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科技

现代科技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科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现代科技范文第1篇

作为一家始建于1930年代的老牌光学企业,宝丽来同大多厂商一样面临着相机市场转型的巨大冲击。但和许多对手不同的是,宝丽来已经选择了一条全新且充满机遇的道路――古典与现代结合。

作为一家拥有悠久历史并承载着无数人记忆的老企业,转型过猛除了会扭伤自己的脚踝,还有可能踢走大批长久以来积累的忠实用户,因此宝丽来没有这么做。

以“即影即印数码相机Socialmatic”

为例,相机加入了Wi-Fi功能,让用户可以将照片通过网络即时分享。而且,每台相机和每张照片都有其独立的二维码(QR Code)。用户扫描二维码,便可查阅照片历史记录,几乎在世界任何地方都可以跟踪其行踪和继续分享。同时,它保留了经典的相片即时打印功能,可在一分钟内将图像显现于2×3英寸的贴纸相片上,以便消费者能够与他们的朋友和家人即时分享实物照片。可谓在不“忘本”的情况下做到与时俱进。

而“随身照片打印机ZIP”可以算是一款能赋予现代数码产品古典气息的神奇产品。只需通过无线技术,它便能与任何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连接起来,并可即时打印出2×3英寸的彩色照片。它重量仅186克,体积也颇为小巧,加上内置的12种彩色滤镜效果和拼贴画排版等趣味模式,无疑将会为用户带来“升级”版的宝丽来体验。

至于研发成功的“时尚运动相机Cube”,可称作是宝丽来的一次勇敢尝试,从最终的产品结果看,这次尝试无疑是十分成功的。Cube可拍摄全高清1920×1080或高清1280×720视频和具有600万像素的静态图像,配备124度广角镜头、防水外壳及可使用长达90分钟的高容量充电电池;再加上小巧的体型和可爱的外观,想必会成为都市乐活一族的最爱。

作为一家转型中的传统企业,宝丽来对自身及整个模拟成像领域的发展有怎样的期盼与展望呢?会后,宝丽来总裁Scott W. Hardy和石利洛总裁Egon Heldner接受了我们的专访。

Scott先生认为,宝丽来及胶片的衰落时代已经过去,现在它们又重新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他说:“1980年代到2000年期间,宝丽来即时成像产业以年均25%的速度快速下滑,但现在它已经进入了触底反弹阶段,越来越多的人重拾宝丽来相机,传统摄影将进入复苏的新时期。”

对于市场预期,他补充道:“打个比方,数码相机像是机关枪,而宝丽来相机则更像来福枪,一次快门决定生死,这对那些出生在数码时代的年轻人来讲无疑是非常酷的。”

同时,这种传统摄影方式还具备数码摄影从未拥有的优势,如真实感和珍贵性。Scott先生拿着一张刚刚拍得的宝丽来合影对我说:“和数码照片不同,这种能拿在手上的相片是独一无二的。你不会将朋友赠予的这类相片随意丢弃,而会把它们当作一份宝贵的回忆永久保存下去。”

也正是如此,Scott先生认为宝丽来是极好的生活记录工具,“简单易用又乐趣十足”。

现代科技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现代科技;传播科技;现代传播

实际上,世界是多元化的世界,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多元化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特征,是永恒的存在状态。多元化是一个有机的、运动的状态而不是僵死的状态。多元化与趋同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趋同性是多元化的引导,多元化是趋同性的生命基础。本文拟从传播四要素,即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手段和受众诸方面粗略地谈一谈科技进步带来的影响。

1 报纸传播媒介

报纸是最早出现的大众传播媒介,也是书刊、杂志等其他以文字为主要传播符号的出版物的典型代表。报业的工作流程大体是:采写、修改、传送、编辑、审定、排版、印刷和发行。其中各个环节在电子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管理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均使传统的手工操作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例如,记者的采访工作由于微型盒带式录音机,长记录时间的数码录音机和摄录一体机的使用实现了所谓“电子新闻采集”(ENG);计算机的普遍应用和实用软件的不断丰富使编辑记者在写作和修改过程实现了“以机”,编辑部采用的网络自动化办公使得文字编辑实现了资源共享。在传播内容方面,为了体现文字类传媒接近人类的思维方式,比较容易进行抽象和概括因而对新闻信息的报道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的特点,新闻记者对于新出现的新闻线索,往往要在采访前对相关背景材料作充分了解并在写作过程中对读者(受众)尚不知晓或不太清楚的事件背景和来龙去脉进行介绍,以便读者充分了解该新闻信息的全部内容。这一工作若按手工操作办法,不仅费时费力,效率低下,还极易损坏一些珍贵资料。随着数据库技术的发展,电脑新闻资料库得到极大丰富,为记者、编辑等传播工作者的资料查询提供了很大方便。在稿件的异地传送方式上,从前的邮政信函已被Fax(传真)和E.mail(电子邮件)所代替,大大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目前在国际互联网上已经有许多蓬勃发展的电子刊物每日每时向世界各地传递大量的知识与信息。科技进步给出版界带来的种种变革使越来越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版面活泼、印刷精美的作品不断充实和繁荣出版市场,也给出版物这一历史最悠久的大众传播媒介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2 电视传播媒介

电视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如何获得更多的观众(受众)?如何利用现有频率资源更有效地传播更多的信息?这些都成为电视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解决问题的出路还是在于技术进步。举例来说,电视双伴音技术是对同一电视节目配有两种不同语言的伴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少数民族地区收看电视的问题。利用字幕技术和电视画面合成技术改善残疾人的收视条件,我们看到的情形是:播出电视新闻节目时,在荧屏的一角安排一个小画面,由另一位主持人用哑语“播音”,帮助聋哑人了解新闻内容。采用数字高清晰度电视可以增加有效信息的传输量。高清晰度电视以16∶9的宽屏幕加上其一千多行的扫描线,使它的一帧画面信息含有量比普通电视画面一帧的含有量高出很多,据日本NHK的专家测算,这一高出比率大约是5倍。另外,图文电视广播技术利用全电视信号中的场逆程时间传送数据信号,在不影响正常节目的同时,充分传输了其他有效信息。图文电视技术具有速度快、费用低、接入简单等优点,在我国的各地电视台中应用较为广泛。它的典型业务是传送股票证券行情。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用图文电视数据广播开展远程教育将成为一个新的热点。

3 国际互联网传播媒介

目前,国际互联网开始兴起。它以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为依托,触角迅速伸向各个领域。由于它能传递数据、文字、图片、声音和活动影像5种人类信息形式,很快便成为公认的第四媒体。它的出现连同卫星通信的快速发展对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传播所带来的巨大变化,似乎使世界的范围逐渐缩小,“地球村”的概念由此产生。互联网的特点:一是范围广、时滞短和交互性。二是使信息朝着更加集中,同时也更加分散的两个极端快速发展。前者指的是随着不断加入与更新,网上各门类、各形式的信息总量逐渐扩张。后者指的是具有个性化的信息传播日益突出,每个人都可在网上接收和信息,即传播者和受众的身份在互联网上可以发生更迭。三是对信息内容和形式的包容性使它成了其他传播媒介的载体,网上报纸、网上刊物、网上转播层出不穷。基于互联网的这些特点也即优点,加上科技进步带来的上网手段的不断增多,如除计算机外,还可通过机顶盒和符合WAP的手机上网,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互联网使用者的行列,“网民”的队伍日趋壮大。互联网的出现的确给传统的传播媒介造成很大冲击,由此也产生了“媒体融合”、 “广播电视将要消亡”之说。但从技术上说,互联网目前仍主要以电话线路为接入方式,其宽带和传输速率均处于较低水平,传送活动图像的效果并不理想;很多网站受服务器性能的限制,同时接受多方访问的能力也不够强。因此,尽管互联网“神通广大”,但完全取代其他传播媒介至少在较短时期内是不可能的。把它称作“第四媒体”,无论是从传播媒体总的数量意义上来说,还是从时间先后的排行来说,都还是比较准确的。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各类现代传播媒体在技术环境不断变更的条件下,从信息的采集、处理和传送等诸多方面产生了种种变化。虽然文中对所涉及的问题描述较为简单,既不够深入也不够广泛,但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这已大体说明了科技进步对大众传媒带来的影响。概括地说,由计算机技术带来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由卫星、光纤通信以及互联网带来的大范围和高速度,由数字化带来的高保真及其通过压缩冗余度带来的高效率,使得信息传播向着多、快、好、省的方向发展。各类媒体也由于功能上的互通性和技术手段上的一致性产生了所谓“会聚现象”,彼此间从相安无事演变为相互竞争,甚至可能出现优胜劣汰的局面。因此,如何谋生存、求发展成为摆在每种传统媒介面前的现实问题。出路大概只有一个:就是加强研究,不断探索,更多更快地利用最新的科技成果,走科技强身之路。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现代科技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现代科技;传统美术;继承;剖薪

多少世纪以来,在人们的头脑中,绘画、雕塑等形式是美术创作不可动摇的表现基础,是作为记录形象的最佳手段。美术与画笔从来就好比鱼水关系不可分割。西方美术史更是在很长时期把模仿客观对象的古典写实主义技巧作为表现主导。

然而,这种以笔为创作媒介的表现方式保持到19世纪却受到严重的挑战。1826年,法国人普斯用曝光法拍下了人类不用绘画而用阳光得到的第一张照片。从此,摄影像一棵大树,根植于科技的土壤,在艺术的春风雨露中发芽.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们文化艺术观念的更新而蓬勃成长起来。照相术是社会工业化的产物。它的产生和普及对以模仿为主导观念的传统艺术无疑构成了相当的威胁.其惟妙惟肖的纪实本领远远超越了写实绘画的能力,以至于有人说:“传统绘画在对客观事物的忠实与再现上与摄影相比是何等的无力!”就连写实主义优秀作品《父亲》也不可幸免地被人评为“给人的感受不过是一张比较精彩的写实照而已”。不可否认,摄影作为l9世纪新的艺术创作载体呈现出很大的优越性。它以其丰富的造型能力成为大众手中选择美、捕捉美、塑造美、再现美的有力手段,给传统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如果说一百多年前,摄影挑战写实绘画,导致写实绘画的解构和现代绘画的兴起,那么真正造成传统艺术家们前所未有的危机感的,则是一百多年后电脑美术的诞生。

20世纪人类最伟大、最卓越的技术发明是计算机。计算机自问世以来,开辟了人类智力解放的新纪元。在短短的50年阃,它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广泛深入到科学技术、国民经济、社会生产(当然包括艺术创作)等各个领域。电脑美术因此应运而生。电脑美术是以计算机及其配套设备为主要工具的一种新兴视觉艺术种类。它能取得普通绘画工具和摄影无法取得的无以伦比的绝妙色彩和魔术般变幻无穷的形式,而设计速度却较传统美术创作可提高数十倍乃至数百倍。从Photoshop到CorelDraw,从AutoCAD到3DSMax。每一种电脑制图软件的推出都为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方便:你可以轻点鼠标将“蒙娜丽莎”的微笑随心所欲变动,也可以在几尺的荧屏前创意毕加索的立体主义;可以既不用胶片又不用冲洗得到超现实数码影像,还可以抛弃纸笔创作模式给小朋友献上精彩的《玩具总动员》……。总之,你所想表现的内容和东西,几乎都能在电脑里数字化生成。古人把对再观美好事物的愿望寄托在马良的“神笔”里,而电脑美术似乎将他们当初的梦想变为了如今的现实。因此,电脑美术一产生就广泛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

正当人们沉浸于“网络伊甸园”充分感受现代科技带来的艺术创作乐趣时,一部分人却产生了忧虑和迷惘:面对“摄影昔冲写实绘,电脑今震抽象画”的现状,真不知传统艺术殿堂还能挺立几时?电脑美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是否会令21世纪的传统美术工作者失业呢?长期以来形成的纯美术的各种门类是否会逐步消失而被新生的电脑美术所替换呢?这一系列问题,越来越多地困扰着当前的艺术工作者。如何正确认识和分析这些问题,这是当前美术工作者和美术教育所面临的十分重要的问题。

我们无法回避现代科技与传统艺术的碰撞,我们需要的是以一种博大的胸怀、相对的视角和发展的眼光正视这一问题。

首先,我们应当看到,电脑美术的产生给艺术设计带来了划时代的变革。它不仅大大提高了艺术设计的质量、设计效率和设计自动化水平,而且大大拓展了艺术观念和艺术表现手段,产生了全新的艺术创作效果。各种艺术设计门类——广告设计、环境设计、服装设计、动画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等一都因电脑这一媒介抛弃了传统的绘画方法和工具材料,突破了自己那门艺术表现手段的局限而大显身手,使现代艺术设计以纷繁多姿的崭新面貌出现在大众面前。艺术家可以在计算机显示屏前讨论设计方案,观察任一角度的设计效果,欲将设计方案缩小、放大或转换角度,只需鼠标轻轻一点,同时还可通过修改设计方案的各种参数来随意修改设计方案并选出最佳设计效果。英国美学家鲍桑葵说:“任何艺人都对自己的媒介感到特别的愉快,而且赏识自己媒介的特殊能力。”计算机使艺术家们如虎添翼,增添了施展自己才华的广阔天地。电脑艺术手段的运用不仅对艺术设计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也给传统绘画带来了好处:它既可以综合各种创作素材,又可以对比各种色彩,还能够突破传统的技法。随着艺术软件的不断开发,这种影响必将越来越大。

伴随着大艺术时代来临的,是艺术院校教育方式的变革。长期以来,我们的美术教育受传统学院派绘画影响很深,就连不少设计学科也一直沿用绘画绘图为主的单一训练手法。网络艺术的兴起使我们将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相统一的教育观作为美术教育的指导思想。李政道博士曾指出:“科学和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新世纪将唤起人们对科学与艺术综合创造力的认识,在其相当丰富的土壤中达到美术创造探索的高峰。只有掌握了先进的表现工具和表现手段,才能不仅扩大和提高自己的艺术表现力,同时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用于创造性思维培养这一本质课题上去。因此,作为年轻一代的艺术学子,无论立志成为设计师还是纯艺术工作者,都应当学习、了解和能够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为大众文化生活服务,从而顺应时代的发展。

现代科技虽然对传统美术带来了如此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但是现代科技的运用,只是人在艺术创作中对工具的使用,对一种技术的掌握,而真正要创作出有价值生命力的艺术作品,关键还在于对人的艺术层次的提高。在艺术创作的整个过程中,艺术家不仅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要有深刻的认识,而且还要以艺术表现形式、表现手段和表现技巧,将深刻的艺术认识形象地表现出来,才能走到艺术创作的终点。艺术之美不仅是形式之美,而且更是人文之美。这就要求艺术家要具有较高的认识水平和较强的表现能力,要打下坚实的艺术功底,熟练掌握各种艺术技巧。如果不从根本上提高艺术修养,只是去掌握一门技术和一两种设计软件的使用,那就只能是机械性的重复或是模仿性的制作,决不可能刨作出具有艺术感染力和艺术家自己独特个性的艺术品来。

同时,我们还应看到,虽然电脑美术如雨后春笋发展迅速,但是传统美术仍然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各门艺术都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由于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决定了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种类的多样性。美术史发展至今数千年.留下了各种艺术门类、各种风格流派、各种表现手法。国画讲究“皴擦点染,干湿浓淡”.西画讲究“虚实松紧、光影线面”。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传统美术形成了自身的规律和特征,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表现性。这些都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艺术家智慧的结晶。没有继承就谈不上发展。无论多么异彩纷呈的当代艺术,其根与源都牢牢扎在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同时,由于人们审美观念不同,对社会生活的感受不同.因而有不同的艺术需求和爱好:有的人喜欢传统艺术.有的人喜欢现代艺术。所以我们不能提倡一些艺术门类抛弃另一些艺术门类,而应让各门艺术种类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借鉴、互相融合,使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满足社会的各种需求和人们的不同爱好。我们相信,传统绘画只要符合当前人们的审美要求,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不但不会消亡,而且一定能够成为一种高雅时髦的文化需求更加被大众所喜爱。

现代科技范文第4篇

从东汉蔡伦发明“以木造纸”开始,木材便成为造纸的主要原料。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需求,对于造纸的原料、工艺也都有了新的要求。华南理工大学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秉承我国古代文明精髓,始终站在造纸科学的发展前沿,不断解决国家有关重大需求和造纸行业的关键技术问题,为我国造纸科学的进步和我国造纸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科技造纸,推进行业可持续发展

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孙润仓教授对于实验室的建设任务,有着切身的体悟“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为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突破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点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装备制约,强化对国家重大战略任务、重点工程的技术支撑和保障,依托企业、转制科研机构、科研院所或高校等设立的研究开发实体。”

成立以来,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针对学科发展前沿、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重要科技领域和方向,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产业技术进步开展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现阶段,他们主要在植物资源化学与化工、制浆化学与技术、造纸技术与功能材料、过程装备与控制技术、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数字印刷与纸媒传播技术等六个方向开展相关的研究。

近年来,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以非木材纤维分离、转化和利用为特色,在原料、加工过程以及废料利用等方面,积极开展持续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

中浓度纸浆清洁漂白技术与装置研究

环境保护的概念,已经逐步渗透到每个行业中,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当然也不例外。他们紧紧把握时代脉搏,积极开展“中浓度纸浆清洁漂白技术与装置”的研究,该研究旨在解决我国造纸工业对环境存在污染这一难题,在制浆漂白过程中采用新技术以控制对环境的污染。该研究从我国造纸工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发明了中浓纸浆清洁漂白技术,以用于我国造纸业各类纸浆的漂白。该研究使纸浆漂白废水减少60%,COD排放量减少50%,已在国内制浆企业普遍推广,并建成国内外首条7万吨/年麦草浆全无氯漂白生产线,获得“中浓纸浆稳压双升流塔氧气漂白方法”及“年产5万吨以上纸浆生产线的全无氯漂白方法”等多项发明专利。该方面的研究成果2002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8年荣获高等学校科技进步奖(推广类)一等奖,2009年获中国专利优秀奖。

绿色造纸过程节能降耗理论与技术研究

绿色造纸过程节能降耗理论与技术的研究方面,他们对制浆造纸工艺过程耗能和产污主要环节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绿色造纸过程节能降耗、节水减排的理论与技术,为造纸工业实现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撑。该方面的研究成果200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年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非木材纤维超微结构与分离转化研究

在非木材纤维超微结构与分离转化研究方面,他们成功完善了非木材纤维超微结构、主要组分在细胞壁各层中的区域分布规律及组分间相互结合化学键特征等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了提出了非木材纤维主要组分(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木质素)清洁高效分离与转化新方法。该研究成果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2项,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一、二等奖各1项。

特种纸与高性能纸基复合材料研究

基于高性能纸基复合材料是一类在国防军工,航空航天,电子等高科技领域有重要应用的功能与结构材料,为了适应国民经济的需要,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强了特种纸与高性能纸基复合材料研究,在特种纸与高性能纸基复合材料功能与结构设计、高性能合成纤维湿法成型技术、纸张防伪技术,高性能涂布纸等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制出梯次结构高性能过滤纸,蜂窝结构用纸、电池隔膜等多个品种的特种纸材料,并成功产业化,成果获得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此外,还开发了多种市场急需的特种纸,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高速造纸机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

研制高速造纸机,对于跨越式提高国产造纸装备的技术水平、提升我国造纸工业核心竞争力、促进我国造纸工业关键装备技术发展有重大意义。在高速造纸机关键技术与装备的研究方面,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对在高速流动状态下纸浆纤维的分散机理、纸浆纤维悬浮液流体动力学特性理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研制高速造纸机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提供了技术支撑。

可再生资源――工业木质素高效利用研究

在可再生资源――工业木质素高效利用的研究领域,他们提出了对造纸制浆废液中回收的木质素磺酸盐改性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了木质素磺酸盐表面物化理论,建立了其在固体颗粒表面的吸附模型,探索了强化吸附分散性能的新方法,研制出性能优异的木质素磺酸盐系列精细化工产品。该研究成果获2007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9年中国专利优秀奖,及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

成绩,是他们智慧与汗水的结晶他们,则是新时代的“蔡伦”。在千年之后,将中华之古老发明发扬光大,这是他们的理想,更是民族文化复兴的希望!

精兵强将,共促团队新发展

人才创造奇迹,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则是一班精兵强将之组合。

现任实验室主任由“973”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孙润仓教授担任。他曾先后主持了教育部重大科技项目、“973”项目、国家基金委重点及重大项目等曾获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发表SCI收录论文220余篇,论文被他人在SCI期刊中引用1100余次;同时还被国外专家邀请主编英文专著1部,参与编写Hemicelluloses;Chemistry and Technology等英文专著9部和英国科学分离百科全书1部;参加了24次有关该领域的国际会议,其中在美、英等国做过7次国际会议特邀报告,13次以被邀请的身份作了大会报告,申请发明专利9项,已授权6项。此外,孙教授现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第十一届生命学部二审专家(林产化工与制浆化学),英国化学会Fellow,教育部植物资源高效利用创新团队带头人,Bioresourcas Journal副主编,还被聘为三种国外期刊编委,同时还是美国,英国、德国等20余种国际期刊的兼职审稿人。培养的博士生中一名在2007年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另一名在2008年获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文提名奖。个人的成果对于一位科研工作者来说固然重要,但是,对于孙润仓教授来说,集体的荣誉则更为重要。在为着这个目标行进的旅程中,团队中每位成员的努力和执著都时常感动,激励着他。

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陈港,是华南理工大学资源科学与造纸工程学院副院长,广东省可持续发展协会副理事长及产业可持续发展专业委员会主任、广东省造纸协会特种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作为一位优秀的青年科学家,陈港一直致力于高级纸张和特种纸领域重大基础问题和关键技术的研究,把开发特种纸与功能纸制品、推动我国特种纸技术进步作为主要研究目标。

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另一位副主任,华南理工大学现任轻工与食品学院副院长武书彬教授也同样有着精彩的表现。他在2002年入选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工程”计划,目前主要从事植物纤维类生物质化学结构,植物纤维类生物质转化为清洁能源和化工原料等方面的研究。

加入到团队的,都是钟情于这个专业的,如同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付时雨教授,他主要从事生物质生物转化成化工产品及清洁能源、生物制浆与生物漂白、生物酶催化合成化学,生物处理造纸废水等领域的研究。

陈怊,行政主管,多年来一直从事科研管理工作,目前,她主要从事于重点实验室行政、财务等日常事务的管理。

一个个名字,都是团队的骄傲,是实验室发展的基础。这是一个心系造纸事业、心系环境工作的群体,这是一个团结向上、欣欣向荣的团队。也许,他们对于实验室,对于工作的强烈责任感,正是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成立几年来飞速发展的秘诀。

科学机制,领航造纸新气象

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华南理工大学建设,是目前我国轻工造纸领域惟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1989年经原国家计委批准立项,1995年11月通过国家验收,1996年2月正式对外开放。截Z2008年底,实验室有固定人员42人,聚集了我国制浆造纸科学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其中教授23人,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973”首席科学家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千百十”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珠江学者2人,获博士学位人员占研究人员的81%。将这些各行各业佼佼者汇合在一起的,除了科学家共同的职业使命感以外,还有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特有的管理体系和学术氛围。

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坚持“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学术氛围,并设立实验室开放基金和国际高级访问学者基金课题,吸引了众多优秀的国内外专家学者来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

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2002年10月成功主办了“制浆造纸新技术国际研讨会”,2006年承办了“第五届国际非木材纤维制浆造纸会议”暨“第三届制浆造纸新技术国际会议”。实验室不仅与国内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造纸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还与美国、加拿大、芬兰、瑞典等国家的著名大学、研究单位和企业有密切的学术交流与科技合作关系,并与美国北卡罗琳那州立大学合作主办了学术刊物Bioresouroes。

现代科技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现代科技信息;科研管理;应用

受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信息资源、能源和材料的地位不断提高,并被称之为国民经济的三大支柱。在这种情况下,全面开发并利用信息资源,实现共建共享目标,能够进一步增强生产能力,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其中,现代科技信息在科研活动当中占据关键性地位,而主要的目的就是合理安排科研活动计划并开展监督调控以及协调服务等多项工作。需要注意的是,科技信息收集、整理与利用应始终贯穿在科研管理整个过程中。为此,深入研究现代科技信息在科研管理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现代科技信息概述

为正确地认知现代科技信息,最关键的就是要构建静态和动态两种维度的视角。其中,静态现代科技信息主要是站在信息静态角度对现代科技信息和特征予以认识,而动态现代科技信息则是站在动态化角度对现代科技信息结构以及技术展开认识[1]。信息主要是事物运动状态与过程,甚至是与状态和过程相关的知识,通常情况下,其主要的作用就是将观察者对于认知的不确定性消除。由此可见,现代科技信息主要反映了现代科技变化以及特征,也是客观事物间作用与联系的表面特征,也是感知与认知以后的再现,为此被当作科研中的重要资源。现代科技信息被当作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资源,其具备可以独特的特征,具体可以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广泛性。现代科技信息应涉及诸多学科资料,同时可以追溯到历史的渊源,同样也应当涵盖了国内与国外的最新动态信息[2]。第二,时效性。现代科技信息的内容一定要及时呈现出来且呈现的形式较为简洁。第三,针对性。在收集信息方面应当具有针对性,并且根据各种专业的科研活动进行分类收集并整合。第四,先进性。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应当把握动向,使得信息服务更具前瞻性以及能动性的特征。信息化本身的内涵就相对丰富与复杂,属于动态化的概念,具体指的就是对电子计算机以及现代化通讯手段进行利用,进而对信息进行获取与传递,同时完成存储与处理等环节的工作。而信息化也包含了计算机、微电子以及通信和光电子等多样化的技术。在科研管理领域中的现代科技信息,更多的是指对信息科技量度、转换、处理以及压缩等的动态化过程[3]。

二、现代科技信息在科研管理中应用的重要性

(一)为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科研管理工作的开展很容易遇到科研选题盲目与重复的问题,一旦选题盲目则会直接影响科研活动水平,同时还会导致科研成果层次偏低,人力物力以及财力都被大量浪费。对原因进行分析,则主要是忽视了科研信息的重要性且掌握不多,研究力度不到位。对于科研管理工作而言,现代科研信息能够为其提供决策与参考,在科技信息的作用下,确保预测与决策的科学性。而开展现代科学研究活动的过程中,应当将科学技术各方面的信息当作重要的参考依据,并且针对相关信息予以有效地收集和整理,进而对国内外的科技信息进行及时地掌握。如果科技信息资料不完整不准确,则难以对国内外科技发展动向以及状态予以实时了解,甚至无法对新成果与新情况进行掌握[4]。这样一来,就无法保证与客观实际情况相吻合,同样也难以确保科学研究发展预测与决策的有效性。由此可见,现代科技信息对科研管理的影响程度极大。

(二)调控作用明显

开展科研管理工作的目的就是在短时间内形成新的成果且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一定要将科技信息作为重要依据,进而对科研活动进行合理地调节与控制。详细来讲,科研管理主要是对情报信息进行收集,并且对比科研课题和国内外的研究状况,进而综合考虑具体状况,对课题研究的方向进行及时地调整,合理调配人力物力与设备等,保证研究方向的正确性。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发现,对现代科技信息的应用,能够合理地调节并控制科研管理工作,将科研的周期缩短,尽可能规避人力与物力的浪费问题发生。

(三)积极促进成果的转化

通常来讲,科研工作人员自身的生产实践经验往往不丰富,所以在衔接科研成果和生产实际方面的效果始终差强人意,大部分科技成果只能够被当作实验室小成果,在转化成生产力方面阻碍较大[5]。要想有效地转化成科技成果并且形成规模产业,仍需要经过中试环节。但是,科研单位中试硬件设施并不完善,同时资金、场地以及供水供电设施也同样无法满足标准要求。如果是企业具备了试验技术,同时还有产品性能配套设置,则能够达到中试要求。所以在中试的过程中,应当保证科研单位和企业的全面合作。在此基础上,企业对于科技成果的认知不同于研究人员,更关注产品市场以及经济效益,研究人员则对学术水平高低较为关注。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对技术信息与市场信息进行熟练地掌握,和企业加强联系,对企业实际需求予以深入地了解,通过横向合作研究来推动科研成果的生产力转化。

三、现代科技信息在科研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所谓的科研管理,具体指的就是管理知识生产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社会活动,已经成为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其中涉及到了科学活动计划、组织、监督与协调等等,主要的目的就是在科研管理工作中始终贯穿收集、整理和加工利用现代科技信息的环节[6]。与其他区域管理不同的是,科研管理具有不确定性与灵活性,属于一种脑力劳动。对于科研管理系统来说,其发展主要包含了两项运动,其一,物质流,主要内容就是人力、物理与财力流动以及分配;其二,信息流,将信息的质与量充分反映出来,具体指的就是科技报告、技术档案以及会议文献等科技信息获取、传递以及加工和处理。这两项运动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且相互作用,具体表现为信息流对于物质流状态的反映,信息流在科技信息系统作用下向科研管理系统反馈物质流状态。其中,科研管理系统负责对控制流进行组织、调节和控制等,以保证其流动和分配更加有效与合理。除此之外,物质流流动和分配结果同样可以实现现代科技信息系统的完善,为科研管理系统正常运转提供有力保障,使得科研系统始终处于最佳的状态[7]。而静态和动态双维度视角在科研系统稳定平衡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静态现代科技信息

管理具体指的就是决策、计划、组织以及协调控制,随后再次决策、计划、组织以及协调控制,始终呈现出螺旋型上升的循环过程。要想实现系统管理的有效性,最重要的就是要获得充足信息内容,实现信息的有效传输,进而形成并反馈充足信息,最终将管理功能发挥出来。而静态现代科技信息在科研管理当中的具体表现就是资源,具体指的就是科研管理工作必要的加工素材,也是该项工作最基本的内容。另外,表现在经济财富方面,现代科技信息也同样是新一级研究和成果的必要成本,在科研管理工作中发挥着支柱性的作用[8]。在此基础上,还表现在时机方面,现代科技信息已经逐渐成为战略性武器,只有熟练掌握,才能够把握制胜点,进一步推动科研管理工作实现知识创新。

(二)动态现代科技信息

动态现代科技信息应用的主要目标就是对电子计算机与现代化通讯手段予以合理利用,以实现信息获取、存储和处理分配等动态性过程。而其具体的表现可以包含以下几点:第一,科研管理工作人员的信息化。通过对动态现代科技信息的运用,有效地突破了传统以人力为中心的统计、查找和摘录流程,对信息化技术予以合理地运用,以保证把横向和纵向的信息有效地整合至计算机的服务系统当中,进而通过网络检索来获得所需要的资料,进一步增强了信息的质量,同样也提升了信息的享受。第二,科研管理流程的信息化。科研管理工作流程信息化具体表现在申报、受理到评审、评估以及审定等流程,同时还有合同与资金的管理、验收管理等相关环节都呈现出信息化服务的特征[9]。其中,网络信息评审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推动科技立项本身的公平性与公正性,进一步增强了科研管理工作实际的效率,以保证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对科技项目进行申报。第三,科研专家管理的信息化。在科研活动中,专家占据主体性地位,承担科研项目与成果执行的责任,同样在科研立项与科技成果评价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而逐渐成为科研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通过对专家系统的合理运用,能够在更广的范围之内选择专业人士开展网上评审工作,并详细地记录专家自身的学术水平以及工作态度等,进而对专家科研活动的内容以及项目实际进展状况更加了解,确保科研专家工作评定的公平公正性。基于科技信息化深入发展,对于科研专家管理来说同样需要增加专家信息管理、专家选取以及专家信用和资质管理等多项全新功能。第四,科研成果评价的信息化。在评价科研成果方面,同样也是评价科研工作人员科研活动成果的具体表现。现阶段,国内科研评价体系具体指的就是政府亦或是政府委托行为,因专家的人情关系以及政府职能部门监管力度不到位,导致评价工作人员在对参评成果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掺杂了诸多主观性的因素。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最关键的就是要对信息化技术予以合理地运用,进而构建智能化与流动性的专家库,而科研管理部门同样需要充分考虑专家库当中的专家信息,随机地选择并开展“盲审”,确保评估工作更加客观[10]。而评审的标准同样可以对信息化技术进行运用达到量化,最终形成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审核指标,并构建健全且便捷的科研成果评价系统,进一步增强科研成果评价的效果。第五,科研成果管理的信息化。对于科研成果管理的信息化而言,其中涉及到收集、加工并整理成果,实现对其深入研究与利用,在产业化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科研成果管理的信息化具体表现在两部分,其一,科研成果信息资源建设;其二,全面建设技术和成果的推广服务平台。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现代科技信息的传播途径更加多样化,而将现代科技信息应用在科研管理工作中,对科研管理工作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应给予高度关注。

参考文献:

[1]孙赟星.现代科技信息在科研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17):263-263.

[2]颜廷兰.现代科技信息在科研管理中的应用[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5):89-90.

[3]潘澍之.试论高职院校新型科研管理模式的构建[J].管理学家,2013(5):568-569.

[4]曾建勋,曹继东,苏静等.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构建及其对科技情报工作的影响[J].情报学报,2016,35(9):899-910.

[5]彭文莉,吴庆斌,王美琴等.“互联网+”背景下的医院科研管理——基于某高校附属医院的实践[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21):203-206.

[6]闫奎铭,孙雍君.大数据时代的认知转向及其对科研管理的影响[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20):101-106.

[7]谭维国,朱乐明.加强科技单位科研管理的途径探讨[J].东南国防医药,2011,13(2):183-184.

[8]迟迅,郭骏骐.探索质量管理在科研管理中的应用与发展[J].科技展望,2016,26(3):174.

[9]黄燕华.面向科技创新团队的“学科馆员+科研管理人员”信息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4(6):98-100,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