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美丽之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王鲁炎:“新刻度小组”的前身是“解析”,“解析”之前是“触觉艺术”。“新刻度小组”的理性艺术方向,与当时的非理性潮流相悖,是一个十分独立的艺术现象。“新刻度小组”的工作方法是通过合作制定规则和严格执行规则,小组的所有决定都需要通过讨论。
王静:“触觉小组”、“解析小组”和“新刻度小组”,这三个不同名称的小组,在方法上互相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王鲁炎:它们在观念上是彼此独立的,在方法论的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触觉小组”成立于1988年,由我和顾德新组成,“触觉艺术”是以非感官触觉方式的观念方式的“触觉艺术”。“解析小组”成立于1989年,由我和顾德新、陈少平、曹友廉、李强、吴讯六位艺术家组成,对数学意义的“点”进行测量,是“解析”作品的观念与方法。“新刻度小组”从“解析小组”开始(1989年),于1995年解散,其艺术观念与方法是取消艺术家的个性。
王静:艺术的内容和方法具体包括什么?
王鲁炎:艺术家的艺术观念或者情感内容需要与其适应的艺术载体,在艺术家都有话要讲的情况下,用什么语言以及如何讲构成了艺术的交流意义。艺术交流的过程,可以使我们知道艺术家想要表达的内容和艺术家运用语言的方法。所谓的艺术性,既是观念意义的更是语言意义的。艺术家欲要表达的内容通常需要艺术语言的转换。
王静:您刚才多次提到交流,我看到以前的一些资料。在“解析”艺术,包括之前的“触觉艺术”阶段。你们比较多的强调规则化的创作方式,要去掉艺术家的个性。在“新刻度小组”看来,艺术个性与艺术作品的关系是什么?
王鲁炎:艺术交流一直遵循着一个铁的法则,那就是相异而不是相同。艺术家作品的内容与方法须是排他和不同于以往的,艺术史和博物馆的存在,即是告知艺术家无权再重复艺术史与博物馆中已有的东西。众所周知,艺术是从个性出发的。“新刻度小组”试图通过取消艺术家赖以存在的根本—个性,达到在个性之外的艺术思考与实践,使区别更为接近本质。艺术的个性须是彼此不同的,“新刻度小组”的艺术个性,即是取消个性的个性。这一点与从个性出发的艺术不同。
王静:那作品的最终呈现方式可能比较注重规则,强调理性的线,会使用一些测量仪器。这种对规则的共识好像是一个推演的过程,需要放弃很多既有经验。
王鲁炎:对,这是一个逻辑递进的过程,这一过程的选择与推演与我们的个人好恶无关。原因在于“新刻度小组”作品的逻辑起点是取消艺术家的个性,所有负载个性的因素都是取消的对象,而所有能够取消个性的方法,则是“新刻度小组”选择的对象。这一理性方法的过程,使艺术家原有的艺术经验失效,是对艺术家个人的任意性选择与自由的否定。这也是“新刻度小组”从最初的六个人变成了四个人,又从四个人变成了最终三个人的原因。
王静:你们在艺术上的进展,或者在艺术观念上的理性思考和信念,四个人时期的你们是否已经比较坚定?
王鲁炎:相对坚定,但是四个人时期的“解析”小组,存在艺术价值观念的分歧。我们选择了已有艺术经验之外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已有艺术经验不仅失效,我们的艺术观念与方法还会因此存在“这还是艺术吗?”的质疑。我和陈少平、顾德新发现,“新刻度小组”的艺术方向从一开始就已经既定了,它的最终价值指向是彻底取消艺术家的个性。这是“新刻度小组”艺术实践意义的最大值,其他的都是附加值。而就在这一点确立之后,“新刻度小组”内部产生了很大的分歧,其中跟随“新刻度小组”时间最久的艺术家曹友廉,坚决反对取消艺术家的个性。他强调个性不仅不应取消,反而应该加强。并认为任何艺术的表达都是一种个性,取消个性是不可能的。个性是艺术家赖以存在的最为根本的东西。
王静:他是因为在讨论的过程中,意识到小组的未来可能指向的方向,与他个人的艺术观相左,所以他选择了离开?
王鲁炎:友廉离开的主要原因,在于取消艺术家个性的艺术观念,超越了他的艺术价值观念底线。每一位艺术家的内心深处,都会存在不可超越的艺术价值观的底线。我和顾德新、成少平通过“新刻度小组”的艺术实践,不断超越各自的艺术价值观念的底线。“新刻度小组”最终呈现的结果,就是我们艺术价值观念底线的极限。
王静:陌生的艺术领域也是您非常希望到达的地方。
王鲁炎:在熟悉的领域里,不会有陌生领域中的探索与发现。因此,在共识性经验中,艺术家没有理由有太多的自信。艺术家自己无法认知和判断的东西,属于超验的东西。艺术家的探索,如果使自己进入到陌生、孤独、不解和充满敌意的处境是好事。艺术家长期处于已有经验和熟悉的领域之中是危险的,这意味着你已经停止了探索的脚步。实验与探索性的艺术如果马上被普遍接受,很可能说明该艺术尚在已有经验之中,属于走的不远的东西。真正实验与探索性的艺术的初始阶段,经常会在不解与敌意之中。
王静:最后留下来的三位小组成员,对于“新刻度小组”的艺术观念与方法是坚定的,这种自信来自于什么?当时批评界、策展人们怎么看?
王鲁炎:1990年,我们“新刻度小组”与批评家高明潞、范迪安、孔长安、殷双喜、周彦、侯翰如等人,在“新刻度小组”工作室举行了作品观摩和讨论。“新刻度小组”的理性艺术观念与方法,走了与当时的中国当代艺术主流方向完全不同的路,引起了批评界的关注。我们当时的自信程度,已经强大到不在乎外界的否定或认同。事实上,“新刻度小组”取消艺术家个性的艺术观念,与极端理性的艺术方法难以令人接受。常有西方策展人在听取我们陈述艺术观念与方法的时候打哈欠看手表,十分不耐烦。我们经常面对各种质疑与挑战,而这是我最为自信和兴奋的时期。因为取消艺术家个性的艺术观念,与极端理性近似于数学的乏味枯燥的艺术方法,已经超越了许多人的艺术价值观的底线,甚至令许多“专业人士”不解和厌恶。直到1994年至1995年,“新刻度小组”的展览机会不断增多,我的兴奋才逐渐减弱。
王静:当时“新刻度小组”的日常讨论和创作,艺术家可以发挥的空间是什么?就是在一张纸上,到底是用尺子还是用圆规,制定的是什么规则?
王鲁炎:参与“新刻度小组”艺术创作的每位艺术家必须通过合作制定规则和执行规则,其作品呈现方式、创作工具、纸材和尺寸都是被规则严格规定的,没有艺术家个人意义的任何发挥空间与自由。
王静:所有环节都是规则化的。
王鲁炎:对,“新刻度小组”是规则化的,甚至制定规则的方法也是有规则严格规定的。因为,取消个性的前提,要求取消个性的规则从一开始就是非个性的。如果规则存在着个性的漏洞,执行规则之后发生的一切都没有意义。
王静:创作下一件作品的时候,你们可能会重新制订一个新的规则,产生不同的方法。
王鲁炎:“新刻度小组”历时近8年,完成了“新刻度小组”作品1—5。“新刻度小组”的每件作品都有不同的规则域方法,但结果都是取消艺术家的个性。“新刻度小组”取消个性的方法,一直处于对“严格”、“有效”的不断探索与完善中。“新刻度小组”作品—5的规则,是最为严格有效的取消艺术家个性的规则。“新刻度小组”作品—5的完成,意味着“新刻度小组”艺术观念与方法论的实现,也使得“新刻度小组”从此面对是否继续存在的问题。
王静:您说“新刻度小组”作品方法论中始终使用数量关系指的是什么?
王鲁炎:由数字、表格组成的载体系统我们称之为“数量关系”。我们发现“数量关系”是一种极为抽象、纯净的载体,它不负载任何人文热情、情感表达以及美学意义。因此,“数量关系”被“新刻度小组”作为取消艺术家个性的主要手段之一。
王静:在方法论上,“新刻度小组”有着独立存在的价值和贡献。
王鲁炎:“新刻度小组”的特点在于历时8年共同完成同一个作品观念与方法,呈现了小组艺术的不可替代性。“新刻度小组”不仅提出取消艺术家个性的艺术观念,更注重探索取消艺术家个性的有效方法。在表达艺术观念的同时,呈现艺术方法的价值与意义。“新刻度小组”的艺术方法论,通过执行规则时的表格记录与对表格的“校对”,涉及到了作品的“对”与“错”问题。“新刻度小组”作品从墙上转入书中,使作品只有通过阅读方可呈现,从而取消了作品的原作概念。“新刻度小组”将合作上升为核心艺术观念,同过合作制定的规则不再是个人制定的个性化规则,使取消艺术家的个性成为可能。以上都是“新刻度小组”艺术方法论的特点。
王静:“新刻度小组”在上世纪90年代,坚守前卫艺术的精神性与纯粹性。因此才会有“新刻度小组”的解散。现在回看“新刻度小组”的历史,您怎么看那个时期的艺术探索?意义是什么?对今天的当代艺术是否仍然存在参照的价值?
王鲁炎:“新刻度小组”从制定规则到执行规则,始终遵循着艺术自身的理由,不会做任何策略性的妥协或让步。所以,在“新刻度小组”完成了其艺术观念与方法之后,解散的决定不会因为古根海姆美术馆的到来而改变。决定销毁历时8年累积的大量手稿,也不会因为市场的机会而保留。“新刻度小组”精神性与纯粹性的存在方式,是取消艺术家个性即是取消艺术家个人权利的逻辑所决定的,也许这种绝对性仅适用于“新刻度小组”。
王静:在当下的创作语境中,理性的创作观念仍很稀缺。
王鲁炎:从艺术史层面上看,感性艺术的世界辉煌灿烂,而理性艺术的世界却还是一片黑暗。更多的艺术家存在于丰富的感性艺术世界里,在感性艺术世界里不差我一个。对我来说艺术是大脑而不仅仅属于感官,艺术完全可以成为一种通过视觉达到的精确思维方式,我的兴趣在于艺术中的理性。
王静:“新刻度小组”所触及的理性方法和可能性,在您个人的艺术道路上又有了哪些变化?
王鲁炎:我个人的艺术承袭了“新刻度小组”的理性精神。我的艺术世界观是:论证的视觉。
将事物关系中不可视的悖论,转译为可视的悖论视觉形态,使视觉成为思辨与论证的视觉思维方式。我的艺术方法论是:刻度化的手工。使用度量工具创作的“手工”已经被工具刻度化,刻度化的“手工”是悖论意义的非手工的“手工”。
王静:您现在的作品把齿轮、表、注射器这类具有理性规则的物品视觉化,仍是理性艺术或规则艺术系统的延续?这个系统自“新刻度小组”时期开始,当您把这种逻辑思维转化成不同媒介作品的时候,一动手似乎就是有针对性的?
王鲁炎:我的作品是关于视觉论证的,显然属于理性艺术。我在“W腕表”、“W注射器”、“W自行车”、“W枪械”等系列作品中,表达了日常话语、社会学以及政治、军事等内容。但更为重要的是,我表达这些内容的方法是“艺术”方式而非哲学或社会学方式的。我借用腕表中的齿轮逻辑,表达了国家之间政治军事的关系,即齿轮逻辑你动我即动的联动关系。我用四颗“W注射器”,分别负载了四种社会关系—等价交换关系、不等价交换关系、抚慰何双重标准关系等,我所设计的“W枪械”,通过正反装弹,双向同时发射,揭示了杀戮的逻辑不是杀戮与被杀戮的关系,而是杀戮与杀戮的关系。我的“W自行车”向前骑时向后走,只能去往你不想去或者相反的地方。我借用不同的媒介负载不同的内容,揭示事物的相同关系—悖论,呈现艺术视觉方法论的价值与意义。
王静:从您个人的艺术线索看,您在“新刻度小组”时期关注的艺术方向与现在相比,加入了很多对社会性问题的立场和思考?
王鲁炎:我对社会性问题的思考兴趣是视觉方面的。我试图将思想的深刻性转换为视觉的深刻性,这是艺术家与思想家的区别和各自存在的理由。
王静:任何人都无法百分之百地接近作品价值的所有可能性,包括艺术家本人在内。
王鲁炎:对,开放性的当代艺术作品就解读而言具有N种可能。所以“错度”是艺术交流中的普遍存在。也正因如此,艺术家对待自己作品的态度才会有阐释和拒绝阐释的区别。
王静:您是否阐释作品?
王鲁炎:经验之内且普遍共识的感性艺术易于理解,通常不需要过多的阐释。而思辩、论证且关系转换的理性艺术晦涩难懂,需要必要的理论阐释。我的作品属于后一种,因此不得不对作品进行阐释。阐释作品与不阐释作品,都各自具有学术性的艺术理由,没有孰是孰非的问题。
执行力对个人而言执行力是办事能力;对团队而言执行力就是战斗力;对企业而言执行力就是经营管理能力。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会碰到执行力方面的问题,譬如下达的销售计划和策划方案执行不力,影响销售指标的完成;交办的工作进展缓慢或者离预期相差甚远,这个时候我们很多人经常会责怪下面员工的执行力达不到要求。
为什么会出现执行力方面的问题呢?无非以下几种原因:1、员工不知道干什么。2、不知道怎么干。3、干起来不顺畅。4、不知道干好了有什么好处。5、知道干不好没什么坏处。针对以上问题,解决办法有:1、目标明确。2、方法可行。3、流程合理。4、激励到位。5、考核有效。 从上可以看出,制定合理的目标、寻找有效的工作方法、规范内部流程、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考核手段机制这些解决问题的办法都与领导力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也是领导力的范畴。我们在责怪员工执行力差的同时是不是也要从自身找一下原因呢?是不是我们的领导力也达不到工作岗位的要求而需要提高呢?
愿景比管理更重要,信念比指标更重要。在下达指标的时候更要善于描绘美好的愿景,营造良好的氛围,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在冷冰冰的指标和考核面前,充满人性化的鼓励和引导有时候更重要。在面对金融危机前,温总理说“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也是这个道理。
工作制服不应到处穿
工作制服是为体现身份或者方便工作的服装,因此工作制服只适宜在工作岗位上穿着,下班后应立即换上便装,不要穿着制服逛街、就餐、娱乐,尤其是公职人员更要注意。在工服的穿着方面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常有餐厅工作人员,甚至是厨师穿着工作服进出公共厕所。这样不仅会令顾客对餐厅的印象大打折扣,也是不符合食品卫生规范的。此外,美容、餐饮等对卫生要求较高行业的从业人员去公共厕所前也都应先换下工作制服。而且还要注意,不要穿着工作服到商场、车站这类人员密集的场所。
礼仪扼要
虽然女性应该保持年轻的心态,但是在职业场合还是应该保持一定的稳重形象,不宜为了使自己看起来年轻而以可爱款式的“娃娃装”来装扮自己,成熟、职业化的服装更容易被大家接受。
夏天的时候,许多职业女性不够注重自己的身份,穿起颇为性感的服饰。这样你的智慧和才能便会被埋没,甚至还会被看成轻浮。因此,再热的天气也应注重自己仪表的整洁大方。
礼仪细节之手机
工作时间忌用搞笑彩铃
手机在职场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有的人往往忽略手机的使用礼仪,这主要体现在手机不分场合地响起铃声以及在与人交谈中频频接打电话。此外,不恰当的铃声设置和彩铃也会令你失礼于人。公务员、公司管理人员等由于岗位性质的需要,应该以稳重的形象示人,因此在工作场合中,如果响起“爸爸,接电话”、“汪、汪”这样的手机铃声不仅会显得很不严肃,而且与自身身份不符。同样,在工作期间,如果有人拨打手机联系公事时,却听到“我就不接电话呀,我就不接电话,别人的电话我都接,我就不接你电话”这样的搞笑彩铃也是会令人反感的。
礼仪扼要
外出随身携带手机的最佳位置是放入公文包里,最好不要放在衣服兜里,至少不要别在腰上或放在裤子后兜。女士则要注意,手机就算再好看和小巧,也别把它挂在脖子上。
由于手机话费相对较高,而且通讯属于个人私事和个人秘密,因此联系不熟悉的人时可先拨打其办公室座机,有急事需拨打手机时则应注意讲话言简意赅。如果需要长时间通话,应主动询问对方是否需要拨打其座机电话。
礼仪细节之手势
用手示意别用指头指
在工作中,人们常会忽略手势礼仪,常常因一个小动作而失礼,暴露出自己礼仪修养的不足。其中最常用的举手示意手势却常被不规范使用,显得对人有失敬意。正确的示意手势应该是除拇指外四指合拢,伸出手掌用指尖所指的方向示意,而不能直接伸出食指、用一个指头进行指示,尤其是在相互介绍的场合,最忌讳用一个指头指着人向第三方介绍。假如用手指直接指向对方就更加不礼貌了,甚至会引起对方的反感。此外,一些人习惯性地用手中正在使用的笔指点对方或做示意,也不符合礼仪规范。
礼仪扼要
如果你是男士:在乘公交车时不抢上抢下;不打探女人年龄;不下意识对女人拍拍打打;对女人不强行劝酒;不斥责女部下;不顶撞女上司;晚上社交活动不超过10点,那么你在N多方面也一定有教养,魅力指数已经接近。
至于当街吐痰、露鼻毛、乱丢垃圾、指甲藏垢、买菜翻10棵以上、公厕小便不冲水、在女同事面前大抽其烟等,已是初级版,多数城市人早及格了。
现在个人魅力的指数,已经讲究个,什么的了。
无论干什么,个人魅力指数高,便如虎添翼,人际关系好,成功几率多。(据说国外总统选举都看这个)
但以下细节却可能常被级人士忽视,这可是国际化的个人魅力表现噢!
乘商店、餐馆、机场、车站的电动扶梯靠右侧站,以便让有紧急情况的人快速跑动通行。
魅力指数
在银行、机场一切凡有一米线的地方,按一米线排队。
魅力指数
主动不买含磷洗衣粉,节约用纸。
魅力指数
谈吐幽默(特别是男士)。
魅力指数
经常面带微笑(特别是女士)。
魅力指数
在工作场合穿正装,男不穿开衫,女不穿套头衫。
魅力指数
不问对方的收入、婚否、子女,对男士也不问年龄(工作需要除外)。
魅力指数
住宾馆,用过的卫生巾装进卫生袋(女士版)。
魅力指数
上班前淋浴。
魅力指数
每天更换衬衫。
魅力指数
交谈时,不频繁出现“我”字。说
自己过多容易令人厌烦(恋人除外)。
魅力指数
善于倾听。
魅力指数
社交场合不独霸话语权,特别是在酒桌上。
魅力指数
每年参加捐助或公益活动。
魅力指数
无论多高职务,进门、入席女士优先(男士版)。
魅力指数
请客提前三天发邀请,而不是当天现约,甚至开席酒酣才打手机硬请。
魅力指数
参加婚礼穿贵重正装、参加葬礼穿黑色套装。
魅力指数
嘉宾:胡韶红 齐鲁电视台总编室主任
原保国 齐鲁电视台报道部《每日新闻》责任编辑
赵:两位好!
今年3月26日,在上海复旦大学揭晓的首届全国创新传媒评选中,齐鲁电视台获得“中国十大最具成长性创新传媒”大奖,这也是全国400多家省、市非上星电视台和山东传媒界的惟一获奖者。在此之前,齐鲁台还获得过5年评选一次的全国广电系统先进集体称号,今年5月份,又被评为全国青年文明号。在收视率方面,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胡:齐鲁电视台是1995年1月1日开播的,也是在中国电视事业发展最快、竞争最激烈的年代诞生、成长的。自开台以来,齐鲁台一直就以创新的姿态不断前行,“或者第一,或者唯一”的追求,让齐鲁台先后推出了《齐鲁开讲》《拉呱》《提案追踪》《明星Te区》等众多原创栏目,在山东和全国业内产生重大影响;《拉呱》与《每日新闻》一起,创出了非黄金时段超出电视剧的收视表现;《渔都毁船记》《改革改出52个镇领导》等十几件作品获得全国一等奖,获奖数量和质量都位居全国地面频道第一;齐鲁台牵头打造的媒介金牛市场、全国SNG协作体确立了齐鲁台在全国地面频道的领先地位;与新浪网结成的战略联盟,开创了跨媒体合作的崭新领域,广告创收也从开台第一年的1500万增长到去年的2个亿……可以说,齐鲁台已经居于全国省级地面频道的领军位置。
赵:看得出,胡老师很自豪。这样的成绩也确实值得自豪。你觉得,齐鲁台取得这样的成功最大的原因是什么?
胡:应当说,齐鲁台能取得这样的成绩,首先是战略目标明确,其次是战术应用得当,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有一支特别能战斗、具有强大执行力的队伍。
赵:那今天我们就着重聊一下这支具有强大执行力的队伍是怎样炼成的。
胡:队伍的执行力建设一直是我们台里十分重视的问题。前面所提到的齐鲁台的成绩,相当部分是在去年实现的。这些事情之所以能顺利完成,除了台领导战略清晰、战术得当外,还应当归功于各个部门之间的密切大力协作和从上到下强大的执行力。没有执行力,任何的优秀的战略与精彩的策划都是镜花水月!执行力是创造优秀媒体乃至百年老店的必不可少的妙药。比尔・盖茨曾经坦言,微软在未来十年内所面临的挑战就是执行力。拥有一支伸缩自如的柔性团队和从上到下坚定不移的贯彻力就是齐鲁台成功的秘密武器。
全台一盘棋,齐鲁台的利益高于一切。这是渗入到每位员工思想深处的理念。齐鲁台现有10个部门,平常每个部门各有分工,各司其职。但遇有大事,则全台通力合作。由主办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组成临时团队,责任到人,力求用最少的人力取得最大的成效。凡是涉及到的部门必须无条件完成,“不能说不”。每周一的主任例会功能之一就是各个部门的协调会,搞一个大活动,需要哪些部门配合,当场敲定,任务结束则临时团队迅速解散。在全台利益面前,部门和个人利益都退到后面,协作顺畅了,就有了执行力,台里的意志就可以丝毫不走样地贯彻到每一位最基础的员工那里,全台的工作效率也就不一般了。齐鲁台的这一优势,可以概括为“部门联动,不能说不,立说立行,赢在执行”。去年以来我们做的一系列规划调整、组织的每一次大活动都是在这种模式下完成的。
赵:齐鲁台的主打新闻节目《每日新闻》是一档收视率很高的栏目了。原老师,听说去年的六七月份,是《每日新闻》最“难过”的日子。当时台里要求《每日新闻》夏天收视率到十个点,冬天到20%,栏目里的同志都快让这个指标“逼疯”了。
原:说“疯了”是大伙儿开玩笑的话,疯倒没疯,但实事求是地讲,当时每个人的压力都特别大。我们《每日新闻》在历史上虽然也有过收视率达到20%的记录,但那是很多年以前的事情了,况且,当时的竞争对手没几个,而这两年电视新闻可谓群雄割据,竞争激烈,在这个时候,《每日新闻》能够占据一席之地已经很不错了。
赵:当时《每日新闻》的收视率是多少?
原:平均收视率是4―5%,这在同类新闻栏目中,也算是相当不错的成绩了。当时我们认为,在这样的收视平台上,要想突飞猛进,真的很难。所以,当台里把《每日新闻》夏天的收视率定在10%以上,冬天定在20%以上时,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尤其对我们三个《每日新闻》的责编来说,顿时间像挑了千斤重担,压得有些喘不过气来。
但压力必须克服,任务必须完成,为了完成这个当时看来几乎完不成的任务,我们大大小小不知开了多少会,分析了《每日新闻》面临的三个难关。经过多次研讨,我们都感觉脑子清醒了很多,对栏目的定位、不足、努力的方向都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最后全部人员达成了共识:一,为了实现超高收视率的梦想,我们必须以观众为中心,栏目要贴近百姓,版块设置要科学,新闻的写作手法和表现方式要灵活多样,强调可观性、服务性,还要尖锐、深刻、权威;二,要学会经营品牌,推销《每日新闻》。在部主任的部署下,我们报道部组成了一个记者演出队伍,由一位副主任带队,走大街,进社区,为观众演节目、送大礼,不但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还大大提高了《每日新闻》知名度和影响力。三,在为谁做新闻的问题上,我们把《每日新闻》定位为大家的新闻大家来参与,不但报道百姓身边的事,为百姓办事,还在新闻中首次引入了CALL IN(电话接入),第一时间内,让观众来发表对某条新闻的看法,参与新闻。
经过艰苦的努力,短短的时间内,《每日新闻》的收视率一路飙升,从2005年9月突破10个百分点,11月就突破了20个百分点,2006年1月最高点更是史无前例地达到了34.58%,成为全国收视率冠军。
赵:压力变成了动力,破茧成蝶。
原:那时高兴得啊,辛苦、压力全都忘了。事后想想,当初台领导之所以敢定出这么高的收视率,并不是追求“”,而确实是在认真分析当时传媒环境,权衡自身实力,探讨新闻发展走势的基础上,得出的判断和决定,这是一个具有全局视野的理性判断和大胆决定。首先,《每日新闻》经过十年磨砺,已经成为一档成熟的新闻栏目,只要做到了定位明确,版块有特色,新闻吸引人,《每日新闻》获得高收视率不是不可能。其次,为了打造好《每日新闻》这一品牌,台里从整体战略出发,把《每日新闻》从20分钟延长到50分钟,并安排到6:00―6:50这个黄金时段播出,在播出时段上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另外,为了拉动收视率,台领导还想出了一招:在《每日新闻》之前打造一档全新的曲艺新闻《拉呱》。《拉呱》的开播和成功,不但让自身名身在外,对《每日新闻》的收视率起到了相当大的拉动作用。
当然,在任务突然压下来的那一刻,我可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赵:刚才原老师提到《每日新闻》为了推广品牌,组织了一个“记者演出队”。我知道齐鲁台有一个颇有创意的“栏目推介”工作,应该是胡老师所在的总编室负责的,这是一个很辛苦的工作,又不像做记者那样风光,有没有同志闹情绪?
胡:就像产品要以其品牌来争夺消费者的购买力一样,电视频道也需要靠品牌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齐鲁台确定2005年为覆盖推广年,其中重要的推广任务就落到了总编室头上,并专门成立了推广中心。接到这项任务后,推广中心的每一位同志压力都非常大。实事求是地说,来到电视台工作,大家更愿意做的事情是拍新闻、做栏目,因为工作成绩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好的作品每年还可以参加评奖,有很强的成就感。而推广工作则基本脱离了采编一线,转而从事类似企业品牌营销的工作。从编辑记者转而面对如此陌生的推广工作,这让以前做惯了栏目的编导极不适应,每个人也都面临着“人求己到己求人”的角色转变。好在齐鲁台的员工一直以来都有着很强的执行能力,他们坚决贯彻了“立说立行”“不能说不”的齐鲁台台训,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角色转换工作,转而在新的领域里探索。
因为工作性质的关系,总编室的同志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交往能力。推广中心的3位同志在最短的时间内拓展了同济南14个办事处、全省17城市平面媒体、各大超市卖场的联系,第一时间齐鲁台的各种信息;与文艺部、技术部等诸多部门联动,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筹备起两场大型户外活动,由此拉开了在全省各地十余场主持人见面会的序幕;新闻进社区、主持人签名售报、福进千万家……一连串的创意和动作,让齐鲁台的品牌推广虎虎有生气。
赵:成绩的背后肯定是很大的工作压力和强度。
胡:是啊,一天上百个电话联系沟通、一个月之内四赴青岛临沂,四天走访八个城市,寒冬时节深入农村推广半个多月不能回家……但每当得到来自观众面对面的肯定和高收视率回报的时候,当齐鲁台的口碑越来越好的时候,当齐鲁台的号召力、影响力越来越大的时候,骄傲和自豪感自然油然而起,所有的苦和累也就烟消云散了。2006年初,齐鲁台又把今年确定为品牌建设年,围绕这一战略部署,总编室的同志又与全台同志一起开始了新的努力。
赵:在平时与齐鲁台的同志的接触中可以感受到,齐鲁台的同志工作热情非常高,你们的团队精神在山东业内可以说是有口皆碑。但我们也知道,其实你们的办公条件和薪金待遇都不是最好的。那是什么将众多的采编人员团结在一起,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胡:因为局里正在盖新大楼,齐鲁台租用了柴油机厂的厂房,四面透风,冬天没暖气,夏天没空调,办公条件可以说是省级台里最差的了。至于工作量,我做过粗略的计算,齐鲁台一个员工的工作量相当于很多台四至五个人的工作量,但是收入还没有别人高。可就在这种情况下,齐鲁台的员工每天精神饱满,热情高涨,没有丝毫怨言,心甘情愿地为齐鲁台奉献着。究其原因,是齐鲁台为员工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发挥才能的空间,让大家觉得干得有目标,有前途、有奔头。
很多单位经常困惑于人才的匮乏,但他们往往忽略了调动已经在岗的员工的积极性。“齐鲁台不能保证每个人都升官发财,但一定让你人尽其才”。这是齐鲁台台长闫爱华经常讲的一句话。这句话从根本上说明了齐鲁台的用人思路。在齐鲁台,你有多大的能力,齐鲁台就为你提供多大的空间。只要是符合齐鲁台发展战略,有利于提升齐鲁台品牌,不管是谁提出来的想法,在第一时间都会得到支持。前不久刚刚完成的山西洪洞清明寻根祭祖活动直播,就是由一个普通编导提出并得到批准并实施的。
此外我们还通过开展爱岗敬业、评选十佳员工、金牌岗位等活动,激发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这样的用人办法,让普通员工的成才时间大大缩短,才华得到了充分释放。充分的成就感,让员工的心理得到极大的满足,觉得他有了发展的良好空间和上升空间,也就愿意在这个环境中努力拼搏,愿意用自己的优秀业绩回报识人善任的齐鲁台。现在,很多进台一两年的年轻人都已经顶了大梁,成为各个岗位的领头羊。
赵:原老师,你觉得齐鲁台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原:说实话,这个问题很不好回答,记得有位朋友到台里找我,告别的时候,忍不住说了一句话:你们这个地方好到处充满了后现代,不像电视台,像个大车间。我知道他是在说我们的办公条件简陋,而说到我们的薪水,在济南也的确不是最好的。
但这一切真的很重要吗?我也常常问自己,当初为什么执意留在齐鲁台?究竟是什么让我无怨无悔?
记得2000年刚来到报道部的时候,我感到这里的每个人都是才子才女,每个人都是拼命三郎――这让我很羡慕,渴望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现在想来,来这里的人,怕是多数都和我一样的心思。闫爱华台长曾经告诉过我们,在齐鲁台工作,首先满足生存,其次要有尊严,实现自己的理想就是一种尊严――我的理解,尊严就是一种成就感,只有有了成就,他人才会尊重你,才会给你机会。
我们的确很团结,是一支敢打硬仗的团队,这是一个伟大的传统,不是一天两天就是这样的。我来电视台的时间较短,但经历了很多角色转换,作为年轻记者时,或跟在老记者后面东颠西跑,或Single Handed(单枪匹马),每天都满腔热情,不知道什么是苦,什么是累;作为老记者时(我们这里的记者换代很快,没过几年,你就会发现自己成老记者了),带着年轻一点的记者跑大活动,言传身教,兢兢业业;等到当上了制片人,虽然不再跑来跑去,但担子更重了,如何让一天的新闻更精彩,这个问题常常让我睡不好觉。
我不知道别人是怎么想,但我知道,在齐鲁台,我可以很有激情地学习和工作,我可以保持个性,坚守理想;在这里,人和人是平等的,上下级是一种分工协作的关系,我可以轻装上阵,专注工作,不必太在意人际上的压力。
赵:这样大的工作压力之下,是不是感到疲惫?你现在最希望台里为你们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原:的确感到很疲惫,尤其一天《每日新闻》值下来,累得腿都拖不动了,晚上有时候还睡不好,好作误播之类的噩梦。不过,在生活中,我还是特别注意调节的,不抽烟、不喝酒,多吃水果和蔬菜,没有特别任务,尽量早睡早起,总的来说,身体还不错,心情也不错。
现在,报道部的工作处在最佳状态,《每日新闻》和《拉呱》影响力越来越大,大家伙儿都有种自我实现的。我们台里有句话:“我因齐鲁台而骄傲,齐鲁台因我而骄傲”,不管谁为谁感到骄傲,但就我个人而言,在外面看到那么多的人爱看《每日新闻》,开心得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