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校建设

学校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校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校建设

学校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学校变革;有效策略

学校工作作为学校管理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整个学校管理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因此只有发挥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与学校变革的巨大优势,才能提高学校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整体水平,优化学校管理体系,由此可见,做好学校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一、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与学校变革存在问题

现阶段,随着我国学校工作逐渐发展,以及在实际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且有了实质性的突破,但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较低

在整个学校工作中很容易存在重发展而轻教育的现象,很多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较低,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校的升学率关系较少,因此很多学校都忽视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此同时,学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较为落后、单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实践教学内容,从而形成了灌输式、填鸭式教学,从而降低了学校教学的整体水平[1]。

(二)学校工作主体错位

很多学校学生工作主体存在严重的错位现象,党建工作的内容主要是针对于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等内容,是为了促进学校更好的发展而开展的,但是很多学校学生工作管理者认为党建工作只是单纯的认为管理好自身就可以,将工作的主体错位,从而常常使学生感到索然无趣,降低了学校工作的教育水平和质量。

(三)学校工作素质较低

学校工作相关工作人员自身素质和专业化水平较低,主要是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学校工作人员并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仍然沿用过去的党建工作管理方法,从而制约了学校工作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很多学校工作并没有建立统一的管理体系,也没有对工作人员组织相关的培训和管理,从而制约了学校工作的发展。

三、做好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与学校变革工作的有效策略

(一)加强学校党建工作思想教育

要想切实加强学校党建工作思想教育,就必须从以下两个反面入手:一当面,明确学校党建工作的目标。学校党建工作的目标主要是实现科学文化与思想道德的统一管理,实现社会实践与社会思想的统一管理,实现监控奋斗思想和远大思想的统一管理,从而为我国学校党建工作培养出更多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另一方面,要努力创新学校党建工作方法,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校党建工作的整体效率。建立健全学校党建工作内部考核制度,将党建工作理论知识、学习情况、社会服务情况等内容落实到实处[2]。

(二)提高学校日常工作质量

第一,要想提高学校日常工作质量就必须要求工作人员树立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全面推行日常工作的“公示制度”,这样不仅能够充分激发广发学生参与日常工作日常监督中,树立民主意识,还能够使学校日常工作更加公开化、透明化。第二,规范学校日常工作的流程,尽量简化学校日常工作的流程和程序,这样才能够避免出现不必要资源浪费,减轻日常工作的负担,这样才能提高日常工作的整体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第三,全面考核日常工作人员的整体考核制度,对日常工作人员的思想素质、服务意识、服务态度等各个方面都要进行细致的考核,对于工作表现良好者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扶持,对于工作消极怠工的人员给予严格的批判。

(三)实现学校工作人员的全面发展

学校工作人员作为整个学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优秀的人才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和核心,因此只有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转变学校工作人员工作的思想观念,才能实现学校工作人员的全面发展。首先,提高学校工作者素质。学校基层工作组织,特别是学生党支部等组织都是学校党建工作的重点内容,因此只有根据学校日常工作的实际工作量合理安排工作的内容和形式,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学校工作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其次,建立科学合理的良性工作运行体系。学校工作要从教学、思想政治教育、科研等方面出发,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合理安排,才能为工作营造一个和谐、良好的工作氛围,使学校工作者不仅依靠、还能“战斗”。最后,学校要对工作人员进行二次培训,丰富其学习内容,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聘请国内学校先进的人员进行讲解,拓宽学校工作人员的视野,从而使其更好地为学校进行服务。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教育逐渐面向大众化,学校教育更加注重培养高素质人才,因此只有通过加强学校党建工作思想教育、提高学校日常工作质量、实现学校工作人员的全面发展等方法,才能提高我国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与学校变革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学校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学校建设范文第2篇

一、走出“伪学校文化”的误区

许多学校的建设往往停留在口头和纸面上,是一种“伪学校文化”。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物表化,这是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的误区。许多学校的建筑设施豪华现代、富丽堂皇,但是没有真正成为“文化”标识,不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意蕴,只是一种装饰和摆设。

二是文本化,这是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误区,许多学校都有完整的台账和制度文本,但往往只是供评估、检查、展览、参观之用,并没有真正成为规范学校成员行为的力量。

三是标语化,这是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误区。许多学校的墙上写满了各种标语口号、名言警句。但是这些标语口号、名言警句往往只是贴在墙上,印在宣传册上,挂在嘴上,并没有成为师生的行为和自觉追求,甚至行为方向往往和标语口号的内涵南辕北辙。有的学校校训倡导自主,可哪个班主任不是把学生管得很死?有的学校门口写着“为了学生的一切”,可是对教师的要求却是片面强调要把学生的成绩搞上去。

“伪学校文化”造成了学校文化的虚假繁荣,致使学校文化建设游离了学生的生命成长和个性全面发展这一根本目标。

二、学校文化建设应关注细节

许多学校的文化建设往往重视热闹的活动和展示宣传,而忽视了细致的扎实的工作。学校文化建设最终要体现在学校的课程、教学、管理和环境之中,对每个学生的发展产生实在的作用。《窗边的小豆豆》一书中讲到巴学园教育活动的一个细节,给人的印象很深。这就是巴学园为维护一个残疾学生的尊严和自信,在学校运动会中巧妙地设计了几项只有残疾学生才能获得冠军的比赛项目。虽然该学校并未宣称“以生为本”的理念,却把“以生为本”的价值取向体现在了教育活动的每个细节之中。

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是一个日积月累、不断积淀的过程;学校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过程。这就要求学校文化建设既要整体设计、主题统摄,又要从小处着手,注重力所能及的改善和不间断地改善。既要“想大问题”,又要“做小事情”,这样就会使学校文化建设落实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活动、各个环节之中,使新的文化由边缘文化形成核心文化,使低品位文化逐渐提升为高品位的学校文化,从而使学校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

三、学校要有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先生提出的概念,指“生活在一定文化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学校文化建设呼唤着学校文化自觉。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文化建设的好坏,和学校是否具有文化自觉有很大的关系。

学校建设范文第3篇

一、我国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的背景

建设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就是要出一批办学指导思想端正、方向明确、质量上乘的高职院校,以其示范效应,带动一批具有现代教育思想的高职教育院校,共同构建与多种经济成份和多种所有制形式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开展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在现今尤具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这是由于其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背景决定的。

我国高职教育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是有目共睹的,然而,兴办高职院校,有不少是在缺乏办学基本条件和师资的情况下仓促上马的,而高职院校如果没有足够的办学投入,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实习、实训条件等,是很难保证教育质量的。许多省市把高职招生安排到高校招生的最后一批录取,生源质量不高,加之教育条件和师资跟不上,必然影响到大面积高职学生的培养质量,相应地必然对高职教育的形象和声誉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而高职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反应最为灵敏,市场机制会起到越来越强大的作用。如果高职教育的质量不能取信于社会,企业不欢迎高职毕业生时,最终受害的将是选择高职的学生以及他们的家庭。目前高职教育学费比普通高等教育高,而高职学生大多来自于普通家庭,老百姓把收入的大部分花在教育上,家庭和学生对教育的投入比过去多,他们对相应的教育期待也就高。高职教育办学以什么来回报百姓和社会的投入呢?出路只有一条,就是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第一位。因此,对高职教育办学既要积极引导,加快发展,又要重视提高办学条件和质量标准。

我国职业教育长期受到办学和管理体制上条块分割的影响,造成高职学校办学规模“小而全”、学校布局欠合理、专业设置重复、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分散等弊端,整体办学效益较低,办学质量难以提高。随着高职教育资源过度跨越式扩张,而将来适龄求学人数总量趋减,高职的求学人数势必趋减,教育资源将会过剩,高职教育办学竞争会更为激烈,将会有一部分高职院校被淘汰。像高教资源较集中的上海等地已经出现了部分高职院校招生不足的现象。现在规范高职教育的时机已到!为此,对已批准招生的高职院校,应通过学生缴费和政府补贴等多种途径保证其办学必须的经费来源,按高职教育的要求加强教学基础设施、条件建设,特别是实习实训基地和师资、教材建设,以保证教学质量。对暂不具备高职办学条件的学校,不宜用高职教育的名义招生,否则将误人子弟,损害高职教育的声誉。对那种只是想借助高职赚大钱而办学基本质量不能保证的院校应坚决清除出高职教育市场。而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有助于从理论与实践上把握我国高职教育的质量,对高职教育院校具有非常良好的示范、引导和借鉴等作用。

二、我国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的必要性

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和培养人才的质量,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努力。当前,有相当多的社会公众,包括学生和家长,甚至有一部分教育工作者,对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高职教育不太理解,不够重视,高职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全社会的认同和支持。开展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就是要把一切关系到高职教育前途和命运的因素都调动起来,全社会形成合力,以点带面,真正把我国的高职教育办学推上一个新的高度。

1.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有助于教育部门对现有高职院校的宏观管理

目前,对高职教育的各种观点和看法最终都将聚焦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上;高职教育办学质量状况反过来又决定人们今后对高职的看法和态度,甚至也将决定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兴衰存亡。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就是国家抓高职教育办学水平、质量和特色,树高职教育办学形象和声誉的一个重要举措。通过高水平的办学、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使高职教育在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显示出旺盛的需求和强大的生命力。

在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的过程中,强化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影响高职教育发展的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入思考和探索,将进一步促进政府管理高职教育的水平不断提高。例如,尽快建立国家能力标准和完善国家职业资格制度,切实落实持证上岗政策,是高职教育与培训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解决这一问题则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现在,中央对这一问题已有明确的要求。教育部门应主动出面与行业管理部门和劳动人事部门协调,尽快建立与完善同高职教育相关的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组织制定相关岗位的能力标准,同时促使有关行业管理部门按照这样的制度,规范劳动就业市场,为高职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处于成长阶段,在探索新的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的同时,有必要加大政府对其统筹力度。尤其是一些经济欠发达、社会筹资能力较弱的地区,加快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对一些市场需求旺盛、教学成本较高的专业适度予以经费支持。同时政府还需整合全社会的职业教育资源,促进合理配置,提高利用率。一些地区通过政府牵线,学校与企业产学合作办学已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中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和可喜的经验,也需要政府组织及时加以总结推广。

2.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有助于地方和行业对高职教育的重视和扶植

我国已确立了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对高职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除加强中央、省级统筹管理和宏观调控外,管理权力必将下移,地方政府的管理职责和社会参与管理的职责将会有所加强,各地区应从本地区经济发展对人才层次结构的宏观需求出发,通盘考虑教育、培训总供给规模,制定高职的招生计划。同时对高职的专业需求,要根据社会的需求和人才市场供求情况加强调控力度,严格控制那些近年来已经出现需求趋弱且易为其他教育培训替代的专业布点和规模的盲目扩张。同时,地方和行业也将进一步参与和支持高职院校办学。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需求量突增,社会已在更大的范围内认同高职教育。各省、市对高职教育重视程度在提高,支持力度在加大。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在做规划时,都将高职教育的发展列入其中。特别是教育部的有关措施,如启动新世纪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计划,支持示范性学校建设、重点专业建设等,极大地调动了地方和有关学校举办高职教育的热情和积极性。有的地方政府支持力度相当大。如深圳市投资10亿元用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国家财政部和湖南省人民政府投入3亿多元建设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顺庆市人民政府投资1.4亿元建设顺庆市职业技术学院。有的地方教委抓高职教育的质量卓有成效,如上海投入大量资金在5所学校建成5个各具规模和特色的上海市职业教育实训中心,还与劳动局共同在4所高校成立职业技能鉴定所,另外还多次组织高职院校自查和互查教学管理工作,促进各校教学管理规范化,推动上海市高职教育发展。

3.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有助于各高职院校建立质量自我约束和保障机制,真正办出水平和特色

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对办学单位而言,既关系学校的前途和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也是为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做出榜样和贡献。通过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能够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找出存在的差距,明确努力的方向,力争树立现代高职教育办学思想、办学理念,构建科学先进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造就一支具有科学的教学观、人才观、质量观的教职工队伍,建设数量足够、技术先进、配套合理的教学设施和与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潮流同步的实践性教学基地,大幅度提高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形成独具有特色的办学模式。

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可以为学校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办学效益。示范性院校是一种品牌,是一款著名“商标”,这一称号是实力的象征,是水平的象征。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的过程,就是创建品牌的过程,就是提高学院知名度的过程,就是树立学校良好社会形象的过程。高职院校有了社会的认同和赞誉,办学之路会越走越宽,高职院校的学生会越来越多,社会资助会越来越多,接收高职毕业生的企业也会越来越多,高职院校的办学就会真正走上良性发展之路。

三、我国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的思路

1.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从根本上讲就是优秀加特色

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最根本的就是在办学优秀的基础上有可供学习、可供借鉴、可供推广的特色。高职院校更多的是以满足地区和行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的办学机构,相应地,各高职院校也更多地体现地区和行业发展的水准。我国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各产业发展也不平衡,用什么标准来衡量高职院校办学的优劣?最根本的就在于是否能够满足地区和行业经济、科技发展的需要。因而,高职教育要讲究个性和特色,“一刀切”的办学要求是行不通的,也是不符合我国高职教育实际发展需要的。在保证办学高质量的基本前提下,让各高职院校充分根据自身的优势、地区和行业特点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最大限度地提高高职教育办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是国家建设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的最根本的出发点。

2.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决定了高职教育办学的开放性,同样,开展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光靠学校一家的努力是不够的。因而要把地方政府、相关行业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从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到师资建设、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再到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活动的安排,都要与有关部门和行业专家充分研讨协商,共同落实完成。同时,高职教育办学涉及到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师资建设、教材建设、课程建设、教学管理、实践活动等方方面面,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某一个方面的好坏都会影响到其他方面,影响到高职教育院校办学的整体水准和人才质量。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也是需要各个教育教学环节的高质高效实施来综合体现的。因而,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中一定要有整体意识,不能顾此失彼。

3.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要注重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

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要求要高于普通院校。即使是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单位也不可能仅仅靠自己建设所有的实践基地来满足各专业学生教学实践活动的需要,必须发挥政府、企业及各经济部门与学校“产学研”密切结合的有利条件,建立各专业学生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基地。学生在校内外企业中,通过顶岗实践,能够熟练掌握生产技能,及时解决生产和管理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因此,所有社会大系统中可以为发展高职教育所利用的资源(包括人才、资金、设备、实习及实训场所等),都应成为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中要积极争取和利用的教育资源。在目前高职教育办学经费紧张、成本又高的情况下,建设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一定要融入社会大系统中,充分利用一切可以为我所用的教育资源,这也和高职教育开门办学的方针相一致。

4.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要“软硬兼施”

从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的总的内容来说,有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方面。硬件建设主要包括教学仪器设备、教学场所等教学设施建设,软件建设主要包括目标方案的制定、管理制度的改革、管理水平的提高、教学资料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硬件建设是提高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基础,是院校发展的基础,它为软件建设提供物质保障;软件建设为硬件建设明确方向和目标,提供方法和途径。只有科学先进的软件,才能使现代化的硬件充分发挥作用并使其价值得到提升。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必须统筹兼顾,“双管齐下”,只重视硬件建设会使学校陷入表面光鲜而实质内容缺乏的境地,只重视软件建设也会制约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造成学校发展后劲不足。软硬件建设是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的两个重要方面。

5.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要加强动态管理和畅通评价反馈渠道

高职教育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也有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因此,在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根据发展的需要及时做出反应和调整。建立政府主导、学校参与、社会监督的评价运行机制,确保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准确性,以使建设单位能够及时了解问题、明确方向,保证建设的质量和效率。学校要注重建立多渠道的评价反馈体系,及时了解教育者、受教育者、用人单位、社会舆论、行业企业及专家等多方面的意见、见解和建议等,及时做出反应,拿出对策,使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保持永久的活力和动力。

学校建设范文第4篇

学校文化的建构为特色学校建设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和发展的动力;而学校特色建设的理性诉求也对学校文化建构提出了规定性的要求。因此,在特色学校建设中,探讨如何重塑学校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特色学校建设中学校文化的内涵分析

以特色学校的建设为出发点,我们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所特有的文化现象,它是学校主体成员在学校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共同遵守和享有的思想信念、价值信念、基本规范以及行为方式,并以体现这种价值观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为载体而客观存在。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因为“做事方式中体现的对于某个问题的价值判断,我们称之为‘内隐概念’。我们认为,这种内隐规矩和内隐概念才是文化的真正、真实的内容。”[1] 因此特色学校建设的关键不在于有多么漂亮的学校环境、多么现代化的硬件设备,而是在于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在于全校师生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如果把学校文化比喻成一棵树,学校中具体的物质、制度、精神的状态是生命之树的叶子,学校中大多数人对待物质、制度、精神的态度和方式是生命之树的主干,学校文化的核心就是学校中大多数人的价值判断。

二、特色学校建设中学校文化的功能定位

强大的、积极的、合作的学校文化将对学校的许多方面产生强烈影响,比如:学校文化促进了效率的提高和学校成果的丰富,文化孕育了学校成功的变革和改进的努力,文化建构了教师、学生和行政人员的义务感和认同感,文化使学校成员、学生和团队的能量、动机和活力得以增强……这里我们将着重探讨学校文化在特色学校建设中的主要功能。

(一)学校文化变革是特色学校建设的关键

特色学校建设是一项涉及学校整个系统的、全方位的学校变革活动。在这一变革中,学校文化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学校变革是一个过程,包括一套由学校成员主持的有计划的系统活动,改善学校教学及组织的过程以解决学校的困境及问题,在个人、小组及学校层面上发挥最大运作效能。校本改革涉及两个方面,即科技改革和学校文化改革。科技改革着重于维持学校运作及达到学校目标的手段的改革,如管理科技、教学科技、学校科技等理论与技术的改革。这种外显的改革被称为第一级改革(First-Order Change),容易成功也容易分析。隐藏的改革则涉及到学校文化,较难做到也较难分析,被称作第二级改革(Second-Order Change)。由于学校文化决定着人们思考、感觉和行动的方式,因此正确理解和塑造学校文化是教师群体提升、学术成就提高以及学校走向成功的关键,学校文化就真正成为了学校变革的“发动机”。

如果仅进行第一级的科技改革,而不涉及学校成员的价值信念的改变,变革将流于形式、流于表面,改革的结果要么无效、要么短效。当下特色学校建设中普遍存在的特色表面化、特色短暂化等问题正是由于学校的特色建设没有涉及到精神层面和文化内涵,仅将特色建设集中在硬件建设、项目建设上,才难以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特色学校。

(二)学校文化传统是特色学校建设的条件与基础

学校特色的形成和发展是通过创新活动实现的,创新既意味着对原有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的改革与突破,也意味着对新的办学思想和教育模式的探索,是做学校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或是其他学校没有做过的事。但这种创新并不是对学校办学传统的全盘否定,而是在对学校的办学传统有所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的。

建设特色学校,就是要创办文化上有自身特色的学校,这种学校在文化的各个层面——精神、制度、行为乃至物质设备上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文化特征。不同的办学历史和学校传统,是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资源,不同的教育理解和教育哲学是形成办学目标、培养目标的基础,不同的社区、环境和背景会提供不同的教育教学生态环境和丰富多彩的课程与教学资源,不同的学风、教风、校风会造成不同的师生行为和人格。

(三)学校文化建构是特色学校建设成功的标志

学校特色是一所学校的整体办学思路在各项工作中所表现的积极的、与众不同的方面,它是一所学校积极进取的个性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特色学校之所以成为特色学校,就是因为它创建了一种独特、优质、稳定的学校文化模式。学校特色是学校文化的整体表现,是学校理念和精神由内而外的自然呈现与自然生成;是与学校文化的整体协调;是全体师生所共同认可的,并能够表现为师生基本行为;是在学校氛围中能够感觉到的,而不需要刻意讲解和阐述。因此,建设学校文化就是形成学校特色,学校特色应是文化的、内涵的、重视品质的,是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自然形成的。

三、特色学校建设中学校文化的价值选择

学校教育是在一定的文化价值观的指导下,按照一定的程序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的。从根本上说,学校教育是通过对文化的传承、选择和创造来实现的。它撷取文化的精华作为教育的内容,提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观念、态度与知识、技能,并通过一整套价值标准和评价手段进一步保证和强化这种选择的方向性。现代学校文化的选择、批评与整合、重构功能在学校教育中起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多元文化的冲突、融合与价值选择已经成为每一个民主开放国家面临的重要问题。学校管理者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多元的文化背景下选择符合自身发展条件的文化元素,选择能够引导学校全体成员沿着符合价值主流方向发展的文化内容,在整体统筹的基础上,采取扎实可行的举措,为学校植入独具个性特色的文化内涵是特色学校建设的首要问题。

(一)学校特色文化选择的价值取向

任何成功的教育改革首先是价值观的更新,任何教育问题的困惑最终都表现为价值观的困惑,表现为一种价值选择的无奈与盲从。因此,学校特色文化的选择首先是一种价值观的选择,即对学校所面临的多重文化价值观进行澄清与重构。

1.合目的性

学校特色文化选择的价值取向首先是合目的性。学校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活动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总体设想和规定,是教育活动所直接期望达到的结果。学校教育目的实质上就是对社会深层文化所作的选择。它把需要继承和发扬光大的一部分社会文化转化成为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期待,转化成为对年轻一代的素质要求。可以说,学校教育目的的确定过程,同时也就是文化选择的实施过程。我们今天是按社会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特点来确定学校教育目的,即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的身体和心理得到全面发展,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为达到使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目的,就应撷取能使教育者树立并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文化,选择能使受教育者形成良好思维形式的文化。

2.合规律性

即提高选择的科学性与先进性。比如确立“为学生发展而教”的理念,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教育教学规律的学校文化,最大限度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实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高度统一。

3.独特性

作为特色学校文化选择最核心的要素是独特性。独特性的本质便是个性,是事物差异性的体现。一所学校之所以能够称之为特色学校即是这所学校从强烈的张扬出其鲜明个性,让人极易辨别。因此特色学校在具有一般学校共性的基础上,又有与众不同的个性,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独特风格,这是特色学校的生长点,离开它则无特色可言。特色学校文化独特性的灵魂在于创新。

(二)学校特色文化选择的出发点

1.对本校文化的理解与评价

文化评价是对当前学校文化状况进行判断的活动,就是要根据新时代教育目标的要求,依照科学的方法程序,系统地收集有关信息,对学校的文化现象、文化活动、文化内容以及达成目标的过程或程度和社会价值进行判断,为学校决策提供依据。文化评价是特色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目的是通过客观、实事求是的评价,弄清楚学校文化的状况,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我们可以借助一系列测试工具或调查访谈来理解学校文化的现状。比如对教师的集体访谈可借助以下问题来讨论、发现学校文化的类型、学校文化中的积极和消极因素:我们学校文化的领域(专业合作、共同分权、效能感和自主决策)哪一方面最强?我们为维持或提升这些领域做了些什么?我们学校在这些领域中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什么?作为一个学校共同体,我们能为解决这些问题做点什么?通过一系列调查,我们可以了解到学校文化的基本现状与层次,为下一步文化的建构找到切入点。

2.关注学校文化发展的历史、现实与外围环境

学校建设范文第5篇

学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前进的基础,是创新的前提,也是塑造高尚品质的必然。党支部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创建学习型党支部,是体现与时俱进,永葆党的先进性的根本保证,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党支部成员整体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否在学校全面贯彻落实,直接关系到本单位所承担的工作任务能否顺利完成,决定了支部全体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能否得到充分调动和发挥,也影响了广大教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否得到有效挖掘。加强党支部建设,创建学习型党支部,精心打造一支政治强、作风硬、业务精、水平高的党支部,已经成为事关党的建设和发展大局的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创建学习型党支部,争做学习型党员呢?

一、要从事关发展稳定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创建学习型支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日新月异、科技进步迅猛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世纪,是以信息网络化、科技高新化、政治多元化、经济全球化为特征,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世纪。

创建学习型支部,是“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创建学习型社会”目标的具体步骤。创建学习型社会,不断增强党支部综合素质,提高支部工作效率,提升支部整体水平,既是时展的迫切需要,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意,也是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其目的在于通过组织化的学习活动,培养遍布于整个队伍的学习氛围,营造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支部文化和精神风貌。真正使每个教师都能紧跟时代最新科技、最新文化的发展步伐,始终保持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并善于将学习行为转化为创造,努力提高党支部的综合素质、工作效果和驾驭全局的能力,更好地树立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支部形象。

二、要以创新的思路和要求,推动终身学习观念的树立形成

当今世界是一个知识奔流、信息密集的社会。科技日新月异,知识增长速度越来越快,更新周期越来越短。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必将推动人类社会的迅猛发展。过去那种“十年学习、终身受益”的观念、“学无所用”的观念、“不用不学”的观念,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思想障碍,必须彻底清除。

三、要以适应时展要求为重点,适时更新规范化的学习内容

当前,校党支部中存在着忙于事务,轻视学习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客观上是因为任务重、工作多、时间紧,而主观上是因为对学习重视不够,学习内容不规范,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要求不具体,让人感到学与不学差别不大或无从可学。虽然学习制度建立了,学习日规定了,但坚持不到位,落实不到家,结果往往流于形式。因而工作状态疲惫,工作效率不高,工作效果不佳。这就需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结合本支部工作特点和实际,创建学习型支部,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重点规范好一段时间内的学习内容,特别是要用发展的观点、创新的要求、更新的思路,不断学习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的知识,让党员群众学有所得,感到学习解渴管用,在工作实践中尝到学习的甜头,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形成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