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战争名言

战争名言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战争名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战争名言

战争名言范文第1篇

1、所有的母亲都憎恨战争(贺拉斯)

2、战争在你愿意时开始,却并不你乐时结束(马基雅弗利)

3、这个时代的重大的问题不是演说和决议所能解决的……这些问题只有铁和血才能解决(俾斯麦)

4、战争是人类生活中一种具有头等重要意义的生物法则,它是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起调作用的东西(伯恩哈迪)

5、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老子)

6、战争造就窃贼,和平把他们吊死(英国)

7、战争重要的是求取政治是的成果,而不是军事上的成功——(蒙森)

8、战争的目的必须是为了和平(亚里士多德)

9、战争是死神的盛宴(欧洲)

10、霍布斯明晰地证明,所有动物都生活在一种自然的战争状态中——(乔·斯威夫特)

11、战争似乎就意味着血和铁(昆体良)

12、赢得战争只不过是使和平有一个良好的开端(罗·勃朗宁)

13、有国家就有战争(伯克)

14、一个国家只有在战争时期才会处于和睦状态(休·金斯米尔)

15、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好斗的本能,但它同时还满足了人对掠夺,破坏以及残酷的纪律和专制力的欲望——(查·埃利奥特)

16、战争是帝王的娱乐(英国)

17、包括懦夫在内的任何人都可以发动战争,但要结束战争却得到胜利者的同意(萨卢斯特)

18、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唐·李白)

19、战争使多数人流血,却养肥了少数人(威·申斯通)

20、和平孕育着战争,战争孕育着和平(普坦汉姆)

21、要和平,就得准备战争(欧洲)

22、战争一开始,地狱便打开(英国)

23、皇帝动刀枪,百姓遭了殃

24、战争也爱美的食品,他带走好人,留下坏人——(达·汤普森)

25、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唐·王昌龄)

26、你想和平,就要准备战争(韦格蒂乌斯)

27、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8、战争来临时,真理是第一个牺牲品(海·约翰逊)

29、可怜万里关山道,年年战骨多秋草(唐·张藉)

30、不为战争和毁灭效劳,而为和平与谅解服务(海塞)

31、要进行战争只有一个借口,即通过战争我们可以生活在不受破坏的和平环境中(西塞罗)

32、战争造就窃贼,和平把他们吊死(英国)

33、战争的先决条件是:以好斗为唯一美德,以求和为唯一耻辱——(肖伯纳)

34、只有对那些需要战争的人来说,战争才是正义的(伯克)

35、血战乾坤赤(唐·杜甫)

36、一次正义的战争能在高尚的国度里唤起神圣的爱的力量,这已为无数感人的事例所证实(特赖奇克)

37、战争是强迫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克劳塞维茨)

38、没有正义的和平就是暴虐(英国)

39、战争用伯也用黄金(奥维德)

40、黄金和财富是战争的主要根源(塔西佗)

41、对那些需要战争的人来说,战争是正义的;对那些失去一切希望的人来说,战争是合理的(李维)

42、叫喊战争的人是魔鬼的参谋(欧洲)

43、建立一个国家靠的不是梦想,它最终总要诉诸血和铁——(史文明)

44、从来就不存在好的战争,也不存在坏的和平(富兰克林)

战争名言范文第2篇

20世纪初,已经实现工业化和国家统一的德国已是世界经济强国,其后的半个世纪里德国经历了战争——失败——再战争——再失败的曲折过程,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德国经济却两次创造奇迹:一战结束后,面临巨大赔款压力的德国从1924年实施“道威斯计划”开始,经过6 年时间,又一次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之一;二战之后,德国经济彻底崩溃,但被分裂和分割的德国却先后在50年代和80年代再次创造“经济奇迹”,成为“经济巨人”。整个过程中,经济高速发展所产生的对会计理论的迫切需求和德国政府对会计教育的重视对德国会计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与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功相伴随的是,在20世纪上半叶,德国涌现了为数众多的会计学家,产生了观点迥异的会计理论,这些相互竞争和争鸣的会计理论竞相绽放,论战激烈,其不仅构成了当时德国会计实务的基础,还对欧洲大陆其他国家的会计理论乃至实务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提高了德国会计理论的声望。也正是这种会计理论上的争鸣与论战促成了德国会计思想在20世纪上半叶的领先地位。本文拟将对这一争鸣过程中的主要理论成果论进行介绍。

一、德国会计研究概况

20世纪德国会计研究主要围绕账户理论、会计理论(Bilanztheorien,亦称平衡表理论)及成本会计理论等主题展开,并产生了施马伦巴赫(Schmalenbach)、施密特(Schmidt)等伟大学者。此外,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的极度通货膨胀也催生了对物价变动会计的原创性研究。总体而言,20世纪的前20年账户理论一度盛行且争鸣热烈;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一系列竞争性的会计理论则成为理论界讨论的热点,且论战激烈;与此同时,成本会计则一直是理论研究的主要领域,其理论研究成果竞相绽放,为20世纪下半叶成本核算模式的论争提供了厚实的理论基础。

战争名言范文第3篇

一、生命化教育的含义解读

关于生命化教育的思想,最早是美国的教育界提出来的,现在随着我国教育科学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尊重学生生命发展规律来开展教育的呼声,在中国也越来越高了。叶澜教授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时候,就曾提出让课堂依靠学生的主动性活起来,让学生真正的掌握自己精神生命发展。黄克剑教授和张文质教授先后主持的生命化教育的两个课题成为了我国开展生命化教育的萌芽。那么什么是生命化教育呢?虽然来自各个学者的观点不同,但大家统一的共识是:教育的过程应该重视学生生活的特点,遵循学生生活的规律,符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努力在教育中创造生命的成长的重要条件,全面指导生活,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教育是针对人的生命的教育,不仅对教育内容是生活,而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模式,而是一种新的概念。在教育过程中要强调必须尊重生命,促进生命的发展,提升生命的意义。可以说,是生活的中心,对生命的尊重,并为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生活的重要条件。结果的性质,使灵魂升华,提高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充满生机,在基础上“生命教育”,面对人的生命,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尊重人的生命,彰显生命的本质“

二、开展生命化教育的必要性

为什么要开展生命化教育?教育应该重视“生命的在场”。就是要求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独立性和个性特征,并且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不能搞原来的有教无类的教育,要因材施教,因为我们的教育是为了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只有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开展适宜的教育,才能实现教育促进人发展的目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涵盖的知识面很广泛,涵盖了经济、政治、哲学、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具有开展生命化教育的有利条件。但是在目前的高校思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存在着简单化的倾向,注重道理教育,忽视范本教育。我们的教育如果做个简单的归结不外乎两种: 一种是道理教育,一种是范本教育。而我们的教育注重的是道理教育,而不是范本教育。所谓范本教育,就是让学生直接面对生活,面对经典。让学生在现实生活面前自己感受,自己体悟,然后发出疑问,寻找解决的办法。或者直接面对经典,自己阅读,自己领会,然后得出自己的看法。范本教育是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的教育,是生命化教育的重要理念。“人文意识的熏陶和人文学科的教育主要应当是范本教育”,“现在,德育在许多学校都是不成功的,其所以不成功就是因为德育被弄成了道理教育。德育是最应该生命化的,它却被做成了强制或半强制的知识化处理,结果当然是沦为一种说教。”没有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激情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主体参与,没有生命投入,没有激情,没有生命情感的切身体验,一句话,忽视生命的在场,严重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书育人的效果。可见,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由于教师过分强调科学性、知识性和系统性,而对思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启发性、示范性重视不够,这是今天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改革务必需要引起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

三、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开展生命化教育的方法

(一)情景再现法。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材中,有关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内容有很多,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某一知识点,预设与其密切联系的实际情景,实际情景的展现可以通过观看视频、教师讲诉、学生表演等多种形式实现,让学生根据展示的情景谈自己的想法,发辫自己的意见,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最后进行总体的总结。让学生在展现的实际情境中去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既带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尊重了每一个学生的独立想法,遵循学生生理和心生理上成长的特点,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别,促进学生生命自由健康的发展。

战争名言范文第4篇

【关键词】5~6岁儿童;生命过程;前概念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6)09-0039-06

儿童是积极的理论建构者,他们在体验生命的同时也在不断建构生命的内涵与意义。相关研究表明,儿童对生命的生长、衰老与死亡已经具备了某些朴素认识,这为儿童生命过程前概念的研究提供了可能。已有研究较多集中于有关儿童生命认识的一般规律与年龄差异,本研究拟以5~6岁儿童生命过程前概念的发展情况为切入点展开。

与前概念意思相近的词语有十几种,比如相异概念(alternative conceptions)、迷思概念(misconceptions)、朴素观念(naive beliefs)等。〔1〕李高峰、刘恩山认为,根据研究依据的不同,术语可以分为“以科学知识为依据的术语”(nomothetic terms)和“以自我描述为依据的术语”(idiographic terms)两类。〔2〕本研究采用“以自我描述为依据的术语”,即描述儿童自己对于事物的理解,以此解读儿童个体的理解。因此,本研究将“生命过程前概念”界定为:儿童在现实生活中通过经验积累与辨别式学习而获得的一些感性印象,积累的一些并不一定具有概括性和科学性,甚至可能是一些与科学性相悖的观念或经验,主要涉及生育、生长、衰老和死亡四方面内容。

本研究以Y幼儿园90名5~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访谈法、实物收集法进行资料收集,结合资料分析,探寻儿童生命过程前概念的发展现状、特征与影响因素,并据此分析有关儿童科学教育的若干问题。

一、5~6岁儿童生命过程前概念的发展现状

在5~6岁儿童看来,人的生命过程需要经历“小毛娃――小弟弟或小妹妹――大哥哥或大姐姐――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死亡”的过程。这些称呼代表着人生的不同阶段,有很明确的性别区分,这意味着5~6岁儿童对生命的过程有了较完整的认识。这一阶段儿童有关生命过程的前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我是从妈妈肚子里来的”:有关生育的前概念

“我是从哪里来的?”这是很多5~6岁儿童会问的问题。研究表明,这一年龄段的大部分儿童已经知道自己来自母体,并能据此推断他人也是妈妈生的。这与何峰、韩映虹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3,4〕但是他们对受精过程和胎儿的理解水平不高。虽然有儿童会说出“”和“卵子”这两个名词,但幼儿园或成人受教学方法的影响,他们大多把理解成小蝌蚪,把卵子理解为一朵向日葵(见图1)。而且,有较多的儿童相信,是种子、饭粒变成了胎儿,或者是上帝把胎儿放进妈妈肚子里的;也有儿童认为妈妈肚子里本来就有胎儿,随着妈妈不断摄入营养,胎儿就慢慢长大了。另外,他们还知道,胎儿在母体中会动(比如,能做踢、踹的动作),有儿童甚至还知道胎儿与母体之间需要一根“带子”连接(见图2)。但通过对儿童绘画作品的分析,研究者发现,他们并不能准确描绘胎儿的形象,儿童笔下的胎儿大多是站立的甚至是着装的(见图3)。

2.外表与权利的变化:有关生长的前概念

在5~6岁儿童的概念中,生长是人类身体的外在变化。他们把生长理解为身体某些部位、身高、体能、相貌、行为、权利、衣着、称呼等一个或几个方面的变化,这种变化趋向于成人(见表1)。这说明,儿童是通过可直接感知的外部特征理解生长的概念的(顾荣芳,2008)。

进一步分析表明,5~6岁儿童已初步认识到人的生长具有普遍性、自然性、过程性、不可逆性等特点,而且人的生长具有顶点性,如人的个子长到一定程度或时间就不再长了;在人的生长过程中,性别是守恒的。另外,也有儿童对人的生长持 “突变”的看法,即人会在某一时刻突然长高,比如有儿童说“我发现自己今天长大了”;还有儿童认为,生命的每个阶段是固定不变的,比如,“爸爸妈妈不会变成爷爷奶奶,也不是小朋友变成的,他们一生下来就是这样的”。

3.“慢慢地变老”:有关衰老的前概念

5~6岁儿童主要会从外貌特征、身体机能和行为等方面描述人的衰老。他们关注到的大多是比较明显的外貌特征,比如白发、脱落的牙齿、皱纹、驼背等(见表2)。

进一步分析表明,这一阶段的儿童认为衰老也具有普遍性、过程性、不可逆性等特点。例如,有儿童说,“人长大的时候会过一会会儿,再过一会会儿,再过一会会儿,一直过到好几个一会会儿,这样,就变老了一点”“变老了就不会再变年轻了”“人都会变老的,只有住在奥特曼星球的奥特曼不会变老”。朱莉琪、方富熹的研究也表明,几乎所有学前儿童都知道衰老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5岁儿童已能较好地认识衰老的普遍性特征。〔5〕

4.此生结束,去往天堂:有关死亡的前概念

研究表明,大多数5~6岁儿童认为,人死亡就意味着离开了这个世界,失去了原本拥有的一切。他们会从人的外在表现来描述“死亡”,比如闭上眼睛和嘴巴、像睡觉一样躺着等。很多儿童还认为,人死之后会变成另外一种东西,比如僵尸、吸血鬼、神仙或一口气。人死之后会上天堂,在天堂里过着和现世人一样的生活,人世间和天堂的沟通靠烧纸。有儿童这样说道 :“我妈妈跟我讲,人死了就变成神,跑走了,后来我们烧的纸变成钱的时候,他们就拿走了,在右边拿的,天堂也要用钱的。”

进一步分析表明,这一阶段的儿童普遍认为,死亡具有无机能性(人死了什么也做不了了)、不可逆性、必然性等特点。朱莉琪、方富熹的研究也表明,4~6岁的儿童能够正确认识死亡的不可逆性,并部分认识到死亡的普遍性。〔6〕张向葵等人的研究进一步表明,5.5~6.5岁儿童对死亡的不可逆性、必然性、功能丧失性认知达到较高水平,接近学龄儿童。〔7〕也有个别儿童认为自己很小,不会死亡。

关于死亡的原因,大部分儿童认为,除了自然死亡(如,人活到一百岁就会死的)之外,很多意外事故或疾病也会导致死亡,如溺水、重病、遇害等,遇害的部位必须是心脏、肚子,而且要流很多血。

二、5~6岁儿童生命过程前概念的特征

整体上看,儿童的生命过程前概念呈现倒U形抛物线特征(见图4)。在儿童经验范围内的前概念更接近科学概念;暂无个人经验的前概念,想象成分更多一些。也就是说,儿童对有关生命生长与衰老的概念较为接近科学概念;而对生命出生与死亡的理解则带有更多的想象成分。

具体来说,5~6岁儿童生命过程前概念具有以下特征。

1.经验性:“我见过挂盐水挂死的”

儿童的现实生活经历是其前概念的来源之一,也就是说,他们对于生命的理解与其自身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他们会用过去的经历来解释眼前的生命现象与问题。比如,儿童关于挂盐水(输液)会导致死亡的认知是因为其亲眼看到过这样的事情。

2.表象性:“变老了就是头发都白了”

5~6岁儿童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性为主,与此相应的思维概括水平可称为“形象概括水平”。同时,“儿童此时使用的语词意义只是物体外部特征的概括化表象,还不是形式逻辑所严格定义的概念”。〔8〕5~6岁儿童往往会把事物的外部特征,或者突出的非本质特征视为事物的概念内涵。比如,儿童对于衰老的理解主要会停留在身体外部的明显变化,如皮肤与头发的变化;而对生物机能的减退,内环境稳定能力与应激能力的下降,结构功能的逐步退行性改变等并不能认识与把握。因此,5~6岁儿童生命过程的前概念具有表象性。

3.不稳定性:从“我是爸爸生的”转变到“我是妈妈生的”

5~6岁儿童生命前概念的不稳定性主要表现为儿童会不断地改变自己对于某一概念的认知。比如,在第一次访谈中,有儿童认为自己是爸爸生的,因为她奶奶一直这么告诉她的;然而,在第二次访谈中,她认为自己是妈妈生的,因为其他“小朋友都是妈妈生的”。前概念是指儿童所获得的一些感性印象,它会随儿童经验的增加或改变产生不断的变化。所以,5~6岁儿童关于生命过程的前概念是不断发展的,具有不稳定性。

4.带有“童话”色彩:“人死了可以到白云上去玩”

余春瑛认为,童话的内核是幻想,它可以把许多寻常的人、物、现象、概念整合为具有不同寻常特征或特性的形象。〔9〕处于主客体尚未完全分化阶段的儿童,并不能很好地理解有关的科学知识,会对一些现象进行想象或整合。比如,有儿童认为,既然人死了可以上天堂,那么也就应该可以在白云上玩耍。诸如此类的想象在儿童的前概念中非常普遍,因此可以说前概念是极富童话色彩的。

5.模糊的因果联系性:“因为我和爸爸都在山东生活过,所以我像爸爸”

儿童往往根据经验理解因果联系,即“从实际上掌握一定的因果关系到意识到这种因果关系”。〔10〕因此,对于那些他们的经验尚未触及的因果联系,他们的解释一般带有很强的想象与猜测成分。皮亚杰把儿童不正确的解释定义为转换推理,即学前儿童只能简单地将时间和空间靠近的事件联系起来。〔11〕比如,有儿童解释说自己很像爸爸,是因为他们都在山东生活过;还有儿童认为,“在书上看到过恐龙骨头,说明恐龙已死,人出来了”。儿童将这些没有实际联系的情况联结在一起,并认定这就是它们的因果关系。因此,可以说,儿童的生命过程前概念具有模糊的因果联系性。

6.自我中心性:“在妈妈肚子里穿着漂亮的衣服”

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2~7岁)其思维带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特点。皮亚杰认为,“自我中心”是“儿童把注意集中在自己的观点和自己动作上的现象”。〔12〕比如,很多儿童笔下的胎儿有着和自己一样的穿着打扮;他们不能理解同伴关于生命的前概念,并认为那是不可能的。这些都是自我中心性的表现。

三、5~6岁儿童生命过程前概念形成的影响因素

儿童生命过程前概念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童话故事、父母教育、网络和电视媒体、幼儿园课程、生活场景、书籍、生活经历、对词语的误解等,因此,儿童生命过程前概念是他们基于个体经验和思维能力对生命过程的一种描述。

1.童话故事场景的迁移:大灰狼吃了小红帽

儿童对童话故事有种天然喜爱的情感,然而由于思维能力的限制,加之对童话故事中某些事物的不理解,他们容易将童话故事情节与日常生活相混淆,用童话故事中的相关内容来解释生活中的相关事情。比如,有儿童因为知道妈妈肚子上的疤痕是生她的时候留下的,便以为自己是妈妈像《小红帽》中的大灰狼一样把他吃到肚子里之后,再划开肚子取出来的。

2.来自成人的“权威理论”:“爸爸(妈妈)告诉我的”

成人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间接通道之一,其话语易被儿童信奉。家长对儿童提问的回答、对儿童的鼓励或批评以及对儿童的种种告诫都容易印刻在儿童的记忆深处,成为一种持久影响他们的力量。例如,有家长利用儿童希望自己长得更高的愿望,告诉儿童,只要听话就能长高,因此,在儿童的前概念里,“听话”成了长高的原因之一。此外,儿童经常参加的社会团体活动也会对他们前概念带来影响。

3.网络、电视媒体的影响:“我在电视(视频)上看到过的”

网络、电视等媒体的发展使儿童有机会接触到更广泛的世界,虽然5~6岁儿童已经有了对网络、电视里某些内容真实性的怀疑能力,但网络、电视还是会影响他们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比如,有儿童认为,人死了之后会去森林里。

访谈者:人死了,会去哪里啊?

Y26①:会去森林。人家看见,就给他找出来,交给警察叔叔。

访谈者:人死了不是不能走路了吗?怎么还能去森林啊?

Y26:是人家把他埋到森林里的。

访谈者:你从哪里知道这些事情的?

Y26:因为在电视上看到,警察叔叔找人了。

4.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影响:“我上过这节课的”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可为儿童前概念的形成提供支持。虽说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有教师指导,但由于幼儿园教育的特殊性以及儿童理解力的局限性,使得幼儿园的教育有时候也会产生某些意想不到的结果。比如,在访谈中,研究者得知很多儿童已经参与过《我从哪里来》的学习活动,该活动的重点在于“对人的生命起源产生兴趣,知道是妈妈用子宫孕育了自己”,〔13〕然而这次活动却引发了儿童的许多相关猜想,他们凭借自己的经验去理解和解释人的生育过程,这些都成了他们前概念形成的重要来源。或许正如刘晓东所言,儿童的科学教育应该属于“儿童的哲学”范畴。〔14〕我们不要奢求儿童能精准完成学习任务,那些想象不到的结果或许更有价值。

5.来自生活场景的印象:“我是真正看到过的”

李高峰、刘恩山认为,日常生活经验的影响是前概念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15〕儿童经历过的事情是他们经验的主要来源,而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又使得他们还不能真正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比如,有儿童在谈及他对某一概念的理解时,特别强调,“我不是在电视上看的,我是真正看到过的”。在他们看来,亲身经历比电视要真实。

访谈者:地球上一开始没有人,为什么后来就有人了呢?

Y18:生宝宝了。

访谈者:那什么人生的呀?

Y18:妈妈。

访谈者:嗯,那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Y18:我不知道。就是生出来的。那您知道吗?

访谈者:我觉得是某一样东西变出来的吧。

Y18:有魔术师!

访谈者:魔术师呀?那魔术师也是人。

Y18:只能在电视上面变,不能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变。

访谈者:为什么?

Y18:因为只是广告而已,是假的。

6.阅读的收获:“书上看到的”

阅读也是儿童生命过程前概念形成的影响因素之一。阅读为儿童提供的是一种间接经验。儿童会对通过阅读获得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加工,使之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访谈者:人怎么样才能长大呢?

Y5:人啊……从小的年纪再到大的年纪,80岁就是老人了。

访谈者:你怎么知道80岁就是老人了。

Y5:我从书上看到的。

访谈者:你认识很多字?

Y5:对啊,妈妈早就教过我。

7.经验范围内的逻辑推理:“每个人都是妈妈生的”

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儿童可以在自己的经验范围之内,对于熟悉的事物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16〕因此,大班儿童对有关生命的某些问题会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比如,儿童会通过总结自己家庭内部成员都是妈妈生的,得出“每个人都是妈妈生的”的结论。这是 “归纳法”的简单应用。

四、对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建议

儿童的世界是丰富的,他们会积极建构属于自己的种种朴素理论,形成浪漫、富有诗意的儿童文化。现实中,我们往往低估儿童。5~6岁儿童生命过程的前概念向我们证明,儿童并不是一块白板,他们已经凭借自己的经验与思维能力形成了对生命过程的各种认识,这是值得我们尊重与珍视的。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并非一定要引导儿童转变他们的前概念,走向所谓的科学概念,而要重在培养儿童的科学精神、科学兴趣以及科学思维能力。

首先,幼儿园的科学教育要尊重并支持儿童的理论建构。儿童是积极的探索者,他们会提出自己的假设,设法去验证,或根据自己的经验去解释。我们要努力让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成为一种“猜测――验证(解释)”的理论建构活动。

其次,教师要做聪明的“无知者”。教师与儿童客观上存在着明显的经验差距,因此,在引导儿童学习时,教师容易成为一个支配者。正如西塞罗所言,“一个人愈有技巧,愈有才能,他在教学中就愈是易怒、费力,因为当他看到自己很快就领悟的东西别人领悟得很慢时,他就感到苦恼”。〔17〕也就是说,当教师以一种权威的姿态自居时,他们很难做到真正尊重儿童。所以,教师需要打破成人权威思想,做一个聪明的“无知者”,努力做一个儿童探索活动过程中的同伴,跟随儿童的步伐,为儿童提供支架,与儿童共同建构理论。

再次,引导儿童学会论证自己的想法。支持儿童理论建构的课程,重在为儿童提供适宜的环境。在这种环境里,儿童以经验和“动手做”为依托,建构自己的理论,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学会论证自己的想法。

第四,为儿童提供具体直观或可操作的内容,尽量不使用类比方法。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决定了他们的理论建构必须基于经验而非抽象思维。因此,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兴趣,提供具体直观或可操作的内容,供儿童探索学习。此外,类比方法适合向人灌输抽象的科学概念,但无助于儿童的直观理解,反而易使儿童产生另一种误解,使“他们形成错误的很难改变的概念”,〔18〕因而,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尽量不使用类比方法。

生命过程的前概念虽然是一种对生命过程的前科学水平上的认识,“但所有这些知识领域(科学知识)都和一块围绕着它们的未知领域接界。当一个人进入了边界地区又往前跨越时,他便离开科学而进入思辨的领域;这思辨的活动是一种探险,而且在各种事物之中,这就是所谓的哲学。”〔19〕儿童正是凭借着对科学知识的“一知半解”与自身思维的特点,走进哲学领域的。因此,我们要倍加珍惜。

参考文献:

〔1〕曾珍.3~6岁儿童浮力的前概念及其对儿童科学教育的启示〔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1.

〔2〕〔15〕李高峰,刘恩山.前科学概念的研究进展〔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36(4):62-67.

〔3〕何峰,等.儿童生命认知的调查研究〔J〕.儿童教育,2006,(6):28-29.

〔4〕韩映虹,陈银.城乡学前儿童生命认知的比较研究〔J〕.教育导刊,2011,(9):36-40.

〔5〕朱莉琪,方富熹.学前儿童对生物衰老的认知〔J〕.心理学报,2005,37(3):335-340.

〔6〕朱莉琪,方富熹.学前儿童对死亡认知的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1):91-93.

〔7〕张向葵,等.3.5~6.5岁儿童对死亡认知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4):7-10.

〔8〕〔10〕〔16〕王振宇.儿童心理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122-144.

〔9〕余春瑛.教育主义:童话本体功能的背离〔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

〔11〕劳拉・E・贝克.儿童发展〔M〕.吴颖,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339.

〔12〕皮亚杰.一种发展的理论〔J〕.卢浚,译.外国心理学,1982,(1):15.

〔13〕王志明,等.幼儿园渗透式领域课程:科学・艺术(中班・下・教师用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4-65.

〔14〕刘晓东.儿童教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177-205.

〔17〕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任钟印,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344.

战争名言范文第5篇

雨啊雨,从天至地,你一路上经历了多少美丽辛酸和喜悦浪漫?迎接着白云的叮咛、清风的、天空的拥抱,或许还有鸟儿的祝福―――你一脸欢笑地给了大地一个深深的吻,又在无数伙伴的簇拥下不断地聚集着,聚集着……欢快地朝那蔚蓝的梦奔流而去,生生不息。

于是我想:雨啊雨,你定是有许多故事要讲的吧!

当你还是小水珠,在云端自由飞翔的时候,你可曾注意听那些从四面八方飞来的有各色羽毛的鸟儿在用美妙、亲切的话语传递着远方的消息和彼此的问候?你可曾看到乘着热气球进行结婚典礼的那对人儿身后萦绕着的幸福光环?当看到他们紧紧相拥、笑容甜美时,你是否有过化作他们眼中幸福的泪花的冲动呢?只可惜人世间有许多的幸福太短暂、太脆弱,他们还没来得及享受它带来的甜蜜和温馨,就已陷入了痛苦的回忆之中―――在乘飞机前往巴黎度蜜月时,由机失事,他们去了另外一个世界。雨啊,请别伤心,让我们一起相信: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一瞬,他们的双手仍是彼此紧握的,这样他们在生命的轮回中至少不会觉得孤单;至少他们曾经拥有快乐、拥有彼此,对吗?但也请你告诉天下那些生在福中不知福的人:要珍惜眼前的一切!

雨啊,当你化作了雨滴从云端由于重力作用而迅速跌落的时候,你可曾看到大厦的某一扇玻璃窗前有一个安静的女孩儿正对着窗子发呆?你是否对她瞳孔中那层神秘的灰蒙而感到惊奇?她不该拥有和同龄人相同的无邪闪亮的双眸吗?你是否也尝试过做个鬼脸,让女孩儿用纯真的笑靥拨开眼中的那层灰蒙?你失败了,对吗?那么,就让我告诉你:你的一切努力,女孩都看不到;从女孩出生的那天开始,她看到的世界就只有一片灰色或是一片苍白,我们眼前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和她无缘。但她是懂事的,她从来不发怒,也不哭泣。她知道父母为了她而四处奔波、洒血洒泪,已经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和辛酸;她也知道上帝剥夺了她欣赏美丽世界的能力的同时,也赐予了她太多太多的美丽―――她有一双能弹得一手动听“仙乐”的纤纤玉手,她有一支能写出敏感文字的生花妙笔,她有能打动万人、引来蜂蝶的天籁之音,她有……或许,这就是世人所说的:当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他一定会为你打开另外一扇门。雨啊,可别化作女孩儿眼中清澈的泪泉,可别认为女孩儿从来没有拥有过。女孩儿从不认为这是一种失去,反而,她过的正是属于她自己的生活。

雨啊雨,当你转瞬化作了大地上晶莹的水花时,可曾看到不远处的大榕树下有个慈祥的老奶奶手捧着鲜花在静静地等待,等待着一个等了五十多年的太长太长约定的实现?尽管爱人牺牲的消息早已传来,可她仍固执地相信那个曾告诉她要给她一生幸福的人绝不会背弃当初的约定独赴黄泉的。五十年的不悔等待,请告诉我一个人的人生能有几个五十年呢?雨啊,看到这样的画面,你为何还肯让老奶奶的泪花和你溶为一体呢?难道你也认为在老奶奶的心中这样的等待正是她不忍去打破的甜蜜和永恒?如果是这样,那么,就请你把老奶奶的泪花带到她爱人的坟前,让这晶莹的泪花代替老奶奶去诉说这五十年的等待中那些思念和寂寞的苦楚吧!

雨啊,当你和你的兄弟姐妹结伴同行,队伍不断壮大,从水滴化作清流,再汇成小溪,流向河川、溶入大海时,可曾有人托你将一只只的纸船载向他们梦想的彼岸?在那些形形载着美丽愿望的纸船中,你可曾注意到有一只用白纸折成的小船上写着“××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字样?当你看到纸船的主人放下纸船时眼中流露出不舍和忧郁时,你是否拼命拍打着将它推回岸边?纸船的主人犹豫了,可他仍坚决地将它推向更远的地方―――看着远去的梦想,他哭了,可他也知道小小的纸船承载不了太多的艰辛;他不能让年迈的父母为了他而四处奔波、起早贪黑,不能让年幼的妹妹为了他而放弃学业、背井离乡……他必须用自己的肩膀撑起这个家。雨啊,你会把他被放逐的梦想带到什么地方去呢?

雨啊,当你兴奋地奔向大海的怀抱时,是否为大海那包揽群流的博怀、为自己相对于大海的渺小而发出过深深的感叹呢?感叹之余你是否想过大海的胸怀真的广阔到可以包揽人类的一切无理行为和无限索求,包括那些几乎可以毁了它的垃圾、废水、废渣和对海中生灵无限量地掠夺吗?你可曾问过它,在它那博大的胸怀中隐藏着怎样的苦衷和愤怒?你可曾将海滩边那些天真的小孩放逐的漂流瓶中给大海的那些信带给它?雨啊,就请你代人类向它道个歉,并告诉它:许多人已经在为他们曾做过的错事进行弥补了,余下的那些人只是需要一些时间去认识自己的错误,请它恢复往昔的平静吧!

雨啊,当你随着滚滚的波涛奔向向往以久的远方时,如果你遇到了出海捕鱼的那个老渔翁,就请你赐予他多一点好运和收获吧,因为他需要给家中饥肠辘辘的妻儿带回些活下去的希望;如果你遇到了在甲板上引吭高歌的水手们,就请你赐予他们多一点的勇敢和力量吧,因为他们将要面对的是前路的狂风巨浪和生死未卜;如果你遇到了在拼命挣扎的溺水之人,就请你赐予他多一点活下去的勇气吧,因为他的生命应该还有更绚丽的光彩……

雨啊雨,如果有一天,你又化作云端的水滴,去经历下一番的轮回―――如果在轮回中你不用喝忘记前尘往世的“孟婆汤”的话,就请你把那些鄙夷的目光、尖酸刻薄的话语、满是泪光的辛酸……通通抛掉,只需携着那些纯真的笑容、甜蜜的爱情、永恒的瞬间……在下一个轮回中为那些生活得还不够美好的人们点上一盏明灯!

简评:

作者寄托于雨,道出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惜、对家庭生活的向往、对错事的忏悔,并希望雨能为人类服务。文章构思新颖,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指导并置评:杜彦水)

心灵独白:

一条在文学深海里自由潜行的双鱼―――我喜欢这样定义自己。双鱼座的我拥有双鱼最典型的双重性格和十七八岁女孩专有的做梦的癖好。在懵懂地欣赏到人生第十八个驿站的风景时,我慎重其事地为自己的人生征帆选定了一个梦想的彼岸―――成为一个驻地记者,把战争的苦难、和平的可贵、异国的风情都一一传播。我相信,工作着、奋斗着,就是美丽的;我相信,付出的汗水总会有回报;我相信,锥子放在布袋里总有脱颖而出的一天……所以,无论做什么事,我都时刻将道格拉斯的名言“无论做什么,都须做最好的一名”记在心头。不为争名夺利,只为在自己的人生坐标上画出最完美的曲线!

伯乐荐语:

她从小就渴望云层尽头那片没有杂物如蓝丝绸般的天空,而痛恨没有一对洁白的双翼来托付这份梦想。

明知道世间没有完美的东西,却还固执地相信只要流星还会划过天际,昙花还会不吝啬于瞬间的美丽。那么那份完美必定还深藏在人的内心深处。于是就有了读小学二年级时处女作《学雷锋小队》的发表;就有了《存在的真义》《高塔上望》《那雨夜想起的》等;就有了那些看似被生活遗弃了实则以另一种方式受到了种种保护的人;就有了一个女孩对于完美的近乎疯狂的追求。

可以相信,如果有一天她站在成功的巅峰上回望成长路的时候,如果她还没有失却这份珍贵的执著的话,我们会在她回眸微笑的脸上看到另一种定义的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