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活动

教育活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活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活动

教育活动范文第1篇

一、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因材施教

学校面对的是年龄不同、智力和个性不同的活生生的学生,需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禀赋、特长和环境条件施以不同的教育。审视我们一些学校的教育,表现出的教育活动却是“齐步走”,教育内容要求是“一刀切”,教育方式是“成人化”,从而导致教育行为与教育效果发生了偏差,教育实效性不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在教育实践中形成和培养起来的,而学生身心发展是有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的,教育活动必须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个体特点,要通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才能有效,而不能硬灌和强加。

学生身心发展是有心理年龄特征期的,大致分为小学生童年心理发展转折期、初中生从儿童向青年过渡的少年期、高中生身体心理趋于成熟的青年期。三个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不同,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个性心理也存在着差异。学生年龄不同,教育目标要求则不同;学生心理特征不同,教育方式则不同;学生天赋、个性不同,教育行为表现方法则不同。教育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最主要的是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依据心理年龄特征、充分了解学生个性品质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一要了解学生知其心,懂得学生的内心世界;二要把握好势明其策,依据学生心理需求和发展趋势施以不同的教育策略方法,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三是因势利导求其巧,组织教育活动,不主观臆断,不牵强附会,不生拉硬拽,做到适时、适当、适合和适度。

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因材施教,对小学生重在引领,对初中生重在引导,对高中生重在指导。具体来说,对小学生尊敬师长、好好学习、团结友爱、爱护公物、集体观念、遵守纪律等方面进行教育,要求不宜过急过高,教育要循序渐进。教师要有童心、耐心、细心,切忌粗暴、含糊、反常、放任,注重引领,培养自觉性。对处于半成熟、半幼稚心理特点的特殊矛盾期的初中生来说,应注重道德情操的常规教育和训练,加强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教育,重在培养自律和自我教育能力。在教育上注重激励、引导、帮助、尊重、亲和、活泼,切忌有生硬、斥责、说教、体罚等不良教育行为。高中青年期学生生理心理逐渐成熟,有鲜明的独立性、自觉性,向往未来,应注重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指导。在教育行为方式上,多一些信任、尊重和指导,少一些管、卡、压,指导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教育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是优化教育活动行为、增强教育实效性的前提和基础。

二、尊重人的成长规律,育人育心

人的成长规律与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有内在的联系,但又不完全是一回事。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揭示的是处于生态性的人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而人的成长规律,主要指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受教育者接受适合的教育而健康成长的规律,或者说教育者通过适合的教育途径,促使受教育者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而健康成长的规律。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本质,归根结底是做人的教育,是对创新人才的人格基础素质的教育,也就是塑造学生的思想灵魂。

人都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教育行为只有激起学生主动感受、思考、体验、领悟和内化,学生的思想才能变化。人的思维之花在自由的状态下才能开放,学生心理安全,师生关系和谐美丽,学生才能健康成长。教育需要了解学生需要,走进学生的心灵,科学育人、育心。实践证明,以告诉、命令、管束、灌输等单靠外力一股脑等强制办法是难以奏效的,因为这种教育模式缺乏对学生的尊重与信任,缺乏人文关怀,缺乏亲和力,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育人在于育心。

教育需要实现被动接受教育模式的转变,创新科学育人的教育模式。有学者认为,“人的生命成长是主动的过程,人的成长只能是个体的主动成长,外在的束缚、压抑、改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成长。”教师的思想替代不了学生的思想,单靠外力硬灌,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不会形成。尊重人的成长规律,转变育人行为方式,就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教育尊重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重要的是依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学生成长需要,以德育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摈弃生硬强制的方式方法,采用引导式、启发式、沟通式、激励式、防范式等教育活动形式。教育尊重人的成长规律,优化了教育者的教育行为,才能收到教育实效,从而为创新人才打下良好的人格素质基础。

三、尊重教育活动规律,优化教育过程

学校教育主要是通过教育活动来体现和实现的,如,组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举行读书报告会、英模人物事迹报告会、主题班校会、演讲会、表彰会,举行升旗仪式、文体竞赛活动,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以及师生谈话活动,等等。教育活动是由系列性的教师教育行为要素构成的,即由一系列教育要素构成的,具体到每一项教育活动都呈现出一定的教育活动结构要素。优化教育行为,必须优化教育活动结构,优化教育活动过程,而不能从某单一方面来解决问题。

教育活动规律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人的成长规律具有内在的联系性和统一性,共同构成教育活动科学规律。教育活动规律反映的是教育活动结构各要素内在的联系性、统一性和一致性。具体到每一项教育活动,无论是大型的集体组织活动,还是教师与学生的单独谈话,都有一个活动过程,都是由若干教育活动要素构成的。教育活动有它基本的流程公式:教育活动目的教育活动内容通过教育者(教师)教育活动方式对受教育者(学生)施加影响=教育效果。从上述教育活动基本流程公式可以看出,教育活动过程同课堂教学一样,具有动态的结构复杂性,甚至比课堂教学还要复杂,比让受教育者理解、领会、感悟知识学习还不易。从教育活动各种因素来看,教育活动主要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思想行为的影响关系。要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要把握好教育活动流程内在联系的一致性。主要要把握好三个关系:

一是要正确理解把握教育活动与教育目的关系,使教育活动与教育活动目的具有一致性。教育目的是通过一系列具体教育活动目的来实现的,确定好具体的教育活动目的很重要。教育活动目的主导影响着教育活动内容、形式和方法,影响着教育活动效果。任何教育活动都具有本质而具体的教育目的,并由相关结构要素所组成,由此形成教育活动的支撑点、操作点和有关教育活动的行为规则。教育活动目的并不是凭主观臆想而定,而是由具体的教育活动背景、教育情境条件、学生教育成长需要等多方面因素来确定。教育活动目的的确定,受教育活动组织者的教育思想水平、教育知识水平影响制约。如,教师内心存有报复、解气、压制等不良动机和心理,对学生的教育谈话行为必有不妥,教育活动就适得其反。组织开展教育活动,确定教育活动目的,既要明确又要正确,首要的是以人为本,端正教育动机;既要适合教育活动情境,又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使教育活动行为具有教育性特点。当然,任何具体的教育活动目的也具有多维性结构特点,由若干个有机因素组成,各因素之间具有一定排列组合的结构性特点,这同课堂教学的情感、知识、技能三维目标的确定是一个道理。

二是把握好教育活动内容与教育目的的关系。教师在教育活动内容安排上要科学设计,统筹安排,使教育活动内容与教育活动目的具有一致性;优化教育活动内容要素,使教育活动内容既与教育活动目的具有内在的紧密联系,又适合受教育者年龄身心特点和成长需要,而不是不相干或相悖。

三是正确运用教育活动行为方式,与教育内容、学生成长需要具有一致性。在教育活动目的和内容确定之后,如何组织开展教育活动,教师的活动行为方式就起着关键作用。教育活动行为方式方法的选择也不是主观随意的,要受教育活动目的、内容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及成长需要等因素制约。教育活动形式表现为教师的教育行为方式,需要依据教育活动目的、内容和学生心理年龄特征、接受能力和成长需要而选择设计,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成长规律,而不是与之相违和相悖。

教育活动范文第2篇

一、开展活动,营造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蓄情。

感恩教育需要通过主体的参与,我们首先是利用国旗下讲话、主题班队活动,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感恩,为什么要感恩。平时,我们加强学生的感恩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我们还精心策划了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的感恩活动:如收集温馨照、算算亲情帐、讲讲亲情故事、写写感恩信。孩子们把童年生活中父母、老师对自己关爱的照片收集起来,用文字记录照片拍摄时间、地点,以及简要的情节,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些定格的温馨照片,使孩子们瞬间找到了失落的感恩之心。他们逐渐明白原来平淡的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爱的哲理。孩子们在反刍生活的同时,还把父母为培育子女成长所支付的一切费用罗列出来。

在算算、想想的过程中,孩子们感受到自己平时视而不见的却是一笔笔多么昂贵的财富!而这一笔笔财富又蕴含了父母多少深切的爱!感触万分之余,感动之心溢于言表。孩子们用讲故事、写信的形式表达对父母的感谢。我们还开展了“感恩父母”、“感恩老师”的演讲朗诵比赛、黑板报、手抄报比赛等。这些“感恩活动”从感性的品评,到理性的思考,再到心灵的碰撞,让孩子们经历了深刻的体验过程,心中不禁蓄满了深深的感恩情结。释放出孩子积蓄已久的感恩之心。

二、关注现实生活的感恩细节,让孩子在生活中践行。

为了让感恩行动看得见,摸得着,我们运用以大见小,以点带面的策略,提出了三项感恩作业,就是让孩子用一句话向父母表示感恩;用一个举动为父母消除疲劳;一天当家为父母分担家务。我们要求孩子们每星期至少做一次,并且能够持之以恒地做下去。最让孩子们受益的是,通过与父母交流他们开始关注父母的喜好,了解他们的心愿,记住他们的生日。孩子们会在不经意中给父母长辈送去最温馨的祝愿。他们还试着通过自己的努力给父母带去进步的喜讯、成功的喜悦。为了得到家长的配合,学校还专门发出一份致全体家长的公开信,希望家长们能够督促孩子积极参加感恩活动,多给孩子赞赏和鼓励,多为孩子提供机会,培养他们知恩报恩的行为习惯;同时也希望家长们能做孩子的榜样,孝敬长辈,心存博爱,多带孩子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和爱心捐助等。有些中队还设计了“家校共育感恩心”联系手册,班主任把学校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介绍给家长,家长们把孩子在家中的感恩行动记录下来,比如与父母道晚安、给父母夹菜、为父母捶背等。

三、构建三位一体的感恩网络,让学生在文化中熏陶。

在感恩教育活动启动阶段,学校就专门成立了感恩教育的领导小组,加强活动的指导,和活动过程的管理,多方征求意见,不断提高活动的实效性。同时学校通过搭建平台,加强与家庭和社区的联系,达成共识,形成教育合力。比如学校召开了“家校共话感恩”座谈会,举行了“感恩先辈,践行八荣八耻”活动等等。家长们对学校的感恩活动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他们言传身教,努力做孩子的表率,认真配合学校的感恩教育活动。学校还大力营造感恩文化。我们曾组织孩子们观看《妈妈再爱我一次》、《漂亮妈妈》等感恩电影,并作观后交流,孩子们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憾。我们还组织孩子学唱感恩歌曲、诵读感恩文章,讲述感恩故事等等。感恩文化成为校园内最亮丽的风景线,成为校园内最和谐的生活篇章。一批批有感恩心、有荣辱观的少年茁壮成长起来。

教育活动范文第3篇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教师则是培养人的专门劳动者。对此而衍生出一种教师高尚的职业道德,那就是热爱学生。原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有说过:“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这一道德要求教师必须围绕着热爱学生,很好地为学生服务,但不能笼统地把所有的“爱生”都选为师德崇高,必须看教师对学生爱的动机和爱法是否正确,特别还要看教师爱的效果如何,正如敬爱的所说的那样,要“爱生教好”,教不好学生的教师何谈爱生?时下有几种被人们说是“爱生”的表现,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从教经验,略谈几点对这几种“爱生”表现的认识。

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应该是“恨铁不成钢”的爱。笔者在从教生涯中发现,一些教师经常抱着“宁给好心,不给好脸”的态度对待学生。这样,教育效果只会适得其反。因为,青少年较为叛逆,教师若这样教育学生,只会让学生的逆反心理日益增强。所以,教师不应该经常批评学生,因为这种表面看似乎“爱之深”,但实际表现出来的却是“恨之切”的行为,常常给学生的身心带来影响。因此,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应是尊重学生的态度和行为。

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应该是“让学生一口吃成胖子”的爱。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考试是教育结果检测的手段,考试是为教育服务的,但由于社会总是用考试来检查、评价教育的结果,并以此为依据来区分各个学校教育效果的好坏,决定学生的升学率。由此,大部分教师为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大幅度采用题海战术,大量的作业让学生背负着极大的负担。渐渐,学生把学习当作苦差事,对学习的兴趣日益减少。

教育活动范文第4篇

今年5月19日16时左右,重庆市江津区白沙镇驴溪河发生一起群体溺水事件,6名小学女生在结伴游泳时发生险情,中学男生杨彬在救起1人后不幸遇难,其余学生中有4人溺水身亡,1人失踪。

在每年发生的中小学生安全事故中,溺水是造成广大中小学生,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的主要杀手之一。目前已进入夏季,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溺水防范教育已是刻不容缓。为增强学生及家长的防溺水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护自救技能,全面落实《浙江省中小学学生溺水事故管理办法》的规定,降低溺水死亡事故的发生率,决定于6月3日至6月9日在全县中小学和幼儿园举行为期一周的防范溺水专项教育活动,现提出如下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要进一步提高对防范溺水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各校要从创建“和谐校园”,保护学生生命、维护校园和社会稳定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加强防范溺水专项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领导,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重视对学生的防范溺水安全教育,提高学生防溺水的自觉性和识别险情、紧急避险、遇险逃生的能力,决不能存在任何盲目乐观或麻痹侥幸的心理。

二、结合学校实际,认真开展防范溺水专项教育

各校要建立预防溺水事故的安全教育制度,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安全教育方法,充分利用已有的事故案例和《中小学安全教育手册》中的有关内容,通过离校前一分钟安全提醒、主题班会、播放安全教育光盘等多种途径和方式,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教育学生严格遵守外出游泳洗澡“四不去”的规定:未经家长老师同意不去,没有会游泳的成年人陪同不去,深水的地方不去,不熟悉的江溪池塘不去。在水边活动玩耍时要注意安全,单独一人不到水边玩耍,幼儿和低年级学生在没有成年人监护的情况下不要到水边活动玩耍;遭遇险情或发现有人溺水时不要贸然下水营救,一定要立即大声呼喊求救。除了课堂教育之外,还要运用黑板报、墙报、宣传栏、广播等其他的宣传教育手段营造氛围,加深学生的印象,以提高教育的实际效果。

三、重视宣传,发动家长及全社会共同做好教育工作

各校要以溺水防范为主题,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家访、家校通和印发《告家长信》等形式,提醒防溺水注意事项,教育家长尤其是外来民工切实落实监护未成年子女的法定职责。提醒学生家长经常对孩子进行防范溺水的教育,特别要注意“双休日”、节假日期间孩子的游泳安全;加强对子女的监管,未成年子女外出洗澡游泳,应当保证有会游泳的成年人全程陪同看护;加强对幼年子女的保护,孩子在水边活动时应有成人照看,不要让孩子独自一人去水边;对子女进行游泳训练和溺水救护技能的训练,提高子女的自护自救能力。学校要采取切实措施,保证致家长信送到每位学生家长的手中,共同做好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各学校还要主动与当地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联系协调,加强农村和城郊河流、池塘、溪坑等水域的管理,设立安全警示牌,提醒学生注意安全,防范溺水事件的发生。教育局也会与各乡镇政府及部门协调,并在适当时候在电视台播放广告,以营造全社会关心预防学生溺水的良好氛围。

四、加强管理,做好幼儿园的防范溺水工作

各中小要加强对所辖幼儿园安全工作的管理和指导,督促各幼儿园认真落实溺水防范教育的各项要求。幼儿园安全工作的效果列入中小安全考核的范围。

五、完善校园内防溺水安全设施

校园内池塘、喷泉、小溪等聚水区域要设立安全隔离设施和安全警示牌,桥梁、厅台等水面建筑必须坚固,对以上设施必须进行一次安全隐患的排查整改。

六、进一步落实安全责任制

教育活动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主题教育 幼儿活动 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3-0089-02

一、问题缘起

美国教育家德利在《自主课堂》一文中大力提倡创造生态的课堂环境,即和谐、民主、平等、活跃、自然的教学环境,在教学活动中,追求人的身心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人与学习内容之间的和谐。因此,幼儿园生态式主题教育活动应该以教育的自然、有序、和谐为目标,追求一种自然发展的教育活动。

二、追求主题教育活动的和谐

1.“爱”“情”相伴。生态式主题活动的核心要素是人的和谐,即师幼和谐、幼幼和谐。教师要倾注真心的爱、真诚的情,才能构成和谐活动。俗话说:爱孩子连母鸡妈妈都知道。而教师的爱却与之不同,教师的爱首先是尊重,不是发出指令,而是民主对话。爱是理解,教师不会因为幼儿一时不能掌握所学而加以训斥;爱是关心,教师会将目光关注所有的幼儿,而不是几个“聪明者”。充满“爱意”的活动,幼儿会感觉到温暖、轻松、活泼;充满“爱意”的活动,幼儿会以平和的心态、通透的心灵参加活动,以美好的心境享受快乐的学习。情感是师幼和谐的纽带。教师的情感直接影响师幼关系,直接关系到教学情境的创设。生态式主题活动中,教师充满激情的状态能够直接带动幼儿的情绪,以自己的情感调动起幼儿的情感,师幼情感交融,让轻松代替紧张,让合作代替孤寂,让分享代替独有,让浓浓“情意”充满活动中。例如午餐时,老师除了让幼儿品尝食堂叔叔阿姨为他们烧的美味可口的饭菜外,还有意识地引导幼儿了解食堂工作人员是怎样工作的;饭后,老师便带幼儿去观察保育员老师整理餐具、拖地等;小朋友亲眼看到保育员阿姨用力一道道、一遍遍地拖,非常辛苦。实际观察不仅使幼儿对幼儿园的工作人员产生敬意,而且使他们懂得了应该尊重和爱护别人的劳动成果,第二天,我们便在班级推广了“我做小帮手”活动。首先,用餐时大家不浪费饭菜,保持餐桌整洁,每个小朋友整理自己的餐具。餐后由两个“小帮手”整理活动室,“小帮手”穿着围裙可神气了,十分“敬业”地跟着保育员学习擦桌子、扫地。一周后,“小帮手”们能够分组独立地整理活动室了。

2.“景”“境”相宜。环境是生态式主题活动中物的因素,也是重要因素。物品的摆放要合理,一切与主题活动无关的物品应不在幼儿的视线中,以免分散幼儿的注意力。教具的使用要得当,那些可有可无的教具,那些花瓶式、做样子的教具,那些代价大、成效低的教具,不符合生态的要求,尽量减少;教师的站位要适宜,既要照顾到全体幼儿,又要关注个别,配班老师不要随便走动。生态式主题活动是一盆精致的盆景,既生动活泼,又宁静致远;既有景又有境,充满着和谐。例如在《汽车》主题中,孩子们将带来的各种各样的汽车图片贴在墙上;在桌面上将玩具汽车布置成展览区;将绘画作品布置成设计区;用牙膏盒、易拉罐、硬纸板等制成各式小汽车,成为汽车生产区,最后可以开着自制的汽车去看车展、参观车厂等。在这一互动过程中,幼儿自行设计,自主探索,使材料的使用率大大提高了,也丰富和拓展了主题。

3.“内”“外”相连。“内”指主题活动中的教学目标、内容与方法、手段要相连,方法、手段围绕目标和内容,使教师教得轻松、幼儿学得轻松。“外”指主题活动与幼儿一日生活相连,各领域之间、专门教学活动与区域游戏活动相连,让幼儿拥有心向自然的情愫、自由发展的空间、真情洋溢的世界。特级教师王崧舟说:“一个好的教学活动,如一首交响乐,首先要讲究旋律、节奏、配器、音响的和谐,在课堂上师与生要和谐、人与文要和谐、情与理要和谐、思与悟要和谐、知与行要和谐。”

三、追求主题教育活动的发展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幼儿发展,主题活动作为幼儿园最基本的教学活动其主要目标也是促进幼儿的全面、和谐、健康发展。

1.全面发展。生态式主题活动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构成了幼儿生命个体和谐发展的生态系统。缺了任何一个维度,幼儿的发展都是不丰富、不全面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活动在关注幼儿知识目标达成的同时,还应关注生态系统的其它方面,做到“知”“智”交融,“知”“情”相通,“知”“识”共荣,真正实现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2.协调发展。生态式主题活动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活动,它要求高度尊重每一个幼儿个体,全方位地为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机会,使幼儿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得到提高,人格品位和社会价值得到提升,不仅教孩子知识,学会学习,更要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创造,使其智能统一、身心协调。

3.共同发展。生态式主题活动是教师、幼儿共同的活动,作为主题活动生态系统中两个密切相连的链,表现出来的是环环相扣,教师和幼儿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我们在关注幼儿和谐发展、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生态系统中另一要素――教师的发展,只有教师和幼儿都发展,才有生态平衡。在幼儿获得关爱、机会、知识、方法、信心、帮助的同时,教师获得的是享受、回应、提升、成就,师幼共同获得的是能力、欢乐、收获、信心,是共同成长。

生态式主题教育活动如涓涓清泉,似云海观日,让师幼的主体性充分、自由、和谐地发展,构建起一种新的教育情境,一种保持教师幼儿可持续发展动力且生动活泼、自然有序的教育生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