出了她所赞赏的爱情观,我认为这首爱的诗歌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她不会炫耀自己的爱,更不会把自己低隐于俗世的尘埃。在她爱的人面前,不该有彼此的高傲威仪,而是不卑不亢,至纯至美。诗人希望把自己幻化成一株“木棉”,和心中的橡树比肩而立,风雨同舟。他们共同分担“寒潮、风雾、霹雳”,也共同分享“雾霭、虹霓”。这种坚贞的爱不仅是爱他“伟大的身躯”,更是爱他“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她的这首诗是我心中的爱情绝响。中国历史上描写爱情的诗数不胜数,但大多都是从自我的角度出发的,抒己之情,《致橡树》不止把爱情停留在倾述上,更是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她是勇敢的,因为她不会因为爱迷失自我,懂得如何在爱人时又要尊重、爱自己,从而产生共鸣的思想和灵魂。“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叶相触是他们灵魂的触碰,根相依是他们身躯紧紧相拥,风雨飘摇或风景穷尽处冷暖相依,细看人生细水长流。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水稻科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木工机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第二军医大学(海军军医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