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总会计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各位领导、同仁:
2017-2018年度是**公司提质增效年,本人在集团公司的正确指导下、在集团领导的关心下,在公司党委的带领下,在领导班子成员的帮助和员工的支持下,按照集团公司要求,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坚持“科学发展、做强做优、控制风险、实现转型”的工作方针,开展各项管理工作,总体感觉能够胜任本职工作。现将2017-2018年度的工作做如下述职。
一、本年度履职及落实深化改革情况。
(一)分管工作内容:本人作为副总会计师(主要分管公司财务基础管理、预算管理、资金风险控制、税收筹划、财务队伍建设、PPP市场营销、PPP投融资等工作。
(二)2017年度本人履职情况。
2017年本人不断加强自我修养,严格执行党的各项政策纪律,自觉遵纪守法,按照组织安排,在工作岗位上为公司的发展尽职尽责,各项工作得到有效推动,具体汇报如下:
1.努力确保主要预算指标完成
近两年融资环境紧张、投标价格的走低、人工成本的上涨以及PPP项目风险,使公司的正常经营活动受到很大冲击,经济形势和前景不容乐观。本人正视困难,积极面对,与公司班子共同商讨,为确保指标完成及时提出了结算目标、市场弥补缺口、在建项目实施进度目标、控制PPP实施进度等解决方案,以扭转公司面对的不利局势,正确处理好保持公司平稳发展与抓好债务风险的关系,明确提出了确保预算完成的几项工作措施,全面完成了2017年度各项经营指标,并努力争取2018年全年预算指标的完成达到令人满意的结果。
2.债务风险管控情况、资金管理、财务状况与资产运营质量改善情况
2017-2018年度受国家信贷等政策收紧的影响,业主的资金普遍呈现严峻态势,很多业主资金吃紧,无法按合同约定时间付款。公司2017-2018年度财务主要工作就是确保全年预算指标的完成和做好收款和拖欠款的处理,同时控制债务风险,使公司在2017年和2018年度实现经营的平稳过渡。
(1)发挥全面预算的引导作用。首先是做好计划。根据集团公司下达的预算指标认真分解指标,确保指标的落地。其次是做好过程跟踪。按月统计指标月度执行情况,结合项目经营情况表,按建造合同做好大项目的过程监控,对毛利出现异常波动的项目及时跟进,要求职能部门迅速做出应对。对预算指标完成与进度有较大差异的项目,联系项目相关人员进行分析,找出症结所在,落实、纠正以提高管理水平。最后对内部绩效考核进行修正。加大了对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的考核,以体现公司的管理转型和发展要求,全面落实集团公司经营方针和管理原则。
(2)严控与统筹资金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在资金管理方面,统筹安排、严控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效能。一是充分利用集团公司授信额度使用银票支付手段付款,延长资金信用期。二是继续加大资金集中管理。首先是实行全面的资金滚动预算。实行资金月预算,各单位超预算用款的必须提出申请,由本单位负责人签字,经资金平衡小组审批后方可执行,对没有提交资金月预算的单位拒绝付款。二是对项目部实行资金统一支付,结合建造合同表,项目部用款不得超过建造合同成本发生额按合同约定的付款比例。若要超合同约定付款必须通过经理办公会审批。三是强化保证金和银票保函的过程管理。及时催收清理、释放,降低保证金金额。
(3)狠抓清欠以补充流动资金。一是实行清欠月报和定期清欠例会制,要求负责人每月上报应收账款及拖欠款实际情况表,了解具体项目拖欠原因,跟踪清欠指标回收情况。二是运用法律和其他必要手段清欠。对业主的恶意拖欠采取电话联络、人员紧盯、上门催讨等办法,针对业主的不同情况,区分处理,目的就是尽快回收款项。对需要诉讼的项目,坚决打官司,决不手软。三是通过清欠抓紧工程结算工作。通过对清欠工作的布置、对项目的清理,疏理出未结算的项目,反过来紧盯结算工作不放松,按项目具体情况排定结算日程,费控部门跟踪结算进展情况,给予必要的辅助,或具体牵头布置结算工作,到期对结算结果考核公示。
(4)努力改善财务状况,加强成本管控提质增效。关于项目成本管控及降本增效,公司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做好项目成本的管控,主要体现在做好项目预算策划,包括主要人材机、资金策划、税务策划,通过预算对比控制施工过程成本。近一年来公司积极推进深化预算管理,施工成本得到有效降低,在完成集团公司下达的各项指标的情况下,二是做好机关费用预算管控,近三年多一直坚持机关部门、领导班子费用预算总额控制,公司市场规模增长迅速的情况下,费用增长仍然较低,三项费用控制良好,三是加强网银、汇票的支付管理,为降低采购成本,在加大现金采购的基础上,对两种支付方式进行筹划,使汇票财务费用扭亏为赢,实现连续七年年均直接盈利。
(5)组织制订和实施单位税务统筹方案,有效控制税务风险和税收负担水平。**公司一直坚持从总分合同入手一项目一税务筹划方案,多部门配合共同完成方案的实施,且坚持每年出具年度税收筹划报告,分析和总结每年的税务策划执行情况。实行营改增后更是加强了税务筹划,要求在分包合同签订前必须出具税收筹划报告,必须考虑有可能的节税方案。营改增以来,通过前期策划的刚性执行,公司有效降低了公司税赋。
(6)加强国资委经济责任审计、集团内部巡查、内部审计、税务稽查等问题的整改。针对各项检查及自查发现的问题,亲自参与整改和落实,清退各项不符合相关规定资金。除对以前的问题整改外,还将以前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制定相关文件,并在公司各个层面进行宣贯,同时加强财务审核力度,贯彻财务制度的刚性执行,有效遏制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7)加强财务信息化建设,根据公司的情况,牵头建立公司独有的财务OA审批支付体系,解决了异地签字难、报销时间长等难题,也使每笔付款均符合各项管理制度要求,有效规范了财务支付手续,降低资金支付风险,通过OA平台刚性规范了公司的内控制度的执行。另外还继续推进和完善了各项NC系统目前未实现的台账报表,例如:项目资金情况表等,有效的促进了财务和经营及项目现场的有效沟通,为降低项目成本起到了积极作用。
(8)开拓PPP市场,2017年深入市场营销一线,带领经营部、财务部在**地区中标3个PPP项目,实现建安合同**亿元。
关键词:医院 总会计师 履职能力
当前,正迈向健康中国的新征程,各级政府对于市级医院未来发展寄予更高的期望,以医院经济管理为己任的总会计师,面临着重大机遇和挑战,笔者结合近年来的工作感悟,思考医院总会计师履职能力的提升,作为引玉之砖。
思考之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当前各地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政策措施,全力以赴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在经济发展保持良好势头的同时,社会保障持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以上海为例:健康核心指标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已达到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见下表)
面对人民群众的期盼,各项卫生改革纲领密集出台。2015年上海启动第四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6年上海列入全国第2批综合医改试点省市,医药分开、降低药品加成、医疗器械限价,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等举措已在公立医院实施。
面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纵深推进,人民群众医疗保健的持续需求,公立医院面临深化改革、调整结构、提高质量、合理控费、便民利民的诸多任务。作为医院的总会计师,如何落实好国家医改政策,确保有效执行,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并努力践行。
思考之二:医院中期规划
作为医院管理者,总会计师应立足大局,研究医院发展规划,尊重医院运行规律,研判工作方向和重点任务,找准履职定位。
(一)公立医院的定位与内涵
公立医院是中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是体现公益性、解决基本医疗、缓解人民群众看病就医困难的主体。在工作实务中,总会计师应把握好公立医院发展的核心要义,重点研究、领会悟透,包括以下三点。
(1)指导思想。始终坚持政府办医宗旨和公立医院公益办院方向,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为根本目的,以提升临床服务能力、临床技术水平和临床科技创新为主线,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全面推动医院转方式调结构转机制,着力提升公立医院医疗技术水平,促进医院全面可持续发展。
(2)功能定位。公立医院是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急危重症及疑难复杂疾病诊治的主要力量,是临床医学的主力军,也是公共安全保障和医疗应急救治的主力军。
(3)发展目标。公立医院围绕临床诊疗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深化推进现代医院管理,不断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
(二)系统思考医院中期规划
一切经济工作围绕单位的主营运行,服务于临床发展,推进规范可持续发展是医院财务管理的核心。中期规划是年度预算编制、中期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总会计师应系统研究,结合医院实际,精准把握医院发展方向,将规划运用于经济管理的各个领域。
(1)推进信息化,为现代医院提供支撑。通过历年技术投入,各地医院信息化水平有了新发展,上了新台阶,然而各家医院情况参差不同,总体上信息化建设缺乏通用性、系统性、拓展性的架构。在十三五期间,应当着重研究,提高医院信息化整体应用能力,以大数据的有效链接提升管理绩效。
(2)围绕临床,做好资源优化配置。我们应以临床技能、质量和科技创新为核心,在项目安排、设备购置、科研人才建设等方面全方位支持临床一线,通过资源、资金、资产的集聚配置,形成以临床为导向的公立医院建设发展新机制,尤其关注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诊治,推动医院临床科技创新和诊疗能力建设,不断提升医教研协调发展水平。
(3)注重创新,提升服务与管理效能。医院的价值管理导向,应聚焦缓解群众看病就医的突出问题,运用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医疗服务,充分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等信息网络技术,推进挂号收费、诊断系统的快捷化服务,临床医疗智能化、医院管理精细化,努力建设适应“互联网+”时代背景和精准医疗发展模式的智慧医院,在更高水平上着力提升群众对优质医疗服务的获得感。
思考之三:总会计师的定位与着力点
近年来,医疗机构深化改革已进入关键期,靠药品耗材利润的粗放期不复存在,强化公立医院内部管理日益凸显。中国特色的现代医院管理是坚持公益性基础上的专业化、规范化、精细化运行,遵循临床医学规律和实体运行的经济规律,确保公立医院高效运营。现代医院管理借鉴于现代企业管理,是在深化医改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核心内涵“公益职能,管办分开、政事分开,权责明晰,管理科学”。一是治理结构:建立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管理体制和法人治理结构,促使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明确院长负责制。二是内部管理:形成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事分开、管理科学的运行制度。三是运行机制:包括推进公立医院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信息管理制度的改革。四是转变收入结构:公立医院要通过转变经营策略,切实扭转过度依赖药品、卫生器械销售利润的运转方式,实现服务模式、病种结构的转型,更好地优化收入结构。
围绕现代医院管理,总会计师的工作重点在于法人治理结构下,全力以赴推进医院经济运行的专业化、规范化、精细化、高效化管理,推进增效降费,努力服务于医改、服务于医院可持续发展,服务于广大医务人员,其定位和主要工作如下文所述。
(一)总会计师的职能定位
(1)站在医院发展的新起点,总会计师应具备高度的使命感、责任心,具有开拓思路和改革创新的意识,既有破旧立新的勇气,也有改革创新的智慧。
(2)总会计师定位于医院经济管理,具备全面扎实的医疗卫生系统业务知识,熟悉行业情况,善于研判改革之中的公立医院发展趋势。
(3)总会计师应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较高的经济管理素养,具备良好的组织领导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财务管理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
(4)医院总会计师善于理论研究,具有扎实的W术功底,在医疗行业产生相应的影响力。
(二)当前主要工作
1.落实法律法规,组织医院健全财会制度、内控制度和经济管理制度,并监督执行
一是严格执行法律法规。近年来的巡视、巡查、审计等反映的问题显示,各地医院在基建项目、设备、服务采购领域、科研经费使用、经费报销等方面不同程度存在违反财经法纪和政策红线的问题,有的具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除了相关人员法律意识淡薄,也有不正确执行财经政策、财务制度的原因。因此,医院总会计师应大力宣传财经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强化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失责必追究的铁尺纪律,形成全员知法守法氛围。总会计师承担财经法纪宣传员和监督者的角色。
二是抓好内部控制管理。笔者认为,内控工作是一项全员参与的持久性工作,总会计师应依靠医院院长,建立本单位的内控架构,重点设定工作目标、措施、责任部门和时间节点,形成闭环管理,着力在“建立职权受控的治理架构;确保经济运行合法合规;国有资产安全和有效使用;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预防腐败;提高经济管理效率;保障医院战略目标实施”等方面取得成效,这也是现代医院管理的基石。
2.加强政策研究,做好经济监测,增强决策力,预防运行风险
随着医改持续推进,取消药品加成、卫生材料限价、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以及人力成本的刚性递增等因素叠加,作为医院的总会计师,应着力研究相关政策,加强经济运行分析,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一是全面领会国家顶层设计。2015年国家相继出台《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2016年11月8日颁布《关于进一步推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经验的若干意见》,这些政策是总会计师工作的重要依据,把握好国家层面的要求,才能引导正确的工作方向。
二是研究医院发展的重要课题。这是当前面临的重大挑战,需要总会计师紧紧依靠财务和卫生专家,凝神聚力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如:研究医院规模结构,搭建医院运行最佳经济模型;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与降低药品卫生器械收费的专题分析。
三是抓好医院运行的监测分析。包括研究“医药分开”、耗材限价、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对医院经济运行的影响,以及医疗收支的财务状况。加强事前决策、事中监测,是做好经济运行的重要举措。
3.组织医院财会管理,涵盖全面预算、会计核算、成本控制,总会计师履行财务把门人的职责
一是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强化预算约束。公立医院作为预算单位,所有收支全部纳入部门预算统一管理。公立医院是预算编制、执行、决算的责任主体,要以医院“十三五规划”、卫生资源配置标准、医院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目标为依据,综合考虑近年收支情况、医疗收费标准调整等因素,按照财政及主管部门的要求,编制中期规划和年度预算报告。总会计师应着力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建立健全预算编制、审批、执行、监控、调整、决算、分析和考核等制度,强化预算约束,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是提升财务报告信息质量。《会计法》明确总会计师对财会工作的合法性、合规性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负主管责任。此外,《根据医疗卫生服务单位信息公开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75号),总会计师应依法依规推进医院财务信息公开工作,从法治的高度充分重视信息公开的重要性。
4.加强管理,提高运行绩效,切实维护国有权益
2015年,全国13069家公立医院资产总额达28343亿元,净资产16721亿元,平均每家医院资产2.17亿元,不亚于中等以上规模国有企业。作为医院的总会计师,肩负国有资产监管的重要职责。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在政府采购规范化的基础上,重点完善自筹经费的基建、设备、服务采购流程,强化业务控制,切实做到分级授权和“不相容职务分离”的要求,以制度管人、管事、管钱、管资产。
二是加强重大经济合同审查。合同管理是维护医院权益的法律手段,也是保全资产的前沿阵地。目前,各地总会计师参与合同分级审核,发挥了显著作用,有的医院还配置法务专员,增强合同审核的专业性,防范对外经济活动风险。实践证明,医院合同管理有待进一步做深、做细,从严管控合同也是增效降费的重要途径。
三是加强国有资产监督。公立医院应形成资产采购、验收、入库、领用、保管、变更、报废等环节的无缝管理,厘清使用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的职责边界。总会计师应定期组织医院开展资产清查、盘点,确保资产安全、完整;实施资产使用情况的绩效评估,促进医院重视投入产出绩效意识,不断提高国资运营水平。
四是落实审计意见,监督执行审计决定。审计是帮助医院防微杜渐、堵塞漏洞的外部监督,更好地促进医院规范经济活动,防范运行风险。总会计师应协调医院相关职能部门,抓好审计整改工作,这既是出资人代表赋予总会计师的职责,也是对医院院长的尽职行为。
【关键词】博弈 总会计师 制度 纳什 均衡
一、博弈视角下的总会计师制度设计缺陷
(一)不遵守总会计师制度的法律准许
目前我国所实行的总会计师制度是部分参照了市场发达国家的CFO(首席财务官)模式,并根据我国企业的具体情况,按照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所推行的一种企业管理制度。总会计师的职责不仅是日常的会计核算与监督,还肩负着企业理财人和作为财务专家参与企业决策的重要使命。他们的作用已经渗透到了现代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总会计师作为财务会计方面的专家,在企业的财务战略、财务控制、投融资管理、业绩管理、成本计划与预算和税务处理等企业的价值链活动中都承担着关键角色。总会计师不但进行价值管理,还积极通过资本运营和资产重组等形式参与价值创造。因此,总会计师制度的实施企业应涵盖所有现代企业。但《总会计师条例》规定“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设置总会计师”,修订后的《会计法》规定“国有和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主导地位的大中型企业必须设置总会计师”,总会计师制度基本还只是停留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层面,这样从法律层面为某些企业不遵守总会计师制度提供了方便,无论其是否遵守总会计师制度,都不会给企业带来什么损失,违背了制度有效的条件。
(二)总会计师劣势的博弈地位
总会计师是总会计师制度的重要执行者,总会计师制度执行的好坏取决于总会计师、股东、监事会、管理层等各方博弈的结果。然而在现实中,总会计师处于博弈的劣势地位。尽管在《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中明确提出了总会计师是企业负责人之一,但赋予总会计师的权力却不到位。权利和义务不对称导致总会计师在企业中责、权、利不平衡。这既影响总会计师工作积极性的发挥,也影响总会计师工作的顺利进行,降低总会计师的实际工作效能。另外,目前对总会计师的知识结构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有财务与会计的专业知识与工作经验,还要有现代企业管理的知识与经验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与经验。而从当前总会计师的任职条件来看,在知识结构方面明显存在不足。由于专业知识结构的欠缺,导致总会计师的博弈智慧不足,博弈能力低下。总会计师制度对总会计师地位的界定、角色的定位、任职条件的规定,导致总会计师在博弈中处于劣势地位,从而影响了总会计师制度的有效性。
(三)总会计师博弈收益风险不对称
在我国,总会计师作为高层掌握财权的人员,却不具有人事任免权。因此,很难在企业内部形成财权制衡。一方面是对总会计师权力的赋予,使其承担了相对应的责任,并担负了不能履行受托责任的风险;另一方面是对总会计师权力行使的约束,管理层通过人事任免权对总会计师进行制约,而且总会计师的薪酬主要来自企业,使得总会计师在利益上依附于管理层。总会计师在博弈过程中,博弈风险主要来源于所有者,博弈收益主要来源管理层,博弈风险的来源与博弈收益的来源并不完全一致。鉴于此,管理层就可以通过对总会计师博弈收益的调控使得总会计师博弈收益风险不对称,增加了总会计师逆向选择的可能性。总会计师制度中规定的财权划分不合理,严重影响了总会计师制度的有效性。
(四)利益博弈的存在
在我国目前的总会计师制度中,存在着利益博弈。在总会计师博弈中,政府、股东、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总会计师是利益博弈的主体。在这几个利益博弈主体中,存在利益群体之间的联盟与对抗。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内容是,股东出资成立公司,股东大会选举产生董事并成立董事会,董事会聘请管理层并委托其进行经营管理,股东大会派出监事会对董事会的决策行为和经理层的经营管理活动实施监督。股东和经理层之间是一种委托――关系,作为委托人的股东和作为人(内部人)的管理层,他们各自的利益目标往往是不一致的。在信息不对称且监事会“虚位”、“乏力”的情况下,极易产生企业“内部人控制”现象。“内部人控制”的最终结果是委托人将付出高昂的“成本”,导致委托人利益受损。总会计师作为企业“内部人”,其财务管理、监督缺乏独立性,无法也无需对股东负责。因此,总会计师与管理层以利益为纽带,可以形成较为稳定的联盟关系,与股东、董事会、监事会等利益博弈主体对抗。而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原因,股东、董事会等处于弱势地位,导致总会计师说真话不再是唯一的选择。鉴于此,即便在实行总会计师制度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会计信息失真、资源配置低效、国家利益受损的事件仍屡有发生。
二、完善总会计师制度
通过完善现行总会计师制度,使其成为纳什均衡,是总会计师制度有效的必然选择。
(一)制度形式的合理设置
此处之制度泛指一切强制性规范,而制度形式主要指制度的外在表现形式,即法律、法规、规章及地方性法规等。不同的制度形式具有不同的制度效力,对股东、总会计师、管理层等的利益预期也是不同的。一般而言,涉及到利益主体的最根本性利益的制度形式应该是法律,只有采用这一最强效力的制度形式,才能稳定利益主体的利益预期,从而激励各利益主体的良。为了保证总会计师制度的有效实施,需要以法律的形式对其进行保障。同时,有必要对总会计师制度的制度形式进行合理的设置。通过合理制度形式的设置,可以有效解决不遵守总会计师制度的法律准许以及总会计师博弈收益风险不对称的问题。
(二)利益博弈主体发育均衡
股东、监事、管理层、总会计师等是利益博弈的主体,但分析一下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些利益主体的发育是不均衡的,强势过强,弱势过弱。虽然类别股东投票制度使小股东弱势群体的地位有所改观,但其弱势群体的根本地位并未发生改变,小股东利益表达的基本权利和表达手段仍然需要进一步强化。由于博弈利益主体发育不均衡,可能造成一些群体对总会计师制度有较大的影响,而另一些群体的要求则无法或不能充分在总会计师制度中得到体现,其结果就是导致利益格局的失衡。改善总会计师的博弈地位,增强其博弈智慧,提升其博弈能力,促进利益博弈主体的均衡发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总会计师制度的有效性。
(三)利益博弈规则化
在总会计师制度中,各利益博弈主体进行博弈是不可避免的,对于利益的表达和博弈不应该禁止,而是应该为博弈制定规则,使博弈的后果呈现出博弈规则下所拟达到的预定状态。当下,不是禁止“内部人控制”和“逆向选择”言论,而是急需为利益的表达和博弈制定规则,设立良好的制度安排,保障利益博弈的规则化,进而保障相对和谐的利益关系的形成,避免公共利益和弱势群体的利益屡受伤害。
有效总会计师制度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有效的总会计师制度是各利益主体反复博弈演进的结果,制度的制定会影响各利益主体的行为。反之,各利益主体的行动又会使制度制定者采取相应对策,反复博弈的结果得到一个纳什均衡,即形成一项有效的管理制度,从而使制度能够贯彻下去。
主要参考文献:
自去年以来,在组织和领导的关心下,在同志们的大力帮助下,我走上了总会计师兼党组秘书的工作岗位。新的岗位对我自身提出新的要求,在工作中我紧紧围绕“学习、实践、自律”的工作思路,加强自身建设,提升自我修养,较好地完成了领导和组织交办的各项工作。
一、把学习当责任,在学习中提高自己
一是向书本学习。不仅在工作中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政策法规,还坚持做好学习笔记,联系个人思想,写好心得体会,把学习与改造主观世界、增强党性修养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和政治素质;二是向实践学习。在工作的同时不断总结经验,摸索规律,学习新的方法和技能,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向身边人学习。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周围的领导和同志们给予我很多的帮助,在此给予衷心的谢意。一年来的时间里,我从周围的领导和同志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使我很快地进入角色、适应角色,适应当前的工作。但我感觉到自己目前还是停留在学习表面的东西,深层次的东西还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挖掘。
二、把实践当契机,在实践中锻炼自己
一是深入实践,强化知识认知。多年的工作实践使我充分认识到,只有深入实践,才能掌握知识的真谛,才能学有所用。作为党组秘书,综合文稿书写是一项重点工作,我在工作中注重学习公文写作技巧,留心他人写作之所长,并与自己的工作实际相结合,将所学方法用于自己的写作过程中,使综合文稿写作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二是勇于实践,实现工作目标。无论是全市系统史志工作还是从事综合文稿撰写以及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我都一一制定相应的工作预案和工作计划,通过研究新情况、积累新经验、创造新成绩。一年来,我所从事的史志工作被省局评为先进单位,所撰写的××工商行政管理志被评为全省系统优秀志书;所撰写的综合文稿多次被省局和有关单位评为优秀论文。应该说,通过对工作目标的实践和把握,进一步提高了自身的工作能力。
三、把自律当追求,在自律中严格要求自己
关键词:总会计师;财务总监;首席财务官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1)02-0046-03
总会计师、财务总监与CFO(首席财务官)是我国企业财务负责人的三种基本形式。它们有着不同的制度基础,有着不同制度设计上的需要与考虑。它们的并存在某种意义与角度上反映了我国企业制度变革或过渡转型的过程。本文拟对这三种形式进行比较,以期能为我国企业财务负责人制度的改革提供某些启示。
一、我国企业财务负责人制度的比较与分析
(一)总会计师制度
该制度在我国1961年的《工业十七条》中提出,1985年以《会计法》的形式予以明确,1990年的《总会计师条例》作了全面、具体的规定;1999年修改后的《会计法》作了一定调整,规定“国有的和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大中型企业必须设置总会计师”。
从总会计师的职能看,主要是组织本单位的会计核算、会计监督、成本管理、预算管理与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因而类似于西方企业中的“主计长”。但从地位看,“主计长”大致是部门经理级别的中层管理者,而总会计师则是单位行政领导成员,属于管理高层的协副职。这种地位的变迁反映了什么呢?另外,总会计师仅在前苏联、中国这样实行过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存在过或残存,那么它与该体制有什么必然联系吗?
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中都有生产及其管理的过程,都有经济品投入与产出的过程,都需要对其投入产出关系及其效率进行衡量的信息以及提供这类信息的会计职能。社会分工的发展使这些过程更加复杂,使这种需要更加迫切,这就需要相关的专家来领导或负责该职能的履行,“主计长”与总会计师就是擅长用货币这种工具来计量或监督的专家,“货币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在错综复杂中给出统一的计量标准”。但是,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下,这种作用的发挥机制与效果并不相同。
在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中,货币以市场价格的形式发挥作用,各种经济品的市场价格是由各个市场参与者通过平等、自愿、自由的博弈而形成的,是他们就经济品的“稀少性价值”进行各自分散的判断或评价的差异在信息交换过程中逐步调整的结果,因而是个社会性(集体性)的分散决策的过程。关于各种经济品的供应、需求、成本、“剩余”等方面的信息是广泛地分散于各个企业与消费者中的,是一种扁平的分布结构,这些信息其实是实时变化的,而且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信息是隐含的,因而只有扁平的分散决策结构才能保证这些信息的充分流动、显示、更新与利用。这正如哈耶克指出的,“对瞬息万变的外部条件的适应能力是推动经济向前发展的真正原动力。它需要满足两个先决条件:(1)决定权必须始终掌握在个人手中,他们比所有的计划机关都能更准确、更迅速地对自己领域内的变化做出反应。……。(2)竞争市场上的自由的价格的形成。……价格体系如‘用来记录变化的机器’,有这一条件,现代的劳动分工以及生产资料的协调应用才能成为可能”。在这些条件下,市场价格能比较公允、客观、准确、动态地衡量各经济品的“稀少性价值”及其变化。
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货币实际上是以计划价格的形式来发挥作用,即由计划者通过行政机制来确定价格。这是通过多层级的金字塔结构来进行集中的决策,信息的利用结构与其极其扁平的分布结构极不匹配,信息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传递都会产生严重的衰减、扭曲或失真,因而会导致决策的严重失误和执行的走样,“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成为计划经济体制或行政体制中的常态,根本症结在于它企图以一种工程性的过程来集中地处理浩瀚如海的信息,在于计划者自负地高估了自己有限的理性。因此,以计划价格来衡量各种经济品的价值往往是出于计划者的一种“臆想”,具有相当的盲目性,而且这种衡量又是刚性的,不能适应其特殊性状态的变化,往往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状态。
正因为如此,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对其生产过程、投入产出过程的计量与监督更为困难和复杂,因而计划者寄希望于相当精明的会计技术专家来解决这个超级计量难题:即在缺乏市场价格及其中所包含的大量信息的情况下去衡量这些过程的效率、效益。激励措施是行政体系中常用的方法,即提高这类专家的行政级别或地位,尽管在事实上这些专家也不可能完成这个只能在市场中才能完成的任务。
(二)财务总监制度
该制度起源于西方国家的国有企业,是在市场经济中国有企业的所有权或出资者职能与其经营权相分离的背景下,为抑制“内部人控制”等问题及其引致的成本而设计与采用的制度安排。我国实行这种财务负责人制度也是基于类似的背景与考虑。
财务总监首要与主要的职责在于“监督”,即受所有者或出资者之托从财务活动或过程的意义上对经理层进行监督,以有助于实现委托人的保值增值目的。这里我们想讨论的问题是:为什么财务总监制度是起源于西方国家的国有企业,而不是较其更早形成与更广泛存在的私有企业或基于私有产权的公司制企业呢?
对于私有企业,所有者(业主或合伙人)对企业财物(资产)的运作过程进行绝对的、直接性的控制,其“财”(价值)与“物”(实物)是结合在一起进行控制的,当然不需要设置什么单独的财务总监了,老板自己就兼了。对于基于私有产权的公司,其设立的初衷就是为了扩大资本、分散风险、提高经营效率,多个所有者(股东)的存在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成为其基本特征,股东们是以股东会这种组织化形式掌握包括重大事项的决策权在内的最高权力,并委托董事会与监事会而不是一个单一的财务总监来节制、评价与监督经理层。至于国有企业,其出资者职能由政府或其机构履行,是以外在于企业的行政体制来实施监督的,这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不计效率地从实物层面来实施事无巨细的管理(包括监督),也不需要财务总监(总会计师部分地履行了其职能)。但在市场经济中,这种监督由于效率太低而不可能实行,只能实行“两权”分离,相应地对国有资产的实物监督也转为了对国有资本的价值监督(保值增值),因而选派财务总监来负责该任务成为其中的制度安排之一。
(三)CFO(首席财务官)制度
国内不少文献将西方国家的CFO与财务总监混同,其实二者在性质、职能、身份等方面都有着根本的区别。CFO(Chief Financial Officer)是企业负责财务运作及其管理的主要的、专业的高管团队成员,虽
然是由出资者或其代表(如董事会)聘任,但一旦聘任后就是作为总经理班子的成员来展开工作的,即是相对独立于出资者的,而不是像财务总监那样仍受出资者的直接控制,如在人事、薪酬、定期或不定期的工作汇报等方面。在职能上,CFO首要与主要的职能在于提升企业财务活动的效率与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益,即在于经营而非监督,在于创造“剩余”而非抑制成本。可见,CFO制度的根本目的在于进一步地发挥经营管理层的专业性优势,而不是抑制“两权”分离所带来的劣势。
那么,我们要问:“两权”分离带来的问题不需要CFO制度来解决了吗?事实上实行该制度的基本背景就是:(1)企业或公司实行了有效的激励约束制度,比如经理持股计划、员工持股计划、利润分享计划、股票期权计划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经营者的所有者化”,使“两权”分离实现了部分的融合,既通过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匹配实现对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激励,又通过利益机制弥补了人力资本难以抵押的缺陷而形成的约束。从制度经济学来理解,这实际上是以成本中激励成本的增加替代其监督成本及目标偏差引致的效率损失,并力图产生“制度剩余”。(2)市场(包括资本市场与经理市场)较为成熟,市场机制对经理层的行为监督与绩效评价在相当程度上以显现化、持续化的方式进行。(3)企业或公司形成并运行有效的治理结构,在企业权力包括财权的配置上实现了基本的制衡。也可以说,“两权”分离引致的问题已在相当程度上从更为根本或基础的市场制度、产权结构、治理结构等方面得到较好的解决,从而有可能让属于更具操作意义的管理制度组成部分的CFO制度主要着力于财务方面专业优势的发挥。
(四)三种财务负责人制度的比较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总会计师制度形成于计划经济体制,是在不能从市场中得到关于投入与产出的各种经济品的“稀少性价值”的价格信息的情况下,计划者出于强化企业会计核算功能的需要而设计的一种行政措施。其职能以会计核算为主,以服务于国有资产的各级人为主要目的的会计监督为辅。这种财务负责人制度反映的是把会计当成一种核算技术或工具的理念,是把总会计师视为该技术或工具的工程专家的理念,也是“31程经济学”在会计领域中的体现。
财务总监制度得以形成的基本背景包括:(1)国有资产的“两权”分离引致了各种问题需要抑制;(2)在市场经济中,政府对国有资产从具体的实物层面的过程管理转向注重其中重要环节的价值管理;(3)政府作为惟一或绝对控制的出资者,使企业规范的治理结构难以形成或形同虚设。该制度的出发点在于政府这个特殊的出资者为抑制问题而委派专门代表――财务总监对国有资产的运作进行价值层面上的监督,也即财务监督,以保证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其基本职能在于财务监督而不是提升理财效益。严格来说,它在财务创新上的意义并不大,实际上是种以“人”(财务总监)治“人”(其他经理层或人)的人事安排,因而反映的是“人治”的理念,是一种对其人半信半疑并施予宫廷权术的理念,
CFO制度的基本背景是市场制度或环境的基本成熟与企业或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完善和有效。其目的是充分发挥CFO的专业才能与优势,通过企业财务运作效率的提升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剩余”。因而,CFO的基本职能是在与资本市场的沟通中高效地配置企业的财务资源,而非会计核算。CFO既不像总会计师那样成为CEO的副手、对其负责,也不像财务总监那样去监督、约束甚至掣肘CEO,而是作为其战略合作伙伴,有如篮球团队中后卫与前锋的关系。这反映出通过完善市场与企业制度的根本层面(股权结构、治理结构、激励约束制度等)来解决问题,并激励与约束包括CFO在内的经理层的理念。
二、三种财务负责人制度的实施与演进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深入发展,使总会计师的性质、适用范围和基本职能都发生了相当的变化。总会计师不再只是与市场隔离的、负责企业内部会计核算的工程技术性专家,而是要负责与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沟通并配置企业财务资源的市场活动家。其适用范围也随国有经济的调整而调整。2003年的《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条例》中明确在“国有企业、国有独资、国有控股、国有参股公司”中采用该制度。其基本职能也不只是局限于负责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而是扩充到财务运作的方方面面。实际上是逐渐向西方发达国家的CFO职能靠拢。正因为如此,2002年11月,中国总会计师协会将其英文名称中的“General Accountants”改为“Chief Finan-cial Officer(CFO)”,是以先实至而后名归的方式显示了这种发展方向或趋势。
在我国财务总监制度率先在深圳市试用,后在各个地方政府或企业集团的国有资产管理中得到较广泛的应用,但仍未形成统一、明确的制度规范。正如以上分析,它与其说是种制度创新,还不如说是种人事安排上的调整。该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是财务总监由惟一或绝对控制的出资者委派,在人事关系上隶属于他,在职能履行上听命于他,因此这并不是一种规范的企业治理的制度安排。严格来说,它只能在仅存在惟一的出资者的企业中才能适用,比如国有企业、国有独资公司或私有资本独占的企业(包括家庭资本联合完全控制的公司),因为只要出资者是多元化的,即便另外的股东所占股份微不足道,按《公司法》的规定,财务总监也不能由绝对控制的股东直接指定或委派,而应通过股东大会批准或由股东大会产生的董事会聘任,尽管按这种治理程序得到的实质结果会大同小异,但程序上的公开、公平、公正的要求还是要履行的;财务总监应对全体股东而不是仅对其中之一负责;财务总监应隶属于监事会而非像大股东的特派员那样独自地展开工作。
CFO制度在我国目前仅在一些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实施,据《首席财务官》杂志“2005年度中国CFO生存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有70.76%的中国财务负责人的主要职能仍是会计核算、监督与日常的、中低端的、常规性的财务管理,即“主计长”与“财务经理”职能的简单叠加而已。可见,在我国CFO还不是一种成熟或占主流的财务负责人制度,实际上它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在我国还不够成熟。
总之,总会计师制度在我国是计划经济体制产物的残存,财务总监制度是仅适应于特殊出资者状况的一种权宜的人事安排措施,从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需要来说,CFO制度将是主流的发展方向或趋势。我们应在市场制度、股权结构、企业或公司治理结构、激励与约束制度等方面积极地创造条件,才能使之成为主流的财务负责人制度。在此之前,财务副总(并不等同于CFO)将是CFO的替代性前身。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