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血液循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血液循环范文第1篇

冻疮是人们所熟知的冬季常见皮肤病,虽然不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可严重影响工作、学习及休息。因此,了解有关的防治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冻疮主要是长期寒冷(10℃以下)作用于皮肤而致,受冻后皮下动脉收缩,久之血管麻痹而无法扩张,静脉瘀血,使局部血液循环不良,致组织营养不良,甚至可发生组织坏死。常发生于暴露及末梢循环较差的部位,发生在手指、手背、面部、足背、足缘、足跟、耳廓等处。

根据轻重程度,一般把冻疮分为三度。一度:开始可因暂时渗出,色紫红或青。可伴有浮肿,触之有凉冷感。此时遇暖,颜色可转为红肿,并出现瘙痒、疼痛。二度:若受冻较重,小动脉收缩时间过久,组织损伤加重,则在红斑的基础上发生水疱或大疱,内容清晰,疱破后形成糜烂渗出液或结痂。三度:由于受冻较重而组织坏死,形成溃疡。

一般来说,典型的冻疮很容易被认识,但对症状、部位不典型的病例要注意与多形红斑、红斑狼疮、结节性红斑、硬结性红斑等其他皮肤病相鉴别。

本病多由于运动不足、局部潮湿、局部皮肤受压、气温寒暖突变、肥胖及营养不良等因素而发,所以预防的措施应针对这些原因制定,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初冬时节天气突然变冷此时最易发生冻伤,要特别注意保暖,尤其是往年发生过冻疮的部位。

2.坚持体育锻炼,可改善周身血液循环,提高抗寒能力及机体的抵抗力,是预防冻疮的最好方法。

3.坚持用冷水洗手、洗脸、洗脚、或进行冷水浴、冬泳等,可明显改变局部血液循环,提高抗寒能力。

4.要穿宽大舒适、渗汗能力较强的鞋垫以保持干燥,避免局部受压。

血液循环范文第2篇

关键词:循环途径;教材教学;血液

我校用的是初中生物北师大版教材,在多年的教学中,我尝试了许多方法,但学生的反应都不甚如意。最后还是重归教材,认真研读。利用教材,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这样逐个突破,学生学习起来也轻松愉快了许多。

血液循环是北师大版教材中第九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的第2节内容,本节教材的第一个内容是学习血管。教学中请学生阅读课本,初步了解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学生阅读后复述:“动脉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的血管”;“静脉是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毛细血管是连通最小的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管”。然后指导学生认真看图9―8,并对学生提出要求:(1)找出三种血管之间的关系;(2)看清血液在三种血管之间的流向。学生通过观察、小组讨论后会给出结论:(1)毛细血管连接动脉和静脉;(2)血液流向:动脉毛细血管静脉(注意:这是血液循环途径最基础、最核心也是最简单的内容,教学中应让学生强化记忆,务必让学生非常熟练的掌握)。此时应进一步引导:若在动脉与静脉之间加上心脏,血液流向又如何?学生会马上写出:心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脏。由此,还可以引导学生得出(1)动脉里的血液离开心脏流出,静脉里的血液向心脏流入;(2)血管中:若血液由主干流向支干,那么,此血管是动脉;若血液由支干流向主干,那么,此血管是静脉(这也是判断血管的一种方法)。至此,血液循环途径的主线:心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脏学生也熟记于心。教材36页的活动【模拟练习止血包扎】指导学生熟练完成,此活动还可使学生加深对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心脏四者之间联系的认识。

第二个内容是心脏的学习,心脏结构的学习,可使学生认识到连接动脉的是心室,连接静脉的是心房(可让学生记口诀:房连静,室连动)。此时,血液循环途径的主线又进一步变为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房,这也是血液循环的共同规律。在此后的学习中可让学生多次复述血液循环的共同规律,达到熟练的程度。

教材42页的学习时,学生已经了解了血液循环的共同规律。教学中请学生阅读教材,完成以下问题:(1)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2)体循环、肺循环血液变化,在什么地方发生气体交换?

经讨论,得出结论:

(1)体循环的途径:左心室主动脉毛细血管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血液的变化: 动脉血静脉血

气体交换处: 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

(2)肺循环的途径: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 静脉左心房

血液变化: 静脉血动脉血

气体交换处: 肺部毛细血管

到此,还可以给学生布置以下课外小问题:

(1)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还是先后进行?

(2)你能否将体循环途径与肺循环的途径整合到一起?

通过这样的由浅入深的学习,分散了血液循环这部分内容的难度,学生学习起来就容易多了。

“血液循环”这部分内容是建立在“动脉、静脉、毛细血管、静脉血、动脉血”等概念的理解和心脏结构学习的基础上的。氧气及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需血液循环运输到身体的各种组织、器官,而人体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也要由血液循环运送到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排出,所以,它是后面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学习的基础。因此,血液循环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参考文献:

[1]徐金良.学习目标与教学过程的一致性――《血液循环》教学设计与分析[J].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2015(11).

血液循环范文第3篇

摘要 目的 分析高压氧(HBO)治疗手外伤血液循环危象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骨科收治的手部外伤术后出现血液循环危象患者117例,随机分为高压氧治疗组(治疗组)63例,共97个手指;常规治疗组(对照组)54例,共79个手指。结果 治疗组手指皮肤全部存活85个,大部分存活9个,未存活3个;对照组手指皮肤全部存活50个,大部分存活18个,未存活11个。两组治愈率有显著性差异(P

关键词 高压氧;手外伤;血液循环危象

国外文献报道,在急诊外伤病例中,手外伤所占比例在15%~28.6%。手外伤经手术处理后,常有血液循环危象发生,易导致截指。为了提高患指成活率,减少截指率,我们自2001年以来,在外科手术治疗基础上,对合并血液循环危象的手外伤患者63例,加用高压氧治疗,收到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参照血液循环危象的诊断标准:伤指颜色变暗红、发干绀或苍白,指温下降或不升,甲床毛细血管充盈不良。

1.2 分组

1.2.1 高压氧治疗组 治疗组63例,男52例,女11例;年龄16~45岁,平均30.5岁。总共97个手指,其中拇指10个,食指34个,中指25个,环指20个,小指8个。致伤原因:压砸伤18例,切割伤13例,绞轧伤8例,撕脱伤11例,爆炸伤3例,犬咬伤4例,其他6例。来诊时间:最短1.5h,最长6h。出现血液循环危象到施行血液循环危象,其间隔时间为4h~3d。

1.2.2 对照组 为同期未行高压氧治疗的同类患者54例,其中男44例,女10例;年龄18~43岁,平均29.8岁。总共79个手指,其中拇指9个,食指26个,中指22个,环指16个,小指6个。致伤原因:压砸伤17例,切割伤11例,绞轧伤8例,撕脱伤9例,爆炸伤4例,其他5例。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立即于手术室行彻底清创,剪除坏死、挫碎组织,手术缝合。术后同时应用扩血管药和低分子右旋糖酐、抗生素等。高压氧治疗组术后4h~3d加用高压氧治疗,采用国产空气加压舱,压力0.20Mpa(2.0ATA),面罩吸氧30×2,中间换吸空气10分钟,每日2次,2~3天后改为每日1次,一般10~20次。

1.4 疗效评定 皮肤软组织全部存活:血液循环危象消失,创面Ⅰ期愈合;大部分存活:血液循环危象改善,皮肤软组织部分坏死,经清创换药后需再次手术后方愈合。未存活:血液循环危象加重,手指坏死,需二期截指。

1.5 统计学方法 两组间疗效采用x2检验进行比较。

2 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经上述治疗皮肤软组织存活率见表1,存活率经x2检验,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手部外伤在骨科急诊病人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伤情复杂,皮肤血管神经广泛挫伤,急诊手术处理后出现血液循环危象并不少见。为了提高患指成活率,在外科严格清创,包扎,制动,“三抗”基础上,我们加用高压氧治疗。

当组织损伤时,血管与细胞同时受损,损伤的血管内形成血栓,而附近的血管,尤其是小静脉很快扩张,粘附在局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上的白细胞开始转移至损伤区,伤口处充满大量白细胞,此时受损组织的代谢需求最大。但由于血管受损,损伤区出现低氧状态[1]。HBO治疗可以增加伤口氧分压,增加血浆中物理溶解氧量,从而提高细胞外液养分压,增加组织氧供。试验证明[2]在0.20Mpa高压氧下机体动脉血氧分压和物理溶解度比常压下吸空气增加14倍,组织氧分压提高4倍,氧的有效弥散半径扩大。

创伤伤口的愈合主要靠成纤维细胞的增值和产生及释放胶原蛋白、氨基多糖类物质,靠内皮细胞增生和毛细血管再生。HBO治疗促进成纤维细胞增生、胶原蛋白的释放;促进伤口周围血管再生,加速侧支循环建立,促进上皮细胞生长,加速手外伤病人的愈合[3]。另外HBO的血管紧缩作用科导致水肿减少,创伤局部氧分压增高可以抑制厌氧菌和需氧菌的生长,减少伤口感染机率。

血液循环范文第4篇

关键词:手绘;初中生物;血液循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9-224-01

随着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学手段被应用到生物教学中来,在教学设计中,作为老师,我们也在不断的探索新的教学途径,力图应用最具象的手段来解决抽象问题。特别是对于像血液循环系统教学这种抽象性非常强的知识点而言,一个客观具体的知识解答途径就是我们教学的关键。

一、初中生物血液循环知识教学的难点

初中生物课程中,血液循环部分的知识是一个重点掌握的知识点,在学生学习和教师讲解方面都有一定的难点。

1、知识的抽象性强

血液循环是人体正常运行所必须的机能,血液循环系统在一个封闭的范围内进行,形成体循环和肺循环两个循环系统,两个系统的血液循环共同构成了的人体整体的循环机能。通过血液循环,人体完成氧气的供应,二氧化碳和代谢物的排放以及体液的更新,这些都是血液循环需要完成的任务。从整个血液循环体系来说,是一个复杂而抽象的循环系统,这个系统涉及多个人体器官两条系统的循环,教师讲解和学生的理解难度都比较大。

2、理解难度大

血液循环系统主要涉及心脏,肺等器官,其中心脏分为两个心房两个心室,经过毛细血管,肺部进行氧气的输送和交换,这其中又涉及到肺泡等身体部分,肺循环和体循环两个系统的结合才能完成一个整体的循环过程。

血液循环是一个整体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综合各方面的知识来进行讲解,从心脏的构造,肺部气体的输送,毛细血管的血液运输等方方面面都要进行知识的灌输,如果有任何一个方面的知识学生理解不到位,就会阻碍到血液循环知识的学习。血液循环方面的知识是一个系统的统一,把我们学习的心脏方面的知识和呼吸知识等等都结合起来,是一个综合的整体。除了器官知识的综合和梳理,还包括了动脉静脉的知识,这么多知识结合在一起,任何一方面的知识出现漏洞都会影响到血液循环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所以,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教师,在这方面知识的教和学中都会遇到一些问题。教师的问题在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整体理解不透彻,在讲解血液循环知识的时候,每一步的知识讲解角度把握起来都有一定的难度。每个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平不同,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而对于学生而言,在学习血液循环知识中,由于这是一个由多个器官联合起来共同完成的系统循环,但是由于学生对于知识的了解不清晰不全面等问题,在理解血液循环途径和原理时,难免会遇到一些障碍,学习起来难度就会加大。

二、手绘图在血液循环教学中的应用及意义

在初中生物课程学习中,血液循环部分的知识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所以在教学中更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在教学方法的改进中,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教师的教学理念的创新,这需要教师从自身角度提升教学水平,尽量把抽象的知识点具体化,把枯燥的知识点生动化,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这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那么如何才能让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具体呢?手绘简图的方法引入生物教学是一个新的教学突破。

1、手绘简图方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手绘简图的方法就是把抽象的图简约化,通过手绘的方式能够清晰的表现出来,这种方法在生物教学中是一个新的尝试。手绘简图方法在生物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还不是十分广泛,以初中生物课程中的血液循环知识教学为例,血液循环知识是初中生物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从教与学两个角度都有一些困难,特别是血液循环知识中包含了很多器官,这些器官功能的结合才能完成一个综合的血液循环。

在课程教学中,我们接触到的血液循环图包括了心脏,肺部,毛细血管等人体器官和技能,这些都是血液循环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通过手绘图的方法把各个器官,血液循环路径用简单的图形和箭头,曲线表现出来。这样不仅能够呈现一个完整的血液循环线路图,而且图形的绘制简单,理解轻松,对于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手绘简图在生物教学中的意义

(1)手绘简图在教学中的应用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

手绘简图用于课堂教学是一个新型的教学手段,这种方法的应用让课堂教学模式更加丰富,摆脱了枯燥的讲授式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习更加有新鲜感。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单一的教师讲授式的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乏味,特别是容易造成学生的课堂学习精力不集中,对于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比较明显。随着教育的改革不断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学方式多样化也是教育方式与时俱进的一个重要表现。手绘简图用于课堂教学是教学方式改进的一个表现。

(2)手绘简图对于初中生物教学有着重要意义

血液循环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器;骨科大手术患者;DVT预防;应用效果

DVT为骨科手术后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其具有较高发生率,约为40%~70%,病情严重时威胁患者生命[1]。基于该疾病病理特点,笔者为详细了解分析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器在骨科大手术患者DVT预防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160例患者,男110例,女50例;患者平均年龄为(75.53±1.03)岁;分析患者手术类型:55例为股骨颈骨骨折术,35例为股骨干骨折术,15例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13例为髋关节置换术,42例为腰椎间盘突出术;并按患者住院尾号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为80例,对比两组患者之间的性别、年龄及手术类型等基本资料,没有明显差异性,P﹥0.05,无统计学意义,可进行对比。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抗凝血药物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器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医护人员指引患者选取平卧位,并在其双下肢套上松紧适中的套筒。仔细检查套管是否紧密连接,套管是否同主机紧密连接,以及套管是否出现扭曲及打折现象。连接电源,之后慢慢向套筒部充气,充气3s后踝部充满,最高压力为130mmHg,30s为1个循环;充气12.5s后小腿部充满,最高压力为40mmHg,60s为1个循环。通过挤压踝套及腿套,迫使静脉血液流出下肢,之后对套筒进行放气,促使血液回流至下肢。依据上述方法,定时为患者进行治疗,2次/d,30min/次,1个疗程为7~10d。在对患者进行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下肢皮下淤血症状,避免患者出现出血并发症。

1.3判断标准 ①患者小腿疼痛,腓肠肌出现压痛现象,且患者患肢逐渐出现肿胀现象,疼痛现象加重;②患者患处皮肤暗红或是发绀,表层皮温升高,浅表静脉出现曲张现象,且患肢肿胀发硬、疼痛,活动后症状加重;③患者下肢出现显著压痛,医护人员沿血管行走方向,可触及索条状物[2]。

1.4疗效判定 无效:患者实施治疗后,血管、患肢直径等临床症状没有改善,甚至出现加重现象;有效:患者实施治疗后,部分血管再次通畅,患肢直径等临床症状较治疗前出现显著缩小现象[3]。治疗总有效率=有效患者例数/总选取患者例数×100%。

1.5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治疗组患者下肢周径为(32.51±1.32)cm,出现DVT发生率为1.3%(1/80);对照组患者下肢周径为(34.89±1.57)cm,出现DVT发生率为12.5%(10/80)。对比两组患者下肢周径及出现DVT发生率,治疗组患者下肢周径显著小于对照组患者的,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器在预防骨科大手术患者出现DVT现象中具有显著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患者出现DVT现象发生率。护理人员基于患者病情及治疗措施特点应给以给患者相应护理措施,降低患者发病率。该护理措施为:心理护理:患者在出现该疾病时,极易出现紧张、焦虑及恐惧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为患者讲解DVT疾病的基础知识及发病机制,让患者充分了解该疾病知识,为患者列举治疗成功的案例,促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有效减轻其不良情绪,显著降低DVT发生率。下肢护理:护理人员密切关注患者患处是否出现肿胀、疼痛、皮温增高、发绀或是潮红等症状,每天对患者下肢髌骨上下10cm处肢体周径进行测量,将其同健侧下肢周径对比。饮食护理:护理人员指引患者食用低脂、低盐、低糖及富含维生素的食物,确保大便通畅。用药护理:护理人员指引患者严格遵照医嘱服药,在对患者穿刺时,提高穿刺成功率,保护患者血管,避免在下肢血管进行穿刺。

综上所述,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器在预防骨科大手术患者出现DVT症状临床上具有显著效果,本研究中采用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器进行治疗的治疗组患者,其下肢周径及出现DVT发生率及治疗总有效率均同采用常规临床治疗措施进行治疗的对照组患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性,P

参考文献:

[1]延雅青,库洪安.气压式循环驱动器预防老年骨科术后下肢DVT 效果观察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05):17-18.