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3岁宝宝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266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在孩子还处在婴幼儿时期就进行早期教育,尽早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适时地进行启蒙教育,将会极大地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促其身心健康,并为将来他们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下面,笔者就2-3岁宝宝早教半日课程的实践中如何实施展开作以下几点浅析:
1 顺利渡过分离焦虑期是前提
帮助宝宝渡过分离焦虑期是实施早教半日课程的前提。2岁左右的宝宝大多从未离开过家人,刚入园难免会产生焦虑的情绪,为了消除孩子的焦虑,我们应在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上帮助宝宝顺利渡过分离焦虑期。
1.1 如家式的物质环境
创设宽松如家庭般的环境,将孩子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创设得温馨、舒适,环境的色彩温柔,卫生间也设计得美观,并且选择高度适合两岁左右孩子自己小便的马桶、盥洗池等,让孩子到班级就像来到家里一样温暖、舒适。
1.2 心理环境上从三个方面介入孩子的心理
第一,班级人数的控制。0-3岁的宝宝与3-6岁的宝宝无论生理和心理上都不如后者成熟,因此一个班级的人数一般控制在10人以内,让孩子在生理方面有足够的空间锻炼成长,在心理方面能得到更全方位的教养。
第二,丰富的亲子课程。为了走进孩子的心灵,先通过丰富有趣亲子课程逐步和孩子建立像亲人般亲密无间的关系。
第三,建立亲密感情。当孩子自己适应集体环境时,面对孩子出现的分离焦虑,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应对,用各种方法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并且常常和他们肢体接触,如握紧孩子的手、拥抱孩子的全身,这样的肢体接触能极大地安抚孩子的情绪,给孩子安全感,从而使其喜欢上幼儿园。
2 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养是关键
2.1 集体观和秩序感的培养
两岁左右的宝宝在刚开始组织集中教学活动时,他们就像一盘散沙一样自己玩自己的,这跟孩子的集体观和秩序感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建立宝宝良好的生活、学习规律尤为重要。年龄越小的孩子对外界新事物的接收能力越快,属于吸收性心智最快的阶段,而音乐已经成为现代妈妈们孕育宝宝时采用的第一个胎教方法。在婴幼儿大脑发育过程中,音乐是增加中枢神经系统的通道,因此音乐是最能直接被宝宝们所接受的一种方式。针对两岁左右的宝宝,选用特定的音乐让孩子做特定的事情,孩子很容易被吸引并接受,这就为宝宝形成良好的习惯打下基础,同时建立了宝宝的集体观和秩序感。
2.2 五方面能力的培养
2.2.1 语言能力的训练
2岁左右的宝宝所在阶段是语言发展最快的阶段,孩子之间的个别差异也比较明显,他们会说多词句,学会各种基本类型的句子,出现了复合句,喜欢交际,爱听故事、儿歌等,这时候可以训练宝宝看图说话、复述故事、背诗歌、唱儿歌,教孩子规范、美好的语言等等。但是如果经常只是简单地拿个图给孩子讲讲故事,未必能最大的激发孩子的兴趣,如果采用一些情节或者游戏,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比如语言活动《报纸先生》,这个活动既是一节故事欣赏,又是一节动手操作的手工课。教师通过边折报纸边根据报纸折船的每个步骤时的样子激发孩子的想象并进行创编故事,同时孩子从中又学到了一些生活常识,以及环保的意识,可以延伸宝宝随意折纸、装饰等活动,宝宝在动手的同时还能激发宝宝的审美能力。又如一些语言活动可以加上一些手指游戏,或演变成亲子游戏,发展孩子触觉的同时,还能增进亲子间的感情。
2.2.2 动作能力的训练
此时的宝宝是掌握手指协调能力的重要时期,及早发展宝宝的手指动作也是开发智力的重要措施,因此在这个阶段要注重宝宝的精细动作的发展以及大运动的发展。
精细动作的训练,选材可以结合生活,比如:拾豆子、穿珠子、捏泥塑、撕贴活动等,以及训练宝宝左右手的握、捏、旋转等;大运动方面,专门设立一个感统室,通过感统训练以及经常带宝宝到户外进行户外运动,比如平衡能力、跳跃能力、转圈等。
2.2.3 认知能力的训练
在这个阶段培养宝宝的认识能力时,要注重提高宝宝认识能力的方法,如教会宝宝观察的方法,提高其观察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宝宝的记忆力。比如“吃苹果”时,可以先让宝宝看看、摸摸、尝尝,再跟其他水果做比较,这样能加深宝宝对苹果的认识,而不限于表面的形状和颜色的认识。2岁宝宝以无意注意为主,无论做什么很容易转移注意,为引导宝宝集中注意,应不断增强注意的稳定性,可先拿物品给宝宝看,再将物品藏起来,然后使物品重新出现或者让宝宝猜测,激发宝宝的兴趣,从而培养宝宝的有意注意。
2.2.4 社交能力的培养
现在的宝宝在家庭中都是周围成人注意的中心,他们习惯首先满足自己的愿望和要求,而2岁左右的宝宝也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关键期,这个时候培养宝宝的社交能力,如培养宝宝彼此友爱、互相帮助,逐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等,都将为宝宝以后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奠定基础。因此,应通过有组织的集体游戏与活动,培养宝宝的集体意识,教育宝宝关心别人,学会约束自己。如集体活动中,教育宝宝为小朋友做好事,可以在玩一些情景游戏时,请宝宝帮助做小帮手,让宝宝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帮助别人。例如:《帮布娃娃穿衣服》、《我会帮忙》等活动。
2.2.5 生活习惯的培养
宝宝只有半天的时间在幼儿园,其他时间绝大部分都是在家庭中度过,要培养宝宝良好的生活习惯,首先要保证家园一致。比如在安排宝宝吃饭、睡觉和大小便时,成人应以和蔼的态度进行亲切的谈话,让宝宝保持良好的情绪和正确的态度,因为宝宝对这些活动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宝宝当时的情绪为转移的,如不应该把正在游戏中的宝宝拉过来洗手,而应先向他说明现在要做什么事情,并经常重复这样的话,以后就会成为宝宝采取相应行动的信号。
3 多种教育形式并重
3.1 自由式的集中教育活动
0-3岁的宝宝的学习属于吸收性心智,他们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在接收学习新的事物,但他们集中注意的时间极为不稳定,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在组织上课的时间也会根据宝宝的注意力时间来决定,有可能5分钟,也有可能10分钟,让孩子在自由轻松的环境进行集体学习。
3.2 随机式的教育活动
在组织0-3岁宝宝半日活动或者一日活动时,集中组织活动只是占一小部分,孩子在轻松的环境下玩耍嬉戏的同时,极有可能随时随地地发现新事物,因此我们要细心地捕捉能够促进孩子的点点滴滴,及时抓住可以进行随机教育的机会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3.3 一对一式的教育活动
0-3岁的宝宝个体差异性尤为突显,有的宝宝动作发展得很好,有的宝宝语言能力发展得很好等等,因此在进行集体教育和随机教育的同时,我们还对每个宝宝进行一对一式的有针对性的教育。
3.4 如家式的教育活动
0-3岁宝宝的教育不像3-6岁宝宝的教育那样需要建立教师在孩子心中亲切但又不失威严的地位,针对0-3岁宝宝,我们更注重像家庭式的教育一样,老师就像妈妈一样跟宝宝边玩边学习。
4 实施半日课程应注意的事项
4.1 无干扰性
根据2岁左右的宝宝的注意力随时都有可能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以及他们无法自我约束行为的特点,我们在课前要检查周围的环境有无干扰,比如玩具台上的玩具要收到柜子里。
4.2 游戏化、生活化
年龄越小的宝宝,他们的主导活动就是游戏,剥夺了游戏就剥夺了孩子童年的快乐,应以游戏的方式让孩子在玩中学,老师教之有意,孩子学之无意,从而慢慢建立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
4.3 循序渐进及重复性
2岁左右的宝宝课程的进度应循序渐进并多次重复,根据宝宝已有的发展水平选择的教育项目略为超前1~2个年龄组,不能超越太多,否则宝宝的能力达不到,不仅起不到教育的作用,而且会给孩子带来挫败感。
4.4 先静后动再静
先静后动再静,即先静态课如语言或认知方面的课程,后动如音乐游戏等,再静最后让宝宝人手一份的操作材料,从刚才的动中静下来,这样动静交替,从而最大限度地让宝宝保持长久注意力。
对此,东方爱婴早期教育中心的专家指出:针对不同时期宝宝的特点,准备一些适合宝宝身心发展规律的玩具和游戏,对全面提高孩子各项能力的发展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半岁之前
这个时期的宝宝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他们很喜欢能够刺激感觉器官的玩具,如色彩鲜艳、会响、会动的玩具。不过在2~3个月时,宝宝会进入“口欲期”――拿到什么都喜欢放到嘴里尝一尝,所以给这一时期的宝宝选择玩具,要注意避免毛绒玩具和有细小零件的玩具,较好的选择是漂亮、结实、易于消毒的硬塑玩具。
推荐早教游戏
1.藏藏找找:用毛巾把宝宝喜欢的玩具盖起来,引导宝宝找找看,然后拉开毛巾――这个游戏可以锻炼宝宝的探索欲望,培养宝宝的观察能力。
2.悬浮卡片:选3~5张宝宝喜欢的图片悬挂在宝宝床的上方,高度刚好是宝宝伸手可以碰到的距离。这样的游戏可以引导宝宝伸手去拿他喜欢的东西,锻炼宝宝的手眼协调能力,同时卡片的轻微摆动,可以锻炼孩子的视觉追踪能力,为宝宝将来专注力的形成提供基础。
半岁~1岁
宝宝一旦过了半岁,生理和心理都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他开始想更多地了解这个世界。这个时期的宝宝要经历一个从翻身到爬行,然后到行走的过程,也能咿咿呀呀地模仿一些单词,好奇和探索是这个阶段宝宝的主要特点。
推荐早教游戏
1.塞球球:让宝宝把大小不同的球球(如核桃、乒乓球等)放进指定的纸筒或瓶子里。在这个游戏过程中,妈妈要引导宝宝意识到自己的“任务”――塞球球,建立宝宝行为的方向性和目的性。同时,这样的练习有助于宝宝的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使宝宝的小手更加灵活。
2.推箱子:找一个相当于宝宝身高一半的箱子,装上几本书增加箱子底部重量让宝宝推着走。这个扶物行走的游戏,可以增强宝宝行走初期的平衡感和肢体协调能力。
1岁~2岁
宝宝1岁多的时候,独立性会不断增强,并常常对父母说“不”。这个时候,家长要做好面对宝宝人生第一个反抗期的准备了。同时这个时期宝宝的自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也有所提高,家长要多陪宝宝,在生活的过程中教育宝宝正确的是非观念。
推荐早教游戏
1.追逐游戏:妈妈和宝宝可以分角色进行这个游戏,如宝宝扮小兔,而妈妈扮老虎等。在追逐的过程中,既可以增强亲子关系,愉悦宝宝情绪,同时也可以增强宝宝的运动量和反应能力。
2.生活游戏:穿珠子、插吸管、舀豆子、倒水、拧瓶盖等。1岁多的宝宝已经会进行假想游戏了,他们会想象着自己正在做什么,让宝宝模仿生活中的各种工作,满足宝宝心理需求的同时也锻炼了他的生活自理能力。
2岁~3岁
这期间的宝宝进入了逻辑思维和秩序感的敏感期,语言能力不断提高,已经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了;能够考虑一些简单事情的解决办法,会通过比较来了解事情的轻重缓急,开始有了数量的概念。
推荐早教游戏
1.生活小实验:把不同的物品放入水中,让宝宝进行观察并用语言表达出他所看到的现象。同时引导宝宝观察生活中(如声音的传播、光的折射等)的奇妙现象,从而拓宽宝宝的视野,增强宝宝观察周围世界的兴趣。
摘 要
所谓早期教育指从人出生到小学以前阶段的教育,狭义主要指上述阶段的早期学习。一些国家出现提前开始学习读、写、算,提前开始正式教育的探讨和实验。但另有人主张早期教育应重在发展智力。还有人认为早期教育应向前延伸到出生以前的母亲怀孕期的胎教。家庭教育对早期教育有重大影响,本文就早期教育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做出调查与分析。
关键词
学前教育 早期教育 早教原则
一、早期教育的概念
早期教育是全民终身教育的开端。目前大家对早教有一个错误的认知,认为学龄前教育就是早期教育也就是0~6岁,然而目前我们各大院校的早期教育系所规定的是0~3岁才是属于早教范畴,大家比较认可的归纳为对0~3岁的孩子教育称为启蒙教育或者小童教育,4~6岁孩子教育为大童教育。
目前我国除了一些直辖市和发达地区有官方的早期教育机构外,其他都为商业早教机构,根据迪杰特2011年度上半年的数据统计,中国大陆地区有早期教育机构12450家,其中外资投资占比17.8%。目前全国早教市场最活跃的是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四个城市,根据数据,这四个城市2011年上半年度早教中心同比新增33.6%,达到5112家。新增英语类早教中心达到48.6%,启蒙类新增23.5%,思维类新增21.8%,其他运动类、益智类、音乐类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早期教育是指孩子在0~6岁这个阶段,根据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敏感期的发展特点,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养,为孩子多元智能和健康人格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侧重开发儿童的潜能,促进儿童在语言、智力、艺术、情感、人格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对于早期教育儿童年龄的分界,学界有以下两种看法:早期教育广义指从人出生到6岁入小学以前阶段的教育,对0~6岁儿童进行的以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为目的的教育而一般幼儿在3岁进入幼儿园,所以3~6岁儿童的早期教育又称了幼儿教育。狭义主要指0~3岁幼儿阶段的早期学习。
早教的意义幼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抓紧早期教育,可以提高学习效果。
二、什么是幼儿早期教育
幼儿在2~3岁期间是学习口头语言的最佳年龄;外语学习最迟也不能超过4~5岁,因为在这时幼儿学习外语不会与本国语言相混淆;5~5.5岁则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6岁是发展大小、方位知觉最佳年龄。美国芝加哥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1964年出版了《人类特性的稳定与变化》一书,提出了有名的智力发展的假设:5岁前是儿童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人的智力或心理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日本学者木村久一认为,儿童的潜在能力遵循着一种递减规律。即生下来具有100分潜在能力的儿童如果一出生就进行理想的教育,就可以成为具有100分能力的人;若从5岁开始教育,即使是理想的教育,也只能成为具有80分能力的人;若从10岁开始教育,就只能成为具有60分能力的人。
早期教育能促进大脑的发育。一些家长担心,对孩子实施早期教育,会累坏孩子的大脑,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一些研究者曾经用动物的大脑和生化的变化。事实说明,早期丰富的环境刺激与学习机会不但不会伤害大脑的发育,而且还会促进大脑的发育。
三、为什么要对儿童进行早期教育
早教专家表示,婴幼儿时期是孩子神经系统发育最快、各种潜能开发最为关键时期,确实是进行教育的好时机。根据敏感期和大脑发育理论,人类对各种信息和各项能力发展的敏感期都集中出现在生命的最初几年,这个时期是人一生中独特和重要的发展阶段,也是孩子发展的机会之窗,就是宝宝获得智慧的最佳时机。早期教育核心在于提供一个教育营养丰富的环境,对孩子的大脑发育和人格成长进行“激活”,从而为其日后的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美国科学家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对猫头鹰进行早期教育可以使它们的大脑产生持久的生理变化,这样它们在幼年学习到的技能也能保存到成年时期。科学家们引申说,对孩子进行的早期益智教育,也会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永久印记。
四、早教的基本原则
(一)兴趣原则
我们不可能期望二三岁的宝宝用意志和努力来学习,但只要引起孩子兴趣,他们也可以长时间地专注于一项活动。只要父母发现了孩子的兴趣就能创造很多教孩子学习识字和阅读的情境。
我的孩子从小就喜欢看天气预报。一到天气预报时就全神贯注跟着电视里的播音员念词。我突然想到何不趁这个机会让他也认识一下各个城市的名称呢,于是在预报员说“北京”时,我就指着荧屏上“北京”两个字念一遍,于是他知道了他每天读的城市与荧屏上出现的汉字的关系。
孩子还是个车迷,带他逛街,看到马路上来往的车辆就手舞足蹈,嘴里念叨着:“三轮车、摩托车、小汽车、大卡车、拖拉机……”从认识数字时起,他的一大爱好就是读车前车后的牌照,这种兴趣帮助他很小时就能流利地读阿拉伯数字。
我们也很重视他的这一爱好,我先生买的一本“小小车迷”成了儿子长久喜爱的读物。他不但认识上面的各种车辆,而且连车名都认识,即使手写在纸上他也能流利地读出来,像“重型运输车”“搅拌车”“工程维修车”“英国摩根概念车”“日本丰田考斯特中型客车”等等。走在街上,儿子常常连喷在车体上的字也会念一遍。
但是,对于故事书,那就得看他那天是否有兴趣了。我给儿子买了些诸如《渔夫和他的妻子》《宝宝睡前故事》之类的书,他几乎从来不看,但我先生给他买的一些图画简单,字又不多的书如《小熊胖嘟嘟》、《狼来了》等,他都非常喜欢看。有时居然能自己趴在沙发看上40分钟。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他就求助:“爸爸念念”或“妈妈念念”。
(二)生活化原则
不要听到“阅读”就想到书,其实,生活中,现成的“教材”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而且孩子对他们非常感兴趣。让孩子阅读各种生活用品上的文字不但能培养他的阅读能力,而且能帮助他拓展生活空间。“你吃的是什么啊?”和儿子一起读一读包装盒上的字,等他会读了我才让他吃,通过这种锻炼,儿子很早就会读“旺旺雪饼”“南瓜饼”“阿尔卑斯棒棒糖”“大白兔奶糖”“福满多方便面”了。
在时间充裕的时候,我会带孩子到超市去,让他坐在手推车上,从货架上随手取下商品让他读一读。现在,儿子在超市已经很“老练”,他指着商标大声念:“洗发露”“花露水”“钙片”……
家里买了洗衣机后,包装箱放在客厅里让儿子玩了很多天。先是读上面的字,然后把大盒子当房子玩。
(三)教育性原则
二三岁的宝宝正是观察、模仿能力最强的时候,但他们对行为的辨别能力还不是很强,因此教他们识字阅读也要注意教育性原则。
笔者带孩子在街上散步时,每次看到垃圾箱或垃圾车儿子都很感兴趣:“这是什么?”其实他每次都是明知故问。我则每次都和他在垃圾箱边站一会,指着上面的字让他读一遍,然后问他:“垃圾箱是干什么用的?”儿子吃了饼干、雪糕或喝了饮料后,我都会提醒他把包装盒拿着一直走到垃圾箱附近才扔进去。扔之前,我会让他把盒上的商品名称再念一遍,然后说:“咱们把空的‘汇源果汁’的盒子扔进去吧。”
如果孩子偶尔随手将不用的东西扔在路上,我会捡起来拿着,走到垃圾箱旁时再交给他投进去。现在,他基本上养成了不乱扔废物的好习惯。
孩子喝牛奶等保质期短的饮料时,我会问他:“过期了吗?”然后找出写有保质期的一行字,让他读一遍,之后我会告诉他已经生产几天了。现在,每次带儿子到超市买食品的时候,儿子都会问我“过期了吗?”这样的好处是,现在我买的东西都不会过期!通过这种锻炼,我相信“保质期”的概念已经在儿子幼小的脑子里扎了根,并形成了习惯。
草坪、花园边的告示牌,是既方便又有教育意义的阅读材料。每次带他路过草坪前的告示牌前,我们都停下了脚步,现在他已经认识和明白“保护”这两个字及这两个字代表的意思了,然后我教他读下一行“仅是多走一步”。等他学会以后,我就给他解释是什么意思。在我撰写本文的时候,儿子在我身旁玩积木。我用钢笔把这几个字写出来让他读。结果他立刻很流利地读出来了。
(四)孩子的格调要从小培养,从小事开始培养
有很多因素影响着孩子大脑的发育,包括遗传因素,营养状况,家庭环境,日常经历和身体锻炼。过去,一些科学家们认为大脑的发育是由遗传决定的,拥有什么样的基因就发育成什么样的大脑,发育的过程遵循一个既定的程序。但现在越来越多人相信,早期经历会很大程度的影响大脑和特定回路的形成。
外界环境通过感官来刺激我们的大脑——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
婴儿第一次闻到妈妈皮肤传来的味道(嗅觉),父亲浑厚的声音(听觉),房间里色彩明亮的一件玩具的颜色(视觉),或者温暖大手的轻柔抚摸(触觉),这些感受都会传入大脑,共同塑造大脑回路的形成。
若把孩子的大脑想象为一栋房子。在生命的前三年中已经拥有成年时80%的脑体积的大脑,就已经完成了它80%的造房子工程——庞大的地基,添砖加瓦,屋顶房梁。下一步就是内部装修。买电线,装开关,连接各个房间电路,确保房子的正常运行。只不过大脑的回路要复杂的多得多。我们仿若置身于神经细胞形成的巨大星系之中,但这些细胞之间的连接还并没有建立。此时的大脑要做的事情就是,把每一个回路的连接正确建立,让它们最大效率的运行,并不断完善它们。
人类的大脑拥有超过千亿的神经细胞。这个数字可能很难想象,它是整个银河系恒星数目的10倍,或者地球上所有人口的20倍。神经细胞会分出很多枝杈(树突),和其他的神经细胞形成连接,传递化学信号。这些化学信号决定了这个细胞是否活跃或沉寂。因为正常的大脑发育在3岁以前最快,出生时脑重量为370克,此后第一年内脑重增长速度最快,6个月时为出生时的2倍,占成人脑重的50%,而儿童脑重要到10岁才达到成人的50%。可见大脑发育大大超过了身体发育的速度。
第一年未时,脑重接近成人脑重的60%,到第二年未时,约为出生时的3倍,约占成人脑重的75%,到三岁时,脑重已接近成人的脑重的范围,以后发育速度变慢。宝宝在出生后2~3年内,良好的刺激对脑力的功能和结构,无论在生理和生化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
婴幼儿时期是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年龄越小,发展越快。在3岁以下,特别是在0~1岁,小儿的智能发展日新月异。
宝宝一生下来就有很多潜能,如果不给予丰富的环境刺激,使这些能力发挥出来,就会受到窒息,永远发挥不出来了。所以宝宝学习的黄金时期是3岁以前,最好从新生儿期开始教育。
从新生儿期开始早期教育的效果,爱乐祺已通过种种实验研究结果得到了证实。对于人来说,无论学习蒙氏半日制国际班、音乐、还是创作坊、外语,都是早期好。因为在人的这一行为可塑期,学习进步快,人的智力发展,年龄愈大愈慢。
所以要发挥人的大脑的最大潜能,应特别注重0~3岁的早期教育。
四、关于早教的误解
早期教育由成人对婴幼儿实施的教育。这是人生的启蒙教育,具有奠基的意义。0~7岁是儿童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如果这时能够丰富儿童的生活,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给予正确的教育,就能加速儿童智力的发展,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形成奠定基础。早期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是以儿童早期发展理论为基础的。教育者不仅应考虑客观的教育要求,而且要十分重视儿童的成熟状况和发展的可能性。一般认为早期教育从儿童出生时即可进行。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教育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如周岁以内的儿童以感官功能训练、动作训练、语言发声训练和亲子交往为主;周岁至3岁儿童除上述训练外,还应加入感知动作思维,连贯性动作与活动,语言、玩伴交往及个性形成等方面的训练和培养。早期教育是对0~6岁婴幼儿及其父母、婴幼儿与父母或养育者之间开展的、有助于身体、情感、智力、人格、精神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与健康成长的互动式活动。
(一)误解之一
教育对象的误解。早期教育不只是对婴幼儿的教育,更是对父母与养育者的教育。父母与养育者不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与心理素质,很容易将早教导向更大的误区。
(二)误解之二
教育目的的误解。我们在调研中发现,70.5%的家长以为早教就是提前学习英语、识字与数学。结果,导致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从小学开始就厌倦上学。调查表明,我国小学生的厌学情绪呈低龄化,厌学率年年增高。北京某小学的调查表明,小学一小年级的厌学率两年内上升了7个百分点。厌学者大都过早接受知识教育,而且往往采取灌输式的方法。早期教育是身体、情感、智力、人格、精神全面成长的教育,开发智力是应该的,但学知识还不是它的目标。
(三)误解之三
教育内容的误解。目的的失足必然导致学习内容的偏失。有些家长让孩子很早就学写识,读英语,学画画,学钢琴。但你看看周围那些过早学习十八般武艺的孩子,长大了有几个学有所成了?反而不少孩子一看到钢琴就想离开。过于紧张的幼儿早期教育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目的,还会阻碍孩子其他技能的发展。虽然还不能确切知道各种知识信息是怎样进入儿童大脑的,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当儿童心情不愉快时,记忆的大门是不可能打开的。父母花一个小时的时间用提示卡片来教孩子,假如孩子感到焦急不安,那么这一小时里他就什么也没有学到。
(四)误解之四
教育方式的误解。中国人长期习惯了灌输式教育,80后父母们自己是被灌过来的,也无形中接受了这些模式,虽然他们反对灌输,但又做不到不灌输。对话,互动,这才是早教的本质。但我们接触的博士父母也习惯于对孩子进行灌输。并不说不能灌,而是不能都灌。
五、错误早期教育
对早期教育的无知,让中国的孩子们深受其害,他们没有了幸福的童年。 更让人担心的是,错误的早期教育让我们的孩子们在人格、情感、心志、精神层面缺乏感受力,对美、对爱、对善,缺乏热爱。这才是教育的最大失足。
1.不准掰手指数数。
有些父母,在教宝宝数数时,看见他们掰着手指头数,就会制止,觉得掰着手指头数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影响孩子的智力开发。心理学家说,这种教宝宝数数的方法并不科学。
正确做法:数数时不妨让他们数数手指、衣扣、玩具等等,让他们从具体的东西开始。
2.过分溺爱。
有时候,父母的精心呵护反而会“伤”了宝宝。
正确做法:家长应该放开手,让宝宝自己收拾玩具,自己吃饭,摔倒后让宝宝自己爬起来,这样才能使宝宝更快乐,更有成就感。采取正确科学的早教方法,家长就能让孩子更快更好的成长,避免走一些弯路。
3.早教等同于学习。
目前,不少家长把早期教育视同于早期学科教育,孩子1岁以内学认字,3岁以内学外语。会识字、会背诗只是简单的记忆模仿,并不代表孩子真正的智力和能力。0至3岁的孩子正处于情绪情感和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早教的重点是把握好语言、智能、体能、感官等七个幼儿身心发展的顺序和规律,采取鼓励性学习,创造快乐环境,开发其本身已有的潜能。开发体能、想像力、社交能力的娱乐课;帮助记忆、提高语言能力的音乐课;提高想象力和体能的艺术课比单纯的学习和机械记忆更适合这个阶段的孩子。
六、早教注意事项
很多爸爸妈妈们都希望自己的宝宝德智体全面发展,所以在早教中心报了很多课程。
爸爸妈妈们以为学习越多的课程,越能让宝宝全面发展。其实只是把自己和宝宝弄得疲惫不堪。如果宝宝喜欢课程内容,上课的时候就会特别积极和老师互动,进步也不小。如果早教课程报得太多,从表面上看是各有侧重,但对宝宝智能的提高并没有加倍收效,还会造成宝宝的大脑疲劳,不如悉心选择一两门宝宝喜欢的更有效。
作为一个合格的家长,爸爸妈妈们应该摸清有效的教育方式。如果你的宝宝一直在接受早期教育而没有任何进步的话,不要去怀疑孩子是否天分不够,可能是作为家长的自己,没有摸清有效的教育方式。如果能做到以上一点,并选择一家专业可靠的早教机构,那宝宝一定回馈一些惊喜给你。
孩子在家里和父母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通过谈话,做游戏,做运动等方式来实现和父母的良好沟通,能让亲子关系更融洽,这样对于孩子以后注意力以及行为习惯的培养都非常重要。早教机构提供了孩子们和家长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也能学到一些促进亲子互动的知识,是否去参加学习还需要是家长根据自己的需要权衡。
如果准备上早教班,要注意早教班的课程的内容、上课的形式还有教学环境等。一个好的教育机构不是只培养孩子的技能,而是更重视孩子的能力培养。宝宝创造力的培养也很重要,重点要选择不会限制孩子想象力的早教机构。根据专家的分析宝宝的成长离不开运动,所以早教机构的活动场地的空间和卫生环境,设施的安全程度,都是要达到一定标准的。我的宝宝在美吉姆上课,他们有音乐、艺术和欢动3个课程,上课的形式也是多样化的,在宝宝玩的过程中又会加入纪律性原则,让宝宝自然而然地形成纪律感;我觉得对宝宝的学习兴趣跟潜能的培养特别有帮助。而且美吉姆的教具都是从美国进口并且有专人维护的,所以孩子在那边上课家长也放心。
早教不是单纯的找老师给孩子上课,额外强加给孩子训练,家长要做到“以情为先”“以养为主、教养结合”,每天至少花一小时与孩子语言交流,与他们在生活和游戏中良好互动等。
专家指出,婴儿从出生那刻起,就是有能力的学习者,家长要关注并培养其身体、情感、认知、社会活动能力等。
进行早教需要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顺应孩子的发展规律进行相关的教育,需要循序渐进,千万不能操之过急,过早的早期教育开发只能提高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无端给孩子今后的发展增添压力。因此建议家长谨慎选择孩子的早期教育模式。
进行早期教育过程中,家长或教员应以安全为第一。不可为了达到某个课程目的而不考虑安全隐患。
七、早期教育效率最高的年龄段
出生后6个月是婴儿学习咀嚼和喂干食物的关键年龄,进干食物整个月后,就能伸手抓东西,过了这个关键年龄,婴儿就可能拒绝咀嚼从口中吐出食物。出生后9个月至1岁是分辨多少、大小的开始。
2~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的第一个关键年龄,也是计数发展的关键年龄。
2岁半~3岁半是教孩子做到有规矩的关键年龄,应使之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遵守作息制度的习惯。
4岁以前是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年龄。
4~5岁是开始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时期。
5岁左右是掌握数学概念的关键年龄,也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第二个关键时期。
5~6岁是掌握语言词汇能力的关键时期。
之所以要在这儿对早期教育词条作补充,是因为大家看到了,下面主要还是在讲知识教育。作为一家有责任、有良知的早期教育机构,必须坚持一种理想主义,这样才能推动我国早期教育的健康发展。
初生婴儿认识周围世界,和外界取得联系是通过感知觉来实现的,因此对婴儿的教育应着手于发展感知觉方面的训练。所谓感知觉,是指人类通过眼睛、鼻子、耳朵等感觉器官,对周围环境中物体的颜色、气味、味道、形状等各种特性的认识。父母应该及时给予婴儿适当的刺激,锻炼他们的各种感觉器官以及相应的神经系统、大脑等有关部分,促进婴儿智力的发展。
父母应给婴儿布置一个“小天堂”。为了使婴儿的视觉提早发展,可为他布置一个舒适的、色彩鲜艳的环境。如在婴儿睡床的周围,可为他挂一些红、绿、黄等色彩鲜艳的玩具或实物,放些鲜花或塑料花等;婴儿的衣服、被子等用品,最好也用不同颜色制成。当婴儿醒来时,通过观察可刺激他的视觉,促使其功能的成熟。
可让婴儿多听悦耳的音乐。婴儿一般都喜欢音乐,通过悦耳动听的音乐,可以给婴儿快乐的刺激和满 足。经研究表明,多听音乐的婴儿与一般发育的同龄儿童相比,眼神和表情要机灵得多,动作和语言也要早熟一些。但给孩子听音乐时要注意音量不要太大,同时音乐的声源不宜离孩子的耳朵太近,以免损害小儿的听力。
让婴儿动手动脚。婴儿动作的发展,反应了神经系统的健全和发展程度,因此婴儿要加强动作训练,多活动手脚。5~6个月后的婴儿可以自己玩玩具和实物了,一般多挑些色彩鲜艳的玩具让婴儿玩耍,品种要经常调换,以提高他的兴趣。此外,还应适当地让婴儿在床上练习翻、滚、 爬、蹬、踢等。动作的发展增加了孩子对外界接触和观察的范围,可提高他们对外界认识的能力。
让婴儿多接触大自然。1岁以内的婴儿应经常到大自然中,如抱他们去公园或田野,看看绿色的世界,看看五彩缤纷的田园风光,接受自然美的熏陶;可带他们去动物园看各种动物,或看家禽、小鸟等,提高婴儿观察的兴趣,发展其好奇心;经常可抱婴儿去看看商店中陈列的各种商品、画片、模特儿等,在观察的同时,对孩子进行亲切的解说。这样,不仅有助于发展孩子的视觉、感觉和听觉,丰富婴儿感性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为孩子良好的心理发展打下基础。另外,经常在大自然中出现能呼吸到新鲜空气,接受阳光的沐浴和活动四肢,使婴儿的身体健康成长。
让婴儿多与成人交往。为了发展婴儿的语言和表达能力,大人应该多跟婴儿接触,经常与孩子“说话”“提问”,引逗他们发声和发笑;训练他们叫“爸、妈”等单音词,教他们做些简单的动作;给他们讲解动画片的内容等。成人,经常与婴儿交往,不仅使他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得到、 发展,同时能使他获得一种身心发展的重要环境。不仅孩子身心感到舒适、愉快和满足,而且婴儿的智力能也得到发展。
八、如何选择早教产品
早教产品对于婴幼儿来说,生活就是游戏,婴幼儿在游戏中不断成长,而玩具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它能锻炼肌肉,促进动作的发展,启迪孩子的心智;孩子在游戏中,不断体验到成功与失败,自由与规则,过程与结果,在满足玩的乐趣的同时,丰富了自己人格的内涵。但玩具有多种类型和功能,玩具的类型不同,对孩子的影响和作用也不同,对一个没有上学的孩子,玩具就是他们的教课书。孩子通过玩具去认识世界。因此,为了让孩子能在游戏中健康成长,家长要合理地选择玩具,最好的玩具往往是最简单、最普通、最便宜的,如七巧板、积木、皮球、布娃、长毛熊、白纸、蜡笔等。依照玩具能产生的教育效果,可分类为:教育益智类玩具这是多数家长愿意选购的玩具,如套迭用的套碗、套塔、套环,可以由小到大,帮助学习到序的概念。拼图玩具,拼插玩具,镶嵌玩具,可以培养图像思维和进一步的创造构思部分与整体概念。配对游戏、接龙玩具等既能练手,又能练习动脑。
1.动作类玩具。
这是几代人都离不开的玩具,如拖拉车、小木椅、自行车、不倒翁,它能锻炼婴幼儿的肌肉,增强感觉运动协调能力。
2.语言类玩具。
成套的立体图象、儿歌、木偶童谣、画书,可以培养宝宝视、听、说、写等能力。
3.建筑类玩具。
如积木,能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既可以建房子,也可以摆成一串长长的火车,还可以搭成动物医院。总之玩具可以让孩子随心所欲地使游戏变化,充分发挥想象力。
4.模仿游戏类玩具。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几乎每个学龄前儿童都喜欢模仿日常生活所接触的不同人物,模仿不同的角色做游戏。因此,锅碗瓢匙;城市、街道、汽车、房子;娃娃与医院,玩具商店等,通过模仿,巩固和扩大见闻,了解家庭生活、社会的规则。
5.科学类玩具。
第三代早教玩具采用的是国际最新光学图像识别技术和先进的数码语音技术开发而成的,更加智能,能充分调动眼,耳,手,脑等感官系统。最具代表的第三代早教玩具是点读笔和儿童学习电脑。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刺激大脑的开发,不仅让孩子学到综合学科的知识,为孩子入学奠定良好的基础,还有助于孩子性格的塑造,品质的养成,全面提高孩子的智力和素质。
6.交互式早教产品。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好的教学必须能唤起儿童的思维”。国内外权威教育机构研究证明,在幼儿早教中采用交互式情景课件,运用互动式教育模式,启发孩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可以取得很好的启蒙益智效果。
交互式早教产品以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融合情景和互动为一体,充分启发孩子思考能力,主动解决问题,有利于儿童多方面素质的全面培养。
九、关于音乐早教须注意的问题
音乐本身即是一项才能的教育,它并不属于专业者,而是一种人人触手可及的学识与涵养。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音乐在因材施教中的作用”的课题研究组人员对0~6岁儿童因材施教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初期的成果——
1.音乐可以提升注意力。
婴幼儿的注意力不仅短暂,而且很容易转移,一般来说10分钟左右就会产生疲劳。然而极具亲和力的音乐能使孩子的注意力得到持续增长。
“音乐在因材施教中的作用”的课题组在实验阶段,让一组5岁左右的孩子每天听一首经典儿童古典音乐,如《小狗圆舞曲》《电闪雷鸣波尔卡》《时钟店》等,一个月后,再经实验测试表明,这些孩子的注意力广度比未经训练的孩子提高了4倍。
2.音乐提升语言能力。
音乐本身是一种语言,让孩子把听到的讲出来是最好的语言能力训练。
匈牙利音乐教育学家柯达依倡导过这样一种教学法:先是让孩子聆听莫扎特、贝多芬或巴赫的古典名曲,孩子们可坐可卧,闭上眼睛,保持一种轻松状态,老师跟着节奏、随着音调的变化在一旁给他们讲解,直到乐曲终了。然后,让孩子们自己跟着音乐讲解一遍。如此下来,孩子在音乐方面的提升暂不用说,意外的是,经过一个月的训练,语言能力比同等水平的孩子提高了许多。
3.音乐提升记忆力。
没有谁天生记忆就好,都是经过后天的训练逐渐加速和延长记忆的持续时间,这就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音乐正是培养孩子记忆力的最佳教材。
日本著名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请一些刚生过孩子的母亲给婴儿听古典音乐中的精品,循环反复,不断放给婴儿听,不断给他们讲解。直到婴儿5个月的时候,又进一步实验,把一些他们从没听过的曲子夹在已经听熟的曲子中放给他们听,当听到那些从没听过的乐曲时,婴儿脸上带着惊讶和不安的神情,而听到那些熟悉的曲子时,他们则露出会心的微笑。这个结果说明5个月大的婴儿已经能够记住乐曲了。
4.音乐提升想象力。
音乐是培养一个人直觉思维和想象力的有效手段。
一个年仅8岁的小姑娘立志当一名文学家,她在语言学习和写作上下了很多工夫,但成绩偏偏不能令人满意。后来经过著名音乐家的指点,开始练习钢琴。奇迹发生了!她的作文开始突飞猛进,她说:“音乐让我有了灵感,我有写不完的想法。我再也不相信自己没有写作天赋了。”其实,小姑娘的变化是很自然的,因为她在接受音乐训练的过程中,大脑得到了强烈而有效的刺激,从而培养了想象力和艺术的直觉。
5.音乐的不当选择和使用。
父母教孩子欣赏音乐时,常会犯以下错误:
(1)选择的音乐不当。
父母随意拿出音乐带就放给孩子听,不管他爱听不爱听、能不能理解。
(2)不注意孩子的情绪。
父母在放音乐给孩子听时,不注意他的情绪。 如孩子正在兴奋地玩耍时,让他听摇篮曲。
(3)教孩子欣赏音乐的方法不恰当。
只用语言将音乐的内容描述给孩子听,忽视让他自己用动作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4)缺乏经常性.
父母有空闲、情绪好时就教孩子欣赏音乐,忙或者情绪不好时就中断。
十、早教目的性探究
教二三岁的宝宝进行早期阅读,不能期望他和成人一样达到一定的阅读目的。成人阅读是为了学习或消遣;而教宝宝阅读,只要能培养起他的阅读兴趣,目的就达到了。孩子有了阅读兴趣,就会产生出更多“深入”学习的动力。
1.与识字大卡结缘。
在儿子差二个月二岁时,我给他买了一套60多个字的识字大卡。这是一套单张的、纸料很厚的卡片。卡片的正面是一幅大彩图,右上角或左下角的田字格里写了一个与图有关的字,背面是这个字的毛笔正楷写法。一开始,儿子显然把这些卡片当成了玩具。他饶有兴趣地认识卡片上的动物或物品。一个月后,有一天我无意中双手拿起一张卡片把背面的毛笔字面向儿子,然后摇来摇去嘴里说:“嘀答答,嘀答答,这个念什么?”儿子对这个游戏很感兴趣,他大笑起来,当然,他不认识。我把卡片翻过来让他看到图画,并指了指图画旁的小字,念了两遍,再翻过来让他看毛笔大字,再念两遍,然后我又问“嘀答答,这个念什么?”儿子就能正确地念出来,我很夸张地表扬了他,还亲了一下他的额头,然后大声说:“哎呀,你真聪明!”之后,我又找了另外三个笔划比较简单的字,用同样的方法教会了他。
到下一次玩这个游戏时,我先找出了第一次念过的四个字,问他:“嘀答答,这个念什么?”儿子居然记得了其中的三个。我又把另外几个比较简单的字混入其中,继续跟儿子玩这个游戏。儿子渐渐地有了成就感,因为他居然能读出一些“奇怪”的字,当然,作为鼓励,表扬是不可少的。
2.美妙的睡前游戏(早教案例)。
后来我们就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睡觉前玩一会“读字”游戏。差不多 一个月后,他已经认识了六十多个字了。就算我把字写到其他的纸上,他也能认出。
识字的过程中也免不了出现笑话。在认识了“胖”字后,每次玩游戏时,儿子都要先把“胖”字找出来扔到床下,嘴里嘟囔着“不要胖”。我很莫明,为什么他不喜欢这个字,可能因为这张卡片上画的是一个露着肚皮的又丑又胖的男人吧!
经过一段时间的“游戏”,如今,诸如儿歌三百首之类的儿童读物,他也能很流利地朗读了,表明他已经完成了基本的阅读。
3.方法得当,掌握原则是成功的关键。
从教儿子早期阅读的一年多来的经验看来,早期学习阅读,只要方法得当,扩大孩子的生活空间,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并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宝宝最好的学习范本就是你。跟宝宝一起聊天,一起唱歌,一起开心的笑——每天的亲子交流就是最有效的学习。但有的时候,你是不是很难想到促进宝宝大脑发育的新方法。
十一、50种有趣、科学的亲子招术
1.眼神的交流。当可爱的宝宝睁开双眼时, 你一定要把握住这短暂的第一时刻,用温柔地眼神凝视她。要知道,婴儿早期就能认清别人的脸,每次当他看着你的时候,都在加深对你的记忆。
2.呀呀儿语。你看到的可能只是一张天真无邪,不谙世事的小脸,但不妨给他一点机会,让他也能和你交谈。很快,他就会捕捉到与你交流的节奏,不时地插入几句自己的“言语”。
3.母乳喂养。尽可能地用母乳哺喂宝宝。妈妈在哺乳的同时,给宝宝哼唱儿歌,轻声细语地与他交谈,温柔地抚摸他的头发,这样可以增进你们的亲子关系。
4.吐舌头。有实验表明,出生2天的新生儿就能模仿大人简单的面部表情。
5.照镜子。让宝宝对着镜子看自己。起初,他会觉得自己看到了另外一个可爱的小朋友,他会非常愿意冲着“他”摆手和微笑。
6.呵痒痒。笑声是培养幽默感的第一步。你可以和宝宝玩一些小游戏,比如“呵痒痒”等,有助于提高孩子参与的积极性。
7.感觉差异。把两幅较为相似的画放在距离宝宝8~12寸的地方,比如,其中一幅画中有棵树,而另一幅中没有,宝宝一定会两眼骨碌碌地转,去寻找其中的不同。这对宝宝今后的识字和阅读能力大有帮助。
8.共同分享。带宝宝外出散步的时候,不时地跟他说你所看到的东西——“看,那是一只小狗!”“好大的一棵树啊!”“宝贝,有没有听到铃声了吗?”……最大限度地赋予宝宝扩充词汇的机会吧。
9.一起傻。小家伙非常喜欢和你一起发出傻呼呼的声音——“噢咯”“嗯哼”等,偶尔还会发出高八度的怪叫声。
10.共同歌唱。尽量多学一些歌曲,不妨自己改编歌词,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给宝宝唱歌,还可以让宝宝听一些优美动听的歌曲,研究表明,在音乐的熏陶下,有助于孩子数学的学习。
11.换尿布时间到。利用这一时间让宝宝了解身体的各个部位。一边说,一边做,让宝宝的小脑袋瓜与你的言行同步。
12.爬“圈”。妈妈躺在地板上,让宝宝围着你爬。这是最省钱的“运动场”了,而且很有趣,它可以帮助宝宝提高协调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购物时光。留点空闲,去超市逛逛。不同的面孔,不同的声音,不同的物品,不同的颜色,会使宝宝欢欣鼓舞。
14.提前预告。睡觉关灯之前大声地宣布:“睡觉喽!妈妈要关灯了。”让宝宝慢慢地领悟因果关系。
15.没事逗着乐。轻轻地对着宝宝的脸、胳膊或小肚肚吹气,逗宝宝“咯咯”笑。
16.揉纸巾。如果宝宝喜欢从盒子里抽取纸巾,就随他去吧!看着他把纸巾揉成一团,再看着他将其展开,花几分钱就能有一个可以训练宝宝感官能力的好玩物,何乐而不为呢?你也可以把小玩具藏在纸巾下面让他找,不过,当宝宝找到的时候,一定要大加赞赏哦!
17.小小读书郎。给8个月大的宝宝读故事,两三遍之后,他就能够意识到文字的排列顺序了。给宝宝读书,对他的学习语言真的很有帮助哦!
18.躲猫猫。玩捉迷藏的游戏能让宝宝笑声不断。他会认识到消失的东西还会回来。
19.触觉体验。用不同质地的布料(丝绸、丝绒、羊毛、亚麻布等)轻轻地抚摸宝宝的面颊、双脚或小肚肚,让他体验不一样的感觉。
20.感受宁静。每天花几分钟时间,和宝宝静静地坐在地板上——没有音乐,没有亮光,也没有游戏。在宁静中感受周遭的世界。
21.家庭影集。将家人和亲朋好友的照片制作成影集,经常翻翻,有助于宝宝增进记忆。当姥姥来电话时,不妨让宝宝一边听电话,一边看着照片上姥姥慈祥的面容。
22.与食物亲密接触。为宝宝准备一些小零食——青豆、面包片或苹果片,训练他的抓捏功夫,探索手眼协调能力。
23.丢丢捡捡。看着小家伙把东西从桌子上一样又一样地扔到地上,虽然你的头都快气炸了,可你还得坚持不懈地去捡哦,因为你的宝宝正在探索“地球引力”的奥秘呢。如果方便,你还可以给他几个乒乓球,并在他的桌子下放一个篮子,让他瞄准,发射!
24.试试运气。挑选几个空盒子,把一个小玩具放在其中一个盒子里,不断地掉换盒子的位置,让宝宝猜猜玩具在哪里?
25.越过障碍。把沙发垫、枕头或靠枕放在地板上,和宝宝一起爬过去,绕过去,看看谁更快。切记要让宝宝多赢几次,这样他才会更有积极性哦。
26.“走走看看”。在房间里布置一些玩具,让宝宝以不同的速度爬行,并可以不时地在一个有趣的地方停下来看一看,玩一玩。
27.接受挑战。宝宝长大了,他会发挥自己最大的想象力向你挑战,那就得看你是否能做得跟他一样好了。譬如发出奇怪的声音、向后爬或是啃玩具。
28.做鬼脸。鼓起你的腮帮子,当宝宝摸你的脸颊,你就吐气;当他拉你的耳朵,你就吐舌头;当他摸你的鼻子,你就邹眉耸鼻……不时地变换方式,让宝宝有一种新鲜感。
29.触摸物品。抱着宝宝在房间里到处逛逛,用他的小手触摸窗户、电话机、冰箱及电视机摁纽等,一边摸一边告诉宝宝它们的名字。
30.编故事。挑选一些宝宝最喜欢的故事,把其中的主人公换成他的名字,他会觉得更有趣。
31.自制动物书。去动物园的时候,给动物拍照,结集成一本相册。时常拿出来和宝宝一起欣赏,让他找一找大象、海狮和老虎,你也可以在一旁为动物配音。
32.让宝宝自己做主。在适当的时候可以让宝宝在两者之间自由选择,例如让他自己挑选吃饭的小碗。这样他会感到非常自豪,因为他的决定受到了你们的重视。
33.回忆“过去”。和宝宝一起观看家庭录像带,回顾他第一次洗澡、第一次翻身、第一次叫妈妈,一边看一边讲述,这不仅能增强宝宝的记忆力,还能提升其语言能力。
34.点点数数。数一数楼梯的台阶,数一数宝宝的手指,数一数家里有几个人。养成一种大声数数的习惯,很快的,宝宝就会加入其中和你一起数数了。
35.看图回答问题。找一本宝宝熟悉的图画书,指出其中的细节,从抽象到具体向宝宝提问,如“小兔子爱吃萝卜吗?”(抽象)或者“小兔子在吃什么呀?”(具体)
36.关掉电视。宝宝需要和你亲密交流,这是电视节目无法给予的。
37.寻找“小汪狗”。不时地把书本合上,考验一下小家伙的记忆力,看看他是否还记得书中的小汪狗在哪里。
38.转起来吧,宝贝。抱着宝宝像芭蕾舞演员一样旋转起来。
39.匹配游戏。挑选宝宝生活中所有重要人物的特写照片,一式两份。将照片正面朝上摆放在地板上,帮助宝宝找出两张一样的。
40.雨中游戏。在小水坑里踩踩,在湿草地上坐坐。虽然有点脏,但非常有趣,宝宝会在快乐中感觉干与湿的区别。
41.捕捉昆虫。和宝宝一起在书籍或杂志中认识昆虫(瓢虫、蟋蟀及蝴蝶),然后到大自然中去捕捉。
42.培养幽默感。指着爸爸的照片叫“妈妈”,然后告诉宝宝弄错了,大家一起为“错误”而开怀大笑,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宝宝的幽默感。
43.穿衣游戏。让宝宝穿上爸爸的旧衬衫,看看他的反应,相信他的创造力一定会让你感到吃惊。
44.感知容量。准备两个大小不一的杯子,在洗澡的时候,让宝宝把水从一个杯子倒入另一个杯子。有的时候会溢出来,有的时候却装不满,那就一起来探讨一下哪个杯子大,哪一个杯子小吧。
45.认知颜色。选定一种颜色,带着宝宝一起寻找家中所有相同颜色的物品。
46.干家务。当小家伙蹒跚学步时,他就会帮你扔垃圾啦!不信?你就试试吧。
47.图书馆一游。千万不要错过了讲故事、看书的好机会哦。
48.认识ABC。每周一个英文字母。例如,在冰箱上贴A字母磁贴,吃A字形的饼干,把水果切成A字形,用树枝在沙地上写出A字母等。
49.老玩具新玩法。把一些旧玩具翻出来,你会惊奇地发现宝宝有了一些新的玩耍方式。
50.情感交融。临睡前抱着宝宝,问他这一天里什么让他最高兴,什么让他最伤心?帮助他回忆今天,感知过去,及时了解他的情感。父母应坚持这一职责,直到孩子跨入大学校门。
十二、早教注意事项
数千年来人们也总把教育与“传道、授业、解惑”连在一起,认为教育就是上课,是大人讲、孩子听的说教和灌输。不少家庭陷入了早期教育的误区:
例如重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活动,轻视同龄人的游戏、自由交往和人际关系的融合;重智力开发,轻视性格培养;重知识传授,轻心理发育;单纯把希望寄托在幼儿园和学校,忽视家庭早教的重要性;只顾给孩子物质上的满足,缺乏丰富的精神生活和广泛兴趣的培养;一味的“血缘爱”“溺爱”“赏识”而毫不懂得“教育爱”和“双向爱”,还有人误以为早期教育是小学课程的下放和提前……这样就把早期教育的“经”念歪了。
1.5岁以下儿童不宜学钢琴。
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学钢琴越早越好。但专家建议,5岁以下的幼儿最好不要安排正式学习钢琴。
因为此时的孩子骨骼、关节还未完全发育,骨关节、韧带和骨节囊都较松弛,过早练习钢琴或练习时间过长、用力过猛,都会影响这些部位的发育,严重的还可能使骨骺受损。而骨骺会直接关系到骨骼的生长,手指骨关节骨骺受损以后,可能导致手指长短、粗细发生变化,严重者握拳都会困难。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幼儿,由于注意力不能十分集中,在练琴时会不自觉地扭曲身体,可能会造成脊柱侧弯、双肩高低不平衡、胸部左右不对称的情况。
2.着装影响孩子一生。
着装是一种综合艺术,线条、色彩、结构等对儿童的行为、心理有很大影响。着装也可以说是成人对儿童早期审美教育的一种物化行为,这种教育和引导从儿童的视觉渴望那一刻开始,伴随孩子一生。
3岁~5岁的孩子,对色彩的认识逐渐成熟,这是培养儿童对色彩感受、形状认知变化、衣物贴身感受的时期。所以父母有针对性地进行着装教育非常必要。不得体,也不美观的着装,对孩子审美观的形成不利。
专家们认为,着装教育是一个社会问题,服装设计师有很大的责任,服装设计师应针对不同年龄特点的儿童设计不同的服装,引导其对美的欣赏和接受,可以弥补父母审美的不足。国外学生着装多样,有便装、节日装、运动装等,孩子在不同的环境着不同的服装,能不断加深对服装文化的理解,也是一种文明的标志。
3.对孩子的各种表现保持高度“敏感”。
没有人能够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的孩子,我们才是伴随孩子一步步成长的最亲近的人。孩子成长的每一步,其实都包含着许多能力发展的敏感期,有些敏感期可能通过“不良现象”表现出来,有些敏感期则容易被当作正常行为而被忽视,需要家长掌握一定的规律和借助一定的手段来发现。因此,家长需要对孩子的各种表现保持敏感。
4.与孩子年龄特点相符的育儿方法。
当我们对孩子的成长保持高度“敏感”后,接下来就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找到事半功倍的方法。不同年龄的孩子,在出现相同的问题时,所需要采取的方法也要有所区别,以布奇乐乐园中解决“叛逆”问题为例,如果是1~3岁的孩子,转移注意力、冷处理或正话反说是最好的方法;如果是3岁以上的孩子,我们可能就需要给孩子提供一个正面的学习榜样,也可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孩子亲自尝一尝这种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因此,家长需要掌握各种与孩子年龄特点相符合的育儿方法。
位于杭州西城广场中心的东方爱婴早教中心,它的编号是N0.133,这意味着它是东方爱婴在全国的第133家早教中心。有兴趣参加早较课程的家长可以拨打0571-89935929这个电话进行相关咨询,有专业的课程顾问会为您作详细的解答。刚一进大门,就看到墙上张贴的宝宝们可爱的照片,他们可都是东方爱婴的小学员啊。
最初见到郑品艳,我不能相信面前这位美丽又年轻的女子,便是这座早教中心的负责人。但经过一番深入的交谈之后,我再也无法想象,还有谁能比她更适合这份“玩”的事业。
在记者采访的一个多小时里,就有好几对家长领着孩子来报名或咨询。郑品艳说:“过完春节后,东方爱婴的课堂就一直很热闹,来了很多新的小学员。东方爱婴这一派欣欣向荣的气氛,不就说明了家长对宝宝早教的重视吗?”
记者:现在,很多家长非常重视对宝宝的早教工作,作为一名业内人士,你认为早教究竟有着怎样的含义和重要性呢?
郑品艳:说到教育,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觉得这是件很严肃的事情。其实,宝宝的天性就是玩,说教对0~3岁年龄段的宝宝来讲,一点用处也没有。所以说,早教不是“教”。而是要遵循宝宝的天性,让他们去“玩”。让宝宝在玩的过程当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早期教育真的非常重要,早期教育耽搁一个时期,就可能会使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迟到一大步。而且,在早教过程中,收获好处的不仅仅是孩子,父母们也大有收益。他们在这个“玩”的过程中,懂得了孩子,更深地了解了孩子,并且学会了如何与孩子做朋友,这难道不是一种很大的收获吗?一些家长总觉得带宝宝来上课太麻烦,但比较起来,这付出的一两个小时,实在太物有所值了。
记者:当初是怎么想到投早教事业的?为什么会选择加盟在东方爱婴呢?
郑品艳:最初接触早教,是因为我家宝贝。自从儿子6个月起,我就发现他外出的欲望不断升级了。从那时起,每次带宝贝出门散步他都显得特别兴奋。我记得他第一次最开心的长时间地笑是在他7个月左右,有一次我们带他到西湖边玩。于是我就希望能有个适合宝宝玩的场所,于是发现了早教。其实,早教中心,就是一个让宝宝“玩”的地方。
当初决定加盟东方爱婴,是因为我知道东方爱婴的课程精华来源于美国PAT国家中心(PAT是美国研究早期教育的国家权威机构,是非盈利性机构),但是又经过了中国的早期教育权威人士的本土化改编,非常具有本土性。这正符合了我对宝宝的教育需要推崇本土化的观念,所以我对东方爱婴的品牌非常认可,自然而然就选择了它。
记者:说到了本土化,你认为早教存在着地域性,对吧?
郑品艳:应该说早教这个行业是不分地域的,区别在于,哪种才是更适合自己宝宝的模式。在近里,中国的早教事业已经逐渐成熟,有了自己的特色,为宝宝创造了一个本土的教育环境。在这种环境下进行培养,宝宝才能更快得适应中国的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形式。当然,“取长补短”永远是最好的借鉴和进步。把西方的教育理念加入东方元素,这一番改造下来,就是一盘营养更全面、更丰富的早教大餐了。
记者:对于0~3岁的宝宝来说,早教应该从什么开始呢?他们佣有哪些潜能?需要怎样的开发教育?
郑品艳:早教是要选择一个适当的时期,配合科学的课程内容才能起到最好的效果。3岁前是宝宝一生中发展最快、最重要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宝宝大脑迅速发展,形成今后智力、情感、运动、社会交往等各个方面能力发展的基础。而且两三岁也是幼儿突破语言和学习的关口,一个人的学习能力50%都是在生命头4年里发展起来的。早教可以敏锐、专业地捕捉到宝宝在这个期间发展的各种特点,借助各种动作敏感期将宝宝的潜力发挥到最大。
记者:在东方爱婴上课一段时间后的宝宝,都会有哪些改变?
郑品艳:来东方爱婴上课的宝宝,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语言、大运动、精细动作、认知和社会行为五项能力都能得到明显地提升:专注力、秩序感、自我学习能力效果也较显著。在这里上过课的宝宝,进入幼儿园时很容易适应新环境,比起其他小朋友来说,表现更出色。
我们这儿有个叫天天的小朋友,刚来的时候,非常调皮,一刻都坐不住。上了一个学期的课后,他乖巧了很多,不但能融入其他小朋友的游戏之中,玩好的玩具还会自觉地放回原处。这是因为他的专注力和注意力都得到了增强。如果你细心对比,就会发现上过课和没上过课的孩子之间,有很大的差别。
记者:说了这么多关于早教的话题,那么,对于自己的宝宝,你是怎么样教育的呢?
郑品艳:我比较愿意让我的宝宝随性地快乐地成长,所以在对他的教育上,我并没有太刻意,只是比较注重培养他的专注力与记忆力,有了专注力才会有兴趣并相对长久地玩一件玩具,长大了自然而然地会专注地对待学习与工作。我都是带他来东方爱婴上课的,在这里,宝宝玩得高兴,我也不用为和宝宝玩什么这类问题而头疼了。一周一周地玩下来,我发现我家宝贝有了一种我从未想过要培养的能力一一秩序感,他很乐意玩好一件玩具放回原处再取另一件继续玩:垃圾他一定会扔进垃圾桶……当然程度不能以成人的要求来衡量,但他的确有了自立的初步意识,并且乐此不疲。
对此,你是怎么想的?
特邀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副教授、国家“十五”重点课题“0~3岁婴幼儿早期关心与发展的研究”总课题组副组长 华爱华
上海教科院普教所副所长,国家“十五”重点课题“0~3岁婴幼儿早期关心与发展的研究”总课题组副组长胡 育
从“早期教育”到“早期关心与发展”
――教养概念发生了新变化
在中国,“早期教育”这个概念早已深入人心,甚至已成为家长“严重”关注的词语。而最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早期关心”取代“早期教育”,对这一概念引申出具体的涵义,即“早期关心与发展”(Early Childhood Care and Development)。
特别需要你注意的是早期“关心”而非“教育”。
对0~3岁婴幼儿的早期关心和发展是指关注宝宝的健康和营养,关注他们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活动能力,关注他们的心灵,从而促进他们健康和谐地发展。
专家认为,所谓“科学育儿”,首先应当是变自发的教养行为为自觉的教养行为,并对各种养育行为进行科学而理性的分析和思考。
树立科学的教养观念
科学教养涉及到宝宝生活照料的方方面面。宝宝月龄越小,父母“养”的任务越重要。而当爸爸妈妈采用某种养的方式养大宝宝身体的同时,对其心理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在选择采取什么样的教养方式时,我们必须关注其对宝宝心理发展的影响。
大多数父母比较关注宝宝的教育,殊不知吃饭穿衣等养育行为,就是父母对宝宝的一种教育,也就是宝宝的一种学习,而且这样的学习更为自然有效。比如,吃饭可以帮助训练宝宝的手眼协调,学习口头表达等。“教”并非只有专门的智力开发这一种方式。对3岁前的宝宝,教养是融合在一起的,日常的生活照料、言行举止都是“教养”的过程,宝宝在感受和体验中,既满足了生长需求,也发展了认知和心理。
每个宝宝都有一个成熟的时间表,应尊重其自然发展的规律。书上所提供的只是平均指标,在其范围内都属正常。父母不是简单地照着书上做,而应关注“新行为”是否萌芽。
这是中国国家哲社“十五”重点课题《0~3岁婴幼儿早期关心与发展的研究》课题报告的观念,于2007年的6月在上海公布。
专家两句话
胡育:
科学教养是指根据0~3岁宝宝的需求,在其最近的发展机会和适宜的环境中给与刺激,教和养并重。
每个宝宝都不一样,不可拔苗助长。
华爱华:
起跑线上的领先并不意味着未来发展的领先,0~3岁宝宝有着很大的个体差异性,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发育先后(如开口、走步)并不决定宝宝这方面发展的好坏。
“施教”的早晚并不决定发展的快慢,而违背成熟规律的早期训练和学习,得不偿失。0~3岁的教育应当渗透在养育的过程中。
东方父母和西方父母的教养行为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与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有关。
在西方父母眼中,宝宝是个独立的个体;而在东方父母眼中,宝宝是附属于父母的个体。西方人比较看重宝宝的自身需要,东方人要求宝宝听从大人的教育。
教养理念的不同,决定了教养方式的不同。这里,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就暂且称之为“中式教养方法”和“西式教养方法”。
蜡烛包,包还是不包
中式:包
西式:不包
对婴儿出生的第一个照料行为就是将他的身体包裹起来,俗称打“蜡烛包”。这一行为其实也是怀抱婴儿的一种方式。
包裹可以让新生儿的体温逐步适应母体内外的温差,让他们刚刚离开母体的身体有个依靠,体验舒适和安全。如果蜡烛包“捆绑”了宝宝的身体,使他活动受到限制,甚至四肢受到伤害,肺部呼吸受到影响,就等于让宝宝遭受受约束的痛苦,那么,“捆绑”式的蜡烛包是绝对应该制止的。
西方人会让新生儿裸地躺在同样的母亲怀里,让新生儿与母亲直接肌肤接触,这对宝宝非常重要。宝宝可以从母亲的怀里获得安全感,情感有了依恋,宝宝就有了归属感。这种肌肤的紧紧相贴,不仅让宝宝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也是他逐渐独立的过渡。
指导提示:
1、蜡烛包包扎不宜太紧。
2、制造机会让宝宝能经常与母亲肌肤接触。
睡姿,仰睡好还是俯卧好
中式:仰睡
西式:俯卧
照料宝宝睡眠也是很重要的抚育行为。由于初生婴儿还没有自主翻身的能力,其睡姿大多由父母决定。根据中国的传统习惯,父母一般会让宝宝仰睡,而西方更习惯于让宝宝俯卧。
睡姿的不同影响到宝宝动作和视觉的发展。有一项针对上海小儿的生长发育调查发现,上海小儿“视线跟踪”比西方小儿早些,但在大动作方面,一般看来西方小儿早些,尤以“伏卧举头”、“能翻身”、“自握能站立”等项目差别更为明显。
事实还证明,宝宝由于俯卧常常发生窒息的情况,而采取仰睡可以减少睡眠中窒息的机会。
因此,俯卧和仰睡都存在各自的利弊,应该让宝宝变换各种姿势,度过他健康而舒适的睡眠时光。
指导提示:
父母对睡眠中的宝宝应进行间歇查看,避免俯卧时枕头、被子等柔软的东西阻塞在宝宝的口鼻部,经常变换姿势,保护宝宝的头型。
母婴同睡与分床独睡
中式:母婴同睡
西式:分床独睡
西方人喜欢让宝宝自己独睡,认为这是培养宝宝独立的一种养育方式。这对刚刚脱离母体的新生儿的确挑战很大。中式的母婴同睡可以对这一分离的过程有一个自然过渡,让宝宝体验安全,这也是满足宝宝心理需求的一种健康的养育方式。
当然,宝宝应从母婴同睡渐渐进入分床独睡的阶段,即新生儿时采取母婴同睡,以后过渡到夜间母婴同睡,白天宝宝独睡,再过渡到宝宝完全独睡自己的小床。父母可以在宝宝醒来时,拥抱他(她)到小床上玩耍,以熟悉和适应自己的小床。
指导提示:
母婴同睡过渡到分床独睡,是建立母婴依恋和培养宝宝独立性的需要,但必须注意母婴同睡时的安全卫生。
“尿不湿”用还是不用
中式:较早训练大小便控制
西式:一直使用“尿不湿”,学会控制大小便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养育方式对宝宝排泄自控能力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
专家曾将婴儿排泄自控能力与心理上的自主意识相联系,认为这是婴儿自我意识和意志力的初萌。宝宝排泄自控能力,一方面是受生理成熟的影响,或许不用专门训练,随着月龄、年龄的增长会自然形成;另一方面排泄自控能力形成的个体差异却也表现在是否受到专门的训练。
中式倡导训练,西式注重自然形成。
棉布做的尿布吸水性好,同时能刺激宝宝的触觉。当宝宝受到刺激后感到不舒服就会以特定方式表达出来,在成人的照料下,宝宝重新回到舒适的状态,这一互动过程本身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经验的累积。不舒服的刺激也会加速宝宝神经生理成熟并让他提前学会自控。
“尿不湿”的吸水功能强,能避免湿布对皮肤刺激可能引起的皮肤炎症,但同时也使宝宝失去了皮肤触觉的感受性和敏感性,虽然方便成人省去洗涤的麻烦,却无意间推迟宝宝对控制排泄能力的形成。
指导提示:
1.交替使用两种尿布可促进宝宝的心理发展。
2.当神经系统发育还未成熟时,过早训练排泄效果并不好。
安抚奶嘴和吮手指
中式:不提倡
西式:宝宝正常需求,应该满足
吮吸是婴儿满足生理需要的最初方式,进而会转化为心理上的满足。婴儿的口唇触觉有其特别敏感期,如果宝宝没有在其敏感期得到足够的满足,便会在今后的发展中寻求弥补,奶嘴和手指可以通过满足宝宝的吮吸需求,起到安抚情绪的作用。西方父母更强调这种观点。
传统的中国父母一般不给宝宝奶嘴,也不允许宝宝吮手指。这是出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无可非议。但是,宝宝在特定年龄阶段的某些需要并不是坏习惯,吸吮奶嘴和手指对2岁以内的宝宝而言,是一种正常的自我安慰。允许或是纠正吮吸行为,关键看宝宝的年龄和这个行为是否过分。
指导提示:
1.在宝宝的特定敏感期应满足宝宝的特定需求。
2.在排除生理性原因如缺少某种微量元素而导致过分吸吮手指的前提下,奶嘴和吮手指等行为可能是宝宝的自我安慰,不必强行制止。
吃饭,喂还是不喂
中式:喂
西式:不喂
喂饭,令不少中国父母特别头疼。西方的父母一般会让宝宝独立自由地用餐,搞得一团糟也没关系。
宝宝独立吃饭的方式,吃饭多少会直接影响父母的心理和行为。当父母想到脏乱不堪的桌面和地面,就不让宝宝自己吃了。除了怕麻烦,父母更多的是担心宝宝吃不好、吃不饱。出于这个原因,绝大多数的中国父母都选择了“喂饭”。包办代替将使宝宝养成吃饭拖拉、含食不咽等不良习惯,并影响宝宝今后入托、入园等集体中的进餐独立性。
宝宝独立进餐的习惯一般在2岁左右形成,而培养宝宝独立吃饭则应从更小年龄开始,可以先在父母帮助下进行,从手扶杯子喝水、手抓食物吃东西等简单的自理行为到自己吃饭。一般来说,当宝宝饿的时候,只要提供食物和相应的工具,他必然会自己吃,只不过刚开始学习独立吃饭时,必定会吃得满脸满桌一塌糊涂,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也是培养手眼协调能力和良好进餐习惯的过程。
如果父母包办的话,宝宝就习惯于不用自己操心和动手了。于是,本来自然的事情,反而变得不自然了,甚至成为令人头疼的事情。
指导提示:
1.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在宝宝不饿或不想吃时吃饭。
2.宝宝喜欢自己吃饭,父母就该给他学习的机会。
钙,补还是不补
中式:补
西式:不补
西方人多食用高热量、高蛋白的肉食,再加上户外运动比较多,缺钙情况较少发生。而东方人饮食中肉食不多,母亲身体缺钙怀孕也可能影响到宝宝。加上我们的家长对宝宝的过多保护,户外运动较少,太阳晒得少,更容易引起缺钙。
当然也不排除一部分家长对缺钙问题过于紧张的可能。因此,尽量以自然饮食为主,不要依赖营养素。
指导提示:
1.饮食要均衡全面,不偏食。宝宝的偏食往往遗传于父母的习惯。
2.补钙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