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克雷洛夫的作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有自己快乐的童年,诗也有自己快乐的童年。俄国诗人克雷洛夫就给了诗歌一个快乐的童年。
诗歌,被人们称为文学的结晶,文学作品中的最高境界,而出自克雷洛夫笔下的诗歌,正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美中之美。各位读者,我并不是夸张,而是实话实说。一定有人不相信我说的话,但只要看一看这本书,你就一定会心服口服!
这本书的特点就是幽默滑稽,我们看的心情不会过于沉重,这一点是它最好的地方了。呆呆的乌鸦,狡猾的狐狸——《乌鸦的干酪》它让我感到乌鸦十分高傲自负,狐狸费尽心机要搞到那块干酪,它很聪明,是一个成功的猎食者;绝望的农夫,斯文的死神——《农夫与死神》让我感到做人不要太悲观,而且,死神有时也会有和蔼可亲的那一面;诚实的樵夫,不诚实的村民——《樵夫与女神》它告诉我们,诚实的人会受益无穷,而不诚实的人一定没有好下场;多管闲事的梭鱼,大方的猫——《梭鱼与猫》它告诉我们,要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多管闲事的人,一定要吃亏;乱下结论的狐狸,可怜的受骗者——《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告诉我们乱下结论可不好,最后挨到受骗者的胖扁是必然的!
克雷洛夫的诗句丰富多彩,我被他深深地吸引了,他写的诗歌倍儿优美,想像力倍儿丰富,哲理性倍儿高,我倍儿佩服他。虽然克雷洛夫已经离开了人间,但是,他和他的作品,我们是永远也不会忘记的!
【摘 要】在俄语中动物词汇被视为成语及俗语的一部分,而成语、俗语本身源于俄罗斯民族的日常生活,因此动物词汇具备的民族文化特色是不言而喻的,文章主要以动物词汇所体现的修辞特点及俄罗斯传统文学作品中这类词汇的运用为切入点,以实例论述了动物词汇的来源,运用及特点。
【关键词】动物词汇;修辞;比喻;童话;寓言
俄语中相当多的成语与动物有关,这些动物的象征意义往往与人类周边的人、物、现象等休戚相关。人类古老的祖先认为人和动物之间总存在着一种亲缘关系,因此,各部落、民族的人为自己选定了某种动物,将其奉为祖先,也就是我们常提到的图腾文化,被奉为祖先和神灵的动物自此便不能被随意杀戮和食用。图腾文化在一段时间内盛行于欧洲各民族文化中,现今与此相关的民俗也渐渐融入各民族的文化或宗教当中。此外,在历史长河中,人类和动物的各种频繁接触也使得人类得以观察研究动物,在自觉和不自觉的过程中,产生了众多与动物相关的词语、表达方式。
一、动物词汇在俄语中的修辞特点
俄语中的动物词汇在构成上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转义,借喻,对比,夸张,押韵等。主要用于表现人物的状态,行为方式的好坏,甚至人的面部特征也在动物词汇中以隐喻的方式表达出必要的感彩。如:мокраякурица(湿漉漉的母鸡),指人可笑又可悲的样子;драннаякошка(被剥皮的猫),指极度瘦弱憔悴的女人;слон в посуднойлавке(餐具店的大象)指笨拙、行动迟缓的人;змея в корсете(穿紧身衣的蛇)则指代身材过于瘦小的人。
动物词汇中的比喻手法可以以语义对比的方式,在一个句子或一个词组中得以呈现,通常会使用喻词“似乎”“好比”(какбудто, словно и т.д.),例如:человекбезродинычтосоловейбезпесни(没有祖国的人就好比不会唱歌的夜莺);матьпридеткахчтоптица в клетке(有孩子的母亲就如同笼中鸟)。这类句子中前半部分的语义并不带任何感彩,只是一个简单的陈述,而后半部分则表达了评价及感彩。当对比围绕两种语义之间某种共有的特征或行为时,在句中或词组中则会出现形容词或动词,如:онголоденкакволк(饥饿如狼);онпоеткаккурскийсоловей(他唱歌犹如库尔斯克夜莺)。俄语中另一种比较固定的对比方式则借助了情态副词нужен(需要、要求):нуженкаксобакепятаянога(就好比狗要求第五条腿);нуженкакрыбезонтик(就如同鱼需要伞一样);нуженкакслонуперчатки(就像大象需要手套般)等等。
从语句所表达的感彩来看,俄语中借用动物词汇的传统比喻手法主要分为两大类:带正面及负面色彩的比喻。其中带正面色彩的比喻又分为两类:诗意化的比喻;生活化的比喻。诗意化的比喻力求向读者描绘一幅极具表现力的画面,使得读者能产生主动思考的兴趣。例如:плыветкаклебедьбелая(像白天鹅般游荡在水面)。而后者则旨在向读者展现出生活化的画面,帮助读者从逻辑上理解本体,如:воеткакволкнаморозе(如同冬日里的狼嚎);крутитсякакбелка в колесе(忙活得如同车轮上的松鼠);плаваеткакрыба в воде(如鱼得水)等。
带负面色彩的比喻也是以惯用结构常见,其中动物词汇会带有指责性、讽刺性或嘲笑等修辞色彩,从比喻的字面意思便能体会出对本体的贬低或是斥责。比如:грязенкаксвинья(脏得跟猪样);любиткаксобакапалку(喜欢的跟狗改不了吃屎一般);зверемсмотреть(禽兽般观望着);надулсякакмышьнакрупу(生气到犹如老鼠对大米发火样)。当然俄语中也会借助动物的一些特征对本体予以有表现力的讽刺:устойчивкаккорованальду(笨拙得像头冰上的牛);говориткаклошадьхомуттащит(跟老马拖枷锁般不紧不慢地说着)。
俄语中带动物的词汇对于其修饰的人或物而言本身具有正面或负面的评价功能,且这种性质特点是相对比较固定的,而不是偶然或暂时的特征。因此相对于与其他人、物等个体相比较而言,以动物为喻体的成语、俗语中具备了通用性、固定性、情景再现性、准确的表达性等特点,在情感表现力上也极具优势。在俄罗斯的日常用语及文学作品中常能看到以下隐喻的用法:пуститькрасногопетуха(松开红公鸡)代指“纵火”;птицаневысокогополета(飞不高的鸟)代指“不论工作还是生活中都不足为题的人物”;горародиламышь(大山里的小老鼠)代指“空予承诺,却鲜少实现或做到的人”;гусьлапчатый(有蹼的鹅)代指“狡猾的人”;медвежийугол(熊的角落)代指“偏远之地”;канцелярскаякрыса(办公室的老鼠)代指“因循守旧的政府或其它企业办公人员”;свинья в ермолке(戴着帽子的猪)代指“贪婪、龌龊、不学无术的人”。这些带有隐喻的成语、俗语就好像给我们所要描述的人、物、现象穿上了衣服,让他们立刻有了物理触感,更加形象化,能让人更好的理解。
在俄语中还存在与动物相关的特殊动词,比如:обезъяничать(模仿),该动词源于名词обезьян(猴子);лисить(耍心计、耍诈、狡猾)与лиса(狐狸)是同根词。这些特有的动词在俄语中被视为人类和地球相互关联下产生的言语符号,也就是说他们将活生生的大自然与人类联系在一起。此外,这些动词也大多源自斯拉夫语,除了带有动词特征,还同时展现了动作的方式、目的、强度等信息。例如:ишачить这个词除了字面上的“如牛马般的劳作”之外,还暗指工作繁重而劳作者却无怨无悔地顺从着;павлиниться(自高自大),源自павлин(孔雀);бычиться(闷闷不乐),源自бык(公牛);петушиться(怒火中烧),源自петух(公鸡)。这些动词在发展过程中也无一例外的借助了比喻、比较等修辞手法。
二、动物词汇在俄罗斯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俄罗斯的文学作品中也不乏动物词汇,尤其是与动物有关的寓言和童话故事中,作者借助动物词汇形象有力的表达自己的思想。虽然作品中所描绘的不一定完全符合现实中动物的生活习性,但由于作品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的对动物的性格特点有程式化的认定。就好比俄罗斯童话和寓言中常将狐狸描述成狡猾奸诈的动物,却没有一个动物学家能准确说出狐狸之所以具备该性格的依据,实际上,每一种动物都有自己狡猾的一面。然而,正是这些作品中的动物形象反应出了人类的真实世界:激情、贪婪、机警、蠢笨、奸诈、友爱、信任、感激等一切与人类的情感和性格甚至习俗相关的东西。俄罗斯童话故事中的动物形象不仅具有原始的特点,还有独具一格的性格特点。俄罗斯人认为他们所描绘的动物都保存着原始的生活方式,因此通过动物所表达出来的思想、内容则更为鲜明、中立,总是充满了善良、怜悯和无私,而西方童话故事中却时常会出现互相仇恨和敌视的场景。可以说,与动物相关的童话故事是基于现实基础上按照人类意识编纂的反应人类一定心理和愿望的故事。
与动物相关的成语、俗语在俄罗斯寓言、童话故事中的运用也不在少数,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克雷洛夫寓言集》,在他之前莱蒙诺索夫,苏马罗科夫,茹科夫斯基都从事过类似的创作,但只有克雷洛夫让寓言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文学高度。正是这些成语、俗语让创作者得以全方位、深入地描绘出了俄罗斯民族勤劳智慧的性格特点。最值得一提的是,克雷洛夫寓言故事中的动物并不单单是某一个或某些人的化身,而是反映出了特定的社会人群的性格特征。作品中的狮子、熊、狼表现出了统治阶级的行为特征,蜜蜂、绵羊则代表了广大劳动人民。创作者睿智地借鉴民间俗语、成语、行话创作出了更多的惯用表达语句:попрыгунья-стрекоза(草蜢-蜻蜓)代指轻浮、粗心大意之人,源自寓言故事《蜻蜓和蚂蚁》;слонанеприметить(没注意到大象)代指粗心大意之人,源自《好奇的人》;собачьядружба(狗之间的友谊)指代不牢固的友情、关系,源自《隐士和熊》;свиньяподдубом(橡树下的猪)代指蠢笨、没文化的人,源自《橡树下的猪》;кукушкахвалитпетуха(布谷鸟夸奖公鸡)代指虚假的阿谀奉承,源自《布谷鸟和公鸡》等。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不论从修辞角度还是在文学作品中,俄语中的动物词汇都体现了其民族和地域特色,对该类词汇的研究既有利于俄语学习者对俄罗斯民族性格、风俗等的了解,也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与之相应的大量实例。
参考文献
[1] Брославская Е. М. Этнокультурныеособенностизооморфизмов в русском, украинском и английскомязыках.
高尔基说:“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于丹说:“读书就是滋养自己。”温总理也说过:“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读书可以给人智慧,可以使人勇敢,可以让人温暖。”这些智者箴言都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有句格言还说“一本好书胜过任何珍宝,一本坏书坏过许多强盗。”因此引导学生选择高质量的读物,避免精神垃圾对儿童心灵污染非常重要。现在图书市场良莠不齐,有些课外读物质量低下,没有品位,内容低俗、荒诞,有害学生身心健康;有些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没有阅读的习惯,也让人深深地忧虑。为此,学校继续开展读书活动。现将本学年度读书活动安排如下,望各班、各研修组积极行动,确保实效。
一、阅读基本要求
1、要达到阅读量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新增了背诵优秀诗文的篇数和课外阅读的数量标准,具体为1—2年级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3—4年级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的总量不少于40万字;5—6年级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即《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小学阶段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总共160篇(段),最低阅读量为145万字。这个阅读量是所有小学生在小学阶段通过努力都必须完成的课外阅读量,是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课外阅读量的下限。请语文研修组长按照课标要求分段落实阅读任务,再由各班语文教师推荐学生阅读并加强检查。
2、要选择有价值的阅读材料。
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如:
①童话:《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中外现当代童话等;
②寓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中国古今寓言等;
③故事: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中外各民族民间故事等;
④诗歌散文作品,如鲁迅《朝花夕拾》、冰心《繁星·春水》等;
⑤长篇文学名着,如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老舍《骆驼祥子》、笛福《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罗曼·罗兰《名人传)、高尔基《童年》、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⑥当代文学作品,建议教师从“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以及近年来发表的各类中外优秀作品中选择推荐。
3、要教给方法,指导阅读。
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爱读,而且还要会读。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教师要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如以课堂教学带动课外阅读,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开展对比型课外阅读,学完课内文章,再引导学生阅读同一标题或同类事物的课外读物;进行扩展型课外阅读,配合阅读教学积极向学生推荐介绍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读物,进一步充实阅读课的内容,为学生架起从课内向课外阅读的桥梁;还可以根据作者阅读其系列作品,或围绕一个大的主题,进行综合性的课外阅读。
4、要保证课外阅读的时间,提高课外阅读的数量。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结果。阅读只有达到一定量的积累时,学生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感,才能真正从阅读中汲取各方面的营养,才能增长理智,丰盈内心。教师要从培养学生的终身读书能力出发,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出发,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量要控制,要留给学生足够的课外阅读时间。
二、读书活动成果展示
在广泛开展读书活动的同时,各班、各语文研修组要采用多种形式展示学生阅读的成果。各班要利用晨读、班会时间展示学生读书的成果,各语文研修组要组织全员参与的读书活动成果展,并推选两至三个优秀的读书成果参加学校的读书活动成果展。成果展示形式可以参考重庆电视台“唱读讲传”(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节目形式。
本学期,学校将在元旦前夕,组织一次大型的读书活动成果展。二至六年级每个年级要有一至二项成果参展。参展的节目要能代表班级乃至年级的读书活动成果,参与面要广,形式要新颖,内容要丰富。学校也将把读书活动落实的情况纳入语文研修组考核和文明班级评选。少先大队部要利用红领巾广播展示优秀的读书活动成果。
【关键词】列斯科夫;宗教苦难观;民族性格;一个村妇的一生
引言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发展至今无不是经历了重重苦难与艰辛,而俄罗斯更是一个命途多舛的民族,纵观其历史,苦难仿佛一直没有远离这片广袤寒冷的土地。作为俄罗斯历史的折射,俄罗斯文学在世界文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苦难”也成为了俄罗斯文学中的恒久母题,尤其是19世纪,仿佛每一位文学巨匠都在打造自己的“苦难”篇章。俄罗斯文学作品中的苦难主题多来源于对当时现实生活的写照,但怎样看待苦难,也就是俄罗斯文学中所传达的苦难意识,却是与深入俄罗斯人民骨髓的宗教文化密切相关。
1.宗教苦难观对俄罗斯文学创作的影响
“俄罗斯是一个有着深厚宗教信仰的民族,俄罗斯的宗教文化也深深的影响着俄罗斯的文学发展和文化内容”①。作为基督教的一种,东正教思想早已根植于俄罗斯民族精神中,同時也为俄罗斯文学打上深深烙印。俄罗斯人民对东正教的信仰和19世纪充满苦难的民族历史奠定了19世纪俄国文学中的苦难基调,而东正教文化中的苦难观也自然而然地对俄罗斯文学创作中的苦难意识产生了重要影响。
东正教把一切都归结于对上帝的信仰,服从上帝的意志是最首要、最根本的。基督教是苦难之宗教,苦难思想也是东正教伦理学的核心。东正教倡导苦难是有益的,承受苦难是基督徒美德之基础,是清除罪恶的唯一途径。东正教的崇拜核心是对基督的崇拜。耶稣顺从的积极的走入苦难的根源,与人们一起承受苦难,而基督徒要将基督耶稣视为榜样,与耶稣一同承受苦难。在他们看来,受难者往往是像基督耶稣一样的圣人,苦难虽然带来折磨和牺牲,但唯有忍耐到底,才能获得拯救。正是因此,俄罗斯人民习惯夜里向上帝祈祷和倾诉,通过祈祷上帝的同情和宽恕来体现自身对苦难坚韧的态度,而后再一次次如涅槃般获得重生。
俄罗斯许多伟大的作家深受东正教苦难观影响,吸收了宗教苦难意识精髓,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经历和感悟,在自己的创作中体现出对“苦难”本身的思索,通过一个个典型受苦难人物形象,诠释着作者自身对苦难的解读。例如:托尔斯泰《复活》中的涅赫留朵夫为赎回自己年轻时所犯下的罪孽,主动承受苦难,随玛斯洛娃一同奔赴流放地;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中的拉斯柯尔尼科夫向人类的一切苦难膜拜,甘愿流放到西伯利亚用苦役来救赎自己的罪孽;索尔仁尼琴《古拉格群岛》中通过“我”在劳改营饱受了精神和肉体的折磨,最后得出启示:“苦难是由透着深刻的生活悲剧性的此岸走向彼岸宁静、和谐世界的桥梁”②。
作为作为19世纪俄国不可忽视的经典作家之一,列斯科夫与以上几位作家在苦难文学主题的创作上存在相似性,即所描述的苦难意识均带有诸多宗教元素,这一点在他早期的短篇小说《一个村妇的一生》中体现的较为明显。
2.《一个村妇的一生》中所体现的宗教苦难观
尼古拉·谢苗诺维奇·列斯科夫出生在一个乡村的小官吏家庭,他的一家都是基督教信徒,从小他便受到浓厚的东正教信仰氛围的熏陶。在19世纪60年代列斯科夫的早期创作中描写了农民贫苦和艰难的生活,抨击了农奴制的腐朽落后,但他与却不提倡武力推翻沙皇,而是同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希望通过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东正教文化来解决当下问题,因此,他的许多作品都带有宗教文化背景。他创作了多篇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其中包括《一个村妇的一生》这部描述农奴制废除前农奴女儿娜斯佳悲苦一生的短篇小说。
《一个村妇的一生》(Житиеоднойбабы)(1863)又名《穿树皮鞋的爱神》讲述了十七岁的农奴女儿娜斯佳被贪财狠心的哥哥科斯季克逼迫嫁给白痴,婚后抑郁成疾。家人以为她中了邪,将她送到村医克鲁什金处去治疗。在获得短暂的平静后,娜斯佳爱上了有妇之夫斯捷潘,并与之私奔,二人因没有证件被警方扣押,娜斯佳在狱中产子,婴儿却因早产而落地早夭,斯捷潘也在狱中染病身亡,被遣返的娜斯佳受尽折磨而精神失常,终日游走于山间田野,最后冻死在寒冬的树林中。
2.1将苦难视为常态
基督教认为所有的苦难是上帝安排的,对苦难的顺从和忍耐才能获得救赎。基督教的这一苦难意识首先在《一个村妇的一生》中主人公娜斯佳的母亲玛芙拉·彼得洛夫娜身上就体现的尤为明显,文中第一章节对她的描述是这样的:“......父亲生前一辈子在折磨母亲,直至把她逼的时常胸闷气短。而玛芙拉是个贤惠的女人......丈夫死后,她悲伤的恫哭不止......”③,母亲玛芙拉在苦难面前是典型的顺从和隐忍者,直到在女儿痛苦嫁人的第二天,她仍“独自个儿点着一支劣质的黄蜡烛,跪在圣像面前,一边不住地磕头,一边抽抽嗒嗒地哭诉道:“美好的时日快来吧,我们的耶稣基督在遭受苦难”④,这一切都反映了宗教苦难观对当时俄国农民的影响,对他们来说苦难是生活的常态,而基督耶稣这位理想榜样有助于他们忍受尘世的痛苦和折磨,祈祷是与上帝沟通的方式,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困境中,人们都习惯找上帝,祈祷是农民生活的一部分,正是苦难使主人公们祈求上帝的怜悯与宽恕。
在《一个村妇的一生》这篇文章中经受苦难最多的无疑是我们的主人公娜斯佳,面对自己不幸的婚姻,她没有像母亲和嫂子一样顺从接受,而是默默以自己的方式反抗着。在描述娜斯佳的新婚生活时列斯科夫写道:“娜斯佳结婚已有五天了,可是他们仍然一点也不能与她和睦相处......但她常常像躲避瘟疫似的从丈夫身边跑开。夜晚一到,她就时而发热,时而闹肚子疼,躺在炉炕上,甚至屏住呼吸......”⑤。直到后来面对已婚男歌手斯捷潘的爱意,娜斯佳曾一度陷入矛盾和忏悔之中,她感叹:“圣母啊!不幸要落到我这个可怜人头上了”⑥,娜斯佳所经受的苦难不仅来源于苦难中对东正教道德规范的考验,还有她未能经受住考验而违背宗教道德标准的后果。
2.2在苦难中坚定信仰,完善道德
在苦难中坚定信仰,带着真善美的博爱去超越苦难,在苦难中使自己的道德完善是基督教的“义人精神”。基督教认为义人因信得生,要投靠耶和华。义人多苦难,耶和华喜爱义人,在列斯科夫看来,“义人精神”不仅来源于宗教教义,它“代表的是蕴藏在俄罗斯民族身上的道德典范”⑦。
在《一个村妇的一生》这篇文章中的村医西拉·克雷卢什金便是典型的义人形象。列斯科夫借村民之口这样描述的克雷卢什金:“他曾因妒忌心和不慎失手而致使妻子离开了人世...不过他经常帮助我们,给任何人看病都什么也不收...他是个心地善良、宽宏大量的人,因此我们都尊重他...大家深信,他是个圣人,是上帝派来的人”⑧。列斯科夫对克雷卢什金医所生活环境和氛围的描写永远都如此宁静和光明,仿佛这里是留明村最接近上帝的地方,而克雷卢什金是最接近上帝的人,他对娜斯佳说“一切由上帝支配,上帝让我们痛苦我们就痛苦,上帝让我们愉快,我们就愉快...我相信,上帝打发给人的任何疾病都会按上帝的意愿消除的”⑨,他为娜斯佳歌唱道:“上帝,赐福予我们吧,仁慈的大门向我们敞开吧...”⑩。克雷卢什金在苦难的生活中坚定着对上帝的信仰和对娜斯佳以及其他人们的博爱,爱和信仰使他成为贫苦人民的精神榜样,他在苦难中完善道德,探索出一条通往幸福和拯救之路。
2.3用爱拥抱苦难,寻求心灵救赎
俄羅斯19世纪文学作品中的苦难意识与东正教文化密不可分,在东正教文化中,祈祷、忏悔、用爱去拥抱苦难才能让灵魂获得救赎,经受苦难的磨砺方能完成自身在精神上的救赎和升华,从而得到心理上的升华和解脱。正如《罪与罚》中的拉斯科尔尼科夫在巨大的痛苦中听从了苦难的象征--索尼娅的劝告,甘愿接受苦难来换取心灵的平静,“这既是对宗教的皈依,也是对苦难的信仰”?。列斯科夫笔下的娜斯佳也在几经磨难后选择拥抱苦难,主动承受苦难,用苦难洗刷心灵。对此文中写道:“娜斯佳认为自己是世界上罪孽深重的人,用最严格的斋戒来折磨自己,祈求克雷卢什金让她到女修道院去,在那里为自己这颗破碎的心寻找一点慰藉”?。然而残酷的现实并没有让娜斯佳得偿所愿,宗教事务所以娜斯佳是出嫁过的妇女而不允许她进修道院,回到克雷卢什金医所后又辗转被送入疯人院...娜斯佳重新回到家时真的变成了精神失常的疯子,每日游走在田间山野,最后穿着铁匠夫妇送给她的树皮鞋,不幸冻死在穆哈诺沃的树林里。娜斯佳死后列斯科夫写道:“我要去戈斯麦利瞧瞧,那里什么东西枯萎了,又有什么在枯萎的东西上长出来了...”?,仿佛是在暗示娜斯佳身体的死亡和灵魂的重生。
娜斯佳的形象与陀氏《被侮辱的与被损害的》中娜塔莎形象在某些方面存在契合点,娜达莎不顾家人的反对,一意孤行与阿辽沙私奔,“之后非但没有过上幸福如意的生活,反而承受着因爱情而带给她的折磨”?。她们都在悲苦的生活中依然相信爱,一边忏悔着,一边默默承受着爱情带给她们的苦难。娜斯佳在苦难中所表现出的坚韧与爱让她穿越苦难,获得属于自己的心灵救赎,看似顺从苦难,实则是在直面苦难,与苦难默默抗争,这大概也是为何《一个村妇的一生》又名《穿树皮鞋的爱神》的原因。
3.俄罗斯文学中的宗教苦难意识对民族性格的影响
19世纪的俄罗斯文学不仅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更是千百年来俄罗斯人民的精神食粮,它像是对宗教精神的补充和延申,不断影响着俄罗斯的民族精神。不同文学作品所蕴含的苦难意识在东正教苦难观的基础上结合作家本人的感悟而不断丰富。笔者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发现,俄罗斯文学中的宗教苦难意识对民族性格的影响总体大都表现在“超强的忍耐力”和“深深的同情”上。
“按教会活动家的看法,苦难使人较为敏感的接触到他人的悲伤,加深了同情,培养了忍耐”?。在《一个村妇的一生》中大多数女性形象中。娜斯佳的母亲一生都在默默忍耐,在丈夫的折磨与儿子冰冷的态度中依然勤劳而贤惠的生活,从不抱怨和指责。娜斯佳的嫂子阿廖娜拖着病弱的身子面对土匪般的丈夫一直保持着贤惠的形象。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俄罗斯女人自然不会也如此卑躬屈膝的生活,但这种在困难面前坚韧不拔意志力和忍耐力留存至今,仍是俄罗斯性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善良的人们在忍耐的同时也能够深刻体会到他人的苦难,并由此生出真挚的同情。在《一个村妇的一生》中面对痛苦的娜斯佳,嫂子阿廖娜“垂下双手。它十分可怜娜斯佳,可是想不出法子祝她一臂之力。阿廖娜自己也是这么一个苦命人,从来也没有得到过任何快乐”?。对娜斯佳流露出深切同情与爱的人还有克雷卢什金的女仆德米特里耶芙娜,“所有病人都十分喜欢她,她也给予大家一样的爱。唯独对娜斯佳,她从第一天就显露出特别的温柔....”?。文中几乎所有善良的人们都对娜斯佳显露出特别的关爱,这源自他们对娜斯佳发自内心的同情,这种同情心与忍耐力是善良的俄罗斯人民在苦难中孕育出来的。因此在俄罗斯文学中体现出的带有东正教色彩的苦难意识也孕育了俄罗斯人民坚忍和富有同情心的民族性格。
【关键词】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家庭因素;思想状态;知识层次;梯级;激励;成效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6-0070-01
一、问题提出
毋庸置疑,每个班级中都有一部分学生因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家庭因素等多方面原因导致学习成绩落后,成为班级的学困生。尤其是进入毕业年级后,部分升学无望的学生更是因欠缺学习动力、人生目标而显得萎靡不振,上课或缺乏学习活力,趴着睡觉;或蠢蠢欲动,搅乱课堂秩序,令上课教师感到烦心、头痛。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
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受此启发,我尝试着用引导学生阅读的方法改变学困生的思想认识、行为状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具体做法如下:
1、了解每个学生的思想状态,知识层次。我们知道,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有其特殊性,其知识储备、接受能力、思想状态也会因其阅历、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各不相同,转化他们的工作也必须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为此,我通过多次找他们谈话,调查熟悉他们的学生、老师等措施,准确了解其基本思想状况与知识储备情况,为下步因材施教奠定基础。
2、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帮助其选择合适的阅读书目。问题解决伊始,首先从调动其阅读兴趣入手。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分别选择一些可以激发其阅读兴趣的书目。
如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从让其阅读图文并茂的书籍开始;个性调皮的学生,选择故事性强,符合其年龄特点的优秀校园图书让其阅读;对于心思细腻的女生,选择文笔细腻的女作家的作品让其阅读。
学生刘树利,是个电视迷,据其家长介绍,该生回家后作业从来不写,只是和电视玩命。我了解了其通常愿意看的电视剧,找来相关原著让其阅读,孩子为了急于了解剧情的进展,沉浸在书中不能自拔。慢慢地,电视看少了,书读多了,孩子的父母非常高兴。我们知道,文本阅读的成效远远高于视频阅读,因为它加入了人的思考,联想与想象等因素,对于一个人的思想、能力的提升是有很大裨益的。
学生刘建,基础太差,语文120分的试卷考试成绩不过30分,其基础储备仅相当于小学三、四年级水平,我就选择了世界著名童话《列那狐的故事》、《克雷洛夫寓言》、图文版《西游记》、《水浒传》等让其阅读。
女生邴扬,心思细腻,但基础太差。我选择了让其阅读冰心的《繁星 春水》、夏绿蒂·勃朗特的《简·爱》等让其阅读。
男生李冠羲,生性活泼好动,对武侠小说情有独钟,我推荐武侠小说中的精品《射雕英雄传》让他阅读,并尝试让他概述情节,评价人物,提高其阅读能力,收到很好的成效。
3、为每个学生构建阅读的梯级进程。兴趣调动起来了,教师要为每个学生构建能促进其阅读能力不断提升的阅读书目梯次,以促其不断进步,升华。
如:从图文并茂式的作品转为纯叙述式作品,从童话阅读转为小说、散文,从纯叙述类作品转为叙议结合作品等,不断扩展学生的阅读范围,提升其阅读能力。
4、激励措施的跟进。首先,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阅读的进度,对文本阅读的深度、广度适时与学生交流、探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避免浮光掠影地浏览。
其次,教师要主要采取表扬、激励的手法,辅以恰当的点拨引导,以不间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再者,榜样引领的作用是无穷的。
教师要善于发现阅读过程中的先进典型,激励奋进,并用他们来引导其他实验学生的阅读,激励他们奋勇争先,提升其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
三、取得成效
1、提高了其阅读能力,提升了其文学素养。大量阅读的进行,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拓展了他们的视野,提升了他们的文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