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质检员岗位职责

质检员岗位职责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质检员岗位职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质检员岗位职责

质检员岗位职责范文第1篇

1、做好本车间成本和费用的核算,及时向生产技术部和财务部汇报。

2、按期编制经营指标报告,及时提供核算资料,按要求做好各种报表,做到真实、正确、可靠并按时汇总报告。

3、根据生产技术部生产指令及时领取净料、辅料、包装容器,领料时要验收数量,查验检验报告单,认真计量。按规定填制领料单,经质检员验收后,登记入账。

4、建立车间内部领料制度,做到物料发放手续齐全,车间领料人在发放登记簿中签字,为成本核算建立好原始记录。

5、每日汇总车间生产情况及时填写生产日报,上报生产技术部;每周汇总车间生产情况及时填写生产周报,上报生产技术部和计划分析室。

6、每月末结账后及时与供应部核对领料金额、库存净料及(半)成品、在制品,准确填制材料消耗表、月成本明细表、累计成本明细报表、累计总成本报表、半成品入库单、完工情况表、库存半成品数量表,报财务部及生产技术部。将本月考勤如实上报人力资源部。

7、在日常工作中要有重点参与生产的全过程,准确了解净料、酒精、辅料、工时的消耗量,成产周期有记录,为公司成本核算建立原始资料,同时在月末成本分析中有根据的将成本的变化情况分析清楚。分析出是成本率问题还是其他问题。

8、参与计算机的应用,掌握电子表的应用,将日报表、月报表、累计报表等利用电脑进行核算、上报。

9、保管好车间的成本资料,包括传票、成本计算表、其他各种报表及账本等。保管三年后报财务部成本会计共同封存、存档。

10、做好领导安排的各项工作。

2车间统计员岗位职责

1、做好本车间成本和费用的核算,及时向生产技术部和财务部汇报。

2、按期编制经营指标报告,及时提供核算资料,按要求做好各种报表,做到真实、正确、可靠并按时汇总报告。

3、根据生产技术部生产指令及时领取净料、辅料、包装容器,领料时要验收数量,查验检验报告单,认真计量。按规定填制领料单,经质检员验收后,登记入账。

4、建立车间内部领料制度,做到物料发放手续齐全,车间领料人在发放登记簿中签字,为成本核算建立好原始记录。

5、每日汇总车间生产情况及时填写生产日报,上报生产技术部;每周汇总车间生产情况及时填写生产周报,上报生产技术部和计划分析室。

6、每月末结账后及时与供应部核对领料金额、库存净料及(半)成品、在制品,准确填制材料消耗表、月成本明细表、累计成本明细报表、累计总成本报表、半成品入库单、完工情况表、库存半成品数量表,报财务部及生产技术部。将本月考勤如实上报人力资源部。

7、在日常工作中要有重点参与生产的全过程,准确了解净料、酒精、辅料、工时的消耗量,成产周期有记录,为公司成本核算建立原始资料,同时在月末成本分析中有根据的将成本的变化情况分析清楚。分析出是成本率问题还是其他问题。

9、参与计算机的应用,掌握电子表的应用,将日报表、月报表、累计报表等利用电脑进行核算、上报。

10、保管好车间的成本资料,包括传票、成本计算表、其他各种报表及账本等。保管三年后报财务部成本会计共同封存、存档。

11、做好领导安排的各项工作。

12、对成本核算中统计的数据出现错误负责。

13、对账物不符,出现差错的情况负责。

14、对不服从领导工作安排,违反公司相关规定造成的不良后果负责。

3车间统计员岗位职责

1、严格遵守财务规章制度和统计法,建立健全各种台帐。

2、及时上报有关生产、技术、财务、劳资等各种报表,做到内容齐全、数据正确、可靠及时。

3、内部考核资料齐全,数据准确,为车间领导做好参谋工作。

4、做好车间生产材料、备件计划的汇集、上报工作,做到及时、全面、不耽误生产。

5、月末与仓库做好出库材料核对工作。

6、负责车间常用材料和备件的仓储、支领工作,做到存放整齐、支领手续齐全。

7、严格控制车间成本消耗,作业成本界限清楚,口径一致,核算真实。

8、会计凭证内容完整,原始凭证齐全,符合要求,装订整齐。

9、保存好统计资料和一切原始计录。

10、及时编写统计分析和成本分析,及时参加有关会议。

11、负责车间低值易耗品和办公用品的管理工作。

12、负责车间的计划生育工作。及时参加有关会议,收集、缴报各种数据。

13、保质保量及时地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临时性工作。

4车间统计员岗位职责

一、负责车间上下游相关部门的生产订单查询;

二、负责本部门的花名册编制与更新;

三、车间员工的工资核算和统计工作;

四、负责车间人员、物料、工时的录入与统计工作;

五、将班长当天所交的工作日报表与系统核对,将报表上已完成的产品点击到下一工序;

六、根据生产实际情况,做好生日报表;

七、负责本部门办公用品的领用;

八、月底做好月产量、成本、损耗等分析报表;

九、车间文件的发放、存档记录,公共性张贴文件的管理;

十、车间文具的领用及发放,做好记录;

十一、月底做好各类财务报表;

十二、负责车间各项生产数据(产量,生产工时,人数及物料等)的收集;

质检员岗位职责范文第2篇

[关键词]年鉴;修志为用;质量意识;读者意识;开放合作意识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将“修志为用”原则作为地方志事业发展的六项基本原则之一,提出“坚持修志为用。发挥地方志资源优势,全面提升开发利用水平;拓宽用志领域,提升服务大局能力,为党政机关、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服务;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读志用志水平。”

这是对总理“修志问道,以启未来”讲话精神的落实,也是对地方志事业发展方向提出的要求。“修志为用”原则要求地方志部门充分利用地方志资源服务社会发展。年鉴是地方志两大主业之一,相比志书,年鉴时效性更强,内容紧跟社会发展,对社会生活具有直接借鉴指导作用。因此,年鉴是落实“修志为用”原则的重点工作。

如何在年鉴工作中落实“修志为用”原则,笔者以为,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树立质量意识

|量是年鉴的基础,年鉴必须具备过硬的质量才会有服务社会的资本。综合年鉴组稿大部分采用的是政府发文、部门提供稿件的方式。这种组稿方式具有资料权威、操作简便等优点,但也存在编辑部门无法有效掌控稿源质量的问题。由于年鉴“编辑部的‘冷衙门’与‘软权力性’,其编纂工作又常处于‘弱授权’状态”(1),供稿部门往往将年鉴供稿工作排在诸事之末,年鉴稿件的质量依靠于撰稿人喜好意愿,征集上来的稿件良莠不齐。许多年鉴编辑部缺乏作为手段,没有按照年鉴质量要求来处理稿件。因此造成当前流水账式年鉴、功劳薄式年鉴层出不穷,充斥浅层表面信息,缺乏深度信息成为年鉴的一个顽疾。

在组稿方式一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如何改变现状?

一方面采取增加激励措施这一途径。采取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在物质激励方面,要大幅增加稿费标准,对于优秀撰稿人增加额外奖励。在保证刊物正常运作的情况下,尽可能把经济利益向撰稿人倾斜;在精神激励方面,要注重对优秀撰稿人的宣传。把宣传年鉴撰稿人作为宣传年鉴刊物的一部分,让年鉴优秀撰稿人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例如每年对部分优秀撰稿人发放荣誉证书等。

另一方面要加强年鉴规范化建设。年鉴规范化包括框架结构规范化、选题与文体规范化、条目编辑规范化、编辑流程规范化、编辑出版规范化等方面。年鉴规范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底层摸索与顶层设计相结合来推进。年鉴社要参照中指组有关要求和行业通行标准,结合自身实际探索规范化建设道路。在探索过程中要积极各地年鉴社的有益做法,如山东年鉴社在“市地县概况”栏中列出必要条目和必要数据,撰稿人只需根据各地实际完成填空的做法(2),咸阳年鉴社实行《供稿任务清单》和特色条目最少量控制的做法(3),都是各地年鉴社应该学习借鉴的范例。在总结底层探索的基础上,应该不断完善顶层设计。中指组2012年出台的《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试行)》对年鉴规范化建设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当前年鉴实践与理论探索齐头并进。《纲要》对年鉴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并把“到2020年,做到地方综合年鉴由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编纂,一年一鉴,公开出版,实现省、市、县三级综合年鉴全覆盖”作为主要任务之一。可以预计未来几年将有大量新年鉴创刊。年鉴顶层设计要顺应年鉴事业发展需求,总结年鉴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进一步完善年鉴顶层设计,适时推出内容更加丰富,更加符合年鉴编纂实践,指导性更强的年鉴顶层设计。

二、树立读者意识

读者是年鉴的服务对象,是年鉴实现价值的主体。综合年鉴的承编部门是各级地方志机构,运作经费依靠于财政拨款,发行工作也大都由政府部门消化。这种运作模式是由于年鉴事业的公益属性决定的。年鉴这种官办、官用的“官书”容易产生“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心理,具体表现为不重视读者的需求、评价,缺乏对读者的服务意识。

政府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组织年鉴的编纂,其目的是为了满足民众对地情信息的需求。有投入,就要衡量产出,以避免资源的浪费和低效利用。地方综合年鉴是公益性精神文化产品,也要讲求社会效益,讲求项目绩效。公益性不等于不计成本,不讲效益。年鉴的价值是由年鉴的读者来实现。满足读者需要的程度越高,实用价值越大,年鉴工作的绩效就越大,年鉴编纂出版才能得到政府的重视,实现可持续发展。年鉴工作者要抛开“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心理,牢固树立读者意识。

树立读者意识需要有培养读者的意识。年鉴界对年鉴读者定位的问题探讨多年,郑彬在《对年鉴读者定位的再认识》一文中提出的“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科研人员、专家学者、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以及编史修志人员等”(4)的读者定位可以说是当前年鉴界的共识。读者定位只是确定年鉴的目标群体,要让目标群体真正转换为读者需要采取措施培养年鉴的读者。培养年鉴读者是指通过在年鉴目标群体中产生影响力,让目标群体转化为读者;通过营造良好的氛围,让读者认同年鉴的价值,提高读者的忠诚度。培养年鉴读者的基础是年鉴具有独特价值。年鉴的独特价值在于地方年度性资料。年鉴刊物需要不断强化自身独特价值,形成个性品牌来吸引读者。培养年鉴读者需要重视宣传工作。年鉴宣传要围绕年鉴目标读者群体,以突显年鉴的独特价值有针对性的开展。比如在通过报刊宣传,选择的刊物应以党报党刊为主,宣传目的应是告诉读者通过年鉴可以获得权威系统的地方年度性资料。年鉴宣传要有持续性。年鉴编纂周期长达一年,如果没有持续宣传很可能就会让许多读者淡忘。年鉴宣传可以与深度开发年鉴价值相结合。美国《财富》杂志举办的“财富论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论坛活动,极大地带动了该杂志的品牌发展。年鉴也可以照此举办类似“地方年度发展研讨会”这样的活动。培养年鉴读者需要加强编辑与读者沟通。可以应用网络手段建立年鉴读者论坛、微信公众号、QQ群等。编辑适度引导话题,营造研究探讨地方发展的氛围。对于读者较好观点,可以体现在年鉴编纂中,让读者有参与年鉴发展的尊重感。

树立读者意识需要树立以服务读者为宗旨的理念。服务读者需要把满足读者需求摆在突出位置。年鉴作为提供信息资料类的刊物,需要对读者的信息需求要有充分的调查和科学的研判。因此要把读者调查和读者反馈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予以对待。通过读者调查和读者反馈分体判断出读者的主要需求和潜在需求,收集整理出自身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之上确定年鉴的调整改进方向。根据读者需求程度确定相关信息的反映分量,根据读者评价强化优点改进缺点。服务读者需要服务方式跟上时代步伐。当今是网络时代,读者阅读方式已由纸质阅读转向电子阅读,查找信息更依赖于网络搜索。上海年鉴社曾作读者调查,在读者对《上海年鉴》的载体取向上,69.9%的读者选择网络版(5)。实施年鉴网络化是大势所趋。年鉴网络化不是简单的将纸质年鉴搬上网即可,而是需要符合网络阅读习惯的整体架构。比如要有便捷的检索功能,提供留言评论功能,还可以将音频、视频引入进来等。网络信息具有碎片化缺乏系统性,真假难辨缺乏权威性等缺点。而年鉴的优点就包含系统性、权威性,年鉴在网络上具有特优势。年鉴网络化不仅是服务读者方式的转变,也是年鉴事业发展的契机。

三、树立开放合作意识

年鉴工作要充分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年鉴工作转变当前以单一的编纂出书来服务社会的发展模式,探索出服务方式更加多样化,服务内容更加深入化的发展模式。要实现这样的转变,必须树立开放合作的意识。通过树立开放合作的意识,探索建立引导社会资源参与年鉴事业发展的机制,实现年鉴事业发展与年鉴成果更加广泛的被社会共享的双赢结果。

树立开放合作意识要有开放合作的人才使用观念。年鉴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于人才的使用。如果仅依靠年鉴部门自身的人才是达不到当前年鉴发展的需求。年鉴部门要把发现人才的视野扩展到政府各部门、行业协会、专家学者以及社会上对年鉴感兴趣的人群当中,根据年鉴事业发展需要建立人才评判标准。要建立灵活多样的人才使用方式。比如可以采用合同的聘用方式,也可以采用互利合作的方式。不求人才为我所有,只需人才能够为我所用即可。要建立适度的人才激励机制。比如可以设立项目奖励基金,按照项目完成情况和个人贡献程度分配奖励。

树立开放合作意识要建立开放合作的工作机制。要运用市场化运作机制发展年鉴。发展年鉴事业需要更多新的专业和技术的注入,通过年鉴部门自己来掌握这些专业和技术很可能是事倍功半的效果。同时当前政府职能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得年鉴部门依靠政府无法完全掌握社会发展信息。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依靠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比如新兴行业信息政府部门掌握较少,可以购买社会上的调查或科研成果;在年鉴信息化工作上,可以委托专业机构进行开发维护。要运用合作机制推进年鉴资源的高效利用。年鉴资源包括年鉴的资料资源、人力资源、渠道资源等。年鉴部门可以利用年鉴资源与其他机构展开合作,实现年鉴资源服务社会的多样化。比如利用年鉴资料资源与科研机构合作,进行地方专题研究;利用年鉴人力资源与宣传部门合作进行主题宣传活动等。

树立开放合作意识要推动年鉴成果的社会共享。要为社会共享创造途径。年鉴网络化是实现年鉴成果社会共享的有效途径。年鉴网络化的过程中要注意提升社会共享的实际效益。有影响力的网站往往占据绝大部分关注度。年鉴部门可以与有影响力网站开展合作,借助他们的影响力提升年鉴成果社会共享的程度。陕西地情网将全省的志书、年鉴收录在陕西地情资料库中,就是有效提升社会共享陕西地方志成果,提高利用效率的有益做法。除了年鉴网络化的途径外,还应与公共服务部门合作来推动年鉴成果的社会共享。如向图书馆、文化馆、学校、研究机构赠送年鉴书籍资料。要开发年鉴衍生类产品,为社会共享提供更易接受的形式。年鉴内容涉及方方面面,成书规模较大;年鉴的年度性特点使得在单本年鉴中无法记述事务发展全貌。年鉴的这些特点使年鉴在读者使用上有不便性,造成年鉴与读者的距离感。应该针对不同读者群需求特点,整合年鉴资源开发年鉴衍生类产品。如西安年鉴社曾开发出年鉴的简明读本《西安年鉴效率手册》,常州年鉴社曾开发出《常州年鉴・百姓手册》《外商在常州投资・生活指南》。

以上是笔者对年鉴落实修志为用原则的一些浅见。《纲要》的颁布实施为年鉴事业发展迎来重要契机,“修志为用“原则的提出为年鉴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注释:

(1)吕鲜林:《名鉴诞生的困境与出路》,《中国地方志》2015年第8期。

(2)温书义:《山东年鉴创刊20周年回顾》,《年鉴信息与研究》2006年第5期。

(3)咸阳地方志办:《突出特色精选精编不断推进咸阳年鉴创新发展》,第二十五次全国城市年鉴研讨会发言稿。

(4)郑彬:《对年鉴读者定位的再认识》,《年鉴论坛》第四辑,长城出版社2013年10月出版。

质检员岗位职责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控质检员;专职质量监督人员;药品

中图分类号:R95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01-0035-02

要做好一名药品中控质检员首先需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专业知识:①生产工艺相关内容(药剂学知识、药物分析知识);②质量统计知识(概率知识、统计学相关理论);③机械设备基础(了解设备特性、能力);④微生物知识(微生物种类、生长条件);⑤高度的责任心和崇高的职业道德。下面笔者就多年的工作经验对这些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1 药品生产工艺相关内容

要生产出合格的药品,生产工艺是基础。不同的产品其原辅料具有不同的特性,只有学习、了解所生产产品的物理、化学性质和所生产剂型的特性,在质量检查控制过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例如注射产品比较大的问题是经常出现结晶,其根源是溶解度不够或稳定性较差,导致药物发生了化学变化;固体制剂的常见问题是出现混合不均匀,主要是药物与载体的料性(密度、粒子的形态、静电等)存在差异。通过专业知识可以对产品可能存在问题进行预测和改进,对质量监控起到预防作用。同时,如果能够持续发现早期问题,可以提高中控人员的专业权威形象,使生产人员能够服从监督检查,自觉执行工艺规程,保证产品质量。

2 质量统计知识(概率知识、统计学相关理论)

一个事物的发展变化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要想发现和提前预测这个规律就需要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数据。面对庞大的数据就需要使用质量统计知识进行处理、分析,才能得到可靠的结论,然后根据结论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采取行动达到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目前在企业使用质量统计知识最多的就是QC 小组活动,该活动通过采用PDCA 循环持续提高,为生产实际的质量提高起到了保证。例如,通过对不同人员、设备、班次、厂家原料所生产产品质量的统计比较,可以找出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进而分析出原因,对因制定改进措施,督促实施,提高产品质量。通过对具体品种批次留样检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推测出该产品在有效期内的质量变化趋势,这就是GMP 所要求回顾性分析的一部分内容。质量风险分析也需要在对以往产品质量事故的统计基础上才能进行,找出质量问题易发点,制定预防措施。

3 机械设备基础(了解设备特性、能力)

设备是影响产品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中控质检员必须要了解关键设备的特性和生产能力。一台设备能否满足药品实际生产需求,中控质检员要做到心里有数,例如洗瓶机超声强度,水、气压力及交替次数;隧道烘箱的温度、速度对灭菌F0 值的影响;螺杆分装机螺杆的螺距与分装精度间的关系;压片机的结构、冲模的质量对偏重差异的影响等。凡参与直接生产的设备都需要跟班质检员熟悉掌握,在生产出现质量异常时能够及时发现设备的隐患并准确指出,提出整改建议,保证产品质量。

4 微生物知识(微生物种类、生长条件)

药品生产的主要剂型都是在一定洁净级别的生产区域进行,2010版GMP 对洁净生产区的要求比以前更加严格,其主旨就是对生产环境中的尘粒和微生物数量进行控制。微生物作为影响药品质量的一项重要因素,中控质检员应该熟悉掌握微生物的分类、常见微生物菌落形态、各种微生物的生产条件以及微生物的抑制、去除方法。对于生产洁净区的环境监测是中控质检员的一项工作内容。每天都要对沉降菌和人员手指进行菌落检测,菌落的数量是反映洁净级别控制好坏的主要因素之一,但如何有效对微生物数量进行控制,还应对培养出来的菌落进行再分离和培养,以初步确定是哪一种类型的微生物。然后根据培养结果,提出下一步控制的改进方案,有经验的中控质检员应该知道随着季节变化,不同种类微生物在空气中的数量不同,这就要求在不同季节、温湿度下进行有针对性的控制,以达到预防性控制的目的,最终实现在生产的每一个阶段保护产品和物料免受微生物和其他污染。

5 高度的责任心和崇高的职业道德

质检员岗位职责范文第4篇

1.质量检测工作概述

1.1质量检测工作及其质量管理的定义

质量检测工作指的是,在参照有关部门制定的质量标准的基础上,对特定单位进行的包括但不限于产品质量检测、空气质量检测、环境质量检测、工程质量检测等内容的一种检查和验证产品或服务质量是否符合有关规定的活动。

1.2质量检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质量检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大体可以分为技术问题和职责问题,以及管理机制三个方面。首先,在技术问题方面。由于质量检测工作本身就对技术水平有一定的专业要求,因此,负责质量检测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检测过程中的技术失误都有可能造成质量检测结果的偏差。其次,在职责问题方面。由于进行质量检测工作一方没有认真按照检测标准进行监测、与被检测单位存在一定的利益关系、负责质量管理的部门没有真正发挥监管作用、质量问题出现后有关部门或机构未能进行有效的惩处等职责缺失原因,导致质量检测过程和结果出现问题。此外,质量检测工作质量管理机制的不完善也是导致质量检测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方面,质量检测工作质量管理机制范围过于狭窄。质量检测部门不仅仅要对主动申请质检的各企业产品进行常规的质检工作,还应该对市场中流通的产品质量进行监管,以及时发现产品存在的质量问题、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另一方面,质检工作管理存在较强的滞后性。比如,2015年11月中央新闻报道,根据国家灯具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消息显示90%护眼灯存质量问题。除此之外,电线电缆、电机、水泵等产品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质量检测问题。从问题产品流通到质量问题查出,经历了较长的质检管理空白期。这些产品质量问题的频繁产生与质量检测工作及其质量管理的职责问题具有很大的关联。

2.公正公信角度下质量检测工作质量管理的对策

针对上述提出的质量检测问题,该部分将在公正公信的角度下,从有关部门质量检测职责履行和机制完善的方面提出改善质量检测工作现状问题的方法或对策。

2.1加强质量检测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检测人员的专业胜任水平

负责质量检测工作的人员是降低质量检测事件发生的基础性环节。在质量检测单位聘请过程中,需要所在单位对应聘人员进行公正公信认识的测评,并定期对质量检测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实践培训以保证或提高质检的专业水平。同时,还要对质量检测工作人员的工作表现进行不定期的质量核查,以及时发现并就纠正其在质量检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类似的方法来增强质量检测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提高质量检测工作人员的专业胜任水平。

2.2加强对质量检测工作流程的监督和管理,提高质量检测的质量和水平

质检机构的主要收入来源途径是委托检验,依照市场规律、提升企业服务质量、做好委托检验工作争取更多的客户群体,着力提高内部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完善内部运转体系,与受检方建立良好的服务关系,企业委托检验的质量检测一般要经过以下流程。企业按照在设计图纸完成每一批产品生产后,需要生产企业下达或布置质检任务,随后由负责质量检测工作的企业专员向当地权威或合格质检机构或部门提交质检委托单。待双方签订合同后,由负责质量检测的机构或部门工作人员开展具体的质检工作。质检工作的过程就是公正公信角度下质量检测工作质量管理的重要阶段。(1)在产品收样环节。质检机构或部门的业务接待人员要严格根据产品的类型和性质确认检验方法,对样本产品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则进行样本入库;若样品存在损坏、失效、样品数量不足、样品与要求不相符的问题则进行重新送样。期间不得因为任何客观或主观因素进行虚假应付收样,若因上述环节不够公正公信而导致不合格产品的流通及不良事件发生,相关检测人员、部门及企业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在这一方面质检机构及有关部门要对质检部门员工工作进行质检员工工作范围的精准界定,结合国家质量检测标准规范制定分工明确的内部检测流程,并对负责每项质量检测工作人员进行指定,以便于对责任主体的落实。(2)在检验和记录环节。质检人员要严格秉持检验的各个细节程序,做好检验原始数据记录、设备使用记录和环境记录,若发现某项数据存在异常(远低于或远高于检测参考标准)则需要进行复验,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不能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充分体现公正性、科学性,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无误,其结论对于保证社会、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出具产品质量检验报告时要具有真实、完整、准确和可靠原始数据记录,对于涉及到的有效数字要按照修约方法进行计算,这样才能保证检验报告的科学公正、准确有效。运用专业的技术进行数据的处理和校对并编写检验报告,报告审核通过才可进行批准通过;然后将比准通过的检验报告交由业务部签章,并向企业出具质检报告,期间,若企业提出异议则将样品转交到质量保障部进行相应的处理,若无异议则结束质检,退回企业产品样本。上述检验步骤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因此需要质检机构及有关部门完善质检员申请机制和专家咨询机制,当凭借企业现有之间部门质检员专业能力无法确保质量检测合格或多数质检员就同意产品存在相同疑虑的情况下,可以向专家寻求帮助,以在第一时间发现潜在质检问题,并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在机制得到完善后,需要匹配与机制相互衔接的公正公信教育,以鼓励质检员和负责管控质检工作的人员能够敢于质疑、提出问题,从而避免因“外界压力”(企业为获取利益,避免经济损失而不允许质检员按实上报质检状况)而造成的“隐瞒不报”、“报而不实”等不良现象的发生。

2.3健全司法机关公正公信的执法意识,推进质检事件的有效惩处进程

当出现质量检测事件时,各级法院、检察院要坚持以公正公信的原则进行事件的诉讼、调查、审理和判决,避免“诉而不受”、“查而不严”、“审而不公”、“判而不信”等问题的出现。其次,对于坚持以公正公信的态度指导实际行动的工作人员要给予适度的表扬和嘉奖,对未按照公正公信原则履行岗位职责的工作人员要进行严格的教育和惩处。从而实现质检事件处理的效率和效果,推进质检工作质量管理的进程。

3.总结

笔者认为,将公正公信作为质量检测工作管理的立足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以质量检测工作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和职责问题为切入点,对于公正公信角度下质量检测工作的质量管理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作者:李铃 单位:福建省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

参考文献

[1]金荣.保障干部选任动议环节公平、公正、公信之路径探析[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4,(5):67-69,89.

[2]徐胜平.规范司法促公正公正司法赢公信[J].人民检察,2014,(24):49-51.

[3]张文清.安徽省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水利,2016,(12):33-34.

[4]水利部近期将开展2012年全国甲级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单位资质审批工作[J].水利建设与管理,2012,(5):86-86.

质检员岗位职责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机车检修;问题;解决措施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铁路干线日益扩大,机车使用量也不断增加,满足了来往行人及运输的需求。然而,铁路交通事故的时常发生,对人们生命安全造成严重损害。这表明我国铁路管理上存在问题,而机车检修作业是其原因之一。长期以来,传统的机车检修制已无法满足机车维修需求,不仅使机车检修效率降低,而且还增加了维修成本。因此,应对当前机车检修作业加以改进,进而提高检修效率。

一、机车检修作业存在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通过对机车工艺范围的落实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机车检修作业中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检修制度不完善。制度是任何工作得以规范、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无相关制度、规范,其工作犹如一盘散沙,就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在机车检修作业过程中,多年来均在执行 “220”文件,该文件制定年限就久远,以致于当前检修过程中对很多工作难以规范,导致检修问题越老越多。同时,在检修过程中,以往做的比较好的地方,若上级部门不检查,也就不再给予执行,最终导致同样的问题反复出现。

(二)检修职责不明确。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在机车维修作业中存在检修职责不明确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两大方面:一方面,每一位岗位职责模糊不清,大多数人不知道干什么、怎么干,导致一旦出现问题,就互相推卸责任。如:机车的质检员主要职责就是控制机车检修作业过程,监督机车检修作业工艺。若发现问题,则及时给予解决,以防造成更大的问题。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车间质检员变成了故障处理人员及调度人员,哪里出现问题,不是由专业故障处理人员进行处理,而是由车间质检员处理。这样一来,就没有充分发挥出质检员的作用。另一方面,责任追究不合理。当前大多机车检修作业中若出现问题,如:机破、临修,责任处罚仅仅是针对本班组、责任人,并没有追究其他相关班组的职责。如:机械1组的人所检修的机车配件出现了问题,就仅仅追究该组全部人员的责任。但本组仅仅负责转向架的配件,而机械2组的人负责转向架的解题组装,在装车时不管配件好坏,直接装车,但并没有追究该组人的责任。

(三)检修技术不先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当前检修技术已无法满足检修需求。就当前来看,检修技术不先进主要体现在:新型设备的检修工艺不先进、新型机车的检修工艺不先进。近年来,机车为了满足运输、出行的需求,已安装了大量的新设备,提高机车运行效率。如:防火监视系统、动轮防弛缓装置、轮缘喷油装置等等。然而,对这些设备的工艺并没有明确定义,并且也没有设置专门的试验台。若出现问题,往往是通过车上试验、外观检查的方法,并不能够有效的解决新型设备存在的问题。此外,由于机车更新换代较快,大量的新型机车检修范围、检修工艺并未给予编制,即使有新型编制,但大多还是借鉴其他铁路机车检修工作,并没有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而科学编制,导致工艺是否具有可操作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四)检修周期不实际。迄今为止,我国的铁路机车检修主要是根据行驶的公里数来检修的,通常情况约为8万千米。而这种检修仅仅是从数据来进行检修的,进而忽视了机车负荷与环境的影响,导致这种检修作业缺乏科学性。如:若到极寒气温、大坡度、高海拔地带,机车遇到故障,则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检修,进而影响了机车的正常运行。

二、机车检修作业的解决对策

鉴于机车检修作业中存在的问题,特提出以下解决策略,分别从检修制度、检修职责、检修技术、检修管理及检修人员培训几方面加以阐述:

(一)完善检修制度。可采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来对检修作业过程质量加以控制,因为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中有对检修过程加以控制的严格要求,尤其要求检修人员应按照检修工艺流程操作,并实时记录,对于处于中间过程的检修,只有确保检修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检修,这样一来,可有效控制每一工序的检修质量。同时当机车投入使用之后,若发生问题,则可根据当时的检修记录查找问题,并详细分析原因,采取针对性策略,以防一个问题在下次再出现。

(二)明确检修职责。在机车检修作业中,不仅要整体上分析机车作业问题和各种责任,而且还需要细化人工责任。应明确各个机务段检修职责,尤其是电力机车与内燃机车的检修范围有较大差异,进而使得当前整备、检修班组的已有分工并不能够满足当前检修要求。在考虑现有生产班组配置的条件之上,明确职责,对检修人员需要学什么、干什么、怎么干等等进行细分,并将职责落到实处,避免由于分工不细、拖拖拉拉等原因造成的检修工作重叠或存在盲区的发生。此外,针对机破、临修的责任不明的问题,应针对责任人、班组的职责明确划分,并考核相关班组,最终提高检修人员按照检修流程工作的自觉性。

(三)提高检修技术。首先,应加强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由于当前部分技术人员的工作能力达不到机车新型机构及性能的要求,使得在检修过程中不能很好的完成工作。因此,应加强检修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掌握工艺水平,并学习新技术及新工艺,严格按照机车相关检查进行检修,对机车部件的性能及技术参数应充分掌握。其次,要求检修人员应转变对技术纪律认识的错误观念,应积极进取,努力掌握新工艺的相关知识。最后,还应深入现场了解部件检修的实际操作过程,并将现场所了解到的情况向路局反应,修订检修工艺,提升机车检修作业工作效率。

(四)加强检修管理。一方面,可推行风险控制管理。由于机车配件的检修次数及职工工作强度对检修工作有一定影响,为了确保行车安全,应推行风险管理。针对机车检修的关键薄弱环节,充分分析故障概率,进而提高各个关键部件的检修标准,并要求职工严格按照检修流程给予处理,最终确保机车的整体质量。另一方面,创新管理模式。长期以来,由于采用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模式,使得在检修工艺中漏检漏修、凭票干活,这种检修模式已难以适应当前机车发展需求。因此,必须转变管理模式,建立管理制度,提高检修人员工作积极性,最终确保检修质量,减少事故的发生。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机车使用的新型设备越来越多,检修作业难度逐渐增加,传统的检修模式逐渐暴漏出各种问题。因此,应亟需加强检修制度、检修技术、检修职责的管理,最终提高机车检修质量。

参考文献:

[1]皇甫自理.关于铁路机车的检修质量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2,(1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