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祝愿祖国

祝愿祖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祝愿祖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祝愿祖国范文第1篇

今天撒下汗水,明天收获希望;今天起航,明天走向辉煌;下面,就请初一的同学们跟我一起来为友中呐喊:今天我为友中自豪,明天友中为我骄傲。

2、李铁川 《我的中国心》

20多年前那首脍炙人口的歌谣牵动了亿万中华儿女的心,时光飞逝,人事已非,但是仍挥不去凝结在我们心间的那颗火热至诚的中国心。请欣赏由李铁川老师为我们带来的《我的中国心》。

3、初二 《光荣啊,中国共青团》

五月,鲜红的团旗迎风飘扬,五月,赞美的歌声起伏成波涛的力量,青春的五月!我们把青春和热血奉献!下面,就请初二的同学们跟我一起来做青春活力的代言,《光荣啊,中国共青团》。

4、夏超 吴隽 《东方之珠》

沧海茫茫,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你的风采依旧,下面,就让我们在《东方之珠》这熟悉的旋律中,再一次激发对美丽祖国的无限热爱。

5、初一 《大中国》

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们都是龙的传人,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什么?——-(中国)。下面请初一的同学一起引吭高歌《大中国》。

6、杨克强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早低见牛羊。那就是我美丽的草原啊,那就是我魂牵梦萦的家。请欣赏由杨克强老师为我们带来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7、初二 《红旗飘飘》

每当我看见你在空中猎猎飞扬,心中便激荡起阵阵波浪——啊!五星红旗,你的每一次升起,都在召唤着我们奔向那胜利的前方!下面,请初二的同学一起来为我们鲜艳的五星红旗骄傲、自豪。

8、蒲明 《北国之春》

故乡,永远是游子们心中的主题,一曲深情的《北国之春》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故乡啊故乡,何时才能回你怀中。下面请欣赏由蒲明老师为我们带来的《北国之春》。

9、初一 《同一首歌》

同歌、同乐、同庆,同样的祝愿,同样的梦想,下面,让我们初一的同学一起,用同一首歌带去我们对祖国共同的祝愿。

10、甘雪露 洪霞 《长江之歌》

长江,中华民族圣洁的母亲河,它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它以磅礴的力量推动着一个崭新的时代。让我们以儿女的情怀依念长江,以饱满的激情赞美长江,以满怀的豪情歌唱长江,请欣赏由甘雪露 洪霞两位老师带来的《长江之歌》。

11、初二 《我的中国心》

无论远在天涯海角,无论身处异国他乡。对祖国,我们有一种不解的情怀,叫中国结;对母亲,我们深藏着一颗依恋之心,叫中国心。下面请初二的同学一起来再次唱响《我的中国心》

12 陈兰 《感恩的心》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感恩,充实着我们的生活;感恩,塑造着我们的心灵,下面请欣赏陈兰老师给我们带来的《感恩的心》

祝愿祖国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多元文化主义 民族国家的建构 少数群体 民族主义

二战后,西欧、北美的民族―国家(nation-state)之间很少出现冲突,而在这些民族―国家内部,族群(ethnic group)间的冲突却层出不穷。这与由土著和外来移民构成的少数群体(minorities)开始要求增加自身的权利尤其是民族自治的权利息息相关。也就是说,这些国家中的少数群体不仅要求享有平等的公民权利,而且要求获得自身作为一个少数群体而应该享有的特殊权利。在这些国家中,作为移民大国的美国,其内部存在着最为复杂的种族、族群关系,这使得美国社会和美国政府十分重视族群关系的研究,从而推动了该研究的发展。

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穆赫斯特分校(Amherst)的社会学教授戈登(Milton M.Gorden)在其1964年出版的《美国人生活中的同化》(Assimilation in American Life)一书中,将美国族群关系的发展、演变大致分为同化(Conibrmity)、“熔炉”(Melting Pot)和文化多元主义(CulturalPluralism)三个阶段。

同化阶段也被称为盎格鲁化(Anglo-Conformity)阶段。在此阶段,外来移民要想成为美国公民,就必须接受同化。这就意味着外来移民必须放弃自己的习俗、语言、生活方式,调整自己的行为,以符合美国人的价值观和标准,从而融入主流社会。

20世纪初,随着大量的东南亚、东欧移民涌入美国,同化模式在美国失去了号召力。美国政府便转而采取“熔炉”政策,即把所有的人混合在一起,产生一个新的、进化的文化类型。在此期间,美国从外部引入了不同文化和价值规范。在外来少数群体适应了更加广阔的社会环境以后,美国社会内部的多样性也由此产生。

多样性的产生也导致了新的问题:被迫要求放弃本民族文化的少数族裔如不接受“美国化”,则被看成是“低等民族”,不配享有与被同化的族裔同等的权利。由于这种做法违背《独立宣言》所宣示的平等精神,受到了少数族裔的指责。

20世纪70年代,在移民群体要求获得平等权利的压力之下,美国政府放弃了上述两种模式,转向了更为宽容的多元文化模式,即允许并在实际上支持少数群体保持自身的文化传统,满足他们的权利要求。

起初有人担心,一旦满足了少数群体的要求,这些群体就会渐渐疏离所在国家,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多元文化主义满足了少数群体的要求、赋予它们更多的权利后,少数群体并没有如人们所预料的那样脱离赋予他们权利的所在民族国家,而是与所在民族国家的关系更加紧密了。其原因何在?加拿大女王大学哲学教授威尔・金里卡(Will Kymlicka)的《少数的权利:民族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和公民》解答了这个问题。他从政治、体制、教育、语言等方面对西方民族主义做了系统的研究,在自由、公正、民主的自由主义价值体系内对少数群体的权利问题进行了阐述。

一、对“多元文化主义”概念的分析

“多元文化主义”(Muhieuhuralism)一词来源于“文化多元”(Cultural Diversity)这一概念。“文化多元”概念最早是1915年由犹太裔美国哲学家霍勒斯・卡伦(Horace Kallen)在《民族》杂志上发表的《民主诉熔炉》一文中提出的。1924年,卡伦在将该文收入论文集时,首次使用了“文化多元主义”概念,以更加明确地说明美国内部移民和主体民族之间的关系。随着20世纪50、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的兴起以及黑人民族主义(Black Nationalism)思潮的出现,人们对20世纪初产生的“文化多元主义”进行了再思考,由此产生了“多元文化主义”的概念。

尽管对于“多元文化主义”的讨论已经持续了多年,但学界对“多元文化主义”的定义仍没有定论。金里卡在《多元文化的公民权》一文中认为“多元文化主义”是一个容易被混淆的词汇。“多元”可以被理解为多元民族(multination),这是先前划分为不同的自治区、后来国家领土集中合并的结果;也可以理解为“多种族群”,这是跨国移民的结果,移民愿意将自己整合到新的社会中。

造成该词混淆的另一个原因是对“文化”的定义含糊不清。金里卡认为文化作为一种习俗(customs),与文化作为一种文明(civilization)应该区分开来。对文化定义的混淆导致了“多元文化主义”含义的模糊不清。台湾元智大学社会系助理教授王俐容在《当代多元文化主义的发展》一文中,就此问题综合了各方对多元文化的不同解释,对多元文化现象的产生及相关学术探讨和经过探讨而产生的一系列多元文化政策三个方面分别进行了阐述。

首先,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多元文化(muhicuhurel)是由于大规模人口流动而形成的。大规模人口流动造成了不同族群之间的混居,导致了多元文化社会(multicuhural society)的出现。这种现象便是“多元文化”的现象。在考察这一现象时,文化和种族都被纳入了被考察的范围之内。在这一语境中,“多元文化主义”只被用来指涉产生于文化差异下的社会现象。对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而言,“多元文化”的现象已经成为现实。

其次,作为一种政治意识形态的多元文化主义的产生,是由于政治意识形态对传统的民族国家思想和价值体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种多元文化主义不是单一的教条,也不是一种单纯的政治策略或政治事务的处理方法,它反映了政治策略的多重性以及政治事务处理过程的不完整性。因此,每个不同的多元文化社会都有不同的多元文化主义。

而英国的哲学家、政治思想家以赛亚・伯林(Isaiah Berlin)对价值多元论的探讨,使对多元文化主义思想的研究真正得以深入。正如自由主义法学家拉兹(Joseph Raz)所言:“多元文化主义”的核心正是价值多元论。在柏林的自由多元主义论述中,人们渐渐认识到现代性所面对的多元价值冲突这一核心的困境。人们在认可多元价值的同时,多元价值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会导致冲突的出现。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多元文化主义在来自不同领域的不同团体所进行的有效的政治动员中,成为共同的价值目标,甚至成为一种社会运动的方式。

第三,将“多元文化主义”作为一种公共政策,是1971年加拿大政府为解决国内种族、民 族矛盾而首先提出来的。其后,“多元文化主义”政策被瑞典、澳大利亚、美国、英国等多个西方国家相继采纳并延续至今,同时批评之声亦不绝于耳。20世纪90年代,对于多元文化主义的批评更是明显增多,各种意见针锋相对。各国因国情不同,所采取的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大相径庭,使得人们对“多元文化主义”的理解各执一词。加之作为一种公共政策的多元文化主义在不同的时期会以不同的政策形式表现出来,其易于改变的特点模糊了人们对多元文化主义本质的认识。本文将根据金里卡在书中展开的有关多元文化主义的理论讨论,对理论上的多元文化主义和实践中的多元文化主义进行探讨。

二、关于多元文化主义的理论争论

(一)与自由主义相对立的多元文化主义

金里卡在谈及有关早期对多元文化主义的探讨时提到,人们把多元文化主义看作自由主义的对立面或社群主义的“替身”。早期争论的重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争论本质上是围绕着个人自由的优先权展开的。自由主义者坚持个人有权自主决定自己的幸福观,赞成把个人从任何既定的或与生俱来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个人在精神上优于集体。而社群主义者认为,人置身于一定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关系中,这样的自我不会形成或改变他们自己的幸福观念;相反,他们继承了一种生活方式,这一生活方式为他们规定了什么是幸福。

由于上述争论中双方处于不同的立场而导致了第二个争论重点的出现:坚持个人自律的自由主义者反对少数群体的权利,认为对个人的强调是适当的,少数群体偏离这一点是不必要的和危险的。社群主义者则认为少数群体的权利可以保护集体免受坚持个人自律的自由主义者的腐蚀、侵害,是对集体价值的确认。

早期讨论的结果是:维护少数群体的权利需要认可社群主义对自由主义的批判,并把少数群体的权利看作维护和谐及有集体意识的少数群体用以对抗自由主义者侵害的武器。由此可见,人们对文化多元主义的立场是依据或缘于他们在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辩中的立场,对少数群体权利的态度是这一阶段争论的焦点。

金里卡《少数的权利》一书的核心内容便是对少数群体权利问题的探讨,即:西方的那些少数群体的权利是否与自由主义传统的基本价值观和原则相一致?在人们的心目中,自由主义的西方与社群主义的东方真的是二元对立的吗?答案是否定的。金里卡通过考察族群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主体族裔群体和少数群体之间的关系来解释这个问题。同时,他为少数民族的自治权进行辩护,认为西方世界应当接受少数民族自治的权利要求,这才是最公平、最稳妥的解决少数民族问题的方法。

从《少数的权利》一书的核心内容看,可以说,金里卡把所有的讨论都集中到了多元文化主义、少数群体的权利和民族国家的建构之间的关系上。

究竟什么是少数群体的权利?什么是民族国家的建构?在金里卡看来,少数群体一般包括移民、少数民族、土著、在一国内居少数的种族群体及种族―宗教群体(ethno-religiousgroups)。尽管这些群体在自身的权利要求上各有不同,但有两个共性:其一,要求公民个人所拥有的一系列共同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而这些权利在所有的自由民主国家中都是受到保护的;其二,这些要求指向同一个目标,即要使种族文化群体的独特身份和需要得到承认与包容。这种要求被概括为“多元文化主义”或者称之为“少数群体的权利”。

而所谓民族国家的建构指的是那些旨在传播共同的民族认同、民族文化和民族语言的政策。它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即民族(nation)层面的建构和国家(state)层面的建构。两者的结合,即采取诸如公民资格政策、语言法规、教育政策、公务员录用政策、兵役制度、国家媒体宣传、国家象征、国家假日、国家集权等措施,使得国家建构出一个政治共同体,以获得公民对国家的认同,促进民族国家内部的稳定。

(二)自由主义框架内的多元文化主义

有学者曾一度假设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之间存在无法调和的矛盾,实践经验表明,“社群主义者对哲学自由主义的攻击与‘少数群体’权利的感念有着惊人的相似”的说法已经站不住脚。这是因为少数群体的权利是由群体主张的,并因不同群体而异,它们通常被称为“集体权利”。于是,多数群体寻求“个人”权利,而少数群体寻求“群体”权利,这一现象就被当作一种证据,证明少数群体在某种程度上比多数群体更像“集体主义者”。

这个推论是有缺陷的。实际上,并非所有针对特定少数群体的权利都是“集体主义”权利;即使在那些某一方面符合这一字眼意义的“集体”权利,也不见得就是“集体主义”的证据。在威尔・金里卡看来,简单地把多元文化主义看作社群主义的“替身”是不合理的;少数群体在追求自己的权利的过程中,很好地体现了包括个人自律重要性在内的基本自由民主原则。这样,关于多元文化主义的讨论进入了第二阶段:自由主义框架内的多元文化主义。

不难发现,这一阶段的探讨和伯林在考虑多元价值冲突的过程中引入自由主义的积极作用有颇多相似之处。柏林的弟子、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哲学教授耶尔・塔米尔(Yael Tamir)用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理论对多元价值冲突问题做了一个极好的解答,即通过满足少数群体的不同层面的权利需要,让少数群体放弃一部分政治权利,政府用其他方面的权利对此进行补偿,使得少数群体获得足够的生存空间和生存资源。

对此问题,金里卡也进行了解释:多元文化国家失去了单一血缘、单一种族的民族―国家建构的条件,国家便试图通过民族理想来强化社会团结。基于这个目的而形成的政治共同体中的人民,成为了“的承担者、效忠的对象以及集体团结的基础”。而人民获得的民族身份(national identity)为各个阶层的人民提供了尊严的源泉。由此,公民们会履行自己的义务,也就是为那些和自己并无血缘、种族联系但同属于一个政治共同体的人民服务,使得民族国家的疆域和民族身份得以重合,各个民族也就团结在了民族―国家之中。

综上所述,讨论的结果使少数群体的权利问题变成了自由主义理论内部的问题,证明了群体的主张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由主义的价值。但这部分的讨论仍然存在问题:尽管它更好地理解了大多数族裔文化群体的本质和他们对自由主义国家提出的要求,但它错误地阐释了自由主义国家的本质及其对少数群体提出的要求。

(三)“多元文化主义”和“民族―国家”的建构

塔米尔所定义的“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之实践便是民族建构。民族建构是民族国家建构的重要方面,通常采取的具体措施有:建构共同的历史感、共同的疆域、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公共制度。

有人认为,这种民族建构不需要采取促进某一特定优良生活观的形式,共同的民族身份的基础可能只是一种孱弱而宽泛的感觉:人们属于某个代代相传的社会,享有共同的疆域并拥有共同的过去和未来。而在“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国家内,国家把对相互竞争的优良生活观的评价作为公民社会中的个人事务,让他们自行选择。国家的任务仅是试图发展和维系公民 们在一个伦理共同体中的共同归属感,由此人民就更可能履行对于自己同胞公民的义务,使少数群体的权利得到满足,而“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在此过程中取得的成功,成为通向社会团结的、独特的自由主义方法。

而少数群体的权利所面对的核心问题是,致力于民族国家建构的多数群体是否公正地对待了少数群体?少数群体的权利是否有助于抵抗这些不公正?

毋庸置疑,几乎所有的少数族裔文化群体都希望融入现代社会。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可以选择融合,或者选择寻求建立和维持自己的现代机构所必需的自治权。当面临这一选择时,各族裔文化群体做出了不同的反应。对于这些不同的反应,民族国家的建构也给出了相应的解决之道。

就此问题,金里卡提出了对五类少数群体的权利要求以及政府为满足这些要求而采取的措施的基本内容,这五类群体分别是:少数民族群体、移民群体、种族―宗教群体、非公民定居者和非洲裔美国人。

概括地说,他们的权利要求主要涉及公民资格、公民权利、公民义务和对国家的认同等方面。这些看似为了满足少数群体的利益要求、帮助少数群体自我发展的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实质的目的乃是促进民族国家内部的整合。简言之,金里卡向我们展示了以朝向多元文化主义的公民权(multicultural citizenship)来解决少数群体的权利需求问题的思路,从而实现民族国家建构的目的。

三、“多元文化主义”的实践

下面将通过几个典型移民国家所采取的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实践,来考察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究竟给这些民族国家带来了什么。

(一)澳大利亚:争取平等权利的新移民

二战后,澳大利亚为了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实施了“恐怕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所无法比拟的”大规模、有管理的移民计划,从非英语国家和地区广泛招募移民,使得澳大利亚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改变。

以英国移民为主体的“白色澳洲”(whites-only)不复存在,代之以多种族共存的澳大利亚。1972年,澳大利亚工党政府执政后,正式废除了“白澳”政策。次年,移民部长艾尔・格拉斯比出访加拿大,归国后他发表了题为《民族大家庭》的演讲和《一个未来的多元文化社会》的声明,首次正式引入“多元文化主义”的概念,标志着澳大利亚多元文化政策的产生。1977年,在澳大利亚民族事务委员会(AEAC)主席朱伯勒斯的主持下,讨论并通过了《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社会的澳大利亚》的报告,确立了建立多元文化社会的三条原则,即社会和谐、平等和文化认同。同年,澳大利亚政府还建立了移民计划与服务评论委员会,在格尔贝勒主席的主持下于次年发表了《移民服务与计划》的报告。上述两个报告成为澳大利亚多元文化政策正式形成的标志。

简言之,澳大利亚的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就是让所有澳大利亚人都拥有发展他们的文化和语言的权利。通过确认他们保持其祖先的文化并将其传给子孙的权利,多元文化政策会使他们更容易把忠诚献给澳大利亚。然而,澳大利亚的多元文化政策是有限度的,这一限度就是一定要把澳大利亚白人的利益放在首位,完成国家的民族建构。这一局限性必然使一些移民难以理解和无法接受多元文化主义的政策,进而对其产生发自内心的仇恨。

(二)加拿大:争取文化生存权的法裔移民

作为世界上最早实施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国家,加拿大的多元文化主义是针对早期的“二元文化”而产生的。历史上,英、法两国的文化对于加拿大的影响都非常深远。在19世纪80年代英国开始推行英裔种族联合的帝国联邦计划,这种带有明显种族主义色彩的计划让加拿大政府担心会引起国内法裔加拿大人的强烈反对,因而该国一直是反对建立联邦的领军者。这种选择使得加拿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二元文化”的格局。

同样是因为二战以后大量非白人移民的进入,使得加拿大传统的“二元文化”格局无法维系,该国越发成为一个多种族的国度。由于法裔加拿大人长期要求文化权利,尤其是法语的使用,使得后来加拿大颁布的多元文化主义政策更多地关注文化问题。1971年10月8日,时任加拿大总理的特鲁多在众议院宣布了一项新的国家政策――多元文化主义。他明确指出,基于对民族多样性及其重要性的认识,加拿大联邦政府必须具有统一的民族文化政策;在过去很长的时期里,加拿大政府的公共文化投入主要是给予英语艺术和文化,现在需要发生积极的变化;由于皇家调查委员会的建议,加拿大政府改变了对法语及其文化的偏见,有意识地支持和鼓励法语机构和文化,并采取多项措施发展土著居民的文化、教育事业;国家的统一和团结所需要的共同文化政策,只能是多元文化主义政策。

1988年加拿大正式颁布了《加拿大多元文化法》。该法声明:加拿大政府承认族裔与文化多样化之合法性,视多元文化为加拿大民族的基本特征与宝贵资源,保障所有公民保存和分享民族文化遗产的权利,鼓励他们为民族文化的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

不难看出,加拿大的多元文化主义政策更加注重的是民族文化的保留和发展,以此让少数群体甚至是人数不少的法裔群体保持对国家的认同,以获得族裔之问的均衡状态。也就是说,加拿大的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在逻辑上要求在机会平等和个人权利的宪法原则的限度内包容多样性。

(三)美国:争取教育权的黑人移民

美国的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产生与黑人的民权运动有很大的联系。最早踏上美国土地的外来者是英国的清教徒,随之而来的是他们通过海外贸易得到的黑人奴隶。作为被庄园主压榨的劳力群体,黑人自到达美洲那天起便陷入弱势地位。

为了缓和黑人与白人之间的矛盾,约翰逊政府在1965年颁布了“肯定性行动”(Affirmative Action)行政法令,以秉持美国宪法反对区别对待的精神来解决种族歧视的问题,这便是美国反对种族歧视立法的开端,也是认可黑人群体权利的开端。

而作为美国文化新思潮的发源地,美国的高校在20世纪90年代吹响了“多元文化主义”的号角,向主流文化宣战。通过破除欧洲中心主义的思想并开设具有多元文化色彩的课程,使得少数族裔的文化、历史传统和优秀思想成果受到重视,得到发扬。对于黑人学生而言,美国的多元文化主义政策旨在减少“黑人”这一身份中的规定性、隔离性和污蔑性因素,从而使黑人身份可以像美国的其他族裔身份一样,具有开放性、自愿性和动态性。

“肯定性行动”着力最多的教育领域,一直以来都在对少数族裔接受教育的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21世纪初,美国最高法院经过长期争论后,最终同意重新审理“肯定性行动”,旨在对大学中人数比例较低的非洲裔、西班牙语裔和印第安原住民学生提供教育上的优惠,以增加这些族裔的学生人学的机会。但对其他人数较多的少数族裔来说,这一政策显然是有偏颇的。因此,美国的各级法院接到大量有关诉讼,抗议该政策所造成的“变相歧视”(reversediscrimination)行为。由此看来,美国的黑人争取到了自己的权益,却让其他的少数族裔群体 陷入了对自身权利被剥夺的恐惧之中。

(四)英国:争取经济平等权的弱势群体

作为老牌殖民帝国的英国在二战后陷入了外来移民(immigration)的困扰之中。由于这些移民中绝大多数人的文化水平较低,他们来到英国后一般从事被白人视为低贱的工作,并常与当地的白人发生冲突。加之英国社会中固有的、强烈的种族主义情绪,使得这些移民在英国普遍受到歧视,以致他们在就业、受教育、住房等方面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为了缓解对移民的歧视和向移民提供较好的生活条件以及更多的就业机会,1965年4月、1968年和1976年,英国先后三次制定和颁布了《种族关系法》,并成立“种族关系委员会”。该法规定在住房、就业、保险和其他社会服务方面禁止种族歧视,给移民创造一个较好的生存环境;同时赋予“种族关系委员会”以调查歧视案件的权力,在法律上确立了移民在受教育、就业、住房、社区服务等方面的平等地位。尽管如此,英国国内的种族骚乱仍然没有消除。并且,移民在经济上的弱势地位也长期未能改变。

英国政府的这一旨在给予移民平等就业权利、经济权利的愿望,随着时间的推移,涉及的领域更加广泛。可以说,英国1976年的《种族关系法》(Race Relations Act 1976)仅仅针对以种族、少数族裔、原始国籍为借口的歧视。而2003年的“平等法”[Employment Equality(Religion and Belief)Regulations 2003]则是对少数群体权利的进一步扩充和认可,并对直接歧视、间接歧视、骚扰和迫害做出了明确的定义。近年来,大量相关机构如“平等直接会”(Equality Direct)、“种族与平等咨询服务处”(Race and Equality Advisory Service)、“平等机会委员会”(Equal Opportunities Commission)等的出现,目的是缓解因失业而引起的少数群体与政府间的紧张关系。但随着2005年夏天伦敦地铁爆炸案的发生,人们似乎又开始怀疑英国的“平等法案”是否真有其效。

四、结语

通过以上所述可以看到,少数群体的权利确实在多元文化主义的名义下得到了实现。但在获得权利以后,少数群体的权利问题并没有一劳永逸地解决。与此同时,少数群体在获得自身的权利以后,并没有向主流社会的权威发出太多有力的挑战。在多数情况下,他们满足于既得利益,依然生活在民族国家的体系之中,民族国家的分崩离析也就不可能发生。

金里卡通过对多元文化主义的讨论,从作为自由主义对立面的多元文化主义,到自由主义框架下的多元文化主义,以及现阶段作为对民族国家建构之回应的多元文化主义,在向我们阐释了何为少数群体之权利的同时,也论证了少数群体的权利作为民族国家建构框架内整合少数群体的方式具有良好的效果。而民族国家的建构作为各国的首要任务,得以在多元文化的语境下展现其持久的生命力,也是和多元文化主义对少数群体之权利的回应密切关联的。这种回应本身展示了多元文化主义的内质:由于多元文化主义满足了各个少数群体的不同需求,使得它们继续依附于民族国家的框架下生活,并且试图成为多数群体的一部分。所以,多元文化主义对少数群体之权利的满足,本身是为了达到社会整合的目的,并不会使民族国家走向碎片化。

祝愿祖国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外遮阳 本体遮阳 内遮阳 效果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state advocates green building, saving energy construction, and introduced a number of specific standard procedures, of building energy brought forward many specific requirement. The national organization cadre institute engineering to take a variety of effective measures shading, through the block direct sunlight radiation and overflow of radiation heat, control heat enter indoor, reduce the room temperature, improving the indoor thermal environment, make the air conditioning peak load slashed.

Key words: the body in the shading effect shading

中图分类号:TU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工程概况

全国组织干部学院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建筑物是由A、B、C、D、E五个楼区组成,是一所集教学、办公、宿舍、大型会议及相关配套设施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学院。学院作为全国首批绿色示范工程,首次将低碳绿色理念贯彻到设计和施工当中,为同类工程实施绿色施工提供了可参考数据。其中学院主楼建筑物合理应用多种建筑遮阳技术,成功营造出了舒适的室内光、热环境,并减小建筑全年空调采暖的总能耗。

二 遮阳重点区域

学院A、B、C、D区为住宿、教学和办公区,这些房间窗户采用的是断热铝合金框中空Low-e玻璃,房间遮阳为传统布制窗帘方式。E区首层环形大堂为14m高玻璃幕墙和五层屋面花园平台大跨度玻璃幕墙穹顶空间明亮通透,通过夏冬两季日照对建筑物照射分析,自然光照对本区的影响十分显著,因此它是本工程遮阳的重点区域。

三 建筑遮阳方式及效果

根据E区使用功能和建筑特点,建筑遮阳采用了外遮阳、玻璃本体遮阳、内遮阳三种方式相结合,用来控制热量进入室内,降低室温、改善室内热环境。

1 建筑外遮阳

1.1 构件组成:

E区外遮阳技术主要使用在穹顶玻璃幕墙,通过在穹顶外布置14道环形遮阳板,有效阻断阳光直射到室内。外遮阳板材质为浅色、高反射、低热容的轻质钢材,防止照射吸收的热量传导至护结构。遮阳板形式为百叶状,与围护结构留有间隙利于通风,防止周围热空气滞留。

1.2 外遮阳效果:

⑴夏季(7月1日~8月31日)外遮阳集总遮阳系数=0.395,可遮挡大部分直射阳光,利于减少夏季能耗。

⑵冬季(12月1日~2月28日)外遮阳集总遮阳系数=0.566,可容许超过一半的直射阳光进入,利于减少冬季能耗。

1.3 清理和维修

外遮阳构件可以作为清洁和维修走道。及时清洁沙尘及积雪,保证穹顶玻璃可见度。定期检修穹顶结构,替换损坏的构件。

2 玻璃本体遮阳

2.1 构件组成:

E区首层大堂、三层多功能厅大量采用了玻璃本体遮阳技术。大规格Low-E玻璃在生产过程中镀上一层深蓝色薄膜,使得玻璃对于不同波长的光谱具有很好的选择性,最终起到遮阳过滤紫外线的作用,同时又丰富了建筑外立面的层次感。

2.2 遮阳效果:

⑴室内自然采光效果好:适当的可见光透过率,50%-70%;

⑵极高的远红外反射率:传热系数K值达到1.8W/(m2K)以下,可有效限制室内外远红外热能进出室内;

⑶有效阻止太阳辐射进入室内:较低的太阳能透过率:玻璃的遮阳系数SC

2.3 清理和维修

幕墙玻璃分两部分进行清理,4m以下部分由物业人员使用专用长把清洁工具清洗,4m以上部分采用可移动提升架进行清洗。从E区13.05m室外平台位置登上南大堂幕墙顶棚,对顶棚外侧继续清理,清洗时清洁人员佩带安全带,顶棚幕墙玻璃上不得放置水桶的重物。

3 内遮阳

3.1 构件组成:

E区南大堂玻璃幕顶棚、多功能厅顶棚中部的幕墙采用内遮阳技术,应用了安装、使用、维护简便的浅米色织物电动遮阳帘,它可以使光亮表面的眩光及反射光线大幅度减小,紫外线照射减弱,营造清雅舒适的室内环境,同时,延迟衰减空调峰值负荷,大大节省能源。而且电动系统也方便了遮阳帘的控制。

3.2 遮阳效果:遮阳系数达到0.5。

3.3 清理和维修

织物制品的遮阳帘拆装便捷,当遮阳帘使用3个月后利用可移动提升架将其拆卸下来进行水洗。

四 实施效果

建筑遮阳技术的作用对于建筑节能是极其重要的,而全国组织干部学院的遮阳技术是建筑功能和建筑形式的高度统一,多种遮阳技术的结合使用具有了以下两方面优势:第一,节能效果好。目前国内普遍采取单一的室内遮阳方式,紫外线通过玻璃射到遮阳帘上,又使织物或者金属帘成了一个热源,实际热已经进入室内了。而多种遮阳技术的组合使用可在第一时间阻挡热量、紫外线等强烈光线于室外,隔热节能效果与在玻璃里面安装窗帘的效果截然不同。第二,艺术性强。通过对遮阳材料的改进和色调的选择,建筑外立面也可随之变得层次丰富、靓丽美观,室内装修风格新颖独特。

参考文献

[1]卜震;陆善后;范宏武 窗户遮阳技术在节能住宅中的应用研究 [期刊论文] -上海建设科技2005(03)

[2]于文波.陈琦.朱伟 新世纪以来我国建筑遮阳技术研究述评 [期刊论文] -华中建筑2010(7)

[3]郑远 建筑节能设计相关问题的思考和研究 [期刊论文] -中国住宅设施2009(4)

[4]夏麟;李峥嵘 遮阳技术的应用与研究 [期刊论文] -上海节能2005(04)

作者简介

汪峰,男,33岁,工程师,中国新兴建设开发总公司一公司全国组干学院工程总工程师

祝愿祖国范文第4篇

关 键 词:学校体育;校园足球;政策执行效果;中国

中图分类号:G843;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6)06-0098-05

An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campus foot policy implementation in

China and its main affecting factors

QIU Lin1,DAI Fu-xiang2,ZHANG Ting-an3,ZENG Dan4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oochow University,Suzhou 215000,China;2.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ngshu 215500,China;3.School of Education,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4.Ministry of Social,Chinese Football Association,Beijing 100061,China)

Abstract: From such 6 aspects as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competition system, teaching training, training system, assurance system, and degree of popularization, the authors analyzed the effect of campus football policy implementation in China, and concluded that the overall implementation of campus foot policies in China had such problems as unsatisfactory effect, low policy implementation efficiency, inadequate implementation subject authority, perfunctory policy implementation etc. By using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the authors concluded that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effect of campus football policy implementation are in turn implementation subject, target group, policy resource, policy itself and implementation environment.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campus football;effect of policy implementation;China

2009年4月,国家体育总局与教育部联合成立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关于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校园足球活动全面开展。2015年1月,为进一步加强校园足球的领导与管理,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会同国家发改委等5部门,重新成立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1]。自2015年1月起,国家体育总局主导下的校园足球工作正式移交至教育部,校园足球活动也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并赋予丰富的战略内涵。这种转变对于校园足球活动开展是可喜的,但这一过程略显仓促,对此之前的校园足球政策执行效果并未进行系统、科学的评估。

政策执行效果是检验政策本身和政策执行是否科学的重要依据[2]。为更好地推进校园足球的开展,本研究对2009年4月至2015年1月我国校园足球政策执行效果及主要影响因素等进行分析。

1 我国校园足球政策执行效果

1.1 组织体系

政策执行属于一种组织行为,执行主体需要依照一定执行程序,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将政策方案付诸实践以解决实际政策问题[3]。《通知》要求:“中央与地方相应成立组织协调机构,教育与体育部门高度通力合作,积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创造必要条件。”到2015年1月,中央和地方都已建立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政策执行组织机构框架搭建完成。“全国校足办”设在中国足协,工作人员13人,除挂职领导外,教育部门并无专职人员,基本直属体育总局领导、管理。地方校足办145个,其中129个设立在体育部门,占总数89%;工作人员356人,挂职领导284人,专职人员72人,占总数20%。部分地方校足办有1~2名人员负责,多数地方校足办工作人员为兼职。

虽然中央和地方基本都成立了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但在职能运作上,遇到全国校足办与教育部门直属机构(学体联)存在职能重叠和权责模糊等问题,“通力合作”并未实现。1998年教育部成立“学体联”,为大体协和中体协常设办事机构,主要承担各级各类学生体育比赛及相关活动组织、策划、训练、市场开发等业务。2009年全国校足办成立,主要职责是推动全国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两部门都具有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职能,但由于顶层设计中权、责、利划分不明确,两者之间并未形成有效衔接,在活动组织、资金来源、政令下达等方面各行其是。其次,根据政府部门职能定位,分属体育部门的地方校足办人员得不到学校系统的认同,无法有效推进校园足球开展。最后,政策执行人员严重不足,“积极投入”尚未实现。

1.6 普及程度

截至2015年1月,校园足球活动已覆盖除港、澳、台外的所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其中国家级布局城市49个,国家级试点县3个,省级校园足球开展省份11个,省级布局城市82个。在足球人口方面,2009年底竞技系列注册参赛人员不足1万人[10]。2013年10月,注册人数199 426人,校园足球人口2 779 186人。

从校园足球活动开展以来,各级部门都对“数字”有着极大的兴趣,总是用数据来考量政策执行的最终效果,政策文件也不断强调2万所特色学校、2 000万足球人口等目标。为完成上述任务,要么只能不顾质量和水平,以短期突击的方式大面积铺开,要么就只能在统计汇报时弄虚作假,用虚假的统计数字营造一个看似繁荣的假象[11]。2011年全国校园足球人口统计中,部分省市统计数字存在明显的造假现象,并受到通报批评。此外,许多学校存在严重的形式足球、节日足球和仪式足球等不正之风。

综上所述,我国校园足球政策执行效果不理想,存在政策执行主体权威效率偏低等问题。

2 校园足球政策执行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

基于我国校园足球政策执行效果现状,结合国内外政策执行效果影响因素研究成果,归纳和整理16个制约我国校园足球政策执行效果影响因子,分为执行主体、目标群体、执行方式、政策制定、政策资源、执行环境6个方面,再请40名专家进行“非常同意”和“非常不同意”7个等级态度判断,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最终聚类为5个主成分,依次命名为执行主体、目标群体、政策资源、政策本身和执行环境。通过主成分和总方差分析可以看出,执行主体因素影响程度最大,依次是目标群体、政策资源、政策本身和执行环境。前3个主成分所占权重较大,总权重达0.788,累计贡献率达56.581%,其所包含的负面影响因子对政策执行效果影响程度较大(见表1)。

2.1 执行主体因素

首先,权威不足。政策执行主体是政策思想转化为社会实际的主推动力,执行主体的行动权限和行为能力等都影响着政策执行的效果。由于顶层设计原因,在政策制定时未充分考虑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群体利益,致使政策执行主体主要是地方体育部门,地方教育部门政策执行能动性没有被充分调动,成为“形式”执行主体。基于我国学校体育体制特点,地方体育部门不具备干涉学校内部足球活动的职能和权力,而地方教育部门并无过多动力参与其中,从而造成政策执行主体权威不足的现状。

其次,重视程度低。一方面是顶层设计存在缺陷,没有增加人员编制和充足的政策资源。如下拨至地方部门的专项资金明显不足且多数地区无配套资金。另一方面,布局城市和定点学校遴选按照计划经济思路进行,采用“强压任务”和“”的做法,强迫命令布局城市和定点学校建立工作机制,但多数校足办只为获取国家政策和专项经费,工作积极性较低,重视程度不足。更重要的是,校园足球只被简单视为体育发展规划和部门内部事务,并未上升至国家发展战略高度。

最后,责任部门不作为。依据《通知》要求,体育部门负责组织竞赛和技术训练等,教育部门负责师资培训和校内足球活动。管理思路沿用过去“教育部门抓课程,抓群体、抓后备,体育部门抓比赛、抓训练、抓高水平”的体教结合思路[12]。责任主体在教育部门,权利主体则在体育部门,两部门间联系松散、政令难行,由此产生诸多问题[13]。此外,教育部对待校园足球工作事务的不作为倾向,致使多数地方教育部门并未参与政策执行。实地调研发现,设立在体育部门的地方校足办,工作人员由体育部门借调,具体工作也由体育部门负责,教育部门并未承担相应责任,只是“形式”协助,这类地方校足办比例占总数的89%。地方教育部门这种不作为现象严重影响校园足球政策执行效果。

2.2 目标群体因素

首先,抵制或漠视政策。公共政策执行效果与目标群体对待政策的态度密切相关。目标群体主观上接受政策,则成功率越大;反之越小。校园足球执行主体主要考虑本地区政策成效――竞赛成绩、训练水平、普及程度等,但政策制定主体一味地宣传校园足球可以为国家、为社会、为教育、为体育带来什么,很少从目标群体的利益角度考虑。家长希望孩子参与校园足球可以享受升学优惠政策,考取大学;教练员希望获得课余训练经费和工作业绩纳入职称评聘。但这些利益诉求基本没有得到实现[14]。当前,目标群体成员是否遵从行动策略取决于其对公共政策遵从收益和遵从成本的权衡[15]。当学生、家长、教练员等目标群体在付出大量遵从成本的条件下却没有得到期望的遵从收益时,他们的选择则是抵制或漠视政策。

其次,利益表达渠道不健全、信息反馈程度低。校园足球目标群体对政策执行影响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通过抵制等硬对抗方式阻碍政策目标实施;另一方面是通过合理的利益表达渠道影响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但目前这条渠道并不畅通。校园足球政策信息以单向传达为主,即政策制定主体政策执行主体目标群体,政策制定主体获取信息源于政策执行主体,而执行主体基于自身政绩和垂直信息不对等条件考虑,很少将目标群体利益诉求传达至制定主体,目标群体在无法合理表达利益需求时,则采用“硬对抗”方式抵制政策实施。此外,缺乏利益表达机制,中央部门无法获得有效信息,难以及时、恰当地回应目标群体的合理诉求,甚至政策决策也可能出现利益倾向偏差,进而影响政策执行效果。

祝愿祖国范文第5篇

   在举世瞩目的第28届雅典奥运会上,中国奥运健儿经过17天扣人心弦,激动人心的激烈竞争,不畏强手,团结一致,奋力拼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优异成绩,携32金,17银,14铜共63枚奖牌从雅典载誉归来.为祖国和人民赢得了荣誉.我省29名奥运健儿,夺得4枚金牌,3枚银牌,谱写了山东体育光辉灿烂的新篇章.他们的出色表现,再一次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展示了当代青年锐意进取,蓬勃向上的朝气和活力.他们的辉煌业绩和崇高精神,给正在努力奋斗的广大团员青年以巨大的教育和鼓舞,是全院广大团员青年学习的榜样.

   我院分团委积极响应校团委发出的《关于开展向我国奥运健儿学习的通知》,积极组织全院以团支部为单位开展了"向我国奥运健儿学习"的活动.紧密结合我院实际,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组织团干部进行了集中学习,讨论,然后指导各团支部采取了如:主题班会,沙滩足球赛,篮球赛,乒乓球赛,爬山,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等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活动.

   通过学习奥运健儿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崇高理想,纷纷表示要忠诚党的事业,热爱团的岗位,竭诚服务团员青年,把学习奥运健儿的优秀品质转化为推动共青团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学习他们坚定信念,牢记宗旨的高尚品德,表示会始终坚持以青年为本,积极为青年的健康成长搭建舞台,竭诚服务,维护权益,促进青年的全面发展;学习他们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的扎实作风,表示将立足岗位,扎实工作,开拓创新,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一流的工作业绩,争夺本职工作的"奥运金牌";学习了他们锐意进取,勇往直前的优秀品格,表示会继承和发扬团的优良传统,求真务实,与时俱进,推动共青团工作不断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表示要以奥运健儿为楷模,自觉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本次活动,除了让广大团员青年学习了奥运健儿刻苦训练,顽强拼搏,永不放弃,团结协作,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我院分团委还把开展学习活动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结合了起来,坚持不懈地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院.使各个团支部在充分认识向奥运健儿学习活动重要意义的同时,掀起了向奥运健儿学习的;把开展学习活动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起来,加强团员的理想信念,科学精神等教育,切实改进加强了思想政治工作.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分团委

相关期刊更多

广播歌选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新疆新闻出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新疆维吾尔族自助区出版局

茶叶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