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元节的诗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ccupies the subject position rather than the topic position.
Key words:middles; argument structure; syntactic projection; subject; topic
传统语法认为中动为介于主动与被动之间的一种语态(voice),以主动形式表达被动意义。中动句的主要特征为:第一,中动动词的施事为隐含成分,这也是中动句的区别性定义特征,从而区分于作格句,如:
(1)a. The clothes hang easily.
b. The ship sank.
c. The pen writes well.
第一句为中动句,暗含一个施动者,表达“对某人来说,衣服容易挂”,而第二句为作格句,无施动者的暗含;第二,中动句的主语可以是受事,也可以是如第三句中表示工具、处所等的附加语[1-2];第三,中动句具有泛指意义,不能用于描述过去时间内的特定事件,一般使用现在时态。中动句并非绝对不能使用进行体,只是无法表示事件,只能说明主语具有某种限制性特征;第四,由于中动句不能用于报告行为事件,只是陈述某种属性[3],表性状的副词修饰语一般不可或缺。需要指出的是,副词修饰不是动词子语类化的要求,而是信息表达的需要。只要表达出新信息,如采用否定,加句子重音或者使用强调的方法都可以让中动句得以允准。本文将在回顾传统分析的基础上,从论元结构以及句法实现的角度分析英语中动句的生成。
一、先前的分析
(一)句法分析法
Keyser & Roeper[4]采用分析被动句的移位法来分析中动句。他们认为中动动词自词库出现就是及物的二元动词,由对应的及物动词派生。在构词规则的作用下,中动动词失去了给逻辑宾语赋格以及主语分派题元角色的功能。为了满足格位的要求,逻辑宾语经名词性提升移位至中动句的句首获得主格。Stroik[5-6]也采用了句法分析模式。他认为中动动词将所有论元投射到句法层面,在投射的过程中,中动动词的论元结构没有改变。生成过程涉及两个步骤:施事角色的降级和受事的提升。施事题元并没有被抑制,而是实现为附加语。施事角色可以是显性成分,也可以为隐性成分。如果为隐性成分即为空语类PRO。Hoekstra & Roberts[7]认为中动动词的逻辑主语是在动词词组内主语位置上的pro,且pro带有由副词指派的历事(experiencer)题元角色。这两种分析的结构如下:
(2)a. [IP bureaucratsi [I’ I [VP [VP [V’ bribe ti easily]] PRO]]]
b. [IP bureaucratsi [I’ I [VP pro [V’ bribe ti easily]]]]
句法分析法有两个主要证据。首先,中动句虽然不能出现by引导的施事论元,但是可以出现for引导的名词短语,如:
(3)a. Bureaucrats bribe easily for John.
其次,中动句中可以出现照应语约束,如:
(4)Books about oneself never read poorly.
问题是包含for短语的中动句其合格程度较低,很多学者持反对态度,如Ackema & Schoorlemmer[8]。另外,某些句子中可以出现没有先行词的照应语,如:
(5)Persons like myself should not aspire.
这类照应语可以不需要先行词的允准,因而被称为豁免照应词(exempt anaphors)。以此类推,中动句中的照应语也并非总是需要先行词约束,施事论元在句法层面的体现就失去了必要性。
句法分析模式还存在如下不足:首先,被动化通过加-en词缀的方式使动词失去赋宾格的能力,中动动词没有任何形态变化,因而很难解释赋格能力的缺失;其次,如果中动句同样涉及句法移位,副词修饰的必要性将很难解释;再次,处所、工具等附加语论元可以做中动句的主语,移位法很难对此做出分析;最后,中动句与被动句存在诸多差异。如被动句中可以出现介词滞留,而中动句则较难接受,如:
(6)a. John was laughed at.
b. ?John laughs at easily.
被动句可以自由接受目的子句(rationale clause),而中动句无此能力,如:
(7)a. The bureaucrat was bribed [to avoid the draft]
b. *The bureaucrat bribes easily [to avoid the draft]
英语中存在不及物的性动结句,如:
(8)The kids laughed themselves into a frenzy.
该类句中不及物性谓词加上表结果性的内容后构成不及物性的动结式结构。此类结构可以出现被动化,但无法构成中动句,如:
(9)a. The baby was ticked awake by the clock.
b. *This baby ticks awake easily.
上述区别说明被动句为名词短语移位操作的结果,可以不受底层中论元结构的限制,而中动句则与之不同。这说明句法移位分析被动句具有合理性,但是无法用来分析中动句。
(二)词库分析法
Fagan[9]提出中动句靠词汇手段生成。具体来说有两条规则:首先,将泛指意义指派给外题元角色;其次,将内论元外化。意义上的泛化是中动句成句的关键,现在时态的使用就是证明。中动句涉及一个受泛指量词修饰的隐含论元,中动句“The door opens easily”可以理解为“People, in general, can open the door easily”。中动动词的施事论元在词库中已经获得饱和而无需投射到句法结构中,因此内论元可以在句法上提升到主语的位置,最终形成中动句。她指出这两条规则与中动动词句法上为不及物动词的观点一致,同时排除中动句中出现介词滞留和提升移位的句法操作。
Ackema & Schoorlemmer[1,8]也采用了词汇分析法来分析中动句。他们认为中动句中的主语就是中动动词的域外论元,由基础生成(base-generated)。中动句中没有出现移位,而是一种词汇或者句法前操作。Grimshaw[10]提出论元结构的概念。论元结构为词汇概念结构与深层结构的中间层面,词汇概念结构在投射到深层结构时受到论元结构和X-阶标理论的制约。在论元结构中,论元排列具有等级性,形成题元阶层(Thematic Hierarchy)。一般认为施事的位置最高,其次为起点、终点、处所、工具等,受事的位置较低。在发生句法投射时,位置高的成分投射为句子的主语,较低位置的论元则在宾语等位置实现。当动词通常的施事论元没有发生投射,题元阶层上位置较低的论元就投射为域外论元。中动句中受事题元的外置就是这一规则的体现,而不存在某个指定论元的域外化。
词库分析法的问题在于造成词库中内容的复杂化,从而加重词库习得的负担,与语言习得的事实相背。采用论元结构这一中间操作的做法也会加重整个语法系统的负担,同时将句法范畴内无法解决的问题转移到论元结构中,因而并不能解决实质性的问题。
(三)致使分析法
Chung[11]提出词汇层面致使移位生成的观点,即中动句是在词汇概念结构中生成的,如:
(10)The window breaks easily.
“The window”此时具有致使意义,从而引发事件“the window breaking easily”。司惠文,余光武[12]借用了致使分析的思想,他们认为致使的内容不是在词汇概念结构中生成,而是通过句法生成。按照题元假说[13],直接宾语的题元角色由V指派,而语法主语或域外论元的题元角色由轻动词v指派。他们同时将隐含施事分析为具有泛指意义的PROarb。这样中动句如“This book sells well”有如下的推导过程:
(11)[IP [DP this book] I [vP [DP this book――――
]v+sell [VP [PROarb][V’[ADV well][V sell]――]]]]
具有致使意义的轻动词具有强语素特征,因而引发动词sell移位,同时赋予指定语位置上的DP以致使意义,并将使役者的题元角色指派给这个语法主语。他们指出这样的分析法不仅可以分析受事中动句,同样可以分析工具、处所为语法主语的中动句,因而具有较好的解释力。
中动句不能用于报告行为事件,而只是陈述某种属性,因而致使意义的分析较为牵强。同时这一分析完全否定隐含施事在中动句中的作用,不符合一般语感。采用轻动词理论分析中动句中的致使意义还面临上文所述句法分析法的不足,因而也存在不足。
(四)形态转换分析法
韩景泉[14]提出中动句的构成涉及中动动词的状态化。一般及物动词表示行为,而相应的中动句则表示状态,中动动词性质的转变为中动句的构句基础。状态化为一种形态转换规则,可以改变及物动词的论元结构。转化后动词原来的逻辑施事主语被抑制,同时动词丧失了给逻辑宾语指派格位的能力,从而驱动受事宾语提升。这样的分析法可以解释较多中动句的分布特征,特别是中动句中不允许出现介词滞留这一现象。状态化为形态规则,只对单词适用,而无法运用于动词短语,从而无法出现介词滞留。
形态转化法从词汇形态的作用和论元结构的改变这两个角度来分析中动句的生成。但是它忽视了副词修饰的必要性问题。同时这种转换究竟是在哪个层面产生的,形态转换规则又是如何导致论元结构发生改变,以及具体发生何种改变等问题,仍然具有较大的讨论余地。
二、中动句的论元结构
根据Higginbotham[15]提出的词汇项表征模式,一个及物动词应拥有三个论元,分别为施事(agent)、受事(patient)以及事件论元(event argument),只有在这三个论元得以饱和(saturation)的情况下生成的结构才合法。
Fagan提出中动动词由达成类动词和动作类动词(activity verbs)构成。这两类动词都为事件动词,因而具有事件论元。但是中动句无法与表示时空内容的副词连用,不可使用进行态和祈使形式,如:
(12)a. *The bureaucrats bribe easily yesterday/in Los Angeles.
b. *The bureaucrats are bribing easily.
c. *Bribe easily, the bureaucrats!
这说明中动句不能表示实际发生的事件,而只是报道主语的某种特征,因而属于状态性表达。这样中动动词的事件论元在中动句中就无法得到满足。事件论元是被删除(deleted)还是抑制(suppressed)?中动句的特征之一为隐含施事,尽管句中不出现,但是仍然具有意义解读。-er后缀一般可以附着在动词之后表示施事,根据Levin & Rappaport[16]的调查,英语中许多中动动词可以加-er后缀,如:baker, broiler, fryer, roaster, steamer, dipper, sipper, scratcher等。
这说明中动句中仍然有隐含施事的解读。另外一个证据来自与“all by itself”短语的共现。出现“all by itself”的中动句一般不合语法,如:
(13)a.*This bread cuts easily all by itself.
b. *The ice crushes easily all by itself.
上例说明中动句具有施事意义的解读。与作格句对比则进一步表现出中动句的施事属性。因而可以认为中动句的事件论元没有被删除,而是被抑制,体现出与被动句相同的机制。
Rapoport[17]认为中动句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包含工具/方式成分(Instrument and Manner component),一类没有。工具/方式类动词隐含原施事(protoagent),具有隐含施事解读,如动词cut;而没有工具/方式成分的动词则没有施事解读,因而可以与“all by itself”共现,如:
(14)a. This kind of glass breaks (easily) all by itself.
b. Milk chocolate melts (smoothly) all by itself.
这些例子可以与“all by itself”共现,因而不具有施事解读,但是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这些句子中的副词可以省略,因而不符合中动句的基本特征,而只是作格句。这样中动句隐含施事的特征得以保留。
句法分析法认为for-短语的运用可以说明中动句具有与被动句相同的句法生成机制,实际上这很难成立。首先,带for-短语的中动句合格度较低。其二,for-短语可以出现在其它结构中,如:
(15)a. That book is too thick for Mary.
b. As far as translation is concerned, no Latin text poses a problem for Bill.
上例for-短语中的Mary和Bill可分别解读为“读者”和“译者”,但是与句子的谓词“thick”以及“pose”无关。因此for-短语不能看成引入间接论元的方法,最好理解为修饰性的状语成分,表明说话人阐述句中VP内容的视角。
中动句表示泛指意义,其隐含施事很难为某个确指的对象,一般理解为一个受泛指量词修饰的隐含论元。Rizzi[18]使用饱和的概念来解释泛指性的题元角色。当人们能够明白在所指环境中“谁做什么”时,该题元角色就得以饱和。题元角色的饱和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显性题元角色,在句法层面得以饱和;另一类为隐含的题元角色,可以在词库中得以饱和。同时Rizzi指出投射原则只对词库中未饱和的题元角色起作用,一旦它在词库中获得饱和,则无需投射到句法中,但仍然是词汇项意义的一部分,在“概念-意向”接口层面具有可解读性。中动句中没有显性施事,因而可以认为施事角色在词库中得以饱和,而无需在句法层中再次体现。在词库中,中动句获得的施事角色是隐含的,同时表示泛指,从而解释中动句中的泛指意义。被动句中的施事在句法层中以附加语形式实现,因而得以保留;作格句中没有施事解读,因而施事被删除;而中动句中具有隐含施事解读,并在词库中获得饱和。施事角色在这三种结构中呈互补分布。
中动句中事件论元被抑制,中动句不再表达事件意义,而表示主语即受事题元的状态。施事论元在词库中得以饱和,无需在句法层有所体现,但是在意义上有所解读。为了产生任意施事和状态意义的解读,必须出现某些显性成分对此进行允准,性状性副词修饰因此成为必须,当然采用情态动词,否定词等成分也可允准上述内容。这就解释了中动句中性状性修饰副词出现的必要性。
三、论元结构的实现
关于句法-语义界面研究中的联结问题,较早的假设为题元角色指派一致性假说[19],即同样的题元关系在深层结构中必须表达为同样的关系。这一论述较为笼统,没有涉及具体的映射规则。一般认为词汇语义的某些方面在句法结构中得以保留,具体保留的方式有两种:一种认为题元角色与句法单位之间存在直接的对应关系,另一种认为语义的层级关系在句法的层级体系中得以体现。Levin & Rappaport[20]将前者称为等价类别保存制约(equivalence class preservation constraints),将后者称为显著性保存制约(prominence preservation constraints)。
等价类别保存制约的优点在于将具有同样题元角色的论元视为等价类别,具有相同的句法实现,从而建立论元结构到句法结构的直接对应关系。问题在于论元结构到句法层面的映射不是一对一的关系,而是多对多的关系,一种题元角色可以在多个句法位置实现,同一句法位置也可以实现多种题元角色。如,一般认为宾语位置的论元为受事,但是,客体(theme),历事(experiencer),处所(location)等论元也可以在此位置出现:
(16)a. He read the book.
b. He pushed the car out of the garage.
c. The murderer frightened the baby.
d. My sister hiked the mountain.
显著性保存条件则认为题元角色在句法上的实现跟句中其它论元的语义角色类型以及它们在题元阶层中的显著性有直接关系。显著性保存条件认为论元与句法位置之间没有直接的映射关系,只要符合题元阶层显著性排列的句法结构都可能合格。显著性高的论元应实现为主语,较低的则实现在宾语或更后的位置。在句法上,和主语联系的题元角色一定在题元阶层上要高于和宾语联系的题元角色,但是和宾语联系的题元角色在整个阶层中处于什么位置则要取决于不同的题元阶层以及映射规则。从不同的构式出发,可以制定出不同的题元阶层,沈园[21]列举了14种不同的题元阶层显著性排列。不论存在何种具体差别,一般认为施事要高于受事以及工具和处所。施事如果实现,则为主语。但是如果在句法中不实现,那么较低显著性的论元则有可能实现为主语。Ackema & Schoorlemmer在文献[1]中提出不投射论元的可恢复性条件:语义内容在会话中可以恢复的论元或者具有任意性解读的论元在句法中不投射。这一说法与Rizzi的观点基本一致。中动句中的施事在词库中获得饱和,因而无需在句法层面投射。根据显著性保存条件,受事或者工具、处所等题元角色此时就可以在句法上实现为主语,从而出现受事、工具、以及处所做主语的中动结构。
一种观点认为中动句的句首论元为话题[22-23],而另外一种观点认为中动句中句首论元为主语[24-25]。本文认为句首论元为主语,具体证据如下。
首先,石毓智[26]指出话题表示的根据语境已知的信息,而焦点属于重要的新信息。两者具有对立性。而主语为句法结构概念,与焦点没有冲突,因而能否进入焦点结构可以作为检验话题与主语的一个测试手段。中动句可以进入标记焦点信息的分裂句(cleft sentence)和准分裂句(pseudo-cleft sentence),这说明了中动句受事论元的主语属性,如:
(17)a. It is the book that reads easily.
b. What translates easily is that text.
其次,话题属于篇章的概念,只能应用于独立使用的句子层面而无法进入句子内部,即从句的层面。能否进入从句可以作为另外一个有效的检验手段。
(18)Do you know that the bureaucrat bribes easily?
进入从句的中动句是合格的,这也说明它一个主语结构,而非话题结构。
最后,熊仲儒[27]指出话题化由标句词C拓展TP,而关系化由轻名词n拓展TP,因而话题化与关系化呈不对称分布。能否关系化成为另外一个检验手段。
(19
)a. I have a car that handles easily.
b. I use the paint that sprays easily.
中动句可以关系化,这也说明受事论元占据的是主语位置而非话题位置。这样的结构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论元结构投射句法结构分析中等价类别保存制约条件的正确性。
四、结语
句法层面的移位分析、致使分析以及形态转换分析都存在一定不足,因而较难对中动句作出统一的分析;词汇说从论元结构理论出发考察中动句具有较好的启发性。中动动词的论元结构与中动句表义要求的差别造就了中动句这一特殊构式,这一差别驱使中动动词论元结构的改变以及采取论元结构到句法结构映射的具体方式。这一研究说明了论元结构在句法研究中的价值和重要性。通过考察论元结构以及其句法实现等问题可以对这一特殊的构式提供较为合理的分析。
参考文献:
[1] Ackema P, M. Schoorlemmer. The middle construction and the syntax-semantics interface [J]. Lingua, 1994(93): 59-90.
[2] 何晓炜,钟蓝梅. 最简方案下英汉中动结构的生成研究[J]. 现代外语,2012(1): 14-22.
[3] Fagan S. The English middle [J]. Linguistic Inquiry, 1988(19): 181-203.
[4] Keyser S, T. Roeper. On the middle and ergative constructions in English [J]. Linguistic Inquiry, 1984(15): 381-416.
[5] Stroik T. On middle formation: A reply to Zribi-Hertz [J]. Linguistic Inquiry, 1995(26): 165-171.
[6] Stroik T. Middles and reflexivity [J]. Linguistic Inquiry, 1999(30): 119-131.
[7] Hoekstra T, I. Roberts. Middle construction in Dutch and English [A]. E. Reuland ,W. Araham. Knowledge and Language [C]. Dordrecht: Kluwer, 1993.
[8] Ackema P, M. Schoorlemmer. Middles and nonmovement [J]. Linguistic Inquiry, 1995(26): 173-197.
[9] Fagan S. The Syntax and Semantics of Middle Construction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10] Grimshaw J. Argument Structure [M].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90.
[11] Chung T. On English middle formation [J]. Studies in Generative Grammar, 1996(6): 281-317.
[12] 司惠文,余光武. 英语中间结构句法致使生成研究 [J]. 现代外语, 2005 (1): 1-9.
[13] Hale K, S. Keyser. On argument structure and the lexical expression of syntactic relations [A]. K. Hale , S. Keyser. The View from Building 20: Essays in Linguistics in Honor of Sylvain Bromberger [C].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93.
[14] 韩景泉. 英语中间结构的生成 [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3 (3): 179-188.
[15] Higginbotham J. On semantics [J]. Linguistic Inquiry, 1985(16): 547-593.
[16] Levin B,M. Rappaport. Nonevent -er nominals: A probe into argument structure [J]. Linguistics, 1988(26): 1067-1083.
[17] Rapoport T. The English middle and agentivity [J]. Linguistic Inquiry, 1999(30): 147-155.
[18] Rizzi L. Null objects in Italian and the theory of pro [J]. Linguistic Inquiry, 1986(17): 501-557.
[19] Baker M. Incorporation: A Theory of Grammatical Function Changing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8.
[20] Levin B,M. Rappaport. Argument Realization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21] 沈园. 句法D语义界面研究 [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22] Shyu S. The Syntax of Focus and Topic in Mandarin Chinese [D].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1995.
[23] 曹逢甫. 汉语的句子与子句结构 [M]. 北京: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5.
[24] Cheng L,J. Huang. On the argument structure of resultative compounds [A]. M. Chen,O. Tzeng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on Language and Language Change: In Honor of William S.-Y. Wang [C].Taipei: Pyramid, 1994.
[25] Ting J. The middle construction in Mandarin Chinese and the presyntactic approach [J]. Concentric: Studies in Linguistics, 2006(32): 89-117.
摘 要:音乐是有声的。简单的七个音符经过作曲家的巧妙组合,就变成了动听的声音,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世界上除了有声的音乐外,还有一种无声的音乐,是人们对城市建筑艺术的爱称――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关键词:建筑艺术;结构;材料;比例;用途;美感
中图分类号:J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1-0277-01
建筑艺术常被人比作音乐,这是因为建筑与音乐有很多艺术相同点,建筑具有音乐美的特性。就单体结构来讲,建筑的形体结构、组合、安排、比例,都有数的组合,与音乐的和谐有等同规律。建筑属空间艺术范畴,因此,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只是一种比喻的说法,两者不可混为一谈。
东京代代木体育馆
1964东京奥运会完成的代代木体育馆是已故著名建筑师丹下健三的经典之作。它是丹下健三结构表现主义时期的顶峰之作,具有原始的想像力,达到了材料、功能、结构、比例,乃至历史观的高度统一,被称为20世纪世界最美的建筑之一。日本现代建筑甚至以此作品为界,划分为之前与之后两个历史时期。
整个代代木体育馆由一个主馆―游泳馆和一个附馆―篮球馆,以及一些办公室和公共辅助设施等三部分组成。大体育馆实际上是一座游泳馆,这里既可举行游泳比赛,也可举行跳水比赛,结上冰还可以进行滑冰比赛。游泳池有10条水道,跳水池设有10米跳台。在主馆的西南方向,有一座附馆,远远望去,它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海螺。这座小体育馆的比赛场是圆形的,举行篮球比赛时看台可容纳3,931名观众,举行拳击比赛时可容纳5,351名观众。利用空间的高差,房顶被设计成是平台,人们可以通过平台进入大小体育馆的信道,或在这里散步。
代代木体育馆是当代仿生建筑的杰出代表,这一个由瞬间的海浪漩涡而引发灵感的设计,其类似海螺的独特造型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由两座馆组成,大的椭圆形为游泳馆,小的圆形为篮球馆。两座馆都用悬链形的钢屋面悬挂在混凝土梁构成的角上,状似蜗牛。这座建筑就采用了悬索结构这一来源於蜘蛛网的灵感,用数根自然下垂的钢索牵引主体结构的各个部位,从而托起了这座总面积达两万多平米的超大型建筑,成为建筑艺术的经典作品。
慕尼黑奥运会体育馆
德国慕尼黑奥运会的主要比赛场馆都建在奥林匹克公园内,其中奥林匹克主体育场是最为醒目的标志性建筑,由45岁的斯图加特建筑师拜尼施受1967年蒙特利尔世界博览会上德国馆一个小小的帐篷式结构的启发而创造的。其新颖之处就在于它有着半透明帐篷形的棚顶,覆盖面积达85,000平方米,可以使数万名观众避免日晒雨淋。整个棚顶呈圆锥形,由网索钢缆组成,每一网格为75×75厘米,网索屋顶镶嵌浅灰棕色丙烯塑料玻璃,用氟丁橡胶卡将玻璃卡在铝框中,使覆盖部分内光线充足且柔和。独具匠心的拜尼施以蜿蜒的奥林匹克湖为背景,该奥运会的主要比赛场馆包容在连绵的帐篷式悬空顶篷之下,以横空出世的气势将体育场馆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为激烈的比赛带来了大自然的温馨。
体育场不仅外形别具一格,而且配套设备齐全。看台共有4.7万个座位和3.3万个站席,观众离场上最远处的距离为195米。西看台上面最高处有体育评论员室。南北看台上方装有电子显示牌。奥林匹克火炬塔安装在体育场南侧的小山丘上,这样从各体育场馆都可以看到。
虽然这座74,800平方米的体育场由预算时的一千八百万马克激增到一亿七千万马克,但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得以顺利完成,拜尼施本人也因此而跻身世界著名建筑师的行列,并在20年后主持完成了德国议会新楼的建设工程。这个在世界建筑史上堪称杰作的大型建筑群,成为慕尼黑市现代建筑的代表。
悉尼歌剧院
在风光秀丽的澳大利亚悉尼港的奔尼浪岛上,屹立着一组白色雕塑般的建筑,似群帆泊港,如白鹤惊飞,在碧海、蓝天、绿树的衬托下异常优美动人,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悉尼歌剧院。
悉尼为兴建这座歌剧院于1955年举行国际建筑设计竞赛,从233个方案中选定丹麦建筑师j.伍重的设计。1966年伍重辞去剧院总建筑师职务,剩下的室内设计由澳大利亚建筑师完成。
歌剧院建筑总面积 88258平方米,包括一个有2690座的大音乐厅,一个有1547座的歌剧厅,一个可容500多人的剧场和一个小音乐厅。此外,还设有排演厅、接待厅、展览厅、录音厅以及戏剧图书馆和各种附属用房(如餐厅、售品部等),共900多个房间,同时可容6000多人在其中活动。
悉尼歌剧院的外观为三组巨大的壳片,耸立在一南北长186米、东西最宽处为 97米的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座上。第一组壳片在地段西侧,四对壳片成串排列,三对朝北,一对朝南,内部是大音乐厅。第三组在它们的西南方,规模最小,由两对壳片组成,里面是餐厅。其他房间都巧妙地布置在基座内。整个建筑群的入口在南端,有宽97米的大台阶。车辆入口和停车场设在大台阶下面。
整个歌剧院分为三个部分:歌剧厅、音乐厅和贝尼朗餐厅。歌剧厅、音乐厅及休息厅并排而立,建在巨型花岗岩石基座上,各由4块巍峨的大壳顶组成。这些“贝壳”依次排列,前三个一个盖着一个,面向海湾依抱,最后一个则背向海湾侍立,看上去很象是两组打开盖倒放着的蚌。
歌剧院规模宏大,陈设讲究,演出频繁,除圣诞节和耶稣受难日外,每天开放16小时,平均有10个不同的活动项目,可同时容纳7000余人。歌剧院已成为澳大利亚最热闹的场所,旅游者、观众从早到晚络绎不绝。
悉尼歌剧院设备完善,使用效果优良,是一座成功的音乐、戏剧演出建筑。那濒临水面的巨大的白色壳片群,象是海上的船帆,又如一簇簇盛开的花朵。这座建筑已被视为悉尼市的标志。
后记
城市中那些经典的建筑,已经不仅仅只是供实用的场所了。它已经成为了一座城市无言的纪念碑,永远都代表着属于这个城市的时代。它亦如一曲奏响在城市中的音乐――凝固的美。
参考文献:
关键词:游戏剧本策划;角色;世界观;暴力元素;消解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游戏设备的画面表现力大幅提高,游戏的暴力渲染程度加速攀升,游戏中性格残暴的角色和错误的世界观容易误导青少年产生不良行为。相比涉及暴力元素的电影、小说等其他艺术形式,游戏具有更强烈的互动性,对指导玩家在游戏世界观的作用下操纵游戏角色完成任务,起到效仿的作用。游戏中的暴力元素作为刺激玩家的手段无可厚非,但不应当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这就要求游戏剧本策划者在保持游戏娱乐性的同时,必须对游戏中的暴力元素进行消解。游戏剧本作为游戏剧情发展的蓝本,主要包括主题、故事、角色和世界观的设定。其中,游戏主题是前提,游戏故事是基础,而游戏角色则是关键,游戏世界观的设定是根本。作为游戏策划者,在确定好游戏的主题和故事后,怎样去确定游戏的角色,赋予角色怎样的世界观,使游戏角色尽量减少暴力元素的负面影响。对此,每位游戏策划者应该深入思考并高度重视。
1角色设定是消解暴力元素的关键
角色是推进故事发展的原动力,游戏角色作为玩家在虚拟世界中身份的替代和象征,每个角色都有他的职业、性格和情感,这些信息能对青少年玩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剧本策划过程中,主角设定是消解暴力元素的关键,作为游戏策划者应避免过度渲染角色的暴戾、凶残等个性。游戏主角的设计应该包含两个层次:
一是角色的意志、目的应当是正面的,只有这样,暴力行为才能够得以谅解。以黑帮故事为背景的游戏《热血无赖》,则是一场设定在香港都市的警察戏码,主角沈威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卧底警察,他从美国回到香港,遏制当地猖獗的犯罪势力。玩家将以沈威的身份体验游戏,潜入敌人内部,摧毁狡诈凶残的犯罪团伙。玩家能随着沈威的行动体验善与恶、忠诚与背叛,丰富的剧情和情感因素让玩家难以自拔。由于主角是惩恶扬善的职业警察,其暴力行为符合剧情,这样的角色设定削减了暴力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二是主角的感情、行动应当围绕其意志和目的展开,只有这样,才能符合玩家普遍的道德认同。古代兵书《司马法》中写到:“好战必亡,忘战必危”,以战争为主题的游戏不计其数,但是如何让玩家热爱和平,成为有良知的游戏策划者思考的问题。《特殊行动:一线生机》游戏的背景设定于阿联酋迪拜,游戏中的迪拜被沙尘暴所掩埋,可怜的难民们被迫待在那些曾经无比辉煌的现在满目疮痍的建筑物中避难,主人公为三角洲部队上尉马丁,他奉命寻找为疏散迪拜平民而失踪的上校来到迪拜。主角一行人出于人道主义,都以“保护平民”“伸张正义”为底线与33军营对抗。玩家可以操作各种杀伤性武器进行战斗,以及利用迫击炮高空轰炸,觉得自己是做了一件为民除害的事情。然而游戏的结局令人反省,玩家会发现自己陷入一个圈套,错误轰炸了平民们躲藏的地方,为自己造下的罪孽懊悔不已。《特殊行动:一线生机》虽然是战争题材,但策划者让游戏主角秉承人道主义,让玩家在获得娱乐的同时,能够反思战争的残酷,为战争题材的游戏开发者提供了参考价值。
游戏角色之所以能够吸引玩家,是因为他们常常体现为玩家内心的愿望与需要,玩家通过掌控游戏角色,在互动的游戏过程中,二者身份重叠,仿佛角色就是玩家自己。因此,虚拟世界中游戏角色的性格、行为的设定都影响着真实世界中玩家的情感。如果游戏主角的意志、目的是正面的,那么围绕其意志和目的展开的感情、行动也就是正面的,就可以满足玩家崇拜英雄、内心想成为英雄的无意识需求。
2世界观设定是消解暴力元素的根本
哲学意义上的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游戏世界观是游戏剧本策划中的核心部分,简单来说是游戏世界中的模样,是在策划游戏故事情节时虚构的时代、场所、人文、经济、宗教等社会环境。它不像角色一样有形,而像无形的空气一样,玩家永远能感知它的存在,它支撑着整个游戏的进程。具体包括:时代(如工业革命、东汉末年等)、场所(如美国都市、巴西贫民窟等)、世界的状态(如和平或战乱、健康或瘟疫等)、社会体系(如封建王朝制、共和制等)、家族制度、婚姻制度、生活水平、语言、交通、通讯等各个方面。因此,世界观设定是消解暴力元素的根本,如在剧情需要的情况下有暴力情节,可在游戏世界观中进行特殊的设定,避免玩家沉迷于暴力行为。
《生化危机》系列以编年史式的剧情著称,游戏世界观将世界状态设定为疾病瘟疫状态,这个世界观的设定让创作者最大限度发挥想象力,创作出了一部部经典之作,根据游戏改变的系列电影也一次次成为票房冠军,这也是《生化危机》能一直走到今天的成功秘诀。故事自1960年4月开始,科学家研制出强大的生化武器,并开始残忍地进行人体试验,在全球爆发了生化恐怖袭击。被病毒感染的浣熊市为了能够抑制细菌扩散,派出STARS部队的bravo小队前往调查,他们在噩梦般的环境里与感染病毒的各种生化怪物进行殊死搏斗,成为以恐怖冒险为主题的游戏中极具影响力的代表作品。游戏中充斥着大量血腥暴力,各种武器让怪物们血肉横飞,但由于剧情世界观的设定与真实世界的状态有相当大的差异,主角是军人、特警、情报员等特殊职业,从根本上避免了玩家将游戏中的世界观带人到现实生活。
又如,《使命召唤》的游戏世界观设定在二战时期,根据二战时期著名的战役进行改编,如诺曼底登陆、斯大林格勒战役、冲绳战役等。玩家将会扮演美国、英国或苏联三国的士兵,完成10项以上的任务。该系列作品的特色在于给予玩家混乱、紧张而又真实的二战体验,几乎每隔两三分钟就会看到一个遍地死尸的场景。激烈的《使命召唤》游戏被许多玩家所青睐,但它更强调战争的过程,并不仅仅强调暴力和武力。由于游戏世界观中的时期是二战时期,玩家虽然乐于看到敌人被炸成碎片,但很难将这种暴力行为转移到现实生活中。
摘 要 本文以世界男子篮球运动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近10年相关文献的检索、参看近10年NBA与奥运会篮球项目的排名与逻辑分析,对当今世界篮球运动格局和特点进行阐述,提出了当今世界男子篮球呈现“欧美抗衡”的特点,对影响世界男子篮球运动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做出分析,总结中国男子篮球应加强身体素质,强调“整体打法”、寻求“位置平衡”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 篮球 世界 格局 中国
一、当今世界男子篮球格局状况
纵观近几年国际大赛排名情况,美国男篮卫冕成功展示出他们的世界男子篮球霸主地位,欧洲各强队也更迭交替可以进入三强。呈现“欧美抗衡,一超多强”的盛况。整体水平而言,美国篮球在世界上显然是霸主地位,其技战术风格上注重防守,强调对抗,人技术突出,崇尚个人能力和2-3人的进攻配合[1];而篮球运动是团体项目,毫无疑问制胜的法则在于整体配合的打法。欧洲篮球风格正是以整体配合为主,基本打法趋向粗犷、凶悍,善以整体队型为主体来作战,在技术和战术风格上体现高、狠、准,且队员都富有极强的对抗性力量,球队讲究整体配合。与美国一起引领了世界篮坛的发展趋势。
二、影响世界男子篮球格局变化的原因
(一)体能、专项核心能力、身体素质的差异
不同种族的人具有各自的特点。黑人在力量、弹跳以及爆发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欧洲人则身材高大、身体强壮,速度快,亚洲人在灵敏、协调以及心智等方面较强[2]。中国球员在与对手的身体对抗中处于劣势,导致运动员在比赛中技、战术运用和发挥受限。在与对手同等身高的对位攻、防时,我国球员在身体接触的激烈对抗中通常会变得被动。因此,一方面在篮球后备人材选材、培养方面,应遵循客观规律,运用科学评价指标科学的选拔与科学的训练人才;另一方面要吸取美国篮球的个人技术训练方法,注重体能与专项核心力量训练,强化在高速、强对抗中协调完成技、战术的能力。
(二)篮球运动普及水平及各国职业联赛的开展情况
在中国目前篮球拥有大量篮球运动爱好者、各类型的专业运动队和不同级别的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我国的CBA联赛无论从运动员的个人素质、对抗强度还是技战术的运用都与欧美的篮球联赛存在一定差距,然而在国内CBA与CUBA的成功举办,吸引了更多篮球爱好者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许多新闻媒体和网络设置了篮球专栏,有效地扩大了篮球的影响,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可见篮球运动在中国有着一定的群众基础和发展潜力。
(三)篮球规则的改变和整体性的影响
规则的改变促进了技术、战术的发展变化,进一步推动了篮球运动的发展。同时由于各国联赛水平的不同,采用的规则也不一样,对国际性篮球比赛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进而成为了竞技格局的变化的原因之一[3]。过去NBA赛场上不允许采用“联防”规则,而2000年之后,随着非法防守规则的取消和“3秒违例”规则的产生,各参赛队伍更注重集体配合和利用团队的力量。同时欧洲强队的技战术特点就是运动技术全面,场上位置模糊,很多运动员既可以打内线,也可以从外线进行突破上篮与分球,同时战术组织较为紧密,强调整体,不过分依赖球队内某位运动员的个人作用,这也是欧洲可以和注重防守、对抗激烈的美国篮球队抗衡的原因[4]。
(四)经济对篮球运动的基础性影响
体育作为社会总文化的一部分,它必然受经济的制约。经济是体育发展的基础,体育的发展离不开经济所提供的人、财、物等各种物基础,经济的发展直接制约着体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水平。
(五)政治因素对篮球发展的影响
有学者认为:体育与政治,特别是竞技体育与政治是密切相关的,体育不可能脱离政治。实行不同政治体制的国家篮球运动的发展模式也各不相同。比如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篮球运动开展时间早,普及程度高,篮球运动在社会化、职业化、商业化方面十分发达,竞技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我国实行“举国体制”集中全国的资源优势优先发展竞技篮球,促使国家篮球竞技水平可以在较短时期内接近或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然而带有明显计划经济特征的“举国体制”违背竞技运动发展规律的弊端也越来越清晰,原有的政府办体育的体制已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尽管因此我国篮球运动有了一定的发展,竞技水平得到了提高,然而也仅跻身于亚洲的篮球强国,和世界篮球强队的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
三、小结
当今世界男子篮球呈现了以美国为主,欧洲诸强纷争的格局。从中国在近几年国际赛事的排名情况来看,中国篮球距离进入一流水平还有一段距离。通过分析当今世界篮球竞赛格局的原因,对中国提出一些相应对策:加强中国篮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科学选才、从政策上加大篮球的群众基础,鼓励篮球赛事与产业的发展、向“位置全能”方向发展,学习欧洲队员间的整体配合的技战术、加强国际交流机会以提高中国队的竞技水平。
参考文献:
[1] 赖荣亮,郑尚武.从世界篮球运动发展趋势谈中国男篮亟需解决的问题[J].湖北体育科技.2016.
[2] 王海龙.世界男子篮球运动格局的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J].体育大视野.2015.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张安胜在讲话中肯定了施耐德电气和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共赢的成绩,对施耐德电气一直以来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强调高校与企业相互合作、相互渗透是高等教育创新化的战略需要,也是双方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需要,真正实现“教学科研――技术开发――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产学研相结合模式,并对实践基地的落地和建设寄予了殷切的期望。
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工业事业部中国区负责人马跃表示:“‘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对未来制造业人才的技能与素养提出了新要求。作为全球能效管理和自动化领域的专家,施耐德电气通过助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打造可持续的行业生态圈。合作成立‘能源管理及其自动化联合实践基地’是施耐德电气推动本地技术人才培养以及科技创新的又一重要举措,旨在响应国家战略和行业需求,输送智能制造人才。我们期望未来能和上海交通大学持续开展更深入、更广泛的战略性合作。”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党委书记苏跃增介绍了双方的合作历程以及实践基地的建设情况。整个实践基地拥有30多套先进的实验装置,覆盖了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多门专业课程,形成了一个能源管理及其自动化的综合实践平台,有助于锻炼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
之后由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工业事业部中国区负责人马跃和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张安胜共同为实践基地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