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费支出

经费支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费支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费支出范文第1篇

科技活动经费筹集和使用情况

2002年全国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为2938.0亿元,比上年增加348.6亿元,增长13.5% 。

2002年全国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为2671.5亿元,比上年增加359.0亿元,增长15.5% 。按科技活动人员计算的人均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为8.3万元,比上年增加近1万元。

分执行部门看,各类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为1787.8亿元,比上年增长17.3%;国有独 立核算的科研院所支出620.2亿元,增长14.4%;高等学校支出204.2亿元,增长23.1%。企 业、国有独立核算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经费总支出的比重分别为66.9 %、23.2%和7.6%。

分支出用途看,科技活动人员劳务费支出为654.6亿元,比上年增长19.2%,占科技活 动经费总支出的24.5%;固定资产购建支出为722.6亿元,比上年增长4.4%,占总支出的27 %。

分地区看,科技活动经费支出超过100亿元以上的有北京、广东、江苏、上海、山东、 辽宁、浙江和四川,共支出1818.7亿元,占全国科技活动经费总支出的66.7%。

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情况

2002年国内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总支出为1287.6亿元,比上年增加245.2 亿元,增长23.5%,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达到1.23%。按科学研究与试验发 展人员(全时工作量)计算的人均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为12.4万元,比上年增 加1.5万元。

分研究类型看,基础研究经费支出为73.8亿元,比上年增长32.7%;应用研究经费支出 为246.7亿元,增长33.4%;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为967.2亿元,增长20.6%。基础研究、应用 研究、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所占比重分别为5.7%、19.2%和75.1%。

分执行部门看,各类企业支出为787.8亿元,比上年增长25.0%;国有独立核算的科研 院所支出351.3亿元,增长21.8%;高等学校支出130.5亿元,增长27.5%。企业、国有独立 核算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全国总支出的比重分别 为61.2%、27.3%和10.1%,企业的R&D投资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

分产业部门看,行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支出与 销售收入的比例)超过1%。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达到1.8%,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达到 1.7%,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达到1.3%,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办 公用机械制造业、橡胶制品业达到1.2%,医药制造业达到1.1%。

分地区看,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超过50亿元以上的有北京、广东、江 苏、上海、山东、辽宁、四川、陕西和浙江,共支出940亿元,占全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 (R&D)经费总支出的72.5%。

附表3 2002年地方财政科技拨款情况

财政科技拨款情况

2002年国家财政科技拨款额达816.2亿元,比上年增加112.9亿元,增长16.1%,占国家 财政支出的比重为3.7%。在国家财政科技拨款中,中央财政科技拨款为511.2亿元,比上年 增长15.0%,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例为7.5%;地方财政科技拨款为305亿元,比上年增长17 .8%,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为2.0%。

主要指标解释

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指统计年度内国有独立核算的科研院所、全日制普通高等学 校 、各类企业及事业单位从各种渠道筹集到的计划用于科技活动的经费,包括政府资金、企业 资金、事业单位资金、金融机构贷款、国外资金和其他资金等。

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指统计年度内用于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研究与试验 发展(R&D)成果应用以及科技服务活动的实际经费支出。包括从事科技活动人员劳务费、 科研用固定资产购建支出以及其他用于科技活动的支出。

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额:指统计年度内各执行单位实际用于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经费支出。包括实际用于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的人员劳务费、 原材料费、固定资产购建费、管理费及其他费用支出。

基础研究:指为了获得关于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基本原理的新知识(揭示客观事物的本 质、运动规律,获得新发展、新学说)而进行的实验性或理论性研究,它不以任何专门或特 定的应用或使用为目的。

应用研究:指为了确定基础研究成果可能的用途,或是为达到预定的目标探索应采取的 新方法(原理性)或新途径而进行的创造性研究。应用研究主要针对某一特定的目的或目标 。

经费支出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 教育经费 西部地区

一、文献回顾

有关基础教育经费研究,主要有杨智军、易连云(2012年)[1] 以西南地区为分析对象,考察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林挺进等(2009年)[2] 以发达的上海为分析对象,探讨基础教育经费问题;雷水凤(2008年)[3] 探讨了基础教育资源与教育公平的关系问题。罗良清(2004年)[4] 通过与发达国家的比较,测算了我国基础教育经费的缺口问题。以上学者对我国基础教育经费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但有几点不足:首先,以西部地区为分析对象的基础教育经费研究非常少;其次,缺乏对基础教育经费的全面考察分析;再次,研究的时间比较短。本研究从基础教育经费的总量、来源、生均经费、基础教育经费比例(地位)和基础教育经费支出结构五个方面,对我国西部地区12个省、区、市2001~2010年10年间的发展进行分析,并提出进一步优化的对策。

二、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经费分析

1.总量分析

对教育经费的研究,必须考虑到教育经费的充分性,因为“仅仅强调公平而忽略对供给的充分性的关注,这是对所寻求公正的一种嘲弄。”[5]

2001~2010年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经费支出见表1。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2~2011年)

从表1可以看出,2001~2010年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经费支出总量由2001年的312.4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453.61亿元,10年增长了3.65倍,年均增长率为16.6%,低于同期财政支出增长率(18.85%),基础教育经费支出未能得到财力的有效保障。从增长倍数看,西部12个省、区、市全部超过国家增长倍数(3.65倍)。

2.经费来源分析

政府对教育的财政拨款主要来源于税收,而私人投资主要来源于学杂费,除此之外,捐赠、借贷、经营收入以及发行教育债券等也作为教育经费的补充来源。我国教育经费的来源包括预算内教育拨款、社会捐赠、事业收入和其他收入。预算内教育拨款属于政府的公共投入,其在教育经费中所占比例反映出教育对政府财政的依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政府在教育经费投入中的角色和责任。

2001~2010年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经费来源见表2。

说明:2010年预算内教育拨款包含在“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中,因此2010年四项数据之和低于100%。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2年、2011年)

如表2所示,2001~2010年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经费最大来源为预算内教育拨款,其次为事业收入,社会捐赠和其他收入各地比例均较低。因此,预算内教育拨款和事业收入构成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经费主要来源,政府责任和居民缴费共同承担了西部地区基础教育费。而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占据了主导,说明政府在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经费投入中的角色和责任在增强。

3.生均经费分析

考虑到学生数量,西部生均基础教育经费支出比较大。2001年全国平均值为645.2元,西部地区超过国家平均值的有内蒙古、云南、、青海、宁夏、新疆,其他6个省、区、市没有达到平均值,最大值的是最低值贵州的3.40倍,变异系数达到0.41;2010年全国平均值为4012.5元,超过平均值的只有5个,比2001年减少了1个,包括内蒙古、、陕西、青海、新疆,但是变异系数下降到0.36,均等化程度有一定提高,如表3所示。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2年、2011年)

4.基础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支出比例分析

教育经费的分配结构在我国主要指在小学、中学与大学教育之间的分配状况,“一般来说在三级教育中初等教育对弱势群体的不利程度最低,所以初等教育是否得到充足经费能够从一个角度反映一个经济体教育经费分配的公平性”。[6] 此外,从基础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支出的比例,也能够反映基础教育在教育系统中的地位与政府的教育投资偏好。从表4可以看出,2010年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支出比例 比2001年都有所下降,反映出基础教育在教育系统中的地位受到了削弱。

基础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支出比见表4。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2年、2011年)

分地区来看,2001年基础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支出比排前三位的分别为(55.79%)、广西(50.45%)、贵州(47.94%),比例均高于西部平均值;比例排后三位的分别为陕西(33.25%)、新疆(36.34%)、内蒙古(39.34%),比例均低于西部平均值。而到了2010年,排名前三位的均高于西部平均值,分别为(43.12%)、云南(41.88%)、贵州(41.79%);比例排后三位的均低于西部平均值,分别为新疆(30.5%)、陕西(31.54%)、宁夏(34.22%)。从变化率来看,下降幅度较大的为(-12.67%)、四川(-9.06%)、广西(-8.9%),降幅较小的为陕西(-1.71%)、内蒙古(-3.41%)、云南(-3.9%)。变化率快的基本上属于2001年比例较高的地区,而变化率较小的地区10年来比例变化非常稳定。总体来看,10年来西部基础教育的地位受到了削弱,基础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支出比例差距比较大。

5.基础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分析

教育经费支出分为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两部分。经常性支出是指那些为了维持教育服务而需要的,经常花费在那些当年消耗掉的商品和服务方面的支出;资本性支出指花费在使用期限一年以上的资产的支出,包括基建、建筑物大修、购置或更新大型设备等。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即指在教育支出中,经常性经费与资本性支出所占的比重,以及在经常性经费中,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所占比例。在我国,教育经费支出分为事业性支出和基本建设支出两部分。教育事业性经费支出分为个人和公用两部分,其中个人部分包括学校教职员工的各类劳动报酬,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费的“工资福利支出”,以及反映政府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的“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公用部分包括学校购买商品和服务支出以及其他资本性支出。

基础教育经费支出结构见表5。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2年、2011年)

从表5可以看出,2001~2010年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经费支出结构中,事业性经费支出占据主体部分,基建支出比例比较低。到了2010年,事业性经费支出仍然占据主体,与2001年显著不同的是,2010年事业性经费支出中公用部分西部地区都大幅度增加。一般来说,教育系统的高效、平稳运行,事业性经费支出中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的比例应当维持在某种范围内。西部地区基本建设支出比例太低,导致校舍等基础设施紧张老旧,不利于教育的正常运行和质量的提高,而事业经费中公用经费比例过高,说明西部地区在教师的数量或质量的投入方面不足,不利于教师积极性的发挥。

三、结论与对策

1.结论

(1)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经费总量增长乏力,财力无法得到保证;人口大的地区教育支出较多,等人口稀少且经济落后的地区经费支出较少。

(2)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经费来源由预算内教育拨款和事业收入转向预算内教育拨款占主导地位,政府教育支出责任进一步增强。

(3)生均经费不断提高,变异系数有一定下降,基础教育经费均等化程度增强,但是差距非常大。

(4)基础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支出比例下降,说明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地位进一步受到削弱。

(5)从经费支出结构看,基建支出比例太小,不利于校舍提高升级;公用经费过多,不利于教师积极性的发挥。

2.对策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因此,我们的对策有以下几点。

(1)全面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要求,不断提高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经费总量。“基础教育财政的焦点明显地从‘公平’转向‘充足’,即政府的主要责任由向所有符合入学条件的儿童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和‘均等的’教育资源,转为向所有在校儿童提供‘足够的’教育经费和‘充足的’教育资源”。[7] 中央必须进一步向西部地区倾斜,加大教育专项转移支付力度,不断促进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

(2)政府必须创造良好的法律软环境,促进西部地区民营教育机构与非政府教育组织的发展,促进西部地区教育经费来源的多元化。

(3)加强对基础教育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增加基础教育在教育经费中的比例。

(4)加大基本建设支出力度,以改善教学环境;不断提高事业性支出中用于个人部分的比例,提高教师待遇;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政策注意力转移主要由扶助项目走向项目、财政与师资的合力上,目标走向‘协调发展、均衡发展’”。[8]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200030)

参考文献:

[1]杨智军,易连云.西南地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路径思考[J].教育与经济,2012(1).

[2]林挺进,张树剑,时帅.上海市基础教育经费投入均衡性问题研究(2000-2006)[J].复旦教育论坛,2009(6).

[3]雷水凤.论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与教育政策的公平性保障[J].中国行政管理,2008(9).

[4]罗良清.我国基础教育经费的系统诊断——结构分析及缺口预测[J].统计研究,2004(12).

[5][美]理查德·A·金,奥斯汀·D·斯旺森,斯科特·R·斯威特兰.教育财政——效率、公平与绩效[M].曹淑江,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6]陈晓宇.我国教育经费结构:回顾与展望[J].教育与经济,2012(1).

经费支出范文第3篇

一、建立健全行政机关经费支出管理制度

作为行政机关,应从建立健全经费支出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入手,一方面,要明确各项经费支出管理权限和审批程序,按照批准的预算和有关规定审核办理,防止多头审批和无计划开支。划定支出定额,本着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精神,自觉遵守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严格按照各项管理制度的要求办事,重大支出项目应当集体讨论办理,要在单位推行民主理财和财务公开,增加经费支出透明度。另一方面,要建立资金效益考核制度和财务负责人责任追究制度。突出用制度管事管钱,牢固树立成本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凡事分清轻重缓急,统筹兼顾,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以社会效益为第一位,以尽可能少的耗费换取尽可能多的收益分配。

二、严把行政机关经费支出预算关

行政机关要坚持“量入为出、统筹兼顾、保证重点、收支平衡”的原则,加强预算编制管理,按照综合预算的要求,将各项收入和支出全部纳入部门预算。同时,要按照行政机关制定的战略规划和发展目标,将支出预算细化到每个部门及每个项目,以一系列预算、控制、协调、考核为内容,建立一整套科学完整的指标控制系统,突出其全员、全额、全程、全面的特点,从而避免预算支出的随意性。

三、经费支出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

行政单位的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是国家政策和财政财务制度的具体体现,是行政单位编制预算、财政部门核定预算的重要依据,也是考核、分析预算执行情况的尺度和加强支出管理的重要手段,因此,行政机关应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不得自行扩大开支范围和擅自提高开支标准,规范人员工资、津贴及资金的发放标准,对违反国家财经纪律的不合理的开支一律不予支付。

四、制定机关经费支出计划,防止无序支出

行政机关要把人员经费和单位正常运转所必需的支出作为重点,切实予以保证。各项经费应杜绝铺张浪费,从节约一张纸、一度电入手,把钱用在刀刃上,保证重点,兼顾一般,压缩不必要开支。在控制公用经费支出时,可以分项目拟定支出原则和标准,实行集体决策审批、统一标准、分类核定、包干使用、超支不补助;改革交通费、接待费等职务消费支出的审批办法,逐步形成聚财有方、用财有道、依法理财、控制有效的资金监控体系。

五、严把经费支出票据的审核关和监督关

对经费支出票据的审核和监督,是对会计信息质量实行源头控制的重要环节,是会计基础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一方面,要对经费支出票据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核和监督,要鉴别发票的真假,同时审核发票所附清单、相关审批手续是否齐全。另一方面,对经费支出票据的准确性、完整性的审核和监督,通过发票种类、填制日期、填制内容、发票印章及填制字迹、笔体、笔画的精细、压痕等特征的审核,把不准确、不完整的支出票据消灭在萌芽状态。

六、对机关经费支出的薄弱环节实施重点管理

行政机关要大力弘扬厉行节约、勤俭办事的优良传统,严格规范各种经费支出行为,优化公用经费支出结构,采取有效措施,对支出的薄弱环节加强管理,加大控制力度,坚决杜绝花钱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的行为。这些支出项目主要表现在“人、车、会、招待”等支出方面。行政机关要针对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定期对经费支出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找出节约潜力较大、管理较为薄弱的支出项目,分别制定管理办法,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控制这些支出的过快增长,其中可根据情况适当运用经济手段来管理与个人利益有关的支出。

七、严格行政机关项目经费支出的管理

行政机关项目资金的管理,一方面,要严格按照批准的项目和用途使用,不得任意改变项目内容或扩大使用范围。如遇特殊情况需要改变项目用途时,需重新以书面形式向财政部门或主管预算单位申报调整,项目完成后应及时同财政部门进行结算,将项目结余资金返还财政,不能私自挪作他用,确保专款专用。另一方面,在项目完成后业务经办人员及时进行项目报销工作,并进行项目支出的使用情况分析,形成专门项目决算,阐明形成预算和决算差异的原因。

经费支出范文第4篇

一、强化事业部门经费支出管理需在制度规范上寻求突破点

(一)健全支出预算管理制度。在建立和完善支出预算管理制度时,必须强化对支出预算编制的管控,对支出预算编制的原则、方法、步骤和标准进行明确,对事业部门编制的部门支出预算进行详细测算、核定,并进行有效的论证。支出预算编制核定后,要严格按照核定预算进行各项经费支出划拨,不得随意变动或调整各项经费支出预算额度。

(二)完善采购资金支付制度。要按照建立财务单一账户体系的要求,收拢账户,切断资金外流渠道。对于事业部门的采购支出,要事先列入采购预算和采购计划并编制用款计划,采购完成后,经财务部门审核,以银行转账方式直接支付给供应商;事业部门的零星支出由财务部门直接办理资金支付,禁止大额使用现金。

(三)落实经费支出管理责任制。应根据财务保障与管理的法规制度和事业建设要求,细化事业经费支出管理责任制的具体目标。主要可分解为以下几方面:落实制度,包括党委理财、经费审批、预算执行和制度建设;经费保障,包括经费落实、资金供应和资金管理;经费管理,包括经费收支、经费平衡、家底经费和债权债务;财经纪律,包括内部控制、财务检查、廉政建设和尊章守纪;建设投入,包括服务基层、战备训练、生活设施和文化投入;另外还有管理考评、经费节超、财务交接和业务培训等方面。对每一方面的每一子目标还应尽量确定合理的量化指标,以便究责问效。

二、强化事业部门经费支出管理需在标准体系上寻求切入点

建立事业部门经费支出标准体系,有利于减少事业部门经费使用的随意性,也有利于经费的管理。

(一)搞好标准调查。事业部门经费支出标准的调查是建立支出标准体系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科学、合理确定经费支出标准的重要步骤。要调查不同类型、不同地区、不同时间部队事业经费的支出量,通过调查充分论证,归纳出最高标准和最低标准,并根据财力可能,合理确定经费标准。

(二)完善标准体系。完善事业部门经费支出标准体系,必须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展、改革与创新的关系,按照有利于提高经费保障水平,有利于加强管理,有利于事业建设的发展要求,完善经费支出构成项目,形成一套项目齐全、标准合理,具有事业部门经费支出特点的标准体系。要按照既要相对统一,又要区别对待;既要合理严密,又要简便易行;既要便于管理,又要提高效益的原则,建立和完善符合实际、相对独立、公平透明、科学合理的事业部门经费支出标准体系。

(三)扩大标准范围。要建立定量标准,尽量将那些实际需要而又尚未制定标准的开支项目定出标准,扩大标准的覆盖范围,提高事业经费支出标准化程度;要建立变量标准,增强标准的适应性,使经费的支出与事业经费投入的增加量相匹配,与相关变量相联系。既要防止统得过死、机械呆板,造成标准缺乏弹性,一些问题因经费量不足而无法解决,对事业建设造成影响;又要防止过度随意,降低标准的约束力,降低经费的使用和管理效益。

三、强化事业部门经费支出管理需在责权划分上寻求结合点

当前要通过细化财权,理顺单位党委、财务部门与事业部门“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将财务部门与事业部门分工管理、共同负责的“双轨制”变成分工管理、各负其责的“双轨制”,实现经费决策权、使用权和监督权的分离。

(一)党委的权责。党委拥有经费支出的决策权。经费预算、大宗开支、基建项目等重大经济活动必须经党委集体研究决定,分管领导要依照法规制度,严格执行经费支出的审批权限,根据党委决策和财务部门审核意见报批经费支出,对超越管理权限的经费支出,要按制度和程序逐级上报。

(二)事业部门的权责。事业部门享有经费的使用权。事业部门要服从单位党委的统筹决策,接受财务部门的监督指导,坚持量入为出、量力而行和勤俭办事业的原则,根据事业任务和建设需要,合理安排经费预算,避免重复投入,盲目随意支出。

(三)财务部门的权责。财务部门是单位党委的综合理财机构,享有经费使用的监督权。财务部门要本着对党委负责的原则,按照业务要求和财务规则,严格执行预算、认真落实制度、讲求保障效益,对事业部门经费支出活动严格把关,从外部约束事业部门经费支出。

四、强化事业部门经费支出管理需在人才建设上寻求支撑点

完善事业部门支出改革,提高事业经费管理水平,关键在于提高事业部门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

(一)健全人才使用机制。单位党委要着眼于提升事业部门的理财素质,突出对既精通事业部门专业,又善于财务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的选用,为事业部门财务管理提供智力支持。

经费支出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 经费支出 审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8-147-01

高等学校的教育经费和科研经费近年来都有大幅度增加,经费支出的合理性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学校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多年审计发现,虽然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越来越规范,但经费支出中仍存在一些不合规现象,本文总结了常见的几种情况,同时介绍了相应的审计方法,希望能对高校的内部审计人员有所帮助,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使高校的教育经费和科研经费发挥最大的效益。

一、常见的几种不合规支出及审计方法

1.使用不合规发票套取资金。不合规发票报销是审计过程中最常见并且比较容易识别的一种不合规方式,经常出现在材料费、办公用品、测试费和加工费这几个科目。内部审计人员可以使用的识别方法就是通过各地税务部门发票查询网站或电话进行发票流向查询。由于发票类型不同,流向核实的信息不同,目前部分省市的国税通用机打发票和地税发票可以在网站上核查详细内容,这部分发票的合规性容易判断。但还有一些类型发票,流向核实的信息项少,核实结果显示流向相符也不一定合规,我们在审计过程中就发现一些不法分子套用其他单位发票信息开据不合规发票的情况,这种发票虽然网上核实结果为真,但实际上是假。这就需要结合其他方法进行判断,对金额较大或出现频率较高的开票单位需要特别关注,通过核实企业注册和经营信息可以大致判断业务的真实性,对特别可疑的业务需要拿发票到税务所进行现场验证。

2.编制假明细信息套取资金。这类业务所使用的发票是真实发票,但所附明细是虚假的,审计中发现的绝大多数商场超市发票均属此类型。这种业务对内部审计来说并不容易取得直接证据,只能通过分析来进行判断,可以分析明细中商品的数量和单价是否合理,虚假明细多是由出票单位在空白出库单上盖章,由购买人自行填写,因此单价往往不合常理;还可以检查出票单位与业务类型是否配比,比如高档商场购办公用品就不符合常规;另外,还需要积累一些专门发行购物卡的单位信息,这些单位经常以咨询费或服务费的名义开据发票,但实质上是可以在多个商场或超市消费的预付购物卡;此外,审计人员还可以通过对一段时间内所购同类商品数量的统计分析来判断业务的合理性。通过以上几种方式基本可判断业务是否真实,然后再与当事人进行核实确认,形成相应的审计证据。

3.报销无关人员差旅费。在审计差旅费时,审计人员首先需要关注审批手续是否齐全,所附票据是否完整,是否有相关人员签字,这只是形式上的审查;而审计人员更需要关注的是业务真实性的审查,如果内控制度健全并执行有效,理论上形式符合规定的业务真实性也没有问题,但当前内控执行的有效性不容乐观,因此审计人员还需要对业务真实性进一步核实。值得庆幸的是火车票和飞机票现都已实行实名制,这为审计人员核实票据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审计人员需要充分利用票据上的信息进行业务真实性的判断。首先看行程是否完整,不完整有无相关说明;其次看出差时间段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假期出差情况;另外看身份证信息,有无年龄不合常理的人员;最后根据票据上的人员姓名与人事或学生部门核实人员的真实性。通过这几方面的核查,差旅费的真实性基本可以得以确认。

4.编制虚假名单套取劳务费。虽然学校对发放劳务都进行了严格规定,劳务发放表需要提供劳务人身份证号、工作单位等信息,还需要领款人签字,经手人和经费负责人也需要签字和审核,这些看似严格的规定也未能有效防止编制虚假名单套取劳务费问题的发生,尤其在科研经费报销中出现问题的频率更高。审计中对劳务费的审查一要看形式,更重要的是核实信息是否真实。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看签字人的笔迹,经常发现一张发放表上的领款人签字为同一人笔迹,这样的劳务就有问题;二看身份证信息,看年龄有无异常,审计中曾发现个别年龄特小或特老的人员,后经核实均有问题;三看身份证的编号规则有无异常,审计中曾发现不同单位多个人员身份证地区编号相同,核实后也有问题;如果通过以上方法均未发现异常,还需要抽取部分人员进行核实,确认业务的真实性,降低审计风险。

5.关联交易。近年来,高校中不少教师因将科研经费转至关联公司而受到法律的制裁。对内部审计来说,内部审计人员可获得的信息非常有限,发现关联交易的可能性非常小,但由于关联交易性质的严重性,内部审计人员也应重点关注。通过几年的经验总结,检查关联交易需要关注以下几点:一是从发票中查找有无业务频繁的公司;二是重点关注外协加工测试,查找交易金额较大的公司;三是对以上两种公司通过企业信用网查询公司法定代表人、出资人、注册地等信息,判断是否存在关联关系;四是搜集互联网上的其他信息,从侧面加以验证有无关联关系。利用以上方法,审计中也发现了一些关联交易,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审计风险。

二、发生的原因

从以上几种不合规支出看,学校财务制度中都明确禁止,而实际执行中却时有发生,这说明内控执行方面存在漏洞。从内控环境分析,目前高校整体上尚未形成一个有利于内控执行的有利环境。老师对经费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拨付给自己的经费或自己申请的科研经费属于自己的钱,可以随便使用,学校对这部分经费的管理也较松;从控制风险分析,国家和学校层面对违反规定的责任和处罚不明确,经手人和负责审核的人员未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风险所在,违规成本较低;从控制手段看,制度设计的制衡作用未真正实现,审核签字成了形式,财务复核无法解决根本问题;从监督方面分析,事后审计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对发现的问题未认真追究当事人的责任,也一定程度助长了违规行为的发生。

三、解决方式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以上违规行为,最重要的一条是形成一个良好有效的内控环境,这一环境的形成是保证内控有效执行的前提,不过实现这一目标还需一定的时间。在目前内控环境并非完全有效的情况下,完善相应的违规处罚制度,使每个人都明确自己的责任和风险,是比较有效的方法;同时再加强审计监督的力度,对违规行为进行相应处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以上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