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财政预算管理

财政预算管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政预算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财政预算管理

财政预算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政府 财政 预算管理 不足 补救措施

预算管理是财政管理的核心,也是当前财政改革的重点领域。近年来,各级政府的预算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仍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预算管理的补救情况直接决定了整个政府预算管理的成效,加强政府预算管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当前政府财政预算管理存在的不足

自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管理工作采取了一系列全新的工作模式,但不可否认的是,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如财政预算公开方面的力度不够,而在预算制度与具体的落实层面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具体来看,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一是政府财政预算管理的思维模式较为僵硬,公开性与透明性均不够彻底。就政府的领导层面来看,由于我国一直以来实行一种较为封闭的政治工作文化,从而使得领导干部对于公开财政预算信息不够热衷,甚至刻意排斥,在日常工作中比较喜欢采用“隐秘”的工作方法。除此之外,官本位主义在我国的政府机关中仍然较为浓厚,多数官员仍未自己拥有掌控单位信息的特殊权利,而如果这些权利恰好对于自身的利益具有一定的影响,这些官员通常不会主动的公开关键信息,或者避重就轻的公开部分信息,这显然于彻底的信息公开相悖,也不利于提升预算管理的水平。从民众层面而言,我国普通群众往往对于自身的责任了解的不够深入,也并不存在明确的规章制度对其责任实施加以促进,做种导致了普通民众对于参与政治决策的意识性不强及积极性不高的状况,也使得政府预算管理与民众的期望产生脱节。

二是财政预算的决策及监督机制不够完善。从决策机制方面来看,不少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与国家的法令有利益抵触,从而使得这些政府部门在进行预算编制时处处受到法律的约束,自身缺乏自主决策的基础,从而往往导致预算编制时比较棘手。另一方面,政府财政预算管理人员尽管对于财务工作有着娴熟的技巧,但却无法完备的了解不同行业主管机关的工作特性,使得对于不同单位所上报的各种预算项目缺乏科学的判断,也难以提出科学的意见,从而使得预算项目选择的不合理。就监管机制而言,各地政府部门对于财政预算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同,更有甚者,在一些地方的政府部门中并未设置专门的财政监管部门,从而使得财政工作出现问题得不到及时的发觉与处理。尽管也有一些地方政府设置了财政部门,但却未能为该部门配备专门的权力,并且监管工作也未能与政府其他工作相分离,这种权力的不到位与独立性的缺乏均导致了这些财政部门难以发挥出作用。

二、政府财政预算管理的补救措施

为了对上述问题进行有效的防范与解决,政府部门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这些措施不仅应当以制度为保障,还应当将执行层面的工作作为工作的重点所在。基本看来,有必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来采取补救措施。

一是制度层面完善,也即建立完备的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政府部门拥有一个健全完善的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预防政府预算超支与不合理消费的发生,关键在于一套完备的财政预算管理制度的建立。由于政府部门业务庞大,领导干部势必无法事必躬亲本全盘业务,为减少预算编制的错误与风险的发生,更需要建立一套属于有效、健全的财政预算管理制度,用以协助领导干部、预算管理人员。另外,制度的构建还应将预算管理责任加以融入,以便保障预算工作植入于政府日常运行活动中,并保持好独立性,进而达成财政预算管理目标与愿景。一般而言,财政预算管理机制可分为财务预算编制以及财务预算管理,前者需要保障预算信息的正确性以及可靠性,以便精确辨认影响目标达成的关键因素的费用评估;后者需要经营政策的有效执行,并增进政府部门的经营效率以及预期目标的达成。

二是在编制方法上,积极推行当前较为规范的“零基预算”法,从而切实提升财政预算编制的准确性。所谓的零基预算编制方法也就是要求政府部门在进行预算编制的过程中,对于各项经费的确定不再对上年度的支出基数加以考虑,取而代之的是对不同单位呃然元编制及年度发展规划进行评定,依据现有的预算标准,从零开始进行预算编制,这种预算编制的循环周期为年。零基预算法的应用能够很好的提升政府财政预算管理水平,实现宏观财政目标。它能够对政府机关所包含的所有公共资源加以规划,明确政府部门能够根据自身资源情况来为社会提供服务的程度。

三是强化预算约束,加强预算监督管理,增强预算的严肃性要严格执行预算。预算一经确定、批复,原则上不准随意调整和零星追加,对确需增加的支出也要控制在财力可能的范围内。要严格贯彻“ 依法理财”的方针,严格追加管理。只有国家实施重大政策措施以及事业计划和收支标准发展有较大调整时,财政才调整预算。预算追加中要强调法制化、制度化观念,以法制代替人治,从制度上约束个人行为,杜绝不讲原则讲人情等现象发生。规范预算执行必须完善工作程序,建立分类申报、分项审核、定期研究、集中审批制度。

三、小结

财政预算管理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是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财政预算活动和预算规范,直接体现着政府的政策意向,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运作的好坏,因而必须预先做出周密的计划和规划,这对财政预算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就尤为重要。为此,政府部门应当从制度层面、编制层面与执行层面三个方面着手,来对财政预算管理工作实施科学的补救。

参考文献:

[1]李红凤.我国财政预算改革制约因素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2]罗贤栋.我国财政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研究,2009年第7期

财政预算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提高;县级;财政;预算;绩效

1提高县级财政预算管理绩效的意义

1.1促进资金使用效益

预算管理的重要作用之一在于提前规划资金,并在合理的规划下有效地使用资金。然而在相当多的工作单位中预算管理的水平较低,其管理的效果较不理想。因此,提高县级财政预算管理绩效意义重大,其意义之一则在于促进资金的使用效益。提高县级财政预算管理绩效,需在资金分配上下功夫,这样才能使县级财政资金按照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要求,将有限的资金用于“保工资、保运转和保民生”,使用于医疗卫生、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农林水务、节能环保、文化传媒、社会保障与就业等利民政策的支出得到有效地提高[1]。

1.2有效预防

“寻租”行为预算绩效水平在得不到有效的管理和监督的情况下,“寻租”行为则较易发生。在实际预算管理工作中,有相当一部分预算单位在编制预算时,往往会扩大预算金额,这样在上级财政单位下拨预算资金后,未被使用的预算资金则极有可能被违规使用或违规占有等,不利于财政单位的管理,也不利于公职队伍的建设。提高县级财政预算管理绩效,需要预算单位主动开展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自评,采取“谁用款,谁负责”的监督制度,[2]并将预算资金使用情况公开在阳光下,确保每一分预算资金去向合法合规,进而有效地预防各种“寻租”行为的发生。

2县级财政预算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2.1县级综合力量薄弱,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难以深入推进

由于县级行政级别较低,致使县级综合力量较为薄弱。当前县级在综合能力方面存在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县财政部门人员不足,缺乏专门相关机构。很多县级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暂由预算股负责,现有财务人员仅能应对当前的财政工作,因此,成立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较为困难。第二,高素质专业人才相对匮乏,难以对预算绩效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价。县级单位由于其地理位置、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等原因,高素质专业人才相对匮乏。因此,由高素质人才组成的具有专业性、独立性、公正性和规范性的评价机构也较为匮乏,对县级财政预算管理的绩效难以有效进行。第三,各监督机构的审查监督能力有限。县级财政预算管理绩效的自评和他评工作要有效地推进,需要纪检监察、审计部门、人大等部门都对预算绩效管理进行全面的理解与掌握,但在实际工作中,离达到这个标准还存在一定的距离,进而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难以深入推进[3]。

2.2县级财力及项目较少,难以衡量预算绩效评价的机会成本

当前,县级财政的基本支出主要用于全县的公共财政支出,余下财政资金用于有效的预算项目,而这有限的预算项目在开展绩效评价时所体现出来的意义有限,加之对预算所投资的项目进行专业评价时,需要聘请相关项目专家及中介评价机构等,而这些事宜均需要县级财政支出一部分资金,进而使县级财政资金使用不足[3]。从整体资金的支出角度讲,这两者之间形成一种机会成本,使相关部门难以抉择,进而使预算绩效评价工作难以开展。

2.3县级模式标准较少,难以设定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指标

尽管相关法律法规对财政部门的预算绩效管理做了相关政策规定,但这些规定的内容均从宏观角度出发,缺乏符合当地县级财政管理的细节制度。当前,大多数县级财政部门对预算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指标和权重的设定均处在摸索阶段,只能通过对一些项目和个别方面的绩效评价和绩效指标的设定来进行试行。对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还缺乏相应的参考模式,进而对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指标的设定缺乏一定的经验和方法[4]。

3提高县级财政预算管理绩效的对策和建议

3.1加强培训与指导,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素质

县级财政部门属于公职机关,对公职人员的招聘流程较为严格,加之当前在“供给侧”改革等背景下,财政供养人员在不断减少,因此,大力招聘财政相关人员,增加财政人手,短期内较难实现。而为了深入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必须要有符合专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因此,为解决人才不足等问题的最佳方法则为加强培训与指导。通过严格高效的培训方法,着力提高现有财政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的专业能力,使其在强有力的培训和指导帮助下迅速成长为推进绩效管理的专业人才。让这些专业人才在过硬的专业知识下能独立开展绩效评价工作及监督和指导工作,进一步推进绩效管理工作的落实。同时,上级领导部门应深入县级财政部门及其他基层单位进行调研,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县级财政单位开展绩效管理工作的实际困难,并对这些困难提出专业的指导方案,让县级财政部门更好的开展预算管理绩效工作。

3.2统一预算管理绩效指标和评价体系

统一县级财政部门预算管理绩效指标和评价体系需从以下三方面着手进行:第一,顶层设计单位应深入各个县级单位进行充分调研,确切地了解各县级单位财政部门的实际情况,了解不同县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通过综合整体性与差异性来设计可量化的、可操作的、易理解、易执行的绩效指标体系,尽量在避免一刀切的模式中,对各县级财政单位预算绩效管理评价指标进行基本统一。第二,规范中介评价机构的绩效评价要求。让中介评价机构的评价结果更具公平性、真实性与可靠性。第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统一软件,提高预算管理的效率及科学性[4]。

3.3县级财政部门自身需加快推进预算管理绩效的步伐

县级财政部门推进预算管理绩效是上级领导单位提出的工作要求,县级财政部门应在上级单位的要求和指导下,积极推进预算管理绩效的步伐。首先,财政部门应在财政单位内部加强宣传和培训等来加强单位全体人员对预算管理绩效的认识,了解预算管理绩效的重要意义,树立绩效管理的理念。其次,县级财政部门在内部积极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选拔学习能力强,专业知识过硬的人员组织建立预算绩效管理科室,通过“人带人”的模式,带动全体人员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相关工作能力。第三,组织相关负责人和专业能力较强的人员研究建立绩效评价体系,结合本县区特点和上级部门的指标体系等,制定符合本县区的预算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并使其符合指标的通用性和适应性[5]。

4结语

综上所述,提高县级财政预算管理绩效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一方面能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另一方面能肃清政治生态,预防“寻租”行为。但在实际工作中,县级财政预算管理绩效工作的开展遇到了诸多困难,使其顺利开展遇到了较多阻碍。县级财政部门及上级领导部门应积极探讨这些问题的根源,结合问题本身及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不断积极面对问题,突破困难,将县级财政预算绩效工作有效地推行开来。

主要参考文献

[1]解秀玉,李亚菊.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84-86.

[2]侯乐平.对企业有效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探讨[J].上海国资,2011(10):77-78.

[3]王建辉,涂爱红.有效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探析[J].企业经济,2005(11):55-56.

[4]朱秋霞.行政区划与地方财政体制研究:几个相关的理论问题[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1).

财政预算管理范文第3篇

当下时期,基层各级深化基层财政预算管理改革,有着不可缺少的必要性:

第一、基层财政预算管理改革,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继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也体现了财政在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中肩负着艰巨任务。

第二、基层财政预算管理改革,是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政府机构改革的重要步骤。现行传统乡镇财政管理方式,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未来的趋势是省直管县,县级财政逐步承担乡镇财政部分职能,乡镇政府职能要逐渐弱化。

第三、基层财政预算管理改革,有利于为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打牢基础,有利于合理控制乡镇支出需求,配合“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政策落实,有助于继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四、基层财政预算管理改革,有助于切实缓解县乡财政困难。

二、我国财政预算管理总体问题对基层相关领域改革的启示

(一)预算年度设置不合理

一般是3月份各级人大审批预算草案,财政会计年度与阳历完全一致,预算编制时间短致审查流于形式;预算执行有空档期,造成严肃性不够。

(二)预算编制细节不够完善

预算编制前瞻性不够,没有将预算编制同经济预测结合;预算编制方法不够科学,不够严谨的基数法造成财政支出规模不断增加;预算编制没有将预算外资金列入预算计划,没有将不同职能部门相同性质的资金进行统一监督和控制;预算编制内容较粗,项目层级太少,不适应复式预算;预算编制的测算人为主观因数太多,缺乏科学论证;预算编制部门的内部控制不够有较多的调整随意性。

(三)预算编制和执行投入时间与精力不足,导致预算编制难准确

(四)预算管理上存在协调矛盾

主要有预算编制与部门机构设置的矛盾、财政和职能部门双头主导的矛盾、预算管理与税收计划的矛盾。

(五)预算管理上存在执行上的矛盾

财政资金在多头运作和逐级层层缴拨,造成财政资金使用监督弱化、效益低下等的弊端。

我国财政预算管理总体问题,基层财政同样存在。基层财政改革不仅要跟随国家总体层面上的相关改革,也要在自身层面上对本级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加以改进。

三、区县级和乡镇级财政预算管理问题分析

(一)区县级财政预算管理问题分析

1.财政预算执行有随意调整的现象,未履行法定程序,超预算追加支出。还有预算执行不严格的现象,有的预算已安排的没有拨款或不完全拨款,一些专项预算资金拨付不到位,比如社保资金、支农支出、民政资金等专项资金,经审计,个别地方没有足额拨付。

2.财政预算编制存在不真实现象,比如,经审计发现,某地方财政局将事实上不存在既无收入来源亦无支出用途的列收列支作为一个专门的预算收支项目进行安排。另外部分项目预算编制不细化、用途不明确,如对某些“专项支出”,都没有支出项目明细。

3.财政管理有部分政策性配套资金存在虚假配套现象。区县级财政受地方财力限制,安排在政策性配套资金上,往往采用年初预算安排,年中拨付,再收回的方式虚假配套资金。比如,经审计发现,某地区农场资金虚假配套2200多万元。

(二)乡镇级财政预算管理问题分析

1.财政预算约束弱化,超预算问题比较严重。很多地方乡镇人大对预算的审批和监督流于形式,减弱了预算的法律效力,预算调整没有走法定程序,预算执行调整随意,资金用途改变随意,资金使用较无序。

2.财政预算管理中发现,政府负债现象比较严重,甚至超负荷,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经审计发现,部分乡镇领导为了任期内政绩,背离了“量入为出”的原则,超能力负债搞建设。比如某镇大兴土木建造办公楼,贷款5000多万,利息每年就得数百万。而且乡镇财政往往新官不理旧账,包括长期负债和应收款项,新任领导不处理不核销,历史遗留问题和债务无人负责,造成国有资产流失问题。

3.财政预算管理内部控制不够完善,自我监管乏力。乡镇虽然有业务经费包干制度,但实际执行到位者寥寥无几,又比如工程项目管理相关制度制定不完善,规章制度缺失,许多乡镇出现随意增加项目,变更设计等问题。

四、浅谈区县和乡镇级财政预算管理改进要点

第一、应当成立专门预算管理委员会,财政、审计、人大等部门组成专门预算编制机构,聘用专门人才参与,结合实际科学、细化编制预算,并政府审批后报人大审核监督通过。区县和乡镇级财政预算管理应当将人大监督贯穿于预算执行的始终,使监督工作寓于财政预算执行之中。

第二、审计部门要加大对财政预算管理的审计监督,审计部门要结合“上审下、交叉申”和领导经济责任审计,把预算执行情况作为重要职责评价。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将其结果作为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重点是要进一步完善乡镇考核制度,将执行财经纪律情况与干部考核挂钩,要防止不顾财力能力片面追求政绩和表面工程,将政府负债纳入乡镇工作考评中,加强领导的负债责任意识。加大问责力度,增强审计威慑力。

第三、实施并完善“乡财县管”,县级财政部门对乡镇财政进行监督和管理,为乡镇财政提高管理水平提供帮助。主要表现在预算编制上,区县级财政部门对乡镇财政预算安排,按有关政策提出指导意见并经同级政府批准,乡镇政府根据其意见编制本级草案并按程序报批;在财务核算上,由县区级财政统管乡镇财政会计业务,乡镇财政核算账户取消;在集中收付上,乡镇财政无论预算内外收入全部缴入县国库,由其进行核算划转;在票据统管上,由县区财政派驻的统管会计管理,并纳入年度考核目标,严防坐支和转移藏匿收入等违法行为。乡财县管有助于理顺规范财政分配、缓解财政矛盾和困难、控制财政支出过分增长、规范乡镇财政债务管理、促进财政收入增长。

参考文献:

[1]陈艳利.我国预算编制有关问题及改革建议.财政与税务.2002(2).

财政预算管理范文第4篇

第一,财政预算的绩效考评项目不全面。我国财政预算绩效考评只涉及对数字化的经济发展数据的考察,而没有对难以量化的生态绩效的考察。第二,财政预算绩效评价的约束力较弱,评价结果往往名存实亡。一方面因为没有统一的指标体系可遵循,另一方面因为缺乏相关法律制度的约束,无法追究相关责任。第三,财政预算绩效评价方法单一,采集的数据也缺乏严密性与科学性。因为公共部门的目标是多元化的,其社会效益也很难量化,因此数据收集困难。同时,我国主要的财政预算评价方法有“机会成本分析法、成本——收益分析法、最低费用选择法、经济指标法”,方法相对单一。

二、生态绩效指标的建立

1.生态绩效指标建立的原则

1.1科学性。科学性原则指生态指标的建立应该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用科学的方法制定实施。我国的政治制度决定了我国的政策是自上而下的制定方式,因此容易造成一刀切的错误政策,导致政策失真,落实困难,地方政府造假等现象便层出不穷。因此,中央政府应该在制定基础性生态绩效指标的前提下,下放部分权力给基层政府以保证指标建立的科学性。同时,科学性需要专业队伍作为保障,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生态绩效评估队伍的投入建设。

1.2可行性。要充分贯彻落实生态绩效指标,必须要考虑生态绩效指标的可行性问题。在我国,由于政策制定者都是高层领导,所以有些政策不符合地方实际情况,指标设定过高或过低,从而产生了检查不达标或达标了,但现状未改变的现象。生态绩效指标涉及到各种生态环境如地理位置的不同等等,因此生态绩效指标应该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具体实际设定。

1.3具体性。生态绩效指标设立的具体性不仅包括设立项目具体且可计量,也包括各测量区域的划分要具体,这样既有利于日后相关的继续开展,也使评估工作有标准可以参照,有章可循。目前,我国的生态绩效测量区域划分可按照东部、中部、西部,再具体到各法定行政区域,最后具体到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三个层次。

1.4关联性。生态绩效应该作为政府绩效考核标准,直接与财政预算挂钩,只有达到国家规定的生态绩效指标才能获得相应地财政资金支持。同时,在法律制度的制定上,也应该相互衔接,避免法与法的规定之间出现冲突或者漏洞。

1.5全面性。狭隘上对生态的理解就是指自然界的状态。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自然界已经深深地打上了人类的印记,充斥着人类的文明,因此,更深层次地理解生态,应该包括了生态文化、生态政治、生态经济、生态伦理等。所以,生态绩效体系中应该包括对生态政治、生态文化及生态经济等多方面的考察,这样才能全方位的评价该地区的生态绩效水平。

1.6强制性。法律具有强制性特征,因此,生态绩效指标体系应该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确立,以保证其权威性与持续性。我国虽然有《环境保护法》和《预算法》,但是却没有涉及到对生态绩效指标的法律地位的确立,使生态绩效指标无法贯彻实施。一旦经法律确立,政府部门就可以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生态绩效指标建立及实施。

2.1用法律制度规范政府行为。把生态绩效指标体系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应该将此项指标加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预算法》中,进一步确保生态绩效指标的合法性、权威性及强制性。用专业性的团队制定一套统一的生态绩效体系,形成一项制度;各地方政府在此基础上制定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具体参照标准,并使其制度化。标准形成后,各行政单位都要严格把关,并进行定期的监测,以便动态地掌握生态绩效。

2.2科学的奖惩机制做保障。新行为主义理论强调,人们的行为不仅取决于刺激的感知,而且也取决于行为的结果。当行为的结果有利于个人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而起着强化作用。如果行为的结果对个人不利,这一行为则会削弱或消失。因此,在统一的生态绩效标准下,如果当年取得的生态绩效符合标准,则有资格获得相应的预算;若果当年的生态绩效相比于规定的标准有所提高,则给予预算奖励;或者当年的生态绩效水平有所下降,将会受到预算上的限制,甚至罚款。但是,应该注意到奖励个人会鼓励人们隐匿信息相互竞争,而奖励集体会鼓励人们分享信息一起工作。因此,既激励个人又激励集体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2.3全面的监督体系。虽然有法律制度的规范约束和奖惩机制的激励,但是,法律也有缝隙,机制也有失灵的时候。因此,外部监督也是必要的措施。其中,拥有独立性地位的生态绩效监测部门应该作为监督的主体,其次人大的监督与群众监督也是必要的补充部分。

2.4地方政府应该具备生态绩效的执政理念。过去一段时间里,国家把重点放在了发展经济,追求GDP数字上。天高皇帝远,有些地方政府官员为了个人绩效,做形象工程,引进了污染企业,一味地追求经济绩效,忽视了对生态绩效的考虑,最终换来了自然的报复,美好的环境一去不复返。外因都是通过内因起作用,执政理念转变才是根本。为了追求更加长久的利益,生态绩效应该作为当今政府的重要理念。

三、结语

财政预算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财务预算 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任务是合理编制预算,统筹安排,节约资金,以保障单位正常运转定期编制财务报告,如实反映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并进行财务活动分析,以促进其财务管理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财务控制和监督。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财政预算管理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加强预算管理,构建完善的预算监管体系,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是当前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当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的过程不够严谨

单位的预算编制应该是一个严谨、认真的过程。然而现在,多数的事业单位没有设置完善的预算编制程序,导致预算编制人员的主观理解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也就难以保证预算编制的统一性标准。另一方面,预算编制应该是单位各项事业运行的起点,在整个单位的预算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单位应该留给预算编制人员充足的时间核查各项支出的可行性和可能性,但目前大部分事业单位编制预算的时间短,使得预算项目指标不能得到充分的认证,缺乏预算编制的可信程度,使预算编制在初期就不能保证质量。

(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制度执行力度不到位

近年来,相当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对原始凭证的管理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原始票据记载的内容、信息失真,甚至出现了“假冒伪劣”的数据。要想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源头抓起,加强原始票据的管理。而在实际工作中,单位的应缴款项管理不够规范,使用上比较混乱,使其大部分游离于财政监督之外,乱支乱用,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腐败行为的发生。

(三)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

对事业单位经费支出管理与效益考核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从目前事业单位整体上来看,支出预算分配模式及管理体制仍停留在粗放型水平,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由此在支出管理上与监督考核方面缺乏强有力的控制与行之有效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同时经费使用的社会效益上也缺乏系统考核机制,从而增加了经费使用的随意性,缺乏规范性。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资金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预算编制改革,科学预测经济发展变化

首先,安排充足的预算编制时间。预算编制是个系统工程,它既要掌握单位本身方方面面的情况,又要考虑系统、行业状况;既要着眼于年度需求,又要考虑历史,预测未来;既要满足单位业务发展需要,还要考虑国家财力;既要讲求局部效果,还要考虑社会整体效益等等。这其中包含着调查研究、综合分析、项目论证、目标预测、协调平衡等大量工作,充足合理的时间安排是其基本要求。其次,改革预算编制方法,彻底摈弃“基数法”全面推行“零基预算”。目前行政事业单位采用的一般是“二上二下,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预算编制程序。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实事要求是地掌握人员情况、业务发展需求,并以此为基础,确定人员、业务经费水平,要综合考虑内外部因素、历史和未来因素的影响,科学预测经济发展变化,并以提高效益为目标,编制具前瞻性的预算。

(二)强化预算执行,构建动态监控体系

一是推行岗位预算执行责任制。将预算执行工作的责任落实到岗,任务落实到人,完善内部约束和激励机制,明确考核指标,将考核指标与工作业绩考核挂钩,形成全面的预算执行责任体系,加快预算执行进度,提高预算执行效率。二是将预算执行的端口前移。拟定预算执行实施计划,提前做好项目执行的前期准备工作,保证预算分步、有序执行,抓住预算执行重点、难点项目提前落实,为加快预算执行进度铺好路。三是加强预算执行质量控制。进一步强化预算执行的刚性约束,明确预算内容和项目进度计划,加强财务管理工作,严防随意改变预算资金用途、超额使用等行为,在提高预算执行效率的同时,注重资金使用的安全性、规范性、有效性。四是加强预算执行分析工作。及时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动态分析,提高执行情况分析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掌握预算执行进度以及重点项目的预算执行动态,对预算执行进度偏慢的项目,建立挂牌制度,及时分析原因,纠正执行偏差,将事后控制提前为事中或事前控制,最大程度降低预算和财务风险。

(三)完善预算监督,深化预算管理

一是成立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或工作小组,作为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和强化预算监督考核的组织保障,负责预算的编制、执行、协调、审核等,并处理和分析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追究责任,奖优罚劣。二是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利用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会计系统控制、风险控制等方法,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自我检查、制约和调整,对资金使用的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监控,以形成对预算执行监督的支持。三是发挥内部审计作用,加强预算执行监督检查,使内部审计与监督不仅仅对财务会计信息真实性与合法性的结果进行审计与监督,更重要的是对预算制度和预算贯彻执行情况的过程进行审计和监督,强化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